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繁华般般有,眼花缭乱喜心头」电影《活着唱着》讲述了城镇建设新旧改造背景下的民间川剧团消亡史,却以川剧《别洞观景》作了结:天上的神仙因为被人间的景色所震撼,再也不想回到天上去了。
这一点睛之笔,出自“川剧世家出身、学了五年川剧、演了五年川剧”的这部电影的监制邓婕。
首映仪式上,邓老师说她是“不忘初心”,“来为川剧做点事儿”。
从川剧舞台到电视荧幕,四十年光阴,她仍在今天要做一部关于“川剧人”的电影,的确如她所言“川剧”是融在她血液里的。
电影《活着唱着》脱胎于2012年记者赵刚的纪录片《民间戏班》,60分钟记录了这11个人的民间戏班的日常生活。
吹拉弹唱和柴米油盐在一起,生活条件虽然简陋困难,但是为了生活而涌动出的勤劳与智慧贯穿始终,全团上下像是灶台上升腾的热气,相聚和离别都有余温。
早在之前戛纳电影节专访,邓老师提到了这部电影是有“遗憾”的,看片到一半便明白她所说的“遗憾”是何处。
生活在国外的导演马楠对于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艺人有着西方视角下的刻板印象,和纪录片的不同,电影把视角着重于“忍辱负重”的憋屈与无奈。
旧乡镇与传统戏曲的“大厦将倾”,大环境与小人物的无能为力。
但是他太小看中国人的“生命力”了,就好像传统戏曲,从源起到今时,见过了多少风雨飘摇。
纵然大部分年轻人对戏曲不再感兴趣,但是总有舞台的幕要拉开,锣鼓要响起来,因为戏曲艺术太有魅力了,是那句“没见过的人不会明了”。
神仙因为看了人间景致而留恋凡间不忍归去,这人间不是别的,是戏曲。
而神仙也不是别人,是每一个都在坚守戏曲的戏曲人。
这个电影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人生中职业的感悟。
前辈人眼里的职业,就是一技所长。
而当这一技所长被时代、被越来越少的人需要的时候,这“一技”就如电影里刀马旦的枪茅,碰己伤己,碰人伤人。
职业附身于你,而你附身与时代,时代则附身于历史间那一瞬……每个人的人生之秋,都逃不过与时代厮杀一场,而厮杀中,职业,曾经的桂冠,变得一地鸡毛……
(短评又写不下我啰哩啰嗦的碎碎念)马楠导演有蛮多设计的,有些会让我觉得无感,但有些相似的套路却让我折服😂比如那个反复刷存在感的土地公,我就觉得挺俗套的,毕竟戏剧和电影都是造“梦”的,在这样一部川剧主题的电影中加入超现实梦幻元素的拍法并不出奇。
但赵丽那场戏里的梦中戏(哇,还能套个娃)“穆桂英挂帅”我却特别稀饭,看的时候一直不停在感慨:川剧的表达原来可以这么现代,用时下流行的营销用语应该叫“川剧x布莱希特x弗洛伊德”,酱紫的戏竟然还说木有观众卖不出票,我可场场都想看啊😂这场戏也把前面所铺垫的主角内心的诸多矛盾,一下子形象化表达清楚了。
再比如,我不太稀饭那场煽情的“散伙饭”(拍得挺催泪,却反而没能感动到我)和那场拆迁的噩梦(那场戏中导演有意塑造某种鲜明的反差,画面特意用慢镜表现挖掘机无情破坏剧团的家园,BGM却是巴赫大无的旋律在缓缓流淌),反倒是最后那场“别洞观景”让我很是感触,表面上看是剧团重逢的“大团圆”喜剧结局, 实际上这眷恋田园风光、歌唱美好生活的戏词在城市化废墟的背景衬映下更显荒诞:
盗张剧照有图有真相牧牛童倒骑牛背横吹短笛,声音多雅秀,机杼声声出画楼。
尘世繁华般般有,眼花缭乱喜心头,〔乐悠悠。
〕侍儿搭扶手,〔忙下荷叶舟,忙下荷叶舟。
【红衲袄】思量真好怄,未把人胎投。
〕【二流】同哥哥青海撞上修道久,修真养性度春秋。
久有心往人间走一走,奈何哥哥强阻留。
且喜他今日去拜东皇寿,趁此机会往外游。
但则见白鹤在林中走;野花遍平畴;蝴蝶儿穿花柳;鸳鸯眠河洲。
尘世间处处都把人引诱,更比仙府胜一筹。
从今后再不想在蟠桃会上走;再不想玉液琼浆润咽喉。
神仙的苦闷实难受,白鳝再不把道修。
〔啊!
海阔任翱游。
〕话说导演的野心还挺大,片中揉入了许多沉重的社会问题,比如拆迁,比如传统文化在娱乐至上的社会日渐边缘化,燃鹅导演似乎力有未逮。
这部半纪录片式的电影,因为有名人的加持,所以它得以被看见,是一种幸运,也有一种说不出的误解。
剧中主人公从13岁开始学习川剧,那种在今天可以美其名曰为“热爱”的精神已经深入骨髓,但时代在进步,艺术形式也在不断翻新……作为地方剧种,川剧终将迎来自己的瓶颈期。
所以,在这个时候,她试图以一己之力挽回一种艺术形式,只是个人始终无法扭转现实的轨迹。
因此在这个挽留的过程里,我们从纪录片式的超写实的生活画面里有机会看到川剧的魅力。
不论是剧团的真实演出,还是梦境式的意识流呈现。
艺术带给人的那种美感是现实生活所不能给予的。
这也是那些高龄的观众会成为“唯一的观众”的主要原因,在那个文娱生活匮乏的年代里,与川剧的朝夕相处让他们看懂了川剧,爱上了川剧,与这个艺术形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所以,哪怕看了多少次的梁祝,他们仍然会流下眼泪。
而我也总会想到《芳华》,想到《百鸟朝凤》。
一个讲述的是一群因时生因时散的艺术团,一个讲述的是民乐的传承困境,东西方音乐的对比……与这部电影有着共同的呼声。
现实不是残酷的,它本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筛选过程,适者生存,于自然生命是如此,于艺术形式亦然。
所以,大半生以剧团为中心的人面临的困境并不是拆迁,不是观众的减少,而是自己的裹足不前,不懂革新,是自我的淘汰过程。
当陈薪伊导演说这是一部拍的很高级的电影时,其实作为观众而言,我是不买账的,因为在我眼里它不是高级,只是将目光聚焦在了他们口里的“底层艺术从业者”,而这是他们殿堂级的艺术从业者已经很少有机会看到的。
我的家乡也有类似的剧种、艺术形式,它们早就濒临绝境,也有一部分不舍它们就这样消失而做出了各种努力去挽留的有心人。
所以,这不是高级,只是我们吃的高级“艺术大餐”太多、太久了,早就忘了同为艺人的他们在经历着什么,那些无法进入到剧院的地方观众,他们在品尝着怎样的“小菜”。
而这也是我全程看下来唯一的一个疑问:如果一种艺术形式不被观众所需要,那么它除了具备历史价值,历史意义外,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带着枷锁劝犯人。
”在川剧濒临灭绝时,它的难处被呈现到了国际舞台上,更多的人知道了这种困境。
可是,谁能真正的解决掉一个问题:年轻人确实不爱看。
哪怕你的舞台不被强拆,哪怕你的剧团人不考虑生计问题,可是没有观众,它的困难会因为被看到而得以真正的解决吗?
唯一可以解决的就是这群人的出路问题,但我总想,就像民办教师,他们不止一次被推到镜头前,可真正被关照到的又有几人?
他们作为时代所需的牺牲者,又有谁为他们的青春负过责?!
最后,为所爱执着的他们,值得敬畏。
尽管他们当初也并非因为热爱而选择的,但择一事忠一生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导演选择去“看见”他们,值得佩服。
导演谢飞说:“海南节入围主竞赛单元。
拍摄到位,川戏班子演员们不错,各具特色。
非现实色彩的幻觉视听描绘的插入,有些新意。
后半部还是有些刻意煽情、用力过猛。
总体仍停留于讲老戏曲面临绝境的现状,未在人情人性层次开掘,限制了作品的深度。
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也应该鼓励。
”
预料到的难过,但是没想到,这片的后劲竟然这么大。
倒不是对川剧艺术的哀叹,而且觉得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
纪录片节奏的叙事风格我不在意,戏中戏的跳跃我不关心。
只是觉得每个人物都太真实,真实的就像小区旁边的废旧楼里发生的故事那样,让人难过无能为力。
赵丽和丹丹对手戏,每一场都让人难受的不能呼吸赵丽的川剧戏让我无比开心,因为她看起来也很开心。
我认识那个在时代洪流下无能为力还拼命挣扎反抗的中年女人我认识那个在尴尬的环境下活着的狠心又无比柔软的年轻女孩哪怕她听不进去温柔的意见,面对现实冲击时幼稚和偏执的反抗哪怕她不停嚷嚷说着离开剧团,却在所有人攻击赵丽时没头脑的牺牲自己我真的被这两个角色触动到难过的要死这时镜头语言对我来说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纵然它有很多让我碎碎念的缺点,但是都不那么重要了。
我很难过,后悔的要死看了这部片子。
【活着唱着】5星⭐️⭐️⭐️⭐️⭐️我可能短时间内都无法避免赵丽那张脸所带给我的难过。
马楠导演、邓婕监制的电影《活着唱着》终于在8.28正式上映了。
电影名与当下不谋而合,即便生活经历着再多的意想不到,也期望所有人都能够活着、然后继续唱着。
电影《活着唱着》脱胎于2012年记者赵刚的纪录片《民间戏班》,讲述了城镇建设新旧改造背景下的民间川剧团消亡史。
电影在题材与演员(包括群演)上,都沿用了真实的纪录片——主人翁赵小利以及她的戏班生活。
与大众惯有思维里讲述戏曲命运题材作品的不同,《活着唱着》着眼于一个普通甚至底层的民间戏班,吹拉弹唱和柴米油盐在一起,生活条件虽然简陋困难,但是为了生活而涌动出的勤劳与智慧贯穿始终,全团上下像是灶台上升腾的热气,相聚和离别都有余温。
川剧在这部电影里不仅仅是一门传统艺术,更是一种生活,一种信念,一种生命力。
电影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而虚与实的交织,又恰恰好是戏曲艺术本身。
一桌二椅的戏曲舞台上,无论是庭院深深、山川河海,乃至万丈红尘都是靠演员传统程式虚拟表现的,观众通过演员的肢体在台下勾勒出了百千万个不同的世界,而这个幻想中的情景,对于每一个观众而言都是真实且独有的。
所以即便是演过无数遍的旧戏,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观众的笑与泪。
是他们又追寻着台上人的脚步,过了一遍戏里的传奇。
而演员们,即便日常生活在一个转身都困难的狭小房间里,只要他们扮上,他们就是闺秀书生、王侯将相、神佛鬼怪。
“人”在戏曲里是自由的,“空间”在戏曲里也是自由的。
十万八千里,不过是几个圆场;从天庭到地府,可能只是从侧幕走到台中。
沧海桑田全都被收纳进这个小小的舞台之上,有限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任演员与观众自由驰骋。
戏曲不是拥有“魔法”又是什么呢?
时代发展大跨步的前进,电影里赵小利的剧团遭遇了乡镇建设剧团被拆除的困境。
这不是某一个剧团的难题,而是娱乐生活丰盈之后,历经千百年的古老艺术们共同面临的课题。
可是,传统戏曲,从源起到今时,见过了多少风雨飘摇。
纵然大部分年轻人对戏曲不再感兴趣,还是有舞台的幕要拉开,锣鼓要响起。
为什么?
因为戏曲的魅力,是应了那句“没见过的人不会明了”,而见过的从此“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
电影的结尾,是赵小利和丹丹回到剧团被拆除的旧址上,在废墟之中唱起了《别洞观景》:“但则见白鹤在林中走;野花遍平畴;蝴蝶儿穿花柳;鸳鸯眠河洲。
”这是偶然闯入人间的白鳝仙姑所见的景色,她感叹道:“尘世间处处都把人引诱,更比仙府胜一筹。
”自此白鳝仙姑被人间景色所迷,放弃修行,再也不想回到洞府中去了。
电影以此做结,可谓神来之笔。
荒野废墟,挖土机轰鸣,尘土伴白雪,而曲中唱词依旧斑斓,我想赵小利在这断壁残垣之间看见的,一定是“松翠竹绕云岫,泉水涓涓石上流。
梅鹿衔花遍山走,猿猴戏耍在山丘。
”而我作为观众,在偶然看见戏曲的那一瞬间,就仿佛是那个偶入人间的白鳝仙姑,“尘世繁华般般有,眼花缭乱喜心头”——尘世繁华,不在人间,都在戏曲里。
因为有戏曲,因为有戏曲人,何其有幸,我们都做了一次小仙姑。
偏偏为你 梦也相思谁的人 谁疼痛 繁华拢是梦陈丽的川剧团,观众都是些风烛残年的老人,团里唯一的年轻人、养女丹丹整日魂不守舍,拆迁的通知在口袋里揉得发皱。
卸去了浓重的戏装,这是一个容颜秀丽、镌刻风霜的女子,川剧是她惨淡经营的事业,也是视为信仰的精神支柱,而今,一切摇摇欲坠。
她徒劳地四处奔走,终究拦不住曲终人散。
所有的文化,都是应运而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唐诗宋词元曲,都属于当时的地域当时的人,而今可以欣赏,却无法再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剧中人,演绎的都是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有泪有笑,即使一地鸡毛,第二天仍要收拾停当,继续过日子。
赵小利的表演,足以让众多“专业”演员汗颜。
她坚韧而脆弱,刚毅而温柔,执着而迷惘。
其他团员也不遑多让,亲密、争执、不舍、离散。
人生终究不是传奇故事,戏里一切皆有可能,戏外只能艰难求生。
法式的配乐,魔幻的故事,诗意的慢镜头,原汁原味的川音,《平原上的夏洛克》之后的又一惊喜。
剧情,很简单且朴实,是当下绝大多数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执念了一辈子的传统文艺在岁月的更替、经济的高速发展里逐渐的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多的是面临搬迁、面临无人继承、面临“黔驴技穷”,只能唏嘘感叹世事的残酷无情。
现实和虚构的形式,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与表征,加大了影片的形式感,遗憾的是部分非现实部分有穿帮,当然也瑕不掩瑜了,希望场记在下次工作的时候能更认真些。
立意,没有很高大,也没有很俗气,而是一种真心,对,真心。
相信看了影片的艺术从业人或者是学艺术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对自身所学所爱的存粹。
那种存粹就是面临再多的否定,依旧能在废墟里坚持的活着,唱着。
川剧有变脸,但变脸不是川剧。
艺术有商业,但商业并不是艺术。
摄影,带着西南地区的泥土味,非现实性的色彩,把人物的状态、事情的本身凸显得很滑稽,附上了一种浓郁的胶片感,很“中国第六代”。
音响,可以说是整个片子亮点,风趣至极,做到了金丽剧团牌匾的“现代与经典”。
表演,绝大部分的演员都是自身原型出演自己,很自然,因为那就是他们自己。
总的来说,要是抱着很大期望去看的,没必要,影片四平八稳,处女作如此,刚刚好能看,加油吧。
5月《活着唱着》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就锁定了此片💪之后该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斩获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女演员双奖项。
通常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文艺片,一般是叫好不叫座的,不可能全国大规模排片公映,曾经想飞奔上海看,无奈排片期不合适就没成行。
没想到它因为提名金鸡百花最佳女主和最佳小成本故事片奖,自己送上门来。
讲的是一个川剧民间小戏班面临观众日益老龄化并急剧减少、老剧场拆迁、戏班解散的无奈,以及班主对川剧的爱护和坚守。
传统戏曲是中国国粹,应该是体体面面地供养在高雅之堂—这是老外对中国戏曲的印象,也是很多对戏曲已无日常接触的人们理所当然的想像—准确地说是对“京剧”的想象。
然而,他们在本片的故事里,意外发现了传统戏曲的日常面貌,第一次见到民间小戏种剧团原来生存如此之困顿、艰辛。
原来除了京剧,中国还有其他剧种,原来不是每个戏曲剧团都是行头齐全,服饰鲜亮,华光闪耀。
还有这么一大群人,生活仅在温饱线上下徘徊,也依然坚持以唱地方戏为生,依然热爱唱戏,想要把戏唱好,把一方的本土文化传承下去,从而深受感动与心灵教育震撼—-应是本片从主旨上得分不少的原因。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之于我这个“怪胎”观众,想看的就是一部民间剧团的日常,找寻同在的体验感。
像是看着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不,是我看着歌仔戏剧团经历着的生活,也曾三伏天三九天坐在乡间野台下看戏,那真是与舒适的剧场看戏截然不同的生猛体验。
后来我自己也接触一些表演,更能清楚了解到传统戏曲的表演之难之宝贵,是所有表演方式里综合难度系数最高的:唱念做打,一科不行就玩完。
技术含金量高却与收入不成正比,明明是地方性很强的在地文化却得不到年轻人的喜爱,没有观众就无法生存。
生存,竟然成了传统戏曲民间剧团的第一要务。
希望此片是教育片也是警示片,更是呼吁片,但是看起来想要起到上述任何一种作用也是很难:今天的放映,全场只有6位观众。
不过,也好,若是太多人爱看的片,我还就不看了。
中国的民间乡村戏曲文化兴起于庙会和红白喜事,影片的结尾乃点睛之笔,演员们唱起了川剧,而周围的高楼大厦和这片废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土地公象征着我们的祖先,孔雀代表了大自然。
这里用川剧的呈现,告诉我们中国民间乡村戏曲艺术的意义就在于感恩我们的祖先,敬畏大自然。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母亲一直都是一位特别忠实的戏迷。
她说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学戏,去考剧团,然后登台表演,但是条件不允许,就只能放弃了。
反观现在很多小孩的梦想都是当网红和明星。
在日韩流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艺术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
记得小时候经常都能看到很多戏曲演出,但是今年我回了一趟老家发现很多以前戏剧团的演员都转行跳起了歌舞,因为年轻人喜欢。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都走进了城市,很多乡村艺术都因为缺少了传承人而渐渐走向灭亡。
今天在中国我们看到依然有很多人在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比如我最爱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老师,一生都致力于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看着她身边的年轻人来来去去,但是杨老师始终坚守在这条路上,从未离去。
还有最近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表现非常亮眼的阿朵,深入山区好几载,带着苗族音乐和现代音乐结合而成的新民族音乐仰世而来,得到了一致好评。
向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等条件好一点了,我一定会尽量满足母亲学戏的愿望。
以后有了下一代,我也一定会让孩子多学习我们华夏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武术、书法、古乐器。
希望未来我们中国的民间艺术能够得到越来越好的传承。
一部打动了我的影片:题材当然是特别讨巧的,草台戏班的生存和发展一直都是近年来戏曲爱好者们的关注热点。节奏把握得真不错,整个故事讲得脉络清晰却依旧隐晦,那些看破的却不会用力说破,不得不说真是难得。演员们的本色演出真是自然真实又到位,怒赞!
SIFF ANTA 2019
影片让我想到《霸王别姬》,想到《百鸟朝凤》,想到小时候外婆带着在镇上庙会看大戏的泛黄记忆。不禁思考,像川剧这样精妙绝伦的民间艺术,是什么时候悄悄从我们的日常中淡出了呢?在拥有了足够多元的、现代的文化形式后,是否还应该,又该如何拯救、传承传统事物? 喜欢女主身上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和影片处处传达出的人民群众对美的热切追求,对生活的浓烈渴望。 挖掘机推倒剧团和女主身着戏服打斗的两段戏,颇具张力的刻画了人物内心,恰到好处推动情节发展,正突出了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希望通过这部片子,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地方戏曲,关注戏班子的生存现状,也期待一个更加包容并蓄、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化市场。
这竟然是新都的故事,邓婕的监制以及川B牌照的车,看完发出三声惊叹。其实连我自己都误都以为川剧只剩火锅店游客特供的变脸,所以很懂得这个故事对那种传统艺术消逝的感叹与无奈。更重要是,它也没有像《青衣》那样过于悲情和肥皂,而是真正将“戏”融入魔幻想象,跨越时空和逻辑做了一个很大胆的讨论。女主角演得真棒。
流于表面的观察 对于不懂川剧的人(我)大概能算成功的宣传片。演员们的表情是最大的亮点 所幸没让挖掘机成为主角…#RepriseQZ#ForumdesImages
土地公
手法和表达都不新鲜,无解的议题多会导致一场超现实的戏,如果还不够,那就两场。人物情感部分做得不错,四川江湖人的爽气和柔情我都接收到了。
蛮有意思的电影。镜头画面语言与音乐的搭配让我觉得挺舒服的。故事是围绕着"拆"而发生的剧团故事, 但剧团解散的最终原因倒也不是拆, 而是一代又一代观众的流失。
聚焦戏曲年轻观众越来越少这一问题,老生常谈了,剧本也没多大心意,非常平庸。剪辑上也有些小瑕疵,感觉整体是想营造出文艺的感觉,但不知怎么的就是缺了点味儿。不过接近末尾超现实的川剧以及贯穿全片的慢镜头拆卸镜头挺有意思的。BTW,看完这部和《变脸》,川剧真的比想象中好听很多。
我觉得很不容易了,没有沦为中国旅游纪念品。导演是十岁从上海移民到加拿大的华裔,叙事有掌控,作为一个非传统中国人有这样的态度视角尽力刻画川剧团老板娘的遭遇,已经不错了。演员都是素人,而且正因为演的是自己,更加authentic and brave. 在电影放映后见到了导演,他回答问题很激动,说话句子很长。
很有气质的电影啊。超现实加现实主义。女主绝了。
符号学应用到烂大街地步的马楠真可谓是贾樟柯的好徒儿。如果处女作《老石》在向《小武》致敬,那么他的第二部作品干脆来了一个《站台》加《三峡好人》加《山河故人》普拉斯。显然,在同一个世界,亦在同一个梦里《活着唱着》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令人感到无趣的是,这个将现代化进程中天然而又必然的内在产物表面化的「剧团」演绎的还是那出「翻脸不认人」的样板戏。没有找到更好观察角度的马楠故而就像贾樟柯那样,故意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戏剧化、消极化和道德化,甚至以回避的姿态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引申为母女之间的对立。倘若作者捯饬了大半天就是想要表达权力对于艺术文化的局限和控制,那么固执己见的团长早该将这支人心涣散的戏班子解散——任由艺术家们各显神通自由自在地发展了。可惜,活在幻想世界的女主角最终也没有那样做。
三星半吧,其实拍的还不错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小众文艺剧情片,由浅入深,真实故事改编,生动写照底层人物不忘初心、坚守传统川剧艺术。虚虚实实,加入了很多戏剧元素,很带感。值得观摩细品,别洞观景一幕也别具一格,铺垫线索呼应交织,构架很棒,演员也很用心演绎。题材其实是非常值得宣扬的,毕竟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川剧之博大精深绝不仅仅停留在变脸吐火层面,应该有更多人关注川剧的精髓!给影片点赞!希望这样极具感染力的影片能够深入人心,在物欲横流、商业媚俗化严重的当下,还有这样一群人,用心与热爱,活着唱着,诉说她们和川剧的平凡与不平凡。最后感谢导演,感谢邓婕老师,还有一切参与影片制作与拍摄的演职工作及幕后人员,相信这不仅是邓监制情结使然,更是川剧魅力所在。终了,敬慕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贯穿中国传统元素的影片推向国际化,理应让更多人引以为傲!
虚,装腔作势,过于煽情。另外,不拆就能活下去?点在哪儿?
还可以
留白和浓墨,有时候弄错了位置,就意境全无了。摄影佳,环境音绝赞,生活质感有了,但是空镜的运用有待商榷。
艺术真的就是一件让人爱上就放不下的东西。所以保护非遗文化遗产这点做得真是太好了。
无意中看到这片,有想法,但是表达过于刻意了。反倒是虚幻意识流的部分比较吸引我
#Cannes2019导演双周(3)一个城市化中慢慢消逝的民间文化苟延残喘的故事,何去何从?当这些人没有能力去改变时,这时就会有一些超现实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