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那种跟称呼女性为先生无关的烂。
是那种让人思考这还不如手机拍一个人在敦煌遛弯两小时的烂。
是那种让人觉得算了不用遛弯对着一个壁画拍两小时不动也行的烂。
是那种让人切身体会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的烂。
是那种一个人包场电影院自然而然刷起抖音还把音量越开越大的烂。
是那种情不自禁关了抖音打来豆瓣想看看别人怎么吐槽的烂。
是那种然后发现居然还有各种好评,以及豆瓣几天了还不打开评分,觉得这个世界都烂透了的烂。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我痛惜。
】电影开始于樊锦诗(陈瑾)的旁白里:历历如绘,波澜不惊。
整部电影非常克制。
就如只是想掩上窗帘,忽然看到天边孤悬一钩弯月。
就那么看一会,也不想什么。
这种力量从一九六三年樊锦诗来到敦煌开始,二十四到73岁,力量是无形的,其中最厉害的动能就是时间。
五十年过去了,一年又一年的过去。
需要多久呢?
需要五十年。
一、六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敦煌是安静的。
这应该是最困难的时期,譬如从敦煌的柳园火车站步行到莫高窟就算千里迢迢。
用李云鹤(李云鹤, 1933年生于山东青州,中国著名的古代壁画与彩塑保护修复专家,敦煌研究院修复师、副研究馆员。
曾任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副所长)老师的说法:从洞里清沙子。
这个阶段樊锦诗结婚生子,但大部分时间和亲人两地分居。
历时十九年。
电影并没有过多强调这段时间的困苦,筚路蓝缕,冷暖自知。
二、八十年代八十年代开始有年轻人来了敦煌。
出于考古挖掘的专业力量缺乏,樊锦诗的爱人彭金章也从武汉到了莫高窟,子女去了兰州。
他们一同坚持。
三、九十年代九十年代,热闹起来。
一九七九年正式对外开放,一九八七年联合国入遗。
用樊老师的话就是:莫高窟的守护变得复杂起来。
时任第三任敦煌文化研究院的院长,她缓缓地说到:从此。
我要面对洞外的世界了。
这里要强调一下陈瑾强大的旁白。
娓娓道来,其势千钧。
就如月光下的沙漠,面对一切,岿然不动。
四、本世纪这个电影提出了一个很平静的问题,究竟这么多年做了什么?
【把莫高窟保持住我们最早看的样子】用樊老师的老师宿白老师的话讲:即便没有人为毁坏,一切文化遗存都会自然消失。
就像樊锦诗在电影开头的那句“我痛惜”,就像她坚信那些佛像不是不会说话的,就像她呕心沥血所要做到的:希望将来的人,也能看到洞子。
第一次上报出版社的考古报告被退稿,因为精准度不够。
因为要形成报告,就必须:全面、准确、成体系。
于是在苦恼胶片,录像磁带保留时限的局限性之后,最后还是走到了数字化。
看的人多,壁画起甲,空鼓酥脆就迅速恶化。
看的人少,又会被拍桌子。
如何保留历史遗存的完整,樊锦诗仰望着那些瑰宝,她就那么咬紧牙关。
【你在哪里】【我当然在敦煌】我们知道在敦煌,当然会有樊锦诗在那。
为了永续利用,她坚信历史不能随意改动样子。
面对入股上市证券化这些别人以为她什么不懂的名词,她铿锵有力地回应:四面八方而来不是再次相遇,是最后诀别。
她守在那里,面对时间,面对洞里洞外的世界: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前面是几千年后面是几千年外面是几千年里面是几千年几千年以来,我们拥有莫高窟。
我们拥有樊锦诗。
没有看预告,直接看的正片,本以为主线是要讲敦煌莫高窟的考古发掘过程,实际上更多的是讲敦煌院长樊锦诗与莫高窟相关的人生经历,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刚毕业学生,到满头白发还依然不舍离开的老奶奶,她的这份几十年的坚持,很让人动容。
敦煌这个地方是典型的西北内陆荒漠气候,干旱少雨冬冷夏热,植被少风沙多,一千多年前那些开凿莫高窟和在洞窟里完成精美绝伦绘画的工匠们也面临着类似的气候环境,能在那样的条件下完成如此令人惊叹的艺术工程,简直就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奇迹。
在我们这个时代,能把先祖在敦煌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保护好,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保护性研究更需要长时间的专注。
所以莫高窟很需要像樊锦诗那样,愿意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投入到研究事业中的考古科研人员,不断的前赴后继,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们有机会瞻仰千年前先祖们创造的文化奇迹。
在年轻的女职员想跟樊院长请假去看孩子的时候,两人的思想交锋也能反映出时代和观念的变迁。
老一辈的研究人员,在他们的那个年代提倡的,是舍小家为大家,舍弃个人生活和欲望,来成就宏大的集体愿望。
但年轻一代的角度上,更多的注重事业和生活的相对平衡,觉得没有必要一定舍弃一边来成就另一边。
其实两者的思维都没什么大错,只是所面对的时代环境不同了,在过渡期产生了思想上一些交锋。
其实这点表现的很好,时代在变化,看待事情的思路也应该跟着变化,没必要因循守旧,也不应该彻底否定特定环境下的历史过程。
希望有更多有志于此的考古工作者可以继承樊锦诗院长的事业,继续保护好我们祖先留下文化瑰宝,也希望更多的人在有机会欣赏到这些令人惊叹的奇迹时候,不要忘记所有为此默默付出的每一个樊锦诗们。
精神丰盈的人总是敦而煌者,安静、平和的樊锦诗,是强大而丰富的,守着鸣沙山寂寞的北风,月牙泉干枯的泉水,守护着盛大辉煌的敦煌莫高窟,一生黄沙苦短,难逃热爱,十年大漠饮冰,难凉热血,她以这种热爱和热血,为后人留下一个完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相比较于 塔利班阿富汗人 炮轰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巴米扬大佛,庆幸有知的中国人一代代传承着自己的文明 丰满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至于被欲望和无知蒙蔽双眼……
两颗星给陈瑾老师,一颗星给黄品沅老师。
我对编剧和导演的评价是:这是一篇合格的小学生作文。
所以现在电影叙述已经匮乏到,要对“颤抖的手”和“因愤怒而颤抖的唇角”进行大特写,表现爱情一定要用“亲亲我”,想到思念就只会拍月亮还一定要首尾呼应的程度吗?
跟我小学作文一个套路。
请不要再用“全女剧组”来当挡箭牌了,这样只会让别人觉得女的不行。
先把麦放下不喷,说点好的吧。
陈瑾老师的表演让我特别感动。
到最后陈瑾老师本人走出来,我甚至没认出来她是饰演者。
陈瑾老师真的是很有天赋的演员,每一个情绪都融化在眼神里了。
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笑容,描述不出来,遂放弃。
黄老师把老年时候的彭金章老师演得特别生动。
那场在下过雪的桥上走路的戏(特别喜欢这一段,电影里樊锦诗老师一开始牵的右手,后来换了一边,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特别喜欢),和在病床上睁眼的神态,真的让我想到我爷爷。
我觉得陈瑾老师真的有把那颗“高贵的灵魂”演出来。
另一个优点大概是配乐和打光还不错。
敦煌确实是阳光普照的地方。
奥,景色很美,莫高窟也很美。
还有一个喜欢的剧情,是小民在数莫高窟的窟数,哥哥让他小声点。
好了,我又要开喷了。
导演的转场让我感到很熟悉,仔细一想,原来是我的常用软件剪映。
不理解为什么表现回忆,要用一个闪黑+吸入音效。
为什么表现“思绪千丝万缕”,要用左边一个现实彩色镜头和右边一个黑白回忆照片融合。
甚至左边的画面几乎是静止的,演员不动你摄像机都不能动吗?
不理解为什么彭金章说那句“有理可以声高”的时候(那段情节我是特别喜欢的),要给一个仰拍镜头。
在还原樊锦诗视角?
首先,这个镜头就把彭金章拍得特别“凶”。
而且仰拍视角本来就带有崇高or压迫感,没理解想表达哪一个。
更没必要给特写镜头啊。
编剧完全不想聊,槽点太多了。
就说一点吧,我觉得在医院那段,在樊锦诗醒了,感觉到彭金章的视线,睁开眼和对视一笑那里就可以了。
留白才有艺术。
感情线里最喜欢的,是老彭去世后,前同事给樊锦诗打电话。
“你过得还好吗?
和谁在一起?
”“我和老彭在一起,过得很好。
”真的没忍住,直接哭了。
大民的演技也很尴尬,喝酸奶拉肚子那段,我脚趾抠地。
据山东朋友说,李云鹤的山东话好像也不太标准。
我电影开始前去上了个厕所,回来就是常书鸿先生在洞窟里跟小樊锦诗说话的剧情,那个台词…全凭演员台词好,台词太尴尬了。
而且李云鹤的回忆那段,真的很离谱。
差点给姐整笑了。
另外台词跟嘴型对不上,很难受。
我特别爱酸奶那条线,结果最后你打了个广告。
没有说电影不能拉赞助的意思,但还是觉得我的感情被欺骗了。
还是那句话,合格的小学生作文。
别抱太高期待。
这部电影很难以整体去评价,一部有很多问题存在但我依然喜欢的电影,我将喜欢的原因归结于人物本身的力量感、演员表演的细节感和这部电影拍摄的克制感。
下面流水账式的分享我的观看感受。
一开头,先是陈瑾的一段自述。
第一遍看的时候,听到她极具历史厚重感的独特的嗓音,我浑身一个激灵,眼泪差点流下来。
二刷时依然为这段激动,这种激动和文段内容无关,不夸张的说,我在影院两次听到这段时根本没注意到这段话的内容。
陈瑾的声音强大到我可以忽略内容去纯粹的感受她声音的魅力。
林永健演的好,陈瑾的旁白和林永健回忆的故事交织,平淡但我觉得拍的很好,林永健非常恰到好处的一点幽默是影片肃穆中一点暖色的点缀。
年轻樊锦诗(李沐然饰)我第一遍看时觉得挺好,一看就拥有年轻人的朝气。
二刷时,我觉得陈瑾过于强大的旁白影响了我对其他演员表演的判断。
李沐然樊锦诗的表演不够成熟,跟着常书鸿在沙漠上大踏步往前走——给近景时,她的手摆的很高,步子迈的很铿锵,很有年轻人要干一翻大事业的志气;但在给远景时,手不摆了,步子也恢复成正常的步伐。
一刷时,远景时我视觉的关注点全在苍茫的大漠风景,根本无暇关注远处两个小小的人,二刷时强迫自己去看演员,所以注意到了。
在洞穴聆听李云鹤的教诲这里演的也不好,用手电筒找壁画,手移动的太快太快,明显是没用心看的样子。
陈瑾后半段有一个类似的表现,那个表现才是合理的。
生孩子这段拍的非常电视剧式的老套,男演员肥头大耳的,根本不像那个时代的人。
这里是我二刷时第一次发现台词和字幕对不上的情况。
完全不值得说的一个片段。
冲奶粉这里,李沐然演的也不好,冲进屋先把头埋在孩子身上半秒我没搞懂这个动作拖延的意义何在。
这里,年轻的女演员终于有了好像是她在电影中的唯一一句台词。
我是个喜欢计较时间的人,影片开始15分钟左右,年轻樊锦诗戏份结束。
这部分看很多人评价太平淡,但我反而觉得还不错,陈瑾的旁白太强太强,配合她台词的画面故事性已经足够(导演请原谅我这么说,陈瑾旁白的重要性远大于画面)。
因为进展快、台词编排的也不错(尤其是林永健的表演),配上陈瑾肃宁的台词,刚刚好。
到此时影片大概过了20分钟,后面大概就是所有观影者观看该影片最受折磨的60分钟。
我甚至不想回忆这几十分钟的电影内容,每一分钟,我只想痛骂苗月。
这段是非常典型的苗月电影的缺陷性表达。
陈瑾的第一个镜头,笑的,太美了。
我匮乏贫瘠的语言无法描述陈瑾这个笑容的美丽和伟大(对,我就是要用伟大这个词语,她的表演就是伟大的),可惜这种惊人的美丽在这段又臭又长的剧情中只出现了一次。
这段拍的实在是太烂了,我努力回想剧情都回想了好久。
下面这段先后性可能存在问题,因为太特么断断续续了我实在是记不清。
一些细节记录。
1.烤火。
陈瑾在揉腿。
2.去见大民小民。
陈瑾进屋前先捋了捋头发,我二刷时才发现的细节。
一般人进门紧张都会下意识整理仪容仪表。
3.坐着开会时的小动作。
就发言是吧!!!站着讲,坐着讲,站着是宛如ai的机械台词,坐着是嘴型和台词又没对上。
中间有一段走来又走去的镜头,像镜像翻转一样莫名其妙,我看了两遍都注意到这里,不知道啥意思,写出来吧。
上述这些讲话的地方我觉得都可以去掉,内容过于浅尝辄止,问题说的不够深入,快速转换的画面和不连贯的剧情让人莫名其妙。
嗯,这也是苗月导演电影的一大特色。
开会这段一刷时没感受到明显的枯燥,二刷时就完全看不下去,在影院努力克制自己不打哈欠不看手机。
下一段是吵架。
第一遍看我全程没进入状态,剧情进的太快,没有什么发展,突然间孙敏演的领导就嚷嚷起来。
就是我标题说的,ppt式电影,故事没讲清楚,来一段矛盾冲突还不如没有。
这段的吵架镜头,给的太差太差了。
导演自己仿佛都不知道重心在谁,一会给王总特写,一会给樊院长特写,一会给樊院长的手特写,一会给文物局的小古特写,给来给去所有人的演技都没拍出来。
我还和朋友吐槽,下次别让苗月老公客串了,苗月都不知道该给谁镜头(。
)喝牛奶那里,广告太生硬,第一遍看我一直在笑,完全进入不了状态去感受陈瑾的演技,二刷时才沉浸进去了。
我求求苗月别自作聪明给一些自以为很高级但实际上愚蠢的不得了的镜头了,特意给手镜头反映人物心理真的很傻。
苗月采访说到的坐在车上流泪和发呆的镜头,要不是她说,我完全没注意到后期加的车的喧嚣声,看的时候光觉得这里缺画面。
给陈瑾的特写这段也差的离谱,一点不讲究,像电视剧的镜头一样,全是逆光!!!那个角度陈瑾演的再好都显现不太出来我真是不知道苗月怎么回事我真是不知道,那个流泪的动人我感觉苗月没拍出来十分之一!!!我今天是文思泉涌啊,继续往下写。
然后就到了墓前,苗月给了近一分钟的ppt镜头:左边是陈瑾不变的表情,右边是照片,这个表达在影院看简直太莫名其妙了。
我就说苗月适合ppt电影,后面陈瑾站在那,给远景,她一个小小的人俯瞰着苍茫大地,拨打出电话,逻辑上完全不连贯,但那种气势,纯靠着画面,居然拍出来了。
这部电影的情节全部是由樊院长“教育人”推进的,这不,又在洞窟里教育大家要设计球形影厅了。
这部分和前面开会的问题一样,不再赘述。
苗月别自己编剧了,她这整得剧情一跳一跳的,时不时来一段动人的ppt片段。
樊院长在洞窟里观测、临摹这段虽然没有实际剧情,但拍的很好,陈瑾的细节相当到位。
擦眼镜片上的雾气,拿手电筒照壁画(这里表演的细节度吊打李沐然),眼神的专注,这段镜头给的也还不错。
漫长的几十分钟终于结束,终于来到了最后二十分钟。
最后二十分钟的水平,和电影的前面部分,简直不像是一个导演拍出来的。
我只能说,苗月无法驾驭哪怕是稍微复杂一点的剧情,但对于一条线没有剧情的处理比较拿手。
突然不想写了,明天再写吧。
这该是一个敦煌的保护,修复,传承,和数字化的故事,人在故事里,人即故事,故事即人。
就电影而言太差劲了,人事景都有巨大的缺失,已不是不成章的问题,而是造出了空洞,纪录、叙述和宣传都不搭,可谓四不像。
所以要谈便只能谈原来故事本身。
敦煌,文化瑰宝,颓垣败瓦。
我们在说“人类文化瑰宝”的时候,“人类”二字往往会隐去,但这两个字恰恰才是最重要的。
敦煌毫无疑问是极美的、极令人震撼的、极有价值和留存意义的,但它的美、它的震撼、它的价值、它的意义,都在于人。
敦煌的意义,在于人文艺术上,又不仅在人文艺术上。
所以影片中,敦煌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同志那句“在敦煌,也可以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才如此振聋发聩。
不是世界需要敦煌长存,是人类需要敦煌留存;也不是其他的谁在意敦煌,而是中国人在意敦煌。
若我们连自己的东西、自家的文化都不在意,那不是我们愧不愧为炎黄子孙的问题,是我们有什么资格自豪于中国有丰富的、璀璨的、伟大的文化?
所以敦煌重要,保护敦煌文化、抢救敦煌石窟遗存重要。
保护敦煌,也是在建设中国。
影片开始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一位女大学生奔走于敦煌,意气飞扬,连眉毛都挑着干劲与希望,要把敦煌文化传承下去;三位担着棉被的农民兄弟,精神抖擞,决心要去新疆种棉花,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这一段这两位,凝就了影片中最好的一股气:年轻时代一腔热血建设社会主义中国。
年轻和时代出了两种好,即便时代不一定一直好,但一腔热血去做事,是极好的——至真至诚,但行好事,毫无杂念。
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十分崇高,又并不崇高——在亿万扎根这片土地的建设者看来,这就是理所应当的,不必特地去提的。
这正是平凡当中的崇高,渺小当中的伟大。
这一点,也该是这个故事的精气神。
只不过,这部影片对于这种人性中极为闪亮的点,并没有作出到位的刻画。
农民兄弟脸上尽管闪着自豪的神采,但他这股神采没透入到根上,流于表面了。
因为这段的整体设计就流于表面。
年轻的樊锦诗拍得倒是很好,聚焦于她内心的那股气,于是便拍出了前文说过的,眉毛都挑着的干劲与希望。
对于这样的人物,要刻画,便得画出她心底的那团热火,心口的那股意气。
樊锦诗如此,樊锦诗的恋人彭金章也如此。
他们同是北大考古毕业生,毕业以后,一位前去敦煌,一位去武汉,两地相差千里。
是什么让樊锦诗放弃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离开恋人跑到物资匮乏、人迹罕至的敦煌?
樊锦诗生下第一个孩子以后,最应该照顾她的丈夫彭金章,却没法久留于妻子身边,个中又有什么缘故?
樊锦诗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个缘故:“武汉需要他。
”武汉需要他,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所有地方,都需要人去建设、都需要学者去支援。
因为孩子而放下工作,正是因为私情而放弃建设中国——不是不应该,而是对这片土地有着最深热爱的他们,不允许自己这么干。
短短五个字,力有千斤重。
但影片中、视听语言上,这五个字只是旁白。
这看似白描、看似无声处听惊雷,但背后的视听语言,无法支撑得起这份厚重内蕴。
樊锦诗与她的丈夫,是当时中国最有学识的一批人,他们重要,他们也一心投身于他们认为当时最重要的事,所以其他的私情……乃至于哺育孩子,都只能兼顾着。
兼顾是很勉强的,不仅在事情上,更在感受上。
初为母亲的樊锦诗,只能依靠一本《妈妈手册》上的知识去带孩子。
这又是一段无声处听惊雷的情节。
她不懂得怎么带孩子,更为难的是她没有时间更没有机会去学习怎么带孩子,只能如此。
为什么如此?
观众需要体会到这一处的曲折。
做这样的故事,要有耐心——在细微处的耐心。
文本上的微言大义,在影片中,尤其是这样一部影片中,需要处理得更加细致,决不能依书直说,平铺直叙。
开头常书鸿院长跟年轻樊锦诗介绍敦煌的时候,讲过一句:这里的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
这话直接抛出,就实在太重了。
一个人只能看到眼前这一辈子,得到一定时候才能看得出历史的厚重,沧桑和虚无。
对一个年轻人来讲,“一辈子”是没有确切概念的——这里的年轻人,指的不是年轻的樊锦诗;对观众来讲,忽然出现的“一辈子”也是没概念的。
电影创作者要把这个概念,讲述给观众听。
八十年代,与丈夫分别十九年的樊锦诗,终于一家团聚。
影片中多次出现老彭贴心为樊院长准备酸奶的情节,以体现彭金章对樊锦诗的爱和支持、两夫妻的相濡以沫,却全然没有交代,彭金章调动到敦煌来支援敦煌保护建设工作的贡献,对妻子、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工作的全部支持。
这样的刻画,格局太小了。
爱是酸奶,但并不只是酸奶,而是支撑。
在敦煌的工作,让彭金章这个角色仅仅体现了之于爱情亲情、之于家庭、之于精神支柱的一面,没有体现之于革命战友、终生伙伴的另一面,而前者的全部,实际上都包括在后者之中。
这是创作核心思路的问题。
用体制的话来讲,就是思想觉悟不够。
影片很简单地刻画了除了樊锦诗以外的人物,将焦点全部聚集在这位敦煌的女儿身上。
这恰恰就是一种错位。
敦煌的儿女,是保护敦煌、建设敦煌的所有人,所有人当中,樊锦诗是其中一位,而在常书鸿、段文杰之后,现在的所有其他儿女,都由樊锦诗所聚集,着墨于他们,实际上就是在刻画樊院长的伟大——而刻画樊锦诗的伟大,也正照应着敦煌研究院前任院长常先生、段先生,以及所有研究员的伟大。
电影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决不是对原本故事原封不动地叙述。
电影创作者,一定要懂得去运用这门艺术。
樊锦诗这些前辈们的坚持,有他们的道理,也有他们的时代背景。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和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并不一样,也和现在的中国并不一样。
年轻的樊锦诗,肩负着建设中国的重任,这个重任,与后辈所肩负着的担子,尽管名头一样,但意义相差许多。
年轻研究员觉得敦煌太艰苦,觉得在敦煌不能发挥出自己专业所长,这都很正常——其他人退缩,不是他们软弱,而是前辈太好了。
所以年轻的研究员想要请假看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啊,她已经做得够好了。
我们要承认时代的力量,要承认人的局限性,也要承认人的能动性。
是承认,而不是正视。
譬如二十一世纪,敦煌再怎么艰苦,也不会再回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种得去冰河凿冰打水的条件。
片里女研究员请假看孩子的段落,体现了樊锦诗“人之常情”的一面,但这一面一定要先拒绝女研究员的请假,然后细诉自己故事让她为之感动潸然泪下,最后结合工作与人情而“批假”么?
不必的。
这就是艺术处理的问题。
至于敦煌保护与传承,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局与当地政府、产业发展的问题,片里也做得不够扎实。
不是这些困境不够明显,而是这些困境的现实要点,以及樊锦诗樊院长那石破天惊的破局之法,没有做出应有的意象。
敦煌发展的问题,与许多地方、许多产业一样,存在着矛盾与两难。
“可持续发展”这个词强调于二十一世纪初,那么二十世纪末呢?
——事情是很残酷的:优先经济发展,兼顾其他层面。
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习总指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也十分沉重——绿水青山明明是青山绿水,为什么是金山银山呐?
樊锦诗的伟大,在于她在这个敦煌困局中挖掘出了一条出路——数字敦煌。
历史必然论中有一个说法:没有樊院长,也会有孙院长、李院长。
从历史长河来看,这个说法似乎正确,但放眼于人生活的时代当下——就是当下——这个说法太错误了。
没有了樊院长提出的“数字敦煌”,的确会有后人提出类似的项目,但过去的时间、错过的机会,都必然过去——然后,敦煌石窟可能多掉落几块墙皮,也可能坍塌掉几个洞窟,还可能变成“二十一世纪敦煌”。
敦煌上市、敦煌美化、敦煌旅游,谁说得清哪一项会对敦煌产生哪一种损坏呢?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或地方领导或产业领导,考虑以敦煌为推手、宣传面,发展经济、发展产业,这是合理至极的,在其位谋其事,文物局的做好文物保护,主管经济的考虑经济,理应如此。
影片强化呈现了樊锦诗、文物单位与经管单位的矛盾,但在破局之法中却平淡叙述,这便失当了。
影片里有一段情节,是十数位研究人员在敦煌石窟里讨论石窟能够承受的最大游客数量。
这一段开始时颇具气象,但再往下些许,却显露了其不用心的里层——研究人员不断重复着类似的内容,仿若在为电影做背景音——的确是背景音,因为接下来樊院长提出,可以做一个展示视频给游客观看,既能实现游客分流,又能增加游客对敦煌的初了解。
这太糟糕了。
展示视频,是“数字敦煌”项目的其中一环。
项目数字化改造,以现今眼光看来稀松平常,但在二十世纪末的当时,实在极有前瞻性,樊院长的聪慧、见识和魄力都蕴藏于其中。
这石破天惊、堪称为跨时代的绝好手段,怎能呈现得如此潦草?
——不仅推出得潦草,后续叙述也并无涉及。
纵然大放光华于近十年的、面向公众端的数字敦煌,樊院长并没有紧密参与,但就如同“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于敦煌一样,樊锦诗之于“数字敦煌”,何其重要?!
高山仰止。
既然要拍高山,便要走近高山,去看她,去触摸她,去感受她。
这该是一件用心去体会的事,而不是只肉眼见了这事、看了这人,便如此拍了。
景的不足,不在于内容相对一致的空镜头,而在于片中的许多景是虚浮的——创作理念上的虚浮。
譬如问一个问题:敦煌的美,要怎么去体现?
在这个故事之下,敦煌的美,体现在令人惊叹的艺术美感,更体现在渺小的敦煌儿女们为延续这卷伟大的璀璨画卷而努力的时刻。
这不是一个讲绝美风光的故事,而是一个科学化的人与天斗的故事。
其中,“人与天斗”是主题,不断剥落的墙皮、日渐消散的遗迹,都是渺小人儿所抗争的内容;“科学化”是手段,讲的是怎么去办、如何办好。
所以最后的球幕敦煌视频影像展示,才令人震撼无比——这就是科学化斗争的最终成果,是人与天斗的成果,是保护敦煌的成果,是让敦煌的美更好地绽放给更多的人的成果,更是敦煌这人类璀璨文化瑰宝所展示的令人无比沉醉的美的震撼体现。
这本来是短评内容,短评放不下,而这回我又就想留下删掉那部分内容,那就这么发了。
日后有机缘再续。
——如今正好有机缘,也终于写完了,善哉。
最好的应当是年轻时代一腔热血建设社会主义中国。
年轻和时代出了两种好,即便时代不一定一直好,但一腔热血去做事,是极好的。
年轻女孩意气飞扬,连眉毛都挑着干劲与希望,多好呀;其他人退缩,不是他们软弱,而是前辈太好了。
这不是一代人的事,这话就重了,一个人只能看到眼前这一辈子,得到一定时候才能看得出历史的厚重,沧桑和虚无,但这句好在用在越过千年往事的敦煌,背景就是道理。
至于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道路是曲折的,譬如一句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破局就是出路。
所以数字化本身,以现今眼光看来稀松平常,但在当时实在是极具聪慧和魄力。
十一月二十一日
开场作为旁白背景音的陈瑾台词很有故事感好评。
剧情断断续续故事不连贯!!
年轻的时候喂奶那段很奇怪突兀。
早期旁观者视角,和同事镜头差不多体现不出主角,没有体现出樊作为考古人的专业素养太游离了。
有些台词太文艺有些太官腔喊口号。
有时候感觉还是物理学家叶文洁哈哈。
所长做一辈子敦煌儿女不往此生,感觉有点强加在年轻樊身上我感觉不太好。
所长随便就拉个人还要他一直留下来,原先计划新疆棉花不去了就在这建设社会主义?
有点令人迷惑。
演讲的台词部分,敦煌历史老人我是敦煌的女儿在座的各位做儿女,喊口号太空。
开会女主一个人讲话,数字化,其他人都不发言怪怪的。
小伙子的想法想搞自己的创作,来错地方了,小伙子自己要走又问樊是不是赶他走敦煌壁画只有镜头画面,没文字介绍希望能有。
有人投资钱想翻新莫高窟,樊说不能有了钱就随心所欲瞎改动。
年轻不爱说话,打交道吵架,什么也不懂书呆子入股上市游客太多破坏莫高窟商业化旅游公司发财文物局女员工好抓狂,旅游公司王总樊吵架樊莫高窟后代看不到了流泪先辈守护艰难同一条路前行不易,有点触动左边樊眺望,右边历史老照片工作照好感慨为莫高窟奉献的人们,有几张照片上的人们带着笑容樊打电话请求国家保护莫高窟球幕电影再统一坐车进洞子,缩短时间增加人数原先二氧化碳浓度湿度限三千人。
很喜欢这句“我倾尽一生的时间,也未必能穷尽它的谜底”请假不同意这段时间太忙,说什么老敦煌人找合适的机会探亲看孩子,耍脾气走人,生气辩论专门看不要顺便俗世不要苦哈哈。
大民好心酸,妈妈可以做一顿饭吗,请同学来吃,去酒楼行吗,必须在家做,同学才相信我们是有妈妈的。???
樊问你最熟悉哪个窟成立小组复制窟子外地展览探亲假戴高帽子,人类的世界的大成就者樊老彭房子给你,留住回鵠文专家2011考古报告出版获得国内外学者认可那段台词不错。
老彭亲亲我,这里陈瑾的台词好感动😭😢前面做酸奶两个儿子捂肚子爸爸之前做的酸奶拉肚子放心。
老年人看电脑的姿态好评樊对快研究生毕业想来敦煌工作的女生说“你有男朋友吗?
忠告:带着你的爱情一起来???
莫高窟一直在等待着必然要来到它身边的人,喜欢。
幸福靠你本性所要做的事情,有意义地活着,根本性力量,最终坦然面对世间、生活、死亡,所有一切必然离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海报改了就好,,,,,,,,,,,,,,,,,,,,,,,,,,,,,,,,,,,,,,,,,,,,,,,,,,,,,,,,,,,,,,,,,,,,,,,,,,,,,,,,,,,,,,,,,,,,,,,,,,,,,,,,,,,,,,,,,,,,,,,,,,,,,,,,,,,,,,,,,,
从“人间烟火”那个剧的付闻樱粉上陈瑾老师,很有缘分,几个月后的今天就迎来了第一次线下见面,在忙碌的期中阶段,看一场电影,在现实中见一见自己喜欢的远在屏幕那端的人,很快乐,很上头,很疯狂。
最初很纠结要不要报名,因为期中考试周非常忙碌,但是觉得机会难得,而且人在北京的优势加持,我权衡利弊,决定报名!
也很幸运,成功得到了去线下首映的机会。
电影观感:1⃣️之前对樊锦诗院长有过一些了解,也看过感动中国,虽然一直没有机会亲临其境体验敦煌的魅力,但这是我一直的愿望,希望自己毕业后,早一点实现这个愿望。
2⃣️正如电影里呈现的,每天的游客坐车走后,莫高窟又会回到安静孤独的状态,看着日升日落,看着斗转星移。
在大自然面前,谁都不能说老,谁都不能说大。
3⃣️开发与保护是一切文物必须考虑的问题,显然樊锦诗院长已经给出了答案,道理所有人都懂,但抵制诱惑是非常艰难的事情,所以樊院长的坚决也更让人敬佩。
4⃣️史书轻翻一页就带走了几百年的故事,沧海桑田,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为热爱的坚守。
“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互相懂的感情真让人动容。
5⃣️必须大夸特夸陈瑾老师,演技绝了!
她的台词一把把我拉进电影的年代,旁白自带历史感。
最后放了一段陈老师拜访樊院长的视频,天呐‼️陈老师大波浪卷,那个艺术范的围巾,绝美!!!
和樊院长的同框真治愈!!!
映后环节:1⃣️我以为我做好了准备,但当我看到陈瑾老师走过来的时候,我还是震惊了很久,内心os:不愧是女明星,身材比例,体态神情都好棒。
真人比图片美很多。
2⃣️陈瑾老师发言很谦虚很透彻,她对人物和环境的理解就能说明她可以演好这个角色。
事实也如此,好演员就是这样。
希望瑾老师再拿影后!
最后感谢陈老师继续演好片,感谢苗月导演和剧组演职人员。
推荐!
《吾爱敦煌》!
ps:体会到了线下追姐的快乐!
哈哈哈哈哈哈好了,今晚要加班了。
今日分享结束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3.5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