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用“血腥”一词来形容这部电影,我认为用分开的“血”与“腥”二字更为贴切冰箱中空的的血瓶,保温瓶中稠腻的猪血,胃中反吐出来的血,浮躁的城市,拥挤的地铁,惨白的日光灯,怨念的飓风脊椎中拔出的剑,蚊子振翅的轰鸣污秽的红褐色和令人作呕的腥味弥漫在整个影片中纯洁,孤独,自责,虚伪,一切的一切,都在夜的黑色的掩盖下激烈地流动着
《守夜人》是把《9分队》从俄罗斯票房冠军宝座上赶走的片子,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结果可能是他们拍摄时为自己厘定的目标。
因为片中有非常有趣的一段,安东在两个空间之间穿梭(类似黑客帝国)的时候,是借由两个广告牌来转换,其中一个被撞碎的牌子就是《9分队》的巨幅广告:)票房本身就是个毒药。
能把《9分队》打败的片子,只能是比《9分队》还差的片子,《守夜人》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故事本身是混合了魔法巫术和一点点科幻,原著是谢尔盖·卢科扬涅科(Sergei Lukyanenko)的三部曲(守夜人,守日人,黄昏使者),这套书据说在苏联的地位还是满高的。
由于票房成绩,现在还在接着拍《守日人》。
这类片子,特技之外,其实也要比拼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在这个领域,没有人可以比好莱坞培训出来的导演更强,美国人总是更善于把一个故事讲得很清楚,什么文化程度的人都能看懂,属于白居易级别的。
本片的导演提莫·贝克曼贝托夫Timur Bekmambetov在这方面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排除掉一些因为碟片本身蹩脚的字幕翻译所带来的困扰,导演本身讲故事的能力确实也有严重的先天不足。
首先很明显的毛病是不知从何下手,把一个不复杂的事情给讲复杂了。
另外过多猎奇,模仿和没把握的电影语言也令观众如坠入雾中,苏联观众因为熟悉原著,看起来可能还好些,美国观众不买帐就很能说明电影本身存在的问题了。
剪辑是最差的一环,我把它称为痉挛式剪辑。
节奏完全不在导演的考虑范围之内,通篇充斥着时松时紧的镜头,而且松紧都没有考虑到观者的心理历程,令人经常处在一个很难受的状态。
重点和高潮段落导演只会一味地碎剪,造成视觉上的疲累,却并未唤起精神上的高涨。
这方面希望他学习一下《沉默的羔羊》,那真是惊悚类不世出的伟大电影啊,一段安静的对话就会让你周身发紧,才不用疯子似的调速度呢~~最意外的是特技,虽然和美国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属于能看的水准,起码比《无极》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而且它的特技场面比《无极》多得多,大得多。
要知道《无极》的投资是三亿多人民币,《守夜人》总造价才500万美金啊!
天啊,莫斯科那旮瘩人工咋那便宜呢?
俄罗斯的〈NIGHT WATCH〉。
看到美国以外的国家拍出奇幻系列总是另人愉快的。
特别是特技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我尤其感觉开头那段12年前的缘起很不错。
当然欧洲的东西总不象美国片那么明快,有几部分还是叫 人有点不耐烦。
我所特别喜欢的是它体现的俄罗斯当代的现实风貌,地铁,音乐会,剧院,超市,隧道等……特别的还放了点现实批判的东西。
比如超市里的“雀巢广告”还有可怜的老人。
作为三部曲的第一部,还是很好的传达了所有的要素。
吸血鬼还要执照,还有监督,很新鲜的概念。
虽然正邪对立和宿命与抗争的思路多少还是够老套。
相比下来第二部反而觉得平淡了。
电影还是不错地,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只看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之流片子的人。
不过那个软广告也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我就不信了,喝过“白鹰”的人怎么可能还喝得下雀巢?
通过这部电影以及阿布同学的经历,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要俄国人想折腾,就绝对不比美帝差弱弱的问一句,他们是不是偷了哈里波特的猫头鹰?
每个国家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地理不一样的人文造就了不一样的民族不一样的个性。
欧洲电影美国电影日韩香港大陆台湾都不一样。
电影看多了甚至可以从画面从音乐从表演分辨出来。
《守夜人》在俄罗斯的地位相当于《英雄》在中国的地位一样。
经历了苏联解体后的阵痛 2004年俄罗斯推出了这部根据本国科幻作品改编的三部曲,所以经常被誉为俄罗斯版的《魔戒》,但本片的故事格局要小的多,投资不过400万美金。
这样的投资要达到好莱坞的视觉效果是不可能的。
《魔戒》三部曲投资了三亿美金呢,连《英雄》也有三千万美金。
但《守夜人》和《守日人》也值得表扬了,两部才花820万美金能达到这样的规模殊为不易。
其实我并不太喜欢这种吸血鬼类型的魔幻片,连《哈利波特》这样的魔法世界也提不起兴趣,倒是《魔戒》这样美轮美奂的大阵仗看的很爽。
这两部看到最后我就边逛淘宝边看了,里面的情感拍的很细腻,钱不够哪里做什么大特效啊,静下心来当故事片看看还不错。
一般都说是改编自sergei lukyanenko的魔幻三部曲,ms原著有四部。
看了前两部电影,觉得很赶,每部2个多小时跳跃性比较大,看得怪累的,投资才几百万美元,不可能长篇大论。
我想知道更清楚的来龙去脉和更多细节,我想看原著……话说主演小胖儿konstantin khabensky演过counsellor,我绞尽脑汁儿才想起来。
决定看电影之前是比较排斥的,因为跟我一贯看的俄罗斯电影不太一样,不是很有兴趣,虽然我对hp和ring都很着魔。
为了下决心看,特意看了一些评论,褒贬不一,有人觉得挺俄的是优点,有人觉得学hollywood是缺点;有人觉得第一部太沉闷不成熟,有人觉得第二部太商业失去味道。
我最大的感觉是幽默,如果你不觉得它是喜剧,那我只能耸耸肩,虽然这是个很bc的动作。
俄式幽默,可能有点儿糙(我坚持认为19世纪是他们最细腻的时期……),但是我很舒心。
不由得想起lenin,当时看完我直觉得它不得oscar谁得,德国电影有时也觉得糙,但是那部很讨巧,简直流畅得无懈可击。
可是近年看得俄罗斯电影,每每我感叹即使战争题材也渗透着一种不同于前苏联经典老片儿的调侃式幽默,却无奈你总能感到粗糙在刺激眼睛。
放是放开了,但是没有及时收回来,明显喝酒喝爽了的状态。
平时咱看看没事儿,要说拿到国际评奖,人家就会嫌你酒鬼轻浮,不过这是功利话题了……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第一部,ms系列作品第一部比较难,有时候还不够交代背景的呢,要么就是长话不能短说,要么就是更多成为一个引子的功能。
但是night还好,虽然有些宗教色彩,不过入戏比较快,能成为一个比较独立的段落。
要么怎么说赶呢,导演挺着急的……我喜欢night很分明地把黑白正邪的不分明展现出来,两部里我都很喜欢吸血鬼父子,属于我青睐的那种比较旁观的角色,父亲唯唯诺诺生怕破坏协议,却为了让儿子变成人暗中为黑暗卖命。
吸血鬼害人是xe的,光明为了行使对黑暗的权利,不惜使用无辜人类做诱饵。
anton当年就是做了回巫婆的诱饵才发现了自己的异类身份,从此过上另一种生活,代表光明的他却仿佛他永远活在黑暗里,跌跌撞撞汗涔涔血淋淋地执行任务,别忘了一开始他是多么抵触杀人。
虽然我本能地偏向光明,也对zavulon对anton设下的圈套感到愤怒,但有那么一会儿,当anton的儿子yegor以为父亲想杀死自己所以选择黑暗时,我有一丝幸灾乐祸,因为那个少年说的也许没错,你们也不是什么好人。
anton的报应。
不过day似乎纠缠在紧张的情节上,少了点儿深沉,而且可以预见会有一个happy ending。
因为有了前面看评论的铺垫,我毫不奇怪在影片中看到一些大片儿的影子。
night开头就像准备将一个当代ring的故事,一些镜头让我想到matrix 1,虽然我只看过1,hp可以举一个明显的例子,鉴于正陷入书7电影5的狂热中——day里,anton去找那支粉笔的资料,几乎就是hp三人组对hogwarts图书馆,特别是禁区难以抵挡的诱惑的再现——好吧,或许没有那么夸张,但当时我我已经跑题了,不由自主了,只差一件隐形斗篷……可是看到最后才想起来,其实这些都不是原型,归根到底还是butterfly。
anton为当初的一个错误决定付出了代价,而粉笔只能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在世界被黑暗毁灭时显然只有反悔那次决定,在墙上写一个大大的het,提醒自己对巫婆说不。
就这样,他仍然是个凡人,并且命中注定地遇到了后来那个能力超凡而不自知的svetlana。
两人擦肩而过,但anton转过身追了上去,于是成了butterfly的n个结局中之一,可惜不是我看的那版、我最喜欢的那个结局。
http://shawxx.spaces.live.com/blog/cns!C75C78C8E80335DE!3184.entry
书也看了,电影也看了,《守夜人》还凑合能看懂,《守日人》完全没能力看明白了,看来要做个有层次的科幻爱好者还是有些难度的。
电影感觉一般,像黄昏界之类的东西还不如我想象的好,情节也因为太过浓缩会让没看过书的人一头雾水。
不如拍成系列的好!
可能编导是从《魔戒》中借鉴了许多东西,可是,我的眼光绕过《魔戒》,很是手舞足蹈地喜欢着这部俄国电影。
昨天跟老妈讲到主旋律题材的作品,我说,苏联人挺有意思的,主旋律能写成经典,那个青年近卫军真好看。
她说,中国解放战争多么值得一写,现在还没出一部象样的小说,就是因为那时候没人敢动,只要触及这个内容,就一定得把主席先生奉为首位,每个致关重要的指令都必须是他老人家下达的,别人一点功劳也不能有,更何况牵涉很多后来被全面否定的人,在这一点上受到的制约,哪个国家也比不上。
我说是的,在中国,内战是最难写的。
是哪个男生在新街口淘碟的时候,火眼金睛从千万张碟中间挑出那张《第四十一个》送给我,忘记了,在这里再次致谢。
电影不如小说好看,只是当渔家女瞪起眼睛,冲着白军军官硬梆梆地说,你的眼睛真蓝!
我还是看出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忧伤,娜塔莎的眼睛无处不在。
赫本是个天使,从天而降没有忧愁,单纯得不必要翻页,可是娜塔莎不是天使,她是一层一层铺上去的浓浓油彩,釉样的光泽,呈现出流淌的宁静。
家里的书架上,有许多苏联的文学作品,如静静顿河一类的,都是当年革命的老妈收集的,从小就翻看这些,难免对俄国的东西有一种亲切。
适才看博客,在苏小雨的博客上见此段落: “关于俄罗斯大片《守夜人》和《守日人》,我一早就推荐过,财神也推荐过,这里就不多夸了。
在网上看了很多其他人的影评。
发现有个历史知识的小错误普遍存在。
许多人都把《守日人》开场那一段绝对堪称经典的战争场面中的进攻方误认为了蒙古人。
其实,正确答案不是蒙古人而是突厥人。
影片中得到命运粉笔的帖木儿,是突厥化的蒙古人——虽然他宣称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但史实考证他和蒙古帝国的黄金家族毫无关系。
他出生的时候,蒙古帝国早已在欧亚大陆没落。
中国已是明代朱姓皇朝。
但也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跛子帖木儿,统一了突厥各部并率领它们,消灭了中亚残存的蒙古军事势力,打败了印度人,波斯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创建了一个和大明朝帝国版图完全不相上下的帖木儿帝国。
甚至,差一点就让日后铲平东罗马帝国并让欧洲人恐慌数百年的奥斯曼帝国也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 没有看过《守日人》,很遗憾的。
《守夜人》却是真真正正的好看。
淡淡的忧伤,多俗啊,可,就是淡淡的忧伤。
如果不打斗,如果没有血乎啦啦的场面,这是一本伤感又快乐的童话。
去掉魔戒套路的善恶两军对垒争夺世界自主权,这部电影完全是哈利波特式的,一个凡夫俗子化了的完备的魔幻体系,暖洋洋灰扑扑的人间感觉。
2004年俄国的菜市场太象北京南城的牛街了,窄过道两边是卖肉的架子,年轻吸血鬼的行头很IN,跟一般街头混混没两样,吊儿郎当地随手从挂着的大块猪肉上撕一块下来,扔到嘴里,跟吃零食一样,吧唧吧唧。
这样自然的小细节,丰富了情节,毫不突兀。
神不象神妖不似妖,除了有些古怪能力之外,个个都可爱。
典型的俄国幻想小说,都很黑色幽默的很黑幽的,拢紧风衣穿越墙壁的时候会埋怨当今政府还说二千年前的土豆汤更好吃,哦这是另一本科幻小说情节,我很喜欢的《消失的星期天》。
黑白两道互相牵制了千年,守夜人给黑暗派发执照,监督他们工作,双方力量渗透,守夜人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打有了合作社,还真是挺难弄。
这些对白都会让我乐一下,当然不懂的人会面无表情,因人而异。
老俄国还是不错的,没有把美国学到十足,贵族嘛,没落了也还有架子的。
媚俗媚雅媚金钱,都得拿捏火候,媚得有分寸。
几个场景。
头儿从衣柜里拿了一个纸盒儿出来,里面是一只玩具猫头鹰,头儿说,给你作个伴吧。
随手扔出窗外,那东西就拍拍翅膀飞走了。
头儿的意思很明显,捕获黑暗中的活物,是猫头鹰的专长。
安东回家,因为太孤单,他冲着那只不用引路就自己飞进家门的猫头鹰说,你要是能讲人话就好了。
于是乎,房屋摇晃窗玻璃碎掉,丫一顿怪叫,羽毛乱飞,丫很知趣地变成了一姑娘,裸体上全是粘液,跟鸡蛋器里爬出来的人造人一样。
姑娘说是受了惩罚才变成猫头鹰的,说完就去浴室洗澡去了,当了鹰六十年,不知道怎么用浴液。
姑娘还真是工作上的帮手,名符其实的,本来以为第五元素爱情场景重现,没有。
我理解的俄罗斯风格,除了高贵忧伤这一类常说的东西之外,还有镇定,舒缓,呃听着好象止痛剂,他不急着讨好你,不急着要达到目的,其实就是这个东西,才会让人安静下来。
动不动写大部头,比如老托,是吧,用俩章节去细细描写战争场面,在乱世佳人里面也就用一页纸。
俄式幽默,比较漫不经心的,比如吧,俄国童话里的这个段落: 那条大鱼缠着叶甫谢卡问道: “您说所有的鱼都是哑巴,这话您从哪儿听来的?
” “我爸爸说的。
” “爸爸是什么样呀?
” “没有什么特别的……像我一样,只是比我大一点,还有胡子。
他不生气的时候,非常和蔼……” “他吃鱼吗?
” 叶甫谢卡听了这句话,不由得吓了一跳:如果告诉它爸爸吃鱼,可糟了!
叶甫谢卡抬起眼睛看看上面,透过水层,他看到模模糊糊的绿色天空,还有天上像只大铜盘似的黄灿灿的太阳;孩子想了想,就扯了个谎说: “不吃,他不吃鱼,刺太多了……” “太无知了!
”大鱼见怪地大叫起来,“我们并不是都有很多刺!
就说我这种鱼吧……” “得换个话题。
”叶甫谢卡想到这里,就彬彬有礼地问道: “您到我们上边去过吗?
” “有什么必要去!
”大鱼生气他说,“在那儿没法呼吸……”
2008-03-21 16:21:31 当年,大鱼还是个小孩儿的时候,曾经中过俄国人的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翻来覆去看了八遍,如今,再次被这群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中暴饮VODKA的熊男虎女造的猛药毒到七窍流血万劫不复。
2005年8月,第一次看《守夜人》(Night Watch)。
坦白的说,看傻了,一愣一愣的看完之后,发呆半天。
横竖睡不着,半夜三点多爬起来又看,结果还是看得脑子里一片空白。
今年,无意中找到了第二部,《守日人》(Day Watch),于是两部连起来,上周末循环看了两天一夜,这个周末又是循环的看,翻来覆去的看。
故事背景并不复杂,光与暗,恶与善。
时间地点很单纯,千年前,1992年,2004年,总是MOSCOW。
人物设定也常见,吸血鬼,法师,女巫,德鲁伊,预见者。
这是一杯毒药,是一杯以VODKA为基,中古魔幻标记与21世纪俄罗斯风情纠缠杂糅光怪陆离的鸡尾酒。
阴郁,焦躁,诡异,血腥,热烈,奔放,温柔,华美,女巫酒杯中的混合物,呢喃的咒语,鲜血淋漓扭曲的手指间挣扎的千里之外的幼小生命,幻化作西伯利亚虎的金发美女,冰箱中沾着残血的玻璃罐子,黄铜水管旁的NOKIA 7650,Moscow的夜晚的蛛网般的辉煌灯火——既不像曼哈顿那样张扬跋扈,也不似香港的娇小玲珑,正在人潮汹涌的马路上追逐,转眼间已是借着一束电筒的光,隐入幽暗荒芜的只听到蚊子振翅声的黄昏界之中,满脸血污的安东要借着镜子的碎片才看得到的吸血鬼安德烈,装着六棱柱形黑色灯泡的电筒射出的光对那些侍奉黑暗的臣民有着光子炮一样的威力,演唱会上妩媚如蛇的女歌手载歌载舞,用的是发音奇特的俄语,炭笔绘就童贞女的传说,螺丝钉传递三万英尺的灾祸,扎乌龙的3D电玩,安东腕上酷似Casio A168WA-1U的液晶电子表,叶戈尔家中的苹果电脑,赵尔酒吧的饺子和手抓饭,四处爬动的蜘蛛娃,巧克力球一样却能毁灭世界的“悠悠球”,还有,还有扎萨尔抽屉里的那瓶万年寒冰一般纯净的VODKA~ 守日人结尾,斯维塔拉娜和叶戈尔都试图把安东留在自己身边,一边是未尽父爱满心愧疚的儿子,一边是忠贞不渝柔情万种的爱人,安东脚踩即将崩析的大厦的裂缝两边,就像心在撕裂成两半;头顶数层楼上,一大块尖利的玻璃笔直落下,就在安东几乎被一劈两半悲惨毙命的千钧一发之际,光之臣民的首领——扎萨尔按动了手中相机的快门,刺目的闪光灯亮起,胶片开始曝光,所有正在发生的一切暂时都被凝固,安东抬头望了一眼悬在头顶闪着寒光的玻璃,把手从两人的争夺中抽出,“安东,你的动作最好快一些,这部相机曝光的时间很短。
”安东在静止的世界中飞奔,来到已然崩毁,唯余一面墙壁的小屋——十二年前,让他的命运发生彻底转变的女巫的厨房,在残垣之上,用命运之笔写下了那个改变自己命运,改变整个世界命运的字——“不”。
就像片头死而复生的铁木尔大将军一样,安东,斯维塔拉娜,西蒙,大熊,虎姬,扎萨尔,扎乌龙,当然,还有那个曾经在改变安东命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红衣女巫,都回到了十二年前。
女巫仍旧是用圈套引诱安东,但这次,安东的答案是:“不。
”于是,一切都改变了,安东没有成为“他者”,两部电影中发生的事情必不再发生,红衣女巫不会被惩罚化作蟾蜍整整十二年,光暗大战不会发生,世界末日不会来临,不过,作为普通人的安东,在阳光灿烂的雨幕中,还是认出了斯维塔拉娜,有情人终成眷属,“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命运!
”路旁长椅上的扎萨尔和扎乌龙相视而笑。
很美满的大团圆结局。
然而,安东的儿子,叶戈尔,根据守夜人结尾扎乌龙对安东说的话,“注定要淹死的,必定淹死;注定要摔死的,必定摔死。
叶戈尔早已注定成为至尊,不过,是你令他选择黑暗。
”也就意味着,即便安东不会成为他者,他的儿子,十二年后,依旧会是光暗力量孰强孰弱的决定因素,不确定的,只是黑或者白而已。
况且,命运之笔这样一个如此讨巧的极品法器的存在,本身就给系列第三部《黄昏使者》的剧情以无限可能。
命运,谁知道呢?
这两部电影,饱含着强烈的质感,澎湃的张力,无数的符号和元素隐藏在里面,充满乐趣,耐人寻味,甚至可以说,每隔 10秒暂停,都可能会有意外的发现,将超量的原著信息压缩到电影中并加以演绎,非但不是其他人所谓的导致情节混乱令人费解的败笔,对我而言,恰恰是其作为一部俄氏CULT电影最独特最伟大的成功。
俄罗斯,伏尔加,万里雪原,操着发音奇特的语言的或直率或狡猾的人民,纯净如冰又干冽似火的伏特加,在冰天雪地的高速路上带着微醺踩油门一脚到底,在炮火横飞下的泥泞战壕里倾诉着对母亲对恋人的思念的男人们,马铃薯地里白桦林边村庄中宴会上金发碧眼肌肤如雪或冷艳或奔放但都同样敢爱敢恨的女人们,俄罗斯三个字,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神秘的魅力。
这个寒冷的国度,尽管敞开着怀抱,却仿佛与整个世界毫不相干,如同她的人民一样,在卓绝的环境中,或许卑微贫寒,或许唯唯诺诺,但凭着如大地般广袤深沉的思想,如钢铁般坚韧不屈的信念,机智隐忍倔强顽强的生存着,孕育和发扬着自己独一无二魅力非凡的文化,享受着绵延千百年的快乐和柔情,坚定并继续坚定着未被拿破仑征服,未被第三帝国征服,未被冷战征服,并且永远不可征服的俄罗斯意志。
这个国家的电影风格保持了很多年,这个国家的电影沉寂了很多年,守夜人和守日人,带着很俄罗斯的气息,带着很不俄罗斯的气息,横空出世,惊艳绝伦。
我唯一觉得遗憾的是,即听不懂俄语,也看不懂俄文,不能像了解美国了解纽约一样了解俄罗斯了解莫斯科,我不懂俄罗斯的习俗,也很少听过这个国家的传说,所以,电影中很多符号的涵义我无法破解,很多精彩的伏笔可能被我错过,当然,这对我来说,同时也是件很好的事情。
记不清电影总共看了几遍,奔驰在大厦侧面的火红跑车cool得一塌糊涂,胶片曝光的瞬间重写乾坤拯救世界的情节也是前所未有的震撼,而守日人结尾,那个为让儿子变成人而获罪的吸血鬼,那个卑微削瘦的屠夫,那个镶着两颗假牙的父亲,被守日人带走之前,众目睽睽之下,他的短裤,和背心上的衣夹,每次都让我觉得透不过气…… 在猎猎风雪中,裹紧大衣,扬头灌下一口俄罗斯毒药,在寒冰蔓延烈火流窜的体验中,细细品味。
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守日人。
本片守夜人只看了一遍,大致情节是清楚了。
唯一一个疑问:叶戈尔他爸安东为什么要去做“结扎手术”?
两种猜测:1、安东预见到了“逆子”?
2、安东的妻子红杏出墙?
本片好像是第一种。
如果是第二种:安东的妻子红杏出墙,安东深受打击,沿着电线杆所指方向找到一家私人诊所,欲做“结扎手术”,不料计生工作人员及时赶到,阻止了人间悲剧。
其实,很多电影 说的都是因为 怨恨 比如很多恐怖片。
本片那个头顶有漩涡的女人为什么要诅咒自己?
再一个就是“犯贱”心理。
那个引诱小男孩的女吸血鬼之前好像是人类,是被转化的。
转化之后控制不住自己(当然这里可能有被人利用)引诱小男孩想吸他血。
在男友被杀,自己被毁容之后,劫持小男孩,居然还“埋怨”光明势力当初为什么不阻止她被转化。
(注意这里有一组对比,安东去补充能量,是猪血。
)至于电影风格,个人不太喜欢。
但是比较“真实”,比如那人从桌子底下拿出保温瓶?
倒猪血,就好像生活当中真的是那样。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北影节英嘉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3.5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