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大事件

大事件,Breaking News

主演:陈慧琳,张家辉,任贤齐,林雪,任达华,许绍雄,邵美琪,张兆辉,尤勇智,丁海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04

《大事件》剧照

大事件 剧照 NO.1大事件 剧照 NO.2大事件 剧照 NO.3大事件 剧照 NO.4大事件 剧照 NO.5大事件 剧照 NO.6大事件 剧照 NO.13大事件 剧照 NO.14大事件 剧照 NO.15大事件 剧照 NO.16大事件 剧照 NO.17大事件 剧照 NO.18大事件 剧照 NO.19大事件 剧照 NO.20

《大事件》剧情介绍

大事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香港警队被元(任贤齐 饰)率领的悍匪打得无力还击的一幕被电视摄制队拍了下来,全港市民哗然。为了声誉,全港3万多的警员都投入到缉拿重犯的行动中。重案组督察恒(张家辉 饰)跟踪元到了一栋大厦,在他们正想行动时,副指挥官Rebecca(陈慧琳 饰)却打算把整个过程通过电视现场直播。恒与其他队员都带上了微型摄影机冲入了现场,大厦内早已躲着另一班劫匪,形势凶险,Rebecca却想剪掉此片断。在大厦内挟持人质的元把在闭路电视上录到的警匪搏击片段发给了传媒,警方更加尴尬了。元挟持人质对抗警察,恒救出了人质,逃跑了的元遇到了Rebecca,Rebecca从未见过恒跟元,便误以为元是警察恒,元将计就计,想借此脱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伊丽莎·施莱辛格:永远火辣辣甜蜜声优我谈的那场恋爱双世青蛇X战警:第一战幼儿园的男阿姨一条狗的使命2青春创世纪COSPLAY侠·缘起雪道疑云第一季全能囧爸零秒出手叶问:终极一战所有明亮的地方罪夜之奔爱情公寓4暖暖的微笑长生怪谈簿只有我能进入的隐藏地下城在云端遇见你爱欲焚身奇幻精灵事件簿86号营地欢乐时光印痕一路疯逃结婚十年OnlyYou只有您

《大事件》长篇影评

 1 ) 香港记者跑得快

我的短评:想探讨媒体时代环境背景下警方与群众的关系,然而什么都没探讨出来,反倒是一贯“人文关怀”把温情留给贼,把官僚和愚蠢留给差。

如果我们是坐在电视机前被动看这场秀的观众的话也许什么感觉也没有,但是我们看到了事件的全貌,于是警方好像成了做作虚伪的一方。

这种作品也成了“香港记者跑得快”而已想说说为什么我说最后这句话。

因为看到一半的时候,两个罪犯拿出生鲜原料做起菜来了,这种微妙到让人露出笑容的滑稽画面真是令人措手不及,而且看起来完全偏离了影片的中心。

这想表达什么?

罪犯也有人生?

罪犯也曾经有理想做大厨?

罪犯也是人?

可是对不起,当这些人开枪的时候,就已经不能以“社会人”的身份去定义他们了。

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路。

而记者做了什么呢?

把这些根本就不该再作为“社会人”去对待的人当作普通人,去挖掘他们的生平,去挖掘他们温情的一面以此证明他们有血有肉。

听起来耳熟吗?

不就是这几年常见的新闻吗,当校园暴力发生的时候,当自杀袭击发生的时候,镜头不去对准事件的后续处理,反而开始挖掘加害者的苦衷。

你看着一张张受害者的日常生活照却从来看不到加害者清晰无码的嘴脸时,你的良心会受谴责吗?

我相信这些爱听故事胜过了解事件本身的人,肯定不会。

当他们坐在电脑前,毫不受到自身道德规范约束,而打出“这个女人/孩子肯定自己有问题”的时候,他们肯定不会。

那么回到这部电影。

你看到那些永远冲在第一线不顾生死的记者,却以挖掘失误和丑闻为乐的记者的时候,有没有觉得他们有一丝讨厌?

因为他们在消费事件。

想想那些殉职的警员,他们应该被这样消费吗?

我不是在说“死者为大”或者“不能批评”这类不讲理的话,我只是在说,在这个多媒体的时代,我们在死伤现场自拍,为丑闻狂欢的时候,我们是在消费这些本不应该被消费的事物的。

像电影里的警方,似乎一切要为社会服务的岗位都要被放大再放大无数倍,以至于任何的失误都会被无情地公开批斗,甚至连一盒盒饭的好坏都能成为记者笔下的新闻。

有时候舆论监督的力量是好事,但似乎更多时候它沦为了一种社会的消费和娱乐。

这大概是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的趋势。

在这部电影里,温情留给了罪犯,正如某弹幕最后夸任贤齐的反派是“有脑有胆有情有义”一样,而与之强烈对比的则是警方似乎一直在做一些很官僚的决定,并且非常容易就被媒体的视线抓住把柄。

警方那么想打赢这场媒体战,然而却一直被对方步步为营,直到最后击毙。

而且说真的,梁家辉演的警察最后已经处于“失去理智”的状态了吧,小巴司机那个位置非常容易中枪,一旦车子在街上失控难道不会殃及无辜群众吗?

到时岂不是又是一场媒体盛宴?

所以从我的角度来看,即使这部作品真的试图探讨什么媒体时代的关系,或者反讽贼与差的立场,都只是一场消费警察这个特殊职业的秀罢了。

其实警方把殉职警官的家属请到镜头前哭诉是消费,而用电影去探讨贼有情有义并且强烈对比警方的无能虚伪,也是消费。

不要忘记了,谁都有自己的人生,谁都有你们所谓的温情一面,警官和罪犯明明是平等的,但是却被镜头放大了各自的另外一面。

可是,为什么我们要去探讨威胁其他人生命健康的人有什么温情和梦想呢?

正如梁家辉演的警察那句呐喊“你干嘛不去当警察啊”。

一个群体用生命维持秩序,却要被放大黑点,这也难怪开头的普通警员在看到了报道现场的街警做投降状的新闻后有怒砸水杯的愤懑了。

如果你要说,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手法啊,不然哪里来故事,没错,我没什么可反驳的。

因为我们本身就都是消费这些而过活的人罢了。

你以为只有掌握镜头的是坏人吗,不,我们这些观众是同罪的。

——————为什么我以前没有在警匪片里讨论过这个问题?

1。

因为持枪匪徒的有情有义与警方对方太过明显,警方根本没有与之对比起来更丰满的人物形象。

2。

因为影片很大一部分侧重点在于媒体战,而警方官僚式的作派与匪徒“人性化”的对比太过明显。

影片的观众(观众1)不是影片中接收香港媒体新闻报道的观众(观众2),观众1接收的信息比观众2更全面因此也不会信服观众2所得知的官方解释,而以此造成的区别让观众1站在了官僚主义作派的警方的对立面。

可执行的改良方法1. 丰满警方人物形象2. 弱化为匪徒开脱嫌疑的剧情总结要么是一个警方与匪徒硬碰硬的故事,且警方一黑到底,要么就对两方人物复杂性进行平衡探讨。

拒绝从匪徒角度阐述故事并省去匪徒黑暗一面的做法。

(建立在媒体战剧情作为中心无法省略的前提下——————当然,我不是导演我也不会拍电影。

这篇影评也不会有人看。

更加没几个人会同意我。

 2 ) 我是来赞林雪的

全片下来,起码两个重要漏洞或者是bug。

第一,首次警匪枪战,任贤齐一副周润发的大哥派头慢悠悠上车逃走也就算了,后来被张家辉追上了,再次驳火,各大媒体既然能把匪徒把举手投降那个巡警的帽子一枪打飞都拍得一清二楚,那估计所有匪徒的身材样貌,估计也拍得八九不离十了。

然而人家匪徒又偏偏能够在通片都胸有成竹的任贤齐的带领下,不但能避人耳目找到住处,既然还能潇洒地在街上转来转去买东西。

这个要么就是这帮悍匪个个心理素质好得要命,要么就是香港警察真就是举手投降的窝囊废,资讯那么发达,各大截图画面早就全港通缉了,平时找不着照片就死命找目击者话拼图四处散发的情节是欺骗了广大的资深港片迷?

诸位还记得张家辉在这部作品之后的大追捕么?

第二,就是快到影片结尾,就剩下尤勇和任贤齐最后两人逃亡了,偏偏这时候人家陈慧琳就拿到了那部居然还在通话中的手机!!!!

既然如此,那匪徒肯定是一手拿着手机的,另外一只手就毫无疑问地是拿着枪了,我记得此匪徒是中枪后倒地的。

中枪的那一刹那,子弹的冲击加上枪伤的痛楚都未能使他松开手机?

多少次电影中双方交火,其中一方被击毙,对方过去就能轻易的在死者手上拿走枪支?

在这里我要讲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枪之于亡命悍匪,那一定是很重要的,或者仅次于生命。

死前和别人用枪支驳火,那拿枪的力度不会比拿手机小吧?

无数前辈的作品是这样,那这一部也不该例外,不然那就不科学了。

同理既然悍匪死了别人能从他们瘫软的手里轻易拿走枪支,那这部电影也应该能轻易拿走手机,更何况是中枪后倒地居然都没能把手机甩在地上,这手机里面有做切糕的秘方?

好了,和这部电影一样,前面只是铺垫后面才是高潮(杜琪峰自己是这样想的)。

好好的港产警匪片被杜琪峰搞得不伦不类的,前半警匪元素足够,偏偏这时候赶潮流,学人家玩温情文戏。

加你妹的文戏啊!!!!!

任贤齐这家伙每回胸有成竹的笑起来十足的吃软饭的小白脸你不知道啊!!!!

还和尤勇玩厨房基情......侠骨仁心?!!!

这样你就想讲是有血有肉是不是?

呸这叫东施!

任贤齐在林雪家里的教孩子的那段恶心死了。

亡命枪击的悍匪最后温情教育看似很童真的小孩子要尊重老爸等等的各种大道理,这还不叫处理得不伦不类?

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人家任贤齐能逃走了,碰巧手机没关,碰巧手机也没扔,一直带着。

更碰巧的是人家陈慧琳听出来了,最要命的碰巧是人家陈慧琳知道线索后没通知常用的:各单位注意!

然后自己一个人穿着高跟鞋跑出去了,最碰巧的是居然还能追上人家雪糕车上的任贤齐!!!!!!

于是就这样单枪匹马找到了任贤齐。

然后后面匪夷所思的就是杀手和悍匪在导演的安排下,互换了任务,然后各自死去。

杜琪峰是为了表达兄弟情还是人为地强加一个叫宿命的东西进去?

最后,首尾呼应:林雪不愧为一个很有味道的配角。

 3 ) 关于前面陈慧琳和任达华的一场戏

这场没什么意义的戏,想来想去只有一个解释:陈慧琳和大BOSS有这么一段暧昧的关系,所以其他的同事才会畏她三分,她发的命令才会有人听从,甚至连她的顶头上司都要买她的帐。

不然以她这样一个中层职位,是无法导演出这么一场大事件的。

不过如果真是这样,这段也太鸡肋了吧。。。。。。

 4 ) 只为一如既往帅成马的张家辉,和永远三白眼完全不知何为演戏的Kelly陈

彼时,张家辉还未称帝,Kelly陈还没当妈。

当然,这与此片没什么关系啦。

Kelly陈不管当妈没当妈演技都一贯如此眼睛也都一贯如此;张家辉无论有没有称帝,演技都是影帝级别,当然,更别说那张帅气的脸,关咏荷你好幸福哦。

至于这个故事,只能说6年后来看就觉得很一般了。

最后那句“希望你是我的女主角”来的太莫名其妙了,难道HK的正版DVD也阉割了什么情节以至于我又没有听懂那句话吗?

 5 ) 哥抢的不劫,哥杀的也不是人,都是寂寞啊。

故事的结尾,本应该去抢劫运钞车的阿元,却临时转行当了杀手。

本应该去杀人的,阿恒也临时转行当了劫匪。

其实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只是想对抗社会的规则,至于用什么方式来对抗,杀人也好,抢劫也好,那都不是重点。

 6 ) 可能被删减的一塌糊涂的《大事件》

记得当年观看《大事件》的时候,开头的情节应该是这样的:1、任贤齐与丁海峰在居民楼中会面,双方商讨接下来的打劫布局,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对面的居民楼,重案组正通过望远镜观察他们的见面,并通过嘴型来判断他们的谈话内容。

2、商讨完毕会,丁海峰和一个同伴去表店买表,回头又回到一个大排档与任贤齐等人吃饭,任贤齐还下意识的看了看丁海峰的手表。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段2-3分钟的戏份居然被删减了,至少现在电视台播放的版本和网络版的《大事件》已经没有了这段内容,开头就是那段经典的8分钟长镜头枪战。

不可否认的说,杜琪峰的这场创作的确值得称道,但遗憾的是,跟往常的香港警匪枪战片一样,枪战戏份的虚假,又直接拉低了枪战戏份的质量。

1、张家辉一支MP5冲锋枪,外加多位警员的点38左轮,竟然可以跟拥有两支自动步枪和多支军用手枪的悍匪进行对射,这种火力对抗平等吗?

2、悍匪的自动步枪向不到10米远的张家辉许绍雄等人开枪,随后又向不到20米左右的增援警车开枪,无一例外,多辆警察薄薄的车门竟然挡住了自动步枪的子弹,这可能吗?

8分钟的长镜头,将这段戏提升到了不一样的高度,结果戏份的虚假,却又把这个高度拉了下来。

至少对比多年后,购买版权而拍摄的俄罗斯版《大事件》,人家在开头的枪战那才叫经典!

即便不删除开头的2-3分钟的戏份,《大事件》的篇幅也只有90分钟,所以笔者很怀疑,在后期制作时,制作组是不是又删了其他的镜头,因为整部电影的很多情节都衔接不上。

1、任贤齐用液化气罐逼退警察,回头一转身,他的手机里就稀里糊涂的多出了几十张将警察逼退的抢拍照片,谁拍的?

又是什么时候拍的?

至少电影的镜头中完全没有给出答案。

而在俄罗斯版《大事件》中,人家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其中一个悍匪是自拍狂,喜好在关键时刻留下影像。

2、丁海峰和一个同伴一直与任贤齐分隔开,最后突围时却稀里糊涂的聚集在了一起,啥时候会师的?

3、同样是在突围中,被挟持的林雪和家人蒙着被单突围还可以理解,可他旁边的多家邻居呢?

电影中没有显示他们被劫持,那他们凭什么那么配合的也采用同样的方式突围?

而这些疑问在俄罗斯版中都得到了清晰的解释:在外面游荡的悍匪最终与屋内的匪徒会和,而突围的时候,被劫持的人质只有屋里的那一家。

我们的这一版,要么是导演的一些想法没有加到镜头中,进而造成情节跳跃,要么这些环节又遭遇了其他的删减,进而造成情节不搭。

 7 ) 2025年第一部观影记录

大事件新年伊始,第一部观影记录。

观影结束后,最直观的感受的四个感受:1、摄影剪辑出彩2、配乐简单有效张力足3、剧本精妙宿命感4、人物信念感强首先第一点,在摄影阶级剪辑方面,开篇即八分钟的长镜头,有近景人物面部细节,远景火拼枪战,空中调度整体布局收尾,可谓引人入胜,上来即高强度。

杜琪峰电影的迷人之处总可以发现在他人物的站位,构图的选取,这部电影里人物的冲突总选在宽阔繁忙的街道,逼仄狭窄的楼道,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中后期楼道的火拼和电梯纵向的逃生拍摄。

第二点,我看电影对音乐不是很敏感,但是这部很对胃口,很多导演喜欢做加法,例如在紧张刺激的追逐枪战中,再加入快节奏的复杂的音乐背景声。

这部电影尤其在最开始就是一个燃点,高潮点,但是仔细看会发现无背景音乐,都是最纯粹的枪声和人物在其场景下的台词交流,而到枪战全部结束以后,背景配乐才响起,且只是最简单的打击乐和人声呐喊,像是少数部落原始的音乐,简单纯粹但是又能很好的过渡。

第三点,剧本从来都是银河映像的王牌,他们总是能够在细节和情怀上面把控的很是精妙。

看到里面尤勇和任贤齐两拨人在厨房做饭,那近距离的切菜分镜,自然闲趣的对话,很难让人不联想到《放逐》,我从来都认为杜琪峰班底是最会拍出“意”的团队,虽是为了吃饭这等超然物外的家常化很是有趣味。

杜琪峰的电影你不知到谁会生谁会死,且人物警察、悍匪两个天生对立,天生正邪两派鲜明标签化的人物角色,在杜琪峰电影里就没有那么绝对。

相反悍匪显得很有人情味,让人同情,而警察为了警队形象及人物追求又是自私独断。

影片最后通过未挂断的电话寻人追逐,及任贤齐固执扮演杀手去帮尤勇饰演的角色去杀人,可谓是丝丝入扣,尤其后者,我认为是固执但又有小人物的英雄主义,放弃了逃跑去刺杀,悲壮尤浪漫。

第四点,人物塑造方面,每个人可谓都是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正如第三点所言,里面的两个主角警官都是自负偏执的,甚至是让我反感的,而悍匪这边从头为是从容而有英雄气概的,讽刺而又现实。

看完后最喜欢的莫过于任贤齐饰演的角色,而张家辉在杜琪峰的调教下还没有正式转变为气场大夺目的演员,那难以名状的磁场吸引力来看,任贤齐是完全能镇得住张家辉和其他人的。

最后还是那句:银河出品,必属精品(豆瓣频分低了!)

 8 ) 大事件,警匪战。

影片开篇就震撼到了我,用数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一场让警方颇为耻辱的枪战。

杜琪峰的经典枪战部分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风格化的枪战镜头,所有人物以静制动取得最大的对峙感,镜头不停地切换,而这部电影里,长镜头和手提晃动镜头比比皆是,大量的注入了写实感。

将直播、媒体、舆论的反应这些元素加入了警匪之间的心理战,也让这部片子有了自己的特色。

暗讽传媒让世界更透明,实际上却有更多谎言,重点描写但却并不泛滥。

任贤齐和尤勇的相遇很是意外,两人接触互动的笔墨不算太多,却在三言两语之间就将两人惺惺相惜的感觉描述得相当到位,最后二人死之前分别不惜性命为对方完成任务的举动,既在情理之中不觉突兀,又让我无限感慨。

杜导对这种情节的处理总是那么得心应手。

 9 ) 精彩的秀,也是无奈的人生

不同角度看警匪片,不是非黑即白,劫匪也有人性的一面。

从头到尾是一场秀,又不完全是。

就像方警官说的,这是个media的时代,警方捉贼,劫匪反击,都可以通过网络反馈,通过电视直播,通过媒体跟进。

而你看到的,是否眼见为实,还是媒体抑或另一方想要你看到的所谓“真相”呢,不得而知。

阿元摸着小男孩的头,让他长大做个好警察,把坏人都抓走。

而他跟杀手在厨房的对话,也说长大想要做个警察。

谁也不知道中间有什么变故,谁也不会清楚,也许没有人生来就想做坏人。

他最后问方警官,你为什么不举手投降,最后也没对她下手,对应他前面打掉举手投降警察的警帽,耐人寻味。

整个电影最有意思的一幕,在我看来倒不是开头的枪战,是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在电梯井中的对话。

杀手问,你为什么不做劫匪。

劫匪问,你为什么不做杀手。

警察问,那你们为什么不做警察啊。

最后杀手跟劫匪互相做了对方的任务死了。

另外两个人听到警察的反问都笑了,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人生,可以选择的话他们会怎么选呢。

 10 ) “会利用传媒,他就是英雄”

随手po一篇课程作业,没有细心打磨;不知道能不能遇到吴老师《媒介素养》课程的后来人。

电影《大事件》讲述了香港警察在一次行动中利用媒体挽回社会公众信任和重新建构良好形象,警匪双方利用媒介斗智斗勇的故事。

电影借女主角之口,提出了“会使用传媒,他就是英雄”的命题,为传统的香港警匪斗争剧情注入了对媒介运用和新闻建构的思考,值得反复品读。

新闻建构理论认为,新闻报道不仅仅是客观的事实记录,而是通过选题、报道角度、语言、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构建,从而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框架理论进一步指出,新闻工作者在处理新闻事件时,往往基于一定的框架或认知结构组合新闻信息,为大众建构这一新闻事件。

《大事件》中,首先探讨的是媒体记者的责任问题。

大众媒体时代,作为“把关人”的媒体记者应该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

首先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注意科学合理的新闻框架的构建,以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然后是注重多角度、全面地报道和分析事件,尽量避免单一视角和片面报道,以避免引发受众的偏见和误解。

影片开头的媒体记者在报道警方围堵劫匪受挫时将重点片面地放在了警方无力维护香港社会的安全而非警员在面临无奈处境时的个人安危,并肆意纵容引导公共舆论。

这样的报道并未基于客观、人道的新闻建构框架,有违新闻道德。

在大楼清剿行动中,媒体则自然地将获取信息的权力让渡,警方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唯一信源。

而这显然不是多角度的全面报道,很容易使报道陷入单一的视觉盲区。

《大事件》引发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民主社会中政府公关部门是否有在新闻发布部门之外设置的必要;若有,则其行为的边界在哪里。

应该说,公关部门的设置是合理的,它可以在确保政府透明、公正、可信的同时,承担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作用,从而维持社会稳定,促进政府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影片中警方寻求公共手段的初衷也只是为了重建公众信任,维护社会稳定。

但是,公关部门应该遵循诚实、透明和负责的原则,与公众建立真实、互信的关系,而不应该试图建构虚假的媒介现实。

公关部门的职责是维护政府的形象和声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夸大事实、误导公众或者掩盖真相。

事实上,这样的行为不仅剥夺了公民的知情权,而且会损害公众的信任度和政府的声誉,甚至破坏社会稳定和民主制度的基础。

影片中,警方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发布虚假信息。

有意剪辑影片编造故事、在结果未定时悍然宣布警方取得重大成功,事后迅速未经核查地发布犯罪集团被连根拔起的信息,这都是在试图建构虚假的媒介事实。

而抢劫案的再次发生,就是反派用生命为警方设计的圈套,圈套的起点恰恰在于警方对媒介权力的滥用。

《大事件》短评

这个片子取材真实人物事件——轰动一时的张子强案,但电影并没有简单按照港片套路来,银河作品一贯的强调人物刻画,二流搞笑演员张家辉和做作的偶像明星陈慧琳在杜导的片子里都有上佳的表演,可见功力。8分钟的长镜头完整表现一场戏

6分钟前
  • 还行

影片最後警察,搶劫犯與殺手在電梯間的一長段對話,是男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10分钟前
  • 查理不开朗
  • 力荐

2016-04-16 细节太粗糙,比如开头开烂车在街上开。但是后面的格局很有意思。06-07-2017 星期三 张家辉 跟二个劫匪都很有性格,拍的好。莫名的男女情减分。

14分钟前
  • 厦门雷少
  • 推荐

长镜头是唯一亮点

19分钟前
  • 品客
  • 还行

有啥意思,最后杀手和匪徒互换抢?浪费时间。

23分钟前
  • Vegeta
  • 较差

开头的长镜头展现了电影调度得风采,后面的大部分镜头也是切换到位。香港媒体天天就想整个大新闻,警方也不是吃软饭的。回想起前阵子的废青们,多少媒体都在混淆视听,多少警察又在混吃等喝。任贤齐和尤勇的匪徒义气,警察对形象的维护只播放有利画面,多么的讽刺和尴尬

25分钟前
  • 我尼玛…
  • 还行

创意比较新颖,任贤齐难得演的出彩一次。受不了开始街头枪战一段,太假了,张家辉饰演的角色也比较令人讨厌

27分钟前
  • 艾托
  • 还行

诚然杜的野心在该片中发挥到了极大,暗讽对象的同时亦在教导对象如何摆脱这种冷箭,这种想法完全值得新闻传播及大众心理分析好好研究,对于起始的场面的求变探索不能说相当成功,却值得钦佩,的确,在可容腾挪的空间已经十分狭窄的情况下,有所突破已是惊喜连连,欠缺处可能在于表演及多余的枝节

29分钟前
  • 俾路支
  • 推荐

好像是和我财哥一起打发时间看的哈哈

33分钟前
  • eight
  • 还行

三星给会演戏的任贤齐,24小时内爆发强烈戏剧冲突,警局为了保住自己声誉,三个人的戏中戏,陈慧琳在演技方面确实弱项,开头长镜头如同教科书。

34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还行

在杜琪峰的寓言里,男人义薄云天百死不折,女人阴险狡诈满口谎言。他在影片最后苦口婆心地忠告所有男性观众:选好专业,谨慎跨界。

37分钟前
  • rivert
  • 推荐

开篇长镜头已经很棒了,结尾似乎又要来个长镜头,但又被七零八落的剪辑打乱了,幸好收尾比较迅速。

41分钟前
  • RYZ
  • 还行

整个过程真的是好无聊的一部电影啊,纪录片式的风格使得镜头语言看起来很乱很无趣,没一点紧张刺激的感觉唯一只是来看张家辉的,陈慧琳很漂亮,但感觉她并没有角色所需的那种威严感

42分钟前
  • 火原和树
  • 较差

百无聊赖的周末,在超市闲逛,发现了这部电影,杜琪峰也算是金字招牌了。不过看过以后,更加觉得更加无聊了。

47分钟前
  • 某小某
  • 较差

在杜琪峰的警匪片裡頭,每個人不管是正義的一方還是反派角色,都是活脫脫的一般人,有些白有些黑又有些灰的狀態,才是人真正的模樣。他的槍戰總是很唯美,但在正義和邪惡的對決裡,人心的煎熬才是最精彩的部分。

52分钟前
  • Ricci D.
  • 力荐

以后这种傻逼电影不要让我看

56分钟前
  • 陈不足
  • 很差

陈慧琳太狗血了,任达华居然是酱油

60分钟前
  • elvisxsc
  • 较差

当看到银河映像不走固有路线,开始靠反思媒体形而上时,我就料到这片要烂到家了,果不其然。

1小时前
  • 乔大路
  • 较差

“今次我哋唔只要对付呢班匪徒,仲要做一场面对六百万市民嘅show.” “呢个系我嘅show,我话事。我唔能够在我嘅show衰咗。”/电梯井里三人对决的戏,是杜导的拿手场面。远景看到三人不同的姿态和动作,宿命感很强。“那你怎么不转行当劫匪?那你怎么不转行当杀手?那你为什么不去当警察啊?”/街市发生枪战,一名警察在匪徒的枪指之下跪低举手求饶,媒体曝光片段后掀起轩然大波。跨入新千年,警察的能力与形象,市民信任度、媒体对于政府部门的影响力已然有很多微妙的变化;警方公共关系科如何在传媒时代做文章,重案组、飞虎队、PTU、扫黑组如何配合打击罪犯,重振信心,确实是一场时代的大戏来的。虽然结尾是邪不胜正的套路,杜导为了香港警察也算是尽力了。

1小时前
  • 蔷薇泡沫
  • 还行

今天补mark杜琪峰电影。距离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2008年,正好十年。唉 怎么办 还是和十年前一样很想打五星。这应该是我看过最可爱的警匪大战了 哈哈哈。印象最深的是案件指挥官是陈慧琳,运筹帷幄的样子真的是帅惨了。不停的和匪徒角力,印象最深的是给全场出勤的警力和在场记者派了特别丰盛的盒饭。

1小时前
  • 曼靑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