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篇献给人类信仰 尽管我下贱而卑劣,但让我也吻一吻我的上帝身上法衣的衣边吧;尽管与此同时我在追随着魔鬼,然而上帝呀,我到底也是你的儿子,我爱着你,也感受着快乐,没了这欢乐,世界也就失去了基石。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这是马里奥·普佐《波吉亚家族》小说中的开头,这是一部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教会嬗变的历史著作,是一本关于欧洲史上第一个黑手党家族的传奇故事,通过这本小说,我开始真正去了解历史上的Borgia,我发现这个在历史上颇受争议的家族,他们的兴衰不仅仅关乎着15世纪意大利统一事业的走向,更是深刻影响着文艺复兴的发展。
透过这个“毒药世家”,我看到了人性的红与黑,伦理的罪与罚,我看到了人类秉持信仰时的虔诚与忠洁,也看到了他们面对利欲时的狡诈与阴枭。
关于波吉亚家族的介绍总共有三期内容:前两期着重从史实的角度,带大家走进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了解波吉亚家族中重要的历史人物;最后一期则将从影视/著作的角度,进行一些主观性较强的评述。
Roderic Llançol i de Borja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波吉亚家族所身处的历史时代。
当时的意大利由很多个城邦组成,比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热那亚、那不勒斯王国等。
威尼斯控制的地中海贸易以及佛罗伦萨执掌的银行业(由美第奇家族主导),都创造了巨额的财富以支撑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
但各个城邦之间积怨已深,整个意大利富而不强,同时期面临着法国这一主权国家入侵的困扰,一些意大利知识精英开始超越地域局限,产生“泛意大利”思想。
Italy, at tern of 15 Century 伴随着美第奇家族“豪华者”洛伦佐(Lorenzo the Magnificent)以及教皇英诺森八世的过世,罗德里格·波吉亚依靠贿赂获取选票上台,成为了下一任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自此拉开了波吉亚家族统治的帷幕。
Lorenzo the Magnificent 了解了历史背景,接着我么来看看这几位对欧洲政治文明史影响较为深远的波吉亚家族人物。
I. 罗德里格·波吉亚(Rodrigo Borgia)
Rodrigo Borgia 罗德里格的叔叔加里斯都三世在15世纪中期担任教皇一职,在叔叔的权势影响下,罗德里格顺利被任命为枢机,并在此后的四任教皇中屹立不倒。
他在担任枢机期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使得他在前任教皇英诺森八世去世后,顺利通过贩卖的途径当上了下一任教皇,并公然宣布任命自己的儿子凯撒·波吉亚为枢机。
在欧洲历史上,教职人员是不允许按照世俗婚娶的,罗德里格是历史上第一个公开承认自己自私子的教皇,但实际上枢机不一定是教士,罗德里格直到37岁才成为一名教士,而在这之前他就一直担任枢机的职务,自然也是可以生子的。
历史记载上,亚历山大六世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教廷腐败堕落的象征,行为最为放荡和不择手段的教皇,政治上也拥有超出寻常的野心”,这位教皇最擅长的手段便是以上帝之名,通过最纯洁慈祥的话术蒙骗世人,从而行最阴险污秽的统治。
淫乱、奢靡、谋杀、乱伦……都在他的治下横行猖獗。
而倘若我们单独看行政上的业绩,那么亚历山大六世还算是颇有建树。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两国在外掠夺殖民地的矛盾更加尖锐,历史上那条为了缓解两个矛盾而划分的“教皇子午线”,便是由亚历山大六世出面做出的仲裁,其规定该线以西属于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该线东则属于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所以大体上美洲及太平洋各岛属西半部属西班牙;而亚洲、非洲则属东半部 ,归属于葡萄牙。
虽然在后期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对此不满,与西班牙两国签署《托德西拉斯条约》,巴西自此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
但是最初“教皇子午线”的划分,为西葡两国解决海外殖民事务提供了法理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来看看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发生着什么。
西班牙此时正在经历“再征服”的洗礼,而法国经历了“百年战争”的锤炼,两国此刻都成为了强大的集权国家,随时可以挑战教廷的权威。
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带兵入侵意大利,攻占了那不勒斯。
在战争环境下,亚历山大六世组织意大利城邦、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组成同盟,最终获取了对法战争的胜利。
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
法国“百年战争”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他对自己儿子——凯撒,军事生涯的支持,在亚历山大六世的资助和支持下,建立起了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教皇国。
关于波吉亚家族的第一期介绍就到此为止啦,下一期我们将继续介绍波吉亚家族的重要历史人物——凯撒·波吉亚以及他的妹妹卢克雷齐娅·波吉亚,这一对欧洲史上乱伦恶之花的代表,身为教皇的子女,多年饱受圣经教谕的二人,手持通往天堂的钥匙,却甘愿堕入罪恶的轮回之门。
伴随着这血肉伦乱之隐,后世赠予凯撒这位蒙面公爵的,还有着弑弟、投毒、谋杀、淫乱、传染病等一系列罪名——阴暗之阀一旦开启,便如洪水般再无法收回,可这阴暗之阀的背后,真的是一双沾满鲜血的残暴无情之手吗?
……
只看了一集。
第一段就吸引我的眼球,波吉亚通过各种手段,成为亚历山大六世教皇,走到窗台,接受众人的欢呼和膜拜。
在踏向加冕大厅的路上,人们匍匐在他的脚边,欢呼,崇拜,祈求这位教皇万寿无疆......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剧情,几千年来周而复始的上演。
所有的教民欢呼自己有了新的主教,自己心中的上帝终于又有了代言人,自己卑微的愿望终于有了可以传递给上帝的人,为此愿意付出崇敬,付出自由,付出自己的灵魂。
恶毒的想象,每个狂颠的教民都可以看到他们崇敬的亚历山大六世教主是如何通过贿赂,许诺的手段当上主教,会有怎样的反应。
会不会自动忽略这些?
上帝是纯洁的,上帝之子也是纯洁的,不容半点玷污,即使他满身污浊,在别人的眼里也是洁净的。
我们也欢呼过,六十三年前,五十年前,三十年前,还有十多天前,多相似,仿佛身处其世或者本来就是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差别而已。
剧情浅薄,但胜在选角不错,服饰审美在线,整体还算连贯。
却有一个天大的漏洞,一个道貌岸然、恣情纵欲、耽于享乐、玩弄职权的小人,被世人耻笑的小人,是怎么维持一个庞大的教会的影响力,这是他的一点点的权谋就可以做到的吗,他以什么来服众,来维持上帝使者的权威。
这,是一个小丑可以做到的吗,但我相信历史上的波吉亚绝不单单只是一个无脑的废物。
这或许是教皇的本质,也是教会的腐朽。
但让教会百年屹立不倒,拥有滔天的权势,岂是这些已被世俗看穿的小人可以做到的。
他需要绝佳的伪装,上帝的使者,受众人仰望。
他需要世人绝对的臣服,绝对的笃信,上帝是存在的,而他就是上帝选择的使者,服饰可以作为巩固形象的手段,但他绝不可以是一个身着华服的野猴。
但这些恰恰是电影匮乏的,也是我所遗憾的,也使得一些情节缺少信服力,比如法国国王见到教皇的震撼,这是一袭破衣和故弄玄虚的几句台词就可以带来的吗,不,这是一个对上帝拥有崇高的信仰的时代。
是什么让一个醉心战火,让世间生灵涂炭、尸横遍野、烧杀抢掠的国王,在面对一介老人时卸甲臣服?
阐述自己的罪行,困求上帝宽恕和庇佑……教皇需要有这种威慑力,那是角色的问题吗,不,在刚出场时我依旧震撼于罗马教会的神圣,但在一点点的粗鄙中渐渐祛魅。
教皇可以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但不能是一个装模作样的小人。
而作为一个极具城府和心机,靠毫无底线的手段赢来教皇之位的波吉亚,剧中的塑造简直就是怯懦至极,这样的波吉亚教皇怎会请教一个情妇,有怎会在情妇的怀中哭诉,又最后靠着女人勉强翻牌,把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心思和情绪全挂在脸上,又无比的心胸狭隘,锱铢必较,毫无教皇的威严,一切的手段都仿佛留于表面,宛如儿戏。
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剧中所塑造的这个形象。
但我还是十分很遗憾于这样的失败,我本期待着可以一窥辉煌千年教会的魅力,却最终还是停留在了浅显的soap opera,指沦为大众的茶后谈资,一如本剧的走向……但这可能也是美剧天大的短板,无法展现历史的厚重与神圣。
意大利的战争就是雇佣军骑着插羽毛的马像孔雀斗艳一样互相挑衅,直到一方为了所谓的荣誉而休战。
但战争何来荣誉可言,法国在与英国打仗时学到了战争只有流血和死亡。
双方短兵相接直到一方投降,不是战死就是被俘。
小心你所祈祷的东西,如果你祈祷战争降临那你可承担不起这个后果。
对人好点,但多好才算好。
他人很可爱,但缺乏你的激情。
年轻的恋人都是苦命鸳鸯军队就像野兽,野兽的食欲必须得到满足。
军队不是靠我给他们的钱,他们为我打仗不只是为了那几个臭钱。
他们打仗是为了胜利和战利品。
外表有其意义所在,但我们的内心必须简朴。
也不过是个寻求指引与灵魂慰藉的上帝信徒女人的美貌会使人动摇
写下标题,估摸和后文不会有太大关系,但我想象每个看完此剧的人,大抵都会作此感想。
忘了当初追The Borgias是何故,是因为大气磅礴充满质感的片头?
是因为我对英美历史剧无法割舍的挚爱?
是因为文艺复兴题材?
还是纯粹因为直觉觉得Showtime这次选对了角色和演员?
一直觉得美剧是文化世界的一朵奇葩,它不只是通俗文化,而且很多时候俗不可耐,很多时候经不起推敲,很多时候简单暴力,然而它却轻易俘获品味挑剔的高端知识分子的心(还有吾等伪文青)。
据说维特根斯坦在生活中不喜哲学著作,而酷爱美国西部片,有人大感惊诧。
惊诧什么呢?
批评通俗文化过于通俗,那也是不懂欣赏的表现,维特根斯坦是聪明人,他懂得欣赏。
The Borgias是历史剧,但首先是通俗文化,没人会去追究它与真实历史的距离,没人会把它当作历史教科书。
然而此剧制作精良,从布景到服饰到道具,都经得起特写镜头的推敲,回想某些国产古装戏,每个细节都让人出戏到穿越的田地,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所谓雅俗共赏,大抵是这样的,不了解背景的人看得有趣,了解背景的人看得入味,熟读经史的人看得有深意。
方才拿国产古装戏与Showtime的历史剧并论,实在是不得已的比较。
国产剧里有历史剧这一门类吗?
恐怕没有。
我所知的只有历史人物传记片。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近些年影视行业也不能说不生龙活虎,却没有一部好端端的历史剧、历史片,何故?
或与文化现象相关。
近世以来的中国人,好评历史之是非,却从不敢面对真实的历史,不敢正视自我(更没有知识与胆略去正视其它文化的历史),还活在说书人的世界里。
说实话,历史剧吸引人看是不容易的。
The Borgias也并没有从一开场就吸引住我。
这不能算编剧的错,至少他有尝试。
但是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宫廷,暗杀投毒之类实在是司空见惯,现成的,体现不出编剧的功力来。
第一季前半的故事也四平八稳,没有出彩也没有冒险(我指的是突破历史的条框而讲自己的故事这种冒险)。
我倒是认同编剧做的取舍,牺牲了悬念而保留了历史背景的代入感,原汁原味。
但有时候把自己的意图(抑或是历史的走向)太过直白地表现在了人物对话里,不好,扣掉0.5颗星。
看到第一季后半段,开始有味道了。
大爱Charles VIII的扮演者,演得太可爱了。
第一季结尾,已知此剧必超越The Tudors。
Michael Hirst对此类题材的驾驭明显上了一个档次。
有些剧本,一开始写得出彩,悬念迭起,但是发散得太早,到后面收不回来,狼狈露出编造痕迹;另一些剧本则安于单线叙事,看似四平八稳,实则步步铺垫,慢慢诱人深入,到末尾顺理成章地安排一个高潮,有古典小说之风。
哪种更好?
我喜欢后者,前者更加商业化,先诱人入坑再说。
The Borgias,有古典小说之风。
是否有文学作品为蓝本?
没读过,不知道。
文艺复兴是我的另一大爱。
The Borgias第一季上来就把时间设定在1492年。
这个年份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这是个奇怪的界定,以发现一片被错以为是印度的蛮荒的新大陆作为近代史的开端。
近代史原本只是个模糊而人为的概念,或许1300年到1600之间任何一年都有资格作为近代史的开端,但是发现新大陆作为这几百年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毫无疑问赋予了1492年以特殊的意义,使其更加为人所熟知,所以不妨就由它界定那个介于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时期)。
文艺复兴比近代史开始的早,但丁的《神曲》作于十四世纪初,十五世纪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全盛期,同时也已经影响到西欧乃至北欧的宫廷。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美蒂奇一家三代(柯西莫、皮耶罗,还有大名鼎鼎的洛伦佐),以及费拉拉公爵之女伊莎贝拉·德斯特都是著名的艺术赞助人,但是艺术家的最大主顾(在意大利范围内),依然是罗马教廷(还远不是“崛起的资产阶级”)。
教会势力依然强大,在中世纪时教会通过宗教习规控制一切艺术所能涉猎的题材,而在文艺复兴时期教会则作为艺术的赞助人来干预艺术。
The Borgias以文艺复兴为背景,把亚历山大六世描绘成古代艺术和市民阶级的保护者,衬托得浓墨重彩,好不热闹,其实这位教皇最爱的还是钱,不过好大喜功倒是他的本色。
其实论及赞助艺术,他的仇敌德拉罗弗里主教(后来的儒略二世)一点也不逊色,西斯廷教堂顶的壁画,就是儒略二世的主意。
除了米开朗琪罗,他还做过拉斐尔和建筑师布拉曼特的主顾。
罗德里格还是太寒酸了。
再跑个题。
中国也有文艺复兴,史学界没有公认,但唐宋时期似乎符合文艺复兴的征貌。
唐诗上承乐府,而茅坤所提的唐宋八大家,古文家也。
更重要的,所谓复兴,不是指泥古,不是迂腐刻板地回归古代,而是站在古人的(但却更高的)肩膀上放眼望见新的领域。
唐人重新发现了中亚这片新大陆,自由的贸易使他们拥有更加开放的胸怀,盛唐的自信堪比今朝的美式文化。
宋朝的统治者大抵还算开明(相对而言的,说他们统统是窝囊废的人明显是不读史书的),这个时期还伴随有科技创新,以及(潜在的)产业革命的种子。
不幸的是内部外部条件都不成熟,无法促成自发的社会变革。
文艺复兴是无法一千年两千年的持续下去的,文化的复兴太早了,随之被文化的禁锢所取代(明清文字狱或可比欧洲宗教改革),之后一直走下坡路。
“五·四”能算新的文艺复兴吗?
断层不是复兴。
我爱文艺复兴,因为它证明了一点:文学、艺术、天才、科学发现这类的东西,是不能提倡,也无法培养的。
但你只要给它一点点的自由,一点点的裂缝,它就向着阳光顽强生长,直到把裂缝撑开,把自由洒向人间。
自由意味着看到新的可能性,艺术和发现恰恰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1492年确可作为一个临界点,新的可能性出现了,宣告人类步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在此之前,只有极少数的绝对的精英分子才能预见到在后一个纪元里人类所能达到的境界。
人类是罪恶的,但罪恶的人类却能创造那么好的东西,上帝怎能不嫉妒。
回到The Borgias。
角色和演员决定了历史剧的成败的一大半。
这方面的此剧颇得好评,我就不赘述了,只说下角色方面的缺憾。
把坏人写成带有缺点的好人,是美剧的典型手法,脸谱化的英雄美女奸贼反派,也是美剧的典型手法。
为什么这两招屡试不爽?
从坏人的视角审视更坏的世道,胜过往好人脸上贴金以掩盖人性本恶的那一面;有个性的脸谱化的人物,总比没个性的让人记不住的家伙强。
The Borgias两者兼用,只不过后一招用在Juan身上有点过了。
最后还是点个题,The Borgias里Cesare风头盖过教皇恐怕是无法避免的了。
此剧第四季被砍,并没有太遗憾。
按历史走向,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终将多行不义必自毙,而失去靠山的Duke of Valentinois终究成不了意大利的孙仲谋。
窃取的权力最后总要使人付出高昂的代价,但这与因果报应是两回事。
G. R. R. Martin深谙此理,所以《冰与火之歌》写瑟曦·兰尼斯特的败亡,在狼家败亡之后。
但是,The Borgias的观众能够承受这样急转直下的悲剧结局吗?
从第三季看,实在看不出哪里体现出为那个注定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可能是为了合理的收场(为此再扣0.5颗星,我是多么狠毒啊)。
The Borgias固是好作品,无奈上升不到悲剧的境界(这也是美剧的局限)。
看完此剧,唏嘘了很久,一是感慨很久没看如此大气淋漓的美剧了。
二是感慨国内导演编剧们尚在沾沾自喜于穿越剧题材的(偶然)成功,快要没有救药了。
所以这篇的唠叨实发之内心,只有请看官见谅了。
截至S01E04剧其实是不错的,毕竟是历史剧背景,乱写要被骂,刻板要被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更何况The Borgias本来很多都是传言,不一定可靠可信。
不过,我要吐槽的与这些无关,我只想说你们这些愚蠢的番邦蛮夷啊,都1415世纪了,文艺复兴都开始了你们竟然还宫斗的这么幼稚和愚蠢?!
文明古国看来,你们这些都是不经大脑必然失败的手段啊,怎么就没出个好点的谋臣呢,所有的公国里数得上号的谋臣大概也就马基雅维利了,其他的人都不动脑子啊。
就如介绍说的,教皇虽然手段乖张、突破底线、淫乱堕落,但是其实是个很简单的人,想要什么,怎么做可以得到想要的,就这么简单。
这种不会转弯的思路,不要说放在曹操郭嘉贾诩吕蒙陆逊面前了,我们还有伍子胥乐毅管仲那么多前辈呢!
列举一些:关于那个嫁女儿联姻的,这种事欧洲当然很多啦,文明古国这里也不少啊,昭君出塞、文成公主比比皆是,不过都是不堪其扰,暂时自保的策略,尤其是东汉和亲,都是为了日后开战缓兵之计,哪有以为嫁了女儿人家都死心塌地跟你利益共同体的?
形容那些西域少数民族总是“弑父淫母,丧天道人伦,诚不可信”,你教皇不能把自己当普通的罗马梵蒂冈皇帝啊,要把自己当全人类的皇帝啊,那就得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藐视啊,你现在倒好,被别人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藐视了。
联姻尚不可靠,更不要说要靠联姻的对象的表哥。
Sforza家族作用佛罗伦萨和米兰城,那个愚蠢的红衣主教在第一轮教皇选举上还10票领先,只差两票当选,最后竟然甘愿给Borgias提鞋!
可见这个人多蠢啊,打杂还好,怎么可能干的好事啊,还派他去给他表哥威吓?!
话说,你不是联姻就想联合佛罗伦萨的这个Sforza吗?
干嘛让做红衣主教的Sforza去做大使?
这些个哥哥弟弟的事情怎么可能搞得好?
你以为兄弟就是一家人了?
东周列国志也就是春秋开端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郑伯克段于鄢啊!
人家这兄弟两个将近两千年前就骨肉相残了啊!
而且还住在一起!
这大哥虽然被人传颂,但是仔细一想姑息养奸的是他啊!
很难说他不是诱使他弟弟犯上作乱,最后好保持自己的地位啊!
更何况分封诸侯的时候多少国不是周天子的兄弟叔伯啊,还不是一样打的不可开交?
教皇只要做周天子,等着来朝就可以了?
真的以为一统天下,你就是秦始皇不是教皇了!
就算你认为这个米兰公爵是可以拉拢的,恩威并施加上联姻可以让他帮你,你也知道他的心病是他侄子,怕他侄子夺走公爵之位,那怎么能派人去说,“嘿,你不老实,我就不承认你,改支持你侄子了!
”他侄子人在哪呢?
在米兰公爵的地牢里啊!
你有种先劫狱啊!
你不是很聪明的接纳了土耳其送来的人质吗?
把土耳其国王的弟弟伺候好了,让他没法回去争夺王位人,然后再干掉,一劳永逸的赚一票。
你不能跟米兰公爵说,“把侄子送来,我改天还你一副棺材,你记得支持我就好”这样不是很好嘛?
你看,逼急了,米兰公爵自己动手把自己侄子做掉,然后跟教皇说,你有多远滚多远,小心老子跟法国一起来把你做了。
不是蠢货是什么……有信仰什么的的确就是愚蠢啊上一集里,竟然大主教向一个小教士告解。
之前不是还说什么,有些罪只有教皇能宽恕吗?
说明这些事就尊卑之分啊,你都是大主教了,做了错事难道小教士可以替上帝宽恕?
还好这小教士也蠢。
嗨,你真以为你是个教士吗?
你是刺客啊!
刺客!
总是问啊问的,跟你上一任的刺客一样笨!
春秋战国的刺客随便百度谷歌一个都比你们牛逼多了啊!
你看看专诸、要离、朱亥之类,都是杀大王不眨眼的主啊,你们连个天天念经的主教都干不掉,你们真以为他念的是金刚经、易筋经啊!
说到刺杀,教皇的儿子倒不蠢,运气还很好。
对付雇佣兵队长那一场。
雇佣兵队长是什么概念啊?
意大利公国是没有或者很少常备军的,雇佣兵队长基本上就相当于大将军级别的任务了啊。
你骑马走在路上,遇到有人拦路,你拿着一把长剑骑着马你就冲了上去,亲!
你以为你拿的是长剑就是长兵器了吗?!
太年轻啊!
在两三百年前有一伙人叫梁山好汉,里面就分马战和步战啊!
我才不会告诉你金枪手徐宁的兵器是专门钩马腿的呢!
你试试让武松鲁智深李逵来跟你打打看,步战专攻下三路,围着你转,你不仅找不到他,上来就砍马腿,你跌下马来,直接抓了好不好……果然你看,两招不到,你就摔了下来。
骑在马上举着长剑,你的剑还够不到他人,他就先捅了你的马,或者直接捅你的腿啊!
蠢货!
用这样的人做雇佣兵,难怪要打不过法国的常规军!
这剧还是要继续看……不过截至S01E04你们的那些阴谋伎俩实在是有点弱啊,能不能提高点啊!
不如来文明古国朝拜一下吧!
找个叫马可波罗的人问问!
Showtime的历史剧感觉比HBO更贴近史实,情节也不怎么拖沓,看完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波吉亚家族》讲述的是罗马教廷一段艰难的不光彩的历史,波吉亚家族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世纪欧洲最黑暗的时代。
想要更好地理解这部剧,跟大家普及一下相关知识。
1、教皇国的历史。
今天的教皇国就是梵底冈,但历史上的教皇国曾经比梵底冈大很多。
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树立统治地位后,教皇(pope,由红衣主教cardinal选举产生)主要以圣彼得大教堂为活动据点(圣彼得是耶稣大弟子,教皇以圣彼得代表自居)。
公元8世纪的时候,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为利用罗马教廷,就将罗马周围的一块土地划给教皇,形成世俗的政教合一的国家。
14世纪,还有7任教皇驻于法国阿维尼翁,此后,阿维尼翁也是教皇国的领土。
2、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
也就是剧中的罗德里戈·波吉亚,16世纪的最后一位教皇。
能到这个位置,既有家族背景,他叔叔当过教皇;又有个人努力,超有心计,不惜牺牲子女的前途和幸福;还有祖国的支持,当时的西班牙国王亨利五世已当成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无敌舰队从地中海打到美洲。
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教皇,情妇无数,纵容暗杀,还发明了赎罪券。
3、那不勒斯王国。
那不勒斯(含西西里)由于在地中海的特殊位置,历来兵家必争,剧中主要反映出法国与西班牙的矛盾。
13世纪,法王路易九世的弟弟安茹的查理取得王国控制权,但后来发生了西西里晚祷事件,让西班牙的阿拉贡钻了空子,取得西西里王位。
到了15世纪,由于安茹王室的衰败,西班牙的兴起,西班牙阿方索五世统治了王国。
但法国仍不死心,所以出现了查理八世打到那不勒斯的这一段。
4、美弟奇家族。
位于佛罗伦萨的13世纪至17世纪时期名门望族,有两位美弟奇姑娘嫁给法国瓦卢瓦王朝的亨利二世和波旁王朝的亨利四世。
开过银行,赞助过文艺复兴运动。
5、土耳其王子。
第一季中卢克雷齐亚深爱的土耳其王子的死为什么没有引来外交纠纷?
其实,土耳其王子是世界上最悲摧的王子。
奥斯曼帝国没有长子继承的传统,老苏丹们坚信谁最强(其实是最狠毒)就谁继承王位,因此,兄弟阋墙、手足相残司空见惯。
总之,死在外人手上比死在兄弟手上幸福多了。
第四集 萨沃纳罗拉Fra' Girolamo Savonarola,1452年9月21日-1498年5月23日 马基雅维利都出场了 斯福查家族 高贵血统 儿子和父亲公开叫板。
主教要引法军入侵 关于意大利这个概念教皇怎又出来个小儿子 嫁女西班牙从美洲弄回来一个印第安人 以前是伊甸园。
5.9晚观第七集。
这一集精彩戏份很多。
从上集开始该剧进入佳境,或因不再局限意大利本土,引入法国元素。
米兰公爵允许法军借道;查理八世的大炮威力尽显。
卢卡屠城。
佛城投降。
马基雅维利说:我们还得花钱买别人侵略。
美迪奇对法军开出的条件无一不允。
波吉亚教皇开除整个佛城教籍。
那不勒斯费兰特国王挂了,阿尔方索需教皇批准继位。
凯撒波吉亚以前的情妇做出预言:你拥有巨大的力量,待其苏醒之时,整个意大利必将为之震颤。
凯撒索要军队指挥权,教皇不准。
萨沃纳罗纳的预言在德拉罗维里眼前得到验证。
城门口,马基雅维利和查理八世的对话很有意思,绝妙的台词。
马:收起长矛意味着征服,我们在热情欢迎你。
查理:过不了你的城门。
马:稍稍后倾?
查理:什么意思?
马:显示你的强大威力。
这马屁拍得查理心花怒放,果真把长矛后倾进城了。
教皇情妇朱莉亚法内塞独自前往佩扎罗pesaro,看有无兑现婚约可能?
5.25下午观第八集。
无上的主会支持我们么?
米凯莱托。
阳台上,凯撒问。
“一涉及到战争的问题,主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
“帝国在骄奢中衰亡,城邦靠美德兴旺。
看那骄傲的头颅,被卑微的手斩断。
”乔凡尼·德·美第奇吃了被下毒的葡萄黯然仙去,着实比维托·柯尼昂倒在菜园子里要轰轰烈烈得多。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柯西莫忍住悲伤,励精图治,花了一大半放高利贷赚来的钱来搞文艺,仓廪实而知礼节然也,玩物不丧志。
伟大的洛伦佐将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推向高潮。
佛罗伦萨不止有Gucci,不止有老桥,不止有圣母百花大教堂、乔托钟楼,不止有皮蒂宫和佛美院等等等等。
浪漫的翡冷翠有着璀璨的乌菲齐美术馆,里面有波提切利、提香、卡拉瓦乔,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还有但丁、美杜莎,大卫雕像甚至都不止一个。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Vice versa。
波吉亚家族恰到好处地粉墨登场,联袂美第奇家族担纲献演Renaissance政治经济文艺多重奏,两大家族一起breaking bad,绝命毒师的老祖宗,老白看到都要恭恭敬敬地敬个礼。
各种毒药用到飞起,最后嫌不过瘾,一不小心还把自己给毒死了。
第一季没多会学了一个大词-Sprezzatura,卢妹在和大哥在晚宴上跳舞时,就提起过这个词,大哥表示这个词不简单。
红衣大主教的爱情翩翩然来了,霸道Cardinal爱上有老公的我,“Liberate me, Eminence,我有罪,我要告解”,“来,你这边请”。
农民艺术家乔托随手画了一个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教皇和我们,都在这个圆里。
-对了,第一任西班牙人教皇是杰叔主演,没错,就是那个电影《洛丽塔》中的大叔,不得不说我很喜欢其国内的译名《一树梨花压海棠》。。。
美版和法版,感觉各有优劣。
美版胜在情节紧凑,冲突展开纵深适度,凯撒至始至终是高亮人物,直至他清除一切障碍开始踏上人生巅峰嘎然而止。
法版胜在家族成员的性格铺陈,罗德里格、切萨雷、卢克蕾齐亚互为表里,串起波吉亚家族的兴亡史。
或者可以简单概括为美版是凯撒·波吉亚传奇,法版是波吉亚家族兴亡事(恐怕还不能称之为史)。
美版为了渲染凯撒的高亮人生,主要围绕三件事展开:凯撒与胡安的竞争、凯撒对朱利安诺阴谋的挫败以及凯撒对斯福查家族尤其是卡特琳娜的征伐。
为了照顾主角光环,他的对手在人格上的缺陷铺展的较为充分。
如胡安,在美版里被塑造成一个可怜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但在法版中,胡安至多是长子的自私成份多一些。
在美版中为了刻意营造冲突推动情节,朱利安诺花了相当长时间去训练投毒死士。
甚至佛罗伦萨的萨沃纳罗拉也成为朱利安诺阴谋的一环。
但在法版中,朱利安诺虽然小动作不断,但也只是暗潮汹涌,他的对手始终是亚历山大六世,与凯撒的直接冲突不多,只有在他欺骗切萨雷(凯撒)登顶教皇之后,才同切萨雷彻底翻脸。
至于萨沃纳罗拉则是另一股反波吉亚势力,而且萨沃纳罗拉也不似美版中那样邪教意味浓厚。
在美版中,对卡特琳娜的征伐成为全剧的高潮,菲里成了各方角力的舞台,其中穿插了美男计以及Micheletto作为忠犬的凄然落幕。
当然,为了突出凯撒的丰功伟绩,卡特琳娜被塑造成引狼入室又背信弃义的狠角色,但是事实上欧洲领主关系错综复杂,谈不上谁更有道德优势,况且凯撒对斯福查家族的征伐也是借助法国的支持,美版在这个事情上的厚此薄彼有点刻意为之。
显然,美版中的卡特琳娜更具张力,法版对她则只是一笔带过。
总而言之,美版主角光环太过耀眼了,如果是架空历史,倒也颇合好莱坞的风格,加之人物俊美,服饰华丽,场景宏大,无怪乎网络关注度更高一些。
反过来再看法版,卢克蕾齐亚的几段婚姻让人颇为腻味,罗德里格与法奈斯的情感纠葛让人不胜其烦,切萨雷对卡尔洛塔的追求以及从法国借兵的过程也颇为冗长,因此法版在观赏性上就显得过于拖沓。
更为重要的是,切萨雷在第二季的变化过于突兀,似乎是突然变得暴戾,有点小人得志便猖狂的感觉。
相应的,卢克蕾齐亚的发展则比较平滑,尽管不断在政治、婚姻、爱情、亲情的漩涡里挣扎,但她始终力图把握自己命运,以母性的美德寻求政治联姻与爱情亲情之间的均衡。
法版似乎为了呼应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切萨雷的推崇,把切萨雷的残暴嫁接到兵不厌诈以及君主的统治权术上面,在中国观众眼里,这实在既不高明也不值得称道。
尽管剧中多处提到切萨雷告诫手下将领应当取得领地民众的拥戴,但观众看到的也仅是切萨雷对各地攻伐的无所不用其极。
最典型的是在法恩莎,虽然以毒气弹相威胁,暂时获得法恩莎军民的屈从,但一旦情势有变,他又很难持续有效控制,最后竟然靠牺牲衷心输诚的法恩莎执政官的人头来稳住一时的统治。
足见切萨雷的扩张之路,其基础是相当的脆弱,一旦失去了他老爹的加持,在树大根深盘根错节的意大利乃至欧洲,他的所谓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什么都不是。
法版在第三季十二集模拟了这样一场历史争论,马基雅维利出乎意料地充当公诉人,历数切萨雷的罪证,但在结案陈词里又戏剧化的反转,给出了《君主论》式的谀词,把切萨雷的失败归咎于与朱利安诺的错误结盟。
十六世纪之初意大利似乎需要一个强权人物,但并不需要出自教宗国的强权人物。
法版用较大篇幅描绘了卢克蕾齐亚追求纯正信仰的心路历程,而且给了她走上政治舞台的机会,尤其多次聚焦卢克蕾齐亚作为模特的圣女画像,似乎暗示波奇亚家族对意大利的统治应当实行卢克蕾齐亚的范式。
宗教与政治的结合在两剧都催生出更多的罪恶,但是宗教与政治的目的都应该更纯粹。
宗教弘扬美德,政治维持秩序。
一旦越过了边界,二者皆不能存。
罗马作为欧洲的中心,不是因为信仰,也不是因为武力,而是因为文化。
少给一颗星是因为演员还不够颜……掩面
第一集一上来刺客就秒收买,而且还特忠诚各种死心塌地,推进得太敷衍
三星半 美剧为了重口而重口的套路让人只能快进着看 演员都不错
我发现我喜欢看外国古装剧 没想到这片居然是加拿大的 里面一口有点不英音的英音。。
此剧背景是我最爱的文艺复兴,里面有我最爱的铁叔,年轻演员们个个美得跟画的似的,但是看到第三集就忍无可忍地弃了它,可想而知我有多恨这个傻逼编剧。
1-6
想去意大利阿阿阿
不像斯巴达克斯的导演镜头那么华丽露骨泼洒的频率那么高。。。不过古罗马的creey程度都可见一斑啊。
历史剧有的还是很好看的一开始还蛮难以想象那个天真的小女孩会成为黑手党的 不过现在看来 很有这个潜质啊
糜烂华丽
不够黄,不够暴力,不够阴谋,人物塑造欠层次.showtime让人失望了...
这种西方统治阶级古装剧如果在剧情和手法上没有创新,就只能依靠演员的魅力了。可惜,这里没有Meyers和Cavill,最爱的Irons也只是个架空的主角而已。
一个字:平。两个字:很平。故事不能这么讲啊编剧导演们。
古典版【黑道家族】 节奏偏慢 口味稍重 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
第一季竟然只有9集?害我天天刷 等更新 TAT
居然是NeilJordan的编剧,还不错看,场景比都铎精致华美很多,但整体感觉还是无法和ROMA媲美。
无聊
看完前四集永别了... 铁叔的昏君和窝囊感仿佛是从蝴蝶君里照搬过来的
各种硬碰硬的阴谋暗算
很喜欢这段历史,但是女主的形象太出戏了,气质和角色很违和,活脱脱一个阳光健康的美国大妞,男主(哥哥算男主吧?)也很难入戏,和原型差太远。剧情枯燥,毫无张力,还不如原著简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