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小电影,几个人一间屋子拍完整个电影。
特效做的不怎么样,剧情也是凭空架设的,怪兽怎么来的,是什么东西也没说明白。
每个出场人物序和命运并不搭调,应该是导演故意安排的,但不知道导演这样的安排是出于什么心理和目的?
怪兽每次出现太快了,明明都花钱制作了特效,好歹让观众看清楚才有意义吧?
辛辛苦苦拍出来却又不想让人看清楚,好比你花大价钱买了一件香奈儿,但一年就穿一次,这有啥意义?
特效是我看过的最近几年恐怖片里最差的。
残肢,眼球,番茄酱看起来竟那么的有喜感。
丝毫没有恐怖成分在里头。
这样一部垃圾电影,连1都是这个样子了,同样的套路和模式,居然还要拍2,和3,真有那么多恶趣味的观众喜欢这样一个无聊的电影么?
总的来说,是部很有趣的片子,若是看惯了恐怖片或是cult片的人,则趣味翻倍。
开篇一个角色BOZO的亮相,做成游戏角色档案的样子,把名字,工作,寿命什么的全都标注出来。
其他的还好,我们常在cult片里面看到这样偷工减料的人物介绍,但是life expectancy(寿命预测)这一栏,我一看就乐了,看恐怖片大家都好猜who's next?,下一个谁死,导演这明摆着跟你说,甭猜了,我剧透先。
接下来各种角色悉数登场,导演的恶搞意味也愈来愈浓。
比如一个暴走族大妈的life expectancy是wild card,BOZO坐轮椅的弟弟是“They wouldn't kill a cripple, would they?(他们总不会搞死个残疾人吧?
)”,一个老鸨一样的奶奶是“说不定已经挂了”。
如果第一个角色的介绍还算正经的话,到这里已经节操掉了一半了。
从开头这十分钟,我们已经看出,这部电影是走恐怖喜剧的路线,导演下限很低。
第十三分钟,我发现我错了。
惯常套路的hero一身血污走进酒吧,告诉大家有怪物要来了,我们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活命。
这个hero的介绍是什么呢?
姓名:hero(英雄)职业:kicking ass(收拾坏人)寿命预估:pretty fucking good(相当长)他指挥大家堵上门窗,一下子镇住了场面,人家问你谁啊?
他酷酷的说,会拯救你们的人。
然后他被怪物拖出去干掉了。
导演真坏。
在文学作品中,hero除了翻译成英雄,还能翻译成男主角。
一个典型的男主,一个英雄,被介绍为“寿命相当长”的人,出场三分钟被秒杀了。
导演的下限刷新了。
接着英雄的老婆出现了,她的介绍是:姓名:heroine职业:穿紧身背心,拿大散弹枪,拯救世界寿命预估:希望比上一个英雄长嗯,没错,heroine可以翻译成女主角。
然后,一个单亲妈妈的儿子,全篇唯一一个小孩,萌萌哒,寿命预期是“美好完整的一生”,被怪物秒了。
恐怖片最少死的小孩,被秒了。
导演的下限又刷新了。
看到这里我已经明白所有人物的life expectancy是扯淡了。
导演的目的很明确,我就是恶搞,我就是开嘲讽。
所以后面出现的各种幽默段子无算,各种开嘲讽:酒保大爷寿命预测是70分钟内死相凄惨,结果快天亮时犯心脏病死去。
死时正跟BOZO一起用木板压着怪物,突然就心脏病发,BOZO:“Are you kidding me?!(你他妈玩我呢?
)”运啤酒的小贩寿命预测是“屌丝和呆逼一般第一个死,他两个都是。。。
”,在一般的片子里也的确是,结果反而是最后死的几个。
惯有的那种激励人心的演讲,在这里全部由一个看上去君子,实际上却是个想泡辣妹的已婚伪君子完成。
在怪物来了之后他的演讲使他显得滑稽又笨拙,他的解释是“不好意思我一紧张就话唠”。
做了个燃烧弹,屌丝小贩半死不活的想炸怪物,如果你觉得“哦这种临死一击最有效了”那你就错了。
运气还特别好,打火机掉了捡打火机都能躲过一爪子,如果你觉得“这厮运气还真好啊或者会活到最后呢”那你就错了。
最后燃烧弹没点着,自己被爆头了。
老太太躲在冷藏室,最后出来还是被干掉。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像林中小屋一样彻底解构,做一个反恐怖片。
但它也极尽嘲讽之能事,所以主角凭什么不能死?
这里没有主角,最后幸存的人,真的只不过幸存而已。
所以屌丝和呆逼为什么最先死?
我就让他最后死。
所以生死关头怎么还有时间讲废话?
废话都是外强中干的话唠干的事。
所以你看,同样是小投资,同样是b级片,有趣的人就能玩出点不一样的花样。
这点花样,这点恶搞,就是我喜欢它的地方。
异形恐怖片,感觉很一般,有恶搞情节,比如冲进酒吧的英雄最早死,最后幸存者驾车离去时车抛锚了。
只是有几个疑问:最后高潮PK异形时感觉楼上的异形只是手被钉在了楼板上最后不知道怎么死的,没交代;还一个是一直喝酒的老太太不知道最后去哪里了;总体上片子没有什么新意。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生还的那个单亲妈妈是Krista Allen演的,感觉还挺漂亮
让我很意外的垃圾电影 反转类型 开始介绍了一大群人 姓名 职业 能力生存时间 谁能想到越是英雄死的越早几个MM身材真是火辣 两点露的第二部还是第三部 几个幸存者 躲到屋顶上 突然发现楼下车里有个小BABY 其中一秃顶男英雄主义思想作祟 抓住绳子 飞身下去就要就小BABY 冒死赶到车里 抱出小朋友就往回跑 身后满是怪兽 谁能想到这逼玩意把小朋友往天上一扔 做诱饵 自己跑了 结果镜头给的 小朋友啪的摔倒地上 四分五裂 然后被怪兽分食了 奶奶的
晚上一个人看,本来是想找兽餐2的,居然下载来是1,因为第一部在很久前看过,但没留下太深的印象,现在再看,真心发觉很好看,我不懂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觉得不好?
有必要每部电影都要给你什么小故事大道理还是什么领悟觉悟么?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我从头笑到尾,这就是好看的原因,真的很娱乐放松,或许是我笑点低,如果看了没笑那说明你和导演tone不合咯。
对于恐怖片而言,大家都非常喜欢的无非是不按套路出牌,观众们期待创作者能给出一个独具一格的展现方法,创作者也在不断的探索着观众的关注点,并改进自己的创作方式。
然而在恐怖片渐渐的创新乏力之后,创作者们在创作之余就会陷入到一种江郎才尽的境地,于是,一些恐怖片的框架便被渐渐的定型了,几乎所有的恐怖片都逃离不出来这个框架。
在这个基础之上,推陈出新就有意义了,如何能在这个框架外叙事,就成了考验每一个创作者的难题。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兽餐》讲述的是一个反套路的恐怖片,但反套路的本质是什么?
实际上还是套路。
一个荒野小酒吧,一群形形色色的人,夜幕降临,他们开始狂欢,狂欢之余,酒吧的门被撞开,一个浑身是血的神秘男子闯了进来,酒吧的所有人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男子身上。
男子紧张之余娓娓道来,门外有着一群怪兽,他跟自己的妻子被追击,酒吧的人要想活命,就必须听他指挥来迎战怪兽。
众人面面相觑,究竟是男子疯了,还是他所言不虚。
犹豫之际,男子继续着他的演讲,然而一瞬间,呆在窗户旁边的男子便被怪物拖了出去,男子身死,酒吧中的所有人开始意识到灾难降临。
大家同仇敌忾,都想着要如何逃命。
《兽餐》是一部反套路的恐怖片,基本上我们在很多恐怖片中的逻辑在本片当中并不适用,而且被创作者一一抛到了故事的对立面,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所有人的死亡方式都被打在了荧幕上,但是当我们循着这种方式去看待几个角色的时候,却不会如愿,这就是其一。
其二,几乎观众们所认定的谁是主角,谁是配角的,谁先死,谁后死都被推翻了,看似最应该成为主角的主角在一开始就噶了。
看似最应该成为配角的配角并没有如大家期待的那样笑到最后,而那些不起眼的角色却能活到太阳升起来,这对于创作者来说,似乎是一种游戏,一种别开生面的游戏,这个游戏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而玩这种反套路的游戏本身就挺有意义。
该活的不活,该死的不死,这就是创作者的初衷,举个例子,原本恐怖片当中,被怪兽咬过之后,就会变成怪兽的同类,而且第一个发现这个现象的人一定会被咬伤,当你用这个逻辑来期待本片的时候,你会继续失望,胖子被怪兽咬了之后,他确实是开始了变异,但第一个发现的女人却轻而易举地杀死了胖子。
此外,通常情况下被认为必死无疑的背叛者(大家拖住怪兽她去开车,结果她开车自己跑了)在本片中却顺利逃亡。
而被认为是黎明时分开车逃亡的主角团,本应经历车打不着火的尴尬境地,但最后却依旧顺利逃亡。
创作者反复的用这种常见的恐怖片套路被推翻的逻辑来重新建构自己的逻辑,这对于观众来说是充满着新鲜感的,毕竟,我们想要看到的是一种全然不同于一般恐怖片的逻辑,当这种一般的逻辑被推翻的时候,观众们自然是感觉到兴奋的,但这仅仅是固有逻辑被推翻的兴奋,并不是兴奋本身。
兴奋本身是什么呢?
当然是恐怖片的创新,即便是我们认为本片推翻了固有的恐怖片逻辑,但在核心问题上依旧是没有过多的新意。
当观众们的阅片量不断的上升之后,就催生出来创作者的创作能力要不断地提升,如果一个创作者走在了观众的前面,他自然而然地就能收获一些独树一帜的新作品,反之,观众们就会对于现有的创作类型感觉到厌烦。
为什么要反套路,原因就在于当创作者采用套路进行创作的时候,就如同写八股文一样,初看对仗工整,看多了就会容易厌烦,因为所有的对仗工整不过是循规蹈矩的复制粘贴,当观众能从上一个场景猜到下一个场景的时候,创作就需要反思了,是不是要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是不是要开发新的创作类型,是不是要别具一格讲故事,是不是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核心等等。
如果一个创作者能迷途知返,那么观众还是能接受的,反之,就会被观众抛弃。
而本片这种反套路实际上依旧是一种套路,即便是创作者认为自己已经反套路了,即便是观众们也认为这是反套路的,但对于这部影片来说,它依旧是没有跳出创作逻辑,因为本片并没有创新,只不过时时刻刻将自己置身于套路的对立面,他所面对的依旧是套路,只不过将所有的套路的逻辑做成了相反的。
恐怖片需要创新,几乎所有的电影都需要创作者孜孜不倦地追求更加新颖的展现形式,这虽然是严苛的要求,但并非无法达到,电影工业完善和完善中是两个概念,观众们还是不喜欢它变成完成式。
……你好,再见
将horror和comedy融为一炉的feast光凭海报就能赚来不少目光,更有意思的是整部影片的主题是由feast的海报揭示的而不是feast的片名,人与monster的对弈.导演John Gulager并不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影片本身的精彩度却与导演的名气成个反比.影片讲述的是一群龙蛇混杂的陌生人被困在一家阴森的客栈,以食肉为乐趣的monster觊觎着他们,他们只有设法团结求存才避免成为monster的口中美餐,这个剧本可能显得不是那么有新意甚至先天不足,但是导演往里面添加的各式佐料让这顿兽餐风味别具,monster现场交配和影片结尾等comedy桥段令人捧腹,大小悬念接踵来,如此等等不再一一道来.可惜结局留了个传统的horror系小尾巴太煞风景,如能是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结局就妙绝啦.feast有着公路电影的粗砺特质,分镜错落生猛,horror电影就要这样拍!如果你不吃Shaun of the Dead那套英国人自娱自乐的冷幽默,如果你对Slither象狗屎一样臭不可闻的烂剧本和自以为是的“黑色幽默”感到作呕的话,来尝尝这部生猛的feast吧!
穿腸破肚、爆頭斷肢、腦肝塗地、血肉橫飛!
It's bloody gruesome :P沒有劇情橋段,簡單就只是由頭至尾在酒吧內連橫殺戳,電影血腥程度是五星級…其它方面是一無是處。
一部几乎没什么剧情的血腥电影。
几个怪物向酒馆内的一群人发起致命的攻击,可竟然把逻辑归结为交通事故的寻仇。
不得不佩服这些人面临恐惧和离奇事件的冷静和展示出的强悍。
电影人物很多,对我这种脸盲来说看到后来简直成了一锅粥了。
开场一顿人物介绍是考验智商嘛。
昏暗的光线效果,糟糕的音效,比起剧情来更让我恶心。
个人感觉人物应该在剧情的发展中介绍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讽刺效果极佳。
开场伟光正的男主,配着背景音乐,说着伟大的话,然后被怪物一口咬掉个头,太恶趣味了。
还有很多,暂且不表。
可惜了,黑色幽默很恐怖结合的不是很好。
#Cannes2023
北影节英嘉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BJIFF14 英嘉(🐳💗)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