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0(玛莎的故事有加分哈哈)看片起因:今天看了玛莎的采访于是想看一下,他和梁静茹真是胆小鬼爱情呐,两个人都小心翼翼,但也说明曾经真的很喜欢喔。
也许这样做了对方的白色月光也是好的。
两个人去看《closer》和《match point》哈哈真是小心翼翼噢。
不知道怎么拒绝,不知道怎么表露。
alice ayres,daniel woolf偷情成性,anna,larry暴力倾向开头镜头我很喜欢,固定镜头的的慢放搭配《The Blower's Daughter》,我第一次觉得裘德洛好帅。
结尾依旧是此段旋律,其实我觉得开头结尾使用不同版本或者同一版本不同段落的更能体现螺旋式上升。
片中应该是想表达轮回,但是明显dan和jane都有所成长,所以相同的旋律其实是不适配的。
关于剧情。
为什么偷情的无论男女,总是女方受苦。
到底是错误的价值观输出,还是事实的真实映照。
什么时候“不再骚扰”竟成为一种筹码,妥协就是让自己坠入深渊。
态度强硬的自以为是之人为什么能够说服软弱一方,这时候似乎错误被模糊了,多么可怕。
经历过的人才觉其中可悲。
懦弱的男人都能够欺负女人,心寒,女性天生的体能劣势需要用更巧妙的方法弥补。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be a tough guy.
现实中这样的男人可是很多的,强词夺理还振振有词。
冷静思考和避免对峙是性格软糯之人的解药。
感情里总有人要做妥协的一方,看你爱的程度吧,成为这一方的优势也就是你可以随时取回你的付出,让伤痛没那么深。
爱是叠加,不爱是一瞬,那一瞬看到了从前的裂痕和不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一瞬。
最后。
文/慕鸥(只能贴些旧文了)如果你还没谈恋爱,最好别看这部电影;如果你正在热恋,也请别看这部电影;如果你曾经经历情感挫折或正在为爱烦恼,可以把这部电影当作镜子来借鉴;如果你觉得看懂了这部电影,你会有两个选择:要么不爱,要么好好爱。
好像不应该早早把一部电影描述得这么严肃恐怖,但事实是这样,《偷心》是很久以来真正让人看了不寒而栗心惊肉跳的电影,所以还是先提出点警告为妙,不然也许你看完了这部电影后会朝我狂拍板砖。
虚情•假意首先是这部电影很可能会激起相当一部分人的反感、愤怒甚至是抗议。
尤其如果你是个对爱情还抱有无穷幻想的小年轻的话,反应可能会更为强烈,也许是咆哮,也许是呕吐,具体情状就要看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强弱了。
头一次看见一部电影把爱情这样赤裸裸地撕裂开来,把它的脆弱与阴暗面一丝不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所以请允许我对编导的勇气表示一下致敬先。
影片讲的其实就是四个男女你来我往的性/爱,可是因为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暧昧纠葛,要把他们的关系逻辑一下表述清楚好像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也只能试试看——裘德•洛喜欢了娜塔丽•波特曼,后来他又喜欢上了朱莉娅•罗伯茨,罗伯茨也是喜欢他的,但因为他已经有了女朋友,出于对另一个女孩的尊重她不得不婉拒他的挑逗,裘德•洛爱而不得,便恶作剧地报复她,反倒阴差阳错地促成了她与克里夫•欧文的婚姻,婚后的罗伯茨终究抵不过裘德•洛的死缠滥打,两人频频偷情,还为了走到一起坚决地要跟各自的情侣分手,伤心的波特曼沉沦至夜总会跳脱衣舞,结果遇上了来此寻欢的同样受了打击的欧文,无赖的欧文还要挟罗伯茨跟他做了最后一次爱,导致裘德•洛耿耿于怀放弃了罗伯茨,当裘德•洛回转身找到波特曼,波特曼却再也忍受不了他的猜疑和不信任,终于对他说再也不爱他了。
而罗伯茨和欧文,反倒心安理得地继续生活在一起。
有意思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种种背叛、猜忌、报复和互相伤害的故事,片中的主人公却总在口口声声地说“我爱你”。
裘德•洛对波特曼说,后来又对罗伯茨说,不管对谁说,他都可以说得信誓旦旦情意绵绵;欧文是对罗伯茨说,后来在夜总会又在心智恍忽的情况下对波特曼说,不管对谁说,他也可以脱口而出毫不含糊。
反讽的是,恰恰在他们习惯了说“爱”,不加思考地说“爱”的时候,“爱”也因此变得泛滥贬值,他们或许连自己到底是“爱”,还是“不爱”大概也搞不清楚了。
而作为观众的我,也确乎被搞得云中雾里晕头转向,遍寻整部影片也找不到一丝爱的温暖甜蜜的痕迹。
煞有介事地说“爱”,却没有一段一成不变的爱情,这也是影片颇值玩味的地方。
也因此本片又是一个谎言密布的故事。
裘德•洛起初在网上色情聊天室骗欧文说自己是女人,把他逗得心痒难耐;后来摆明了要甩掉波特曼,却又怕担上不负责任的罪名假惺惺地安慰波特曼说不会离开她。
波特曼明明知道裘德•洛已经变心,却要对罗伯茨勉强地说至少他还爱她,而且他长得英俊;最关键的的是她明明叫简,却偏偏要骗所有人说她叫爱丽丝。
而罗伯茨明明喜欢裘德•洛却要在照相馆里说不喜欢;明明不喜欢欧文却又要和他结婚。
欧文更是说谎的个中高手,他往往先扇人家一耳光然后再装作关切地询问你疼不疼:比如他跟罗伯茨结婚的目的只是为了和一个纽约女人睡觉,而结过婚才告诉她真相是因为他“爱”她,不想伤害她;裘德•洛来找他的时候,他跟裘德•洛说没跟波特曼睡觉,而当裘德•洛要出门的时候却又说其实已经和波特曼发生了关系,而不想骗他的原因是刚刚才发觉他的认真态度。
你说这都什么话,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且显得他良心发现好像可以在上帝面前减免他撒谎的罪恶一样,其实越这样我反而对他越厌恶透顶。
说“爱”和说谎(当然,除去性),是片中人物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最常见的言语行为。
其实不管他们出于善意或者恶意,打着什么名义在撒谎,客观事实是都在骗人,都是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或者不愿告人的目的。
本片谎言是如此之多,以致多得让人触目惊心应接不暇,用学友哥的一句歌词来概括,那就是“给我的一切,你不过是在敷衍”。
片中的人物在敷衍他人,敷衍自己,也在敷衍爱情。
某些单纯善良的观众难以接受,想必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女人•男人当然也不能说片中就没有真爱。
也许有过,但被玩弄和反复所摧毁。
比如波特曼。
这个女孩刚出场的时候清新可人,一心一意执著地爱着裘德•洛。
可惜裘德•洛不懂珍惜,嫌她“不够成熟”,非要纠缠风韵犹存的罗伯茨。
被抛弃的她变得玩世不恭,跑到夜总会做舞女,说要“成为男人的焦点”。
可是等到裘德•洛厌弃罗伯茨又吃回头草的时候,她又欢天喜地地由衷高兴。
这说明她始终是软弱包容,依赖男性的(我们可以再联想她的身份,始终在从事比较低下的工作,如侍者和脱衣女郎)。
然而自私的裘德•洛在此刻却偏偏还要固执地求证她和欧文之间到底有没发生肉体关系。
她终于无法忍受,离他而去。
裘德•洛也因此最终把最有希望的一段珍贵感情亲手扼杀。
看到这里相信其他观众也会和我一样扼腕唏嘘。
波特曼可以不介意裘德•洛的频频出轨,却不能容忍他的不信任。
女性的宽容和原则性在这里被导演有意彰显和放大。
再来看罗伯茨。
一个事业有成的摄影家,但也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丈夫跟一个比她更年轻的女人跑了。
婚姻的挫折让她在感情再次来临时知道不能伤害另一个女人,因而她起初屡屡坚决地抵制裘德•洛的引诱。
但很可惜前次婚姻的失败并没让她变得多审慎或者说聪明。
她草草和欧文结了婚,掉入一个阴谋一般的陷阱。
她想要摆脱,全心要和裘德•洛结合。
谁料她竟会善良到愚蠢,居然又再次中了欧文的圈套,以致裘德•洛因心理障碍最终放弃了她。
于是她又不得不回到欧文身边,继续没有爱情的生活。
她身心疲惫地忙碌了一圈,最终一无所获。
罗伯茨是片中最值得同情的人。
她受过爱情的伤,却依然渴望爱情的抚慰,但她的冲动和艺术家的感性(为什么她不爱欧文却可以跟这个冒失好色的男人结婚,难道不是被肉体的欲望一时迷惑吗),注定她无法拥有一个理性的头脑,也导致她在爱情的路途上波折重重乃至徒劳无功。
罗伯茨最后仍跟欧文躺在一张床上,她还帮睡着了的欧文盖上被子,表明她无奈地接受了人生捉弄;但她躺下去的时候并未马上入睡,而是一直睁着眼,她的那双眼睛在黑夜中显得异常明亮而困惑。
有评论说帕特里克•马伯(本片及舞台剧原著编剧)的作品在机智和风趣之外带着心碎的哀伤。
不知是改编的问题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幽默我是没有感觉到,心碎的哀伤倒是堵得紧——为波特曼和罗伯茨这两个善良可怜的女人。
影片中她们曾在照相馆有一段单独的会谈,那是两个女人间惺惺相惜的珍贵交流。
那时裘德•洛已经变心,波特曼却牵强地在为他们间即将崩溃的爱情辩护。
后来她越想越委屈无助,独自走到窗前黯然流泪。
罗伯茨见状抓拍了一张,将那滴落在脸颊上的眼泪定格。
那滴无声的眼泪,就是心碎的哀伤。
我是男人,但也会为她们感到悲哀。
再来反观片中的两个男人。
显然他们是作为批判、嘲弄或者说调侃的对象而出现的典型。
裘德•洛和欧文有不少共同点,都风流成性,自以为英俊有魅力,信心满怀,见一个爱一个,朝秦暮楚,是一点原则性都没有也不肯担负责任的人。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强烈的占有欲和自私。
他们就像两只猎艳的色狼,先把女人当作小羊卷进爱情游戏,但规则却是由他们来定,他们可以自由地再去寻找别的猎物,但当女人要退出游戏时他们却死活不肯。
比如欧文跟罗伯茨的结婚本来一开始就是性的目的,结了婚他也照样要去寻花问柳;但罗伯茨提出要离开他时,他却暴跳如雷无法自控,无耻而不断地逼问她跟裘德•洛的做爱细节,包括时间、地点、方式乃至感受。
而裘德•洛的心胸狭窄则体现在他可以脚踩两只船,却无法面对波特曼跟欧文发生关系以及罗伯茨跟欧文做最后一次爱。
如果要说这两个男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欧文性欲更旺盛,更有手段,也更野蛮卑鄙。
他不仅玩弄伤害片中的两个女性,甚至连孱弱的裘德•洛也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个道貌岸然的医生不断猎色,也总是以占有女人为得意自豪,而最绝的一招,是在眼看裘德•洛就要夺走罗伯茨获胜之际,他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阴暗心理,成功地要挟罗伯茨跟他发生了最后一次关系;而当他在夜总会碰到波特曼时,更用金钱买了两人间的一夜情,从而让敏感的裘德•洛无法功德圆满地全身而退。
如此一来大家都不再清白,将本来已经乱糟糟的四角关系推向更矛盾复杂的地步。
抱歉,写到这里我恐怕无法客观地评论下去了。
说实话,看到编导如此糟蹋男人形象,我不禁感到愤慨郁闷。
天下男人固然个个好色,但也不至于个个如此薄幸吧,可这片子居然全盘否定,一概抹杀。
唉,相信女权主义标榜者倒是会欣喜万分,因为他们找到一个绝佳范本,可以深感痛快,大加挞伐。
陌生人•爱人在看过一场惊心动魄、污浊混乱的情感大战后清醒一下,回顾片头先。
那是裘德•洛和波特曼相遇的浪漫情景。
通过舒缓的慢镜运用,再伴以柔和的画外歌声,只见两人在纷纭人流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们互相望着对方,一见钟情,并渐渐会意地微笑。
而在此之前,他们素不相识。
这是影片刻意提供的最温馨动人的一幕。
除此,只有混战。
如果两相对照,可体察编导背后的用心。
我们每天都可能跟无数的陌生人相遇,也随时有可能跟某一个陌生人擦出爱或者欲的火化。
那一见倾心的一刻,或者说投入爱/欲河的一刻,是如此的美妙兴奋,好像整个世界都变得无限温柔多情起来。
其实每一对爱人,都是由陌生人开始,因为某种机缘而熟悉、热恋,最后天长地久或者劳燕分飞。
如果你心仪谁,你会热情地去吸引对方,并希望占有对方或者说相互拥有。
片中裘德•洛想要亲近罗伯茨,因而不断追问她难道他还是陌生人吗,因为他不想被罗伯茨拒之门外。
而他和波特曼的感情之路,则清晰完整地再现了两人由陌生人变成爱人,然后又变成陌生人的一个轨迹。
由陌生人回到陌生人,并不是由起点回到原点那么简单。
因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曾经发生过错误的爱情,更有人受伤。
影片最后依然是街头汹涌的人流,但只有一个单向的镜头,只见波特曼依然由远处渐渐走来,她的装扮却已起了变化,不再是片头的清纯形象,而是成熟性感的吊带装,所有男人的目光都盯在她身上(注意,片头只有裘德•洛一人望着她)。
但她走得意气风发无动于衷,孤独而又矜持地只顾往前赶路。
从她的着装和外表神情可知,经历一番爱的反复折磨,她的内心也起了巨大的心理变化。
她不再爱,或者更独立坚强了。
颇堪玩味的是,当裘德•洛再次走进那个陵园时,发现爱丽丝原来不过是波特曼随便从一个墓志铭上引用的名字而已。
波特曼出关时有一个对她的护照的特写,原来她的真名叫简(就是在夜总会告诉欧文的那个名字)。
那一刻裘德•洛的心中一定是百感交集。
曾经的陌生人,曾经他的爱人,如今彻底成了陌生人,他甚至连她的真名也不会知道,他再也无法回头了。
因此裘德•洛也是可悲可怜的,何况起初的他也不会想到,自己平日的工作是为死去的陌生人撰写讣告,临到头却因为自己的自私、贪婪而亲手为自己的爱情也写了一首挽歌。
还是用学友哥的一句歌词来结束本文——“就在一转眼,发现你的脸,已经陌生不会再像从前”。
Larry: Is he a good fuck?Anna: Don't do this.Larry: Just answer the question. Is he good?Anna: Yes.Larry: Better than me?Anna: Different.Larry: Better?Anna: Gentler.Larry: Did you do it here?Anna: No.Larry: Why not? Just tell me the truth.Anna: Yes, we did it here.Larry: Where?Anna: There. (she points to the sofa.) Larry: On this. We had our first fuck on this. Did you think of me? When? When did you do it here? Answer the question!Anna: This evening.Larry: Did you come?Anna: Why are you doing this? Larry: Coz I want to know.Anna: First he went down on me, and then we fucked. Larry: Who was where?Anna: I was on top, then he fucked me from behind. Larry: And that's when you came the second time. 男人明明知道不停的追问只会让自己知道更多真相细节以后,受更多伤。
但是他们还要追问。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没有办法不想那年我在床头哭求她不要离开。
我问她,他哪里比我好。
她回答说,她更成熟,更有前途。
我看着那张床,我按着自己的想象,但是我甚至能看到当我在地球另一半努力奋斗时,一对男女在那张床上风起云涌的情景。
我怕受伤,不敢想象,但我从来没有停止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想象,直到结束的那一天。
Larry: Don't say it. Don't you fucking say, "You're too good for me." I am, but don't say it. You're making the mistake of your life. You're leaving me because you believe that you don't deserve happiness, but you do, Anna. Did you have a bath because you had sex with him? So you wouldn't smell of him? So you'd feel less guilty? How do you feel?曾经的我根本不知道,爱情是没有开关的。
她不爱我了,便不再爱了。
无论我怎么提起我们在一起幸福的曾经,再怎么提醒她我们的山盟海誓,在爱情消失的瞬间,那些都一文不值。
她心里不再有我。
Alice to Dan, "I don't love you anymore"我不再爱你了。
爱情就是那种感觉,前一秒肉体精神的缠绕,后一秒变成冷视的陌生人。
“Hello, stranger.”
刚看的时候想,为什么翻译成偷心呢,看完之后不解的是,为什么原名叫closer呢?
是说爱情让人get closer一过程吗?
反正我没想明白。
这个偷心的译名,够直接的,没有乱七八糟的暗示,我喜欢。
我喜欢用细节让你体会主题的片子,我讨厌到处堆砌让人若有所思的细节,却不知所谓的片子。
刚看完这片子时,我知道我跟它强烈的共鸣,但是却不知道它到底想告诉我什么,我需要一个解释,把所有散落的细节拼成一幅可以可解的图景的线索。
四个人爱人的方式,解释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Dan是个幼稚的浪漫主义者,生活在虚妄的爱情中的懦夫。
这可以从每件事情上看出来,他爱上一见钟情的Alice;Alice说他写的她只是“部分真实”;他不能忍受anna和丈夫larry分手前的sex;他试图挽回;他不能接受Alice和Larry的一夜;他又试图挽回...从最开始的情圣到可怜的小丑,我们给他的评分越来越低,也是因为如此Alice在那一瞬间发觉不爱他了吧。
他是片中串起另外三个主角的主线,他的所作所为,牵引了别人的生活,可惜他只是个孩子气的呆子,让所有人跟着他成了丑剧。
如果他是的话,我想他是双子。
与Dan相对的是larry,他是个成年人,理智的现实主义者,最聪明,追求真实,可以一眼就看透其他三个主角。
在得知妻子偷情之后他就说了这句话:“你离开我是因为你不认为自己该享有幸福”,当时觉得这句台词很莫名,后来看第二遍才明白的,因为他在最后对Dan说Anna有抑郁症,而抑郁症的人需要保持罪恶感,保持不快乐;他知道Dan的弱点(对爱情过于理想化),所以他可以轻易拆散Dan和妻子还有前女友;他在脱衣舞俱乐部逼Alice说真话,因为他知道了Alice的两面,即使只是做爱,他也要求对方对他真实。
只是这一次他以为是伪装的Jane才是最真实的Alice。
别人说他和Anna的复合是勉强是婚姻是现实,是诡计是可怜可耻的,我想那人根本不懂。
如果他是,Larry他一定是天蝎,只有天蝎可以这样爱,他了解他的爱人,他宽容她,他照顾她,他占有她。
Anna可以简单说。
“她不想要快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继续抑郁下去。
” 她喜欢上Dan,却要选择Larry,让自己抑郁;当她摆脱了前夫,却不能“永远快乐”地生活下去,因为她承受不了这种快乐。
Larry真是太tmd聪明了。
Anna确实很美丽高贵,可惜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美丽的傀儡。
Alice是这场丑剧中无法去责怪的孩子。
她有着天使的脸蛋,至始至终只是爱着Dan,不爱了就离开,那么纯粹。
可事实上她只是个脱衣舞娘Jane。
她爱Dan是因为和他一起的她是Alice。
她和Dan是天生一对,一个制造幻象爱上幻象;一个享受幻象中的自己爱上给自己幻象的人。
但是幻象中的自己毕竟太单薄,Dan眼中她只是爱他,只是小女孩,只是可爱,所以他不知足了,所以他出轨了。
如果不是Dan,Larry很容易发现真实的Alice的,他不可能忍受自己的伴侣不敞开心扉。
但是Dan是个傻子,是个孩子,他竟然不知道,所以这个美丽的梦继续了下去。
我记得在影展上Alice和Larry交谈时完全不同的神态,真实的样子,她说“艺术是个谎言,这是一群悲伤的陌生人,摄影师捕捉到他们美丽的瞬间,而那些欣赏艺术的混蛋们说这很美,因为这是他们想看到的。
但照片中的人们实际上是悲伤而且孤独的。
”她知道自己活在谎言中,但那很美。
当Dan逼迫她承认自己和Larry上床的时候,她说她不再爱Dan了。
因为这个谎言不得不破灭了。
Dan看见了她做脱衣舞娘的样子,她不能在爱情中说谎,却更不能在这个谎言中说出真相。
她只能悲伤地看到幻象崩坏,说,我不再爱你了...别无选择...关于那个真名假名的问题,我开始不明白他告诉Larry真名却不能告诉深爱的Dan。
那是因为Larry眼前的自己是真实,Dan面前的,只是幻象,她深知这一点,所以幻象破灭的时候如此的无可挽回。
片子看下来对主角的情绪一直在变,为什么有时候你觉得他/她是个英雄有时候是个懦夫,有时候充满魅力,有时候却像个小丑。
我发现掌握爱情主动权的那个人得到一切,他/她不仅得到故事主人公的爱,也得到观众的爱,反之亦然。
虽然我讨厌爱情阴谋论,我相信爱了就要不顾一切,但是在爱情的游戏里,永远是谁先动心谁先输。
我原以为真爱就是海誓山盟,与子偕老的。
但是为什么爱人的心却那么容易被偷走呢?
在固执地爱了一个人多年之后,我相信爱情本身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来得快去得快。
如果一个人只倾听内心的声音,那无异于野人,纵欲而盲目。
一个崇尚自由与爱情的人可以不断追逐他的爱人,他是爱情的信徒,却只是个低级玩家,一个高级玩家选择了坚持,让欲念变成了更永久的东西,我不认为那是亲情,那大概是一种相知相惜的爱情。
只有Larry可以做到,他是我要找的爱人。
電影以大刀闊斧的剪接,以分手或復合前後的片段交待四位主角的心理狀態。
故事由Dan (Jude Law)和Alice(Natalie Portman)的一見鍾情為始,以Larry(Clive Owen)和Anna(Julia Roberts)復合為結,當中表現了導演編劇對於「性」及「愛」的態度。
但電影卻有意把有關性愛的鏡頭全部剪去,這更顯示了電影著重表現人物於宣洩性慾/情慾前後的心理表現,出手已和一般大路的情慾片不同。
電影名為《Closer》意味著故事的處境是發生在「Close」和「Closest」之間。
其敘述正是在這二元之間的猶疑。
《Closer》提出了不少二元概念──一些一般人認為是相對的概念,並將之打破,:「靈」與「慾」、「坦白」與「懷疑」、「妒忌」與「寬恕」、到最後才歸結到最大的命題,便是「親密」與「陌生」、「愛」與「不愛」。
電影的重心在於表現以上看似對立,但其實難以區分的二元觀念,並因此令電影的愛情觀提升至一個較高的高度。
一、靈與慾「性」與「愛」、「肉體」與「靈魂」、「畜生」與「人」,以上三組看似對立的概念由Larry及Dan這兩個角色的矛盾中得以呈現。
Larry自稱「蘇丹王」,他極需要肉體和性,他需要絕對的坦誠,就像動物一樣喜歡赤身露體,玉帛相見。
從Anna的口述之中,Larry粗魯、直接、霸道,Larry更以「性」作為一段婚姻的完美終結;甚至他要求看Alice的棵體,我們很清楚能發現「肉體」就是Larry的靈魂,兩者合二為一。
另一方面,Anna說Dan是小愛神,Dan感性、全心去愛,同時追求完美,如他罵Larry是畜生不是人。
他感性主義卻同時接受不了Anna和Larry的臨別性行為。
最後他以為自己可以寬恕Alice和Larry之間的性關係,但卻不可,他最後掌摑Alice。
至此,我們可見導演並不是拿著一把道德之尺去批判Dan的悲哀和Larry的可憎,也不是褒「靈」貶「慾」,而是提出「人」不論在任何的情況下,靈慾都是合一,密不可分的。
二、坦白與欺騙相對男角,女角的刻劃則把重點放在「愛」的層次。
Anna和Alice在電影之中各自懷著謊言,但謊言的背後不約而同地是為了她們所愛的男人。
可是在電影所設置的情節之中,我們發現即使角色如何坦白,「懷疑」總會以不同的形式回歸。
如Larry極力要求Alice親自說出自己的真名字,即使Alice坦然說出自己的名字是Jones,但Larry依然不相信。
又例如Dan在電影的末段仍然質疑究竟Larry和Alice有沒有發生性行為,即使Dan怒摑Alice,即使Alice親口承認,當中的懷疑同樣地存在。
歸根究底,懷疑是因為不信任,而不信任的前因是曾經被欺騙。
所以「坦白」可以等同於「欺騙」,因為我們都沒有辦法知道對方的心究竟在想什麼,「坦白」與「欺騙」合二為一,正表現了愛情最大局限,也是愛情的特質,這為電影塗上了悲傷的底色。
三、嫉妒與寬恕電影表面上是講述男女之間的「性」與「愛」,但不難發現在這兩個大方向之下隱藏著更重要的意識,便是「嫉妒與寬恕」。
Larry搭上Alice不難發現是「復仇」的行動,同樣地Larry要Dan知道他與Anna在臨近離婚之前依然發生性行為也是報復的一種。
而在影展上兩對男女互相私語正是一場「嫉妒的示威」。
最後Dan認為自己可以原諒Alice但不可以;同樣地Alice最後也不可以原諒Dan,所以她不再傷心地哭,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冷漠的「我不愛你了」;Anna和Larry的情況看似相反,但Larry的表面勝利並不代表他再沒有嫉妒和寬恕,相反從結局時Anna的神情便可以發現寬恕的舉動與消解嫉妒無關。
所以在電影中的愛情世界,嫉妒與寬恕並不是二元對立,相反卻是同時並存。
四、親密與陌生──模糊於是最後可以總結電影的總主題「親密」與「陌生」。
電影存在著很深沉的底色,由電影的開始以陌生人的一見鍾情,Anna以捕足街市陌生人的面孔為職業,到最後Anna和Larry雖然同床卻是咫尺天涯,可見「親密」與「陌生」是電影兩個重要的概念。
可是電影並不能把親密和陌生截然二分。
以Dan和Alice為例,他們一見鍾情卻顯然並不了解,到二人發展至情侶看似親密,而且彼此了解,但最後Dan才發現Alice原來一直用假的名字,她的真名是Jane。
而Alice卻向給他金錢的Larry說出真名字,那麼如何介定「親密」和「陌生」?
電影中後段Dan情不自禁回想與Alice相識的片段,彷似那時大家才是最親密,可見在人與人之間「親密」與「陌生」是沒有界線可言。
所以正如主題曲的意義: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如此,我們只可以知道「如此如此」。
電影沒有為「愛」與「不愛」給與一個權威的抉擇,相反極具模糊性,但正是這一點「模糊性」令電影的高度得以提升。
五、留白電影的剪接大膽,留下大量留白。
例如主角的「動情」、「絕情」、「復情」都沒有交待。
但正是這些「留白」讓電影有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導演並沒有完全地向觀眾呈現角色的心理,正如劇中人互相猜度、妒忌、坦白、寬恕,但最後與親密與陌生無關,他們只感到彼此之間像親密又像陌生。
而留白正能表達這種意思。
可是留白令Anna的角色得不到良好的發揮。
四個角色之中,Anna是一個完全的被動者。
當Dan可以選擇擁有及放棄Anna,Larry以絕對的佔有慾成為勝利者,Alice也可以說一句「我不愛你」,電影的結局更悠然自信在街道上吸取別人的目光,相對Anna的性格則較為平面。
但以演技而言四位演員也是上佳水準,Julia Roberts被Larry迫問的一幕盡顯層次,由內疚至無奈,由無奈至鄙視,由鄙視至憤怒,這一幕盡顯本色;Natalie Portman更把表面剛強內心脆弱的內心特質表現出來,並配合頭髮的顏色表現角色不同的心理狀態。
相對而言男角則較為普通。
總結而言,電影道出愛情和人生的模糊性。
看人看事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正如觀眾與劇中人一樣對各人都不甚認識,但又像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一樣,其實是充滿著無奈的心情。
If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you never stop looking. If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Take a closer look. Those who love at first sight are traitors at every glance.——《closer》那天随手拿了放在桌边的《closer》。
不假思索地放进久违的碟机。
只是为了打发寂寥的雨夜。
手边的香烟已燃尽,那刻,我并不知道,一场心与心的交战正在等着我。
当音乐响起,Damien Rice温柔的声音执著地越过无数拥挤的人群而来,便知道,这是我要看的电影。
Alice天使般的脸庞出现在镜头前,一头亮红的秀发在萧瑟秋风里随着她轻盈的脚步扬起,迎面而来的Dan,轮廓清晰,斯文的镜框下深藏着一副充满欲望的双眼,目光袭来,你便不能抽离。
两人目光纠缠,Alice绽开无邪的笑容,就像秋日早晨的第一缕阳光那样清澈。
开场一见钟情的邂逅让人无法猜测故事的走向,更让我始料未及的是,爱情的美好,又一次在眼前破裂,残酷地露出虚伪、猜忌、报复。。。
《closer》不留给人喘息的机会,穿行黑暗的人心森林的时候,发现以爱为名义的藤蔓,已经遮蔽了晴空,再也无法视物。
影片改变自舞台剧,很容易就看到舞台的影子。
仅有的四个角色,人物直接而激烈的对话使得戏剧冲突更加强烈。
几乎没有暴力的动作或者肉体的伤害,但那种情绪的累积所造成的心灵的伤害,是比肢体残缺更深入的痛楚,一种完全属于成人世界的哀伤。
当我看过Alice和Larry在地下脱衣舞场的一场对手戏,就会明白,无可名状的精神痛苦,才是爱情的最大折磨。
看了电影不免联想起Larry,生活里不免有这些喜欢把女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男人。
一副道貌岸然,有很强的占有欲,不时猎色,诱骗女人进入游戏,规则却由自己定,但当女人执意要退出游戏的时,又表现出死活不肯的模样。
而Dan,和Larry有很多相似点,好在他比Larry更懂得爱。
他优柔寡断,朝三暮四。
左手边是天真无邪的Alice,右手边是风姿绰约的Ann,放弃谁都是损失,他不愿选择,更不想但当责任。
女人天生是感性的动物,一但爱上了某人,理智的那面便失控。
一切都不管不顾,任由驾轻就熟的男人摆布。
即使已经受过一次伤害的Anna,却仍然渴望并寻找着爱情的抚慰。
在经历重重波折后仍旧徒劳无功。
最后她帮躺在身边的Larry盖被子,隐喻着她无奈地接受了现实。
女人天生还是博爱的动物,在同个人身上也许爱一次不够。
Alice泪流满面地问Dan,“我爱你,你为什么不能爱我?
”,神情俨然像一只受伤的小绵羊,楚楚可怜。
当Dan在外屡遭挫折想重回她怀抱时,她还是欣然接受,只是她可以容忍Dan的频频出轨,却不能容忍他的不信任。
被反复质问的Alice最终还是绝望。
她开始相信躺在身边的男人不是她要找的那个。
最后她冷漠地对Dan说“我不再爱你了,请你离开。
”在遭受到几次三番的重创之后,她改变了,或者是学会坚强。
当她再次穿梭人群涌动的街道时,着装变得成熟性感,片头天使般的清新可人荡然无存,她依然在街头行走,这次却走得无动于衷,走得矜持孤独。
爱情始终在城市里进行着,在私欲和感情的背后,彼此纠缠互相伤害。
只是很少有人真正看透爱情的本质。
那么,即然不能看透,就不要看透。
试图拨开虚伪下的真实,看到的将更可怕。
對「誘心人」這部電影本來我是有所期待的。
Natalie Portman 和 Clive Owen 雙雙獲得男女配角獎﹐論演技﹐二人得獎實在不奇怪﹐但得到配角獎卻其實並不恰當。
以二人的戲份﹐給說成配角並不公平﹐只不過他倆的名氣給戲份相若的 Jude Law 和 Julia Roberts 比了下去﹐便被貶為配角了。
其實以故事論﹐首尾呼應的主角其實是 Natalie Portman 的角色。
雖然電影的拍攝手法流暢﹐演員表現亦佳。
但離開電影院時﹐竟然心中有點茫茫然﹐覺得有所欠缺。
這部電影並沒有打動我。
究竟缺乏的是甚麼呢﹖會不會是因為舞台劇改編﹐有點不同於一般的電影呢﹖似乎又不是﹐缺失的應該是一些更本質性的東西。
我想了很久﹐發覺原來作為探討戀愛關係的愛情電影﹐缺乏的原來是愛。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四個人﹐四角關係﹐除了慾念和佔有慾之外﹐竟然看不出有愛情甚至感情的存在。
攝影師意圖避免成為第三者﹐利用醫生作救生圈並與其結婚﹐但後來仍然抵受不了作家的誘惑。
作家滿口「我愛你」的謊言﹐對攝影師和脫衣舞孃都不見得有愛﹐為了攝影師而拋棄脫衣舞孃﹐但攝影師回到醫生身邊後卻又想吃回頭草。
脫衣舞孃對日夕相對幾年的作家男友用隨手拈來的假名﹐卻對來買笑的醫生報上真姓名。
醫生上網找情慾快餐﹐意外碰到攝影師﹐但婚後對她似乎只有性慾和佔有慾﹐對紅杏出牆的妻子追問時都只著眼於性的滿足程度。
戲中各人﹐原來都沒有愛﹐分開時都狠狠地傷害對方。
各人同衿共枕﹐身貼身零距離﹐但除了性﹑慾﹑內疚﹑報復之外﹐都沒有精神上的交流﹔精神上各人之間的距離就像各自站在不同的星球﹐拿著對講機﹐以謊言假語來溝通﹐來刺痛對方。
電影名字叫 Closer﹐似乎反諷的成份更多。
最後脫衣舞孃用真正身份回到美國﹐作家回到電影最初孤獨的單身生活﹐醫生與攝影家雖然重新開始﹐但結尾一幕卻給人同床異夢的感覺。
兜兜轉轉﹐原來最後誰都沒有與誰靠近﹐沒有 get closer。
http://www.neterrain.com/cosine_inn/2005/02/closer.html
两男两女的四角恋情,在《偷心》中所为人所见的却并不是其用何般甜蜜美好来偷取你的心房,电影让人所见的在一段尤为纠葛的爱情戏中,洞悉以究竟何为爱情,在两性关系里对“背叛”与“忠贞”的攫取,无一不是在展露着人性的虚伪。
人物条理泾渭分明,以小块划分的结构表现得丰富而精彩。
娜塔莉·波特曼片中化身为性感小野猫,那种极致的美艳让人难以忘却。
四个出色的演员带给观众一场充满了矛盾复杂的情感纠葛,浓浓的爱意中搅拌着些许玩味,对话过程的观感既舒适又奇妙。
相识,相爱,分开,重聚,再分开,各自生活。
是兜了一个圈回到了原点,从陌生人最终变回了陌生人,还是我们从来都是陌生人,从来没有彼此靠近过。
《Closer》的开场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惊艳!
好久没看到这么让人眼角眉梢忍不住微微笑意的美丽,让我有点晕眩到以为接下来一个半小时也会是简单漂亮的,事实证明,《毕业生》(the graduate )的导演怎么可能这样随意浪费美貌与智慧并存的豪华阵容,我这样崇尚简单的小孩在看完之后的第一感想就是,为什么呢?
当我为每次尘埃落定而端起茶杯时,都在下一分钟差点被甜蜜的杏仁霜呛到。
原谅我很土,习惯了在银幕上看到,我爱你或者我不爱你,这样让人或欢欣或唏嘘的答案;“情感是偶发的事件”,一部电影的时长刚刚足够。
可是这电影,却并不仅仅告诉我们情感会“偶发”, 它还会"再发",还会旋转180度又180度。
风吹花发,心思潮涌,感情的兴亡一夕之间或怒放或凋零,爱的光芒一夜之后或嚣张蔓延或黯然收场,爱人的心,是最不安全的港湾,让人匆匆掠夺又左右为难。
我又忍不住替他们累了...以为自己可以宽容到接受一切,因为爱的是那个人的心,因为是电光火石瞬间照亮人生的吸引,岂料却也只是照亮了人生的瞬间而已,却也只是在得到真相之后仍然不能释怀的凡人,却也只是不能逃脱诱惑、报复和另外的心动,是距离太近惹的祸么?
是对真相太过执迷得到的教训么?
或者,每个问号只是想得到唯一的肯定答案,这世间我只爱你一个,从不曾真心爱上别人。
或者,只是想在靠近又靠近之后,看到纯白无瑕的美好。
忽然,想起在yahoo看到的新闻,谢霆锋站出来说,"娶栢芝當日我已很清楚她是怎樣的人,她亦知道自己嫁的是怎樣的人。
" 我想,这便是对那些closer之后的疑问最好的回答吧。
面对纷纷扰扰,五光十色,犹豫不决,最难也最简单的莫过于那八个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突然间,心情平静下来,仍然简单得相信,经历感情是为了让人们体会到美好,而不是让人沦陷。
在距离的接近中,我们发现很多,愿意看到的,不愿意看到的,若尝试之下可以接受,便继续,若不愿意或不能,便祝福并远离。
感情是奇妙的事情,但我们不要做感情的奴隶,更不要被飘忽的情绪牵着走,要好好的,要坚强又有耐心,才可以栽培出开花结果的美丽。
CLOSER(偷心)在Damien Rice 沙哑阴郁的男声里开始,听到 《The Blower's Daughter》的时候我还没看过这部电影。
在一周之内,我将这部片子看了二遍。
如果在第一遍看完之后,今天这篇文字的题目我叫《看,一见钟情如何死去》。
但第二遍看完之后,我打算改成《陌生人•爱人》。
一开始的镜头是唯美的,至少让我这个看外片不多的人能静下心来。
丹(裘德•洛)与艾丽丝(娜塔丽•波曼)在人群中相遇,在灰色的人群里,艾丽丝顶着一头火红的短发,白皙清澈的面孔,像个小精灵一般走进了丹的视线。
丹是个充满抱负的小说家,但目前只能靠为人写讣告谋生。
对于小说家来说,敏感的细胞里也许每天都能邂逅这种浪漫。
善良的丹将被车撞的艾丽丝送进了医院,他们聊天,坐公车,就这样开始了。
这样的开头也许不算特别,但确实一见钟情。
丹被艾丽丝清新自然的气质所吸引,而一直漂泊着的艾丽丝也需要丹的安全的怀抱。
这是我所理解的,也是我所能接受的。
但故事的发生却不是这样。
丹在为自己的新书拍肖像照时认识了安娜(朱丽娅•罗伯茨),一名事业有成的摄影师。
安娜气质高贵,充满了成熟女人的独立,与艾丽丝小女孩的可爱不同,又一次吸引了丹。
这又是一见钟情,他们情不自禁的在镜头前接吻。
对于刚刚离婚的安娜,当然不会因此就会同意丹提出相好的要求,她一直在拒绝。
在楼下等丹的艾丽丝进摄影棚后察觉到异样。
如果是你?
你的男友正在背叛你,你会怎么做?
可怜的艾丽丝要求安娜为她拍照,镜头里留着泪的眼睛,充满委屈又像是满不在乎。
她没有跟男友大闹,她是生活的弱者,或者她还有些自卑。
她在咖啡厅当服务员,这是最底层的工作,她大方的告诉安娜,我想那不是为了博得同情。
丹像个任性的孩子一般只想按照自己的意愿,他以安娜的名义在网上勾引了拉里(克里夫•欧文)充满自信的皮肤科医生。
他们约好在水族馆里见面,当然丹留下了安娜的样子。
安娜安静在坐在水族馆里,这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她独立,我想她也孤独。
对于爱情,或者像丹这样突如其来的爱情她需要思考,又或许因为自己的经历而不敢在轻易尝试,更重要的是她知道艾丽丝的存在,她不想伤害谁。
谁知道拉里与安娜见面后,拉里的幽默与坦白赢得了安娜的微笑,并开始交往。
安娜的画展很特别,也许是自己看过的还太少吧。
每一副人像放大成一面墙的灯箱。
各种年龄,各种表情,人生百态。
画展上四个人各怀心事,因为他们每个人都知道对方的存在。
丹仍然不放弃追求安娜,而拉里也似乎对艾丽丝有点感觉。
真是混乱的生活。
欲望是一个陌生人,总是在毫无准备的时候敲门。
我们总是纵容自己,因为不愿意放弃瞬间的甜蜜。
之后的故事就俗了,艾丽丝与丹分手了,跑到夜总会当脱衣女郎。
拉里得知安娜爱上丹充满愤怒,在夜总会寻欢又遇见了艾丽丝。
安娜为了自由又与拉里睡了一觉,丹得知后又去找艾丽丝……后面乱七八糟,荒唐,背叛,任性。
这四个人身上带出了什么?
一见钟情早就死了,每天都有人来到你身边,每天又都有人离开了你。
我们一直似乎都只能享受那过程,好的,或糟的。
陌生人变成爱人,自己又放弃爱人,而又乐此不疲的发现更新鲜的。
都没有完全的获得和拥有,这像什么?
这片子到底向我们传达什么?
故事本来已经结束了,然后最大的玩味却在此时出现:丹独自走过和艾丽丝共同参观过的墓园里,在一块墓碑上发现了艾丽丝的秘密,所谓的艾丽丝不过是女孩在碑文上看见,随口告诉男人的名字而已。
镜头倒回去,艾丽丝在机场拿出的护照上赫然写着她的真名JANE JONES。
艾丽丝是影片里最可怕的一个角色,娜塔丽•波曼天使般的面容与钢管舞娘性感撩人的身体,不经意间浮现在脸上的嘲弄,在影片最后她一身性感的走在纽约大街上,肆无忌惮的接受着身边男人不怀好意的目光时完完整整地演绎出来。
委琐的心思,混乱的性关系,低级的猜疑,轻易的放弃,满无目的的结合,漠然的分离,<偷心>留给所有人一个充满寒意的现实。
虚伪的爱情,可笑的一见钟情。
一切都会结束的,变化的只有时间而已。
故弄玄虚,只当是看明星了
我们愿意对陌生人无话不说,却无法告诉真正的爱人自己的名字。
中产阶级的无病呻吟讨厌的歌难看的Jude Law Natalie Portman
这个cast可以入选天雷阵了!还有比这更味同嚼蜡虚情假意装腔作势扭捏不堪的爱情了吗?所谓爱情,就甭用伦理作遮羞布,爽爽快快来个4P倒更能令人肃然起敬陷入深思。现在……只能陷入无聊的昏迷。Natalie Portman是天雷阵中唯一还能看的。
城市里错综复杂的人物感情线。
片中男人就是自私自利的毫不考虑女方的感受。。。
如果你能看懂,说明你心里真的有故事。。。。一个精神上的亲密同伴,能不能敌的过一个肉体上纠缠的陌生人。
实在不喜欢.很多朋友喜欢,说是充分反映了爱情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可我实在是没喜欢
经历不够,体会不到特别深
乱七八糟的关系
貌似很多人推崇,但是无恋爱经验的人看得很马虎~
没什么共鸣,在我眼中不过就是一群人打着真爱的幌子互相乱搞罢了。你fuck我,我fuck你,fuck到最后才发现,炮友总是老的好,于是好马也爱回头草,哪知草儿已经爱上他人的屌。
close?closer?
大明星这么多居然拍了看不懂。。失望。。
很常规、常见的一部美国式爱情片。无感,无聊。
露骨。
what is the truth?
最后那一霎,我恍惚地,再度觉得NP迷人了。
如果你能看懂,你心里真的有故事
爱情是什么?就是甜言蜜语的安慰和用谎言的欺骗。谁也别求一个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