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原因,大多数涉及宗教题材的电影都是以基督教为背景,其实佛教和其它东方宗教可发掘的东西远比基督教要多。
本作女主角维罗妮卡意识错位,得到了宝生空行母的记忆和思想(或者说被附体),片中又提到了月称菩萨和湿婆,杂合印度教与佛教的元素,赚足了人们的好奇心。
可惜维罗妮卡逃脱不掉成为主人公写书素材的命运,又神奇地进入更原始的语言状态。
如果在女主人公身上找出男主角被雷击之后神起变化的更深层原因和意义就更好了。
看的时候,知道这是一部奇幻片,所以努力跟上影片的节奏,试图抓住导演的思路。
但是看完的时候,还是感到一片困惑。
感慨类似的片子总是大量消耗我的脑细胞,以前看《穆赫兰道》也是这种情况。
看了一篇影评,sigh,愈加困惑——总有人能让我在本已困惑的基础上再添困惑。
但还是理了理思路,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不能白看啊。
不知道我的理解能不能和导演的本意搭上边。
1938年,年迈的Dominic悲叹自己事业未竟、老无所依,决定去一个陌生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来到Bucharest,被雷劈中,但没有死,反而返回到三十几岁的年纪,而且使Dominic有了双重人格,超现实的能力,并且保留了之前所有的记忆。
这样的事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想知道这种神奇的能力从何而来,其中包括了德国纳粹。
从这里开始我看到导演引入的价值观——天才的价值在于把能力用于为善。
Dominic隐瞒身份,用他得到的超能力一边继续搞研究,一边躲避德国纳粹的搜捕。
终于,二战以纳粹的失败结束了。
影片在此时安排重生的Dominic遇见了和Laura长得一摸一样的Veronica。
(Dominic年轻时,未婚妻Laura因为他长期沉浸在学术研究中,不堪忍受寂寞而与其解除婚约,Dominic选择了接受。
但他一直不能忘记她。
)Veronica在一起旅途中也遭遇雷劈,从此便被古印度的湿神婆的灵魂附身,在夜晚可以讲出远古的语言,这正为Dominic带去难得的研究资料。
依靠Veronica“变身”时的语言资料,Dominic一步一步实现着完成关于语言起源的著作的愿望。
然而,就在眼看着愿望要成真的时候,Dominic发现,由于灵魂附身消耗了Veronica大量的精力,她迅速衰老,如果继续下去,她必死无疑。
在这个时候,导演的价值观又出现了。
Dominic选择放弃研究,让Veronica返老还青春,而他则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当他收到Veronica抱着小孩的照片时,他“杀”死了那个自从雷劈后出现的另一个自我(就是双重人格之一),因为这个Dominic认为探索真理比人类的幸福更重要,而这是Dominic不能接受的。
影片最后插了一段Dominic关于庄子晓梦蝴蝶的叙述。
运用庄子哲学来考验观众的逻辑,使我们感到之前所看的一切不过是年迈的Dominic的一个梦而已,而年迈的Dominic也不过存在于另一个梦里而已。
也许片子还涉及到性欲诱惑和精神之爱、灵魂轮回之类的问题。
另外关于那三支玫瑰,不知寓意为何?
总之,感到片子想讲的太多,以至于只能点到为止,使人感到有些杂乱。
P.S 在看《海上钢琴师》的时候没感觉Tim Roth好看,在这部里面倒觉得他是越看越能看出味道来的类型。
还记得那个,THIS MAN FROM THE EARTH。
一群知识人物,愣是说服不了,他是个“老不死的”上帝。
他从公元前活到了现在,他的生活只是离开,离开,不停地重新开始,最后,他记不住他有多少个儿子,经历过多少人了,他唯一学会的是,遗忘。
做一个“一直活着的”人是非常累的。
所以,时间作为一条向前发展的线,因为无能为力而显得非常合理和科学。
这也要求我们去明白,而且不得不明白:从这个点到那个点,重来一次的机会是没有的。
你可以去想象,想象醒来,你需要的是一个适合希望的青春态度。
这是宗教给我们的诠释和力量。
轮回和转世,不用去明白是谁安排的,只是在遇见你前世的姑娘的时候,一定要有个打招呼的态度。
这就够了。
科波拉这么大年纪的人了。
玩起剧本来,还真时髦。
不动声色,绝对地不动声色,想获得超能力,得被雷劈。
被劈之后,不张扬。
超能力用来,做研究。
这太历史观了。
时间上来说,这是积淀过来的治理地球的态度。
我希望被劈一下,那样我就可以变个模样,去把以前的女朋友再重新追一遍。
明天醒来,那些过去的女朋友不会打来电话。
很多人说难懂的电影,耐心的看完。
的确看过后反应奇慢,后知后觉才发现作者要表达的只言片语。
想到一句讲了很久的话,拉风的人,不会衰老,只会死去。
我理解的拉风是,心无旁骛地完成一个愿望。
一生仅仅一个。
就像1900,拉风的死在船上,却不曾在大陆上衰老。
当1900放弃了那个女孩,他怅然若失,但是还是停止了上岸的脚步,回到那架钢琴旁。
于是他继续拉风,不曾衰老地死去。
Dominic被闪电击中,回到过去,拥有轻松学习一切的超能力,还拥有本来不再有多的时间。
如同影片开头所叙,他想完成一部著作,一生唯一的一部。
Dominic不是1900,促使Dominic放弃的,是他所爱上的Veronica。
他无法看到她的苍老而无动于衷。
Dominic幻觉中的自己,才是那个心无旁骛而不会衰老的Dominic。
直到最后,Dominic举起椅子,打碎了镜子中的幻觉,那个因为心无旁骛而变得冷漠无情的Dominic。
曾经,他因为心无旁骛的为这部著作努力,失去了Laura;现在,依然还是为这部著作,他还将失去Veronica。
Dominic在理想与感情中,选择了感情。
被感情所羁绊的人不再拉风,他迅速地苍老,不属于他的青春从此退场。
他死亡,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上。
我们永远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中找平衡点。
只为追逐一个理想而生活的人,冷漠无情。
因为他的世界独立于大众的世界之外,看起来甚至有些骄傲,遥不可及。
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人,多情而善良。
生活在大众之中注定被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爱情观所阻碍,从而自己的理想,会变为遥不可及的事物。
我们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
如果昨天来临,你会重新选择吗?
如果昨天来临,你依然想走这一条路吗?
如果昨天来临,你会为理想而不顾一切吗?
如果昨天来临,你仍然可以为这个理想牺牲一切吗?
没有青春的青春,在突然苍老甚至死亡的瞬间,你可会对一生太固执的执着而后悔。
你是否还需要最后一朵玫瑰?
虽然被雷劈这个戏码无论是小说还是各种电视剧都用到雷的不行的剧情。
但是呢,这个转折的很好,只能说,太棒了这部电影,是周末早上9点多开始观看,然后连续2小时看完的结局嘛,我觉得很可惜,但,更多的是感动吧,男主有跟自己有关的生命的孩子延续下去了而劳拉,恢复了自己的青春。
恩恩,对了,青春,为什么这部影片的名称是叫做 没有青春的 青春。
现在写着写着就想到,原来,男主都那么大年纪了,就算是恢复了年轻的身体外貌,但,他的心理年龄依旧是那么大的年纪,并且,他一辈子的执着因为这年轻的身体和外貌,发挥的更加极致,两个人格,也依旧是第一个他创造出来的,所以我自己觉得,他在录劳拉讲越来越古老的语言的时候,其实一个人格在兴奋,一个人格在犹豫的,虽然那个犹豫,都比不上两个人格的执着和其中一个的诱惑。
哈哈影片中的信息含量超多的,轮回、前世、返老还童、基因、骨骼、量子、人格.....好咩,我还想说,女主演的也超赞好咩!!!!!!
在讲那些语言的时候,肢体动作超赞,拍他们两个站在海岸的大石头边的时候,那一刻,觉得,他们会一直走下去,当然,这是我的期待,不过,或许他们在另一个平行世界幸福的在一起呢 o(* ̄▽ ̄*)o。
假如可以,我也愿意过一次,当然,其实我现在正在过从老年的状态,越活越年轻,越活会越回到小时候的初始状态,然后,再慢慢的成长,变年轻,变年老.....
你们又走近了,飘摇无定的形影,就像当初,在我迷茫的眼前现形。
这一回啊,我将努力把你们抓住?
那大胆妄想,我对它仍一片痴情?
好,随你们争先恐后,你推我拥;随你们窜出雾霭,围绕着我汹涌!
随着你们的到来,空中弥漫灵氛,青春的热血啊,又令我心胸激动。
你们带来了欢乐时日的欢乐情景,一些可爱的身影也随之冉冉上升;恰似一个渐渐淡忘的古老的传说,浮士德式的猜想--主题旋律“善与恶都失去本意,而在绝对极端中,存在和虚无重叠在了一起。
” ---多米尼克上面那一段是《浮士德》的献词,献给此片倒也不足为过,动手写《没有青春的青春》这部影片的影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如导演科波拉所说,这是一部参杂了哲学,宗教,语言,神学历史等等很多方面的私人电影。
如同一盘大杂烩,神秘,纷乱却又意味深长。
从剧情整体上来看,似乎是部变体的《浮士德》,虽然有人不赞同这个观点。
可我依然认为,还是有很多蛛丝马迹可以寻觅和牵连的。
传说,在复活节死去的人可以进入天堂。
片中的多米尼克一生投注于对人类语言的研究,为了自己的兴趣和坚持。
他失去了一生中的至爱,直至他到七十岁暮年依然没有任何伟大的成就,就如同于一辈子坐在书斋中碌碌无为的浮士德一样绝望和烦闷,回顾过去,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生活几乎毫无意义。
于是多尼米克为自己准备了大量的马钱子碱,而浮士德则把毒酒送到了嘴边。
令他们都想不到的是,就在复活节这一天,他们的命运从此发生的巨大的转变。
多米尼克被雷电击中,不但没死还意外的重返青春,并且获得了神奇的力量,这股神奇的力量使他过目不忘,预知未来。
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继续他的研究和学习,而在《浮士德》中浮士德则遇见了恶魔靡非斯特做他的仆人,可以为他解愁除闷,获得一切需要。
可实际上,这幸运的力量都让他们纷纷危机四伏。
掌握了多种语言的多米尼克被受到纳粹奴役的罗马尼亚极端主义分子的追踪和迫害,他不得不逃亡中立国瑞士,学着各种伪装身份的技巧。
浮士德则与靡非斯特签下了出卖灵魂的‘魔鬼契约’。
恶魔靡非斯特曾告诉浮士德,他是“否定的精神”,“恶”就是他的本质。
也就是,他其实是浮士德人另一个人格。
而多米尼克也发觉了另一个自我,无论是在梦里,在水中,在镜子里展现出的影像。
他们也都遇见了同样的《浮士德》难题,面对人生真正的价值意义,面对事业与爱情,面对有些无法做以的抉择的难题。
他们一正一邪,一追求爱情,一追求知识。
一形而上,一形而下。
他们经常会做着一些似有似无的争辩和斗争,平衡却矛盾着。
另一个多米尼克更像一个理智的旁观者,在适时的时候出现,左右着多米尼克的思想,交织呼应。
就像最后多米尼克喃喃自语的那句话‘善与恶都失去本意,而在绝对极端中,存在和虚无重叠在了一起。
’多米尼克放弃了研究而离开了女友,他不忍心剥夺爱人的青春,不忍心看着至爱一天天的老去,时间给了他另一次可以成功的机会而他选择了放弃。
回到旅店的他望着女友重获青春的照片不禁潸然泪下,听着另一个多米尼克冷漠嘲讽的话语,他砸碎了镜子中的另一个多米尼克,恢复了本我,最后在一个清晨倒在雪地上离开人世。
天使带着浮士德的灵魂上了天堂,最后的第三朵玫瑰出现在多米尼克冰冷尸体的手中。
有人说多米尼克的结局带着一点哀伤,就像1900选择独自一人在船上死去,无比苍凉而遗憾。
可我却为此感到庆幸,因为他们在临终前都做出了自认为对的选择,都圆了自己最后一个梦。
庄周梦蝶式的隐喻---哲学思考“我很清楚,我只是在做梦罢了,几分钟之后,我就会醒来。
”---多米尼克片头的“人生如梦…惟有…道”和片尾多米尼克口中的庄周梦蝶这些埋线,都或多或少的提升了本片的主旨。
在《十空六首·如梦》“秘驾良难辨,司梦并成虚。
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
”一诗中曾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来表达一切皆空、人生如梦的思想。
庄周梦蝶告诉大家只要梦足够真实,人是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的。
但凡人们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物极必反,人们在追求某样东西的时候总会在当中破坏或失去另一种东西。
片中多米尼克两次出于全裸的状态与另一人格对话,想必是为了革除一切障碍回到人类最原始的状态,如同意识一般。
人类最初的语言也出于意识,在这一场梦中,多米尼克意识经常会受到另一人格的左右,再用意识力是法西斯极端分子自杀后,他对自己说“我别无选择。
”多米尼克有时候分不清梦或现实,他记不得与他交欢的女特务,对梦中见过的车辆若有所思,他意识到这些可能只是一个梦,可那感觉缺又如此真实,他的确是的确清醒的,他知道该去做什么该去说什么,他知道另一个多米尼克的存在,他说“我的另一种人格是我的守护天使,可又同时把我监禁。
”影片中双重的象征主题很多,年轻与年迈的多米尼克,与劳拉长相一样的维罗妮卡,潜藏在维罗妮卡体内的印度湿婆,形似意象,如梦如幻,彼此重叠纠结着,没人知道哪个到底是真,哪个到底是假,就像不知道到底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的庄周,是悲是喜无从得知。
笛卡尔在《形而上学的沉思》曾经讲过物质实物的纯在以及人的灵魂和形体的差别,在这部片子里,导演就这些双重人格或明或暗的对“物我”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多米尼克的另一人格曾问过:“你想叫我把玫瑰放在哪里?
”多米尼克回答说:“一支放在我手上,另一支放在我膝盖上。
”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上为精神,下为物质,一抽象,一具体。
代表两个多米尼克,一唯心,而另一唯物。
多米尼克最终打破了物我的境界了吗?
答案是否定又是肯定的,恢复青春的他,获得了神奇了力量,上天给了他再一次的机会完成他的追求和梦想,他在梦里如饥似渴的汲取着知识,预示着未来,他渴望挽救人类文明,于是他用自己发明的语言记录下未来将要发生的核战,他曾接连不断给维罗妮卡暗示性的语言来唤醒在她体内里的湿婆,用来追溯探索人类语言的起源,完成著作。
可发觉这样会促进维罗妮卡加剧衰老时,多米尼克面对理智与情感,面对知识与爱情,他最终选择了爱情,而放弃了对知识的追求。
打破镜中另一个多米尼克的时候,也就是他将那个物质的多米尼克抛弃。
美好的爱情打垮了即将成就的事业,多米尼克‘唯我’的自私了一回。
他打碎镜子那一刻,像极了《搏击俱乐部》诺顿朝自己开枪那一幕。
玻璃的碎片与纷纷坠毁的大楼,纯粹物质的摧毁和纯粹精神的塌陷,最终都要回归本身的现实。
当多米尼克再次回到抉择咖啡馆,时光的转瞬,他对好友说:“我很清楚,我只是在做梦罢了,几分钟之后,我就会醒来。
”回过头,多米尼克又变回七旬老人,梦醒了,多米尼克的再一次青春也就此结束,他用心做的这场梦重新给了他选择的机会,虽然多米尼克他依然失去了最爱的人,可他却留住了往日青春的那份爱情。
庄周醒了,梦里悠然自得如蝴蝶般的他,僵卧在床边。
多米尼克也醒了,在梦里重覆青春的他,冻死在路边,手中握着第三支玫瑰。
普鲁斯特式的追忆拍摄意识“如果我把真实经验与春梦混淆了,那我的人生可比我想像得要有趣。
” ---多米尼克普鲁斯特认为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摧毁一切,但通过回忆可以使储存在梦中和下意识中的往昔的自我复活。
在意识流的纵使下,往往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随意的梦幻,想象,交叉再现和复苏逝去的岁月,就像用潜意识编织一个缤纷的梦。
导演科波拉这次在此片中狠狠的玩了一把意识流,从片头的滴滴答答的钟表声开始,伴随着零碎纷乱的影像,时而抽象,旋转,变焦,隐现,像漩涡一般把我们引入了多米尼克的意识范围,“流逝的时间,语言文字、和那丢失的爱情。
”‘时间·轮回’在这部片子里是一个关键性的词语,从多米尼克意外的恢复青春,意外的再次遇见恋人,从1938年到1956年,从70岁到40岁,到最后年迈的多米尼克倒在雪地中死去,我们才明白这是一场意识回忆的春宵大梦。
影片中经常会出现倒置旋转的画面,在多米尼克的梦中,在他的潜意识里。
多米尼克时而喃喃自语的独白,时而与另一个意识中的自己对话,凭空出现的玫瑰,一晃而过的或圆或缺的皎月,多次吞烟吐雾的镜头,包括再次遇见与劳拉一样面貌的维罗妮卡。
大量的倒置交叠穿插的画面和镜面影像,加强了时光倒错和转换的奇幻感觉。
这样很意识流的拍摄手法给人带来了非常戏剧性的自然感觉,仿佛如普鲁斯特那些绵长渐远却又乍现的回忆一般。
那些朦胧的片段,不断重复和暗示的影像画面,还有那些下意识的独白都使这部影片回味深长。
科波拉式的回归---玫瑰意义“ 我在你生命中消失的那一刻,你的青春和美貌都会回来。
”多米尼克科波拉十年后的回归,送给我们一部名叫《没有青春的青春》的片子。
多米尼克重返青春,送给了自己三支玫瑰。
玫瑰最终的意义,只有科波拉自己清楚,也只有他自己可以诠释。
从片中来看,第一支玫瑰形而上,送给爱情。
第二支玫瑰形而下,送给知识,第三只玫瑰则回归了多米尼克的本体,送给了自己,送给了这个创造和追求爱情和知识的人。
如果让我说,我更想认为,第三支玫瑰献给那些已经逝去的,美好的青春与爱情。
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三支玫瑰,而你,又会选择把它们放在哪里?
在欣赏这部作品之前,我为了清理硬盘差点把它删掉。
后来我却花费了三个宝贵的午夜把它反复看了三遍,最终决定为它写点什么。
然而真正动笔的时候,回想已经被我牢记在心的每一个镜头,再一次陷入科波拉所引导的意识流,那感觉简直可以用呆若木鸡来形容,竟然无从下手。
因而这篇文字也注定意识散乱,没看过本片的朋友们还是不要浪费时间读下去了,强烈推荐你们先去把它看完。
没办法,只有科波拉才敢也才会把那么多玄奥的意识形态约束在两个小时近乎梦呓般的镜头语言里,然后让你越看却越没有睡意。
“你必须准备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你怎么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为灰烬? ” ——尼采这是一个关于生命与轮回的故事。
科波拉的胃口真的不小,他除了希望表达个体生命的轮转不休之外,似乎还想把整个人类的起源与归宿也涵盖进去。
作为本片若干个平行的大主题之一,科波拉却在这个概念上点到为止。
多米尼克毕生通过上古语言追溯人类的起源(最终差一点点成功),另一方面却因为自己的先知先觉而看到了人类的结局。
一个洞悉了人类始终的天才,最终无法正视自己的生命。
“其实我已经八十八岁了。
”他不止一次对维罗妮卡,也对自己说道,而维罗妮卡的身体却在无数灵魂的来来去去中透支着,帮助远古的生灵们回光返照。
生命呈现出两个极端,天才却从中看到了圆。
多米尼克的返老还童是对自身轮回的回溯,而看高一层,电影所反映的全人类史前,当今与下一代物种的更替亦有“春风吹又生”的意思。
不过这个意思很隐晦,科波拉似乎也不敢深究。
最后分裂体在镜子中说的话耐人寻味:“……毁灭才是意义,这是人类应该付出的代价……这就是为什么你写不完你的书,为什么你总是一个失败者。
”没错,多米尼克注定无法完成,他的事业爱情生命,因为他先于别人看清了轮回,于是在圆里他看不到终点,看不到起点,他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
“我将孤零零地离开这个世界。
”这是多米尼克在片头的独白。
最终他孤零零地倒在清晨的雪地里,瞳孔依然不散,手里幻化出代表着生命的第三朵玫瑰,栩栩如生地逝去。
他真的解脱了吗?
“如果我把春梦与现实经历混淆的话,那么我的生活将比我想象中的要有趣得多。
” ——多米尼克这是一个关于梦境与现实的故事。
这部电影可看作是一次两个小时的超长梦呓。
高清摄像机摄下的画面配上曝光不足的琥珀色调反造出模糊感,不时倾斜或干脆完全颠倒的镜头模拟出瞳孔的第一人称印象,包括纳粹在内的所有人梦呓般的对白。
它与Dreamworks的梦幻不同,它能够直接掘出你脑海中对最真实的梦的最原始的印象,美梦噩梦抑或春梦。
如果你是个做梦爱好者,或许你还会跟着电影莫名其妙地叨叨几句。
多米尼克在梦境与现实中来来回回,自得其乐。
他在睡梦中学会了无数种语言,他相信自己与危险的女纳粹欢好不过是一场春梦。
这种混淆最终差点给他带来杀身之祸,不过对他来说,把杀身之祸变成一场梦也不是难事。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
蝴蝶之梦为周欤?
末了,多米尼克回到1938年12月20日的精选咖啡馆,见到了昔日大学里的老友们。
“我知道我是在梦里,只要我想,我现在就能醒来。
”“如果不是梦,那么你们知道广岛原子弹吗?
你们知道人类登月吗?
”他把他的老友们吓坏了。
而另一边,1969年12月20日的旅馆却打电话去咖啡馆寻找多米尼克。
是时空交错?
还是彻头彻尾的一场春梦?
是1938年的春梦?
还是1969年的春梦?
庄子认为逼真的梦境与现实是难以区分的。
那么好吧,连庄子和多米尼克,甚至连科波拉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我还是别深究了。
一个镜头过后,多米尼克一瞬息完成了三十年的衰老,记不清一分钟前讲过的那个“关于蝴蝶的故事”。
他真的醒过来了,然后带着对生命的疑惑,消逝在不知哪一年12月21日的清晨。
这不是悬念,这是一个无法勘破的谜。
天才感到寂寞,于是他们分裂出自己。
这是一个关于自我与分裂的故事。
多米尼克的第一次人格分裂伴随着牙齿的新生而产生。
这个分裂出的人格不是对立面那么简单,貌似比多米尼克自己有着更为超自然的预知和洞悉能力,他总能告诉多米尼克事情的真相,下一步该做什么。
我认为玫瑰那段是全片最为意识的部分,分裂体为多米尼克变出了两朵玫瑰,但蒙太奇过后,分裂体消失而医生出现,两朵玫瑰却真真切切地横在多米尼克的膝头。
从意识到现实的瞬间回归,是耶非耶?
我的思维被打上了结。
医院里的晚上,他们在病床上交谈的那场,分裂体的位置飘忽不定,似乎暗喻着多米尼克本身也无法掌控分裂的动向。
他永远与多米尼克穿着同样的衣服,他无所无时不在,即使连多米尼克在纳粹的枪下生命受到威胁时也不忘要在角落里近乎幽默地来一句“You really have no choice”。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多米尼克没有分裂出三个,算是照顾了我们的智商。
出于正常人的思维,我一直认为精神或人格再怎么分裂也不能逃出我们的脑颅,然而伴随着维罗妮卡偶然的一回头,惊悚的效果产生了——多米尼克也开始怀疑这个分裂体在客观上是否真的存在。
最终多米尼克终于决绝地将其扼杀于镜中,看着另一个自己随着玻璃一地破碎,野兽般的咆哮沉入地狱,而自己的生命也在第二天结束,手里绽放出第三朵玫瑰。
人格和精神真的能够分裂至产生实体的程度吗?
不用科波拉解释我们也知道这不过是天方夜谭,但是对于真正的分裂者,他们或许能比我们理解出更多的东西。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一个关于爱情与事业的故事。
即使是在这样一部类似卡夫卡风格的电影里面,对爱情与事业的追逐依然是一条非常明显的主线。
天才内心深处最重要的事物,被片初弥留之际的幻觉展露无遗。
“我将爱你,至死不渝。
”可怜多米尼克活了两辈子,却没有几年真正地享受爱情,而疯狂追逐了两生两世的事业,不能说一事无成,却也得不到一个善终。
天纵奇才,却在爱情与事业上双双落败。
一抹倩影,两个芳名。
维罗尼卡第一次还魂后,多米尼克抱着她念叨着劳拉的名字。
劳拉又或维罗尼卡,在多米尼克心中恐怕不过是前后延续着的同一人吧。
劳拉的爱情敌不过多米尼克对事业的热爱,而失去了伊人,多米尼克也落得像具行尸走肉一样做着不知何时是头的研究。
初见维罗尼卡,多米尼克毫不犹豫地用了真名。
也不知有没有恍如隔世的感觉,若轻轻来上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
”,倒是合情合景。
可惜多米尼克命中注定不能兼得两者。
维罗尼卡的通灵带来了连多米尼克都不会的远古语言,却几乎透支光了生命。
眼看事业的大圆满与爱人的生命只能选一,多米尼克最终还是选择了爱情。
然而造化弄人,选择爱情的方式却是离开。
“我不愿你失去年轻和貌美,你可以像以前一样。
”不知那是怎样一种剧痛,但多米尼克至少还是将那一抹倩影永远留在了心中。
看到这里,才知道原来得与失也能变得如此纠结。
让我费解的是多米尼克的表情——与劳拉分手以及初见维罗尼卡的那两段,多米尼克的反应似乎比面对纳粹的时候还要镇静。
我不怀疑蒂姆·罗斯的表演,难道按照科波拉的观念,即使到了人生中最紧要的直击灵魂的关头,天才也能在表意识上维持一份淡定从容?
虽然整部电影的情感深藏不露,但导演大可不必这么吝惜高手的演技。
信者有,不信者无。
这是一个关于科学与超自然的故事。
返老还童、意念力、通灵,人类的三个大谜团,在这里汇集了。
说它们是用来反映更深层主题的表现手法也好,是特别展示出来的哲学意义也罢,总之凡是能够让人大吃一惊的东西,科波拉一个都不想放过。
然而这些东西由科学家来解释都未必可信,艺术家们表达了自己的思考,顺便娱乐完大众也就罢了,不必当真。
只是这些元素使情节愈发地扑朔迷离,电影本身也更难定位。
大部分与超自然有关的情节都在夜幕下发生,平添了悬疑与惊悚的意味,尤其是暗夜中多米尼克用意念力摆平鲁道夫那段,颇有希区柯克的味道。
而维罗尼卡在遭遇雷击后通灵通得一发不可收拾,匪夷所思处连多米尼克都惧怕了。
于是我们在目睹维罗尼卡从依人小鸟变成远古凶灵之时,只会瞪大了眼睛“啊,啊”不止,哪里还能够思考维罗尼卡的一切遭遇不过是被导演用来平添多米尼克的孽缘罢了。
若不是有助于多米尼克的研究和故事的可看性,科波拉犯得着牺牲这么一位美女天天和灵魂们纠缠不休么?
结“唯有道。
”这是多米尼克在练汉字时写下的,科波拉给了一个大特写。
这确实是一部很东方的电影,除了道学之外,还小玩了一把佛家哲学。
道和佛的概念之大不必多言,而科波拉意犹未尽,还把上文的诸多元素玩了个遍,学多米尼克返老还童,过了一把玩瘾。
这样玩火是很容易自焚的,幸亏玩火的人是科波拉,虽然电影形神俱散过于玄奥,上映后在欧美反响不好,但无数经典特质加起来正是经典,看不懂的人虽然没趣,倒也不敢说自己能比大师高明。
其实本片的预算仅有500万美元,完全由科波拉自己投资,即使是焚也大可焚得起。
大师晚年自娱,共鸣者欢喜赞叹,剩下的,对不起,你们浪费了两个小时。
关于电影中出现的三朵玫瑰,多米尼克有生之年得到了两朵,死后获得第三朵。
前两朵可以理解为事业与爱情。
纵观多米尼克两生,虽然命途多舛,其实事业与爱情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他最终能够决定这两朵玫瑰的取舍。
然而最后一朵,我认为代表的正是生命,与多米尼克开了莫大玩笑的生命、多米尼克终究无法理解和掌控的生命。
人真的无法掌握自己的生命吗?
真的只能在离去的前一刻,趁着瞳孔还未消散,最后欣赏一眼自己的生命在掌中绽放出的艳丽?
这种理解很消极,但是否我们只拥有生命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是否有高于生命之上的更为超然的存在,我无从知晓。
The end.生命在黑色的幕布上盛开。
不由自主地返回电影开头——倒退着的钟表,骷髅头,微笑的劳拉,玫瑰,一生两世的印象。
一梦惊醒,恍若隔世。
“青春”@严彬1】雷声劈开我的记忆一九八九年,马车穿过蓝色森林我在大街上看到爱情看到青春期脱落的牙齿“在一次有关青春的国际会诊中你有过一次真实的性生活”。
2】你的乳房轻微地颤动像风中的桃花你好,纳粹小姐!
你的头发像着火的桃花在我的额前开放我潜伏于你的秘密心脏正如我伏在自己的墓前你好,小姐雨打桃花时你急速颤抖如同我的心脏。
3】我是一个有魔力的人一匹比时间更会奔跑的马在时间面前我看到时间在衰老爱过我的女人们气喘吁吁——4】预言家:人们会在拥有一切后变得悲观。
2011.5.31.
最早诱使我看这部片子主要是因为里面包含的印度元素和梵语对话。
写这个所谓的小影评主要是想分享电影里的一点点不大容易察觉的三个小细节。
首先想说一下女主Veronica的名字. 男主角在电影中段接触到的女孩Veronica是一个“穿越”式的人物,其中她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是讲梵文的女人Rupinī. 导演取这个名字在我看来其实是别有用心的,在梵文中,rupinī是阴性名词,意为“能够转变形态外表的女人”(form-changing woman)。
这对于这个Veronica无疑是非常适用的。
她不仅在前世是中观派高僧的女徒弟,同时在更早的前世居然还是一个古埃及人,随着影片的继续,Veronica的身份继续延展,越来越上古,故Rupinī的名字也正正当当的映射了她的角色特点。
第二个比较有趣的小细节发生在Veronica和男主角在马耳他度假之时。
她夜半醒来梦游到了海边差点没死掉。
她回忆自己的梦境时讲到是一个狗头人手上拿着什么什么东西要带她走。
男主角后来认定这个狗头人其实是湿婆(Śiva),导演对这个剧情的设定起初让我很不理解。
首先毫无疑问的一个结论是,Veronica梦中所见之“人”是古埃及神明Anubis,而绝不应该是湿婆神。
在古埃及宗教信仰中,狗头神Anubis是掌管木乃伊制作,保护以及携带死者摆渡离开人间前往Osiris所在的冥界的媒介神。
故他的角色有点类似于古希腊神话里的Hermes或古印度吠陀经的火神Agni。
除了制作木乃伊,Anubis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职责”是带领死去的人来到冥界之神Osiris面前,用死者的心脏与代表古埃及人信奉的评判一切的标准(ma’at)的一片羽毛放在天平上丈量,一次决定死者死后之命运,这些东西都在古埃及的死亡之书中有所记载(Book of the Dead)。
可见Anubis跟死亡与毁灭的关联是非常密切的。
之所以排除了作为狗头神Anubis之外的其他可能性,是因为首先,以动物头作为神明的古老泛神教文化系统中最主要的便是古埃及文明,且影片在这件事情发生前就已经表达出Veronica可以讲古埃及语,并被男主角用象形文字把她的话书写了下来,这都是相对可靠的证据来表明Veronica梦境中遇到的人其实是Anubis。
其次,按照影片的发展,另一个证据是,Veronica的时空穿越具有愈发上古的趋势,因而在影片这个桥段发生的时刻,梦到湿婆的可能性远小于梦到古埃及狗头神Anubis。
为什么?
湿婆神在印度文化中进入主导地位的时间大概是在吠陀时期以后,即至少晚于公元前15世纪,而古埃及文明繁盛的全盛时期要早于这个时间点,就算按照湿婆最早进入印度的时间来看,同时期的古埃及也已经进入了新王朝时期了。
这个先后顺序是很明显的,且湿婆神也和狗脑袋扯不上太多关系。
可男主角为什么还要说Veronica梦境中的人是湿婆神呢?
照理说按照导演的设定,男主角获取知识的速度之快和欲望之强是不应该犯下这种明显的错误的(不过或许也是因为男主角是Orientalist? 不过古埃及文化在西方人的视角中貌似也是Orientalism的一个分支啊)。
所以如此看来这显然应该是导演刻意留在这里的一个凝聚影片主题的隐喻。
古埃及的神明Anubis和在印度教中充当毁灭世界角色的湿婆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且这种相关性,即世界的毁灭和个体的消亡,与影片中经常提到的核武器毁灭世界有着毋庸置疑的联系。
这恐怕也是导演故意留下这个明显“错误”的原因吧。
第三个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所展现的对时间本质的认识。
在不同的古典文明体系中,对于时间的认知也是不同的。
有些文明系统,如中国文明或古希腊文明,皆认为时间是线性的。
而电影中所展现的一些元素,如Veronica的转世经过“事实验证”(当然是在影片的context中)以及男主角的返老还童,或多或少都展现出了一点点时间的可逆转性和循环性。
而这种可逆转性,导演也聪明的把它放在了印度文明的体系里,微观来看,即是个体的转世(saṃsara)理论。
宏观来讲,则是印度的《往事书》或《摩柯婆罗多》中所表述的yuga理论。
Yuga理论认为时间的运转是环形的,又开始有结束,且开始和结束位于同一个节点,经过四个不同的yuga之更替,世界进入彻底的毁灭(由湿婆完成),再完成全新的再生(由毗湿奴Viṣṇu完成)。
且这四个不同的时间划分时期,是“每况愈下”的,一个yuga不如一个yuga,直到最后一个黑色yuga(Kali Yuga)的完结,整个世界杯毁灭重新由毗湿奴创造。
这种思想的体现,也或多或少的在男主角的核爆理论中体现。
男主角在电影最后和自己的另一个人格说,核爆的益处便是能够让世界对于人类更加完美,也让人类更加进化。
这一点同印度教中毁灭世界的动机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部电影尽管有不少匪夷所思的地方,也有那么一点文艺腔,不过其中对传统印度文化的映射和传达是非常出彩和漂亮的。
其中的一些梵文对话也很好听,比如katham asi?
导:科波拉老爷子跟伍迪艾伦老师正好相反 后者越老越现实 越抛弃形式 前者倒开始大搞蒙太奇来 编:算是个人生回顾状的试验品吧 科老师开始总结自己了 所以说艺术作品都是自私的嘛 最后几个老头子聚会怎么让人想起【茶馆】来…… 镜:掉牙齿 有冲击力# # #
多么迷人的开场,可惜经过一锅乱炖后,后半段没有一分钟可以忍受。
科波拉真是老妖怪。肆意地玩着故事,而极多的镜子映像,倒置斜置映像,让人看到某种影像探索的可能性,非常impressive。逼近八部半的杰作~
并不好看啊。如果导演不是科波拉,也许就没有那么多人去诠释了吧。其实我也觉得没什么真正的意义在里面。
还可以
实在让人难以产生共鸣 - -
这是一个看似像浮士德式的故事。科波拉好像通过人类语言、神学、爱情等元素探讨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永久矛盾命题,还伴有东方佛学,甚至是道家的庄周梦蝶。这些元素我都不了解。有些片子,你看不太懂,但是也觉得神奇,因为它吸引着你一直看下去,引你思考,这就是它的意义。
衰老的青春。
20080831 1600 UA Langham Place
装逼史教材经典案例
玄学电影,竟扯jb淡 真tm闷真tm难看 我被简介深深地欺骗了
又是佛教轮回,又是道家思想,搞不懂要表达什么
很一般
首先这个设定就太糟了,2007年的科学水平设定不出这么糟糕的设定。并且编剧的科学常识实在太幼稚了,希特勒的科学家?哎……多读读书也好啊。你得有别人没有的知识才能出来帮人解惑,自己摆弄些常识然后生编乱造糊弄不了人啊。
不懂不懂
画面依旧精致
一个好好的题材被剪辑坏了。
庄生梦蝶,再也难现教父的辉煌。。
看不懂 唯一的印象是女主角很好看
不愧是科波拉……这片子看得我完全是肝儿颤。不过木有怎么看出Cal Lightman来,Roth叔叔实在是有爱。
男主的人格分裂与女主的前世今生,交织成一个似梦似幻的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