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看了1,2两部,作为一个福建农村,且重男轻女很严重的地方,大概也是感慨很多。
大姐在整个影片中的表现出来的善良,容忍,甚至有点圣母,我觉得可以理解,毕竟那个年代下女孩大多都会被灌输这样的思想。
常常也会听大人说以前肉都是给男孩吃的,女生只能啃骨头,还不能去读书。
然后到了我这个年代,虽然父母已经开明很多,但是妈妈也会跟我们说她生了第二个女孩的时候,流了多少眼泪,村里的人背后总是议论纷纷,说这家没有男孩,当然我很庆幸,自己家里只有一个妹妹,我不清楚,如果有个弟弟,我会变成什么样,我是不是就会像影片中的大姐一样,或许也会变成扶弟魔吧。
再回到影片,父亲临死前的感悟,还有大哥的改过,可能都有点强行大团圆的感觉。
但是大姐劳累了一生,最后还是没有和自己的孩子体会刚开始的一点甜,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最后也希望素婷可以不和大姐一样,好好为自己而活。
虽然剧情里有很多历史的东西,然而我看到的是温情与正能量。
女主是个旧社会且有着旧思想的朴实的妇人,被嫁作二老婆,因没生儿子而被赶出夫家,回到娘家,娘家也说她不祥不肯收留,本是一个悲惨且没有人情味的开头,然而妇人通过她的勤劳慢慢改变了一家人,没有特意改变,而是勤勤肯肯,努力向上的劳动。
经过时代的变革,一家人慢慢走向更好的生活,而通过一些只困因为亲情而不计较一切,而慢慢感化了哥哥和父亲……在这个疫情无法出门的日子里,负能量越来越靠近,这样的片子看了后,觉得只要生活积极阳光,后面的灿烂美好一定会到来……
昨天中午,点开优酷,无意间发现了这部新加坡电影《我们的故事》,简介中“海外华人的故事”几个字搭配类似下南洋题材电视剧的海报封面,一看就是外婆最爱的剧情,我就猜到一定好看!
电影中的插曲十分复古怀旧,搭配60年代新加坡华人日常生活的画面,让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那个坐在外婆脚踏车后座的小不点,回到了外婆牵着我的小手走在农场路上,听到农场场部的大喇叭传来的歌声,就像一杯馥郁芳香的浓咖啡,喝了久久回味。
果不其然,令人熟悉的闽南语系和马来语带来的异域风情,搭配恰到好处的高潮和戏剧性情节,看到结尾意犹未尽,我和外婆都爱看,很有共鸣!
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场的生活片段,虽然算不上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却充满了暖暖的温情,亲情、邻里之情和大时代,跨越地区和种族,有着说不完的故事,真实质朴,温馨感人。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献给新加坡,也是献给东南亚华人,献给潮汕人、福建人的电影。
新加坡华人通常由福建,广东(潮汕),客家,海南人组成,这部分华人长期沿袭中国传统风土习俗,以唐人自居。
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几十年前东南亚华人艰苦创业的身影,以及他们身上那份难能可贵的品质。
如果你的祖上有人去“过番”,看这部电影,想必更会感慨颇多!
刚好今早和好友LF聊到关于家和家人的话题:她是一个非常恋家的女孩,其实我也一样。
她说:“很多时候,感觉撑下去的理由真的是家人。
看来看去,世界偌大,家人给自己的爱,即使不是所有,却很真挚,人生在世,好像追求的就是一份真挚的情感,友情,爱情,亲情,有人发自内心的爱你,真的是一件胜过所有美好的事情。
我回答她:“没人能比家人更重要 ,没人能比家人更爱你。
在家不知离家人的苦,离家方知想家人的愁。
我们要珍惜我们的家人,毕竟有家人的地方才有家。
不过,人生的最高理想是把朋友变成家人,把家人变成朋友,哈哈哈。
”
这部电影讲述了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一家人的感情历经悲欢离合愈加深厚,文明新思想代替迷信旧思想,组屋代替村落,生活越来越好,华人印度人马来西亚人也都成了一家人的故事。
有人的地方就该有温暖有人的地方就该有互助有人的地方不能只有利益要说电影吸引我的地方,除了能在视觉上唤起我在农场外婆家成长的光阴故事,还有就是听觉上,这部电影是以女主角的大女儿的第一口吻介绍整部影片的,给你一种听当事人当面给你回忆往事的触动感,又有一种你在翻阅主人公写的一本自传,一本旧日记的感觉:
1958年出生的我,1965年和妈妈及两个妹妹被大妈赶出家,原因是因为大妈不能生养,后来爸爸娶了二房,也就是我的妈妈,结果我的妈妈接连生了三个女儿。
在那个年代,生女儿和没生没多大区别。
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们去了四叔家,四叔是妈妈的亲生父亲,因为算命的说妈妈的命不好,和家人相克,于是不让妈妈喊她爸爸。
就这样,妈妈喊自己的父母叫做四叔四婶。
在严重重男轻女的年代,女主作为家里的长女,其名字也是取的极有代表性,招弟。
这使我想起,我外婆的好朋友叫做惜弟,其实是一样的寓意。
我们来到四叔家里,四叔和大舅都不愿意我们留下来,他们说家里也没有位置,也没有条件供我们这么多人吃住,后来四婶说让小舅把房间腾出来给我们住,小舅和表哥表弟一起住。
其实大舅和四叔可能还是不想的吧。
等四婶这样安排完,妈妈的羊水就破了,后来大舅他们赶紧把妈妈送去了医院。
医生说是一个女儿,妈妈崩溃了:“老天爷啊,为什么这么对我,难道我就生不出来一个儿子吗?
”说完这话,医生说肚子里面还有一个,还有一个呢。
妈妈又鼓足了力气生出来了一个小弟弟,生了一对双胞胎,小舅激动的想进房间看看,但是四婶说男孩子进月子房会长不大的。
小舅不屑的说这原来就是我的房间,但也没有进入妈妈的月子房。
头上一颗痣的是我的弟弟,两颗痣的是我的妹妹。
这年,也发生了一件大事,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家了。
四叔又请了人来看相,看相的说妹妹的命克人,放在早期的唐山那会儿是要被掐死的,但是弟弟的命好,是大富大贵的命。
四叔说还好有个命好的,但是妹妹他们决定想个办法送她离开。
看相的刚走一会,表弟(或者是表哥)就摔破了头,流了血。
四叔就借此来到我妈的面前说,都是因为我们来了,才带来了麻烦。
威胁妈妈说要么把妹妹送走,要么妈妈就带着我们全部离开。
妈妈为了我们可以留下来,无奈的听了四叔的话,把妹妹送人了,没有人能体会我们当时的那种感受。
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如此局限,小女孩就被从小教育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女儿是草,儿子却是宝。
想起我自己的身世,如果当初妈妈不是为了不让我被送人,被逼无奈主动提出离婚,如果不是外婆辛苦把我抚养长大,我现在的生活定是千差万别的,你们可能也不会认识到现在这个小雅了吧...
为了能在家里做出一点贡献,妈妈开始帮别人洗衣服赚钱补贴家用。
后来,一个妈妈原先嫁过去那家认识的一个好朋友遇见了妈妈,她还给妈妈介绍了一份活,自己弄豆脑花和豆汁水去街上卖...后面的剧情小雅就不剧透了,想知道的推荐去看下这部电影。
我个人是很喜欢这种小人物映射出时代变化的电影手法,有很多细节刻画显得非常有血有肉,就好像在看新加坡版本的《请回答1988》,重点是不看字幕我都能听懂的闽南语系方言,亲切感更是倍增,还有那些大都相同的节日风俗习惯和老人家的讲究,真的回忆感满满,我们的情绪随着人物的命运悲喜交加,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起落沉浮。
我相信能拍出个人风格的导演都是有情怀的,而最能打动人的情怀就是本土情怀。
当听着咖喱味的英文,乡音浓郁的华语,我和外婆都被迷住了,方言是我们自出生第一个掌握的真正的母语,有了它的家,才有了真正的归属感,不是吗?
曾经我们以为没有明天我们的故事在时代与命运面前微不足道但,卑微就是活过的证据这就是我们的故事——《我们的故事》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月雅岛(yueyadaooo)(一个三亚追梦少女的精神岛屿,岛上有她的人生奇幻历险记)
一部关于,亲情,封建社会,种族文化,社会发展的一部片子。
大姐为这个家付出太多了,而大姐其实就是那个封建时代的产物,可悲。
人都是自私的,特别是重男轻女的思想更加使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尽管你再怎么努力为这个家,却也逃脱不了现实的枷锁,没有话语权,大家只想着剥削。
影片教会了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一个人可以很自我想做什么做什么,但是你在家庭中不一样,需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需要承担责任,如何与家庭沟通,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你如何与社会沟通,而啊坤从小就是被宠坏的孩子,才导致了长大后这种无知,自私,懦弱的性格。
但是最后影片中啊坤终于能够明白大姐的用心,这个家庭中的男权思想也随着父亲的离去而渐渐消散,被带入棺墓之中。
电影很现实,但其实生活比电影更现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爱,需要爱,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是我从电影中学到的道理。
关于种族跟文化差异确实有,但一切都基于现实,电影里感觉是美化了,穷小子娶上知书达理的外籍女子,本身这种可能性就很低,但生活终归要有美好的结局,因为人们都喜欢看好结尾。
这部电影在豆瓣打分太高了,有点过誉。
很明显这是部新加坡政府宣传片,我不是对主旋律刻意反感,但拍的过于生硬了。
1、强调种族和谐很生硬,发生了种族冲突,冲突的原因不交待,消除冲突的过程很简单。
一对过去很要好的马来人和华人朋友随便解释了几句,矛盾就消除了。
政府的说教更是水平低,不要说和文宣统战力巅峰的早期共产党比,和现在的共产党比都差远了。
2、强调不要造谣很生硬。
不论是当警察的弟弟劝哥哥,还是上门辟谣的政府人士。
3、宣传政府的德政很生硬,不论是人民行动的的党员宣传,还是对公积金和公屋的宣传,一句国家要发展所以要消灭乡村住公屋从没文化的主角嘴里说出实在是没什么逻辑,多的是发达国家存在广阔的乡村,乡村怎么就和国家发展冲突了?
人民有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用国家发展的借口强行消灭乡村,为此电影还声称乡村是犯罪的根源,李家坡的治国思维真的是完全居高临下的精英视角。
还不提有些拍摄手法真的很落后,比如稽查员和小流氓的打架冲突使用奇怪的特效。
而且50年新加坡建国史一部纪录片是可以讲好的,一部电影应该是可以拍好的,但是按照时间事无巨细鸡毛蒜皮拍摄真的没什么必要,一部不完就又拍了一部,臭的像小学生的日记言之无物,真不如拍纪录片算了。
新加坡是个成功的国家,但只是在经济上的成功,在科技娱乐文化上毫无影响,在政治上的可以借鉴的并不多,对于中国最大的借鉴之处是司法的廉洁,除此之外没什么可以说的了,毕竟他的体量太小,复杂的中国无法抄作业。
连着看完了第一部和第二部,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华人面孔很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可是那让人听不懂的方言却又让人感到疏离。
这既近又远、既熟悉又陌生的关系,异域的吸引和相识的认同感巧妙杂糅,扑面而来。
《我们的故事》1和2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1、这是一部女性血泪史。
“做人家大姐,就是这么苦的。
”这是上一辈的大姐对自己大女儿说的话。
这既是规劝也是认命。
但是谁规定做人大姐要这么苦命的呢?
没有人知道是谁,总之所有人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
男孩受宠,女孩受累。
最可怕的是,女人自己也认可、践行这套规则,遇到违规者,比男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出来维护。
因为算命的说女人的八字与父亲对冲,所以从小管父亲叫四叔。
好像称呼变了,感情就更加淡薄,女人挺着大肚子回来投奔缺无人关心,一听算命的说外孙女的八字会克家里,四叔马上安排送人,还美其名曰是为女儿好。
女人有两个弟弟,小弟还知道关心大姐,大弟弟完全是恃宠而骄的典范,是趴在大姐身上喝她血的“吸血鬼”。
稍不满意就说要把大姐赶出门去,为了获得政府赔偿金,胡乱污蔑大姐。
时常看的我生气不已,好像《娘道》重现。
可是在那个年代,甚至是现在,很多地方仍然有这样重男轻女的思想,男孩是宝,女孩是草,“伏弟魔”层出不穷。
不知道是否结局做了美化,女人喊了一辈子的四叔,终于悟透儿子不如女儿孝顺,让她叫自己爸爸。
她的“吸血鬼”弟弟也主动拿出大姐给的赔偿金,让她好好治病。
这两个几乎没有给过她一点温暖的人,稍微对她“仁慈”了一点,她便觉得此刻是最幸福的。
也许这才是女性最大的悲哀。
2、这是一部新加坡建国史。
新加坡公民主要包含四大族群,华人、马来族、印度裔和欧亚裔/混血,其中华人占了全国近3/4人口。
脱离马来西亚后新加坡致力于维护种族和谐,建立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
大姐的朋友是马来族,小弟娶的老婆是印度裔,这一家子的人际、亲情关系也是新加坡种族关系的缩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医院有一段对话非常值得琢磨,大姐的弟弟与大姐发生争执开飞车被撞后入院,小弟的老丈人(印度裔)和大姐的朋友(马来族)来医院看望,老丈人说你们华人真奇怪,政府还没来核定如何赔偿你们就开始争抢,真是听风就是雨。
这时他女儿说,我们印度人也是这样,听风就是雨。
大姐的朋友也说,我们马来人也一样。
大家哈哈大笑。
3、这是一部城市发展史。
很多镜头着墨在乡下老屋的周边环境上,屋外的空地、猪笼、椰子树、菜地,这些“占地方”的空间最终在国家的发展中逐渐被侵占,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组屋,邻居之间互不认识,人人门口上着一把大锁。
其实我个人对这个部分没有太明显的感觉,“90后”的我一出生就住上了楼房,对农村的唯一印象就是周末去的农家乐,所以这些东西对我而言只是调剂生活的乐趣。
但很明显,对导演而言那就是他是童年生活,是儿时的记忆,是一个人的根。
虽然楼房不会漏雨,不必担心停电,但对导演来说似乎少了点“地气”,也缺了些“人气”,可是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地牛 706 999 种族冲突 x 普通话、闽南语、马来语、印度英语、印地语;大舅乱说话-被抓8个月,关10年8年。
69 64年新加坡种族骚乱。
新加坡工作语言:英文。
大舅火气大、爱抱怨。
开车、公交检票员、洗衣服-豆花豆浆-养猪(农牌); 淹 ngan。
大舅没用,关键时候都不在。
1969年水灾 蟒蛇(改善排水系统)新加坡甘榜。
有公积金,购买政府组屋,搬出去住。
四叔、阿坤不喜欢大姐。
2-26:24 当人家大姐,就这么命苦。
过年买肉干。
爬大便坑,帮弟弟开卡了的茅厕门。
李小龙《唐山大兄》买台电视机,否则搬出去住。
新加坡 => 48:24 生女或生男,两个就够了;儿子吸毒。
华人通胜(万年历)。
《保镖》一把剑把了三个多月,真被他气的吐血1977年有电梯组屋。
新加坡没乡村???
城市-邻居互不认识唐山-》海外华人对中国的称呼。
新加坡拆迁2-大舅火气大、爱抱怨、蛮不讲理、含血喷人、耍无赖;从小被宠坏,大舅闯祸,大姐擦屁股012000 家庭吵架,怼大舅。
夜间开车车祸 华人、印度人、马来人都道听途说拆迁
我们家里人多,你带着孩子回来,是要吃屎配饭还是吃饭配屎,额。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原来是同一个国家。
某个马来人妇女已经有五个孩子,还想生五个,她说邻居有的生12个,有的生15个,可以组足球队。
真是繁殖狂啊。
新加坡独立后,英军撤离,于是新加坡全民皆兵。
收了高额保护费的黑道敢打城管来履行保护商贩的约定吗?
小孩子有蛔虫就长不大。
新加坡建的组屋不错,却是用公积金来建的?
他们建设了食堂,给餐饮小摊贩做生意。
他们的菜市场比我们的亮堂堂、干净多了。
潮汕的闽南语,上桌听起来像“上床”,呵呵。
华人跟马来人种族冲突的时候,有人出于焦虑,夸大其词,变成谣言,加剧恐慌,加剧冲突。
理性是难得和珍贵的,与文化程度和学识有关。
让印度人当社区联络员,告知华人和马来人,只是误会,冲突已经控制下来了。
言语不通、误会,也会导致误会,甚至引发冲突,所以准确的翻译很重要。
马来语里,砍椰子跟砍人头很像,哈哈。
新加坡69年的暴乱不比64年的人严重,很快控制下来,是因为政府迅速逮捕了散布谣言的人(他们不够理性)、可能会闹事的人、流氓、叛乱分子。
推出椰浆饭跟豆浆只要一角的套餐,推进了两个种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善意,厉害!
李光耀不喜欢贪污,老伯,这酒你就拿回去吧,不然到时候你出事,我也出事。
水灾好可怕,还好有邻居惦记,有政府救助。
放过大蟒蛇,大蟒蛇也会放过你。
69年的大水灾之后,新加坡政府找来专门的建筑公司,到处挖水沟,改善排水系统,不让历史重演。
国家要发展,要进步,舍不舍得搬离乡下的房子去政府盖的组屋住,已经不由得我们选择了。
《我们的故事》又名「请回答1965」,又名「新加坡往事」。
名字是假,魅力是真。
[偷笑]电影分上下两部,通过本地华人一家N口人的生活际遇,讲述新加坡这个六十年代一穷二白,连水都要进口的国家数十年的演变史。
作为新加坡成立五十周年的献礼片,真是见微知著,看得人荡气回肠。
据说搞创作的都有这么一个定律,写大人物(事件)要往小里写,写他的日常、平凡、真实。
写小人物(事件)要往大里写,写其命运与时代、历史的关联。
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至暗时刻》中用了大量笔触刻画丘吉尔的老迈蹒跚,暴躁刻薄,抽烟嗜酒等生活常态。
而《阿甘正传》的暗线则直指二战后美国波澜壮阔的三十年。
然而在看《我们的故事》时,会本能地忽略国家,历史,时代这些宏大词汇,它们像一管针剂般悄无声息地注进了这个普通家庭的日常。
再加上导演是一个能带观众玩情绪过山车的高手。
我们的情绪随着人物的命运悲喜交加,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起落沉浮。
一般而言,做作的主旋律电影会把你摁在地上强行要你热血沸腾,或是用能炸瞎耳朵的BGM来彰显它的慷慨激昂。
好在这类技法在这两部电影里都没有。
但仍旧不妨碍你热泪盈眶,涕泗横流。
我对新加坡的初印象来源于这个国家有着令人闻之色变的鞭刑以及不能携带口香糖这般严苛的律法,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至于「亚洲四小龙」,「国父李光耀」,那都是很后面的事了。
看完这两部电影,才知道原来1977年他们就有高楼,电梯,停车场了,嗯,蛮吊的。
招弟,坚强大度隐忍而苦涩的女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弱小而无助的她总因通情达理与人为善和纯净质朴无私无畏的优良品质在让自己在陷落的沼泽淤泥般的人生中绝处逢生,从容言行中闪耀出暖心而夺目的光彩,迎来贵人、迎来惊喜、迎来转机,验证得道多助、理解万岁、信者信之、真情无价;阿坤,拥有被宠溺娇惯换来的安逸人生,却毫无底线与骨气,懒散成自私自利寡廉鲜耻肮脏狭隘气煞人的扶不起“阿斗”,风俗难易、惯性难改、时势造英雄,一个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个因为不自知,跋扈任性,一个人牺牲与成全的代价却是一生,历史洪流,滚滚波涛,席卷几重再从头,一个家的故事,千万家的哀愁,剧中人人在剧中,人看剧剧如人生,何苦怨是非曲折,叹只叹难解纠葛,时代的心酸,莫明的泪流
从角色表演到场景布置画面简陋的有些寒酸。相比较目前主流电影,没有曲折的剧情,烧钱的特效甚至豆瓣目前的观影人数不过一千多人。从华人家庭切入新加坡的建国和发展。故事真诚感人特别是小女孩的旁白让人觉得这些事情的发生就在我们的眼前。虽然最后大姐去世,整部电影以蓬勃的发展给人积极的触动。
不適合拍成電影適合拍成阿姨愛看的電視劇
还不错,略显单薄。
新加坡建国科普片,影片本身并不出彩
无语,这真的不是男权讽刺片吗? 而且喜剧点的设计也太生硬了,宏大历史叙事没有,以小见大又做不到,居然还要出续集
不好看
特别好看!
电视电影,有浓浓的古早气息,借由一个家庭的变故牵出新加坡历史。闽南、潮汕地区的女人地位堪比葱省,就像大女儿说的,我们从小就知道儿子是宝,女儿是草,但是大家都很认命。再次庆幸自己身在四川。
这是一部献给新加坡,也是献给东南亚华人,献给潮汕人、福建人的电影。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几十年前东南亚华人艰苦创业的身影,以及他们身上特有的华族文化的光彩。尤其是祖上有人去“过番”的观众,看到电影里的人物和场景,一定会想起自己在东南亚的亲人……
简单暖心的片子 属于当地人的珍贵记忆吧
女人究竟是怎样儿的一种坚韧的物种?从裹小脚锁深闺,到嫁鸡随鸡的厨房娘们儿,从没有过轻松,却也从没有了结自我。多么伟大而又神圣啊!
看不下去,尬。
喜剧?一个混杂了过多元素的电影
第一部挺震撼的,第二部就庸俗了。
6
被遗弃的人民建国后也会逆风翻盘。
看着很难受,充满了旧时代的无奈,同样的华人生活,作为观众我没有文化隔阂,所以才能够理解。旧思想+贫穷才是苦难的根源。大家庭的生活只要有一个不善良的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难事,新时代才给了我们摆脱这种困境的力量,让每个人都可以自力更生。
观影过程时刻告诉自己时代局限,以免被里面的三观气yue。故事太烂了
我忽然发现了自己喜欢台湾香港电影的一个原因,是一种共鸣,只要是南方有华人讲述他们身边的故事,那种亲切感是与生俱来的,尽管我对电影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感触
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儿子四个女儿生活的故事。真的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