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黑镜第二季

Black Mirror Season 2,黑镜子 第二季

主演:海莉·阿特维尔,多姆纳尔·格里森,克洛伊·皮里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黑镜第二季》剧照

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2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3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4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5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6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3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4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5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6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7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8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9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20

《黑镜第二季》剧情介绍

黑镜第二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和上一季相同,本季的《黑镜》也由3个故事组成,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未来世界。 《马上回来》:一次车祸夺走了玛莎(海莉·阿特维尔 Hayley Atwell 饰)的男友艾什(多姆纳尔·格利森 Domhnall Gleeson 饰)的生命。在朋友的推荐下,玛莎利用艾什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信息塑造了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假艾什。刚开始玛莎只能通过手机听到合成的艾什的声音,不久之后,那个声音告诉玛莎,有一个方法可以让艾什“真正”的回到她的身边。 《白熊》:托尼(勒诺拉·克里奇洛 Lenora Crichlow 饰)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在一间陌生的房间里并且失去了记忆。在她昏迷的这段时间中,世界显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上充斥着无情的看客,而她竟然成为了杀人狂追杀的猎物。 《沃尔多一刻》:沃尔多是一只虚拟的蓝熊,出现在深夜的喜剧节目中,而站在它背后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二次曝光天下无坑吓我一跳鸾凤和鸣缠绵游戏爆裂兄弟和全世界一起爱你至尊先生之金蝉蛊法律与秩序第二十二季坂道之家爱战也梭吞2金刚王:死亡救赎爱上你是命中注定第一名我的塞林格之年凌河影人超验骇客白砂糖战士我只要我们在一起异星战场父子刑警三缺一24帧NaaiSekarReturns真假学园果尔达沉睡烈犬欲望都市第五季樱花大战

《黑镜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黑镜二》:三种死亡

人先天具有生产意义的强迫性倾向,哪怕是在面对三个不同人物、不同背景和不同主题的故事的时候。

看似松散的排列组合也会具有一种意义一致性的诱惑,使我们充满好奇的发问:为什么有且只有三集?

为什么它们以这样的顺序排列?

或者更直接的,为什么它们可以被归纳入同样一个名字下面?

对于《黑镜》这部有后现代气质的迷你剧而言,这样的追问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抛弃了现代性的、对于具体内容的细碎纠结,悬置了基于所指进行的引申意义的无效努力,而直接指向符号的逻辑与能指的逻辑。

在《黑镜》第二季中,第一集和第三集的基本对立是显而易见的:在第一集中,我们看到男主人公真实的死去,然后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复活(高科技造就的仿真机器人,能够极其逼真地模仿男主人公生前的思维习惯和语言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维系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与历史痕迹);而在第三集中,我们看到男主人公真实的活着(在影片结尾的黑夜中他虽然孤独、但依然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但却以一种虚拟的方式死去(他的心血——卡通形象Waldo——已经被夺走,他丧失了自己的符号价值,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成为黑夜里的幽魂)。

这一对立的内在张力体现在:虚拟的活着比真实的活着更真实。

对第一集的女主人公来说,虚拟机器人不仅提供了真实、乃至超现实的肉体感受,而且也提供了情感的慰藉和交流的可能,而对于第三集的男主人公而言,他的全部真实生活只不过是躲在卡通形象Waldo背后替他说话,而没有表达真实自我的机会。

他创造出一个卡通符号,成为它,最后被卡通符号所吞没。

同样,我们也不得不说,虚拟的死亡比真实的死亡更真实。

在后现代生活中,主体的真正价值不过是在社会网络中激荡的意义效果,而早已抽离了其本身内在的物质属性。

当第三集的男主人公从意义的能指链条中剥落下来成为孤独的一环时,他在符号层面上真正死亡了。

第一集和第三集在对立之外的一致性,表现了后现代对于符号象征性功能的奇妙倒置。

齐泽克所引述的关于“国王的两个身体”的悖论——国王的身体是崇高的、非物质的、神圣的符号和屈从于腐败和换代循环的世俗的肉体的结合,它存在于这样让人好奇的事实之中,一旦一个人充当了国王,它日常普通的特性就经由一种实体性改变而成为了一个魅力的客体——在后现代政治生活中已经全然失效。

在第一集中,作为主人公社会存在的象征符号不仅不是崇高的、超现实的,反而是肤浅和世俗的。

虚拟机器人是一个完美的自我映像,但它永远不可能与自我完全一致——反射作为一种重新标记,自己本身总是已经是一种多余的标记。

它只能以一种扭曲的、移位的方式进行自我反映。

女主人公很快就厌倦了机器人死板僵硬的模仿,她所期待的是看到模仿的失败之处,是重新标记的空白之处,是符号机体上可能出现的、转瞬即逝的人性光辉。

在第三集中,Waldo,一个虚拟卡通形象,“is not real”,“he doesn't stand for anything”,它只会污言秽语,插科打诨,和民主政治的高贵气质沾不上边。

但正如主人公老板所言“he is not real ,but he is realer than all the others”, “he doesn't stand for anything, but at least he doesn't pretend to”。

在意义平面化和缺乏深度的时代,真正严肃的态度恰恰是嘲笑一切严肃的态度。

虚拟机器人究竟缺少什么?

Waldo又代表什么?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又要使用那个用滥了的术语“没有所指的能指”来回答呢?

在这里是主人能指S1在持续补充着能指链S2,而这难道不恰恰是因为它不指代任何所指,才使它成为所有其它能指的代表吗?

最后我们回到第二集,“白熊”这一集在整部迷你剧中无疑激发起观众最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冲击完全可以理解:如果说第一集和第三集是关于两种死亡的寓言,前者是肉体的死亡,后者是符号的死亡。

那么第二集恰如它的位置所证明的一样,处于两种死亡之间。

这里我们又要回到齐泽克对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繁琐解释——第一种死亡试图否定对象的直观性,从而毫无察觉地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成为了对象的他者;而第二种死亡不仅否定对象,也必须否定对象所暗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从而否定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第一集是第一种死亡,主人公自己死了,但在世界上还活着;第三集是第二种死亡,主人公在世界上死了,虽然他自己还活着。

而第二集则是一个无尽循环的悲惨过程——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在世界上死去,但同时一次又一次作为自己活过来。

这种不断死亡但却不死的形象,一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如果我们回忆当一部关于异形的电影被称为《普罗米修斯》时,这个直接的共同点——活死人形象——难道还不明显吗?

超越死亡的生命既是不死的物体,也是被象征秩序剥夺支持的生命。

对这一集的解读,需要在智识层面上抵制所谓“对死刑犯的人道主义关怀”或者“娱乐至死”这种肤浅观点,而必须看到一个真实的主体是如何产生的——杀死她恰恰是唯一赋予她一致性的行为。

我们的整体社会是如此紧密地围绕着这种“抵制符号化的剩余”而运作的,以至于女主人公的永久死亡或者永久得救,都会使我们失去一切。

所以为什么这部迷你剧叫“黑镜”,罗德夫•加谢《镜子的锡箔》(The Tain of The Mirror)一书的书名提供了一个答案:当镜子去除它光亮的反射面后,我们看到的是它黑色的背面。

锡箔既是反射的可能性,也是反射的局限性。

《黑镜》因此是一个关于反射的悖论:没有主体能通过自己看到自己,只能通过在他者中对自我进行复制才能指代自我。

这种复制是不完美的(第一集),但却是必须的(第二集),甚至是主体存在的唯一方式(第三集)。

每一种复制也意味着一种死亡,任何熟悉拉康的读者都知道它们的名字。

 2 ) 正義是罪惡的通行證

《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真正的主角是圍觀的人們。

看完此剧,很多人在討論那個拍摄虐殺女童視頻的主角是否可憐。

在白熊的劇情中,女主角到底是虐童旁觀者還是僅僅是“正義公園”中的一個被消費的對象,電影其實交代的並不清楚,因為女主角那些碎片記憶是被灌輸的,所謂審判也許不過是正義公園裡的節目設置罷了。

公園裡面進行是的某種表演和娛樂,女主角是表演的活道具,這從最後的鞠躬致謝以及觀眾的歡呼就可以知曉。

好吧,姑且認為審判是真實的。

當女主角向“路人”求助的時候,所有人無動於衷,拿出手機拍攝。

因為女主角是“罪惡”的,而那些表演者和看客站在“正義”這邊,“審判”已然變成了一種享受。

此時參與遊戲的人們都是上帝,他們負責懲罰罪惡的人。

記得香港作家馬家輝曾在節目上說:平生最愛看打“小三”(馬博士當然是在調侃)。

設想下如果看見有人在路邊公然欺凌一個女人甚至把她扒光,有多少人敢說這場面好看?

但如果那人是“小三”,或僅僅有人喊了一句 “她是小三!

”,那麼觀賞則變得合情合理而且正義。

看看此片的評論就知道,有多少人在說那女人活該,不值得同情,難道沒有發現他們自己也正是那些“正義”的看客麼?

有時候真相已經不重要了,當你站在大多數人的那一邊,你就是“正義”。

從古至今,有多少次罪惡是正義的名義實施的?

從十字軍東征到聖戰,從斗地主到文革打死老師,無不以正義的名義。

記得高曉松說過在國外做了丟人的事唱起日本歌,起碼不丟國人的臉。

我們需要為自己的行為尋找正義的依托:一個愛國者。

當罪惡拿到了“正義”的那張通行證,這比罪惡本身更可怕!

 3 ) 黑镜S02E01细节补充,及个人猜测

首先是关于@skylocker 写的这篇《黑镜 Be Right Back:一些有趣的地方》的个人看法:(原文链接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775864/)4, “不知道是假笑才更糟糕”:  一,A的妈妈唯独留了一张假笑的照片,只在意表面的笑容,却连亲生儿子真实的情绪都分不清;  二,暗示分不清真假、分不清虚拟与现实才更糟糕,对应后面M纠结于直面惨淡的现实还是沉溺于虚拟。

  5, 丢到阁楼上而不是直接扔掉,既舍不得放不下又不够勇敢面对,眼不见为净。

7, 如果真是这个那么应该是暗示神的意愿是让自然延续,而不是人为地改变自然轨迹,这种复制人的技术就是像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神医那样违背神意--自然规律的。

个人不欣赏这种行为所以支持该技术支持公司被法办。

9, M不是抓飞蛾,更像是在把飞蛾赶向窗户接口处的缝隙让它离开。

对于任何飞虫(甚至可以说是任何生物)来说,玻璃都是一种奇葩并且恐怖的产物,飞蛾无法分辨玻璃的隔离作用,只能无数次往上面撞(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它们永远出不去,就像首尾相连求食至死的毛毛虫实验),相比较来说人类的智商更高,懂得吸取错误经验改进行动。

也是因为人类智商更高,所以发明了玻璃,这种实质上隔离了自然的产物。

  A的身高记录:A、M的女儿都有身高记录,我想这应该是象征生命成长的印迹,与之对应的是复制人数十年不曾改变的外貌(胡渣都不长的)。

人可以成长和衰老是基于生命本身的规律,复制人只是一个印象的综合体,并不具备生命力。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人,死了就是死了。

但是我们只是不敢面对。

  另,M重整房屋的时候只有A的身高记录,说明A妈妈在另一个孩子死掉之后也做过同样的事情,抹掉他存在过的痕迹之类的。

    所以,我想这一集BM的主题应该是“逃避”。

  逃避痛苦是一种自然属性,现实本就惨淡苦痛,逃避现实即是一种天性,而网络以及智能技术扮演的角色就是虎作伥助纣为虐。

  --正文始  1, 开场加油站M淋雨买咖啡,A只是坐在车里玩手机,貌似是在刷社交网络之类的东西,以至于没听到M说话,象征人类痴迷网络虚拟社会从而对现实生活各种“无视”。

例:A一个男人不开车不买水不整理东西各种吃白饭行为,虽然西方世界确实男女平等比较严重,情侣都要AA制之类的,但是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是流传在骨髓里的,所以这个甚至有可能是在暗示如果人们埋头网络世界只会造成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包揽一切事务的M就没那么迷恋智能终端)。

例:回家后A坐在沙发上继续埋头手机中,M开玩笑说让他用鞋子喝汤他也只是随便应了一声,非要M扔个东西过来才能把他拉回现实世界。

2, 要M强制要求手机放入杂货箱A才能专心陪开车的M聊天以免出车祸之类的。

3, 开车严重依赖导航仪,人类生活严重依赖技术。

说不定就是导航仪害死的A,也许是google地图造成的车祸,也许是Doctor Who里异化为坏(外星)人所用的车载智能技术。

4, be right back(难道这是这一集的名字?

)两个猜测:  一,就像电视台插播广告那句“不要走开马上回来”,对于M的一生来说,从A死亡到被注册加入参与此项技术活动的这个时间长度,确实只能算是电视剧里插播的广告(或者广告里插播的电视剧?

);  二,如果right理解成“刚刚好”之类的意思,A的虚拟邮件、虚拟语音、复制人都是让M“刚刚好”回到了A死前的世界,精神上。

5, A一个人开车就翘辫子了,两个猜测:  一,暗示现代人寂寞到没有“人”陪伴就不能存活。

开头M开车回家那一段A的存在并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作用,充其量算是坐在旁边帮忙排解无聊,以免M困驾。

  二,暗示沉溺网络必死无疑?

A一个人开车没有人强迫他手机扔杂货箱,有可能因为分散精力到智能终端上不小心车祸了,或者过度依赖导航仪。

  6, M跟姐姐打电话时,后者在家带孩子,而她老公只是坐在沙发上麻木地看电视,收到老婆的求救信号后也只是把孩子报上沙发一起看电视。

  妈妈带着男孩玩玩具,而女孩早就已经加入爸爸看电视的行列,按照女孩成熟较早或者这里本来就是姐姐弟弟的设定,现代社会中人越成长越远离自然,现代科技捆绑了人类并极大程度上稀释了天性。

现在的家长都喜欢让各种pad成为保姆,除了对孩子视力的伤害,更大程度上是在剥夺他们的童年,他们在自然属性中或者人类社会前期的自然行为被篡改;而这又仅仅只是为了家长的方便,源于人类的本质属性--惰性--还是逃避。

7, M让警察吃闭门羹,这显然就是拒绝面对现实。

  Revenge里某段独白貌似是说面对失去有五个步骤,一开始我们否认逃避拒绝面对,然后我们愤怒,balabala,最终我们接受。

  A的死、虚拟邮件、云端对话、复制人,M对待这一切的过程都是从拒绝到接受,但是整体上看来,M选择了复制人而不是直面现实,这本身就相当于回归到了第一步骤,还是逃避。

8, S推荐M加入虚拟技术的时候用的是过去式,两个猜测:  一,她说谎,她不光是当时得到了治愈,更是从此之后就沉溺于虚拟世界。

  二,她比较坚强挺过去了走出来了,虚拟技术只是一个过渡期。

  个人倾向于前者,首先我不相信人的自制力,其次人如果真正进入到纯粹臆想的世界,根本走不出来,这个世界要有变化才有发展,就像物种要有变异才有进化,如果沉溺于过去式,那就只能成为过去式,走不出来的。

9, 关于S的推荐和后续发展:一,S像是在传销,是不是这种东西上下线有提成神马的,纯猜测;二,虚拟A像是病毒营销。

后者随着网络虚拟社交的发展一方面让宣传回归到口耳相传的原始阶段,另一方面更是对这种病毒营销效果效率的近无限放大。

10,垃圾邮件的读书推荐两个猜测:  一,讽刺亚马逊的智能猜测(类似于豆瓣的猜你喜欢之类的?

)以及谷歌的智能搜索。

一切信息都会被记录然后根据数据推测,但是也只是数据处理的结果,一方面让人觉得毫无秘密可言一方面也不一定能够真正模拟复杂的人脑。

  二,讽刺人们心口不一。

M删除该垃圾邮件,以及后面抱怨复制人不该那么听话,我只想说女人真是复杂的生物...  11,M打给姐姐的未接来电。

一,男孩当时在玩类似于平板的游戏终端,同6;二,男孩女孩没做事也没提醒妈妈有电话,同1。

12,M从“只说一件事”到买下一个昂贵的复制人,好比现实生活中很多女人血拼的战果可能是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一样,营销手段只是手段,最终是人的贪婪成就了销售业绩。

13,用影像数据模拟电话以及生成复制人,除了说明仿真以及智能技术之牛叉,反过来看也是人类对技术的依赖,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数据可以用来生成拟态。

14,M说“不是法国人”...这应该是个笑话吧?

调戏法国佬貌似是英国人的看家本领啊,就连BBC“建国大业”的《亨利五世》里面的法国公主都是公认的丑得坑爹,摆明了不放过任何黑法国的机会...15,手机摔坏M急哭了,A安慰说他在云里,两种理解:  一,在云端,数据云存储,免丢失神马的奇葩高端技术。

说白了就是把所有数据都集中到某一方或者少数方手中节约仓库租金,个人认为这是极为危险的,安全和隐私都超难保障。

  二,在天上,提醒M他已经死了。

一切看似听似真实的虚拟都只是数据的智能排列组合。

  个人倾向于前者,因为A马上就提出了销售新产品的要求,提醒A就相当于一个销售告诉顾客“我即将卖给你的这个东西不能给你的人生或者生活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也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纯精神满足”,尼玛又不是贩·毒。

  16,复制人回答M的问题现场搜索答案,之前在草坪上对话那个应该也可以算在内,那就两次。

人们果然已经依赖搜索引擎到脑子不想动的地步了么...17,复制人说无毒就可以吃,讽刺转基因食物?

18,复制人说人们总是留着好看的照片,恭维自己,所以复制人保持的是最好的状态,但是这个还是逃避现实,因为现实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好,现实因为变化莫测所以美好。

19,复制人行动范围受限,大抵象征科技再如何发达也是有限的,智能技术再发达也只是一堆0和1的排列组合,永远不可能超越人脑。

相较之下,人的行动范围则是无限的,但是也可以说正因为这种看上去的无限让人类的欲望成为黑洞。

  复制人须得管理员陪同才能离开离开原点,象征科技再发达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像人类永远无法超远神明(或曰自然),科技也永远无法超越人类,就像盖上了“所有权”的邮戳一样?

  20,最终,M也没能彻底脱离复制人和有A的过去,没能走出阴影发展一段新的人生。

她保留着复制人(藏在阁楼远离外人和自己、只在周末让女儿与之交流这些就不说了),时光荏苒,她会变老女儿会长大,但是复制人永远保持那个样子,这说明复制人只是一种技术,只是一堆数据,甚至比克隆人还要低级。

  虽然按照多利羊的例子推断,初期克隆人的生命应该也比较短暂,但是那好歹是人得意忘形到妄图cosplay造物主所培育出来的生命,那是从受精卵借由实体子宫生长出来的生命,也会成长也会衰老也会死亡,但是数据只能排列组合,复制人只能停留在有记录的那个世界里。

  当然,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只有遗传没有变异,所以人在怎么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胆大包天,到底不是神。

  这里的神不是指的宗教神。

  但是现在的所谓的科学,尤指教科书营造和灌输出来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离经叛道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个人认为,这也是人类对面对这种“能力有限”的事实的一种逃避。

    欢迎捉虫和补充。

 4 ) 精巧故事2

有剧透,否则若干时间以后自己都忘记剧情了。

1. S201是把一个人的网络信息搜集起来模拟这个人的性格。

从结尾来看似乎这个做法有点失败,但如果可以搜集的信息大大拓展,是否就会成功模拟出一个人?

毕竟我们的性格是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而展现的。

另外作为一个正常男性我要说,不会射的男盆友和按摩棒有什么区别啦。

2. S202是惩罚一个拍摄残忍虐童片的人的故事。

简单来说就是讽刺自以为正义的看客实际的表现和这个罪人本身并没什么不同。

不过由于每天清零罪人的记忆,这一集倒是要比乍看上去更深刻一些:1)作为失忆者,是否依然必须为自己的过去负责?

(我们可以不为文革负责吗?

);2)如果1的问题成立,那么每次惩罚实际上都是完全意义上的表演秀,“罪人”只是无辜的受害者罢了。

3. S203是卡通人物竞选的故事。

结尾没让蓝熊获胜真是遗憾。

这东西跟前一阵上海动物园给猩猩海选名字差不多,要玩就得认赌服输。

没有竞选理念什么的都是扯淡。

只有符号意义的领袖才是最完美的领袖。

 5 ) 好看还是深刻?《黑镜子》的选择

最近《黑镜子》第二季在更新,由于第一季的良好口碑和剧情的话题性,广大网友对这部英剧自然趋之如骛,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许多观众在看完黑镜子每集不同的小故事后都极其热衷提出自己对于剧情的解读、对编剧的意旨分析揣摩,就像考完试的同学在一起对试题答案一样,愈深刻似乎就越接近了那个标准答案。

大家互相询问你看懂了吗的时候,潜台词不过是想探知对方是否理解得比自己更深刻,在这种比较中,大家却似乎忘记了问,《黑镜子》真的“好看”吗?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小说,好看的小说和不好看的小说。

此说虽然不近人情,但却也抓住了部分真理。

作为一个毫不专业的影视观众,关于是否好看,我觉得我会很看重影像呈现的故事抑或剧中人物,加上重现或者超越现实的气氛。

这个电影或者剧集是不是说出了什么深刻的道理或者是否具有教育意义、社会意义想来并不是首位的。

在观看第二季的时候,我想观众不难从第一集“be right back”中看出现代科技丝毫不能填补人类情感,反而使之愈加空洞的绝望;在第二集“white bear”中,我们也会为现代伦理不过是弱肉强食、大多数人内心罪恶的保护伞的事实而感到揪心甚至自省。

《黑镜子》的好处在于,它的主题很深刻,对于现代社会文化中的荒诞有着敏感于众人的捕捉,说出大家内心的不安。

然而反过来说,这部剧集是一部主题先行的剧集,是有一个统一的观念为纲领的。

然而较之第一季,第二季愈加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先行的抽象理念正在束缚剧中人物,也在制约故事的展开。

这个观念正在逐渐变成人们的单一行动逻辑,故事的进行似乎也只是为了说明这个理念而已。

以“be right back”为例,当有了用社交网络数据重建死去男友的理念之后,故事就非常线性地展开,诚然女主角很让人有代入感,然而剧情的发展似乎太单薄而欠变化了,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定是个悲剧(想要个充气娃娃女友的爷们自然不包括在内),也知道症结所在,也知道看到结尾自己必然感到很虐,甚至看《黑镜子》带上某种被虐的期待了;再说“white bear”,这可能是目前两季中取喻较大,也是比较失败的一集。

人们通过惩罚,围观杀童罪犯获得“正义”的快乐,同时仍然受到社会伦理的包庇,法律和良心都成为人们的消费和玩乐对象。

这一集对于“正义”,“罪犯制裁”以及“消费道德”有着诸多的涉及,然而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理念完完全全控制了这个故事,故事为了一丝不落地表达这些理念,成为了这个抽象理念的附庸,显得生硬和“隔”,诚如一位师姐所说,文本不好,潜文本再好也没用。

同时剧中人物血肉剥离,只不过成为单一行动逻辑的符号而已。

这一集中没有一个人有性格的第二面,没有人有反思能力,虽然编剧提及有表现“行尸走肉”的想法,但僵尸片也总还有几个活生生的人物吧,《1984》中也有反抗者啊。

编剧试图营造的人间地狱中只有僵死的逻辑,是没有未来的死水,是一个十分标准的答案。

实际上,第一季的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与“white bear”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在情境的设定上更加丰富新鲜,象征也非常巧妙,对选秀节目的讽刺一针见血。

更关键的是,主角是一个反抗和反思者,是死局中的可能性,给我们带来希望,也给我们带来其反面,即便是泥牛入海,也曾是有血有肉的英雄,是活生生的人。

“white bear”相较之,就枯槁得多,只不过给人带来深深的绝望。

加缪说,“生存的荒诞是一种清醒的智者见地,但意识到生存的荒诞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相反却是生命的开始”。

重要的是西西弗斯依然决定要去推石头,而并非石头依然会落下来这个事实。

我们并非为了虐而虐,并非为了绝望而绝望。

看完《黑镜子》,如果我们真需要领会什么的话,我以为我们应该知道的不仅是什么东西是不可信和虚无的,也许更应该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珍贵的,值得追求和相信的。

《黑镜子》的编剧曾参与BBC的一个电视片《看电视毁一生》,想来与《黑镜子》归旨相同。

讽刺的是,《黑镜子》在英国channel4这几周的上映,让观众欲罢不能。

看《黑镜子》毁不毁一生呢?

我不知道,观众看完《黑镜子》所感受的荒诞、震撼、绝望会不会和“white bear”里的人们的狂热围观同出一辙呢?

无关痛痒的义愤填膺是否依然是一种自我催眠呢?

 6 ) 一个程序没编好导致的悲剧

只谈第一个故事。

玛莎的男朋友因车祸去世,朋友给她推荐了人工智能,通过读取男朋友在网上的发言来模拟他的性格。

最初玛莎不同意,因为那不是他,然而不久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终于忍不住尝试着与人工智能对话,在听到他的声音时泪流满面。

之后他们一起聊天、回忆过去、故地重游,玛莎用男朋友的视频给人工智能订做了身体,似乎过去的一切又回来了。

然而随着相处的深入,玛莎发现与人工智能的交流总是无法达到她期望的结果,逐渐陷入绝望,最后人工智能被关到了阁楼上。

这个结果产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程序编得不够好,宅男程序员们真是太不懂女性心理了,处理问题都是直线思维,看玛莎心情不好就问要不要滚床单,让滚出去就滚出去,让跳崖就跳崖,让不跳就不跳。

其实程序应该这么写:当她无来由地心情不好的时候;当她让你滚出家门的时候;当她叫你从悬崖上跳下去的时候……上前抱住她,说“我爱你”。

一早看到新闻《计算机首次通过图灵测试》,瞬间觉得科幻中的好多问题都即将成为现实了,比如人工智能的一大痛苦在于,他们以为自己是人,应该有人的尊严,而人类把他们当做机器来利用和销毁,于是人工智能与人的冲突爆发了。

不知为何联想到《青蛇》中,白蛇生了一个看起来完全是人的孩子,法海的表情震惊而悔恨,伸手要去救她,那一刻是承认她是人了吧。

如果程序能让人相信它是人,并且有学习能力,它就有了生命吗?

它的生命要通过人来定义,还是有其自身的存在意义?

这样的生命有原罪吗?

可以被拯救吗?

参与轮回吗?

可以谈恋爱吗?

问一个程序员同学:“你觉得人工智能算生命吗?

”“算。

”“要足够复杂才算吗?

”“不用啊。

”然后他贴了Youtube上的一个故事:“我四岁的时候,我爸买了台XBOX,如果你有印象的话,你或许还记得那2001年出的黑色的、挺结实的方块盒。

对,就是那个XBOX(不是360),我们一起玩了很多游戏,而且玩得很开心,直到我六岁的时候他去世了为止。

在那之后的10年,我没能再去碰它,然后当我再度将其打开的时候,我留意到了一件东西。

我和我爸曾经玩过一款赛车游戏:《越野挑战赛》,当时它刚出来的时候我们真觉得它挺不错的。

就在我打开游戏这看看那看看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幽灵。

这游戏的设定是计时赛中,最高纪录保持者的录像将会以幽灵驾驶者的方式呈现出来与你一起竞赛。

猜到了吗?

对,没错,我爸的幽灵至今仍在赛道上奔驰着。

我于是玩儿了一遍又一遍,试图打败这一幽灵。

慢慢的,我追逐上了幽灵,而终于有一天我超过了它,然后……我在终点线前停了下来,以确保我不会将它抹除。

 7 ) 恐惧的变形与进化——黑镜第二季全解析

我看的电视剧不多,不过如果要找一部没有一集不精彩不深刻不叫人失望的电视剧,想必只有黑镜了吧。

英剧出了名的慢工出细活,等了一年,终于等到了黑镜第二季,这两周所有的期盼和等待全都给了它。

而它也一如既往的黑色,冷酷,超前,批判得不留痕迹,揭露得毫无保留,看完每集之后,我几乎都有一分钟时间不想说任何话,只想沉默,看这结尾的字幕缓缓上升,五味杂陈。

总的来说,黑镜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恐惧的故事,这种恐惧并非来自奥威尔笔下1984老大哥统治下的黑暗,而更多的像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预言的变形——即我们终将在一切的娱乐化里迷失自己,文化,教育,特别是政治,一切都无法幸免。

比如黑镜第二季第三集《the waldo moment》里那个虚拟的蓝熊,靠着粗口讽刺娱乐大众就获得了选区第二的选票,甚至冲出英国走向世界,还有第一季第一集《our nation anthem》中,舆论,信息,博弈,民主,娱乐,一切让首相去强奸了一只猪,荒谬,黑色,压抑,不现实但你又无法肯定这一切不会以另一种形式发生。

另外,黑镜所描述的恐惧还来自于对科技发展的警惕而引发的对自身认识的迷失,比如第二季第一集《be right back》通过对社交网络上一个人遗留信息的分析,可以造出和这个人一摸一样的人造人,但是由此而引发的却是来自于最亲密的人巨大的恐惧;比如第一季第三集《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中诞生了记录你所有生活片段的芯片,可以随时回放,忠诚对于隐私的拷问在科技里找到证据,怀疑在对生活的拷问里将恐惧放大到无以复加。

最后还有关于“我是谁”这一古老问题的讨论,只是这种讨论并非以哲学的意味呈现,其方式依然是恐惧的变形与进化,比如第二季第二集《white bear》,我们到底是谁,是正义的执行者审判者?

还是比杀人犯还要冷酷凶残一万倍的看客和怂恿者?

西西弗斯式的惩罚到底是满足了我们内心的凶残,还是用轮回的方式惩罚了罪恶?

又比如第一季第二集《15 Million Merits》中,不停地骑脚踏车来换积分,而积分可以用来换食物换虚拟衣服换名利的入场券,我们娱乐别人却又被别人娱乐自己,一切都是一场秀而已,那么我们到底是谁,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下面全面分析一下第二季的各集《be right back》——我是谁我们是谁?

我们如何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

古老的问题说过的话可以代表我们吗?

那些留在twitter facebook 微博 豆瓣上的自以为个性的话啊真的个性到可以代表我们的地步了吗那真人触感的可以像我们自己那样说话的人体模型呢?

不知饥饿,不知疲倦,不会厌倦,没有愤怒,永远陪伴完美的让人找不出拒绝的理由可是为什么又觉得不对劲儿,一切都觉得很怪是的,“他”不会愤怒,即使被打也“不知道”还手;“他”更不知道恐惧,站在悬崖边,只要一声令下,随时可以跳下去女主角终于明白了,其实,“他”终于不会是他,因为,“他”没有感情这里的感情,包含了感觉,喜悦,恐惧,厌倦等一切人对于外界对于他人的情感反馈和交互,我们就像一个个形状各异绝不相似的棱镜,对于光的反应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沿固定角度反射回去,而是折射出不同的色彩组合,这些色彩,才是我们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也是我们每一个独特的自己。

然后人终于是脆弱的,我们都需要一些东西去依靠,女主角将“他”锁在阁楼里,和女儿约定周末可以去看“他”,一切看起来都很和谐,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可以被替代的,如果你不仔细地生活。

《white bear》——又一个西西弗斯西西弗斯,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人物,被众神所惩罚,要不停地推一块巨石上山,到达山顶之后,巨石又会滚下去,一切重新开始,周而复始,无穷无尽,众神觉得再没有比这更严酷的惩罚了同样是西西弗斯似的悲剧,如果说《恐怖游轮》里一遍又一遍的死亡循环像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宗教故事,那么《white bear》里一次又一次重演的“秀”更像是一个深刻的超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整个故事写的一波三折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个人觉得是第二季里最为精彩的一集,开始以为只是科幻电影,大家受了白熊信号的影响,残忍的旁观甚至录像女主角被追杀的过程。

女主角好不容易跑出来了,结果又差点儿被白熊党在树林里干掉,最后,女主角终于快切断白熊信号了,忽然大幕拉开真相大白,原来女主角是一个杀人犯,残忍的录下了男友杀害一个小女孩的过程,大家觉得判罚太轻,于是开设了“白熊正义公园”,将这个经典的剧情一次又一次上演,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正义的狂欢,被一次又一次去除记忆的女主角每天都不停地完成这幕剧,一批又一批的观众被请进公园去参演参观直到晚上的闭幕狂欢。

他们自诩正义,完成对杀人犯的审判和惩罚,然而在这种西西弗斯的轮回里,观众是否已经成了比杀人犯还要残忍的看客了呢?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the waldo moment》——虚拟统治世界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最大问题,其实是厌倦我们厌倦了政客的虚伪与谎话,我们厌倦了中规中矩的辩论与陈述,我们厌倦了无聊的生活,我们厌倦了平淡的爱情,是的,我们也厌倦了日复一日不断在平凡中失去兴趣的自己。

厌倦啊这时候,有个虚拟的动画蓝熊跳了出来了,它可以说任何过分的讽刺的话而不必承担责任,因为它是虚拟的,;它可以做任何搞怪的下流的猥琐的动作而不必遭受责骂,因为它是虚拟的,;它可以没有任何立场只是一味的攻击别人而免于被指责,因为它是虚拟的。

我们爱它,因为它标新立异如此奇特!

我们爱它。

因为它是虚拟的,我们对它格外宽容!

猎奇和宽容,我们就在这两种情绪里将虚拟的人物捧上了神坛很有意思,我们对人如此苛刻,对虚拟的不现实的东西却宽容的要死某种意义上,我们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摧毁而摧毁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明天,而只是只是为了发泄自己出于厌倦而对于这个世界以及自己的不满“没有政治态度,也是一种态度”这更像是一个“厌倦宣言”最后潦倒的蓝熊原创者看到播放中的蓝熊荧幕,愤怒砸之,却被警察打到在地,屏幕中的画面依然在播放,蓝熊活跃于世界各地的慈善项目中,它好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充满了讽刺蓝熊背后是谁,重要吗?

蓝熊的目的是什么,蓝熊是善是恶,重要吗?

厌倦永恒,猎奇永恒,也许下一秒,我们会就将自己的票投给了一个虚拟的蓝熊,娱乐至死,who cares!

 8 ) 黑镜·白熊:两难之境

晚上把《黑镜》第2季第2集又看了一遍,感触良多。

很多人从中读出了表演正义、围观者的暴力等等观念,我第一次看得时候也是这么觉得。

重看一遍,却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在这一集后面再附上一个短片,完整地再现男女主人公虐杀小女孩的全过程,两相比较之后,我们又会做何评价?

念过一点书的人,看待事情总是喜欢从理念出发,给每一个事物贴上一个标签,或者归入一个体系,仿佛守财奴把每一个金币放入恰当的柜子。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往往钝化了个体感觉,疏远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活生生的联系。

世界是从野蛮中生长起来的,有婴孩,也有污秽,而我们的思维受到教育、规则的影响太大,常常发生选择性失明,来保持整体的完整和纯粹。

因此,如果那些残酷的、血腥、卑鄙的镜头在一瞬间冲入视网膜的时候,你还能冷静地、自信地做出这种社会学评价吗?

这种评价还是那么坚不可摧吗?

这种设问并非想将既有的评论再次翻转过来,非黑即白的思路毕竟没有什么太大意义。

这一集《黑镜》的价值也不在于单纯的批判,而是揭开了在人的发展进程中文明与人性的两难之境。

我们自认为自己正走在文明的康庄大道上,不但物质文明一日千里,而且精神上也是日趋高级。

单就死刑为例,古代有凌迟、菹醢、烹刑、腰斩、炮烙、车裂、绞刑等复杂的刑罚,近代以来改成了枪决,现在还引入了注射死刑,似乎我们惩罚犯罪的手段变得越来越理性平和。

但是开放的、匿名的互联网却充分暴露了我们的野蛮,在这里我们可以肆意攻击,大放厥词,我们与鲁迅笔下一白多年前的看客其实并无二致,我们还是喜欢看凌迟、菹醢、烹刑、腰斩、炮烙、车裂、绞刑,如果对象是坏蛋,那就更好了。

所以,文明为人们带来了政府、法律、学校,小心翼翼地保护人的价值、伦理、道德、秩序不受破坏,然而人们内心的野蛮与残忍仍然不会满足,一有机会他仍旧要嗜血。

《南方周末》上有一篇文章叫“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围观真的能改变中国吗?

《黑镜》式的围观,只会让事情更糟。

“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可是发展了的历史却不会自动消除恶,历史从恶中诞生,又永远与恶搏斗,没有恶,也就没有了历史,人皆为尧舜,天下太平,又多么无聊!

或许这就是人的宿命,如果我们能一代代坚守对理性的信心,这个世界或许会更好一点,但是野性的血永远不会流失,在每一个时代他都会挑战我们文明的边缘地带,从而迫使我们走得更远一点。

或许这是我们比西西弗斯或者《黑镜》里的女主人公幸运的地方。

 9 ) 不存在的男朋友

《黑镜》S2E1乍看真是妹子们的福音啊,人造男友百依百顺,不但省去吵架的精力,还可以让他想干嘛就干嘛,打扫房间做饭干重活修灯泡,还可以对他身上不满意的part进行修改(“乖,变一张马特·达蒙的脸”),甚至还可以让他的penis随勃随起!!!

更可贵的是这货还储存了所有A片里的各色姿势,然后像小马达一样随叫随停!!!

妹子们再也想象不到有个汉子出现到世界上的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你”,难道这样不就会省去麻烦皆大欢喜世界更加美好了吗!!!

科技不仅让汉子们拥有声音甜美爆乳娘的充气娃娃,还让姑娘们拥有技术娴熟温柔体贴不抱怨的人造男友!!!

片子开头sara对痛失男友的martha说:no one is real。

我们的确曾浑浑噩噩地苟且在这世上,若不是死亡的冲击,我们也不知道汩汩如流水的生活什么时候会干涸。

活着的人的感觉有千百种,无论是仰面大笑,还是撕心裂肺,所有的情绪都是真实的,只是被无意忽略掉了。

死亡像是人们跳到深井底下的一滩井水,之前我们向下麻木地坠落,坠落,渐渐埋怨深渊的了无尽头和无尽难测,但是当我们的身体突然碰到冰凉的井水时还是会无可救药地大声尖叫。

死亡惊醒了martha,也成为她的尺度,当她发现生活又呈现诡谲的一面时,便在悬崖边勒令人造男友跳崖自杀。

她又怀念起生活枯燥的另一面了。

那么科技究竟在“真与假”的感官斗争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VD中人成为吸血鬼之后所有情绪会被放大,快乐会变成狂喜,当然伤心也会变成绝望。

我在想我们适应科技的过程就像吸血鬼transition的过程一样,刚开始我们被突如其来的新奇和冒险刺激得浑身发热,像吸血一样在社交网络上窥私探秘八卦,然后开始搬弄是非嘲笑同伴传播谣言,最后发现这个已经被我们吸得千疮百孔的小世界也不过如此,朋友们的隐私也没想象中那么惊天动地,明星们的生活也没那么完美,但我们却要支付“永远也回不去了”的代价。

我们饥渴地天天刷新社交网络,在无数无聊的状态分享中黯然神伤,曾经偶尔的沮丧被技术放大成巨大的失落感和没有存在感。

人们已经为杂乱无度追逐新奇而付出代价,无论是支离破碎的注意力,还是耸人听闻的纯真,人们发现自己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已经很难再有“感觉”了。

我们与科技煅造的机器最重要的不同就是我们的感觉,更可贵的是,感觉在变化。

我在社交网络上发状态称我讨厌凤凰传奇,并不意味着在我生命中的某一刻我不可以和我爱的汉子在车里纵情地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

即便我在网上贴出小时候的照片并跟朋友们分享打趣那时候的糗事,并不意味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不会抱着相框哭。

哪怕汉子状态不佳早泄我会觉得沮丧,但起码我不必每天都跟porn里面的荡妇一样浪叫。

科技世界未曾料到的灾难之一是,人人成了感情残疾。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几乎永远都不会离开一台机器,它保证会让我们浑浑然又色迷迷地逃离现实。

当我们的眼睛盯着“黑镜子”时,我们无法去体验那些被镜子排除在外的感情。

前几天看到的一本书中说“科学对我们有意义,不仅因为它帮助我们控制了这个世界的某些部分,而且还因为它展现了我们永不可能掌握的东西”。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如此怀念一个脸上有痣、吵架时天崩地裂、窝在沙发里懒懒散散、ml有时无法erection的真真切切的男朋友。

 10 ) 作为多维向量而存在的人们

因为脾气好,所以从中学开始做各种人的垃圾桶,也听过了各种故事。

其中也了解到的一点就是:每一个自以为独特的人,其实也都有着和其他人大抵相同的成长轨迹,会在和其他人相似的节点上面临其他人也都面对的问题,再由与其他人大差不大的过往经历中产生出雷同的思维方式,因此而选择了和其他人类似的处理方式,也获得大部分人最终得到的结果。

然后,就像卷积一样,为下一次的周而复始埋下又一块砖头。

so u're not different,at all“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后工业时代里无数个典型的错误之一。

有些人知道事情不是这样,但是他们宁愿这么去想,有些人则当真会误把这句话当做不需质疑的公理。

可是了解多了便自然会发现,人是会自组织的、有行为模式可循的。

而见识过各种模式后,就可以为人们贴上标签、打上条码,甚至拟出公式。

说到底,每个人都可以化简为多维的向量。

或者洋气一点的说法叫matrix这个理论也许二十年前就有。

可是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人感到不适?

《黑镜第二季》短评

全然没有第一季的第一集出色

6分钟前
  • 韦达柯
  • 还行

虽然第三集最后一点儿cyberpunk还算有趣,可是正片都太难看了

10分钟前
  • 陈永仁
  • 较差

最难看的一季

14分钟前
  • 怀雪
  • 较差

完全不知道这集出现的意义

17分钟前
  • momo
  • 较差

白熊最为精彩,很难想象到的反转情节,被颠覆之后是一种思考,对于审判和正义。另外两个题材不太新鲜,有点拖整个剧集的水准。

22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已经看过的6集里面,s01e03和s02e01的讨论与社会讽刺较远,偏偏这两集也是我最喜欢的。而如果说发人深省,可能还是s01e01和s01e02最为震撼吧。第二季的后两集有点意义重复的味道,其实social media的受众还没有那么卑劣。

27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1、3还凑合,2不仅抄袭而且极其垃圾。

28分钟前
  • 天王君1/7魂魄
  • 较差

其实相比第一季的耸动我偏爱第二季呢,并未完全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玩概念,实则温柔地杀死你。现代性有时候残酷到让人怎么也抓不住生活的实感,过度依赖社交网络的自己其实也是live in the cloud吧,恍惚中我觉得自己说的话所花费的时间就是在复制粘贴,多可悲。(201看到哭啊我真是弱爆了

32分钟前
  • Nolita
  • 力荐

第三集对意大利政局神预言!第一集的「完美充气娃娃」太c.r.e.e.p.y!人类可爱和可恶之处是因为我不完美却又追求完美,接近完美时又害怕完美。以往被设定跟人类相爱的机器人/天神/外星人多少具备一些缺点足以与我们相配。

33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第二季都有9分?

34分钟前
  • 阿席达卡
  • 很差

越来越差

39分钟前
  • 较差

没有第一季那么惊喜及震撼的感觉了,汗~~

41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依然是旧点子拼贴,但处理得明显不及前作巧致.EP1温吞而EP2的诠释彻底是廉价了(近似主题,写实的S1EP1不就比它森冷/复杂得多么),唯EP3水深足够.调子告别了上一季的强侵蚀力而一致走向沉闷,不过EP1剪辑造出的无声胜有声的留白还是让我印象深刻.本季多少有些聚焦新媒体的意思,若有后续,还望能换个关注点…

42分钟前
  • 岚行
  • 还行

3.4 这是个拼想象力的时代,情=屁。

45分钟前
  • arlmy
  • 还行

第二集拉胯

48分钟前
  • 是机智雯cc
  • 较差

这剧或许刚好展现出的是最近一百年英国人普遍意识形态的大退步吧,另外作为一个典型白左,编剧也太没特点了。

51分钟前
  • KREJERK
  • 很差

(第三集)这一集回归现实主义了,很可喜。保守党参选人虚伪,工党参选人只是想拿这次选举来作为自己以后晋升的政治砝码,而waldo也只是为提高收视率专门说黄色笑话挖苦名人的虚拟人物。。。其实在这次选举中,没一个候选人是好鸟。。。这集的意义在于探讨“西方民主是否已死”的问题,立意不算新颖,

52分钟前
  • 威尔森与蕉
  • 推荐

我又看土鳖电视剧了。大概只有那个弧形画板比较喜欢。

53分钟前
  • 内个死猴子
  • 较差

没有第一季惊艳。这一季感觉有点过了,让我有点神经紧张,没在反思,只是单纯的为这些现象感到恶心。

57分钟前
  • 心锦意阑珊
  • 还行

You're just a few ripples of you.There's no history to you. 戾气也是可以气数散尽的 没有什么是无赏味期限的小人鱼泡沫

60分钟前
  • il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