•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开战日

9. April,四月九日,April 9th

主演:皮鲁·埃斯贝克,拉斯·米克尔森,埃利奥特·克罗赛特·霍夫,西蒙·西尔斯,阿里·亚历山大,卢卡斯·施瓦兹·索斯坦松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语言:丹麦语,德语年份:2015

《开战日》剧照

开战日 剧照 NO.1开战日 剧照 NO.2开战日 剧照 NO.3开战日 剧照 NO.4开战日 剧照 NO.5开战日 剧照 NO.6开战日 剧照 NO.13开战日 剧照 NO.14开战日 剧照 NO.15开战日 剧照 NO.16开战日 剧照 NO.17开战日 剧照 NO.18开战日 剧照 NO.19开战日 剧照 NO.20

《开战日》长篇影评

 1 ) 他们骑着自行车,要去和德军装甲部队对干

二战期间,丹麦宣布保持中立。

但是,德国背信弃义,于1940年4月9日大举进攻丹麦。

当天破晓时分,许多丹麦人民醒来的时候,看到的是家园已经在几个小时前被纳粹德国占领。

面对法西斯德国,捷克人不战而降,波兰人惨烈抵抗,而丹麦这个童话之国抵抗了一天,或者更确切地说,抵抗了4个小时。

4月9日,丹麦的开战日,即是投降日。

这片子的英文片名是:《 9. April 》,除了《开战日》这个译名外,它还有另一个译名为《四月九日》。

不管哪个译名,指的就是丹麦历史上的那一天。

所以,这部电影的结局是既定的,即:从“领导,要怎么做?

”—“出发”一直到“领导,要怎么做?

”—“跟着我投降!

”的过程。

这片子并不是喜剧,反而观众在知道历史结局的情况下,我觉得看着这电影会有一种悲壮的感觉。

片中的这些士兵真的就是骑着自行车,加上一些步枪要去和德国装甲车对干了。

因为,彼时的丹麦军别说重型武器了,连常规军都很少。

所以这部电影中,您看不到什么以少胜多的奇兵妙招,只会看到武力弱的可怜的丹麦军不断地节节败退。

因为从客观角度来讲,对于丹麦来说,这是场很有把握的仗,因为丹麦必输。

电影中,两军交战,连手榴弹也没有扔,因为德军根本用不到这样的武器就能灭了丹麦。

但是,片中丹麦军与德军的三场对抗战,镜头快速剪辑及交火的过程,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的,拍得很有质感。

还有一点我觉得这片子比那部我没看过的《百团大战》好的原因是:它并不并不做作地去鼓吹什么爱国情怀,为了祖国牺牲自我这种高大上的调调,而是:在战场上,做为军人,该服从命令就该服从;但是做为人,该投降时就投降。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当时那么弱小的丹麦,只有投降,损失才能降低到最小。

因为,纳粹当时已向丹麦下了限时最后通牒:如果不立即投降,就会轰炸包括哥本哈根内的区域。

所以,在片子的最后,那些丹麦老兵出现在荧幕上,谈到他们对那场战争的感受时,我觉得远比某类红色电影的最后,一定要盖上国旗,然后在坟墓上献花的场景来的真实且值得尊重。

事实上,历史的结局虽然已知,但是看到电影的结局,我个人还是多少有种倒吸一口凉气的感觉。

在此,就不透露了。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电影微信公众号:库布里克的小丑。

搜索公众号:库布里克的小丑,或微信ID:joker-movie即可。

 2 ) 【电影】16011[2.19]《开战日》

第一次睇丹麦电影,充满好奇。

中学历史书上有一句名言叫“弱国无外交”,其实更现实咁修正一下,应该係“弱国无战争”,真正最弱小嘅国家係侵略面前连战争嘅机会都冇,更唔好讲係外交谈判桌上同列强讨价还价。

本片讲嘅就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入侵丹麦嘅战役,中国有八年抗战,而丹麦嘅抗战仅仅持续咗4个小时。

係横扫欧洲嘅德国装甲大军面前,仅拥有自行车同摩托车步兵嘅丹麦军队嘅抵抗感觉上连一场演习都不如,係不断嘅撤退之中,听到最多嘅台词係“少尉,命令是什么?

”整个民族就同呢一群少年一样,係第一次上战场嘅时候充满脆弱同彷徨。

原嚟战争亦係一种国力嘅体现,弱国根本玩唔起战争呢一个游戏。

但即使对一场如此鸡肋,充满耻辱嘅战争,丹麦人却拍得一点都唔含糊。

正得益于战争规模之小,可以俾观众有机会放大咁去感受士兵内心嘅冲突。

侵略者步步逼近,路上居然还挤满睇热闹嘅平民,当卖牛奶小男孩转眼间被流弹击毙,根本唔等丹麦士兵布好阵地,侵略者嘅坦克就碾压而嚟,呢一幕幕无疑对农业小国嘅士兵造成无比巨大嘅心理震撼,一瞬间感受到嘅嘢想必超过佢係军校呆上一生。

当得知自己嘅政府早係几个小时前就已经投降,而自己却仍然“无谓”抵抗导致战友牺牲,少尉陷入沉默同自责,人道主义至上嘅理念同东方忠君思想嘅巨大差异係呢道碰撞得尤为激烈,军人嘅尊严只係次要,守护生命先係天职,相信亦解释咗丹麦政府创造欧战最短抵抗纪录,仅仅4个小时就“屈辱”投降嘅原因。

的确,面对德意志战车,丹麦嘅抵抗係无谓嘅,相比之下,投降反而留俾成千上万生命活落去嘅机会,另一方面,呢个莫不正正係中国政府所以选择抵抗嘅原因么?

本片几乎算唔上战争片,连一颗炸弹都未出过场,但呢群单车少年却用另一种方式诠释咗丹麦人记忆中嘅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哋睇嚟无感嘅画面,无足轻重嘅故事,却係异国人不一样嘅忍辱负重。

作为战争片而言,唔精彩,唔刺激,但拍得很认真深刻,无碍对事实嘅高度还原,保守推荐,不收藏。

 3 ) 弃子的抉择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许多国家都拍摄了相关影片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中由丹麦拍摄的《开战日》(9. April )以其独到、新颖的视角在这批数量众多的二战题材电影中脱颖而出。

影片上来就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了战争的结果,这种看似标新立异的拍法恐怕也有导演的苦衷,毕竟在真实的历史上,发生在1940年4月9日的丹麦战役只持续4个小时就以丹麦宣布投降告终。

作为一场一边倒的战争,战场上的胜负早早失去悬念,因此导演把镜头聚焦到被德军击溃的丹麦军队下辖的自行车连队的一支六人小分队,用这六个人的生死逃亡侧面描绘了这段屈辱的历史。

影片可以分成两条线索:一条是战争线,讲述六人小队在抵抗德军进攻时节节败退的过程;一条是人物线,讲述指挥小队的少尉由坚持抵抗到选择投降的内心变化。

这两条线既并行不悖,又相互影响,战局的走向影响了少尉的心理;少尉的心理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战争的结局。

对于战争线,如果用两个字总结就是:弃子。

所谓弃子,就是为了更大的利益可以牺牲的代价。

影片中,导演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三层弃子关系:丹麦是整个欧洲战场的弃子;自行车连是整个丹麦军队的弃子;六人小分队是整个自行车连的弃子。

而就是这弃子中的弃子要抵抗的是强大德军战备精良的装甲部队的第一波冲击,这种敌我实力极其悬殊的对比就构成战争线上的主要矛盾。

对于人物线,如果用两个字总结就是:抉择。

影片巧妙地选择少尉作为观众视角的切入点,让观众与少尉一同经历一场无比纠结的生死抉择。

少尉作为军人,自然要服从军队的命令,同时他还是统治阶级的边缘群体,依然保有传统贵族的骑士精神和家国荣誉感。

军人的职责和贵族的使命感都使他倾向于抵抗到底;然而,他又是六人小队的直接领导,他每坚持抵抗一秒,下属存活的几率就下降一些。

这种对上要对国家和军队负责与对下要对士兵生命负责的冲突就构成人物线上的主要矛盾。

对于少尉由“战”到“降”的人物弧光,影片巧妙地通过三场战役、三条生命和三次相互呼应的散烟戏加以刻画。

三场战役按照时间先后分别是平原阵地战、公路阻击战和城市街道战。

战争的走向从荒野到人烟稀少的农村最后指向人口聚集的城市,这既是小队逃亡的线路,也是德军一步步蚕食丹麦国土的代指。

而三场战役分别对应三条生命,他们对于少尉内心转变的影响是逐步加强的。

第一个死去的士兵对于少校还是模糊的面孔,死在战场上也本是军人的天职;第二个被误杀的孩子对少尉的刺激无疑会增加,如果不是自己坚持选择在公路设卡,孩童应该很大几率不会被误杀;而最后一个士兵之死最终促成了少尉的心理转变,当跟你经历九死一生的兄弟,已经开始畅想退役后的幸福生活,转眼之间就死在你面前,或许再宏大、再崇高的概念在此刻都变得虚无缥缈。

少尉的这种心理转变是通过三次散烟戏表现出来。

第一次散烟对象是同僚。

少尉与摩托车连的指挥官进行战前沟通,两个人一个是有烟无火,一个是有火无烟,既从侧面展现了丹麦军队物资紧张的窘状,又刻画了两种不同的对敌心态。

这时的少校还是坚定的抵抗派,而对照的摩托连队长却是片中少有的务实派。

正是这位队长在发现德军过于强大后选择第一时间撤退,保留自己连队的有生力量;第二次散烟对象是长官。

在经历一场惨败后少尉带领小分队与自己的首长汇合,长官一面要求少尉坚决抵抗,一面拿出自己的精装铁盒烟派发给少尉以示笼络。

这时的少尉已经对抵抗的必要性产生了动摇,但基于军人的责任感依然决定服从长官的命令,才有了后面的城市保卫战;第三次散烟的对象是部下。

投降被俘后的少尉将身上仅有的香烟分派给活下来的每名士兵,这里少尉的心理已经完全站在基层士兵的同一阵线,因此当德国军官提出让少尉坐他的车前行,少尉坚持选择与他的士兵一起步行。

三场散烟戏,展现了少尉从坚持大局至上到坚持生命至上的人物弧光。

 4 ) 小国的悲哀,小人物的悲歌

看完很难受小国的悲哀在阴郁的气氛以及传闻中的德军异动中凸显,让人感受到惶惶不可终日之感。

少尉的尽职,几个士兵的惶恐让人意识到这场战争的不平衡。

影片最后,主角被俘后,他们被德国人押送走的同时,他们所保卫的人民却在欢迎德军的到来。

一来一去深意自显。

丹麦忘了,没有亡在士兵的作战不利,没有亡在实力悬殊,而亡在军队所保卫的人民,政府投敌。

连德军都不习惯了,正如最后德军军官问被俘的少尉:我只想知道,你们为什么会抵抗久?

这么久,其实不到18个小时而已

 5 ) 二战电影 极真实 教科书般的溃败和投降-《开战日.9》

二战电影 极真实 教科书般的溃败和投降-《开战日.9》 电影拍的极真实,服装、道具、场景高度还原,完美展现了教科书一般的战争溃败和就地躺平任捶,就事论事影片中展示的当时丹麦军队的装备并不是十分差劲,当战争来临时挣扎一下的机会还是有的,最起码我没有看见纯粹用两条腿行军的步兵,基本也配备了摩托车机动队,最差也有自行车排,就算入侵的德军先头部队有轻型坦克和武装侦察车,你配置的机枪和步枪打不动,那也可以弄点集束手榴弹扔过去炸它啊,再不济提前在德军必经之路上埋点地雷,地雷就算没有的话,埋点炸药也行啊,只要想办法能让德军轻型坦克和武装侦察车不能机动突击,那不就结了吗,那样的话怎么也能用机枪和步枪消灭一部分德军有生力量,迟滞德军进攻速度吧,也能给后方本国军队留点反应时间。

但不可思议的是,丹麦的表现简直了,让人瞠目结舌、无话可说,这它M军队打的那是什么仗啊,影片中表现得仅仅和德军小股部队短兵相接就一触即溃,然后剩下的就是逃跑。

刚死两个士兵军官立刻就情绪崩溃,战争哪有不流血死人的,就这种战斗表现竟然还拍成电影,丢先人的脸啊,丹麦怎么说祖上也曾阔过,曾经也是海盗出身,哪怕灵魂中的彪悍基因万中有个一也不止弄成这样,就算什么都没有准备好,哪怕双方力量对比再悬殊,哪怕物资再缺乏,总不能一见面就躺平,然后任捶,哪怕挣扎一下也行啊,但每个士兵的眼中都充满着惊慌、忐忑不安和极度恐惧,最后投降就投降吧,还表现的义正辞严、冠冕堂皇,给谁看。

如果影片中丹麦军队头上带着的那顶钢盔真就是当时部队的配置,那真是亮瞎眼,怎么就那么别扭,大鹏展翅吗,那造型也太奇葩了,尿罐子也比那好看,当然我不是说真弄个尿罐子扣头上,我一直认为二战中英国和澳大利亚军队的钢盔是最难看的,没想到没有最难看,只有更难看,钢盔的沿也外飘得太狠了,戴在头上都快飘到肩膀外面去了,明显可以看到士兵运动的时候,那玩意在头上嘁哩咣当乱晃,哪有什么舒适性和有效性,而且我深深怀疑这个钢盔在战斗中可以起到作用,可能会比草帽强点有限。

反观影片中当地交战区老百姓的表现让人有点费解,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毫不在意谁侵略谁,管它是谁打谁,只要不影响我过日子就行,谁胜利了听谁的就行了,至于谁是国王管他哪,虽然影片中没有明说,但好像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有误。

但是有一点还是值得赞赏的,丹麦军队的军服看着很精神,无论是军官的还是士兵的看着都可以,造型和舒适性都不错,看样子战斗力还真不能用军服来体现。

还有北欧四国的人好像都有一点端着的那股劲,用来表现自己的基本人格尊严。

仅就影片中的战斗表现来说,基本班排的战斗素养还是有的,撤退也知道互相交替掩护,有序撤离交战区,没有像刚放出笼的兔子一样四处乱窜,逃跑就逃跑,无路可跑时就立刻投降,一声令下就立刻全体举手,纪律性还真不是盖的,可以看出当时得丹麦军队中士兵的基本训练还是可以的。

影片最后德国军官用戏虐的态度询问少尉为什么你们的政府都已经宣布投降了,你还坚持战斗了几个小时,少尉此时才真正的信仰崩溃,原来自己的抵抗从始至终就与国家意志是相悖的,这还打个什么仗,还死了两个人,想必此时少尉的心情一定会极端复杂吧。

电影可能是想告诉世界,丹麦政府的迅速投降不能代表丹麦人民没有抵抗,事实上,他们也被践踏,一样有亡国的伤痛,时至今日人民内心一样有伤痕,国家的投降和人民的意愿是分裂的,但现在又不能明说,只能隐晦的通过电影来表达,这才是最难受的。

 6 ) 少尉的眉头一直紧锁

下午起床,无意看到一个电影,《开战日》,讲述了德军在一个上午就占领了丹麦的故事。

由丹麦拍摄影片看的很震惊,装备并不寒蝉(至少在轻武器方面),跟中国部队比起来,要好上很多,然而没有什么战斗意志。

有的是紧张,焦虑,主人公少尉一直是紧锁的眉头,从战前到战中到投降。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高层本身就对战争含糊不清,战前就十分惧怕德国,甚至不敢展开战前动员令,任由德军大摇大摆得开进丹麦国境。

从一个老妇人的话语中:这里20年前是德国的,对于我是没有什么区别。

投降后民众对德军的欢迎小孩子们爬上德军战车欢庆,一方面解释了没有民众基础的战争是打不赢的,另一方面,投降的少尉看到这一幕,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战争是会死人的,一个战士他最想的是去做个小商人,找个可爱的姑娘,生一堆孩子。

一粒子弹,一粒本不必要的子弹毁了他梦想,夺了他的生命。

说是本没必要,是因为战争打响几个小时以后政府就投降了,但是这些士兵没有收到消息。

一个可爱的卖牛奶的小朋友,一粒子弹,让她的母亲撕心裂肺。

不知道仅仅几个小时以后的母亲该如何接受这一现实,该以一种怎样的眼光来看待和德国人的关系。

对于德国军队的压倒性优势,缺少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决心,高层政府的软弱,人民的模糊,甚至国土纵深也不是很深,这都是原因。

电影最后对老兵的采访,老兵们也大多是后悔,愧疚,不堪。

这是时代的悲哀,愿和平永驻!

 7 ) 在前线抵抗的时候听到政府投降了,作为士兵的你在想什么(涉及大量影片剧情)

海报影片开始的傍晚,一列士兵在野外轻松的演习,装弹射击拆卸自行车说笑吃饭,士兵相互打趣说德国军队不会打到丹麦,只会打到挪威,一派轻松的氛围。

松散的训练和射击技术差的士兵组成了弱势的军队力量。

吃到一半,侦查兵传来前线德国车队正在逼近的消息,长官让中尉通知士兵们立刻停止进食,整理好行装,准备睡觉。

每个人发了40枚子弹,每个人都一样。

在寝室,年轻的士兵在看着未婚妻的照片写信,室长大声阻止了射击准的士兵向枪法差的士兵索要子弹。

夜深了,敌人逼近的消息再次传来。

长官下了命令坚守阵地,士兵们骑着自行车拿着枪支向南部出发。

自行车排到了前方,自行车排遇到骑摩托车往回返的士兵,他们要去后方建立新的阵地。

中尉没有接受邀请,还是和排里的士兵去野外进行伏击,架起机枪。

德国的装甲车渐渐出现在地平线,长官发出了攻击的命令,敌我太悬殊,激烈的战斗中自行车排失去了一名战士。

迫不得已,中尉命令自行车排撤退了。

这是影片出现的第一场对战。

之后自行车排剩下的6个人。

天亮了他们又累又饿,躲避敌人的追击进了女人的房子。

女主人给士兵清洗了伤口,想让他们躲在自家的草棚,中尉拒绝了。

女主人说藏起来可以拯救年轻战士的生命,但他说战争还没有停止,士兵还要战斗。

途中遇到了中校得知后方的支援不会到了,他又带领自行车排去了内陆的防线支援。

军营的通讯设备被破坏,他们收到的讯息比较滞后。

又遇到之前返回的摩托车队,他们在公路上架起了简单的防御,可还是挡不住德国装甲车的进攻,流弹射死了一个向自行车排战士销售牛奶的孩子。

这是影片出现的第二场战争。

最后的一场的防卫战,为了不再有士兵受伤死去,中尉无奈向德国军队投降。

最后的德国中尉问,为什么你们可以抗击这么长时间,你们的政府在几个小时之前就投降了。

在押回军营的车上,看着人民和德国军队的互动,中尉脸上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短短几个小时,从反抗到投降,开战日也是投降日,几场对战,以弱对强,但等到的是国家已经投降的消息。

战场上,他们只能听从长官的命令,投降后,他们在想什么呢,是愤怒,是悲伤,还是松了一口气。

 8 ) 小国的乏力感

内容总结如下:丹民不知亡国至,闲逛售物看热闹。

军队政府无斗志,寥寥数枪便投降。

或许有人会说这没有激烈冲突,这没有大场面,但正是这样才能体现丹麦在1940年的独特性,在不刻意的叙事中,却让你自然感受到历史的紧张感,在平淡中凸显出小国的乏力感。

入侵丹麦的战争是如此微不足道,以至于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只有一两句话:“在4月9日上午5点15分开始发动对挪威和丹麦的作战”,只是重点叙述挪威情况时附带提一下。

丹麦少尉率领的自行车排前后死了两个士兵,在面对第二个死亡时,他大吼一声:一切都结束了。

宣布投降。

转折似乎有点突兀,但这或许折射了丹麦本来就不坚定的抵抗意志,稍有挫折便放弃。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中国人估计难以理解丹麦的选择。

再深入一点,在人权和主权遇到冲突时,你该怎么选择?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护卫生命,那么为什么要为一个虚幻的国家概念牺牲自己的生命?

很多问题答案似乎很清晰,但又很模糊。

 9 ) 二战中的北欧战场是什么样子的?

北欧的二战是什么样子的呢?

《开战日》中当德国黑科技般的机械化装甲部队在向丹麦边境集结时,镇守边疆的丹麦自行车排正在紧张练习如何在一分半钟内补好轮胎;当德军装甲车越过边境时,丹麦士兵们不知所措地跨上座驾,在夜幕和泥泞的小道上哼哧哼哧地赶往战场;当短兵相接时,附近居民备上牛奶和咖啡,赶紧跑来围观打算看场真人秀,什么德国鬼子来了赶紧跑?

二十年前这里就是德国的领地,我丈夫就是德国人,给太君不对是给王师带路都不用点语言技能......终于上尉在付出了二人伤亡的惨痛代价后向德国投降,德军长官犹如看着邻家小哥一样笑脸盈盈地对上尉说“你们政府早就投降了,难道你们还不知道吗?

来来来抽口烟,换上我们帅气的德国制服一起去踢斯拉夫人的屁股......

 10 ) 无奈,心酸

整部影片没有给我很大的震撼,主体也记了个大概,唯一深刻记得的就一段画面和两个个背景。

一个是老妇人的询问,应该保护年轻的生命,德国或丹麦无所谓,一个是城市里一个窗户里落下纳粹旗,但却是笑着的母子,以及最后少尉和他的士兵被带走时几个丹麦男孩在德军装甲车上欢快地玩耍。

一个国家,当人民失去信仰,失去归属感,不论是大是小,终究不胜。

《开战日》短评

522 龙应台说的好啊,有小国“尊严”就好了,要啥大国崛起

2分钟前
  • 木有
  • 推荐

没有重武器、没挖战壕、没有重兵集团、几个人、几条枪、几个自行车,虽说蚍蜉撼树但是勇气可嘉,致敬 弱小不可耻,可耻的是有些人非说自己是中流砥柱

5分钟前
  • 始夏
  • 推荐

“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童话小国极其短暂又“漫长”的二战回忆……没有无畏的抵抗,全都是无谓的牺牲,“丹麦版兄弟连”展现的是别样的震撼………8.4/10。(村里通电真的太重要了。。

7分钟前
  • 星尘
  • 推荐

小国家差距大没法抵抗,也拍不出那种激烈的战斗场面,你剑走偏锋搞情怀可以,可实在无聊,没有人物刻画没有感情线索没有家国情怀,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一本流水账,一个自行车小队死了俩人抵抗了几个小时,还在这吹什么。人人怕死不抵抗,没收到上级命令没有弹尽粮绝直接投降,二战胜利和你没什么关系,你什么都没干你躺平你拍什么战争电影。

11分钟前
  • 很差

小国而已

12分钟前
  • 翔羽飞呀
  • 较差

林道骑二八大铁驴还不如跑着呢

13分钟前
  • Travis Lee
  • 还行

151211,7.1分。角度产生佳作。

14分钟前
  • 二一老人
  • 推荐

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军人的职责就是服从命令。没有华丽渲染,也没有众志成城!一切相当简单平凡更贴近写实。当目睹国家早已投降,民众毫无关心领着敌方面包时。不经感叹:我们到底为何而战?!

16分钟前
  • EVA_征服天堂
  • 还行

开战日,也是投降日,对于国家领导人,抵抗与投降不过是一纸政令,对于士兵却是生与死的距离

19分钟前
  • 九夏
  • 推荐

这么无聊的片子纯粹是为了拍出来纪念一下历史的么?如果不快进真不知道要睡过去几次。。。

21分钟前
  • SeaNada
  • 较差

影片在采回忆中结束了,有点突然,又有点恍惚。

24分钟前
  • Relata
  • 推荐

“几个小时前,你的政府已经投降了。” “20年前,这里还是德国。现在这里是丹麦。” 无意义感,最后一切终成空。看完这部,再看《地雷区》,对于里面丹麦军人的情绪有了更多的共情,屈辱,不甘,愤怒,等等等等。

26分钟前
  • Maxxie
  • 推荐

勾起我的情结…

27分钟前
  • Marvin的表妹
  • 还行

躺倒任调戏国还拍了个这个🤣羞羞羞羞

28分钟前
  • aiconan
  • 较差

我们做对不会有人记得,我们做错不会有人忘记!

33分钟前
  • aiwoshuoai33
  • 推荐

分数:68 中规中矩的战争片,特色就是自行车小队阻击装甲车和坦克部队……影片中没有爆炸、没有手雷炮弹等出现,还有没有配乐是另一特点。短暂的战争,开始即结束,但令人反思。

34分钟前
  • 髙雲謙
  • 还行

没有刻意煽情,没有悲壮,战争只是他发生着,你接受着

35分钟前
  • 绫波丽
  • 还行

一般般,把丹麦军力描述的太强。德军优待俘虏优待到大巴车上

40分钟前
  • Seal.yj
  • 较差

战争突然降临时,大家的反应很真实。

43分钟前
  • 李洛克の下忍
  • 推荐

毫无波澜的抵抗,儿戏一般的边打边撤毫无重火力哪怕一颗手雷一罐炸药,连子弹都纸包像粉笔盒一般,有一定机械化能力的部队留下守城还把机枪这种火力留了下来,最终德国上尉说你们抵抗的这么坚决,然后礼貌彬彬的把他们送上车,最终还是安然享受在德国铁翼下过着北欧安生日子当着仆从军。对于国土广袤人民众多的中国,战俘女人儿童老人,亡国奴的结局恐怕连牲畜都不如。至于什么展现心里拍摄手法纯是自我迷惑,这要是拍的国军,最终争议要叫破天,要是拍的共军已经骂出翔了,沉闷的气氛没有宏大场面和煽情对话,对于上个世纪出生的国人来说根本欣赏不来,评论一下说看睡着了讲了个啥,能不能把故事讲好再来煽情,无脑反华之人必被历史冲的稀烂

45分钟前
  • helloworld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