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安娜·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贵族孽缘:安娜·卡列尼娜(港)

主演:凯拉·奈特莉,裘德·洛,米歇尔·道克瑞,凯莉·麦克唐纳,亚伦·泰勒-约翰逊,艾米丽·沃森,马修·麦克费登,奥莉维亚·威廉姆斯,露丝·威尔森,艾丽西亚·维坎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2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3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4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5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6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3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4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5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6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7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8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9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20

《安娜·卡列尼娜》剧情介绍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为了说和花心的哥哥奥布朗斯基(马修·麦克费登 Matthew Macfadyen 饰)和嫂子多丽(凯莉·麦克唐纳 Kelly Macdonald 饰)濒临破败的婚姻,美丽贵妇安娜·卡列尼娜(凯拉·耐特丽 Keira Knightley 饰)乘坐火车来到莫斯科。她在当地邂逅骑兵军官渥伦斯基(亚伦·约翰逊 Aaron Johnson 饰),后者风度翩翩,英俊迷人,令多丽的妹妹凯蒂(艾丽西卡·维坎德 Alicia Vikander 饰)神魂颠倒,也让已为人妇的安娜心中若有所动。忌惮周遭的风言风语,安娜压抑内心的情感,乘夜返回彼得堡的家中。醉心名利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裘德·洛 Jude Law 饰),似乎全然无法体恤妻子心中的苦闷。未过多久,渥伦斯基尾随来至彼得堡,安娜再也无法闭锁那充满爱火和渴望的心门…… 本片根据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经典名作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拉撒路计划第二季男女之间的友情存在吗?(不,不存在!!)出埃及记照片中的女孩当我跑步时我什么都不想虎胆凤威孤独的美食家第五季一件幸福的事作戏僵尸新人仔费德勒:最后的12天盗月者血之召唤纸之月八十年代的巨星豹啸炒作之家穷兄富弟态度娃娃病毒另一些邦德范保德向往的生活忆梦记雷诺阿少年岳飞传奇卢斯塔姆餐厅银魂三叶篇欢喜社区处决

《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影评

 1 ) 一边欣赏一遍吐槽..不评价故事。

好吧..故事我就不评价了!

因为是名著...虽然改编了...大体还是那个框架...也许有的地方改变的不得体...但是各花入各眼。

没看之前就听到对故事改编的褒贬不一...但是也听很多人说服装和场景!

我真心欣赏这次的布景..场景..道具!

各种细节都非常的有味道!

服装很美...应该说很知道什么人该穿什么衣服!

沃伦斯基那种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全白搭的真心出彩!

风度翩翩..四处留情...但却不是下流龌龊的..全身的白色搭上他那轻扯嘴角的笑容!

完全恰到好处...安娜第一次和沃伦斯基跳舞的那套黑色...和重回社交圈在戏院里那套白色很美!

这两处的颜色也是很巧妙..从不常接触社交圈..黑色在那种场合并不讨喜...贵妇小姐们最爱白色.粉色..那一些暖色调的装束..在我的理解..黑色衬得出她特别..我行我素..也是她不常着这个场合混..自己想穿就穿,没有过多考虑..之后重回社交圈...她已经驾轻就熟...在那个场合..艳色只会使她的处境更糟..白色也是最好的选择!

这些我都欣赏!

然后..吐槽就来了..凯拉奈特莉小姐真的是各种名著专业户...一直徘徊在各种旧欧洲的社会或是美国南北战争事的生活..其实我觉得她是适合演这些的...现代戏不适合她..但是由于她太硬朗的五官...平板的身材...它更适合演一些那个时期稍有姿色的乡野小花...就像《傲慢与偏见》!

实在是不适合演一些大家闺秀...她的性格和样子比较“野性”..尤其是安娜...之前最爱的是苏菲玛索的版本!

在那个时代的俄国...美女如云啊..凯拉奈特莉版的安娜太平凡又太大众...实在是不够出挑!

这个真的要吐槽啊!

还有就是他的情人是个90年的小帅哥!

那浮夸耀眼的蓝眸..精致的五官...一下就把凯拉比下去了....在他面前...凯拉就像个阿姨了!

不是一个婚后年龄心态都不大..依然美艳的“阿姨”...真真是一个正常的已婚妇女!

这个我失望啊....吐槽玩在欣赏一下裘德洛...安静的演绎了一个木讷的圣人..一个不生活化的神学主义者..但他还是迷人的...眼镜下睿智的眼眸..凯拉真是幸运啊..一边90后帅气小情夫..一边是成熟有味道的裘德洛!

这部戏还是值得看看的啊!

最欣赏的还是这部新版改编的创新..整部电影都发生在一个舞台上..有的时候让你分不清是在演戏还是在看戏...看起来更像是话剧..但人物出现在里面又非常的和谐..整个场景其实就是一个剧院!

富人生活在舞台..穷人生活在舞台上下杂论的空间!

很有想象力...然后再由剧院延伸出去的巨大背景...尤其是最后那片美丽的草海...很特别的表现形式...整个电影不停的场景转换...开头的时候真认为在看话剧。

然后要称赞一下中间的舞蹈场面...那第一次的舞会!

舞蹈动作编排得真心好..优雅却很繁复...但非常有那个年代的味道...中间偶尔静止的效果...让画面看上去更美...然后本来以为男的跳这种社交舞会很娘...结果没有...帅的一塌糊涂...看着那些躲在角落里不服气的女人们...就知道了!

然后就是男女主角的第一次床戏...拍摄的手法我也很喜欢...不断地从身体的局部切换到脸部的表情...动作其实更现实再跳现代舞...辗转间让我看的赏心悦目啊...还有就是各种配色...非常和谐!

这部电影真的将白色用到极致...在草坪上的那段情热戏也是...蔓延的绿色...一男一女身着简单的棉布白衣..那也是唯一一场我觉得凯拉很美的片段!

所以..改编的故事我不评论...成功与否也不是我说了算!

只是看了个不错的艺术展...今年奥斯卡拿最佳服装设计就不用说!

其实觉得最佳视觉效果和life of pi不相伯仲..不同风格..说到底..我反而更喜欢安娜卡列尼娜的说..

 2 ) 幻灭的和圣洁的

这是第13个电影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之前有名的安娜有葛丽泰嘉宝、费雯丽、苏菲玛索。

我相信乔怀特导演的这个版本是形式最新颖又忠实于原著的版本,这才是改编名著最好的方式。

他将舞台剧和实景结合,表现俄国贵族社交、生活、工作场合的场景,如舞会、赛马、办公、家庭的戏份时,用舞台形式来呈现,一个关门、一个转景、上个楼梯,就是另一个场景。

而户外的戏份,如收割庄稼、花园,都是真实的场景。

这样在电影院里欣赏舞台剧的方式,感觉非常超值,节奏非常紧凑,两个小时没有一点拖沓。

第一个高潮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舞会,吉提喜欢沃伦斯基,沃伦斯基却对从圣彼得堡过来调停哥哥嫂嫂关系的安娜一见钟情。

几个回合的交锋以后,安娜终于在舞会上接受了沃伦斯基的邀请,高潮音乐的段落,电光石火,两人撞击出巨大的火花。

“你是个君子,就忘了我。

”“你能忘了我吗?

”“我会的。

”“你平静不了,只有痛苦无处不在,或者是极致的快乐。

”安娜接受了沃伦斯基,她把他比作刽子手,“别停,刽子手……”这是和沉闷古板的丈夫卡列宁在一起所体会不到的愉悦。

安娜怀了沃伦斯基的孩子,她向卡列宁摊牌,对方在安娜嫂嫂的劝解下,原谅了安娜。

安娜分娩后,请求卡列宁原谅沃伦斯基,两个男人握手言和。

沃伦斯基有提升的机会,他问安娜愿不愿意自己走,安娜要求他留下,她已经无法离开他。

但和沃伦斯基在一起的安娜,又面临圣彼得堡贵族阶层的奚落和冷嘲热讽,精神高度紧张,同时怀疑沃伦斯基已经不爱他了,猜忌和痛苦终于让沃伦斯基另觅新欢,精神接近崩溃的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

卡列宁带着儿子谢廖沙、安娜和沃伦斯基的孩子安妮,安静地生活。

曾经大家心目中的美男子裘德洛在片中演古板的卡列宁,俊美的沃伦斯基却由年轻的亚伦出演,他有一双湛蓝的眼睛,这个沃伦斯基可能是最俊美年轻的版本。

故事的另两条线,是安娜的哥哥斯蒂瓦,他爱寻花问柳,妻子道丽为了家庭还是原谅了他。

扮演哥哥的马修·麦克费登曾和凯拉奈特莉一起出演乔怀特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他演达西。

在《三个火枪手》中,他演剑客阿多斯,是个声音超好听的大叔。

《傲慢与偏见》里的一对情侣在这里演兄妹,这位哥哥心肠不错,就是花心了些,而且富有喜感。

另一对是小情侣列文和他心目中的天使吉提——安娜嫂嫂的妹妹,和安娜是情敌。

得知沃伦斯基喜欢安娜后,吉提一度非常失落,却在列文再度登门拜访后发现了这位男人的纯洁、善良和用情至深,她最终在他的农场生活,并生下了孩子。

片中体现宗教信仰的色彩,这在西方电影中无处不在。

卡列宁忠于家庭,他对安娜说“我们的婚姻是上帝安排的”,但安娜离开他是因为他不懂得经营婚姻。

列文和吉提这一对代表了托尔斯泰对圣洁、理想婚姻的描绘,列文不赞成安娜哥哥婚外情,犹如“偷面包”的做法,他借《圣经》说“不得贪恋邻人的妻子”,“掺杂质的爱情不是爱情,是欲望的贪婪”。

安娜自杀前喊了一句:“上帝,请宽恕我!

”托尔斯泰写出了人性的挣扎,安娜的移情别恋、卡列宁的从愤怒到宽恕等,都可以找到转变的理由,安娜对爱情是勇敢的,但她的爱情最终归于幻灭。

这部电影并没有拘泥于原著的说教,我们可以发现,人性的矛盾和复杂永远存在,任何时代都能找到共鸣。

所以伟大的改编总是常拍常新的,因为它根植于人性。

虽然是英国拍摄,但导演还是借人物造型、服装、道具,表现出了俄国色彩,而俄国上流社会和欧洲本来就很接近,所以是把英伦贵族和俄国风情结合。

特别是列文在农庄里和农夫一起收割庄稼、田野上麦垛堆积的画面,充满了俄式的油画质感,非常美妙。

作为舞台剧风格明显的电影,演员适度的夸张演绎都是舞台表演的需要,这是舞台场景转换时的表演方式。

而达里奥的古典配乐贯穿始终,有时轻盈有时凝重,推动着影片的情绪,让观众的情感一直跟随剧情此起彼伏,无法平息。

 3 ) 赎罪与偏见

电影改编名著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连希区柯克都说,一流的小说只能改编成二流的电影。

可是多少年来,还是有无数导演以身试险,大概名著经典的巨大魅力诱使着他们心甘情愿地沦陷其中。

英国导演乔•怀特执导的《安娜•卡列尼娜》除了要面对原著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更要直面的前辈们的不同版本。

像1935年的葛丽泰•嘉宝版本,1945年的费雯丽版本,1997年的苏菲•玛索版本,几乎每版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尤其是嘉宝和费雯丽,已经是那个电影黄金时代里的怀旧神话,新版里饰演安娜的著名影星凯拉•奈特莉根本不占有任何优势。

新版的安娜确实乏善可陈,事实上,也许这部改编的电影里,最遭人诟病的就是演员的表演,面对那些华丽而空洞的布景,就连一向最会演戏的裘德•洛也被压抑了起来。

几位主演的表情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空洞的眼神,苍白的表情,矫揉造作的动作,很可能是迎合了那个旧时代贵族无趣的生活标准,但是对台下的观众而言,真的是一种煎熬。

按说乔•怀特不缺乏改编名著的经验才对,2005年的《傲慢与偏见》,2007年的《赎罪》都有令人沉醉痴迷之处,尤其对后者的诠释,把一个关于压抑的情感、贪婪的追逐、忏悔的决心、救赎的希望,这样带有强烈的麦克尤恩式的爱情惊悚故事,完美的演绎出了独特的风格。

但是从去年的一部间谍惊悚片《汉娜》中,我们发现了乔•怀特似乎逐渐沉迷于电影形式主义的杂糅。

这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风格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进一步渲染。

汤姆•斯托帕德改编的剧本完全摒弃了原著角色丰富的自我内心的挣扎,我们只看到那些人物轮番登场,急匆匆下台。

也许以舞台剧的形式改变电影就有这样的特点,但是对于那些读过原著的观众来说,他们会觉得这样的改编完全丧失了原著人物的魅力,电影中作为宏大背景的时代被悄悄隐匿了,通过那些华丽的舞台布景,我们偶尔能看到旧俄国乡间似曾相识的风景,但是一闪而过的样子,孤零零脱离了人物的生活。

在观看电影中,我有一个强烈的印象,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也许就是这种新的舞台剧的尝试,我们通过电影看一场话剧;最大的失败也是会因为这种试验色彩过浓的舞台剧形式。

舞台剧的特性强调的是假,就如同布莱希特提出的“间隔理论”,观众与剧台之间隔着一种理性的反思;而电影强调的是以假乱真,逼真的效果要求的是观众的情感投入与认同。

但是在电影中观看一场舞台剧,就仿佛要求观众,不但要时刻抽身而退,对电影进行省思,而且还要求时刻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

这种矛盾的心态会导致我们在观影过程中情感付出的失衡。

还有那些说不尽的争议。

《白鹿原》上映之初引发的争论还在继续,新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同样要面对这样的非议。

电影改编名著不可避免要奉行极简主义原则,但是极简主义原则剔除的是繁琐、臃肿、杂乱无章的血肉,不是要剔除原著的骨头。

乔•怀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他把过多的精力搁置在了那些雍容华美的背景上了,而那些考究的服饰包裹下的人物已经丧失了灵魂,他们口吐的不是莲花,而是糟糕的剧本台词。

我觉得最为痛心的一点,凯拉•奈特莉饰演的安娜扁平瘦弱的身躯无法承载人物丰沛的情感也就罢了,竟然连裘•德洛饰演的卡列宁时刻都处在一种机器玩偶似的静默之中,他愤怒的情感,对自己背叛的婚姻,出轨的绝望完全没有表现出来,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唯唯诺诺,再三退让的丈夫。

这段在时代的映衬之下最悲剧的爱情,竟然浑似现在三流小说家笔下的烂的不能再烂的通俗爱情。

安娜的悲剧与堕落、绝望与挣扎、赎罪与失落,完全消解在了我们世俗的价值观中。

尤其结尾部分,卡列宁守着孩子,坐在灿烂的阳光里,洁白的花丛中,心满意足的微笑,仿佛预示着,安娜的救赎在于回归家庭。

她空洞的眼神中折射出的死亡,只能是她背叛自己的婚姻赢得的下场。

还有比这样更糟糕的结局么?

思郁2012-10-17书

 4 ) 潘金莲爱上西门庆然后又被武大郎抛弃而自杀的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先生请原谅我,我不是在说您的作品。。。

各位大神我总结的是不是有问题,这个名著是我国水浒的一个片段的翻版?

潘金莲因为和武大郎生活不和谐,各种生活不和谐你懂的。。。

武大郎一心只想经营好炊饼这个买卖,忽视了小潘的各种脑残的要求。

并且要她注意社会舆论,明白结婚的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

于是脑残的潘金莲一心想打破什么“封建”理念,好上演了一头红杏翻墙来的凑不要脸的故事。。。

一边对外宣称我是武大郎的女人,一边跟西门大官人干着pa pa pa 的事情,西门大官人根本就没把你当盘菜,连套都不带就上了她,结果潘金莲中招了,还打电话让武大郎过来花钱给我做流产。。。

现实版的意义在于厌弃了屌丝的生活,追求高帅富,被高帅富给玩了。

高帅富不喜欢这种倒贴的女人,高帅富爱的是白富美于是吃完就扔了。。。

女屌丝潘金莲觉得不爽,生活就是这么现实么?

高帅富西门庆不喜欢我了,没招了,又回去找武大郎想凑合过得了,没准西门大官人能回心转意呢。。。

结果武大郎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的屌丝生活再蒙上阴影。

屌丝武大郎终于男人了一把,雄起了,说:滚犊子,爱死哪死哪去。

你不爱我还让我带绿帽子,麻痹的,我去爱凤姐也不爱你,于是武大郎跟凤姐幸福的在一起了。。。

潘金莲一下就傻逼了,没想到武大郎也会吃伟哥还硬气了一把。

结果两边都不要她了,上流下流肥猪流社会都鄙视她。

一个人无依无靠,没社保,没医保,没养老、家被强拆。

上街想摆摊又被城管给掀了。。。

但是又不想继续吃地沟油、瘦肉精、喝三聚菁胺,吃苏丹红鸭蛋、品尝染色馒头、闷有毒大米、避孕药黄鳝、洗衣粉油条。。。

再一想,台湾没回归,南海破事不断,一个小B钓鱼岛也要不回来,突然还冒出一个拿着话筒的CCAV记者追着屁股问:你幸福么?

你幸福么?

一想我靠,生活原来这么现实,还是回我的二次元世界吧。。。

PS:看完大家的评论突然感慨,与那些用生命刷豆瓣的人相比,安娜活的还是挺轻松的....觉得有现实意义的请点【有用】

 5 ) 安娜的灵魂属于地狱

看了2012版《安娜·卡列尼娜》,感觉拍得很不错,华丽的场景,有创意的镜头方式,以及深刻的哲学思考。

首先,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卡列宁这个角色。

也许这个卡列宁与原作略有不同,但这种改动绝对有水准,是基于一种更深的思考。

在本片中,卡列宁是深爱安娜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虽然极为痛苦和羞辱,但在安娜产下渥伦斯基的女儿后,他还是宽恕了安娜和渥伦斯基,我还犹记得,当安娜恳求卡列宁宽恕时,卡列宁抬头向天,这显示他在那一刻寻求信仰,随后同意了安娜的恳求,并对渥伦斯基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的灵魂充满喜乐。

我宽恕你。

”作为一个高级贵族,一个帝国有头有脸的人物,蒙受如此大的羞辱,卡列宁仍然宽恕了深深伤害了他的安娜和渥伦斯基,并且自愿承担起渥伦斯基私生女的监护责任,这体现了一个基督徒的自觉,毫无疑问,这是伟大的。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一片青草地上,对的,一片青草地上(如同《圣经·诗篇》第23篇描写的那样),卡列宁带着谢廖沙与小安妮,慈祥和安宁。

这暗示了卡列宁的灵魂已经得到救赎,他将因为爱和宽恕而归向天堂。

再看安娜和渥伦斯基。

我国评论界传统的所谓安娜追求自由爱情之说荒谬至极。

一个已婚妇人,已育有一子,即使不是自由恋爱结婚,即使她一点也不爱丈夫,但婚后她就应当承担起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岂能因为自己所谓的爱,在没有离婚的前提下抛夫弃子,和别的男人同居?

这是毫无疑问的通奸,是令人汗颜的羞耻行为。

我始终认为,所谓爱与不爱,是婚前讨论的问题,一旦结婚,那么责任将成为爱情的上位价值,不能再以爱的名义破坏神圣的婚姻契约,否则就是滥用权利,是一种亵渎,正如片中列文所说的那样。

话说回来,安娜和渥伦斯基的行为是爱吗?

安娜真的爱渥伦斯基吗?

她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将毁了渥伦斯基的前程吗?

渥伦斯基真的爱安娜吗?

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让安娜名誉扫地吗?

这根本不是爱,这只是兽欲的放纵,如果说这是爱,那就是对爱的亵渎。

如果安娜真的爱渥伦斯基,那么她就应该和他断绝来往;如果渥伦斯基真的爱安娜,那他就应该自己走开,让安娜归复平静。

这两个人不计后果的,没有任何自控的放纵行为给各自的家庭,给爱他们的人们以及给他们自己都带来了深深的灾难。

这是罪孽,绝不是爱。

最后专门说说安娜,她即使不爱卡列宁,也不应该以此理由放弃自控力而迎合欲望的驱动;她即使真的爱渥伦斯基,也应当在离婚后再与渥伦斯基结合,而不是在婚内就与别人同居甚至怀孕,这种行为真的很羞耻,是对婚姻的羞辱,对丈夫的精神凌虐。

而后,病重中的安娜恳求卡列宁的宽恕,得到许诺后竟又再次伤害卡列宁,与渥伦斯基旧情复燃,乃至私奔,最后又陷入多疑和焦虑中。

如果说安娜因为爱而和渥伦斯基在一起,他们的“爱”实质上深深地伤害了卡列宁,伤害了两个无辜的孩子以及各自的家庭,这种忘乎所以的“爱”是不是有点太自私了呢?

最重要的一点,安娜虽然作了一连串的错事,备受舆论的压力,但她应当坚强起来,因为她自称极爱她的两个孩子,极爱那个男人。

如果爱,那么她理应承担相应的后果,相应的责任,但她没有,她最终选择了自杀,从而毁掉了爱、责任以及忏悔重新的机会。

毫无疑问,虽然某种意义上安娜是有可怜之处的,但她的灵魂终将属于地狱。

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我在这里批评安娜的堕落,不是表明自己就是正人君子。

其实,真正能做到片中卡列宁那样人的很少,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可能成为安娜或渥伦斯基。

当欲望来袭时,我们是应当自制呢,还是应当放纵呢?

当我们面临选择时,是应当多看看自己呢,还是应当多仰望星空呢?

道德总是意味着痛苦,而放纵总会带来一时的极乐,继而是长久的苦痛。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爱,并将她与单纯的欲望冲动相区分。

真正的爱,如《圣经》所说,“是恒久忍耐”(哥前13:4),“是永不止息”(哥前13:8)。

爱意味着痛苦的担当和无怨的付出。

爱绝不是放纵的借口,爱绝不是为自己换取浅薄快乐的工具。

人生艰险,路途漫长,我们应当在人生的路上谨慎选择。

天堂或地狱,一念之间。

 6 ) 灵魂收割的声音

灵魂如若有声,应得猎猎回音。

上一次认真写东西,正好是一年前。

上一回为了一件事情而不顾一切,抛下事情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年月。

在北京午夜的瑟瑟秋风里走出电影院,看见这个古老都城向上残缺的星光,向下是灯火和霓虹。

这不是一篇认真的影评或是书评。

从《赎罪》到《傲慢与偏见》,乔怀特和凯拉奈特莉的默契已然毋庸置疑,而凯拉也毫无异议地美得无可辩驳。

然而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署名毕竟是托尔斯泰,宏大如《安娜·卡列宁娜》,英伦三岛的风情到底没有千里冰封的复原辽阔,乔怀特的构架展不开撑不起这部书,只能怯怯瑟缩为一个爱情故事。

但是也许本来就该如此。

在那些舞会华丽的衣裙旋转的花朵之后,在华尔兹一圈一圈的音乐之后,在乔怀特熟悉的风格——起伏的草野,漫天飞舞的雪花,轰然绽放的烟花,刻意制造的油画和幕景效果。

还有那些雕塑剧般的场景,定格不同的人,唯有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步伐和眼神,这个疯狂的压抑的世界里唯有他们是鲜活的,生动的。

那些油画的背景后面,众目睽睽。

我在你的故事里看见往昔岁月轰鸣的回响。

场景变换是舞台,是推开门后的另一个世界。

似真似幻。

其实这就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全部。

相爱的疯狂的不计一切失去理智的男女,浪漫的情景,和一切世俗的障碍。

如果没有先入为主的托尔斯泰,我几乎会以为这就是我需要知道的所有,没有主题和中心。

这就是莫斯科,圣彼得堡,是沙俄,是雪国。

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或许会对这部电影仓促的线索感到迷惘。

用来反衬安娜的吉蒂在这里变成了天真得近乎无耻的幼稚少女,在安娜逼人的美艳中一退再退。

所有的贵妇人都是陪衬,中心的光芒永远在安娜身上。

线索太多又太庞杂,乔怀特把原作壮阔的双主线多线索压缩成安娜一个人的独角戏。

这个舞台上的聚光灯全在她脸上。

或许只有道丽说了最重要的一句话。

因为这就是爱。

你爱我吗?

你有多爱我?

你只爱我吗?

需要在耳鬓厮磨间一遍一遍求证问题的答案,究竟是或者不是。

在青翠漫漫的原野里阳光模糊的虚化,时隔已久,已经不记得原著里是否有这个情节,太过天真浪漫。

你爱我吗?

其实这并不是圣彼得堡莫斯科舞会上相遇的男女忧心忡忡的问题。

一直到安娜需要用吗啡维持睡眠,开始神经质地发脾气,怒吼和怀疑一切。

我都知道,这个纯粹的浪漫的女人。

她所代表的从来不是完全的人,只是完全的女人。

抱有女性一切美好的品质和一切愚蠢的缺陷。

她的爱与恨绝望与希望都异常纯粹,就像沃伦斯基的蓝眼睛。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

因为至少,它还原了我童年的一个梦境,同时也弥补了一个缺憾——故事的最后,我终于相信,沃伦斯基深爱过安娜。

这或许是电影和原著最大的不同。

 7 ) 这是宗教电影:主题——沉沦与宽恕

想到是奈特莉演的,已经非常伤心;除了那无所适从的嘴唇和叛逆以外,奈特莉确实很难诠释安娜。

今天去看了。

约了一个萌派帅气的妹妹,结果尼玛去晚了,被迫分开,我一排她四排,后来她一排我三排;气死我。

意外的惊喜,奈特莉最多可以得6分,但全片可以得9分。

我认为。

托尔斯泰浓烈的宗教情结:清白,宽恕;在这部片子里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

宽恕远比追逐和沉沦更能获得幸福和尊重。

宁静和真爱远比主义和革命更重要。

清白高于一切!

(列文)看完这部电影,人人都爱吉媞,同情卡列宁。

——托尔斯泰并不是站在安娜和渥伦斯基这边的,如同《金瓶梅》也不是站在金莲一边的。

我以为这才是托尔斯泰。

 8 ) 艳火

原谅我是个浅薄的人。

我一直对能顺利读完俄国小说的人心存敬佩。

俄国文学里那些如火车般冗长的名字,那些对沙皇制度及人性深刻的探讨审视都让我望而生畏。

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莫过于通篇弥漫的带有工业色彩的坚硬冷峻又沉闷苦难的氛围,简直能让人看出抑郁症来。

浅薄如我还是更喜欢简奥斯丁那样如下午茶般闲适的调调,英伦的风吹过来仿佛夹杂着花草的香气,而来自彼得堡的风则是裹着西伯利亚的冰霜让人无力招架。

这么说来《安娜卡列尼娜》算是很好看的俄国小说,身为巨著,它竟然并不难读。

而其中蕴藏的深厚能量则让人久久沉浸其中,难以抽离。

于是当最擅长拍英伦风的导演Joe Wright携Keira Knightley和Jude Law翩翩而来,改编这部伟大的作品,看闲适的英伦范儿如何驾驭硬朗的苏俄风,让人无法不期待。

《安娜卡列尼娜》已经被拍过很多次,看过Sophie Marceau的版本,那算是忠于原著的一次翻拍,只是实在太沉闷,看着那西伯利亚的漫天风雪和上流舞会里眼神交错我却几欲睡去,电影2个小时的长度很难表达出这部巨著深刻的内涵和精妙的细处,而那样中规中矩的翻拍哪怕是Sophie Marceau也难掩颓势。

用平庸的手法来讲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也许是翻拍经典最大的死穴。

于是,当我怀着会不会闷的揣测开始看Keira Knightley版《安娜卡列尼娜》时,发现主创用完全不同以往翻拍的全新视角开始讲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时,心里顿时升腾出细碎的好感。

电影开始五分钟,如舞台剧般的演绎和切换,华美又紧凑,仪式感十足,导演调度的能力让人叫绝。

只短短五分钟,便紧扣原著地交代了故事的脉络,让人不能不喜欢。

这也成为整个电影的调调,华丽又充满戏剧感。

也许我太爱这样的表现方式,演员们浑然的英伦腔调我竟然不觉得突兀,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在看的是莎士比亚。

很多人在说KK版的安娜不够玲珑有致不够美,但作为欢喜地看着她一路从Natalie Portman替身走来的我,还是觉得很美很惊艳。

KK充满雕塑感的脸还是存在感十足,而她几乎都是大黑大白的礼服同样让人无法忘怀。

第一次舞会的黑色出场甚至有种PUNK范儿,硬朗的性感让人想起她代言的CHANEL冷峻的芬芳。

19世纪的俄国在此时并不乏味,圣彼得堡漫无边际的深寒里弥漫着浓重的时尚感。

这让人想起Sofia Coppola那部同样遭人诟病,而我却觉得亮眼的《绝代艳后》。

电影的配乐也流光溢彩,宏大的铺开来,恰如其分的晕染了剧情。

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穿过它,我毫不费力地体会着19世纪漫天风雪里的悲伤和欢喜。

的确,KK驾驭这样庞大的角色是有些力不从心,但这本不是要传世的电影,而每一帧画面却几乎都可以当作油画来看,我们还在奢求什么呢。

一百多年过去,我们在不同的时空里审视那个叫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女子,有的目光柔顺,有的尖锐刻薄。

导演则和我们分享着他对安娜的热爱,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和种种都处理的非常清新,他用很英国的表达阐述着安娜飞蛾扑火的极致美感,最后安娜自杀的片段,震撼到让我几乎战栗,那更像是一种对自由殉道式的探索,而非绝望的自陨。

这样的死去华丽又纯粹,扑面而来的能量让人窒息,原来燃烧才是最极致的盛放。

有人在唱:曾经的黑白,此刻灿烂。

KK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并不让人悲伤,它很绚烂,叫人难忘。

 9 ) 我裘是来洗白卡列宁的!

卡列宁不应该是贵族阶层典型的自私虚伪阴险无情的丑恶嘴脸么,为毛,我看着掉毛的裘这么悲情呢!

卡列宁不应该是:你出轨我很丢脸,有失身份,毁了我的名誉,所以你不许背叛我。

可是阿裘演出来就好像:我太爱你,只是我不敢说,所以求你别离开我。

原著的设定不应该是,卡列宁觉得:我原谅你 ,显得我高贵。

可是阿裘演出来就是:我原谅你是因为我爱你。。。

安娜说,我是他的妻子,我怀孕了的时候,阿裘哀伤的眼神,落寞地走掉;安娜回来看儿子,阿裘望着她,难过地皱着眉。

安娜产后身体虚弱,卡列宁和沃伦斯基在安娜床边和解,之后卡列宁还安慰了沃伦斯基,沃伦斯基在卡列宁怀里痛哭啊。

尼玛这段我怎么看都是他俩要在一起的趋势啊!!!

某人掰弯直男的功力长久以来一直有目共睹啊!

特意去翻了原著,原著里床边和好确实是有的,但是后来哭的是卡列宁啊,或许导演是想强调沃伦斯基弱受的地位所以。。。

应该是之前的解读对卡列宁有偏见,就好像琼瑶奶奶的作品里讲男主出轨一定是家有悍妇,小三是圣母。

托老师这么伟大的鸿篇巨著,卡列宁肯定不可能是非常单薄的脸谱化的人物嘛!

所以我裘的版本其实才比较贴切对不对。

==================八卦分割线==========================开头给奥博朗斯基刮胡子的那个不是《南方与北方》里的男主么,但愿我没看错,有错请指正。

唐顿家来了两位,大小姐一共两场戏,居然衣服都没换。

另一位是第二季里领便当的男仆威廉,本片里演那个给安娜戏院票子的伯爵还是什么爵。

这一版本的沃伦斯基怎么看都是吃软饭的小白脸。

平胸版的安娜比我预期的稍微好一些,虽然她那张五方脸我依旧接受无能。

想对平胸版安娜说的是:就算你老公头毛掉光,腰上长膘,你找这么个没颜没气势的小白脸你说得过去么。

这种舞台剧式的改编真的挺好的,场景转换什么的都特别灵。

就是这么个俄国故事通篇标准英伦腔是不是有点奇怪啊。

 10 ) 一部有关爱情的虎头蛇尾的电影

《安娜·卡列尼娜》是对我人生前二十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那时我还不到16岁,春节的时候大人在隔壁打牌,我抱着书坐在床上,听着春晚,看着安娜快要病死在产床上,安静地哭着。

我给当时的男友发短信,说在看书里一个女人生了孩子差点得病死了,他说你不会的。

然后自己傻兮兮地乐,以为自己好像对爱情有了那么点发言权。

等我开学后还掉这本书,我也就恢复了单身。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刺激,是在安娜快要病死的时候,沃伦斯基开枪自杀,但是却在两人终于远走高飞之后的三个月开始厌烦安娜,而后加以冷落,最终导致安娜的自杀。

我还跟我爸爸讨论过:人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如果一个男人愿意为你放弃生命,他怎么会在拥有了你三个月之后就不感兴趣了呢?

当然,我爸爸的答案翻译过来就是:too simple!

sometime native!

我真是为你捉急啊!

好吧说回电影。

这部电影真是改编中的上乘之作!

形式感的叙事方式,恰当好处的情感张力,养眼又勤奋刻苦的演员以及对原著十分精准的解读(体现在关键场次台词的选取上)都让我看得非常享受。

剧透一下。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几句台词。

首先是安娜和渥伦斯基激情戏时安娜的几句话。

文艺片与A片在激情戏上的差别,除了具体暴露尺度之外,应该就体现在女人的话是说给谁听的吧。

安娜请求上帝宽恕,说渥伦斯基是刽子手,说这才是真的爱,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是说给自己的心的。

我记得当年跟别人讨论《色戒》的时候就说到,其实女人才是用下半身思考的。

她会相信自己身体告诉自己爱的是谁,所以汤唯会为了“爱情”牺牲自己和王力宏们的性命,而安娜更是为了“爱情”才放弃了缩油的缩油。

其次是安娜开始神经质的挑情夫刺儿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为了拥有我你失掉了太多,所以你现在不爱我了。

尼玛我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如果说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主旨,那我绝对会用这句话!

这也是我爱情观的一部分,就算今天的我值得你放弃工作放弃家庭放弃社会交际放弃名誉,那么当你得到之后,早晚有一天,我就不值那么多了。

(当然其实,你什么也不要的话,他该把你踹了还是会把你踹了。

- -!

)这也是《成为简奥斯丁》里面,安妮海瑟薇最终的分手理由:你为了和我在一起而变得贫穷,早晚我们会因为贫穷而相互憎恨。

略微要吐槽的地方就是裘德洛的角色,电影开始之后我一直惊讶于他竟然演的是安娜的老公!

那尼玛在我心里就是一个秃顶肥胖口臭黄牙的死老头啊,直到真的渥伦斯基出现之前我还期盼说难道情夫也是裘德洛演?

可惜事与愿违,好吧其实真的渥伦斯基也挺帅的,可是裘德洛真的是我心目中的渥伦斯基啊!!!

难道是他为了自我突破跟导演要求一定要演老公吗?

可是谁天天和裘德洛睡一张床还要出轨啊!!!

花痴完后继续,看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很讨厌安娜的老公,因为那就是一个伪君子,无情,折磨、要挟安娜,假仁假义,可是在电影里,裘德洛真的让人恨不起来,只能说是情商低导致的社交障碍,看着倒比安娜更可怜些。

影片的后半段有点形式大于内容,原著中的大部分都是描写安娜离开老公之后的与情夫在乡间的生活,看着赖以为生的爱情一点点死去,那才是真正折磨人心的阶段,也许那才是托尔斯泰真正想要说的。

可是这用电影的手法太难表现了,所以二人的失和和安娜的死都交代的不够清楚,著名的“四个一切”也没有展现,感觉安娜就是吗啡吃多了得了妄想症然后就自杀了。

我一直不认为安娜是在出轨,当一个从没吃过糖的孩子发现糖的甜味之后,谁也没办法阻止她继续吃下去了,包括她自己(这也是人类为什么会换牙的原因吧?

)只有吃过之后发现糖虽然甜,但是会蛀牙会发胖会得病等等之后,她才知道要克制,而后如果继续坚持吃,那才是出轨,那才是不听话的坏孩子吧。

可惜她爱得太深没有机会改正了,难道这就是她必须死的理由么?

我真心为她惋惜。

故事的另一主线是吉提和那个黄毛男,托尔斯泰总会在小说中找一个自己的代言人,说一些作者想说的话。

这条线的主旨就是被高富帅玩剩下的女神还是可以和屌丝好好过日子的!

多么理想主义啊 我记得原著中有怀孕的吉提和烦躁至极的安娜见面聊天,气氛非常微妙,安娜有一种被女屌丝逆袭了的挫败感,这也是她自杀的间接推动原因吧。

黄毛男演得真好,嗯,对于吉提最终的选择是有说服力的,这也是作者推崇的恋爱观吧,不过我怀疑他们结婚九年后恐怕也会发生类似出轨的。

当然也许不会,吉提吃过帅哥的亏所以会有点的记性,可是话又说回来,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桥段每天都在上演,谁能说得准以后呢……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当爱情燃烧时……嗯……你就被烧死了。

我还想再看一遍啊!!!!

《安娜·卡列尼娜》短评

超出期待值。

6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推荐

乔·赖特古典主义三部曲,凯拉真是他不变的缪斯。舞台剧式的形式,行云流水的视听语言。简嫃说“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受限于电影篇幅以及当下时代,把主题收束到爱上来也情有可原。动情可以是一时冲动,但爱恋没法随心所欲。“所有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10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贫乳荡妇立牌坊不成卧轨终遗恨, 秃叔军官无奈终搅基共育二子女

11分钟前
  • black sheep
  • 较差

无感!本身就讨厌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惊悚下巴演了之后更是厌上加厌。导演的手法也不喜欢,电影不像电影,舞台剧不像舞台剧,整个一四不像。

13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较差

什么女人啊,外遇了,怀上情人的孩子,还要求多多,这女人简值是欺人太甚。转“安娜对于离婚的逻辑是这样的:“就算我出轨了我怀了别人的孩子,你们一众人等也绝对不能说我不好,不能排挤我,和前夫的孩子也必须给我,现在的孩子也必须跟着我,和我出轨的情人也必须娶我。否则我就闹。”

14分钟前
  • yangyxy
  • 推荐

凯拉那么好的模样,怎么总是纠结病态?不能放下架子演点家常喜剧?

19分钟前
  • yolanta
  • 还行

这个导演分明是Keira Knightley 的个人粉丝!!!这个片子怎么可能得7分以上!!!???

20分钟前
  • dogfrommars
  • 较差

凯拉·奈特莉的气质和表现实在很难驾驭这种角色,而且那个下巴总让我出戏回想起她以前的各种剧。乔·怀特拍这类电影真是越来越上手,独特的舞台剧式的故事展现模式,各中细节的拿捏,华丽的镜头感,布景,服饰,音乐…只是整个影片却只停留于小说表面,悲剧色彩浮于表面,没有太多引发观众共鸣的东西。

25分钟前
  • Q。
  • 还行

在坏情绪的那天看了,所以觉得挺好的,我喜欢绝望,和我讨厌自己一个道理

30分钟前
  • B
  • 推荐

乔·怀特甩下娄烨好几条高速路,

33分钟前
  • 沙尘暴躁
  • 推荐

英国就没有好看点的女演员了吗 Keira knightly 一直顶个站街女的发型是几个意思 男主角的颜都完胜女主角 剧情太赶 主线又没有完全突出 胜就胜在华丽的场景和服装外加非常好的配乐

35分钟前
  • Lisaaaaaa
  • 还行

很赞赏乔·怀特的文艺风格和他的想象力,还有那些伪长镜头,但实在不喜欢这种英式文艺片范儿的改编,再怎么改编也很难有惊喜出现。舞台化的一切华美的透着一股虚伪和廉价,让混久剧组的人感觉时刻感觉到布景的虚假,倒是很应这个故事的主题,最好看的也就是艺术指导部门带来的视觉盛宴了。★★★

3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展开过快一直是大多数名著改编的通病,但这部让我边看边质疑原著塑造的安娜就是这种“自作自受没事找事”的女人?没看过原著的,谁敢说这里的安娜值得赞扬同情谁绝对是精分了。

43分钟前
  • 某J。624
  • 还行

舞台剧式的叙事让画面可以不受写实的限制,略有些浮夸但是拍得很漂亮~ Keira Knightley实在是很没有感觉,或许安娜就该是这样的吧~

45分钟前
  • 夏雨荷
  • 还行

轉場精彩,很有閱讀感,因為文字描寫是慢慢建立起環境的。或許可以考慮加長影片或刪掉幾場戲。雖然視聽很棒,但是離原著精神太遠太遠,對心理狀態的關注一點都沒有,我覺得合適的拍法可以參考Von Trier的《憂鬱癥》

47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较差

托尔斯泰写书时必然想不到这位阿拉伯的安娜卡列尼娜~~

48分钟前
  • Hello
  • 很差

镜头转的我好晕。。。就因为裘秃的发际线,于是老婆就出轨了吗。。。

50分钟前
  • Jin
  • 较差

格瓦拉是个好东西

52分钟前
  • 教主饶命
  • 还行

感觉改编的挺好的,完全勾起了我童年看书后的回忆-安娜是个神经病⋯⋯

57分钟前
  • 石小po
  • 推荐

不得不说,太过于舞台剧,从人物到道具都感觉打了鸡血一样,穷心穷恶的。小说里的安娜是令人同情的,片子里确实个作天作地令人讨厌的女人,沃伦斯基反倒成了个很讨喜的角色了。列文线其实可以去掉,电影hold不住那么多内容。

60分钟前
  • 狸猫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