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汉密尔顿》的歌词,在不同的情节中,LMM仅通过重复与前文相同或稍有变化的词语和旋律,就放大了所要表达的感情,极大地增强了感染力(当然了,对于本剧而言,就是更狠地往观众心上扎刀子)。
这些无处不在的重复的词语和意象也让人每次重温都有新的发现。
出于个人兴趣总结了一些在剧中多次重复的词语及意象,可能有部分错误。
My shot四人组第一次会面,Hamilton: I a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
华盛顿令Hamilton成为自己的right hand man,I a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
Laurens决斗时,Hamilton: Laurens, do not throw away your shot!
华盛顿请Hamilton回来参加战争,Hamilton: I’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
华盛顿要求Hamilton领导财政部,Hamilton: I'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
与Burr决斗中,Hamilton: If I throw away my shot, is this how you remember me?Tell story四人组第一次会面,And when our children tell our story, they will tell the story of tonight.战争打响,If they tell my story, I am either gonna die on the battlefield in glory or rise up.Laurens决斗后回家,Eliza: Oh let me be a part of the narrative in the story they will write someday, let this moment be the first chapter, where you decide to stay.Hamilton等得知Laurens死讯,Laurens: And when our children tell our story, they'll tell the story of tonight.Hamilton出轨曝光后,Eliza: I'm erasing myself from the narrative.结尾,众人: 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Angelica: Every other founding father's story gets told.Burr: And when you're gone who remembers your name? Who keeps your flame? Who tells your story?Eliza: I put myself back in the narrative. I live another 50 years. It's not enough. (She tells our story.) We tell your story.Rise up四人第一次会面,rise up战争打响,Hamilton: As a kid in Caribbean, I wished for a war. I knew that I was poor, I knew it was the only way to rise up.华盛顿令Hamilton成为自己的right hand man,rise up.与Burr决斗中: a place where even orphan immigrants can leave their fingerprints and rise upHelplessHamilton与Eliza第一次见面,Eliza: Helpless!华盛顿要求Hamilton领导财政部,Eliza: Helpless. Look around, isn't this enough? What would be enough to be satisfied?Hamilton出轨时,Hamilton: But my god, she looks so helpless. I don't know how to say no to this, but the situation is helpless.Satisfied婚礼,Hamilton: You strike me as a woman who has never been satisfied. You are like me. I'm never satisfied. I have never been satisfied.婚礼,Angelica: Nice going, Angelica. He was right. You will never be satisfied. He will never be satisfied. I will never be satisfied.华盛顿要求Hamilton领导财政部,Eliza: Look around, isn't this enough? What would be enough to be satisfied?Hamilton出轨曝光后,Angelica: You could never be satisfied. God, I hope you are satisfied.LegacyLaurens决斗后回家Eliza对Hamilton说:We don't need a legacy.Hamilton决定自己曝光出轨的事,Hamilton: This is the only way I can protect my legacy.Hamilton出轨曝光后,Eliza: You and your words obsessed with your legacy.与Burr决斗中,Hamilton: What if this bullet is my legacy?Legacy, what is a legacy?It's planting seeds in a garden you never get to see.I wrote some notes at the beginning of a song someone will sing for me.Time开场,众人:You could never back down. You never learn to take your time.刚开始工作,Why do you write like you are running out of time? Write day and night like you are running out of time? Every day you fight like you are running out of time?Hamilton写了老多文章,How do write like you are running out of time?Hamilton与Burr决斗前夜, Eliza: Why do you write like you are running out of time?与Burr决斗中,Hamilton: I'm running out of time, I'm running and my time's up. Eliza, my love, take your time.结尾,Eliza: You really do write like you're running out of time. I ask myself,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more time?" You could have done so much more if you only had time.And when my time is up, have I done enough? Will they tell our story?Image death四人组第一次会面,Hamilton:I imagine death so much it feels more like a memory.When is it gonna get me?In my sleep? Seven feet ahead of me?If I see it coming, do i run, or do I let it be?Is it like a beat without a melody?参加战争,Hamilton:I have imagined death so much it feels more like a memory.This is where it gets me on my feet, the enemy ahead of me.If this is the end of me, at least I have a friend with me. Weapon in my hand, a command, and my men with me.与Burr决斗中,Hamilton:I imagine death so much it feels more like a memory.Is this where it gets me?On my feet, several feet ahead of me?I see it coming, do I run or fire my gun or let it be?There is no beat, no melody.Stay alive战争时,Eliza和华盛顿对Hamilton说:Stay alive.Laurens决斗后回家,Eliza对Hamilton说: Just stay alive, that would be enough.Angelica离开时,Angelica: Just stay alive, that would be enough.儿子将死时,Hamilton: Save the strength and stay alive.EnoughLaurens决斗后回家,Eliza对Hamilton说: Just stay alive, that would be enough. Oh let me be a part of the narrative in the story they will write someday, let this moment be the first chapter, where you decide to stay. And I could be enough. And we could be enough. That would be enough.Angelica离开时,Angelica: Just stay alive, that would be enough.华盛顿要求Hamilton领导财政部,Eliza: Helpless. Look around, isn't this enough? What would be enough to be satisfied?儿子死后,Hamilton: He'd standing here right now, you would smile, and that would be enough. Just let me stay here by your side, that would be enough.结尾,Eliza: I live another 50 years. It's not enough. (She tells our story.)I ask myself,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more time?"You could have done so much more if you only had time.And when my time is up, have I done enough? Will they tell our story?Raise a glass to freedom四人第一次会面,raise a glass to freedom.婚礼后四人,raise a glass to freedom.战争时,raise a glass to freedom.决斗中,raise a glass to freedom.Look around三姐妹第一次出场,三姐妹:Look around, look around at how lucky we are to be alive right now.Laurens决斗后回家,Eliza对Hamilton:Look around, look around at how lucky we are to be alive right now.Angelica 离开时,Angelica: Look at where you are, look at where you started, the fact that you are alive is a miracle. 华盛顿要求Hamilton领导财政部,Hamilton: Look around, look around, at how lucky we are to be alive right now.Angelica回来并劝他休息,Eliza: Look around, look around, at how lucky we are to be alive right now.儿子死后,Hamilton: Look at where we are, look at where we started. Look around, look around, Eliza.Discriminate“wait for it”和决斗结束后,Burr都唱了:Death doesn't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 sinners and the saints,it takes and it takes and it takesBurr旁白的开头开场,Burr: How does a bastard, orphan, son of a whore and a Scotsman dropped in the middle of ……见三姐妹,Burr: How does a bastard, orphan, son of a whore go on and on grow into more of a phenomenon?下半场开场,Burr: How does the bastard, orphan immigrant, decorated war vet unite the colonies through more debt?Jefferson 竞选,Burr: How did Hamilton, the short-tempered Protean creator of the coast guard Founder of the New York Post ……Burr落选,Burr: How does Hamilton, an arrogant, immigrant orphan, bastard whoreson, somehow endorse Thomas Jefferson ……Burr的忠告Hamilton第一次与Burr会面,Burr: Talk less. Smile more. Don't let people know what you are up or against for.婚礼后,Burr: Smile more. I will see you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r.让法案通过,Hamilton: Talk less. Smile more.Burr拉票,Burr: Talk less. Smile more. Don't let them know what you're against or what you are for.Wait for婚礼后 ,Hamilton对Burr: If you love this woman, go get her.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Burr: wait for itI'm willing to wait for itLove doesn't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 sinners and the saints It takes and it takes and it takes and we keep loving anyway Death doesn't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 sinners and the saintsIt takes and it takes and it takes and we keep living anyway Life doesn't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 sinners and the saintsIt takes and it takes and it takes and we keep living anywayHamilton请Burr帮忙,Burr: Wait for itHamilton决定自己曝光出轨的事,众人: Wait for it
作为前字幕组成员,看视频不自觉注意到的一些错误翻译:1. male company (男声伴唱)2. outshine 让………失色3. Just you wait. 等着瞧4. been off in Paris 离开(美国)驻在巴黎5. Be a lamb. 乖6. A word. 我们谈谈.7. stand for nothing 没自己的立场.8. Daddy's calling. 你老子喊你呢(暗指华盛顿).9. Put it out. 灭火.10. blow away. 震惊,吃惊.11. loom large 日益严重
Just you wait,just you wait!
终于等到零点上线看完了百老汇原卡官方拍摄,看完浑身舒畅,可能是2020下半年的高光时刻了。
在宽街消寂剧院关门之时,这的确是一封送给theatre,送给theatre fans的甜蜜情书了。
看了三个production的现场,真是没想到今年的四刷居然在流媒体上。
一边看一边想,为什么这么一部美国主旋律音乐剧(主演几乎全是少数族裔+LGBT)能让我感觉这么好这么爽这么幸福?
是真的好啊!
任何主旋律政治包装、演员外形差异和对hip hop这种音乐形式的固有偏见都无法掩盖这部作品伟大的艺术性!
每次看都有新感受、新发现、有种无穷无尽地学习过程。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 nobody cares about American patriotism,就算Hamilton把乔治三世黑出翔也不妨碍英国王室去现场追剧呀。
一些看原卡官摄的新感受:Hamilton(Lin-Manuel Miranda)Lin作为rapper真的没话说,对人物的解读也没话说,就是那破锣嗓子……可能大家看着他这么genius这么genuine的份儿上不忍心吐槽吧(抱头,我也是林聚聚的脑残粉,说了实话不要打我 T_T)Farmer Refuted这首里面Ham和Seabury的互动每个版本都不太一样,我一直以为Lin可能演得最风骚,没想到比较之下Chicago版里Miguel居然是最“痞”的哈哈哈。
Battle of Yorktown (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 一直觉得这是第一幕后期最高光的一首歌。
歌词内容和第一幕前期的高光神曲My Shot呼应,“I am not throwin’ away my shot“ 也一直作为Ham这个角色的主题贯穿始终。
Yorktown这首歌的编舞非常精彩,Ham剧组也选了它作为2016年托尼奖(就是他们横扫16项提名拿走11个奖项的那年)的表演曲目(传送youtube - 前面有奥巴马夫妇做介绍,2'20开始表演;b站版本)。
顺便传送一个Yorktown编舞的breakdown(youtube),以及真希望整个Ham团队出一个干货满满的创作breakdown纪录片啊。
如果大家看官摄会发现这首歌的编舞里演员们手里都是有步枪的,后面的战争氛围里也会听到此起彼伏的枪声。
但是在2016年托尼奖颁奖之前刚好发生了奥兰多gay club的枪击案悲剧,Ham团队因此在颁奖典礼的表演版本中把关于枪支的元素都去掉了,从上面的视频5'30左右开始,所有演员在一片沉寂中保持举枪姿势反而给人一种别样的震撼。
这首歌里有句台词“Immigrants we get the job done“是个百发百中的嗨点(至少我看的三次现场全中)。
但是这句台词的位置有点尴尬,我一直觉得林聚聚一开始写的时候可能没留够给观众reaction的时间,导致每次观众一嗨都有点打断节奏。
按照对林聚聚技能点的了解,我本来对Dear Theodosia和It's Quiet Uptown这种歌的期望也不高。
但是!
没想Lin靠着他那嘶(pin)哑(fan)的(de)嗓(pao)音(diao)和纯良无害的puppy eyes,也能把渣男悔过求和曲It's Quiet Uptown演绎的如此感人。
要感恩高清摄影,能够帮助观众看到很多演员的小细节。
Aaron Burr(Leslie Odom Jr.)Leslie对Burr的处理真的很细腻了(再次感谢高清官摄),这是我第一次对第一幕里的Wait for It印象如此深刻。
这首歌也是对Burr性格的一种展示,在歌词里Burr有意无意地也把Ham和他无法掌控的Love,Life,Death相提并论,也算是为后期不可控制的“既生瑜何生亮”相爱相杀做了铺垫。
这次看Burr和Ham二重唱Dear Theodosia,也看到了更多的细节,尤其结合两人都是孤儿的悲惨身世,再去体会他们对下一代的期盼,更具感染力。
第二幕的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一直都是Burr的高光曲目,这首歌编曲中的Jazz成分很大,某种程度上把Burr的jealousy诙谐化,Leslie演绎的非常好。
感觉这首歌的传唱度也很高(至少那句“I wanna be in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导致最近某些人出书来蹭热度,被林聚聚freestyle疯狂diss(youtube传送……)George Washington(Christopher Jackson)Washington和Hamilton的“父子”情深每个production都展示的挺好。
这次可能是有最近的BLM加成,导致刷官摄注意到了一些关于slavery的小细节。
比如最后Eliza支持解放黑奴的立场和Washington的小表情。
这些隐藏的矛盾和细节也使得对legacy的探讨更丰满。
King George III(Jonathan Groff)耶终于到人见人爱的笑点担当乔治三世、花见花看的小甜乔Jonathan Groff了!
原来小乔自己没说谎,他在台上真的喜欢spit啊!
(为了小乔的形象我就不截他喷口水的图了)这个角色也是我看过的几个production中,表演方式存在肉眼可见差异的角色,但是每个版本都非常有意思,几个标准的“包袱”也都完成的很好。
Marquis de Lafayette/Thomas Jefferson(Daveed Diggs)Lafayette和Jefferson是double casting,Jefferson更是非常容易出彩的角色。
再次感谢官摄,让观众可以看到Daveed的各种风骚小细节,非常可爱。
Jefferson和Hamilton的cabinet battle是这部剧的亮点之一,然而每次在现场看都因为他们语速太快我只能感受韵律搞不清楚歌词(我听力不好我的锅)。
但是!
有了官摄可以看实时提词器,简直不能更酸爽!
Angelica Schuyler(Renée Elise Goldsberry)Renee太完美了,也太适合大姐Angelica这个角色了。
反正说Angelica肯定逃不过这首不能更悲伤的、家族利益高于天、爱情事业难两全的 Satisfied(当然林聚聚自己也承认写Angelica “has to social climb for one”的时候忘了Schuyler爸爸其实是有儿子的……)Renee在reprise “to the groom,to the bride“ 之后的那句 “to your union, and the hope you provide" 真是太好听了,那个”union“真的包含了很多层次,这一点在听原声带的时候也能感受的到。
有一点小遗憾是,可能为了照顾到演员细节,也可能是因为机位不够(误),这里Satisfied原本惊艳的闪回效果似乎没有在现场感受到的那么完整。
Eliza Hamilton(Phillipa Soo)其实第一次看Ham的时候感觉二姐Eliza就是一傻白甜没多出彩,后来越刷越觉得这个角色发展的层次很丰富。
Pippa和Renee一样,两位女演员在我看过的版本里是对这两个角色完成最好的,这一场的表演也是impeccable!
Pippa第一幕Helpless又甜又美,可能是这部剧里唯一符合Disney风格的角色(咦?
),第二幕Burn唱得痛苦决绝让人心疼(烧了他!
)。
Eliza这个角色在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也是作为Legacy延续的存在,历史上也一直在积极投身慈善并保护Hamilton的政治遗产。
Pippa录这版官摄的时候只有25岁左右,有一半中国血统(父亲是一代中国移民),朱莉亚毕业科班出身水平过硬,且出道就碰到了这种现象级的高起点,属于典型的别人家孩子。
传送一个Pippa小姐姐唱My Shot(b站),真是非常厉害非常可爱了!
值得一提的是随后的伦敦西区production里的Eliza也是一位亚裔演员——菲利宾裔的Rachelle Ann Go。
真希望今后的音乐剧舞台上可以看到更多更棒的亚裔演员们闪闪发光呀!
结尾影片结尾是Hamilton Mixtape里的My Shot。
Lin从2009年开始做Hamilton Mixtape这个project,同年在奥巴马的白宫表演了开场曲目Alexander Hamilton,然后这个project演变成了现在看到的音乐剧。
但是2016同时也发行了一张Hamilton Mixtape的专辑,包括剧里一部分曲目的混音版也包括了一些没有收录在剧中的曲目。
我个人还是最喜欢那首Immigrants(We Get The Job Done)啦!
其他电影录制虽然可以保留放大很多细节,但是运镜多少都要做取舍,有时候也会损失一些漂亮的角度(跟在剧院选座位一个道理)。
不知道是不是机位不够用,感觉远景真的很少啊。
而且有些仰拍镜头把大家拍的又短又平,虽然各位卡司都是靠实力吃饭的,但是摄影老师也不要这么残忍嘛。
其实随着VR技术的发展,如果可以用在音乐剧话剧的录制上,我相信广大的theatre nerd们是会买账的!
Hip Hop这种音乐形式本身就具有强大的韵律感和感染力,也与革新、年轻、反叛精神息息相关。
然而能够看歌词真是巨大的加分项,尤其是对Hamilton这种信息密度巨大的作品来说。
而且Ham的歌词真的是可以引起极度舒适的工整,即使脱离饶舌,在genius上干读歌词内容本身都是非常愉悦的享受,搭配Lin-Manuel亲自下场评论食用更佳。
虽然什么都比不过剧院里的现场感受,但是7块钱一个月,不用蜷缩在balcony两百块一张票的小座椅里,一边看剧一边喝酒、躺平sing-along尬歌尬舞都可以、有字幕提词还可以无限刷机,入股真的不亏啊!
经朋友推荐,买了汉密尔顿音乐剧的票,本着提前了解一下歌词和背景免得现场一脸懵逼的想法找了官摄版来看。
好震撼我是第一次知道汉密尔顿这个人,或者可能上学的时候听过,但根本没记住。
但这部剧非常立体的展示了这个人的一生,他的野心,他的追求,他的是非功过,还有他的妻子伟大的一生。
每到eliza的部分我总是很难过,最后听到她剩下的50年忍不住哭出来。
还有burr,这个总是罩着伪装示人的人,把他的不甘心,举棋不定,挣扎都展现给我们。
一部非常棒的史诗风格的音乐剧!
赞美作者!
说实话,我没想到是完完整整的三个小时唱下来,一口气都没歇,歌与歌之间紧锣密鼓,剧情一步一步推进,高潮迭起,我一口气看下来都觉得头疼,但实在舍不得挪开眼睛,或者摘一下耳机。
太精彩了!
没有旋律的部分台词也是由rap完成,节奏非常棒,每一首歌都饱含激情或深情,每一个演员都极富情感和技巧,声音极具感染力,burr,eliza和angelica这三位的演员真的绝了。
主角虽然唱歌不那么好,但作为作词和作曲本身情感输出极佳。
我不知道明天的卡司是什么水准,但我现在充满了期待!!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公号ID:ttyingtan作者:大表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了!
年度口碑最佳来了!
开播后豆瓣评分直冲9.9分,之后稳定在9.7分。
烂番茄99%新鲜度,观众爆米花指数95%,MTC均分90,IMDB9.2分。
“震撼”、“伟大”、“绝无仅有的体验”、“现象级别的作品”……评论区被这样的字眼刷屏,相关微博转发量破万,全世界的观众都为之而疯狂。
网友说看这部剧就有种网恋五年奔现的感觉,给这剧打一百万颗星都不够。
《汉密尔顿》 Hamilton 2020.7.3 美国
本片是百老汇音乐剧的官录原卡现场演出,以电影的形式发行播放。
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制作,却有着现象级别的影响力。
四年的时间里,《汉密尔顿》已经发展为一种流行文化,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一座格莱美奖、一个普利策奖、7座奥利弗奖和11座托尼奖。
创造了百老汇音乐剧的最高票价,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黄牛票也被炒到了2000美元(折合人民币1万4千元)一张。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三度前往剧院观看演出,甚至邀请主创团队做客白宫现场表演。
奥巴马和《汉密尔顿》主创团队在白宫,图源:The Loop除了纽约百老汇,包括伦敦、多伦多、芝加哥等地都有演出。
单年创造的票房价值高达17亿美元。
原声专辑连续145周在Billboard 200榜单中位列前四十,打破历史记录。
今年2月份,迪士尼斥资7500万美元买下了该音乐剧的电影版本独家发行权。
这也是影史上最昂贵的一宗“购买已制作完成作品”的交易。
受到疫情影响,原定于明年在电影院上映的《汉密尔顿》也提前以小荧屏的形式和观众见面。
本月3号,迪士尼的官方流媒体平台Disney+正式上线本片。
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全民狂欢也就此展开。
《汉密尔顿》是以音乐剧的表现手法讲述了美国国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跌宕起伏的一生。
活泼有趣、生动饱满的创作也让平面的历史人物一跃成为了鲜活的舞台形象。
最重要的是,《汉密尔顿》传达了当下美国最需要的信息。
唱出了平等,跳出了自由,也为历史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今天就借着这部大热的高分剧,表妹来和大家说说这部剧和历史人物的跨时代意义。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左)和音乐剧中角色的饰演者林-曼努尔·米兰达(右)“一个野种,孤儿,荡妇生的苏格兰后裔,如何成长为一名才子,一代传奇?
”剧的第一幕直截了当唱出了汉密尔顿的家庭背景。
他出生于加勒比海被遗忘的不毛之地 ,是一个私生子,肮脏落魄,一贫如洗。
14岁父母双亡成了孤儿,而后开始在贸易公司工作,学习知识。
17岁靠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才华横溢,被家乡人送到了北美洲大陆接受高等教育。
他是个典型的移民者。
幼年的汉密尔顿,图源外网“我决不会放走手中的机会,我就像我的国家一样青春、好斗、饥渴。
”正是因为卑贱的出生,汉密尔顿的一生都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境遇。
从大学走出的他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帮战友。
他们投身到独立战争中,为国家和自由而战。
凭借他极高的政治和沟通技巧,他担任了乔治·华盛顿参谋部的副官。
这也是他政涯的开端。
独立战争中的汉密尔顿和华盛顿,图源:History.com战后,汉密尔顿进入邦联议会,正式踏上政坛。
他参与制订美国1787年宪法、联合撰写《联邦党人文集》。
他被任命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并创立美国国家银行和铸币局,奠定了美国宪政和金融体系。
他创办的联邦党作为美国首个政党,与民主共和党针锋相对,成了美国两党制的雏形。
财政部大楼门前汉密尔顿的雕像,图源:brewminate.com汉密尔顿走上了人生巅峰,却因为一桩桃色丑闻被打入底谷。
一位美艳少妇引诱了汉密尔顿,并且联合丈夫敲诈汉密尔顿。
事件曝光后,汉密尔顿的政敌全力抨击,说汉密尔顿利用职权进行权色交易。
汉密尔顿太天真了,在意名誉的他自以为写了数十页的自我忏悔能够解释清楚一切。
但这封忏悔书不仅把事件弄得满城风雨,也让他原本幸福的婚姻变得摇摇欲坠。
这桩桃色丑闻是汉密尔顿人生中最大的污点和政涯转折点。
剧中对于桃色丑闻的叙述他的自信和勇敢成就了他,让他走上了政坛顶端,却又毁掉了他,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晚年的汉密尔顿学会了收敛锋芒,却还是败在了残酷的命运手中。
在一场由私怨引发的决斗中,49岁的汉密尔顿被子弹击中,不治身亡。
命运似乎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因为他的长子也是死于一场决斗之中。
就这样,汉密尔顿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汉密尔顿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财政部长,他的肖像也被印在了10元美元纸钞上。
相比起政治遗产,那些在当时被主流政治忽视甚至攻击的事物或许才是汉密尔顿最希望被人们所认可的。
他的出身在当时的政坛其实是格格不入的。
身边站着的国父无一不是出身显赫,唯有他是以移民者的身份出谋划策。
移民者在当时的美国并没有话语权,不少人攻击汉密尔顿,质疑他参加独立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私利。
美国国父群像,图源外网那时候的汉密尔顿彷徨过,也考虑过是否应该继续为自己的“美国梦”而牺牲自己。
他甚至想过,他是否是一个“美国人”。
但正是这样一个出身卑贱的移民者,带领美国朝着胜利的曙光前进,赢得了独立战争中最关键的约克镇战役。
一个私生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远见卓识,从一无所有到美国国父,从贫困潦倒到扬名立万。
他也犯过错误,也被人误解污蔑,在质疑中匆匆退出了政治舞台,又被命运开了玩笑。
人人生而平等,不以出身论功绩,不以成败论英雄。
这就是《汉密尔顿》音乐剧的核心内容。
而这个核心内容也被创作者林聚聚以“遗产”(Legacy)一词来形容。
在汉密尔顿临死前的独白中,他也谈到了这个话题。
“什么是遗产?
遗产是在一座你永远无缘见到的花园里播撒种子。
” 那时候的汉密尔顿并不知道自己的功绩会对后人有如此大的影响。
也没想过会有一个天才音乐家将他的故事写成了音乐剧,并被千万人喜爱传唱。
通过歌词,我们了解到了汉密尔顿传奇的一生。
林聚聚并没有刻意去强调汉密尔顿的完美,反而将他性格弱点和人生污点阐述出来。
用极其浓厚的笔墨将汉密尔顿刻画成一个情义两全、有功有过的人物形象。
这样的创作来自对人物的认可,而这样的认可也是因为林聚聚在汉密尔顿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准确来说,是美国移民群体的影子。
林聚聚虽然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却非常自豪于他波多黎各后裔的身份。
汉密尔顿穷尽一生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林聚聚也在用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证明,移民者同样对这个国家是有贡献的。
出身并不代表一切,不管你是移民者还是土生土长,你都有权利在这片土地上释放你的才华。
在这片土地上,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
何种肤色、从何而来、何种信仰都不该成为追梦的阻碍。
百年前的汉密尔顿如此,如今的林聚聚和美国大陆上千万移民者们也是如此。
在选角方面,林聚聚更是“任性”了一把。
整个《汉密尔顿》剧组包括伴舞演员在内只有两名白人,剩下的演员全部是由非裔、拉丁裔、华裔扮演。
这样的选角大胆而又冒险,在百老汇这样传统的表演舞台上,如此的多元化的卡司阵容实属罕见。
林聚聚在采访中就此事发声:“我们的演员表看上去就和现在的美国一样,这当然是有意为之的。
” 这也呼应了汉密尔顿在参政期间提出的政治理念:废除奴隶制,主张美国走工业化道路。
而他的理念在多年后也被同样出身寒微的林肯所继承并实现,这就是“遗产”的力量。
《汉密尔顿》剧中唯一白人主演乔纳森·格罗夫(代表作:《心灵猎人》、《冰雪奇缘》)但汉密尔顿留下的伟大遗产,在当下的美国却被一些人践踏着。
众所周知,美国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移民者们的努力。
可事实却是,2020年的美国仍然在排斥着移民者们。
高喊着遣返移民、在美墨边境造围墙等这样激烈的口号,主张着白人至上并进行种族歧视的行为。
听上去也是颇为讽刺,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和平等的国家,但同时也是歧视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特朗普的边境墙,图源:新浪网《汉密尔顿》之所以能被观众称为“伟大”,是因为剧中传达的正能量正是当下美国急切需要的。
如前总统奥巴马所言,看完这部剧的观众可以了解到这个移民者国父到底创造了怎样的价值,留下了怎样的遗产给后人。
“一个不断发展的国家,有着多元化也充满了能量,并且在精神上永远年轻。
”每个人都会犯错,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汉密尔顿也曾失足过。
但是这样的错误和弱点终会被克服,只要敢于正视,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奥巴马和音乐剧创作者林聚聚对谈同时,历史不应该留在过去。
以音乐剧这样独特的表现手法为历史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让历史重生在观众们的心中。
《汉密尔顿》这部剧让当下的美国人认识到,学会正视错误和弱点,方能够变得强大。
也反复告诉美国人,人人生而平等。
出身或许会影响你的性格,但是不能决定你的功绩,也不能阻碍你的逐梦。
就如汉密尔顿,他可以从孤儿蜕变成国父,从外来者成长为建国者。
那么你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管身处何方,都能够发光发亮。
真正的强大不是靠口号,不是喊着“让美国再次伟大”就能够实现美国梦的。
或许在数十年后人们提到《汉密尔顿》时,也会以“遗产”一词来形容它。
歌词中所唱的那些金句,也会成为时代的标语。
而这就是继承的力量。
“我就像我的国家一样青春、好斗、饥渴。
” “事实不辩自明,人人生而平等。
” “为自由而举杯,有些东西他们永远无法夺走。
” “你会和我们年轻的国家一起成熟,我们会为你流血牺牲,为你开辟正确的道路。
” “谁会活着,谁会死亡,谁会将你的故事传唱?
” 文/大表妹
When you got skin in the game, you stay in the game. But you don't got a win unless you play in the game. You get love for it, you get hate for it, you get nothing if you wait for it. God help and forgive me, I want to build something that's going to outlive me.Teach them how to say goodbye.(But they just cant learn.)Botox第五次了。
intermission前面那段绝了。
Helpless.Look around, isn't this enough? He will never be satisfied.History has his eye on you.I'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
首发于澎湃新闻“思想市场”,2020年6月21日。
“立国神话”可能是最露骨、最易被识破,但历史也最为悠久的意识形态运作之一:远有“汉高祖斩白蛇”与东汉的谶纬学,近有“华盛顿的樱桃树”,此类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初创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的神话式的美化叙事,史载范例众多;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而被广泛“怯魅”,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神圣性。
意识形态性的“立国神话”一般走向两种可能:一种进入普世的历史叙事,以“历史真实”的形态延续传播,神话性在潜意识过程中蜕变为“实证”的科学性,精心构建的能指偷取了所指;另一种则因为本身的逻辑缺损或者社会环境的变化沦为笑柄,不仅丢失了神话性,反而成为对原有意识形态的自我摧毁。
但无论这些立国神话能在历史上留下何种印记,以上都是一种后发的“历史解释学”——被构建出来的目的,是阐明历史为何如此发展的解释学需要,即在“立国”这一事件完成后,权力主体借此证明其成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所以,“解释学”式的立国神话普遍都是严肃的历史叙事:它以具体的历史人物为个体对象,以“历史实证主义”为核心的逻辑基础,试图通过对历史的一种“纪实文学”性的书写,来构建权力的合法性——权力试图将夺权的历史事件重塑为可被广泛尊重的历史科学。
然而同时,还存在另一种层面的,始终潜藏于水面之下的“立国神话”——“证成”性质(justification)的立国神话,在中文语境下,可称为“正名”。
这种神话的不同在于,它塑造的是“先发”而非后发的,非历史性而是未来性的理想主义范本;更重要的是,这些“证成”式的立国神话的生产者,绝非那些掌握权力的主体:因为大多数时候,“证成”式的立国神话的构建,是为了改变而并非巩固原有的建制和意识形态——我们将接着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和音乐剧《汉密尔顿》讨论一种美国立国神话的重建——不过在讨论这个“非历史性”的话题之前,我们却还是要从历史开始。
周王已没,但周礼新成?
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近两千年的儒学研究,始终绕不过去的难题即是“经典文本”的不确定性。
放在历代儒生面前的问题是,如果要将儒学定做一种“国家宗教”,一种正统的国家意识形态,则必须有规整统一,逻辑自洽,结构完备的“经典文本”。
西汉设“五经博士”,立《易》《书》《诗》《礼》《春秋》为“五经”——但是经历了焚书坑儒和秦汉战乱,“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彻底模糊了“经典文本”的神圣性:究竟是通过代代教学相传,通过经学博士口述的“今文经”更符合原典,还是后来从墙院地底挖掘而出的“古文经”才是经典原貌?
在缺乏考古学手段和意识的时代,这一问题几乎是无法通过“实证”可解的。
而五经中的《礼》在当时更是一笔乱账。
今文博士最初口述的《仪礼》,当时被认为是孔子根据周代礼仪制度的记载所作,通过历代传习后流传下来,成为国家经典“五经”之一。
然而到了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刘歆父子突然提出,他们发现了“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的《周礼》一书,认为是周公亲手留下的经典,加以整理后著录出来。
他们还特地指出,《周礼》一书的体例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而他们找到的书稿中缺失了“冬官”,根据体例他们得知“冬官”涉及的是手工制作业的官员制度,因此找到了齐国流传下来的手工业官书《考工记》来补充。
哪怕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刘向、刘歆父子对《周礼》的介绍也算是有理有据的,甚至“冬官”缺失一事也颇为“真实”,似乎从反面映证了此书绝非伪造。
不久王莽篡权夺位,开始“复古改革”,《周礼》中对于井田制的详细记载成为王莽改制的重要历史依据,因此《周礼》地位飞升成为“古文经”,依靠政治权力开始获取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地位,最终在南宋时期成为“十三经”之一。
这据说从“山岩屋壁”中挖出来的《周礼》,若真为周公所作,那么被刘氏父子发现时就当有800年的历史——可此书从来没有在先秦的文献记载中出现过。
因此《周礼》必然遭遇到“今文”学派的攻击,也一度被认为是“伪书”。
但在近两千年的经学研究中,大多数经学家们还是怀着各种理由相信其历史真实性,甚至一直到晚清,经学家孙诒让依然在《周礼正义》中坚信《周礼》是周公所作。
经学家们看似“盲信”的判断,在如今的考古研究中得到了部分支持:随着当代对出土的金文材料的识读与考证,《周礼》被确认的确包含不少原始的西周史料——也就是说,尽管从成书过程的考证来说,《周礼》不可能是周公本人亲手所写,而是战国末期乃至西汉前期的学人所作,但《周礼》的确是有大量流传下来的史料作为参考的。
为什么从刘氏父子,到经学大师郑玄,到《四库提要》再到《周礼正义》,“出身不正”的《周礼》的经典性为何一直受到维护,“周公所作”这一“盲信”被坚持许久呢?
一大原因是相比于《仪礼》,《周礼》显然更加完备丰富,结构精致,实在是面面俱到、几无遗漏地展现了一幅完美的周王朝制度画卷。
《周礼》中的周王朝的行政区划非常整齐,在“地中”上建立的国都分为“九畿”,以五百里为半径建立九个同心圆;而国都之外有六“乡”,各有州、党、族、闾、比五级;六乡之外还有六“郊”,也各分邻、里、酂、鄙、县五级。
《周礼》中记载的井田制几乎将天下的土地都分成了面积类似,大小相等,结构一致的“井田”,而与之相对应的官员制度,则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在每一官的具体等级中都有并行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到这里,答案已经呼之欲出:《周礼》记载的周王朝的礼仪制度,行政区划和官员制度是真实的吗?
以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太可能。
但它在结构建制上是完美的吗?
是,不仅结构上具备美感,更是将儒家的治国理想与形式上的优美融合起来:《周礼》在理想性和美学价值上,可以对标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在结构和体系的构建之上,甚至可以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相提并论——它大致不可能是西周王朝刚建立时的历史现状,但它几乎是一套理想化的古代中国的“世界观设计书”:难怪王莽,乃至后代经学家都对《周礼》爱不释手,这是儒学“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理想对人的完美诱惑。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画面:一群战国末期的儒生们,从各地搜集了周王室流传下来的类书残卷,怀着治国理想,开始以“创作”的心态构造实际上在历史上从未以这样一种完整的结构出现过的“周礼”:只有穷极一切可以看到的文献,再带上严肃谨慎的“脑补”,历经数百年乱世的中国才能拥有这样一部“理想国”计划书。
如果我们进入这层构境,完全可以想象这些学者明白自己并非在复原、考古800年前的“周礼”,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些假托周公之名写下的文字,是要为未来的统治者提供制度蓝图。
学者们完成此书的时候,周王室也许已经被秦国的铁蹄扑灭——而周王已没,周礼新成,这本《周礼》成为了两千年来中国封建王朝建立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时必然参考的经典。
它毫无疑问,是一种来自权力外围,后发而成只面向未来的“立国神话”: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制度理想,披上“曾经存在”的外衣,最终成为延续千年的信念式存在。
他们创造了一种想象性的完美国家精神体制,毫不利己、托付给几百年前,得以构建出标范后世的“华夏”之本体。
社会契约论:三种文学性书写人类为何要建立国家、创立法律,形成制度化的社会,开始一种集体化生活?
这个问题甚至比讨论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是什么样的体制更加难以回答。
作为一种“知识考古学”它存在悖论:讨论制度产生,具备实证意义的只能是“文字”,可当一个文明如果已经产生文字并出现历史记载,这意味着类似国家、法律这样的原初制度性建设已经完成了——我们无法考证在没有文字的时代里的制度建立情形,只能从一个“从天而降”的基点开始探寻其演化的过程,“起源”的重建是不可能的。
因此,当“社会契约论”成为西方主流政治制度研究的主流假说时,任何人其实都意识到如果要将“社会契约”诉诸于具象的话,这一场景简直是荒诞不经的:我们该如何设想,一群“自然状态”下的原始人类突然如天启般意识到“要建立一个国家”,所有人汇聚一堂开始开会,讨论出一篇详尽的“社会契约”给每个人签字确认,每个人都清晰地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将自己的权利部分让渡给系统性的体制,宣告一种国家制度的成立——但这的确就是霍布斯、约翰·洛克、卢梭等政治哲学家们给我们展现出的画面。
在这里,一种“证成”式的立国神话天然地诞生了:面对国家如何建立的问题,立国神话的写作者们没有任何的历史证据,也缺乏历史人物和事件,也并没有要保护现存的政治制度的解释压力,他们创造“社会契约论”,与其说是在解释历史,更多地是在文学性地构建属于新阶级的理想国家体制;这样一个奇异的画面是一种比喻:它在比喻原始人类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渐发明制度的时间进程,同时也是一个范本:当北美独立者们在费城开会制定宪法的时候,能够让所有与会的国父们感到天命昭昭。
必须意识到,早期的“学术研究”很难与文学书写分野,“中立客观”在当时仅从叙述话语上就是一种奢求。
霍布斯、约翰·洛克和卢梭三人各自的“社会契约论”神话的书写之间的不同,自然而然可以从其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中找到端倪,他们的“社会想象”必然具备强烈的时代印记。
亲身参与英国1644年资产阶级革命的霍布斯对战争状态和人性只能有黑暗的想象和感受,在战火烽烟的乱象里,霍布斯笔下的“利维坦”指向的是对秩序的强烈诉求。
在他的“自然状态”图景里,人性难以看到希望,自私、卑劣,为了利益进行无限制的仇杀争斗。
因此,“社会契约”签订的场景,其实是战争各方的一次和平会谈,人类建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找到终结战争,保卫和平的秩序。
而如何在这样一种“任何人反对任何人”的自然状态中保证和平呢?
霍布斯相信只有拥有压制所有人的力量的唯一权威才可以。
因此,他对这场“和平会谈”的描述,就是每个参会者都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力让渡给“主权者”,这样一个“国家”人格集所有权力于一身,由此人颁布法律,建立权威,所有人都统一服从在这个国家之下——是的,毕竟霍布斯是保王党。
而事实上,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的那句“朕即国家”也绝非空口狂言,反而正是有霍布斯的理论支持的。
约翰·洛克则和霍布斯完全在政见上相反,他认为霍布斯的观点是一种独裁主义的哲学。
他在《政府论》中提出的“自然状态”温和很多:他设想里的原始社会就是一种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不是战争状态,而是“和平、善意和互相的帮助的状态”,各行其是,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和平共处。
但是因为商业活动的频繁,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财产上的纠纷——因此洛克构建的“社会契约”会议是一场商业行会内部会议,目的是避免商业上的冲突加剧,定立商业规则保证所有人都能遵守。
所以此时,受到权力让渡的主体是“有限政府”,他们的责任是分配各人的权利与义务,保证和平状态和商业活动的正常运行——因此,一旦政府工作不能令人满意,与会者就可以根据契约对政府进行更换。
数年后,当“光荣革命”的革命者们手持洛克的《政府论》驱逐了詹姆斯二世时,我们看到了洛克的“社会契约论”的实现:一种认为人性是温和和平的立国神话,自然孕育的是不流血的革命。
几十年后,在即将发生大革命的法国,卢梭吸取霍布斯和洛克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契约论》。
对人性抱有极强信心的卢梭对“自然状态”的描述是乌托邦式的: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地位、财产和精神上的不平等的乐土——除了作为个体很难独自生存。
在卢梭笔下,“社会契约”的会议是人类的一次互助会议,所有人的目的是为了互相保护,创造一种共同的力量保护与会的每个个体。
也就是说,卢梭认为“战争状态”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斗争状态,而国家的诞生起步于人类团结起来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在之后的美国独立战争中,需要斗争的他者从自然变成了英国殖民者;与之相似的,霍布斯的书写伴随着英国王室的复辟,洛克的书写则伴随着光荣革命的胜利,无论是何种情况下书写的“社会契约论”,都是托古指今的立国神话:最终,整个世界无论种族、文化还是地域,都将“社会契约论”作为国家建立的最初图景。
它是一种在实证上完全“空想”的集体性幻觉和文学性书写,同时却也是人类精神遗产的永恒明珠——一如尤瓦尔·赫拉利所言,“故事”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汉密尔顿:一个美国音乐剧》和一个“新美国”2015年,《汉密尔顿:一个美国音乐剧》让错过了上世纪80年代经典音乐剧井喷时期的当代剧迷们,感受到了亲身体验一部革命性杰作诞生的震撼。
仅仅几分钟的开场,就能让像奥巴马这样的观众意识到“我从没有看过这么好看的音乐剧”,而仅仅上演几场后,整个音乐剧业界已经明白一部即将登上史书的伟大作品诞生了:《汉密尔顿》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不仅是艺术上的,更是思想范畴上的——如果之前我们津津乐道的美国“立国神话”属于清教徒们的远征,属于殖民地的拓荒史,属于《社会契约论》,那么《汉密尔顿》则书写了一种全新的美国“立国神话”,在这个神话描述之下的美国独立历史,与之前任何一种叙事都截然不同。
随着美国逐渐将移民国家、多种族多元文化熔炉、全人类的自由之土等“当代精神”纳入到国家精神之中,传统的美国独立历史叙事遇到了显然易见的尴尬:首先,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纯粹白种人内部的革命战争,在这个追求自由独立的叙事里,并没有任何种族话题的存在;其二,在《社会契约论》影响下初创的美国政治制度和自由观念,与女性无关,与有色人种无关,更还带有奴隶制的阴影——被认为创建了自由国度的国父们,从华盛顿算起,都是蓄奴的大奴隶主,也似乎很少表现出给奴隶自由的意愿。
当然,因为时代所限,21世纪的美国不可能回头追究国父们在思想上的“不够进步”,但是创造一种全新的、甚至完全取代原有叙事的新“立国神话”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但这样的诉求显然又遭遇到历史的压力:作为一个延续性强、始终保持强大的国家,否定本国历史的一部分显然是不可行的:南北战争中广受赞誉的战斗英雄罗伯特·李将军因为是奴隶主,导致各地的雕像被黑人权利团体推倒的实例,证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解释学”是无能为力的——那么,只有“证成”式的新立国神话才能够解决这一难题:此时,看似是美国国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传记,看似是对美国独立战争历史的“主旋律”艺术的《汉密尔顿》,从主创林-曼纽尔·米兰达的潜意识出发,开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神话书写:既然原来的立国神话已经过时,我们就写一个新的——历史真实和时代精神相比已经不再重要,完全可以退居二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林-曼纽尔·米兰达的创作抛弃了历史真实——相反,这部作品的写作有严格的史学根据,它改编自历史学家罗恩·彻诺的《汉密尔顿传》,甚至每场戏都可以和原著的章节工整对应。
林-曼纽尔·米兰达改编的不是历史事实,改变的不是所指实在,而是能指、命名与外部符号:他创作的是一段符合历史事实,但其中的参与人物完全被改变的美国建国史。
一切从林-曼纽尔·米兰达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相似的“故乡”起步:汉密尔顿是法国人在加勒比海上的白人移民后裔,而米兰达是土生土长在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人:那么,如果实际上,汉密尔顿正如米兰达一样,也是一个从加勒比海来到纽约闯荡的少数族裔移民呢?
数百年前,汉密尔顿和众国父们要建立的,是一个由欧洲各地的白人移民组成的自由国度,而如今的美国,则是一个由世界各地、各族裔移民组成的多元国度——一种对照和全新的神话写作就此开始:汉密尔顿由波多黎各裔的米兰达饰演,他的妻子伊莱莎则由亚裔演员饰演;华盛顿、拉法叶伯爵、约翰·劳伦斯、亚伦·伯尔、托马斯·杰斐逊等“国父”都由非洲裔黑人演员饰演,将拉法叶的“法国人”身份模糊为“移民”,突出“移民”对于美国建设的重要作用,并且着重加重约翰·劳伦斯所带领的黑人师团的戏份,让他们提前百年成为消灭奴隶制这一政治诉求的代表;数量众多的LGBT角色的设定,在取向方面穿越历史的天下大同;斯凯勒三姐妹分别由非洲裔、亚裔和拉丁裔饰演,着重强调她们作为社会名媛在女权意识和社会福利事业上的贡献;全剧唯一的“反派”,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则由整台剧作中唯一的白人演员扮演,由少数族裔组成的“革命队伍”迎战白人领导的英国殖民者的叙事在舞台上无比鲜明……最后,全剧的核心音乐风格是当代的嘻哈说唱,它的剧本信息量大、文辞华美,结构精巧,叙事动人,一个彻彻底底21世纪面貌的“美国建国故事”,在完全不脱离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完成了在能指上的彻底置换:《汉密尔顿》创造了一个“新美国”,它的建立不仅有关自由民主与独立抗争,更在反殖民主义、性别问题、少数族裔问题和奴隶制度问题上都完美无瑕——传统立国神话中被当代思想观念的进步冲击千疮百孔的1776年,就这样被替换为一身洁白,可谓后世垂范的2015年,一种“证成”式的工作确保了这个国家的伟大,也同时通过替换性的符号操演使得既有的缺陷失去存在意义。
林-曼纽尔·米兰达和《汉密尔顿》剧组,通过音乐剧艺术上的和对美国立国神话的双重革命,在无意识的艺术创造力驱动之下,鲜明地用抛弃过往历史,主动迎接未来的态度,宣告与“旧美国”划清界限——这也就不难解释,持右翼保守立场的副总统麦克·彭斯前往剧院观看本剧,剧组在谢幕时竟然公开在舞台上表达了对彭斯的不欢迎。
但与此同时,《汉密尔顿》在历史层面上的严谨和对美国传统的“young,scrappy and hungry”精神的延续和升华,使得作品哪怕“离经叛道”,却成为美国国家主旋律文化的宠儿,这一由权力外围主体创作的新“立国神话”已经登堂入室——而就在《汉密尔顿》终于宣布以视频录像的形式登陆流媒体、可以供广大观众收看的时间段,由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数十年来规模最大的非裔美国人平权运动已经席卷世界:我们些许意识到,《汉密尔顿》对美国建国历史的“重写”不仅仅潜移默化地在精神层面改变了“美国”的“何以为是”,更在时代潮流下成为实践意义上的“新美国”的先导。
大多数时候,“证成”式的立国神话也都以“历史解释学”的面貌出现,过往的历史事件只是它们的信手拈来的素材,若撕下其历史解释学的科学性外衣,更多展现的是一种理想性的历史神学预言:它解释过去的工作或许并不成功,但却塑造了接下来尚未发生的未来;它对历史的解释可能脱离实际,但却引导了实际的历史走向;正因为其本身“神话性”过强,使其存在和地位不会受到历史现实的直接影响,而是作为理想和乌托邦的图景而长久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
毫无疑问,数千年前写作《周礼》的儒生们,和舞台上光彩夺目的少数族裔演员们,甚至是心怀乌托邦和人间天国的革命导师们,他们穿越时间与空间都在心灵共振,都在讲述人类共同拥有的,并永恒沉醉其中的一种现代神话学原理:解释是灰色的,而预言和理想将万古长青。
21世纪,历史不再是科学,历史是一种文学——也是一种神学;历史逐渐蜕变为一种宗教,因为它慢慢地与事实无甚关联,最终只迎来能指的狂欢和意志的胜利。
From《汉密尔顿》音乐剧最近各项工作停滞,是因为我掉进了“汉密尔顿”这个巨坑😂我先看完了音乐剧,又去读了他的传记,并研究了他参与撰写的《联邦党人文集》。
接下来,我想把自己在这趟认识汉密尔顿的旅途中,见到的有趣风景,分享给你,希望你会喜欢。
汉密尔顿音乐剧如果整个7月,我只能推荐一部剧,我会推荐你去看音乐剧《汉密尔顿》的官方电影版。
这不是一部新剧。
它早在五年前的2015年,就在纽约百老汇首演了。
之所以选择现在这个时间点推荐,是因为今年7月,它的官方电影版在Disney+上线了。
(你在B站也能搜到视频)
这意味着,国内观众可以免费看到高清画质的《汉密尔顿》演出(此处无比感谢买了版权的Disney)。
这有多难得呢?
要回答这问题,我先说这剧在音乐剧世界的地位吧。
它2015年横空出世后,在2016年,基本拿完了全球最重要的戏剧、音乐剧奖项——在托尼奖颁奖典礼上,它得了包括最佳音乐剧、导演、剧本、编曲等一共11项奖项,可谓横扫。
不止如此,它还斩获格莱美奖最佳音乐剧专辑,以及普利策奖的戏剧奖等重量级奖项…再说当年票价情况。
这剧当年现场演出时,是出了名的一票难求和高票价,我看有媒体报道说,百老汇平均票价800美元,相当于5千多人民币。
它在伦敦西区演出时,卫报报道,票价有被炒到6千英镑(折合人民币5万2千多)。
官方为了平抑票价、打击票贩,特别规定买票者不许转票,要持身份证件入场。
而现在, 你不用奔赴海外,不用抢票,你有电脑能上网有基础搜索能力,就可以欣赏到这部在音乐剧历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剧。
这真的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美好福利,它降低了国界、金钱构筑的审美门槛。
再聊聊,为什么说在《汉密尔顿》音乐剧历史上有里程碑意义?
借用普利策奖的颁奖词来说,“其故事既具有当代性,又令人不可抗拒。
”这部剧讲述的是汉密尔顿的传奇一生。
在看剧之前,我对汉密尔顿的了解十分有限,我只知道他是美国开国功勋,撰写过《联邦党人文集》、做过律师,头像印在十美元上,最后死于决斗。
结果音乐剧一开场的说唱音乐,迅速抓住了我的吸引力——
“一个私生子、孤儿、荡妇之子,降生于加勒比海上的被遗忘小岛。
身处肮脏贫苦,他如何成长为一位英雄、一名学者?
”接下来的大段说唱,快速介绍了汉密尔顿作为移民在来到美国之前的生活经历,不可谓不悲惨。
十岁时,父亲离家。
两年后,母亲去世。
他借住表哥家,表哥不久也自杀身亡。
他13岁就去商行打工,14岁就已经负责商行贸易。
17岁,家乡遭遇飓风,他把灾难中的所思所见写了一篇文章,获得家乡人的赏识,大家筹款送他去纽约读书。
作为底层移民的他,由此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开启了他建功立业、纵横驰骋的一生。
剧中,高度浓缩地展现了他一生的关键节点事件。
与约翰·劳伦斯等好友相识;在纽约国王学院学习;参加独立战争,成为华盛顿的副手,在约克顿战役中立下战功;和妻子Eliza相识相爱,和Eliza的姐姐之间也有情感涌动;婚内出轨,传出桃色丑闻;为美国打造金融系统,建立国家银行;儿子在决斗中去世;支持杰弗逊选举,导致和Aaron Burr结仇;与Aaron Burr决斗,死于对方枪下。
他死时,只有49岁,还没来得及老去。
他一生结束得可谓匆忙,但如果你去看他已完成之事,你会发现他从政治到军事到经济展现了全方位的治国才华——推动制宪会议召开,撰写《联邦党人文集》阐述宪法精神,担任第一任财政部长,“设计了能让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平稳运转的一整套机制,包括一个预算体系、一个长期债务体系、一个税务体系、一个中央银行、一个海关系统和一支海岸警卫队…”
你会惊讶于他是怎么做到的,是有三头六臂、神助之力吗?
他的人生如同开了加速键一样全力向前,节奏超快,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觉得,导演LMM选择Hip-hop为主的音乐来做这部剧,是一个非常酷而且契合的决定。
Hip-hop自带一股热烈活力、年轻血性以及街头平民感。
尤其是前半场密集的说唱音乐,让人感受到汉密尔顿和美国这个国家在同时快速崛起,非常high。
更别说,说唱的超快语速,可以让整个剧的信息密度变大。
有人统计过,如果是按照常规音乐剧的唱法,那么这个剧得唱4-6个小时才能唱完。
而大量说唱音乐的加入,使得这个剧时长控制在2个半小时。
《汉密尔顿》让Hip-hop音乐彻底进入了主流音乐剧观众的视野,不仅如此,还破圈,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现象。
据说在纽约地铁上,你唱了歌词上句,就有人可以接下句。
除了音乐使用上的大胆创新,这个剧在演员选择上,也充分体现了多元包容。
你会发现,多位主演都是由少数族裔担任。
比如剧中出演美国国父华盛顿、汉密尔顿的政敌亚伦·伯尔的演员都是黑人,女主、汉密尔顿妻子Eliza的扮演者是位亚裔,汉密尔顿的扮演者LMM,本身也是波多黎各的移民后人。
此外,片中还有多位拉丁裔演员。
当LMM选择用有色演员来演历史上的白人时,他传递了一种信息:肤色并不重要。
LMM没有选择成为刻板印象的一部分,而是选择成为打破刻板印象的一部分,想为他大力鼓掌。
而且,这也让这个剧和现实有了更多关联。
因为当下的美国已经是一个多元种族构成的国家。
舞台上呈现的多元种族构成,也是现今的投射。
汉密尔顿本身就是一个很颠覆人们对政治领袖传统想象的人,而这个讲述他生平的剧,不管是大量启用少数族裔演员,还是广泛使用hiphop音乐,也成功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历史音乐剧的理解。
回到剧情本身,我扪心自问过,到底是什么打动了我。
我在汉密尔顿身上看到非常多相互矛盾的特质,脆弱和强大、 理性和疯狂、自律和失控…这种矛盾构成了他的魅力内核。
他身上有神的光、兽的影,也有人的脆弱和柔情。
创造性和自毁欲,像双生火焰一样,在他体内同时燃烧。
在独立战争中,他多次向华盛顿请缨,想上前线,憧憬马革裹尸、英勇殉国的荣耀,终于被允许领兵后,他像“勇敢的疯子”一样投入战斗;他渴望稳定家庭,娶了温良忠诚的妻子,却出轨有夫之妇;他一方面争分夺秒求知、工作,不浪费每一次在历史中留下印记的机会;另一方面却又豪掷生命,多次陷入决斗危境,直至最后一次被死神唤走。
他的一生,会让我想起明石海人的和歌歌词:“像生于深海中的鱼族,若不自燃,便只有漆黑一片。
”而全剧除了汉密尔顿之外,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是他的好友约翰·劳伦斯。
剧中,交代完劳伦斯在与英军的交火中牺牲后的那句台词“他梦想着解放并招募3000个黑人,并组成第一个黑人军团,他的自由之梦已随他一同消逝”让我瞬间落泪。
劳伦斯的爸爸是大奴隶主,而劳伦斯的梦想是废除奴隶制,解放黑奴,是要带领黑人战斗,让黑人恢复自由,他的选择完全超越了他的阶级。
他为了和他不同阶级的人的自由,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让我想到普罗米修斯,身而为神,却会为人类冒险盗火,甘愿忍受被猎鹰啄心之痛。
剧中对汉密尔顿政敌亚伦·伯尔的塑造,也脱离了非黑即白的叙事。
亚伦·伯尔射向汉密尔顿的的那一枪让他成为历史罪人。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纯然坏人。
剧中展现了很多两人命运的相同点,都是孤儿,都从事法律职业,都渴望为子女建立一个自由、繁荣的新国度。
这一场毫无必要的决斗,没有人是赢家。
汉密尔顿死了,亚伦·伯尔的政治生命也就此终结,余生都背负骂名。
剧中亚伦·伯尔多次唱的那句“我本该知道世界之大,容得下汉密尔顿和我”也是全剧点睛之语。
在多元社会中,我们更需要学会接纳和自己不同的人的存在。
在不同群体间,用马丁·路德·金的话说,要建桥而非筑墙。
“Let’s build bridges, not walls.”汉密尔顿传看完音乐剧《汉密尔顿》后,我对汉密尔顿这个人充满了兴趣。
我很想知道,私生子+孤儿+出身贫寒混乱之地的他,怎么会比当时很多含着金汤勺长大、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的人走得更高更远?
我也很八卦地好奇,他和约翰·劳伦斯和拉法耶特之间有没有超越朋友的亲密,从剧中来看,他和约翰·劳伦斯隐隐有基情感。
要知道音乐剧一开场,劳伦斯唱的就是,“我为他而死”。
我也想知道,他和妻子Eliza以及妻子的姐姐Angelica三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是如何相处的。
从音乐剧中来看,他和Angelica之间充满了情感张力和暧昧情愫。
还想知道,他的死对他的孩子和家人有怎样的影响?
射杀他的亚伦·伯尔后来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于是,我找来了罗恩·彻诺的《汉密尔顿传》👆来看。
这本书也是启发LMM去打造《汉密尔顿》音乐剧的灵感来源。
2008年,LMM在墨西哥度假时,看此书时被汉密尔顿的生平迷住。
之后历时7年打磨,推出了音乐剧。
这本书有74万多字,900多页。
如果不是想读完它再写稿,我这篇文章应该至少能提前一周和你见面。
别误会,我没有抱怨的意思。
虽然它很长,但它很好读。
这本书完整讲述了汉密尔顿精彩跌宕的一生。
内容的翔实度极大满足了我对汉密尔顿的好奇心。
比如,书中揭示了汉密尔顿是如何自学成才的。
虽然出身贫寒,但汉密尔顿热爱阅读。
他在岛上结识的神父,因为欣赏他的才华,向他开放了自己的丰富藏书。
他13岁就进出口商行做职员,这段经历让他迅速习得了商业、金融知识,也帮他打下了文书和管理基础。
书中提到尚未成年的他“即便是面对一位比自己年长很多的老水手,他也能毫不犹豫地开腔训话”表现出了杀伐决断的魄力。
这解答了我一个困惑,他为什么后来会致力于建立海关、货币系统——正因为少年时管理进出口贸易,“他清楚地了解了商人和走私者是如何玩弄那些瞒天过海的把戏的,这让他力主在美国建立海岸警卫队和海关体系。
他发现生意经常会受到现金流和到期债务的困扰,而一套统一的货币体系将非常有利于刺激贸易。
”
书中,还提到对汉密尔顿身世的一种猜测:他的父亲可能不是詹姆斯·汉密尔顿,而是一位名叫托马斯·史蒂文斯的商人。
这位托马斯·史蒂文斯有一位比汉密尔顿年长1岁的儿子爱德华。
据说爱德华和汉密尔顿长相像到如同一个模子出来的,经常有人以为他们是亲兄弟。
而且,爱德华和汉密尔顿喜好、志趣也很相似,两人是至交好友。
如果这猜测为真,那便能解释为什么,汉密尔顿和自己的父亲、兄弟都很生疏,却长期和爱德华来往密切。
以及,为什么托马斯·史蒂文斯在汉密尔顿的母亲去世后,成了汉密尔顿的监护人,却没有照顾汉密尔顿的哥哥。
还有,汉密尔顿的妈妈当年出轨的对象是谁。
资助汉密尔顿去北美接受教育的商人中,也有托马斯·史蒂文斯的身影。
在北美,汉密尔顿求学于国王学院,在那里他阅读了大量法学著作。
他终身都保持了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即便是在独立战争期间,他也没有放松过学习。
他在战时,阅读了大量哲学家著作,并去了解希腊、普鲁士和法国的历史。
“当其他的美国人梦想在北美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抹去欧洲文明的一切腐朽痕迹的时候,汉密尔顿则虚心向欧洲文明讨教如何设立一个新政府…他相信,新世界必须虚心向旧世界学习。
”至于汉密尔顿和约翰·劳伦斯和拉法耶特之间的关系,从传记来看,的确非同寻常。
书中写道,“他们三个人的故事一定启发了大仲马创作他那著名的三剑客”。
劳伦斯相貌英俊,有一双蓝眼睛,是一位坚定的废奴主义者,他认为“除非将奴隶从枷锁中解放出来,否则就没有资格说自己是热爱自由的人民。
”
劳伦斯和汉密尔顿像“一对精神上的双胞胎”,“他们的交往中有着朋友间最深的喜爱,这种友爱近乎于男女之情…我们至少可以说,汉密尔顿对他的老朋友有着青春期迷恋般的特殊感情。
”汉密尔顿给劳伦斯的信中写道,“你不应该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便利用我的敏感,偷偷溜进我的感情世界中。
”这恋人般的抱怨实在引人遐想。
而拉法耶特和汉密尔顿的关系,用汉密尔顿孙子的话说,“他们俩的友谊中有着一丝浪漫”。
书中记载,拉法耶特给汉密尔顿的信中写道:“从法国回来后,我对你的感情已经逐日增长,一发不可收拾了。
这个世界上已经根本没有人能够想象到它有多么深了。
”
而汉密尔顿和妻子艾丽萨以及妻子的姐姐安杰莉卡三人的关系,从传记来看,艾丽萨和安杰莉卡两人都爱慕汉密尔顿,但这对姐妹的关系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她们终身都保持着亲密。
书中写道,在汉密尔顿去世后,“艾丽萨一直得到姐姐安杰莉卡的无私帮助,后者是她与过去和已逝丈夫之间最强韧的纽带。
”这三人,在死后也彼此相伴:他们三人的墓都在三一教堂。
我还八卦地查了下,安杰莉卡的丈夫约翰·巴克·丘奇葬在哪里,答案是葬在伦敦,并没有和安杰莉卡葬在一起。
(有点心疼丘奇。
)
因为看剧,我知道汉密尔顿的儿子菲利普死于决斗。
而且在儿子临行前,汉密尔顿命令他不要夺人性命,要放弃射击。
因为这种要求实在太让自家孩子置于险地,所以我怀疑过历史上是否并非如此。
结果看传记发现是真的。
(我哭了,汉密尔顿这个憨憨)汉密尔顿真的命令儿子在决斗中别开枪。
这种又愚蠢又勇敢又善意的行为让人百感交集。
书中揭示,菲利普之死,还产生了另一位受害者——汉密尔顿17岁的女儿安杰莉卡在知道哥哥死讯后,疯了。
精神失常的她在73岁去世。
悲剧的涟漪,绵延了半个多世纪。
至于汉密尔顿在决斗去世后给家人的影响,则是让家人陷入财务困境。
这导致妻子艾丽萨不得不恳求美国政府,把当年汉密尔顿在独立战争结束后放弃的抚恤金补偿给她,让好她能够养家。
这让我感慨,汉密尔顿自己那么高姿态,却让家人不得不放低身段求人,做伟人的家人好辛苦。
杀死汉密尔顿的亚伦·伯尔,后来也没有公开忏悔过。
不过,他的下半生也和幸福没多少关系了——他因为被指控谋杀而流亡,后来指控取消后,他又经历了爱女和女婿接连去世的打击。
他在两次中风后,面容可怖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艾丽萨成了同代人中活到最后的那一位。
她享年97岁,还开了纽约第一家私立孤儿院。
她对汉密尔顿的爱,超越了死亡。
她在汉密尔顿去世后,致力于整理他的文集,采访他的同时代人,希望能出版他的传记。
书中写到一个细节:“她的脖子上挂着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汉密尔顿在决斗前夜写给她的缠绵悱恻的诀别书,以及他们在莫里斯城恋爱期间汉密尔顿送给她的爱情十四行诗——这是一些发黄、变脆的纸片,由于纸张已经风化,艾丽萨小心翼翼地将它们缝合在一起。
”说回汉密尔顿本人,书中他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也最为钦佩的一点是,他敢于反抗暴政的同时,也敢于反对民众的非理性情绪。
他非常清楚的知道,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一直革命,而是为了建立一个自由、稳定、强大的社会。
他多次挺身而出,阻止民众将革命激情变成对他人的屠戮。
书中写道,在北美独立战争前夕,反英情绪高涨时,有暴民准备对亲英派学者迈尔斯·库珀施以私刑。
汉密尔顿冒着被暴徒攻击的风险,阻止他们冲进库珀家中,并指出他们的行为会“让自由的伟大与光荣蒙羞”。
在独立战争中,他手下想要杀死投降的英国士兵时,汉密尔顿也在第一时间制止了这种报复行为。
在战争结束后,美国社会一度有清算亲英派的思潮。
他也果断站了出来,反对在没有法律审判的情况下,就驱逐亲英分子。
他指出这样的行为,会导致“没有人会是安全的,也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他自己就会成为一个内讧的无辜受害者。
”
“他认为革命不应该一夜之间斩断与过去的联系,或者彻底废弃原有的法律、秩序和传统。
‘争取自由的斗争就其本身而言是崇高的,’他说,‘当与高尚、正义和人道联系起来时,它应该尊重每一位朋友,把它当作人。
但是如果被犯罪和肆无忌惮所玷污,那它就失去了人们的尊重。
’”很多革命者在追求自由的路上,会忘记秩序的重要性。
但汉密尔顿没有,他非常重视秩序,他一生都在“平衡自由与秩序的关系。
”即便被误解为革命叛徒,他也会顶着骂声,继续用理性与民众对话,避免社会进入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他不是一个寻求声望的政客,而是一个决心改变大众思想的政治家。
”美国有他这样的“政体之父”,是美国的幸运。
书中对他的评价是:“作为开国元勋中一位理性的智者,汉密尔顿总是扮演着‘败兴者’的角色,他经常给民众泼冷水”。
比起他战斗者的一面,我更敬更爱他“败兴者”的一面。
因为后者需要的智慧和勇气更甚于前者。
《用野心对抗野心:〈联邦党人文集〉讲稿》
如果你看完《汉密尔顿》,想要对汉密尔顿发起并参与撰写《联邦党人文集》有所了解,那么我非常推荐你看《用野心对抗野心:〈联邦党人文集〉讲稿》。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今天的我们需要读诞生于200多年前的《联邦党人文集》?
我想用另一个问题来回答它:“人们能否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优良的政体,还是只能依赖强力或机遇?
”——这是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的开篇之问。
如果你想深入思考这一问题,想知道人们如何能够通过理性和自由选择,构建出一个现代民主政体,那你可以翻开这本书。
这是我读过的阐述《联邦党人文集》最明白晓畅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即便你没有法学、政治学的基础知识,你也能读懂它。
而且因为作者的写作是通过问题来驱动,读起来会很有解惑的快感。
你会发现全书几本每一章标题,都是一个问题。
比如第八章“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第九章“总统拥有帝王般的权力吗?
”。
你可以在读它之前,先看一下目录,被哪一问勾起了兴趣,去读相应的内容就好。
👆《用野心对抗野心》的作者王建勋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此书作者是我在法大的恩师王建勋先生。
我读时,好像重回了听王老师讲《联邦党人文集》的大学时光。
当时我们每节课都会读原文节选,王老师会带大家讨论,这门课对我来说是宪政启蒙课。
我的诸多观念都在王老师的授课中得到了冲刷和重塑。
可以说王老师当年随手播下的知识种子影响我至今。
不过,我并不是因为他是我恩师就荐书,而是因为这本书真的值得一读。
他写作风格和他讲课一样,深入浅出。
他会让原文中那些晦涩难解的句子变得亲切易懂;会带着你领略看似结构零散甚至有相互矛盾之处的《联邦党人文集》的文本内部有怎样的逻辑主线;会给你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方便你“理解当时的美国人为何要指定新宪法,为何对某些问题存在争论。
”书中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是讲“美国宪法为何要实行分权制衡?
”的第七章。
很多人提到三权分立,想到的就是三种权力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就像三条平行线。
但如果你看了这章,你会发现,你完全误解了何为三权分立。
如果要达到分权制衡的目的,那么三权之间恰恰不能完全分离独立,而是必须有交叉、有联系。
用麦迪逊的话说,“如果没有这种关联和牵制,三个不同的机构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力,那如何让它们相互制约、相互抗衡呢?”
那三权分立的“分”又该怎么理解呢?
书中的回答是,分立“并不是说这三种权力不能有任何的关联,而是说一个部门不能同时拥有两种全部的权力…或者三种权力同时拥有。
”比如立法部门不能既有立法权又有行政权。
那怎么设计三权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独立性,好达到相互监督、制衡的状态,则是考验制度设计者们的经验和智慧了。
书中介绍,美国国父们设计出了这样的制度:立法和行政机关的制衡是:立法机关(国会)可以弹劾行政机关(总统),反过来,总统可以否决国会制定的法律。
国会还可以通过三分之二多数,再否定这种否决。
立法跟司法的制衡是:立法机关可以弹劾法官,如果法官涉嫌滥用权力,贪赃枉法的话。
反过来,如果法官认为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反了宪法,法官可以发起违宪审查,宣布法律无效。
行政和司法的制衡则体现在:一方面,总统有权提名法官;另一方面,法官可以宣布总统的命令或行动违宪并无效。
书中写道:“立法、行政、司法这三个机关之间,每一个机关都对另一个机关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牵制,或者说,每一个机关都行使了另一个机关的部分权力。
恰恰因为这种部分地拥有、部分地行使另一个机关的权力,让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制约、相互平衡。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每一个机关都有野心,因此,必须由其他同样有野心的机关监督和制约它。
”这也就是麦迪逊所说的“用野心来对抗野心”。
最后分享两句书摘:如果人是天使,将无需政府;如果天使统治人,将无须对政府进行内外的限制。
在构建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巨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先让政府能够控制住被统治者。
接下来,还必须能让它控制住自身。
——詹姆斯·麦迪逊那些为了临时的安全而放弃自由的人,既不配得到安全,也不配得到自由。
——富兰克林
edited by 阿妮酱
当听到汉密尔顿官摄要disney➕,作为一个音乐剧粉丝感觉要过年!
这可能是疫情期间少数的好消息,汉密尔顿因为疫情提前上线流媒体。
不然现在它可能还被锁在某个银行的保险箱里。
林聚聚牛逼!
官摄5星都表达不了我对这部音乐剧的喜爱!
但是美中不足的,这个剪辑师真的不是一个学生么?
其中最明显的是,在以往看的资源中《satisfied》angelica讲述自己第一次遇见ham唱到i have never been the same镜头项左移,最终定格为angelica和ham分别位于镜头两侧。
在官摄中,在the first time i saw your face中还是angelica的特写镜头,在在下一句i never been the same中瞬间切到ham位于左侧,angelica位于中心的远景。
官摄中多个镜头给我的感觉像是有一点从下向上拍的。
多个镜头的切换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但是像我这种盯着眼睛生怕漏掉一个镜头,镜头的突然转换给我一种眼花的眩晕感。
对标《芝加哥》中All that jazz等的表现,在剪辑这一块《汉密尔顿》的剪辑还是存在一定距离。
可能因为本人得了沙眼,对光线比较敏感。
也可能因为尽管流媒体官摄的出现,也代替不了剧院独特的观感体验,这也正是剧院的魅力。
最后官摄的上映补足了以往看不见的细节和表情。
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演员们的微表情,更清楚感觉音乐剧带来的魅力。
Renee真的美炸!
daveed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我甜乔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口水机器,请让我溺死在他的仙露里!!!
最后表白lmm天才的创作给我们带了hamilton!!!!!
bravo!!!
bravo!!!
bravo!!!
实在太震撼了。
我从未想过我会看一部讲述美国历史的音乐剧看得流泪。
太多经典的台词,印象最深的是华盛顿那句,history has its eyes on you.我看的版本翻译是“你所做的一切,自有历史评判。
”但我更喜欢用我的小学英语水平给这句英文更直白的解释,历史用他的眼睛在看着你。
有些人注定站在高点,注定成就霸业,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功绩是什么,是殷勤播种却无缘见其绽放,是你谱好却来不及奏响的乐章,将由后人吟唱。
历史虽说做不到真正的公正,但那些福泽后世的功绩,历史不会忘记。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因为当你翻开史书时,看到的每一笔,都是枭雄们波澜壮阔的一生。
ps.超喜欢乔治三世的出场,这个磨人的小妖精实在太可爱了,我喜欢他那傲娇又得意的表情,还有唱歌时皇冠上的珠宝布灵布灵地闪耀的小模样。
最喜欢他唱dadadada,感觉尾巴要翘上天。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3.5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