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就是残酷的事情,打仗就是要死人。
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没有认识到上去了,就意味着牺牲,就可能下不来。
你既然当了兵,就有牺牲的风险。
你拿当兵看是做公务员啊,还算着过几天就休息,是不是这边交上火了,你那边说时间到,我要下班了!
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
可要是你也不愿意他也不愿意,事情谁做。
吃饭的时候不觉得不应该,做事的时候就各种逃避,难过,给家里报平安。
废话太多,犹豫不决,上来就收人头。
坦克内第三人称视角围绕全片,真实还原坦克兵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无论是作为一个讲故事现矛盾的商业片还是作为一个反战宣传文艺片来讲都很优秀。
故事最后士兵从坦克探出头来给人一种突出重围重获新生终于呼吸到新鲜空气的感觉。
但故事只是从个人角度也就是士兵感受来讲述反战,到底还是没承认以色列人就是侵略者
《黎巴嫩》讲述的是真实的故事。
1982年6月黎巴嫩战争的一天,四名没有作战经验的以色列士兵被要求进入黎巴嫩平民村庄,清除那些看上去明显是巴解放组织的恐怖分子。
然而随着士兵进入村庄,听似简单的任务马上变得复杂残酷,最终变成了一场屠杀噩梦。
作为电影技术迷的李安,我们有理由相信《黎巴嫩》打动他的地方不仅是电影里对战场的真实揭露和对战争的反思,还有这部电影独特的制作和影像表达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7年后李安也如愿拍了一部在电影技术上追求身临战场的观影体验的反战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整部《黎巴嫩》的拍摄都在一个封闭空间内完成,即从坦克内部、从枪的瞄准镜里向外拍摄,以以色列士兵的眼光审视黎巴嫩战争。
这样大胆的拍摄设定,不仅让观众感受到身处坦克这个密闭空间的恐惧感,也给观众带来了身临战场的真实感。
观众被带动跟随男主角的目光扫动,看到赤裸裸的战场环境。
影片里瞄准镜多次在饱受战争摧毁的村庄、无助的平民、甚至过路的牛上停留,让大家不自主地进入士兵的视觉世界和内心世界,感受年轻战士的恐惧和战争的无情。
这种简单独特的影像叙事和对战场的近距离还原,给人扣人心弦的观影体验,引人思索。
57岁的塞缪尔•毛茨截止目前就拍了两部电影:《黎巴嫩》和《狐步舞》,两部电影都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黎巴嫩》更是获得金狮奖的荣誉。
产量虽然不高,但是没有人比毛茨更能给观众带来有说服力的反战哲思。
毛茨在20岁时候作为一个坦克炮手参加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2007年他开始创作电影剧本和拍摄电影,《黎巴嫩》便是以他作为坦克枪手的角度去展开的。
深受战争创伤折磨的他,直到20年后才终于鼓起勇气将这段经历搬上银幕。
毛茨表示,他想结合自己的战争创伤以及第一次在战场上杀人的恐怖回忆来展示以色列社会中无止尽的战后创伤局面。
李安在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接受媒体访问时提到:“《黎巴嫩》是一部不需要争论就被评审团确定下来的奖项得主。
这是一个人压抑了27年拍出的电影,没有经历过那段炼狱的人是拍不出这样的电影的。
来自不同地方的我们都庆幸我们当时不需身处那部坦克里,但在世界的其他角落,还会有另一部装载着恐慌和罪责的坦克。
我很感激导演带来了这部电影《黎巴嫩》是一部伟大的战争电影。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2016)8.32016 / 美国 英国 中国大陆 / 剧情 战争 / 李安 / 乔·阿尔文 加内特·赫德兰
黎巴嫩 (2009)7.12009 / 以色列 法国 德国 英国 / 剧情 战争 / 塞缪尔·毛茨 / Yoav Donat 伊泰·提伦
狐步舞 (2017)7.72017 / 以色列 瑞士 德国 法国 / 剧情 战争 / 塞缪尔·毛茨 / 利奥尔·阿什肯纳齐 莎拉·阿德勒放映时间:11月3日 6:00pm放映地点:纽约 French Institute Alliance Francaise
放映格式:35mm胶片导演会参加映后访谈购票链接:https://www.showclix.com/event/ccff-lebanon
去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评委会主席李安的年度最爱,他的简短评价是扣人心弦、印象深刻。
整个故事几乎全部发生在坦克内部,全片只有一个表现坦克外部的画面。
里面光线昏暗、空间逼仄,弥漫着汗臭、尿液和油垢混杂的气味,极度追求真实感。
好在中间有对外观察的潜望镜视角,让人稍微能缓下气。
几个人物脸上尽是泥污油光,弓着身、阴阳脸,完全没有全身镜头。
很显然,《黎巴嫩》是一部不太舒服的电影,血淋淋的战场和直露的恐吓言语都叫人过意不去。
如果你玩过坦克大战并以高手自称,那么《黎巴嫩》就给你一个机会——你真的在驾驶一辆坦克或者说困在坦克里面。
你是机枪手,有几个队友,他们各有弱点,不时要闹下不愉快。
然而你没有上帝视角,出现在眼前的绝不是靶子一般的敌方目标和障碍物,你不知道谁是真正的敌人,没有步兵配合你甚至不知道敌人躲在何处。
当虚拟的战场英雄是很多人的游戏梦想,可惜《黎巴嫩》几乎没有任何奋勇杀敌的快意,它会让你成为一个屠戮平民的“英雄”并为此痛苦悔恨。
相比满地都是的中东题材电影,《黎巴嫩》虽然没有在立意上取得重大突破,然而在风格与形式上,它确实不落俗套、能予人惊喜,那就如同李安所描述的那样:别树一帜,相当特别。
【精品购物指南】
獨特的拍攝,在一個差不多密封的環境下充滿炎熱焗促及嘈雜,對外接觸往往只透過冷冰冰充滿距離感的視鏡接觸外界,從而更帶力地反映出各人的壓力及情緒變化,前段拍攝很不錯,強烈的殘忍及可怕感覺,但中段打後就覺刻意及無力,那種抽離感很明顯,前段的同步投入像一下子離開,令觀者什麼也找不住,可能是能力上的限制,明顯的頭重尾輕,同樣是困於水深火熱菜鳥橫行想著回家的戰爭片,羅馬尼亞的The Paper Will Be Blue明顯高班得多了
影片《黎巴嫩》中的两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之一:在瞄准手的视镜里,一个肚皮被炸开的驴子躺在地上,(特写定格)嘴里还喘着气,(镜头移动),驴的眼角,泪水扑嗒扑嗒地往下流……之二:一户居民,男主人被杀,小孩被炸死,绝望无助的女主人用复杂的眼神看着身边的士兵,地上的战火引燃了她的睡衣,旁边的一个士兵一扯,睡衣连烧带拽,碎了,内裤也一并被褪到腿弯,她惊恐万分,一只手护住胸部,另一只手往上拽内裤,惊慌无助地原地晃动,旁边的士兵把一块踩在地上的床单披在了她身上。
面对瞄准手的视镜,她流满泪水的脸庞,惊恐、愤怒、无奈、绝望、茫然……活着的卑微,尊严的沦丧、战争的残忍和荒谬,显露无遗。
只有片头和片尾那一望无际的向日葵,始终面向阳光。
影片画面美感虽然不及张艺谋的电影画面的万分之一,却比张艺谋那些画面堆砌的电影深刻一万倍。
因为李安的推荐,看了这部电影。
李安说:「事实上,这不算我最爱的电影,我可以继续列举很多我喜欢的电影,但是对于今年来说,应该是这部以色列电影。
今年我担任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主席,并且将金狮大奖授予了这部电影。
这部影片实在是扣人心弦。
整部电影都在一部坦克内部拍摄完成,这一点让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部令人兴奋又相当特别的电影制作。
这部影片或许不能进入我一生中认为最伟大的电影榜单,但是对于今年来说,这部影片打动了我。
」我看完后,觉得这个视角很不错:从坦克里窥见战争。
从各种细节来展示战争的残酷,以小窥大,比如被坦克击中的家禽卡车,被打死的店主、逃跑的孩子、失去孩子的母亲……比较震撼我的一个细节在于:年轻主角没有实弹经验,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因为一炮下去就是一条人命。
他眼睛睁得老大,手抖得握不住扳手。
这个细节如此形象,我也直接代入进入了。
因为这种内心剧烈冲突而难过很久。
战争里,在一个士兵成为杀人不眨眼的杀人狂魔之前,他们也有这个过程,后来就麻木了,只剩目标和任务,没有了人性。
一个老太太穿着暗红色圆领衫朝我迎面走来,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我是个近视眼,一直盯着她的胸,在读圆领衫上那几个黑黑的英文字母,到底是PLAYBOY,还是PLANB?
5秒钟之后,我自己吓自己出了一身冷汗。
老太太要是大喊一声:色狼!
现场,社死。
老太太要是掏出手机拍照,然后微博小作文。
网暴,社死。
我怎么就这么无聊呢?
按@河森堡 老师在《教授与年轻人》里的说法: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时感到无聊,不仅是因为这件事缺乏刺激,还因为此人内心觉得自己亏了。
人们在感到无聊时,其实感知到的是机会成本的上升。
我看看蓝天不好吗?
多么蓝的天啊。
我看看地上的路不好吗?
少踩狗屎啊。
我非看一个老太太的胸,显摆自己懂英文,这不是浪费眼神嘛。
引以为戒。
必须,引以为戒。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言行,都是要负“无限”责任的。
这里的“无限”,包括时间的“无限”和惩罚的“无限”。
听@河森堡 老师的没错。
微博、微信朋友圈,都设置一下,半年可见。
既能达到基本社交生存的目的,也能尽最大可能降低风险。
非要讨论命运,一定要“就事论事”,说“二舅”的事,别提三姨夫的苦。
非要掺和战争,一定要“借题发挥”,从一部公开放映的电影谈起,相对安全。
回到“PLAYBOY”这个事件。
我要替自己解释一下,我是清白的。
任何一个人刚看完《命运规划局》这部电影,一定会像马特达蒙演的总统候选人“大卫”一样,走在路上东张西望,躲着戴帽子的人,生怕自己的命运被规划了。
走在老太太前面的是一个大热天戴帽子遛狗的大爷,他突然蹲下,吓得老太太一下站住,把她胸前的英文字母亮在我眼前。
我是被一个老太太穿“PLAYBOY”这个可能性,给,瞬间,震住了。
还有,不是我怂。
一个老太太的眼神,就吓出我一身冷汗。
纯属巧合。
在《命运规划局》这部电影之前,我看的是残酷战争现场直播电影,以色列的《黎巴嫩》。
迎面瞪我的老太太,瞬间跟电影中以色列坦克炮口下的那位黎巴嫩母亲,叠影重重了。
So,划重点。
《黎巴嫩》这部电影的观后PDST后遗症巨大,不仅是晚上失眠的问题。
你会有暴力倾向的,会产生主动惹事、没事找事的强烈冲动。
我只看了30分钟,就差点儿,跟一穿PLAYBOY的老太太一起,扰乱社会治安。
备注:1.《命运规划局》 The Adjustment Bureau (2011) 联邦调整局2.《黎巴嫩》 Lebanon (2009)3.河森堡《教授与年轻人》(2022)
比较失望,之前看过Green Zone,拆弹专家,黑鹰坠落。。。
对这一类的片子还是比较喜欢和关注的。
但是对于这一部,除了片头片尾的生机勃勃的向日葵让我想起了梵高,还有那坦克瞄准镜的十字架让我想起了狙击手,其他的就都是粘糊糊的钢铁和油腻腻的环境了。。
导演想表现真实战争环境下普通士兵的那种无奈和恐惧,我很理解。
但是,我们是在看电影。。。
以色列建国史:http://hi.baidu.com/%B0%CD%CA%F71990/blog/item/c65e592c904fde3c349bf713.html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原因:http://qbbbs.zjol.com.cn/dispbbs.asp?BoardID=256&ID=486399对于电影本身,还真没什么好说的!
三星半。我没怎看下去
做戏,质感
真是一辆纠结的坦克
GTL 以色列也装了一比,学德国的反思战争。整个片子十分忸怩,男不男女不女
没字幕都坚持看完了。。。前半部分五星。后半部分理解无能。
剧情来得一般,一部坦克里面的故事试图揭开战争的“悲”
原生态
窄小的空间,发挥全靠人物表情,是个脸部特写片,演员出色,疯癫地刮胡子和呓语,还有让俘虏小便时,俘虏的眼珠滚动。结尾非常亮,在暗无天日的坦克里,死里逃生后打开坦克,看到一片耀眼的向日葵。既有希冀又有诗意。童年回忆那段真有实感。
拍得真是垃圾。糟蹋题材。
一部以战反战的电影,由于导演本人就参与过战争,所以在影像的真实还原度层面上还是相当高的。影片最可看的亮点就是借以了瞄准镜的成像方式,摄影机一直在坦克内部,密闭空间内却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冲突性。人是钢铁之躯,坦克不过是烂铁一块。这是一部形式与内容并举的电影,在战争题材中创了先河。
我有钢筋水泥的无畏,却是需要阳光的向日葵。
除了海报漂亮,基本一无是处
非常出色!全片视角除片头和片尾全部局限在一架坦克内,用一台杀人机器及封闭空间内的几个士兵来展现整场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狭小空间的剪辑非常棒,有几个延伸出坦克的主观视角镜头也让人过目难忘。
这片太狠了,总是近景和特写的看战争,拼命的放大,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战争,视角很独特,又是狭小空间,肮脏且压抑。
还是那句话。谁对?谁错?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我们又怎么说得清楚。
史上最不靠譜的反戰電影,坦克的觀察孔沒有,會上車頂偵察的指揮官也沒有,一班sb坐在裡面就靠個槍管向外窺視,無時就哭媽喊爹的,把入侵黎巴嫩的以色列人當作戰爭受害者,把觀眾當弱智!
好长时间没看过这么有劲的电影了
真的是太难看了,既无观赏性,又无真实性。就这电影还能拿金狮奖?
不愧是金狮子奖,反战电影中的精品
有一些从海底出击的味道,一大片向日葵地,驶出了一辆历经沧桑的土旦克,命运有归宿,战争无正邪,世事如浮云,变幻如卷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