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体,很清晰的分段,像读一本书,一段有一段的核心情节与情绪。
讲述方式有未来的自己旁白与当下对话时常会有第三方视角的插话感,让我意识到这是过去与未来的自己交叉出现对于一段记忆的不同注释。
带有呼吸感的运动的镜头,时刻表示观众就是那个那些镜头观察这个故事的朋友。
即使在静止时刻也是用真人静止打出一束侧光的方式(而不是调度更精巧的特效镜头)一镜到底似的摇晃地跟随女主来到crush的面前从清晨到日暮,依旧只是陪伴不逾规矩。
女生和crush因互有伴侣做着不实质性的出轨举动大咬对方手臂、互闻汗味儿、吐吸烟圈氤氲缠绵(这里好美)甚至在厕所里观看对方尿尿以提现性缩力。
这些段落简直了太美好了,以及女主小心机地把定格的亲吻路人的女生的右手从男生腰边放在了屁股上。
包括女生对于blow job的看法文章,从软到硬等等的大胆言论。
真有趣。
台词里提到的“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我们又在一起了”简直大戳我的泪腺。
与漫画家决然的分手、与crush在书店偶遇,开始一段新的有勇气的故事,天呐简直是21世纪的20年代的“另一部压缩时间版本的《爱在三部曲》”。
闪闪发光的回忆和命中注定的时刻,五味杂陈的书写着曾经发生的故事,现在叫做记忆:电影里时间凝固的段落就是你和我左右耳中各带了一只我给你的耳机坐在高速穿行在丛林中的车上,我放着我爱听的歌惴惴地揣测着你是否爱听,你说你觉得我的音乐品味蛮好的,你都爱听;说到我们都喜欢刘森,我给你听《还山》。
你很喜欢他的词做。
我说这里很晒,你说是的然后说这两天都穿的是短裤现在被晒得都分层了。
顺手撩起短裤给我看颜色分界线,光滑白净没有腿毛加之窗外阳光照在腿上,加之边听歌边偷瞥向你那边看到你触碰手机打字的手指好修长,阳光正好太美好了然后我就立马石更了。
我和你说“Too shine, because i want touch you body, hug and kiss.”🆘母语羞耻的曲线救国,你答:“哈哈哈哈 你别太可爱,没想到今天还会有额外收获”;我说“我已经红温了,额外收获是?
”你答“relax 就是还能认识你啊 哈哈,这不就是意外收获”;我说“你身上香香的”你答“哈哈哈你确定不是那个驱蚊水的味道吗”我答“不是的,很确定。
晚点给我闻闻,靴靴。
”“嗯嗯 看你晚上时间咯”。
我说“你过来点给我摸摸,嘿嘿,握握手”我先是颤颤抖抖试探的碰了碰你的大腿,慢慢的摸了两下后快撤回手来牵起你的手,在车座的下面捏了捏,细腻柔软而我体温好像更高一些,但是有些紧张手上有点儿手汗。
你说“哈哈哈 后排的小孩要被同性恋吓晕了”我答“美国人应该见怪不怪了叭,牵个手而已”这时候我已经翘到天上去了,hhh。
你说“我比较open to anything”我答“理解为不拒绝不主动不负责的渣男没问题吧,哈哈哈哈”你说“那不是吧哈哈哈哈”。
勾引真是最美好的状态。
我认为电影里时间凝固的段落还有我们俩当晚相约在一个广场上广场上有人吹着萨克斯风,吹的是“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很悠扬,我牵着你的手走在广场上,就在我们共同在河边坐着时候的感觉,在夜里无星的塔佩门旁的湄平河岸边。
旁若无人,他人都消失了,眼里只有你。
我们喜欢、轻吻、快跑、那里的啤酒加了大米合酿醉的更快 我大口的罐着啤酒、与你旁若无人的亲吻以及你真的很会亲,大大的舌吻亲的快要窒息 好一会得有半个钟,胡茬酥麻地一直有在扎我,但是与其说那是痛觉不如说那是春风撩拨着树叶、上下其手互相拥抱以及在河边直接就开始了blow job又拖着你到了Burger King的厕所肆无忌惮的舌吻又深深地用力地blow job;你会说你吃的某种植物(致幻)糖果还没到high的程度,我说我还没有大醉;我们如同女主和crush一样嘴贴嘴进的房间上下翻飞巫山云雨。
我的妈呀太疯狂了。
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会经历这样的子弹时间。
所以看到电影的诸多镜头都会有天呐的感觉。
这是,精神高潮!
淦,这些林林总总的时刻都有我们的影子,简直太像另个世界的平行故事。
昨日重现。
三分钟热度的我好像女主从高分考上的医学生到心理学再到摄影;男人试了一个又一个一样,不懂得把握人生、抓住机遇,纠结着内心的声音。
没有在一个不会被开掉的地方做到退休,没有和别人一样埋下头鸵鸟,用了一年的时间花光积蓄做一件很难评价结果的事情却迷茫的不知从何处“从头再来”。
最终成为所谓的“最糟糕的人”。
但是女主也抱有着极大的对于生活的勇气与热爱,如果年轻的时候不疯狂,那么一辈子大概率也没有什么疯狂的机会了。
遵从着年轻的内心,年轻的资本是尝试(足够低的试错成本)尝试一切想要的体验、哪怕这种尝试离经叛道 左右摇摆,总好过遗憾 对吧?
朋友!
如果有一天你能看到这篇内容我多希望“你要把你对我的记忆和感受。
像我告诉你一样,告诉我呀”。
如果不能再次见到你,那么祝你早安、午安和晚安。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Life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生命是旅程,不是终点。
“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我们又在一起了”
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短名单终于在近期公布,横扫欧美各大颁奖台的《驾驶我的车》,普遍被外界视为今年最有可能摘得此项殊荣。
不过除它以外,另一部戛纳系的作品也非常有意思,它就是来自挪威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导演约阿希姆·提尔(《奥斯陆,8月31日》)对观众而言也许比较陌生,但他的电影却在圈内小有名气。
今年的这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讲的不是一个人的遭遇,讲的是当代年轻人普遍面临的问题。
女主Julie,一个原本在医学院攻读学位的高材生,因不满整天做手术带来的枯燥乏味,决定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为此,她更换了专业,攻读起感兴趣的心理学。
可过了没多长时间,她发现自己对心理学也丧失了兴趣。
比起对内心的探究,自己果然只是个视觉动物,于是,Julie再次退出,选择用学生贷款购买了专业设备,打算今后以拍照谋生。
专业变了一次又一次,男友换了一个又一个,aksel的出现让她暂时拥有了一段还算稳定的关系。
不过很快,Julie又觉得不对劲了。
比起事业有成的Aksel,只是一个学生、靠在书店打工拿着微薄薪资的她什么都没有。
看着男友在发布会现场接受鲜花掌声和书迷的崇拜,Julie很郁闷。
不堪忍受如此落差的Julie借故早早离开,返家途中,她看到了一个正在举办新婚庆典的party,打算潜入其中排解此前的低落情绪。
派对上,Julie结识了另一个男子Eivind。
虽然只是一次偶然邂逅,但两个人都发现彼此相当来电,甚至已经有了擦枪走火的前兆。
影片采用章回体叙述,来到两人邂逅的这一章,标题起名“出轨”,但这种出轨并不来自肉体层面。
尽管两人管住了下半身,颇具暧昧的互动,却将他们的真实想法传递给了对方。
果然,这次经历并没有让Julie忘掉Eivind,以至于影片必须要用一个时间凝固的超现实段落,来表现Julie”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骚动心理。
至此,“全世界最糟糕的人”指代的是谁已经了无悬念,没错,那个人就是喜欢反复无常的Julie。
导演毫不留情地将矛头指向Julie,并用生动和极富真实感的生活琐碎,为观众还原了那些一直打着“自由”旗号,却始终无法让生活走向正轨的一类人。
讽刺的是,不光他这么讲,Julie自己也深有体会。
或许这样的批评有些不留情面,甚至有些冒犯,但就像刚才所讲,它的确反映了当代青年所面临的的问题——脑子想的永远比实际做的丰富。
可问题是,究竟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去深耕,并等待自己的付出开花结果?
Julie大部分时间是不知道的,她总是习惯用“不知道”来回答男友提出的现实问题。
Julie和Aksel巨大的年龄差难免会被人抨击为不切实际,但在这个“爱最大”已成为共识的年代,年纪已经无法成为判断情侣关系的标准,更何况,他们的磨合可比大多数人来得幸运,除了没小孩,这段关系大部分时间是完美的。
导致Julie不停尝鲜的原因,影片提供了一个切口供观众解读。
单亲家庭成长过来的julie和生父一直见少离多。
难得的生日聚会,对方也以身体不适为由缺席参加。
Julie看到了父亲再婚家庭的现状,知道他在撒谎但并未戳穿,从小到大的父爱缺失,一定程度上的确给了她不安全感,为此,她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来获得稳定。
所以当Aksel询问她是否要造人时,Julie才会愤怒地拒绝,她不希望依靠他人意志存活,这样没有存在感。
但将锅甩给男方的强势和操纵,其实也只是她用来逃避现实的借口。
事实上,对于人生接下来该怎么走,Julie基本是一团浆糊。
这并不是她的错,因为她的阅历注定了她必须经历更多才能看清未来,所以影片中,她才会不停更换跑道,继而陷入下一轮迷茫的循环。
相比之下,男友Aksel就理性很多。
他知道和Julie之间的关系需要面临巨大的压力,但既然选择了,也会果断向前,一步步规划属于两人的未来——尽管这对喜欢变化的Julie而言有点亦步亦趋,甚至呆板。
如此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根源来自于他们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
和Julie分手后,Aksel因绝症进入人生的最后阶段。
探病期间,两人展开过一次别有深意的对话。
Aksel告诉Julie,自己所处的年代网络不够发达,那是一个需要靠双手去发掘周边事物的年代,以唱片和书籍为例,所有的文化符号都是具体和可被亲手感知的。
新生代则不同了,一出生就被信息覆盖的他们面临着诸多选择,一切都能通过快捷方式得到满足,但认真体验一件事物的乐趣,亦随着海量信息的冲刷荡然无存。
Julie身上的缺点就是这个时代负面的集中体现,经由数字信息喂养起来的他们看似什么都懂一点,但能系统了解事物全貌的人已经不多。
过于分散的精力让他们很难专注于同一件事,同一个人。
什么都很有趣,但很快又会随着下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变得索然无味。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当代青年看似活得潇洒自由,但未必比老一代人更通透。
看看Julie随后和Eivind不断恶化的关系,再看看她所处的舆论环境,一切都在表明:我们的生活并不因为便利变得多元,反而因为过分便利而拉低了人类智思,变得越发激进和趋同。
新鲜劲头一过,Julie很快意识到新任男友不过是一个咖啡厅的杂工,而她要的不止新鲜那么简单,所以她只能又一次提出分手,不管对方是不是对的人——就和当初的Aksel如出一辙。
网络大数据带来的阵营分化,让人已经无法再心平气和地看待不同观点,有的只是非黑即白的标签化和恶毒的攻击。
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准前进方向,何止Julie,身处其间的你我皆会迷茫。
好在人是一种非常有弹性的动物,我们能从不断的错误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路。
糟糕的不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糟糕的是我们看清了问题本质,却仍旧无动于衷。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我是最业余的看客,最没底蕴的俗人,最阅片寥寥的影迷,想一袋垃圾就写一句废话,没有参考,不愿考究】一部从我的阶级、处境看过去太矫揉造作的电影。
在当代社会发展尽头的北欧物质需求早已饱足,包容、平权极大化后对一位底层的女孩来说日子也是无须奋斗而随遇而安的。
人停下了,欲望却无止境地增生,不断寻求超脱。
身体与灵魂不再劳累时空洞、无趣、厌倦感滋生的土壤便愈加肥沃。
于是在30岁将求偶生子此般人人皆有的烦恼放大去写,真是可惜了挪威的美景和电影不错的镜头语言。
最惹人可怜的恐怕不是最痛的伤口最深的,而是最狐媚叫声最大的至于女权的部分,确实值得探讨,毕竟在这个国家做不到的其他国家更没可能。
只是不该像女主一样写着轻浮的文章,却只敢在吃了迷幻蘑菇才敢把带血的tampon扔在虚构的父亲脸上
Julie最开始学医,因厌恶解剖学,对灵魂感兴趣,于是转专业学心理学。
给男朋友拍了几张照片后,对视觉产生了兴趣,又去学摄影。
挪威福利社会,没有生存压力,家里也支持,只要自己喜欢。
又喜欢上比自己大很多的漫画家,同居。
漫画家事业上升,Julie却迷失了自己。
觉得漫画家掌控了自己,觉得自己只是人生的配角。
对漫画家的抱怨,其中一段是这样的:“你时时刻刻表现得如此强势”“我们所有的感受,你都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对事物进行系统性阐释”“有时,我只是感受而已”“你在每一个心理层面去分析事物”“就因为我的分析能力没有你强,你就认为我弱于你”漫画家深爱Julie,Julie精神上出轨,接着肉体也出轨,Julie提出分手。
漫画家很难受,也尊重Julie的自由。
Julie沉迷于“控制”新男友的肉体,当他看见漫画家在电视上侃侃而谈,她又厌倦的对男友说,难道你五十岁的时候还在咖啡馆当服务生。
男友说,你说话真伤人。
漫画家后来得了绝症,Julie和漫画家旧梦重温。
漫画家对Julie说,事情不顺利你就会绕开。
Julie又感受到人生导师理性的样子。
漫画家去世。
Julie怀了服务生男友的孩子又流产了,两人也分开。
Julie最终一个人,成了一位摄影师。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说的也许就是你我。
放着好好的日子不好好过,但自己未必觉得是好日子。
也许“过好了日子”,不过是因为“失去了自己”。
都很糟糕,就没有不糟糕的人。
快乐一点,就没有不糟糕的人。
2021挪威剧情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豆瓣评分7.9,时光网评分7.3,IMDb评分7.7。
“三十而立”的电影版释义。
影片故事并不复杂,简单说是一个迷茫混沌的女人与两个男人的爱情故事。
影片虽然评分不错,但并没有太多可以打动我的地方,可能因为生活经历不同吧。
生活正处于迷茫混沌的观众可能会感同身受。
30岁之前确实会经历这样一段迷茫、困惑、混沌、不定性的几年,30岁以前正是试错的年纪,女主恰好到了30岁才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所以古人说“三十而立”多么恰当啊,我今年52岁了,回味古人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觉得特别有道理,不活到那个年龄,是体悟不出啥叫“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
影片由序言、12个章节和后续组成,以章节形式讲故事的电影看过不少,但是以14个这么多章节来讲故事的电影头一回见到。
其实故事并不复杂,搞14个章节有些形而上学。
挪威电影本就很少,我之前看过挪威动画短片《熊的故事》、挪威动画片《疯狂海盗团》、挪威喜剧片《在糟糕的日子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我看过的第4部挪威电影。
关键词:反套路反传统、反后现代女权、女性成长与自我认知、2021戛纳影后
看腻了Feminism电影的人们有福啦!
2021挪威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集合了对于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嘲弄与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刻画。
同时用极其轻松、浪漫且充满魔力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爱情喜剧套路的桎梏。
电影在豆瓣目前已经有近四万人看过,评分7.9,有人说是颁奖季里最精彩的电影之一。
尤其这部刻画女性心理如此细致的影片,导演却是个男性!
导演尤沃金·提尔是挪威人,本片是他的第五部长片,也是“奥斯陆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获得2022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国际影片提名。
女主角雷娜特·赖因斯夫凭借此片荣获2021年戛纳金棕榈影后,而这是她第一部作为主演的电影,演技可以说是浑然天成。
故事讲述了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从小到大一路学霸考场开挂的做题家朱莉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走出象牙塔,拥抱真实的生活。
她在派对上与大自己15岁的漫画家阿克塞尔邂逅,并开始了一段忘年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意识到两人的相处并不同频。
于是暗中偷偷地开始与一位陌生人展开了约会……(剧透分割线)质疑那么问题来了,学霸朱莉为什么要放弃一帆风顺的学业和安逸的人生,执意去探索更多选择呢?
索尔仁尼琴曾说:“学习增加不了智慧……懂得生命、内心和正确的生活方式,这和学习没关系。
”影片中她卸下智能手机的电话卡,换成诺基亚的行为其实是暗示了她主动拒绝主流信息对于我们所有人形成自己独有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时的引导意图。
纵观全片,我们能看到朱莉既是热情而奔放的,同时也会主动进行深邃的哲思;既具有极其感性的一面,但也在坚持践行自身的独特时受到情感的左右而临阵脱逃。
这种反差与多面使得角色更加鲜活,而且使很多观众对她更有认同感。
因为通常情况下这更接近现实——社会文化中所存在的不合理,总是会与我们的愿望产生冲突。
从中国社会的“精英教育”便可看出主流对于个人的期望和要求总是高于我们对自身的许诺。
这是生活中一种如影随形的荒谬:对于人生,社会要求我们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和理想、方向明确,拥有自己的事业;爱情也是如此,即使我们清楚真正的爱情就是两个人给予对方充分的自由,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地度过一生。
但却免不了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而给对方(或对方给自己)做出并非发自我们内心的要求。
例如:希望我们双方都能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什么……
那么如果自我认知告诉我们真正想要的之后,我们会正视内心的声音吗?
这便产生了一个悖论,也就是这篇推文想要质疑的:朱莉说她喜欢“软绵绵的鸡巴”或许并非发自内心,她真正喜欢的其实是从疲软到坚挺的那个过程,这才是她对于爱情的期望。
是希望自己能够点燃对方的生命火焰。
就像她也急于找寻她自己生命的引线。
而令人欣慰的是:电影既灵活展现了朱莉希望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找到生命激情的一次次尝试,包括像不断更换男友、忘年恋、主动尝试致幻菇等挑战传统的行为与边缘体验,又没有否认传统以及主流社会偏向于功利主义的教育对于自我认知的形塑作用。
生命通过分析社会文化因素,我们了解了隐藏在朱莉内心深处的真正诉求。
而单纯的想法与行动实践截然不同,我们通常会遇到许多阻碍。
那么当她感受到了与漫画家阿克塞尔的貌合神离之后,她又是以何种姿态面对内心的孤独与困境,并且再次做出转变的呢?(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于展现平凡日常生活里那些永恒瞬间的处理手法极其独特。
)先来几句萨特的格言: “存在先于本质”亦即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永远保有选择的自由。
放在电影中便是支撑朱莉做出违背社会传统期望,不断做出选择与改变的理论依据。
因为这些“本质”都是在人“存在”的前提下进行附加的。
是人通过后天的行为、选择逐渐被规范而形成的。
朱莉做出反抗并打破了它们对自己的限制。
“他人即是地狱”人生而拥有选择的自由。
但阻力在于:你的选择将会影响到他人的自由。
比如朱莉不想要结婚生子,间接地要求自己的配偶和她一样接受丁克。
同时你也必须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
朱莉游走在不确定之间,当她回首往昔时却已然错过与漫画家相伴的最后时光。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这部欧洲少见的大女主电影实质上想要刻画的是现代女性自我认知的成长过程:从人的“存在”向“本质”迈进的那段珍贵岁月。
而其中那些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挣扎取舍的痛苦、命运的捉弄与残酷原本应该是沉重的话题,却被导演用他独有的、十分可贵的幽默且“轻灵”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比如那一节“时间暂停”的华彩乐段,正是朱莉真诚地追随内心的体现。
她以她特有的轻松态度与不被限制的、对于“可能性”的由衷向往,对抗着由于自身无法达到传统对人的规训与期望而带来的失落与悲伤。
昂扬着的生命热情在这片远离世俗目光与社会要求的灰色地带肆意挥洒。
在这里,我更愿意相信这部电影没有任何的说教——“请把浪漫还给浪漫”。
朱莉就像得到了导演给予的名为“自由”的魔杖,对着整个奥斯陆施以强大的魔法,将时间定格,穿越茫茫人海,飞奔向你所在的地方,亲吻你:“我把目标还给目标,让相爱的相爱,今夜我的激情只属于我自己。
一切都给我停下!
今夜我只有黄昏的奥斯陆和你。
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原作为海子《日记》)死亡最后,漫画家的绝症事实上是出于戏剧性的需求。
如果想要让这个故事迎来结局,使女主更加重要的一次觉醒和转变。
则非这样做不可:必须有一件足以震撼她心灵的事情,使她迅速结束懵懂的不确定状态,走向成熟。
虽然她回避了所有人对她提出的“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你想要什么”这类问题。
但显然有一个问题无法逃避:你总有一天会死。
所以提升自我认知的关键在于意识到这个永恒的哲学问题的重要性:你将如何面对死亡?又将如何给自己必然经历的这一生一个交代?我想起片中的最后一组镜头:多年后,成为了一名电影剧照师的朱莉在窗边看着原本要和她一起丁克的咖啡师抱着小孩接走妻子。
她露出了微笑,平静地回到苹果电脑前继续修照片。
背后是一副漫画家生前最出名的《鲍勃猫》的草图……
漫画家生前罹患癌症,他面对着步步紧逼的死亡和那些后现代女性主义杠精们的双重围堵,却依然毫不露怯奋力反驳,坚持着自己创作漫画的初心以及对于艺术的真诚。
经过这场成人礼,她可能明白了一些什么吧。
骚话行文至此,我想真诚地问在这样快节奏与信息碎片化时代下,还能坚持看到这里的读者一句:你找到自己生命的本质了吗?
如果没有,那你遇上属于自己的爱情了吗?
又或是像作者我一样,既找到了爱情又一起携手向着生命的本质出发了呢?
文:万年公众号:抛开书本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书本影迷群
看完电影实在是太喜欢了,花了一天翻遍了导演Joachim Trier和女主RR男主ADL做的各种访谈,还有一些专业影评人的评价,让这种看完电影之后愉悦舒服liberating but also a bit melancholy的感觉又延长了24小时。
Trier真的博闻广记并且口才超好,行走的人形种草机,看完访谈之后收获了一堆想看的电影和书。
各种访谈中导演提及的一些其他reference电影:春天不是读书天(Ferris Bueller’s Day Off by John Hughes): The scene of Twist and Shout, like the whole city is celebrating for them; Worst person中整个世界停止的灵感一部分从这里来休假日(Holiday by George Cukor): “it’s about the expectations of family and the dysfunctional child trying to find a way to free themselves from the structure of family through love.”诺丁山(Notting Hill by Roger Michell): ”it is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alization and how we dare to get close to someone that we admire. I think that is a very common human theme. Romantic comedies can take that premise of finding love and talk about quite a lot in regards to it.”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 by Alain Resnais)Don’t Look Now : “all these films[广岛之恋&威尼斯疑魂] that are trying to talk about how time and memory can be dealt with, in cinema, in a way unique from all other art forms”伊甸园 (Eden by Mia Hansen-LøveIn): “In terms of coming of age, Eden by Mia Hansen-Løve I think was an inspiration to me in terms of how to condense time.”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by Martin scorsese): ”Another example of a film we chose as inspiration was a romantic melodrama, The Age of Innocence. It has a male protagonist, but it has a female narrator. It’s like having Edith Wharton's voice and getting an authorial female perspective.”绿光: "You get a sense of everydayness and seemingly small stories. A young woman is unable to find a place for her summer holiday, so what’s she going to do? It almost seems trivial, but Rohmer managed to cover big questions of love and existence."毕业生(The Graduate by Mazursky): “tonal inspirations, t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going through giallo and genre horrors for Thelma, I had to get back to something more warm. I was watching The Graduate, Mazursky.”费城故事(the philadelphia story by George Cukor)骗中骗(The Sting), 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冰球小子(Slap Shot)博格曼的电影还有导演在访谈中提到的哲学和文学克尔凯郭尔: “One thing we read was a quote that I’ve known for years, and loved, from Søren Kierkegaard, the Danish philosopher, who said that we can only understand our life backwards, but we’re forced to live it forwards. And I think that’s the confusion we all feel, is that we always learn too late. We go through things that are completely inexplicable and mysterious. And then years later, we realize.”Adam Phillips写的Missing Out. “There’s a great book by a British writer and psychoanalyst Adam Phillips, which came out a few years ago, called Missing Out, where he says that, in the therapy room, what he experiences with people a lot is that he realizes that people live their whole life with this big, imagined part of themselves. All the what ifs that never happened. That relationship they think they might or should have had or would have in the future, if they only broke away from the relationship they were in. Or that job they’re going to start doing one day. And it actually becomes your self-perception and your feeling of identity. And, suddenly, life has passed. And that whole imagined self was also a part of who you were, but it was unspoken or unlived. And this is life.”最后是看了这么多访谈和review之后比较喜欢的几篇:NYFF油管上只有二十分钟的Q&A, 纽约电影节NYFF采访导演和男女主角,真的太喜欢这个小团队之间的chemistry,JT话多且信息量大,RR就像电影里一样spirited(精神饱满),ADL深沉稳重(可能是医生buff加成)。
三个人配合得刚刚好https://www.rogerebert.com/interviews/joachim-trier-renate-reinsve-worst-person-in-the-world-interview-2022 采访JR 和 RR,信息量很大https://theplaylist.net/joachim-trier-talks-the-inspiration-for-the-worst-person-in-the-world-interview-20220202/ 导演一个人的采访,信息量也很大,尤其这个采访者做了很多工作,问了很多电影里具体场景的设计和奥斯陆三部曲之间的联系“I also wanted to make it as honest as I could: my version of the difficulties of negotiating love — that chaotic space between romantic notions of the future and the reality that occurs.”“But I’m trying to look at a culture of swiping and media gratification that keeps running in cycles, and all of us are trying to sustain a sense of identity in relationships that are supposed to be solid and continuous, in a very fragmented experience, so I think that’s the kind of “gnawing unease” going on right now.”https://mubi.com/notebook/posts/a-stick-a-stone-the-end-of-the-road-joachim-trier-discusses-the-worst-person-in-the-world?utm_source=letterboxd&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letterboxdhq_notebookMUBI访谈,比较有共鸣的片段:“To continue that, we’re in a time when everyone has strong opinions. Everything is polarizing in art right now, and I want to go the other way and make something tender and caring, a colorful film that has levity and melancholia that people will watch on the big screen together.”“You think you live in infinity, but at some point you don’t. Choices will be made for you if you don’t make them yourself. And loss is necessary to find a place of acceptance for yourself.”https://www.rogerebert.com/reviews/the-worst-person-in-the-world-movie-review-2022 很喜欢的Film Review
被时代裹挟的是标签化的枷锁,耳边聒噪的的尽是上帝视角的审判。
看似荒谬可笑,却最真实可怖。
我们都在生活的泥泞之中不断挣扎与自反,与其活成按部就班后面目全非的自己,不如随心所欲的做别人眼中的疯子。
只要有勇气就可以随时开始新的旅程,干脆利落,魅力尽显,无需在意,更无需定义,人生本就该多元的包容与自由。
逃避与谎言无法驱散阴霾,拥抱的新生活也只是一次旧生活的回光返照。
茫然无措的在父权的阴影里啜泣,又不得不抉择那些老生常谈的普世困境。
唯有经历与感受才能披上盔甲铸就城堡,想象是现实最致命的伪装。
喜欢世界暂停时奏出恋曲的欢悦,也喜欢弥留之际时追悔莫及的回望。
看着阿克塞尔人生倒数的流逝,以及那段红了眼眶声嘶力竭的崩溃,我也感受到了那份悲凄的绝望与无奈。
“我受够了假装一切很好。
”“我不想活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活在你终将失去的记忆里,我想活在我的家里,活在和你在一起的家里。
”“我最后悔的是没让你认识到你有多么好。
”透过窗户的是梦想照进现实的色彩,镜头对准的是孤独灵魂的渴望,独属于阿克塞尔的浪漫在缓缓流淌,深意的对话道出时代更迭的追悼。
在回忆中死去,也在回忆中重生。
在这凋零枯败的景致下,他成了一道划过我心间的流星……
横跨15年的三部作品——2006年的《重奏》、2011年《奥斯陆八月未央》和2021年《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导演约阿希姆·提尔自己也没想到会创作出“奥斯陆三部曲”。
尽管不是严格意义的三部曲,却意外地在主题探讨和人物角色,甚至是对这座北欧城市的描绘,都有着连贯统一的脉络,毫无疑问已成为了导演鲜明的作者标签。
在《奥斯陆,八月未央》后,提尔开始尝试风格和主题的变化,先是前往美国拍摄家庭题材《猛于炮火》,再是转向超惊悚类型片《西尔玛》,不过还是回到他深情眷恋的奥斯陆,奉上三部曲的最终章《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从《重奏》描写两位野心勃勃作家之间的牢固友情,到《奥斯陆,八月未央》里戒除毒瘾、重投社会的瘾君子,再到这部新作里一位不遵从社会现实的年轻女性,提尔向观众展示出奥斯陆现代男女的复杂心理图景。
▲提尔挑战爱情浪漫类型如果说处女作《重奏》在友情与爱情两者兼而有之的话,那么导演这回纯粹采用爱情浪漫类型的剧本来书写一个年轻女性的成长故事。
看惯好莱坞爱情电影或者国产片的观众一定会对女主角的所作所为大感吃惊,她任性地改换专业,从医学转到心理学再到摄影;在感情路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先是抛弃摄影师男友在聚会上结识比她大10多岁的漫画家,两人相处不久又移情别恋爱上有妇之夫,只因她不想跟漫画家生小孩……时间是贯穿“奥斯陆三部曲”的核心主题:时间不断流逝,而人物却想让时间停止或者时光倒流,于是我们看到《重奏》里不断向女友倒数的男主角,细致放大男主角一天一夜心路历程的《奥斯陆,八月未央》,以及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里,女主角魔术般地停止了时间,然后迫不及待奔向自己所爱的人。
▲片中令人难忘的出轨一幕而在这部作品里,“时间”和“身份”两者更为紧密相扣,令女主角不断出现生存危机感。
故事描写女主角在换专业、恋爱、出轨,再到另一段恋情的情节里,不知不觉烙下了时间的印记。
尽管没采用《重奏》过去/现在反复跳跃的方式,但是暗中让观众感受到随着年龄逼近 30 岁(和家人庆祝生日),她的身份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不过,作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她对所有事物都抱着新鲜好奇的心态,却从不规划自己的事业前途和感情发展。
当然,这是一种自我嘲讽的说法,糟糕与否完全取决于从什么立场出发,如果是传统守旧、思维强势的观众自然认为她很糟糕,朝三暮四、不负责任、放浪形骸的形容词随之从脑海中蹦出……事实上,北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思想的宽容度,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足以令女性有更多样的职业选择和非单一的家庭观念。
她很可能就是一个现代北欧女性的生动典范:不生小孩,不做丈夫的附属品,大胆发表女性主义的观点文章,敢于反抗父权主导意识,蔑视社会强加在年轻人身上的规范。
导演表面上倡导女性要有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暗中却将矛头指向了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存困境。
▲陷入危机的男女主角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一直受到无形的社会压力:必须事业有成、找到另一半结婚、生小孩养育后代等等,却往往忘记问自己这是否我们想要的生活。
正如剧中男主角所说,有的人糊里糊涂就生小孩了,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否一定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没有别的选择?
到底是谁规定在不同年龄就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些问题远比片中的爱情故事更值得思考,这也是本片优胜于一部普通的爱情电影之处。
提尔笔下的角色要么奔向不可知的未来,要么加速逃离他们无法实现的目标期望。
这三部曲中的主人公有不少共同特点,他们都出身于富裕阶级,接受良好教育,却仍感觉到一种如影随形的挫败感。
他们必须要成功,并做出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才能觉得自己很特别,这种可能无法实现的精英意识使他们处于焦虑之中。
▲雷娜特·赖因夫斯凭出色演技荣获戛纳影后而作为本片的女主角,雷娜特·赖因夫斯凭浑然天成的演技将一个缺乏人生目标的年轻女性塑造得栩栩如生。
纵使在角色身上有着各种矛盾冲突的性格问题,但是她甜美的容貌、灵动的身姿表情和驾驭对白的流畅能力,使这个“糟糕”的角色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反映出80和90后的真实心态。
10年前她在《奥斯陆,八月未央》里出演只有一句台词的小角色,幸好有导演的慧眼识珠,终于在10年后被挖掘出演技潜质,并一举拿下戛纳最佳女演员奖。
作为文学和音乐爱好者,导演提尔仍然在这部新片里延续了前两部作品的一些手法。
分成 12 个章节外加引言和尾声的叙事,以及画外音旁白等等都增添了文学意味。
而音乐的选择更是体现出他一贯的高品味,从《重奏》的朋克和独立摇滚乐,到《奥斯陆,八月未央》的氛围电子乐,到这部更多姿多彩的类型,爵士乐、复古舞曲、巴西爵士等等,营造出优美浪漫的氛围。
这三部作品中都有至少一幕聚会派对的情节让提尔尽情发挥,而在本片女主角擅自闯入陌生人派对、意外出轨的情节相当出色,运用慢镜头摄影和配乐营造出时间停滞的错觉。
同样地,他对奥斯陆这座城市的一腔深情也再次出现在镜头画面里,尽管这次没有刻意拍摄街头风景或者穿插年代久远的档案影像资料,但在为数不多的户外场景里,捕捉到奥斯陆从白天到傍晚、圣诞节风雪点缀下的城市风光。
这些与派对里的喧闹感形成微妙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奥斯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静谧,也由此隐隐衬托出人物的寂寞孤独感。
一看海报和名字就决定看了,甚至没有看片花。
这是一部挪威的小众电影,拿了戛纳电影奖。
女主角自带甜妹属性,对着人微笑的样子,让人难以抗拒啊,而且演的真的很好…故事刚开始叙事就很梦幻很浪漫,朱莉一直都是随心的生活,不管是选择职业还是选择爱情,很简单的联动的画面就把她的性格刻画出来了。
男主角表白那里我很有感觉,一切的开始都是美好的。
只是很多东西一开始就看到了底,我们却都还是想试试,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是年轻的冲劲。
她还在探索,就被困住了。
不过困住她的是她自己,她不知道。
最终她做了疯狂的事情,和一个陌生舞会的男生完成了精神冒险。
这里拍的蛮诗意的,时间静止。
世界只有彼此,那样难舍难分。
也让她清楚的明白,当下的自己想要什么。
她开始了一段不好也不差的新的亲密关系,两个人坦诚着对彼此肉体兴趣的吸引。
还是很美好,只是还差点什么东西?
她在徘徊,她在纠结,最终她失去了她的孩子。
(一直不愿意和前男友生孩子的她。
在和新男友在一起时意外怀孕,竟产生了生下来的想法。
只是这时候,丁克的男友拒绝了。
)浪漫回归现实,她最终离开了现男友,送走了重病的前男友,成为了她一直梦寐以求的摄影师。
结局是丁克前任带着孩子和新家庭在朱莉的面前。
她微微一笑。
蛮有意思的,一个探索生命的女性角色。
飘忽迷离,随心所欲,最终明白了前任男友话里对于生命的感悟。
就像芸芸众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困于生活,或困于家庭,或困于社会。
只是朱莉有勇敢拒绝的勇气,即使跌倒,她还是会往前一直探索,终有一天她会确定自己的想法,又或许不会,谁知道呢🤷♀️据说别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男主角说,你是一个脑子不清醒的女孩。
哈哈大概是点题?
我个人更喜欢电影的法语名字,朱莉的十二篇章。
更诗意。
请不要窥探我的生活 谢谢
在提尔这部轻飘飘的作品中,有一个甜蜜得几乎迪斯尼式的段落。世界凝滞只为爱人们找到彼此,这个明白无误的隐喻里折射出影片的立场:现代女性的自我找寻只能发生在毫无世界的地方。影片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种逃避哲学,否则怎么这个用诸多文本架构起的女权话语的中心,竟是这样一个空洞的、模糊的女主人公呢?提尔的同情并不在她身上,步入中年的男主角才是他的化身。女主角转了一圈以后的自我认知是什么呢?她和这个世界又以什么样的形式相连呢?影片估计给不出答案。这样的人物,如何配得上那间自己的房间呢?
3.5星。参考影片《七宗罪孽的救赎》
世界静止了,只有他们两。欧洲电影喜欢玩一些固有的套路:东拉西扯,导演对艺术、哲学、爱情、生命、男权女权......的理解,变成絮絮叨叨的对话,掺杂进电影中。看上去高大上,其实是索然无味。
不是谁都有特权做温室里的花朵。女主这样的自我探索体验,可以说是摆脱生存模式之后的奢侈品。片子拍的很好,把这种有气无力感表现得相当真实,看得我一直翻白眼。是的我们多少都经历过这样那样的类似的问题,所以呢?最后她纠结的点还是在选什么男人和生小孩的问题上,你当年用助学贷款买相机的魄力去哪里了?如果说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就是特权阶级里平庸而软弱的人的话,我同意🙏
很一般的电影,不知道热评说的什么鬼,女主的爱情观在一开始热情退却后没有反思自己而是继而换了更新鲜的小帅去追求所谓的同频道,我笑了,若男女一换估计评论过万吧?说羡慕的人,希望都能像她一样结尾,看着人家幸福美满然后自己微微一笑继续苦逼生活吧。
"如果说东亚女性在层层期(束)待(缚)中的状态是消极、倦怠而无从逃离的话,那么已高度平权的北欧社会里,女性面临的问题是:在对抗性关系隐去后,如何在“我孑然一身存在于世间”这一处境中锚定自己,进而发展出方向、道路和力量。"
好矫情好玛丽苏
如果你总是不停变换人生轨道,如果你觉得比起进入社会既定的女性角色前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如果你有矛盾的女性主义思想,如果你需要爱情的刺激找到一点生活的热情,如果你的人生常常处于无序之中,那可以看一下《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这部电影了。
后半段女主被置于反讽语境之后,旁白和章节形式就更令人迷惑了。这片最应该夸的是妆发组,女主几乎没有一场戏的妆容是一样的,且都非常贴合情境
我们当然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摇摆模糊才是人生不是吗?
想在两性关系中获得真正的掌控感不是不投入,而是认识和放开自己。大概30岁的感悟就是这些。
6.5/10。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自嘲,是无因的反叛,是逐渐丧失爱人能力的千禧一代。“忠贞”好像已经是上个年代的词了,导演用最烂俗的暂停奔跑来呈现出轨,除了致敬小妞电影外还有戏谑。电影是反爱情的,但它没有女性瘾者那么冷。死亡收尾让我有点失望,俨然一个慈父智者形象,但殊不知离开才是解脱,正如洗澡时流掉的孩子。
CC蓝光~到处放浪又不想尽责付出,确实有够糟糕,呵呵哒
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是这么的,空虚迷茫。如果只是想轻易地获得自由,却根本不具备担当的力量,那么这自由只是一厢情愿的轻率。独善其身并不足够,不负责任亦非自由。
想做某事就做某事(对人也同理),阶段性做某事,反复做某事,却不能单一、持续、长久做某事的人,应该就是被控诉的那个最糟糕的人。
突然觉得,哪怕是在平权最好的北欧,三十岁女性的困惑依然是选哪个伴侣和要不要小孩,就挺让人丧气的。
@BFI
按我的分析就是北欧的社会环境太优渥了,可以给人很多次选择的机会。随心所欲重读专业,一遍遍选择人生。其实他们的犹豫挣扎说白了就是挑花了眼。因此看得还是比较隔阂的,很是觉得有一种极现代的矫情在里头。
为什么要拍烂人,三倍速观看,仍觉得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