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时光之尘

Η σκόνη του χρόνου,时间的灰烬,岁月风尘,The Dust of Time

主演:威廉·达福,布鲁诺·冈茨,伊莲娜·雅各布,米歇尔·皮科利,克里斯蒂安娜·保罗

类型:电影地区:希腊,意大利,德国,俄罗斯语言:英语,俄罗斯语,德语,希腊语年份:2009

《时光之尘》剧照

时光之尘 剧照 NO.1时光之尘 剧照 NO.2时光之尘 剧照 NO.3时光之尘 剧照 NO.4时光之尘 剧照 NO.5时光之尘 剧照 NO.6时光之尘 剧照 NO.13时光之尘 剧照 NO.14时光之尘 剧照 NO.15时光之尘 剧照 NO.16时光之尘 剧照 NO.17时光之尘 剧照 NO.18时光之尘 剧照 NO.19时光之尘 剧照 NO.20

《时光之尘》剧情介绍

时光之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年男子A(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是一个希腊裔的美国导演,他正在拍摄一部关于父母辈爱情的史诗电影:1953年,在苏联政治避难的希腊女子艾蕾妮(Irène Jacob 饰)邂逅失散多年的恋人斯拜罗斯(Michel Piccoli 饰)。他们旧情复燃,一夕恩爱过后却被迫天各一方。斯拜罗斯遭遇牢狱之灾,艾蕾妮则被流放西伯利亚,不久她生下爱人的孩子,然而最终不得不和孩子分离。她思恋着远方的爱人,而犹太人雅各布·列维(Bruno Ganz 饰)则对她情意专属。在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三个痴情男女颠沛流离,相逢错过,用尽一生追寻一份真情。生命渺小不堪,真爱永恒……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靠近你通灵之王第二季歼毒先锋我的富爸爸无声夜拥抱!光之美少女真的不骗你3印度女孩推手能帮就帮我生命中的八天恰似你的阳光兰森峡谷鲵鱼义薄南天广东十虎铁桥三之王者峥嵘城市的星空神的天秤奥菲斯恋歌疯狂试爱之勇敢爱蒸发密令:重生仁医完结篇受益人更美好的事第一季一息尚存未坐监第一季君主!先发制人我丈夫的煤气灯:摩根·梅泽尔的故事反击罗曼史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

《时光之尘》长篇影评

 1 ) 轉貼分享:跨越邊界的永恒旅程 .張翠容

以詩畫交疊的緩慢鏡頭見稱的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生命卻諷刺地終結在高速的摩托車撞擊中。

他透過影象向世人呈現的另一個希臘,則穿越危機,跨進永恆的人文世界。

如果我踏向另一方的邊界,我的一生將會有著怎麼樣的變化?

——當我在一九九九年於馬其頓與科索沃接壤的邊境採訪時,一位前來戰火之地尋親的德籍阿爾巴尼亞裔人這樣問。

我有點愕然,這不正是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巴爾幹半島三部曲」某個情節嗎?

命運巧妙安排了我在安氏出事前一個月(安氏於一月二十三日遇上交通意外喪生,終年七十六歲),與他在雅典相遇。

我告訴了他這個邊境的故事。

同時,我也坦白向他說,他的電影啟發我展開一場永無止盡的採訪之旅,也是一趟不斷尋覓的生命旅程,並從巴爾幹半島開始。

穿越戰亂、專政、佔領、漂泊、流徙、生離與死別,並跨過一重又一重的邊境,然後問:甚麼時候才可以回家?

但歸鄉後卻又重新出走。

在這裏,我不禁再問,甚麼是邊界?

除了地理的邊界,還有意識形態的邊界、心靈的邊界、愛情、友情、親情、一切的邊界。

就像安氏「巴爾幹半島三部曲」中的《鸛鳥踟躕》,希臘與土耳其邊界之間的兩岸聯親卻只能隔水相望,河水滔滔,偶爾傳來槍響,還有軍車與軍人的影子。

只能靜默舉行的婚禮在緩慢的鏡頭裏流瀉出一抹悲情,天地悠悠,以萬物為芻狗。

此時,我又想到在《永恒與一天》(Eternity and a Day)中,阿爾巴尼亞邊境鐵絲網上懸掛著的人,在現實與超現實的交錯下,蒼生受盡政治的作弄,令人無語。

還有,那好幾個騎著自行車的色雨衣客,多次在安氏的電影中出現,似乎與劇情無關,但又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總是預示著某些事情的發生。

或許,根本就沒有人可以預示甚麼,也沒有人可以指示甚麼。

還記得《霧中風景》裏,工人們從海中撈起的巨大手掌嗎?

原本指引方向的手指也斷裂了。

究竟這隻手掌屬於誰人?

這不得不使人聯想到《尤里西斯生命之旅》(Ulysess' Gaze),已肢解的列寧雕像在船上不知會被運向何方,理想世界遙不可及。

在紛擾的歷史、殘酷的政治下,剩下一個又一個的個體,在安氏的長鏡頭下踽踽而行,亦詩亦畫,悲喜交纏,當中有古希臘神話式的意象。

事實上,安氏被喻為當代希臘的荷馬。

安哲羅普洛斯的眼神銳利深邃,他凝望著我,聆聽我講述他的作品,本來木無表情的臉上,逐漸綻放一點笑容,終於開口回應我,說:「巴爾幹半島的悲劇一直纏繞著我這一代希臘人。

」我情不自禁哼起他的電影配樂師Eleni Karaindrou有如天籟的音樂,他滿臉高興,拍一拍我的肩膊,一切盡在不言中,正如他的電影。

在希臘,當我提起安哲羅普洛斯,年輕的希臘人便會奇怪地問我:「你怎能忍受他的緩慢節拍?

」他們說,希臘人對安氏仍然尊敬,他依舊享有盛譽,但他們認為他的電影已有點過時,而希臘的年輕影評人、媒體不時對他批評一番,表現得不友善。

難怪他得知我是記者時,似有保留。

及後大家的距離拉近,他才好奇問我,為何來到希臘,特別是當天晚上的文人聚會?

我表示,命運中似有呼喚。

雅典市中心有一家書店酒吧,叫Crime and Art bar(罪惡藝術酒吧),名字奇怪。

原來這書店酒吧承包了希臘知名作家彼祖斯.馬加尼斯(Petros Markaris)的所有作品,由於他擅長書寫罪惡,酒吧也因而得名。

彼祖斯也是安哲羅普洛斯的合作老夥伴,他們共同編寫和創作了多個電影劇本。

十二月初,當我踏進「罪惡藝術酒吧」,準備參加彼祖斯的新書發布會派對,才發現安哲羅普洛斯也是座上客。

彼祖斯的新書觸及目前的希臘經濟危機,講述政客與有錢人犯罪心理學,這就是安氏未完成的新作《另一片海》(The Other Sea)的劇目藍本?

批評安氏電影過時是說不過去的,他的作品經常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游走,呈現出遼闊的歷史、空間、時間與生命。

從早期的《三六年歲月》到遺作《另一片海》,再從獨裁到民主,但政治換湯不換藥,一樣滋生貪瀆行賄與謊言欺詐。

他說,在這個時代,甚麼歐債和危機都不是最大的問題,歸根到底,最大的問題乃是人心價值的失落。

安氏希望通過電影,重拾這些失落的價值。

而他的電影,再不僅是電影,也是哲學與詩歌。

從與他相遇,到與他道別,令我這一次希臘之旅,在他的帶領下跨越了生死邊界。

正如他生前曾改寫艾略特的詩句:「每一次在一團模糊的感覺中開始新的冒險,向無法言說的事物發動襲擊,去尋找那已經失去的東西,一旦找到又重新失去,循環往復……結束,就是我的開始。

」除了債務與混帳的政治外,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的希臘,是人文的希臘,也是我們共同追求的人文的世界。

 2 ) 只要是你,何时我都愿意

雪、雨、雾这些经常出现在老安哲电影里的事物,太润物无声了,慢慢慢慢也融了进去,是不知不觉的。

跟着跟着自己也低到了尘埃里。

多动乱不安的年代,我心之所系只有你,为了你就算是短暂欢愉我也愿意用一生作为羁绊,即便是流放分离,即便付诸代价所需,即便途间有短暂时光你被代替,但只要你愿意,我的归宿依旧是你。

不知道是否所有叫雅戈布的角色,都像这样,在背后心甘情愿。

全程我都是现在雅的角度上,是这个角色带我融入的,带我融入尘埃的。

只要你向前奔跑,我从不逾越,甘心随着你,绝不敢叫停。

“你找到你的归宿了,恭喜你,可是我的归宿永远找不到了,所以我要离开,再见。

”我永远忘不了雅各布要第二杯酒的眼神,是告别也是诀别。

“我撑伞决定离开,我再也无法抚摸你了,无法亲吻,无法共舞,就连蒙蔽自己的资格也失去了。

我不畏惧你要离开,因为他和你才能组成天使的一对翅膀,我愿意,愿意成为永远触碰不到的第三只翅膀。

可是啊,当我决定离开我反悔了,我撑着伞是以为天在下雨,可后来我知道了,是心啊,心在下雨。

我感受这潮湿的空气,我经过的地方有欢声也有笑语,我想最后举杯敬这世界,即便手中无酒。

我想拥抱你,想证明我历经岁月侵蚀也无惧的爱你,但时间可怕,我们最后都要被历史抛弃,被遗忘被丢弃是宿命,是我们的宿命。

但我愿你能快乐的更长久些,晚一点再晚一点再来接受也不急,让我来延长他吧,所以我先拥抱尘埃了,等你决定好了再来也不迟,慢些,再慢些,反正有我在这里等你。

到时,可一定要再与我共舞啊。

”孙女的角色即便没有什么言语,她就好比是女主的镜子。

“l wanna die. ”这是小艾站在窗口说的,可是你的奶奶在年轻时候何尝不是,但是身为母亲我要等待,等待与儿子重逢。

身为女人我要等待,等待能再见到爱人。

“我的影子,我可以熬过时间你也可以。

即使现在满是绝望,都没关系,一切终将过去。

 3 ) 天使呼唤着第三只翅膀,希望之翼

时光之尘:安哲终于找几个能打的演技派了,但布鲁诺冈茨的雅各布居然是配角?

布鲁诺冈茨那句面靠墙壁的don't go,那只想抚摸艾琳妮白发苍苍的银发但又在半空中悬而未决的手,我的心都碎了……在地铁里随着手风琴跳舞那种可爱当当的小老头一转身却是深沉,太棒了。

这个年代年轻的威廉达福的资源还挺好看看现在接的片都是什么鬼?

开篇现代:希腊裔纽约导演威廉达福的女儿小艾琳妮叛逆离家出走,威廉达福要拍摄他妈妈老艾琳妮的爱情历史电影,前一秒还在古典交响乐团的配乐中霸气外露,后一秒一听到女儿小艾琳妮的电影就慌得朝电话扑上去了。

为人父母啊/转回过去:stanley去世路人悲痛驻足局势动荡,1953年在苏联避难的老艾琳妮邂逅昔日失散情人司派罗斯,在公车上二人一夜风流后司派罗斯被捕,怀孕的老艾琳妮被驱逐流浪到西伯利亚,生下孩子后又和孩子(纽约导演威廉达福)天各一方。

/经典一幕:身后一地被打砸的破碎电视机,威廉达福望着暗红色天鹅绒地毯上的天使渴慕、呼唤着第三只翅膀。

“天使之翼触碰大地,大声呼喊,寻找希望之翼”。

/艾琳妮,司派罗斯,边界线,手风琴,船只,在老艾琳妮的信中的黄色雨衣,大草原,都是安哲电影不可少的元素/远在西伯利亚的冰雪中,老艾琳妮和同一处境的德国犹太人布鲁诺冈茨雅各布在一起生活,他躲过了集中营成为了gcd穿越了德国边境却被遣返到西伯利亚。

赫鲁晓夫20大秘密会议后stanley神坛倒塌,诗歌和神像都不见了。

布鲁诺冈茨担任德语翻译翻修年久失修破败、堆满stanley塑像的艺术馆。

/边境线是安哲电影里元素,边境线的离别其实也可以拍拍边境线的重逢:奥苏边境线就在对面的奥地利,司派罗斯在黑暗中不愿离开苏联孙女嗲声嗲气的唱着歌牵着着爷爷;布鲁诺冈茨魂牵梦萦的以色列;侮辱尊严的美国安检,不管多少年过去每个人的归宿都不同但又相同,即使老艾琳妮一直滞留在意大利等待签证也要回家……多年后三人在纽约相遇,布鲁诺冈茨分别问司派罗斯和艾蕾妮,你是否愿意娶艾蕾妮为妻。

艾蕾妮激动的打砸锅碗瓢盆(女演员真的得再挑挑,在地铁里三人跳舞的声音好像叫c,我真醉了),想起之前看到一个有趣新闻一位老奶奶在电视上寻人启事在战争年代失散的初恋情人一直在等他回来实现当年的承诺,节目组找到了那位老爷爷,但是老爷爷拒不见面,因为他早已成家,子孙围膝。

/威廉达福的小艾蕾妮站在暴动人员的中心绝望自尽,奶奶老艾琳妮救下了小艾琳妮。

/喝了两杯烈酒“for new century ”看最后一眼爱人艾琳妮,感受拥抱新世纪的空气,布鲁诺冈茨跃入水中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司派罗斯牵着小艾蕾妮走入雪中,尾段的旁述让我想起James Joyce乔伊斯《死者》, 半个世纪两代艾琳妮在时空的辗转中安哲对往昔历史的回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以及铁幕的落下(柏林墙倒塌),均在时间灰烬中尘埃落定。

雅各布的结局其实就是安哲对待历史的态度,看完了《哭泣的草原》再看希腊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时光之尘》

 4 ) 实在差强人意

讲真在我看来是一部比较糟糕的电影。

无论是矢志不渝的爱情,家国羁旅之情,时光流逝里百年孤独的宿命感,爱而不得的痛苦,母子间的情感纽带,夫妻父女关系的破裂与重组,统统刻画地很差劲。

情感弧光铺得很广,但都很粗糙,几乎没有几处细腻动人之处,镜头语言或许高明且美,然而却是没有灵魂的空洞。

有几处情感爆发甚至于尴尬而反智。

尤其是有轨电车里的那场决定所有人命运的情欲戏,这个设定实在离谱。

男人穿过重重关卡越过半个西伯利亚来秘密转移女友到安全之地,这么紧迫的情形下,两个人不但不赶紧离开,一定要在公领域(电车)趁着夜间无人打一炮再说。

就算是情之所至,但是这种呈现方式也实在太糟糕。

诸如此类令人不解的情感爆发还有儿子强吻前期,小女孩企图跳楼,都显得做作轻浮,于整部影片的情感表达无益。

还有三位老人纠缠一生的爱恋,人设都get到了,但是我始终感觉不到爱,总觉得虚假不实,完全没有感受到任何强大的宿命之爱的冲击之力。

相比之下同样以战争年代的“父母爱情”为主题的《冷战》就好的太多太多了。

 5 ) 时光之尘

看的我脑袋痛,太难看了,好像全片都是音乐啊,该死的音乐,放在这个电影里面就让人觉得别扭,可那音乐又都是那么好听,让人烦躁,该死的叙事啊,太考验观众啊,虽然很流畅但是依然看不懂!

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

 6 ) 古典音乐下流淌的悲伤

一开始对这个电影产生兴趣是海报,这种悲伤忧郁的美一下子吸引了我,决定想看。

整部电影的节奏都非常缓慢,我看完它大概经历了三天(过年期间不同的打断)。

而我从一开始浮躁,不知所云的心境最终和电影融为一体,感到心脏在静默中被击碎。

“外面在下雪,雪花静静落下。

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运河之水流淌,流过逝者与生者,旧日已逝,时光荏苒,天地默然。

”整部电影弥漫着对时光流淌的悲哀,讲述被历史遗忘的故事。

坚贞不渝的爱情和苦难共赴的爱情,三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雪地里行走。

电影分两条时间线,一个是现代身为美国导演的儿子寻找母亲艾蕾妮的信,一个是信里逝去的往事再现。

两条线相互交织,讲述出一段缠绵悱恻的历史爱情、在战争下被湮没的情感。

画面的构图真的是太美了,(我真的太爱画面好看的电影了),尤其是那漫漫的鹅毛大雪还有凌乱破旧的酒吧、斑驳零落的文化馆、到处散落的斯大林雕像…还有人物站的位置,每个镜头所要强调的东西,都被导演清晰地表达了出来,可见导演之用心,也明白了节奏这样慢的一部电影到底是什么在推动它向前:是情绪。

用画面表达极致的情绪感染。

然后印象深刻的就是声画对位的熟练使用,声音非常连贯地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全程都是古典音乐,悠扬顿挫,一点点击打着我的内心,流淌最温柔的感情。

灯光大多都是暖光色调,后期变为苍白,好像苍白的三个老人。

再接着是拍摄方式,全程采用固定、平滑的拍摄方式,带有旧时光缓缓走来的感觉。

同样,导演用了不少长镜头,用调度来渲染这种悲伤的整体基调。

太美了。

 7 ) 还算有趣,烧脑片的那种有趣

北影节,大师系列总要看一部,没有选雾中风景、尤利西斯的凝视、永恒的一日这些资料馆常客,看了“时光之尘”。

本来是“希腊三部曲”的第二部,却因安哲交通意外突然辞世而成为谢幕之作。

正序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1954年,流亡在苏联的艾莲娜与千辛万苦来寻她的恋人斯皮洛斯重逢,两人一夕恩爱之后又天各一方,一个入狱、一个流放西伯利亚。

艾莲娜在西伯利亚幸得同胞雅各布相伴左右,她生下斯皮洛斯的孩子,托付给雅各布的姐姐抚养。

1974年,艾莲娜重获自由之后立即去寻找身在美国的斯皮洛斯,深爱艾莲娜的雅各布放弃了一直想去的以色列,陪伴艾莲娜。

艾莲娜找到了斯皮洛斯,但发现他身边已有别人,她跑开了,去加拿大找到了躲避越战兵役的儿子。

斯皮洛斯追到加拿大,三人重聚结成家庭一同返回美国。

1989年,艾莲娜的儿子在西柏林,娶了一名从东德逃过来的女子,生了一个女儿也叫艾莲娜。

1999年,艾莲娜和斯皮洛斯从美国来到柏林与儿子团聚,雅各布来旅馆探望他们,三人在街上徜徉之际,艾莲娜身体不适,这时她接到电话,孙女小艾莲娜要跳楼。

艾莲娜劝下了小艾莲娜,之后身体更加虚弱。

雅各布前来探病之后,登上莱茵河的游船,展开双臂坠入河中。

2008年,艾莲娜的儿子在罗马拍摄讲述母亲艾莲娜故事的电影。

此时他正在与妻子办理离婚,而小艾莲娜失踪,他在小艾莲娜的房间里发现了老艾莲娜的照片和在流放时写给斯皮洛斯的信。

小艾莲娜的母亲闻讯也来到罗马,两人在酒店碰面,酒店遭小偷光顾,遭劫后的房间地板上出现了天使的图案——展开双翅的天使伸手迎向空中的第三双翅膀,就是影片海报那幅画面。

影片从2008年开始,以在小艾莲娜的房间发现的老艾莲娜写给斯皮洛斯的信为旁白,引入老艾莲娜的故事,是回忆,也可以看作是儿子正在拍摄的影片内容。

1954年的故事叙事基本是线性的,直到1974年艾莲娜和雅各布从流放地被释放。

而之后,74年、99年、08年几条线开始跳跃、穿插,而且常常是时间跳跃,但场景不变,演员不换妆。

比如:1999年,雅各布到旅馆探望艾莲娜和斯皮洛斯,房门一开,就变成了1974年,也是在一个旅馆房间里,雅各布无望地请求艾莲娜不要走,艾莲娜决然地离开去寻找斯皮洛斯。

雅各布和艾莲娜都是1999年的妆容,表现的是1974年的场景,期间1999年形象的斯皮洛斯一直坐在旅馆床上。

1974年,艾莲娜到加拿大,找到了2008年样貌的儿子。

1999年,艾莲娜、斯皮洛斯和雅各布走进一个酒吧,镜头从三人镜头推为斯皮洛斯的单人镜头,场景不变,时间变成了1974年的加拿大,斯皮洛斯找到艾莲娜打工的酒吧,两人激烈争吵之后重归于好。

斯皮洛斯是1999年的样貌,艾莲娜是1974年的样貌。

2008年,艾莲娜的儿子寻找失踪的女儿,找到小艾莲娜的同学打听线索,那个同学跟1999年的小艾莲娜一样年纪。

两人一起去找到的跟小艾莲娜在一起的年轻小伙子,则是2008年的艾莲娜(一直没有露面)应该有的年纪。

小艾莲娜和老艾莲娜也是重叠的。

片尾,2008年的摄影棚中正在拍摄老艾莲娜去世的场景,99年年纪的小艾莲娜趴在床边,斯皮洛斯伸出手来呼唤艾莲娜,起身的却是小艾莲娜,小艾莲娜握住斯皮洛斯的手,几颗水珠从她手中滴落。

艾莲娜手中滴落的水滴此前出现在雅各布跳入莱茵河之后,艾莲娜从病榻上起身,恍恍惚惚地念叨新年餐桌的座位设置,念到雅各布名字的时候。

那水仿佛是泪滴,又仿佛是莱茵河的河水。

小艾莲娜站在废弃的公寓楼上,呼喊着自己想死,我想,除了父母离异给她带来的伤害,那其实也是老艾莲娜曾经的内心的呼喊吧。

看之前对电影一无所知,所以懵逼了一阵,明白了怎么回事之后,觉得有趣,好像在时间的长河里做游戏。

有趣是有趣,烧脑片的那种有趣,因为捋清了时间线而感到兴奋。

但是实话说导演想表达什么没太看懂,也没有共情。

不过大师的作品,就是能让人不明也觉厉。

虽然影片横亘苏联、美加、德国,背景中穿插斯大林逝世、越战、柏林墙倒塌、世纪之交等事件,但是并不是历史大片,也不是三角恋故事。

我猜,混淆时空的拍法,本身就是在点题吧,岁月流逝,每个人都带着厚厚的时间之尘,因为过去,我们成为现在的我们。

过去没有过去,我们带着它进入现在。

最后一幕是老年的斯皮洛斯和小艾莲娜携手向着银幕跑来,脸上洋溢着笑容。

2022.8.16 北影节

 8 ) 《时光之尘》:记忆与存在的诗意交织

引言:在记忆的迷宫中《时光之尘》(The Hours)是迈克尔·克莱蒙特(Michael Cunningham)执导的一部关于记忆、存在和时间的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

影片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女性如何在各自的生活中寻找自我和面对存在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时光之尘》的叙事结构、角色发展以及主题意义,揭示电影如何通过记忆与现实的交织,呈现出人生中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叙事结构:三条平行的时间线《时光之尘》采用了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叙事结构,分别讲述了1941年、1951年和2001年的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不同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环境,还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 1941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故事在1941年的时间线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由妮可·基德曼饰演)是一位患有抑郁症的作家,正在努力完成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幕间》。

她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孤独,但她通过写作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

这一部分的叙事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伍尔夫的内心独白和对时间的思考贯穿始终。

1951年:劳拉·布朗的故事在1951年的时间线中,劳拉·布朗(由斯嘉丽·约翰逊饰演)是一位家庭主妇,生活在一个看似完美的郊区。

然而,她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开始寻找自我和寻求解脱。

这一部分的叙事充满了悬疑和心理描写,劳拉的内心挣扎和对自由的渴望是这一部分的核心。

2001年:克拉丽莎·沃恩的故事在2001年的时间线中,克拉丽莎·沃恩(由朱丽安·摩尔饰演)是一位成功的出版商,正在筹备一场盛大的生日派对。

她的生活充满了忙碌和社交活动,但她感到内心空虚,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这一部分的叙事充满了情感和哲理,克拉丽莎的内心独白和对过去的回忆贯穿始终。

角色发展:记忆与存在的交织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角色,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痛苦和孤独,但她通过写作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

妮可·基德曼的表演非常出色,她成功地捕捉到了伍尔夫的内心挣扎和对写作的热爱。

伍尔夫的故事线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她的内心独白和对时间的思考贯穿始终,使观众深刻地理解了她的心灵世界。

劳拉·布朗劳拉·布朗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她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

斯嘉丽·约翰逊的表演非常自然和真实,她成功地捕捉到了劳拉的内心挣扎和对自由的渴望。

劳拉的故事线充满了悬疑和心理描写,她的内心独白和对过去的回忆贯穿始终,使观众深刻地理解了她的心灵世界。

克拉丽莎·沃恩克拉丽莎·沃恩是一个成功但内心空虚的角色,她的生活充满了忙碌和社交活动,但她感到内心空虚,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朱丽安·摩尔的表演非常出色,她成功地捕捉到了克拉丽莎的内心挣扎和对过去的回忆。

克拉丽莎的故事线充满了情感和哲理,她的内心独白和对过去的回忆贯穿始终,使观众深刻地理解了她的心灵世界。

主题意义:记忆与存在的探讨记忆与现实的交织《时光之尘》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展示了记忆与现实的交织。

三个不同时代的角色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影片通过这种叙事结构,探讨了记忆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记忆来理解自己和他人。

存在与意义的探索《时光之尘》探讨了存在与意义的深刻主题。

三个角色都在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人生中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影片通过这种探索,展现了人类对自我认知和存在意义的不懈追求。

时间与记忆的循环《时光之尘》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展示了时间与记忆的循环。

三个不同时代的角色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影片通过这种展示,探讨了时间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记忆来理解自己和他人。

结论:记忆与存在的永恒主题《时光之尘》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探讨了记忆与存在的深刻主题。

三个角色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影片通过这种探讨,展现了人类对自我认知和存在意义的不懈追求,以及记忆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

《时光之尘》不仅是一部关于记忆与存在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的电影。

通过这种探讨,影片成功地引发了观众对自身生活和存在的深刻反思,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影片美丽画面和深刻主题,还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存在意义。

 9 ) 这是爱、是光、是希望

安哲的《时光之尘》(也译作时间的灰烬),依旧诗意晦涩。

安哲依旧如此,借着电影带领我们去寻找着永恒。

海报非常惊艳,时间让一切皆成虚无与灰烬,但天使追逐着第三翼的的图案在一堆废墟中却依然清晰,这似乎在暗示着在时间的灰烬中依然存在着某种永恒。

在一片废墟中,天使依旧在追逐的是什么?

电影里的那些人们,在时空交错中茫然地寻找,他们究竟不懈寻找的又是什么?

电影里借一个疯女人之口喊出 “希望之翼”。

去网上查阅了有关天使的资料,图案里的正是西方传说中的三翼天使(由六翼天使剖半而得,保留一个光之翼,另一对是白羽翼)。

天使所追寻的第三只翅膀叫“光之翼”!

巧合的是祖母和孙女都用了艾蕾妮(Eleni)这个女名,Eleni正是希腊语光线、火把之意,这是否是希望的象征?

功课再继续下去就无聊了,重新回到感受中。

电影的最后一幕太美了,老人喊着艾蕾妮的名字,牵过她的小手,在灰蒙蒙一片的雪景中一起奔跑,那纷乱细密、无所不在、静静飘落的雪,正像是时间的灰烬,无边无际,消磨了一切。

但这无尽的灰烬里,一个老人牵着一个可爱的女孩的手,尽情奔跑着。

这是爱、是光、是希望。

以下摘抄影片中那些诗意的话语:“没什么会结束,一切永不结束,我回到尘封了往事的地方,在时间的灰烬下失去了当初的纯净,却又突如其来地在某个时刻,浮上水面,犹如梦境,一切永不会结束。

”“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不论大小,湮灭一切。

”“艾蕾妮会说:最近我每天早上醒来时,水从我掌心滴落,有那条河的味道。

”“妈妈,昨晚我梦见我们在柏林墙废墟中一起散步,但当我转身看着你时,发现那不是你,而是我女儿,小艾蕾妮,牵着我的手。

”“外面在下雪,雪花静静落下,城市仍在沉睡,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运河之水流淌,流过逝者与生者,旧日已逝,时光荏苒,天地默然。

 10 ) 生命是最好的诗

生命是最好的诗李泊岩 刊于4月15日《假日100天》2009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有人说,《时光之尘》会是安哲罗普洛斯的封山之作。

但谁知到他能活多久呢?

自有电影以来,导演的暮年之作没有很精彩的,因拍电影的手段并非写作、画画之类可以单打独斗,其本身团队制作的特质,及其过程的尽心费力,已经不是七老八十的人可以拿捏的了。

安东尼奥尼生前拍了一部佳作《云上的日子》,幸有德国英才文德斯相助,得以延续大师本色。

英格玛·伯格曼年轻时候作品高产,老年隐居,干脆不再触及电影之事。

去年阿伦·雷奈携新作《野草》往康城影展,获终身成就奖,起身上台,一片瞩目,台下全部起立,长时间鼓掌,老人微笑点头,掌声不停。

他的新电影我没有看,就凭这个长时间鼓掌,已经叫人感动,我感动的是老人的步履蹒跚和直立着的观众的对比。

安哲罗普洛斯还活着,74岁了,他拍了十多部电影,现在还在拍,水平只增不减,迟暮老人的辛苦成品,已经不是简单可以评论的了。

我有时候会想起塔可夫斯基,遗憾他有生之年只拍了七部半的作品,少了点。

我常幻想,假如塔可夫斯基的身体好些,能活到现在,他拍的电影该是什么样子?

冥冥中,安哲罗普洛斯延续了塔可夫斯基的某些东西,那种似曾相识的气质,被人们通称为诗意。

诗和电影联姻的产物,其面目大抵可以简单看做是蒙了层诗意面纱的影像吧。

安哲罗普洛斯的诗意是哲学的诗意,也是民族的诗意。

古希腊的诗歌与哲学贯穿几千年,依然影响当代希腊的文化艺术,在这个诗意的面纱下面,是希腊近代苦难与悲壮的现实。

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绝没有常人对于诗歌的幻想之美,而是现实主义电影的惆怅与坚韧。

他面对这个文明古国的遭遇,用镜头轻轻抚慰,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他的镜头中,犹如《奥德赛》里面流浪的英雄。

老导演一生竭力去诠释的,就是那个流浪的、流亡的、迷失的生命。

生命是最好的诗。

《时光之尘》以戏中戏的形式,讲述希腊裔美国导演A拍摄自己母亲的故事。

在电影里,A的母亲和她的爱人历经纷飞战火而失去联系,在后来的生命轨迹中各自都在寻找对方,那就是流亡。

他们辗转西伯利亚、阿塞拜疆、意大利、德国和美国,见证了斯大林的逝世、越南战争、水门事件、柏林墙倒塌,个人的小痛苦隐忍在人类的大痛苦之中,在人类的大痛苦面前,生命的渺茫与虚无犹如梦境一般展开。

就好像电影里面常出现的大雪与大雾,一片苍白。

老导演用电影回顾过去,就如同自己又活过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时光之尘》中的导演A,是否就是安氏的替身?

或者说,是历史旁观者的替身。

约翰·伯格在描述老年的博尔赫斯的一张照片时说道:“那是一张居住着许多其他生命的脸。

”说得真妙,这句话借来形容安哲罗普洛斯也很好。

他未必去过苏联,也不会参加越战,柏林墙倒塌他也不一定就在现场,然而,《时光之尘》告诉我们,其实所有人都在其中了,在这位大导演的“脸”上就可以看到。

这张脸不代表左派,也不代表右派,他选择去阐述流浪,犹如选择了一种“无限悲观的幽默”。

这种选择是一种精神,也是当代电影少有的精神,只有从极权主义里走出来的老导演,才带有这种精神。

历史也是苍白的,安哲罗普洛斯说:“希腊人是在抚摸、亲吻那些遗迹和文物中长大的,我一直努力把那些神话从至高的位置拉下来,用来表现普通的人民,因为人民才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

”暮年的安氏,依然是秉承着打造史诗的气魄,宏大叙事中不乏柔情关怀,尽管年轻观众已经不大容易接受那种话剧味道的表演了,但在悠扬的长镜头里,我们看到一双慈悲的眼睛。

我们跟着这位老人,俯瞰希腊,俯瞰生命。

《时光之尘》短评

電影開始即以現實與昔日雙線交錯並行,而且係採用導演一慣飄忽不定的風格,令觀者隨著畫面的變換而常感錯諤不已,導演天馬行空的手法或許十分文藝,但觀者與導演並無禪宗以心傳心術,往往跟不上導演步,更難體會其陰晴不定的心情,黑澤明應是最能體會觀者心境的導演,故其說"好的電影必需簡單易懂"的出金科玉律。

3分钟前
  • 月窺人
  • 较差

匠气。优美的构图,精彩的光影,技法纯熟的运镜各自为政,并没有串成整体,处处工整而没有活力,意图宏大却没有说服力,情绪复杂却积累节奏混乱。很遗憾这么评价安哲的作品,但它实在称不上一流

5分钟前
  • Costa
  • 还行

除去惯用的360度全景、空间时序交错、画外空间展示以外,安哲巧妙的模糊了影片中实际发生的故事和片场拍摄的故事之间的边界,造成了多重时间与空间错乱交织的假象。从1953年到2008年,回忆与现实交织,过去与现在重叠,“没什么会结束,一切永不结束,我回到尘封了往事的地方,在时间的灰烬下失去了当初的纯净,却又突如其来地在某个时刻,浮上水面,犹如梦境,一切永不会结束。”

9分钟前
  • 断弦的耳朵
  • 推荐

已经不再热爱与崇拜了

10分钟前
  • 咬人土耳其马
  • 较差

@2019-06-21 15:45:12

13分钟前
  • D
  • 很差

还行,可以看

14分钟前
  • DAYTOY战
  • 较差

多古典的一部电影啊,希腊不愧是悲喜剧的滥觞地,浸透民族血液的气质传承千年至今,诗意的台词娓娓诉说着久别重逢与擦肩而过与一眼万年,低对比度的胶片摄影绝美如画,每一个镜头都是对光与影动情虔诚的描摹,被时间风化的千疮百孔的爱情至死方休,悲伤与遗憾愈是令人叹息愈是刻骨铭心。

18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2022.0816北影节第二部。

22分钟前
  • 陈宝珠
  • 还行

渣渣家长里短的故事拍这么长…还能有人啜泣 是我看不懂了…五毛钱的假头套可以摘了…

27分钟前
  • Pastern7
  • 很差

借你的翅膀,你要抓牢。安哲那穿万物于无形的长镜,自有人甘折翼为囚徒。

28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什么激掰玩意儿...

33分钟前
  • Oscar
  • 很差

“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无论大小,湮没一切。”时间之尘是记忆,灌入房间的风和渗出手指的水,对尘灰的两种冲洗,洗净则进入死亡,或者不存在的大雪、涡轮搅动的河流。卡兰卓的音乐听过太多遍,落满灰烬,安哲已不再。

36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导演还是习惯长镜头。有些配乐完全画蛇添足。两条故事线交叉进展,老一辈战乱中三皮的爱情还有点儿看头,新一代小屁孩们玩迷茫讲深沉完全失去人物特色。西奥大神,这次稍微装了一次逼。

40分钟前
  • 王小北
  • 还行

乌托邦是天使的第三只翅膀,折断在死亡的暗红现场,时光拉长,加重,一粒尘如山压下,又如雾散去。死去的斯大林被默哀,又被抹去,柏林墙建起,又倒塌,男与女重逢,又分开,故事萧瑟开篇,又叆叇收尾。雅各布才是最肝肠寸断的题眼,新世纪是个不得不重写的历史,所以宁愿扑入旧时代的风凉,带着对你的爱,而她会在同一天垂下右手,指尖淌出水珠,有那天她与另一个男人,所谓真命的男人,在河边起舞时的河水气味。安哲也走了,这冬日,有暗的光芒。(达福应和了故事的一点异质性,但也有点拖戏,尤其是与母亲的初遇,承载不了那种移魂的自然和苍凉。还有过境时安检的赤裸透彻,真是可怕,好奇如何拍成。)#北影节12#25,资料馆,4K

4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我再看安大师我是狗(哦非常认真地看完了呢并且感受到其实这部还比另外几部有人情味一点虽然也没多少,总之还是发誓这必是我看的最后一部安大师了),有列表说他早期其实不这样但是我实在没耐心还看他早期了真是越看越烦啊对不起啊。多一星给那面要素过多的墙。

46分钟前
  • Mrs. Black
  • 较差

安哲真的很擅长玩弄媒介和剪辑,两个时代不同国家诗意又踌躇得被拼在一起,握住的握不住的手,永远寻找和无法归来的人。很喜欢这部的影调。

47分钟前
  • mysssss
  • 力荐

安哲你要是被绑架了,就眨眨眼,很难想象这是拍过雾中风景、永恒和一日的导演!缺乏了导演叙事中的荡气回肠之感,但确实有家园离乱之感。祖孙两代人用名不同但同样痛苦的遭遇,孙女这段拍得有点隔靴搔痒,差点意思;东西方隔绝、恐怖来袭,那一代人从生到死都在经历着巨大的裹挟,美中不足就是演员选得不够完美!我的天啊!原本以为威廉达福会很惊艳,没想到还是不行!看之前就担忧伊莲娜雅克布的演技,我天看完之后,感觉他尽力了,但是为什么要让她跟布鲁诺甘兹和米歇尔皮克利对戏啊,年龄差+演技被吊打!这片不至于没钱吧?这么大时间跨度的戏,就应该再找一批年轻人,看着这帮演员的脸,有一种时间错乱的感觉,很难入戏!有佳句无佳篇,地板上的第三只手、雅各布跳河、米歇尔牵着孙女的手在敞开的窗边,还是很震撼的!

52分钟前
  • 我们在一九八四
  • 还行

从《鹳鸟踟蹰》延续下来的《末世纪的忧郁》。两个艾蕾妮,一个在纷乱年代拼命求生,一个在和平年代莫名求死。小艾蕾妮那些贴在墙上的流行符号,还有她寻死时一堆虚无主义者冷眼旁观无人出手相助,安哲在问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他们不适应这个新时代,就像三个老人在地铁站藉着年轻乐队的合奏起舞艾蕾妮突然的不适那样{也有雅各布一直以来炽热的爱影响,导致二人的结局}。安哲借由奇怪组织打破所有的电视机企图解救电影这只希望之翼。{希腊三部曲之二,没有之三了,漂泊一生的诗人去别的世界漂泊了,当他开始思考新一代的时候。。。。。。}

53分钟前
  • 喜劇病毒
  • 还行

遗憾之作,标志性的长镜头壮景不见,斯同志的雕像屹立不倒,黄衣人也消失,只剩下疯狂的冈茨,安哲时刻的三人起舞,向天敬酒

54分钟前
  • 祖萌无双
  • 还行

Un bloc indigeste de l’espace-temps concentré dans une spirale d’autoréférencements. Le vrai pas suspendu de Angelopoulos. Navrant

56分钟前
  • KUM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