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电影节最喜欢的电影就是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
一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影片:凯西阿弗莱克饰演的物业维修工人Lee Chandler接到了哥哥去世的消息,从波士顿赶回家乡曼彻斯特处理后事,却得知哥哥在遗嘱里让他做侄子Patrick的监护人,影片一条线索讲述Lee如何一点点和Patrick敞开心扉,互相了解,一条线索通过闪回讲述Lee在曼彻斯特的一段伤心往事。
仔细想来,故事真是不能更简单,但是在各个元素都配合得完美无缺的情况下,本片有笑点又有泪点,有煽情却不滥情,频繁的闪回丝毫不影响故事连贯性,观影体验几近完美。
凯西阿弗莱克在本片中的表演受到了媒体的一致好评,我自己在看完电影之后也觉得本次奥斯卡至少应该给他一个提名作为肯定。
Lee Chandler这个角色本身就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少言寡语、不事张扬,有伤心往事和不愿面对的过去,眼前的生活也不缺少压力,偶尔会有情感爆发的瞬间,但大多数时候却是把所有的喜怒哀乐放在心底,有挺多不靠谱的时候,但作为Patrick的监护人却从来都是把侄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凯西阿弗莱克的诠释下,这个台词不多、表情不多的角色的每一点细微的情绪变化都被到位地传达出来,在看本片的时候,时常有想要拥抱一下屏幕里这个男人,告诉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冲动。
但是本片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在于它并不圆满的结尾。
“一切都会好起来”很多时候并不适用于现实生活。
如果本片来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Patrick接纳了Lee,而Lee走出过去的阴影,重新开始新生活——那么几乎毫无疑问本片也将沦为一堆平庸的温情戏中的一个。
但在本片的最后,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从前——Patrick没有离开曼彻斯特,在Lee的安排下到了爸爸的朋友家寄住;Lee并没能走出过去的创伤,依旧选择回到波士顿,用远离曼彻斯特的方式逃避自己的过去。
可是温情与滥情的区别,也就体现在这里:虽然似乎一切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进展,但是就像春天到来、寒冬过去一样,总能感觉到细微的变化与温暖——Patrick和Lee,由影片开始时在车上的争执,到最后一起走在回家路上的默契,并没有哪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改变二人的关系,但就是相处、陪伴和静水流深的爱与关心使得两个人逐渐向对方走近。
Lee走出了波士顿的地下室,希望Patrick即使住在曼彻斯特,也能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Patrick即使一开始对搬到波士顿有再大的抵触,却在得知自己不能和Lee搬走时很是伤心。
真的是从最绝望的深渊,都能一点点走出来,窥见生活里新的希望与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配乐。
全片统一配乐风格都是悠扬的小提琴曲,不管是多么撕心裂肺的伤痛画面,背景音乐都是自顾自地婉转优美。
放映后去参加了一个导演Q&A,果然有观众问起配乐,导演自己的解读是配乐,就如同曼彻斯特的美丽风景一样,是和男主荒凉绝望的内心世界形成对比的,Lee的内心就像是他在波士顿所居住的那间地下室一样,与世隔绝、单调颓败,而外界的美似乎永远无法走进他的世界。
但是在观影时我自己并没有看出导演这层用意。
配乐与环境,给我的感觉都是更加积极的,就算片中的角色经历了再大的痛苦、再绝望、再悲伤,与他们的情绪形成巨大反差的配乐和风景,就仿佛是在提醒着观众,这些看似走不出的低谷,不过是这些角色人生中的一个片段而已,眼前生活的痛苦折磨,他们也终会在某一天能够平静地回忆,甚至可以为这些曾经痛不欲生的片段,加上最优美的配乐。
李第一次在酒吧跟人干起来的时候,充满了“瞅啥瞅”的啼笑皆非。
当他第二次出拳挑衅时,观众才知道这哥们儿犯的这是哪门子邪——他在惩罚自己。
像那些用烟头烫手臂、用刀片划胳膊的自残者一样,用疼痛来冲淡内心更剧烈百倍的痛楚。
他甚至可能希望被群殴至死,以得到自己心目中的“解脱”。
为了那无法原谅的错误,为了那永远鲜血淋漓的伤疤。
那种伤口是不可能完全康复的。
就像被截掉的肢体、被割掉的耳朵,再也长不回原样。
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里,写过一位叫姚第的老军人,就这样“一辈子心头藏着隐痛,嘴角上挂着温柔而又苦闷的笑容”,孤独终老,留下一万法郎积蓄给了朋友的养女。
在没有心理学家的年代,这种人只能向上帝求安慰。
实际即使现在有了心理疏导,效果也很不好说。
毕竟在几个月的疗程结束后,当事人还有大半个人生的道路要走。
那是谁也无法为之绝对负责的。
幸而时间的自愈能力仍在。
李卖掉了哥哥的枪,而不再想着给自己的脑袋来一下。
结尾处他又跟侄子出海钓鱼。
只是从程度上说,他还接受不了一个跟自己死去的孩子年纪相仿的少年在眼前转悠。
对过往的恐惧,让他不得不回避代行“父亲”的角色。
但他最终还是为这个少年留出了一份空间,允许他细水长流地靠近自己的生活。
相比之下,侄子少年丧父,也是一种打击。
但他还年轻,还有一整份的人生在等待着他。
就算没有这个不靠谱叔叔的帮助,爱情、友谊和未来也会将他从眼下的哀痛和茫然中拉出来。
最后,他还理解了叔叔为什么会这么不靠谱——因为他曾被那般可怕的雷霆劈过。
在赞美大城市的人眼中,这种几千人的海边小镇,估计乏味到可以从地图上抹掉了。
但它对李的治愈其实功不可没——经常与大海打交道的人,更能洞悉命运的偶然。
在海上,没有什么完全在人的掌控中,再熟练的老手也可能一去不返。
因此那个与李爸爸下象棋的老头淡定地讲起了自己父亲的失踪。
这场戏似乎在说明,李的错误并不比大海犯下的那些更糟糕。
生活击沉一个人的方式,远不止八百万种。
而一个人如果一直走不出来,乃至陷入了习得性无助,也不过是那八百万种之一。
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无论怎样,一个被如此雷击过的人,脸上失去了欢乐,也不再有心情闲聊。
他们再也不是那个跟朋友喝酒飞叶子到半夜的人。
父亲有位朋友,自失独后就彻底从同学聚会上消失了。
多年后在朋友圈里,偶尔也会晒出在各地旅游拍下的风景照。
但他们夫妇俩到底过得如何,没人愿意去深究或探问。
也许他们暂时走出来了,但每个人都知道,越来越近的高龄,无法回避的种种困境,可以轻易让所有的治愈前功尽弃。
到那时,即使你想与过往的不幸和解,各种冰冷的现实也会残酷地拒绝你。
所以,请不要打扰他们。
让他们以最能让自己舒适的方式,多呆一会儿吧。
《海边的曼彻斯特》所聚焦的并非是那座自以的英国工业城市,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国海边小镇,于此中这部作品的镜头虽然美的明亮动人,但其所一展关乎生死离别的悲情,却成为了电影深厚的情感沉淀,导演肯尼斯·罗纳根将一种类似于日本是枝裕和的电影手法带入了此作,无可挑剔的剧本、镜头和节奏所酝酿而出的情感,使如此的克制内敛且细腻真挚,让人在一座明媚平凡的海滨之城中品尝到了当悲伤逆流成河后的生活真谛。
转自:梦里诗书
喜欢这种阴冷、无力却又幽默的调调!
也喜欢结尾男主角的决绝,生活里没那么多让人幡然醒悟的事情,太dramatic,电影里的lee始终没法和自己的过去和解,所以才不断逃避。
曼彻斯特的短暂经历,也不足以改变什么,即便有侄儿和故人的不舍!
电影色调如同曼彻斯特这座海边城市一样冷咧阴朦,颓丧的男主也是一身晦气,隐忍的悲伤小心翼翼地防备着。
人声合声与管弦乐的配乐,极富感染力地渲染着男主哀痛无助的过往,在Lee处理哥哥葬礼的主线上,每一个主要时间点的往事插叙也是十分精心合理,让人逐渐深同感受Lee负罪彻骨的丧气以及为何害怕女人恐惧抚养等反应。
该片的写实风格打动人心,没心没肺的侄子在父亲去世后还能泡两个女朋友,但想到父亲躺在冰柜时情绪的崩溃,无所谓的逃避下是内心极大的煎熬,而Lee即使得到前妻的原谅,依旧要将悲痛藏身,伤一辈子也好不了。
没有上帝般怜悯,没有鸡汤般的大团圆,只有冷酷的现实向,这就是电影的难能所在。
主角和配角演技也是开挂,卡西自身切合人物的气质演起来游刃有余,米歇尔凭借着极少的戏份能够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可见她那段OscarMoment有多惊艳。
给予悲剧充分的尊严,时间无法愈合的人生常态。
不用逼自己接受,放下,与过去握手言和,可以不再挣扎还手,被回忆虐打成狗。
不一定与往事干杯,也可以被往事干翻,慢慢享受。
不要怜悯,救赎,更不屑快乐,幸福。
承受,上路。
《海边的曼彻斯特》看完了,哭到差点背过气。
两个感觉,首先,男主演技太好了。
全程平静,几乎没有什么撕心裂肺的时刻,也没有什么嚎啕大哭的瞬间。
但恰恰是这种“若无其事”般的平静,反倒让我感受到了最深切的绝望。
面对生活,你已经疲惫得没有力气再生气了,再愤怒了,再咬牙切齿了。
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挣扎,也没有恨,心里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片空,这才是真正的绝望。
然后是电影的结尾,完全没有猜到最后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生活还是那么辛苦,糟糕,无助,但这是男主的选择,他哭着说,“I can't beat it,我真的走不出来。
”这也是我最爱这部电影的地方,它不像其他励志鸡汤电影一样,轻巧地给主角安置一个“被救赎”的结局,轻巧地抛给观众一个幻觉:“忘记过去,重新开始吧。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样的电影是很不负责的,因为现实并不是这样的啊,这世界上多的是你想象不到的困境,多得是你体会不了的痛苦。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自己遭遇了这样的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呢?
如果因为自己的过失,导致了至亲的死去,比如自己的父母,爱人,我该怎么办呢?
如果我无法自杀,我只能在这个这个世界活下去,我要怎么活呢?
我能勇敢乐观坚强地走出来吗?
我想,我应该会跟男主一样绝望吧,一样被伤痛击垮再也走不出来吧。
我甚至非常理解男主的选择,有时候,让自己深陷泥潭放弃自救,其实反而能让自己心里好过一点,“生命既然如此,我只能用折磨自己的方式来赎罪了。
”“求求你,千万不要对我施以援手。
” “我走不出来了,我也不想走出来了。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啊,这才是真实的命运。
我觉得真实的命运对人是有恶意的。
活着就是赤身裸体在一片冰湖上面行走,然后一失足就踏进了一个冰窟窿。
面对真实的命运,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阳光勇敢得起来的,你有资格选择坚强,我就有资格选择懦弱,毕竟我们只是人类,一样脆弱渺小的人类。
人类怎么能抗衡命运呢?
永失所爱,失去了就是失去了。
人生苦长,走不出来就是走不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是无能为力的。
如果你想要写出一个好故事,或者有个编剧梦,那么一定要看《海边的曼彻斯特》。
这部电影给所有现实题材的剧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如何在现实生活的范畴内,去发掘人性的幽微起伏,并制造真实的戏剧性。
这个尺度其实很难把握,用力过小,难免会平淡;而用力过猛,又会显得造作。
这就需要编剧有极强的感知力,对生活体察入微,但同时又懂得克制,凡事点到为止。
这让我想起了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他的成名作《一次别离》,几乎把“真实的戏剧性”这一极难实现的矛盾效果,做到了极致。
如果过于真实,戏剧性何来?
如果过于戏剧,又如何真实?
法哈蒂从容地踩在那根金线上,说:这是可以实现的。
《一次别离》从一起离婚官司开始,逐步升级,透过这一次小别离,我们看到了“伊朗贫富阶层的疏离、信仰与现实的割裂、以及整个中产阶级的分化”,而这些看似庞大虚空的概念,又全都包裹在了一次“雇佣保姆的纠纷”中,始终没有跳脱出日常生活的范围。
这是编剧功力的体现,由树木见森林。
自《一次别离》之后,再次让我感受到“真实的戏剧性”的,就是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
影片讲述了一个负罪的中年男人,如何自我放逐,在麻木与悔恨中,过着自己丧丧的人生。
听起来,是一部典型的闷片,对不对?
其实不然,这部电影有着出色的悬念设置,看起来一点也不乏味。
(以下开始剧透,观看需谨慎!
)
影片可分为前后两段,分别由一个悬念支撑,引领叙事。
前半段的悬念是:这个男人到底怎么了?
这个男人就是影片的主人公——李,一个住在波士顿的勤杂工。
影片从一开始,就用大量的笔墨,为我们刻画了李的怪异举止:他整日面无表情地工作,精神恍惚;面对女雇主的性暗示,也无动于衷;他待人冷漠,但却易怒,一言不合就飙脏话;在酒吧里,只是因为别人多看了几眼,他便大打出手;而回到家,他便瘫软在沙发里,失去了形状。
在波士顿冰冷的雪天,李就像是一只丢了魂的野狗,四处游荡。
在呈现这些细节时,导演始终不动声色,也从不解释,只是单纯的呈现。
但观者却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有一种“近乎窒息的悬念感”,正凝结在空气中。
那种悬念感,一点也不亚于“凶手是谁”。
它让我们不禁猜测:究竟是什么遭遇,把这个男人变成了这样。
这背后一定有一个悲伤的故事。
后来,李接到电话,得知哥哥因心脏病过世,他因此不得不回到故乡的小镇——曼彻斯特。
而跟着他一路回来的,还有曾经发生在故乡的一段伤痛往事。
该如何追溯这段往事?
该如何为“闪回”设计一个合理的“触发点”?
本片在这一环节,做得尤其出色。
在办公室里,律师向李宣读了哥哥的遗嘱。
遗嘱中,哥哥将儿子帕特里克交给了李来抚养。
听到这一消息的李,一脸错愕,嘴里面说着“这不可能……”眼睛看向窗外。
由此,记忆一点点袭来。
在闪回的段落中,我们看到:李曾经也有一段幸福的生活。
那时的李和妻子,就住在曼彻斯特,他们有三个可爱的孩子,一家人过着惬意的日子。
可是这一切,却被一次意外终结了。
一天晚上,因为李的无心过错,导致房间失火,三个孩子葬身火海。
站在废墟前,看着三个孩子的尸体被发现、装袋、抬走,李被彻底击溃了。
最终,愤怒的妻子,选择离开;而万念俱灰的李,一个人去了波士顿,成了现在的样子。
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了,李的种种不可理喻的表现,实际是一种“创伤后遗症”。
人原本是经验的动物,今天的“我”,是由无数个过去的“我”堆叠而成的。
而李却丧失了这种经验的能力,因为他的生命,永远停在了悲剧发生的第二天。
那种悔恨和无奈,就像是一团精准定位的乌云,笼罩在这个中年男人的身上,让他变得沉默、木然、歇斯底里。
至此,第一个悬念的答案已然揭晓。
我们再来看闪回的触发点,是不是设计得很巧妙?
没错,正是哥哥在遗嘱中将儿子托付给李,使得李想起了由于自己的失职,导致孩子惨死的往事。
所以他才说出了“这不可能……”因为哥哥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安排,而自己也不可能再担起这样的责任。
此后影片进入后半段,而悬念也自然的转换为了:这个男人能否走出去,重新做回一个父亲的角色?
应该说,《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整个剧作逻辑,非常严密。
虽然全片不断在“过去”与“现在”间切换,但每次闪回,都有着合理的触发点,使得全片的叙事和情绪,一气呵成,毫无断裂感。
就像是李刚刚得知哥哥离世,开车回到曼彻斯特的路上,画面突然切入了几帧,只见年轻的李,穿着暖黄色的T-shirt,坐在船上,享受着海风。
那是一种意识对记忆的阻隔,在触碰真的伤口之前,人总会先想到一些温暖的东西,来拖延伤痛的抵达。
除了整体的剧作逻辑,《海边的曼彻斯特》中还有大量的剧情设计,非常精彩。
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人性的把握,以及内心活动与外在叙事的结合上,是很有想法的。
印象最深的有几处。
第一处是李开车带侄子到医院看去世的父亲。
车停在医院门前,叔侄俩有一段对话。
李问侄子,是否要去看看父亲的遗体,一切取决于他的意愿。
侄子思忖片刻,说道:那就走吧。
不想这句话却造成了误会,侄子的本意是“那就去见见父亲吧”,而李却理解成了“离开这里”,结果侄子推开车门,而李却发动了汽车,险些酿成意外。
那一刻的李怒不可遏,对侄子破口大骂。
这一段情节的设计,太真实了。
我们能想象李的心情吗?
他曾经对亲生骨肉犯下的罪,是因为无心的过错;而此刻险些伤到侄子,也是个无心的过错。
可是,命运弄人,总会将一些意外的灾祸,降临到具体的人身上,让他们去承担无因的罪责。
李时常感到愤怒,但很多时候,他并不知道该怨谁,也只得怨向自己。
第二处是关于侄子帕特里克的。
在医院见到父亲冰冷的遗体后,帕特里克转身离开,不愿多看。
此后,他并没有表现出过分的悲伤,而是照常生活、上学、组乐队、谈恋爱……直到有一天,他回到家,打开冰箱,看见冷冻的鸡肉掉了出来,重重摔在地上。
那一刻的他崩溃大哭,呼吸困难。
当李询问原因时,帕特里克回答:我只是不想让他冰冷地躺在那里。
记得帕特里克曾经问李,父亲的遗体看起来是不是像睡着了一样。
李回答,一点也不像睡着了,不过就是一具尸体而已。
又是伤痛,造就了李的冷静:人死了就是死了,任何说法,也无法给这种失去带来安慰。
而帕特里克对死亡的理解,显然要更年轻,他希望父亲早日安葬,睡在春天温暖的土地下。
第三处难忘的情节,是李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睡着了。
恍惚间,他看见孩子们正坐在自己身边,小女儿问他:“爸爸,你没有发现我们烧起来了吗?
”李抚摸着女儿的脸:“亲爱的,很抱歉,我真的没有。
”之后,警报声响起,李被惊醒,才发现自己忘了关掉厨房的灶火。
那是李在片中唯一的一次哭泣,双手掩面,很短暂,却胜过“嚎啕大哭”给人的震撼。
记得悲剧发生后,李被带回警局,在警官的询问下,李平静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讲述完毕,警官说,好,你可以走了。
李不敢相信,我可以走了吗?
什么罪都没有?
警官说,虽然你犯了一个不可挽回的大错,但我们不能因为忘记关火,就判你的罪。
从内心来讲,李是多么希望有个人站出来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或者更决绝地说,这特么就是你犯下的罪,你要为此负罪终生。
可是,都没有,他等来的只是:你犯了错,但又不是你的错。
他被夹在这种无处安放的委屈里,痛恨自己,痛恨命运,痛恨无常。
那是一种空洞的痛恨,不知道有多大,也不知道有多长,就那么一直悬着,升不到天际,也落不得大地,最后飘成了空气,让这个男人活着,也让他在每一天的黎明死去。
所以,在影片的最后,李才说出了那句让所有人心碎的台词:“I can't beat it.”在我看来,这句话,是没办法翻译的。
因为无论怎么翻译,都把它的含义说小了。
所以,就让我们全盘地去感受它,才是最好的。
“I can't beat it.”像是在诉说一种结果,但更像是重申一种选择。
我不能,我也不想。
这就是我此刻的态度。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催促一个人从伤痛里尽早地走出来;或者说,想要轻率地了结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不现实的,那比世间所有廉价的鸡汤,还要糟糕。
有些伤痛,你注定要带着它,去走一段不知道还有多长的路。
而这,就是我们在说出“这就是生活”时,所意味的一切。
《海边的曼彻斯特》赢在一个好故事上。
一个好的故事,不仅在于本身的好,更在于讲述的方式和细节的雕琢。
就像我在开头说的,一个现实题材的剧本,最难处理的地方就是营造“真实的戏剧性”,在生活的范畴内,在人性的幽微处,照见真实,看见生活。
《海边的曼彻斯特》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今天早上在纽约电影节上看了一部片子,Manchester by the Sea,豆瓣中文名翻译为《海边的曼彻斯特》。
译名倒也没错,但看完片子后我总觉得这翻译味道不对,缺了点什么。
看完后细细品味了一下午,觉得很不错,前来分享一下。
影片大概播放了半小时的时候,我以为我知道剧情走向,然而结局出人意料,这并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故事,但却也因此变得更有真实人生的意味。
爱看大团圆的估计要止步了。
以下内容涉及严重剧透,小心。
Lee是一个杂物工,拿着最低工资,住在波士顿一个开不了窗的地下室,每天工作都是倒垃圾,通渠,与房客各种交涉中度过。
片子刚开始,有一幕情景很有趣,全场观众都笑了——Lee刚帮一个女房客通完堵得心塞的厕所,在洗手间试图将刚才通渠噩梦洗掉的时候,他听见女房客跟朋友打电话在议论他:我其实挺喜欢他的,但他才刚帮我通完厕所,我要怎么约他出去?
朋友的意见大约是负面的,女房客挂电话前的最后一句是,也是,毕竟我们不是正常社交途径认识的。
电话挂了,女房客走到Lee面前,悻悻地递给他小费,一段(以为会)开始的fling就此过去。
波士顿的冬天雪很厚。
整部片子都是一片白茫茫。
Lee在一个铲雪的早上接到一通电话便匆匆赶回曼彻斯特,哥哥Joe去世了。
哥哥的离世是预料之中,心脏不好;然而让Lee没有预料到的是,哥哥在遗嘱上,将16岁的儿子Patrick的抚养权留给了自己。
在遗嘱公证处,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闪回,讲述Lee在离开曼彻斯特以前,在这个海边城市的人生。
他曾经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两个女孩儿一个小男孩,与妻子Randi相爱,住在一个木制的house里头。
有一天晚上Lee与朋友在地下室吸了点致幻剂,在妻子与孩子睡觉以后,他出门买了点日用品加啤酒,回家时发现house被大火吞噬,一下失去了三个孩子。
在警察局,Lee交代了一切:他在出门以前,看了看睡在阁楼的孩子,在壁橱里添了柴火,却没有加上保护栏,于是酿成悲剧。
他本以为这会让他受到惩罚,判刑坐牢什么的;没想到警察却告诉他,you made a horrible mistake, but that was it.走出审讯室的一刻,出于悲痛与自责,Lee抢过警察的枪试图自杀,未遂。
于是故事又闪回到了公证处。
Lee与侄子Patrick过往非常亲密,他们经常会乘着Joe的船出海捕鱼,但因为悲剧的发生,Lee与Randi分开,独身一人离开曼彻斯特,去了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波士顿工作,再也没回过从小长大的那个海边小城,与Patrick渐渐失了联系。
而此刻已长成高中生的Patrick是再典型不过的青春期少男了,冰球队、弹吉他、同时谈两个女朋友而且总想上三垒,父亲的离世虽然伤心,但由于是很早以前就诊断出来的,他表现得还算淡定,只发生过一次panic attack。
我本以为接下来剧情发展就是,叔叔与侄子相互扶持着走出伤痛的故事。
但事实是,回到曼彻斯特就像揭开了Lee一个久久未愈的伤疤。
他想带着Patrick搬去波士顿,但少年怎么舍得下抛弃这里的一切呢,他的学校朋友冰球队女朋友们都在这里。
Lee决定妥协,暂时搬回来,直到夏天。
我一直在等待一个big drama发生,这样也许Lee会走出灰暗的人生,重获光明。
然而偶遇Randi还是让Lee崩溃了。
Randi希望与他共进午餐,因为她当年对他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她非常后悔,想为之道歉。
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大致意思是,我只想到自己有一颗破碎的心,却没想过,你的心跟我一样,都是碎的而且再也无法完整了。
她苦苦祈求Lee的原谅,而他却只是颤抖着摇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就匆匆逃走。
这是全片最催泪的一幕。
如果说大多数电影、小说或者微博都在熬一碗鸡汤,那就是我们应该勇敢面对人生,在生活中寻求自我救赎的话,那影片到这里就是确切的反鸡汤了。
犯过的错误没有办法弥补,对着心爱的人说错的话没有办法收回,失去的东西也许一辈子都无法得回,我们最终都要抱着遗憾度过余生。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Lee与Randi重遇一幕后,我总想起康熙里的世纪破冰。
小S与黄子佼一开始先回溯当年的谈恋爱时的各种甜蜜片段,再谈及后来分开以及后面的各种drama,小S充满歉意:因为当时我说的一些话,让你过后的人生非常艰难。
黄子佼苦笑,流泪,说已是过去,我确实做得不对。
我一直认为,蔡康永(oh偶像)搭起的这个破冰之旅是意味深长的。
他为好友小S创造了一个机会,让她对过往人生中的一个遗憾和解。
绝大多数平凡人如你我都没有办法实现这一点。
Randi如是,Lee也一样。
抱憾余生这句话听起来真的太操蛋了,但我们也只能接受。
人生遗憾太多,大约占据了真实人生的一半长度。
我们的前半生负责制造遗憾,后半生则负责怀抱它们。
讲完梗概我都快抑郁了。
但事实上,虽然主线很阴沉,但叔侄二人的生活对话非常逗趣,黑色幽默布满全片。
我觉得演Patrick的这个年轻演员会得点什么奖。
影片还有很多反复的插叙闪回,交代了更多细节,兄弟二人之间的感情,长期缺席的Patrick的母亲,等等等等。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最真实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有权利不与自己的过去和解。
正如Lee最后还是收拾行囊决定离开小城一样,因为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所以才要去重新获得别的东西。
嗯其实片子并没有那么致郁,当然了绝对不治愈。
很适合一个人去看,今天白天的这一场我并没有抢票,没想到也是爆满,坐我旁边的几位都是单人观众(当然包括我自己),方便思考人生。
最后一句,曼彻斯特长得请不要太像哈法。
啊我想念哈法。
(此文已发表在我的公众号itsmonana,关于我在纽约读纪录片的各种分享)
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
李,他是一个孤独的男人,经历的那一段悲伤的时光,哪怕噩梦早已过去,可时间却不能带走一切。
后来,他将自己锁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动声色,不问世事。
可是这时候他的哥哥去世了,他又慢慢地走近他的噩梦,不得不狠狠地撕开那层早已附上心房的那片隔离膜,曝光在空气中的鲜血淋淋,折磨,崩溃都早已摆脱不了这已成事实的一切。
可是,既然还活着,就往前看吧,前方还有生活要继续,哪怕无法冲刷掉那些难忘的,那么在记忆里多加一点人间的烟火。
恭喜《海边的曼彻斯特》拿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
实至名归,撒花!!!
大家还记得电影《火星救援》里那个在火星上种土豆的马特呆萌(马特·达蒙 Matt Damon)吗?
这边由他主演的电影《长城》刚在北美首映影评人就不留情面地表示:看这部电影就像一直用头撞墙!
那边获得奥斯卡六项提名的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热搜的题目是:卡西·阿弗莱克「很感谢」呆萌放弃了《海边的曼彻斯特》。
。。。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背景知识:《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故事原型是呆萌先看上的,他本来想自己执导并主演,但因为档期已经排到了两年后,于是找来了老朋友肯尼思·洛纳根(Kenneth Lonergan)编剧并执导,而男主角敲定了卡西·阿弗莱克(Casey Affleck),自己则只担任了制片人。
扮演男主角的卡西·阿弗莱克,凭借此片已经摘得了美国金球奖最佳男主角、英国学院奖最佳男主角,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现在看距离捧回小金人也是八九不离十了。
求马克呆萌此刻的心理阴影面积!
好啦,八卦讲完,赶紧进入正题——《海边的曼彻斯特》!
温馨提示:下文有严重剧透,但更多的是知识分享。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重要的是,越读越精彩哦 (●'◡'●)ノ♥30%的人不知道的事电影名字里的「曼彻斯特」,到底在哪里?
一般提到曼彻斯特,大家先想起来的都是英国北部的工业城市、英国曼联的大本营、英国摇滚的诞生地。
但「Manchestet-by-the-sea」实际上是位于美国麻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的一座沿海城市。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它距离波士顿33.5英里,开车大概需要1个小时左右。
在电影开拍之前,主创人员把麻萨诸塞州北边好好地走了一遍,他们去了格洛斯特(Gloucester)、埃塞克斯(Essex)、罗克波特(Rockport)、塞勒姆(Salem),最后决定在东临北大西洋的Cape Ann拍摄这部电影。
而Manchester-by-the-sea,正是Cape Ann上的一座城市,隶属于埃塞克斯省、麻萨诸塞州。
△图片来源于网络:DUSTIN LUCA/Sraff photo这里冬天的最低温度是零下5度,降雪最厚时能达到103厘米。
据2010年的数据显示,Manchester-by-the-sea只住了5136人。
笔者猜测,之所以选这里的理由,大概是它表面平静,冬季严寒,人际关系简单,小到人人都能喊出对方的名字。
因此,这里才让人无处可藏啊!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40%的人不知道的事什么是会讲故事的电影?
《海边的曼彻斯特》作为今年的一匹小成本电影黑马,被提名各大奖项200多次,其中最被看好的,就是「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
男主角的扮演者卡西可以说是拿奖拿到手软,不过「最佳原创剧本」撞上了《爱乐之城》,在金球奖上与奖杯失之交臂,好在又在英国学院奖上扳回一程。
目前还不知道奥斯卡会把这个小金人交给谁,不过真的很想投《海边的曼彻斯特》一票!
因为这部电影的导演兼编剧肯尼思·洛纳根,绝对是个极会讲故事的人。
《海边曼彻斯特》的剧本,肯尼思写了两年。
他用克制而细腻的笔,描述着现实中无法和解的悲痛。
他的作品看起来结构松散,由无数个片段组成,但每一个片段都是抽丝剥缕,就像一棵老树的枝丫,那些越长越多的细枝末节,让它更具有生命力,也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真正意义上的「叙事」。
在《海边的曼彻斯特》前三十分钟,我完全不知道这部片的走向。
我们只能看到男主角Lee每天一沉不变的工作:修水管、修墙、通马桶、铲雪、倒垃圾……观众很快会发现,他是个「无聊」的男人。
他没有表情,常常摆出一副局外人的样子。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房客们在他修东西的时候,依然做着自己日常的事情,好像Lee真的是一个透明人一样。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是怎样的一个人,才会排斥与其他人产生联系呢?
整部电影的故事主线其实非常简单,Lee的哥哥Joe因为心脏骤停去世了,他从波士顿回到海边的曼彻斯特,处理哥哥的后事,并且照看他未成年的侄子Patrick。
围绕着这个故事主线,就在Lee一步步靠近他的家乡——海边的曼彻斯特时,这个男人的故事才渐渐浮现出来。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现实穿针引线,往事就循着线头,慢慢地展开。
这一切就像是我们的记忆,它并不是阴魂不散,常常只是触景生情,却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你比较细心,应该会发现导演在影片前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埋下的伏笔。
第一处:Lee赶到医院,得知哥哥已经去世。
他说:「还得有人打电话给我老婆。
」医生才不好意思地提醒他,不是「老婆」,是「前妻」。
因此,我们得到了第一个线头:这意味着在Lee的心中,「老婆」这个角色一直存在,那他们为什么分开了呢?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第二处:Lee到冰球队去找Patrick,教练问Patrick的朋友站在那儿的男人是谁。
Patrick的朋友说出他的大名后,教练说到:是那个Lee Chandle?
因此我们得到了第二个线头:这个男人一定做了什么,使得小城里人人都听过他的名字。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图片来源于网络:Claire Folger第三处:Joe确诊心脏病后,Joe的妻子因为无法接受这个噩耗,当场发飙。
在走前她撂下了一句狠话,对Lee说:「每个人都该像你一样无所谓算了吧。
」因此我们得到了第三个线头:Lee想要甩掉的到底是什么?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导演先寥寥几笔,给我们展现了Lee的过去。
比如他和妻子Randi一起生活在一栋漂亮的房子里,他们有三个孩子,而Lee非常疼爱他们。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比如Lee爱着自己的家乡,爱着这座海边的小城,因为这儿有他的生活,有他的朋友,还有它热爱着大海。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这段闪回用尽了全剧最明亮的色彩:浅绿色的墙壁、黄色的衣服和床单,还有家里五颜六色的毛巾、玩具等等。
这吵吵闹闹温馨杂乱的家,看起来就像个天堂。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正常的叙事时间线中,Lee去找Joe的律师查看遗嘱,却惊讶地发现Joe指定自己作为Patrick的监护人。
Lee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就在这个小小的房子里,时间好像停住了,往事一股脑地向他袭来,就像是海水涨潮,没有一点犹豫和停歇。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原来,在某个月朗星稀的夜里,Lee的房子着火了。
消防员只救出了他的妻子,但三个孩子却葬身火海。
着火的时候,Lee正步行前往离家20分钟路程的小卖部买啤酒,而起火的原因,正是他走前往壁炉里多放的几根木柴。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那个夜晚,改变了他的一生。
因为是无心的过失,警察表示并不会惩罚他,但正是因为没有惩罚,他才陷入了漫长的自我惩罚中。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在这段闪回中,回忆与现实不断地交替重演,观众能看到Lee坐在律师办公室里不安而痛苦的神情,也能看到那个伴着忧伤的挽歌,痛彻心扉的悲剧之夜。
至此,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这一切的谜底终于揭开:这个男人是谁?
他发生过什么?
他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Lee的那些看似赘述而无聊的日常行为,至此突然有了意义,也有了力量。
—— 也许,他现在过得有多差,就证明过去它多伤人。
除了良好的叙事节奏,《海边的曼彻斯特》在展现人物关系上也很有一套。
剧中的核心人物关系,是Lee和哥哥Joe以及侄子Patrick的关系。
在电影一开始,Lee和还是小孩的Patrick一起出海,他们开玩笑地聊到:「如果去孤岛,想带谁一起去的问题。
」Lee给Patrick的评估条件是:① 和这个人在一起最安全② 这个人懂得如何生存③ 你们可以幸福地一起生活④ 这个人懂得如何让你开心Patrick毫不犹豫就选了自己的爸爸。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图片来源于网络:Claire Folger这里透露出两个信息:一个是Patrick和爸爸的关系其实很好,他信任他,并且觉得他很厉害;另一个则解释了Lee为什么认为自己无法成为Patrick的监护人——那四个成为他监护人的条件,现在的他一条也不符合。
在整部电影中,出现了很多风景的空镜镜头。
有港口的飘雪、安静的水面、夕阳的流云,以及许许多多开车时沿途的风景。
一些风景是我们直接看到的,一些风景是透过窗户看的。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事件本身,与发生这件事的地方,是绑定在一起的。
风景在变、季节在变、人在变,但已经发生的事件本身,却不会再有变化。
春去春又来,只要我们没有到达生命的终点,故事就不会有结局。
熬过了漫长的冬天,不一定就是春色满园。
而春色满园,也不意味着就阳光普照。
我们只能等,用自己的方式度过、遗忘、度过、遗忘那些酣畅淋漓哭过一场的人,也许会得到一张安慰的纸巾;但那些从未与过去和解的人,也许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原谅,只能钻回到自己的保护壳里。
当然,如果整部片子都只是伤情,那它永远也无法跻身一流。
可以看出,在Lee和Patrick的相处中,他一步步地器械投降,认为自己也许能重新回到这里。
他们的相处小心翼翼又「没大没小」。
Patrick常开些叛逆青年爱开的玩笑,而Lee也经常一针见血。
看到两个大老爷们这样斗嘴,就好像在一杯苦咖啡里加上一勺糖,的确回味无穷。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50%的人不知道的事除了男主角的扮演者卡西·阿弗莱克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海边的曼彻斯特》中,扮演侄子Patrick的演员卢卡斯·赫奇斯(Lucas Hedges),以及扮演Lee前妻的演员米歇尔·威廉姆斯(Michelle Williams),也都提名了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
卢卡斯是一只出生于1997年的小鲜肉,曾出演过韦斯·安德森的《月升王国》和《布达佩斯大饭店》。
△ 《月升王国》电影剧照
△ 《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剧照他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表演确实也可圈可点,和Lee凑在一起,有一种特别的化学反应。
在影片中,Patrick就好像是Lee的反面:Patrick喜欢「群居」,有朋友、有乐队、甚至还有两个女友;Patrick聪明、沉着,懂得如何处理悲伤,他选择转移注意力,理解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也明白无论如何,自己的生活还要继续。
△ 图片来源于网络:Claire Folger扮演Randi的米歇尔出场次数并不多,前前后后加起来大概也只有不到20分钟。
但Randi和Lee在影片最后的那段对话,确实让人感受到切肤之痛。
那段对话太真实了,甚至感觉不出在演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虽然米歇尔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打扮一直都比较朴素,但别忘了,她可是主演了《我与梦露的一周》的女演员啊啊啊!!!
△ 《我与梦露的一周》电影剧照
△ 《我与梦露的一周》电影剧照80%的人不知道的事文章的最后,当然要留给本片的重头戏,饰演男主角的卡西·阿弗莱克(Casey Affleck)。
很多人之前并没有听说过卡西,但却知道他的哥哥——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
欸,这哥俩的画风是怎么回事?
欸,这张怎么也怪怪的……
咳咳,三个人一起才是正确的画风!
别好奇呆萌(马特·达蒙 Matt Damon)怎么又乱入了,其实呆萌和卡西的哥哥本,是发小兼死党,他俩还一起自编自演了《心灵捕手》。
△ 《心灵捕手》电影剧照两人也因此片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除此之外,哥哥本还主演过《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逃离德黑兰》、《消失的爱人》等作品。
OK,关于哥哥就先说到这里,卡西因为哥哥对表演产生兴趣,但同时也因为哥哥的光环,一直生活在他的阴影中。
再纵观卡西这么些年出演的作品,也不难看出,为什么说《海边的曼彻斯特》这个角色,就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2007年,卡西出演了哥哥执导的电影《失踪的宝贝》,饰演一个站在道德十字路口的私家侦探。
△ 《失踪的宝贝》电影截图剧照同年,他在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神枪手之死》中,饰演了性格懦弱,一心崇拜着布拉德·皮特的19岁男孩。
△ 《神枪手之死》电影剧照从此,好莱坞记住了这个有点娃娃脸的男孩,它沉默而忧郁的气质,让人过目难忘。
但截止至《海边的曼彻斯特》之前,他还并没拿到任何重量级的演技奖项。
△ 图片来源于网络:Claire Folger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卡西让人感觉不出他在演戏,甚至他就是Lee,那个麻木、沉默、不愿意表达悲痛的男人。
他的情绪看起来很少有波动,但如果你仔细观察,那是因为他处理得非常细腻。
比如在太平间与哥哥Joe告别的那场戏,在等待的短短十几秒里,他的眼睛一直在不安地转来转去,写满了害怕、怀疑和不安。
比如火灾发生之后的日子,平静下来的Lee便真的「平静」下来,眼神如一潭死水。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Lee的手臂上,常常会有几道并没有解释出处的小伤痕。
或许这些痛对他来说什么也不是,但就是这个活得像行尸走肉的男人,会小心翼翼地用毛巾包好三个孩子的相框,生怕他们碰坏了。
卡西在采访中表示:因为自己是两个孩子的爹,所以才感觉能驾驭这个角色。
如果没有这两个娃,我们可能就看不到卡西版的Lee了。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其实我无数次期望着一个好结局。
但当Lee发现,那些犯过的错并不会因为已经发生过而不再出现,他还是决定离开这里。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所以,这应该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里最残忍的隐喻。
就像是Lee对Patrick说的:「Joe的葬礼必须安排在春天,因为冬天地太硬,要等到来年春天才行。
」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该发生的总要发生。
其余的事,也只能成为缓冲。
影片的最后,Lee和Patrick,又像以前一样一起钓鱼。
我宁愿相信这个视角来自正在开船的哥哥「Joe」。
海水占了大半个画面,好像沉浸在心底的悲伤。
也许它不会过去,但我们只能往前走。
彩蛋来了!!!
《海边的曼彻斯特》隐藏着一枚大彩蛋。
还记得那个穿着蓝色羽绒服,多管闲事,说Lee不会教孩子的路人大爷吗?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他就是本片的导演兼编剧肯尼思·洛纳根啊啊啊啊啊!!!
虽然只出现了半分钟,但蓝色羽绒服实力抢镜啊!
△ 图片来源于网络:Claire Folger
△ 图片来源于网络:Claire Folger最后,请不要问我蓝色羽绒服的同款链接,我也在找!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随手点一个小小的喜欢,你的鼓励对我很重要(●'◡'●)ノ♥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讨论!
更多关于摄影、旅行、电影、艺术相关内容,欢迎移步公众号:小墨与阿猴(ID:xiaomoyuahou),等你哦
你那張浮在波光與煙雨中的臉 一直是刻不上字的鐘面 能記起什麼來 如果真的有什麼來過 風浪都把它留在岩壁上 留成歲月最初的樣子 時間最初的樣子 ────羅門《觀海》回憶比記憶更難。
每個人都有過去,卻未必都能記憶,因為絕大多數時候,每個人的記憶都是一座迷宮,有些記憶因為太久而逐漸沉寂,有些記憶則是太重而不得不藏寂。
如果沒有引路的信物,幾乎沒有多少人能在腦海中輕易重返經歷當下的一切,即便自己是這座迷宮的主人。
甚至有些時候,迷宮會反過來迷惑主人,每一回思路的迷途,都會讓提取出的記憶顯得朦朧、不確、虛幻、亦或被願望竄改的痕跡;更糟糕的是,迷宮之主也無從判別真偽。
人類的每一次回憶,注定都帶有被上一場記憶杜撰的嫌疑。
杜撰即是創造、創造是作夢的能力,反之亦然,現實於此無能為力,只能放任人類腦海的迷宮宮牆在記憶與回憶的反覆搬運中逐漸堆壘。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對此如斯形容:「人們留戀過去,我和我的劊子手們對此種留戀無計可施。
但是將來有一天,將會有個和我同感的人,他將會抹煞我的記憶,成為我的影子和鏡子而渾然不自覺。
」(《長城與焚書》)這便是為何絕大多數時候,悲劇與懸疑劇涉及回憶的情節,永遠比涉及經歷的更多。
因為回憶不僅包含了客觀的時空背景,也包括了當事人極其沉寂、藏寂的最私密之記憶;透過回憶挖角過去,往往也會連帶挖出那個人願與不願加工過去的理由。
主人翁的自我探索,與旁觀者的旁敲側擊,都無可避免讓一場普通的無機追尋,成為挖掘隱私的個人生命史的攻防演繹。
而,並非人人都樂於如此。
米澤穗信在《羔羊的盛宴》(儚い羊たちの祝宴)寫過一則短篇:一個女僕替主子保管起她的私房書書櫃,她不清楚這些書為什麼不能給外人看,於是出於好奇,她也開始讀了。
歲月流逝,始終都被動接受主子選書的女僕,想法卻開始與主子互通有無,那座書櫃成了她倆共同的記憶根源,思想迷宮的起點,讓她與她成了異床同夢的精神伴侶,至少女僕如此以為。
然後她就被主子殺了。
以此觀之,電影觀眾無庸置疑是幸福的,而且幸福到有點卑鄙。
為什麼?
因為絕大多數時候,觀眾作為一個普通的外人,卻藉由上帝(作者)的同意、敘述、剪輯與調度,得以輕而易舉跳過記憶與回憶的迷途,直接「窺」得當事人或人群的昔日、今生、與他們最初的樣子。
卻不需付出任何被當事人知曉的風險。
這種窺看並非現實,因為它客觀到令人髮指、精準到令人無疑,更因為即便畫面中出現任何一刻並非全知的狹隘觀點,也肯定都是被神意所篩選,含有唯獨當事人無從知曉的意義,當事人不僅沒有拒絕天眼的權力,連知曉天眼存在而試圖殺死觀眾的能力都沒有。
觀眾不是上帝,卻短暫或永恆擁有了上帝之眼,唯獨紀錄片能勉強跳於其外(儘管確實很勉強)。
在約瑟芬鐵伊(Josephine Tey)的《時間的女兒》(The Daughter of Time)之中,主人翁葛蘭特從未離開病床,只靠爬梳史料與智識便偵破了一起四百年前的理查三世懸案;然而偵破當下,他出了院,卻不禁開始感受到某種無以名狀的不適:「就像一根惱人的芒刺在背。
」葛蘭特說。
「一個喜歡研究人類行為動機的人不會去寫歷史,他會寫小說、或成為精神科醫生,或成為地方法官,或成為金光黨。
」(《時間的女兒》)葛蘭特說的芒刺,自然不是指他身體又出毛病,而是作者鐵伊藉由主人翁的口,表達對安樂椅神探這種超人角色的不安。
但更精準來說,鐵伊真正不安的其實是讀者,是對書內書內每一個讀者皆能如安樂椅神探一般全能,輕而易舉就能評判歷史與記憶背後萬般可能而有輕率嫌疑的不安。
《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這一部電影之所以特別,就在於它極盡了所有可能,讓一則完全處於回憶的故事,得以脫離觀眾以全知全能看之、待之、評判之的翹翹,而不流於悲情與同情。
這一則講述男人如何負傷織出內心牢籠的故事總共出現了十場閃回畫面,每一場都是回憶,而且都是重點戲;但值得注意是,這些畫面的意義,並非是用於把故事說得完整。
觀眾看的見李錢德勒在處理兄長葬禮的當下反反覆覆閃回他仍住在故鄉時的「過去」,卻看不見李在這些過去中再度閃回(例如在警局想起女兒之死)的「過去的過去」,也看不見理應也很想念父親過世的派翠克錢德勒的回憶閃回;反過來說,居全劇之最要的幾個事件都沒有發生在銀幕前,如祝融之災、如前妻之離。
這十場閃面十場回憶,都僅指向同一件事,即李錢德勒不願面對的那段曼徹斯特過去,也是一塊因為藏得太久太深而黏固緊密,以至於連明確的跳躍時空都顯得無法自理的黏稠記憶。
閃現跳躍的時機並非重點,閃現的長度才是,因為這些記憶有多長,顯示的正是對李錢德勒而言,它們有多重。
在曼徹斯特周圍的任何人事地物都可能讓他的記憶浮現,他在家族舊宅倏地想起妻子,在與姪子討論搬家事宜時倏地想起自己多年前的逃家。
這些通通不能像在酒吧鬧事可以用拳頭解決,也不能如寒風來襲把手插口袋就了事,李錢德勒無從控制曼徹斯特,更無從控制自己。
這些無從控制的安排,都是在試圖讓觀眾不以全知全能者的立場來理解過去,而是讓觀眾進入李錢德勒的無措之中,讓他的記憶(回憶)浮現之衝擊,能夠與觀眾得到的衝擊統一視點。
這種統一求的並非是讓觀眾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粗糙「代入」來同情李錢德勒的經歷。
正好相反,這十場閃現幾乎全採客觀鏡頭,試圖讓這些過去都更加逼近於客觀現實。
因為這正是李錢德勒要的。
先有客觀的現實,然後逆回主觀的記憶,李錢德勒做的事情無疑返祖。
如果說他自無從歇止的回憶中真的能得到甚麼,那絕非是自舔傷口,而是能夠以一種冷靜的距離,認真看待自己埋葬的記憶。
他一方面在重新回憶自己試圖忘卻甚麼,一方面卻也在回憶回憶本身。
最後,當倒數第二段閃現回憶,他被燒焦的鍋爐勾起女兒的往事,當時他並未在場,那是全片第一刻出現一組真正經過回憶杜撰的記憶,象徵了李錢德勒終於能夠正視自我的心境,因為杜撰代表願望,他終於真正以知其渴望的立場正視自己的心傷,藉以換來一種只有距離夠遠才能體會的,以切身換來的驀然同理而非同情,以知性解套的潤然修心而非濫情。
「到頭來,故事中的任何問題都沒解決。
哥哥還是死了,前妻還是得走,男主角還是鬱鬱寡歡。
」是的,這部電影的結局沒有出口,這一切也與廉價的自我療癒無關。
然而這正是價值所在──如果曼徹斯特與波士頓沒有因為他的多年壓抑而改變,又怎麼會因為因為他的突然爆發而變化呢?
觀眾知道、李錢德勒知道;總有一天,派翠克錢德勒也會知道。
羅門有首詩《觀海》,他在其中一段這樣寫道:你那張浮在波光與煙雨中的臉 一直是刻不上字的鐘面 能記起什麼來 如果真的有什麼來過 風浪都把它留在岩壁上 留成歲月最初的樣子 時間最初的樣子 羅門自言,此詩形容的是海,也是創作。
儘管如此,多年以來,我一直都把它當成形容記憶與時間的詩,因為面對回憶與記憶的傷痕,人唯一能做的,只有相信歲月、相信時間;唯獨這兩種力量,可以真正將萬事歸零而遺忘,填去記憶宮壁上深至心扉的傷痕,抹去回憶宮殿中沉寂藏寂的澱基,回到最初的樣子。
「最初的樣子」──這五個字,或許便是《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鐘面之作所能下的,最適合的結語。
(本文同步獨家刊登於ViewMovie,如欲轉載請先詢問確認)
难得的很自然地沉浸在尴尬中的片子,演员不错。然而只是慢慢地揭示了一个起因,表达了一种情绪。头尾相衔,仔细一想中间也确实没啥东西。
如此淒涼真實的電影。有些傷口是無法消解的,甚至連時間都對此無能為力。就只能把自己的一部分也隨之埋葬掉,讓人懷疑活著的意義及必要性。一切情節都毫不意外,既真實又殘忍。究竟路是走出來的,還是早就安排好的,掙扎到底有沒有用?
这个片子为什么这么高分,看了两次才看完,就因为分高,结果这个片儿真的好闷好闷~~~~~看到最后我也没找到什么闪光点
哥哥死了把小孩留给弟弟养,但是弟弟有小孩阴影,因为不小心烧死过自己的,于是最后转给朋友养了...
《海边的曼彻斯特》拍得老套,笨拙,叙述感不足,严重不喜欢来回不断穿插闪回这种生硬的表达方式,就只能看演员了,小本的弟弟,还真不错的。
平淡
回避戏剧性,并不必然带来生活的感觉。反而是闪回,更接近真实的体验。平常的生活,尽是这样的压抑、愤怒、内心空洞,也正是因为理解,很难或者说不愿入戏。接近里面那个尴尬的乐队鼓手的视线和态度。
片中护士问do you need Kleenex(卫生纸),我想起当初在实验室用Kleenex擦仪器的痛苦年代,整个人都不好了。这种典型圣丹斯小清新我快要看腻了,矛盾冲突生硬。镜头衔接甚至有些业余。音画时空错位并不会让影片更高级。又看到《月升王国》女主Kara Hayward了。音乐用得太满。
我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始生活,所以请继续那我留在阴影之中吧。
冻鸡腿恐惧,无缝对接的场景切换——哥哥为他安置沙发,和前妻的对手戏,女儿托梦,在餐桌上和侄子的摊牌。这个木讷的男人一直在骗我的眼泪,连“我想要间两居室,可以放张沙发,万一你来波士顿可以有个地方住”都成了泪点。最难过莫过于分明相爱,却今生永诀。同样的事情不敢设想在自己身上。
到最后也没钓上来鲨鱼
(2021-2-6) 爱上4K,在线
太真实了,真实的不像是电影。因为生活就是这么悲哀,犯过的错误只会eat you alive,即时别人原谅了你,自己都不敢原谅自己。生活才不会因为他人的劝说和曾经辜负的人的宽恕而变好呢
和母亲的痛苦相比,不值得一提,却用了两个小时来歌颂,简直讽刺
人与人之间最艰难的永远是交流,所以才亿万年来一直在谈话、争吵、道歉和喋喋不休。
我以为Lee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但或许是痛苦才让他变成这样。影片有两处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做完笔录的Lee在警察局直接抢手枪想饮弹自尽(正如他后面所说,他内心已经空了);二是Lee和前妻重逢后的对话,两颗破碎的心,错乱无章的词句,崩溃的情绪。我之前在想发生过不愉快的两人是否能一起把错误尽力弥补,后来明白绝无可能,因为和对方继续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会触景伤情。
洪尚秀和赖那的电影我都从头看到尾,这片真欣赏不来,毫无带入感
为了丧而丧????2D还要41块!!!看的最不值的电影了!
配乐尴尬死了.......尤其着火那段。心碎电影的话想起航运新闻
我冷漠的躯壳里,是抚不平的伤口和解不开的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