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票》是一部相对细腻的感情片,然而它的细腻却掩盖不了自身的苍白,与张之亮早年作品《笼民》、《自梳》、《飞越黄昏》等电影相比,这部新片几乎算是乏善可陈,即使在“煽情”的这个层次,《车票》较之以往也没有什么突破。
本片也是张之亮在《墨攻》之后第二次进军内地,影片类型上做出了重大调整,重归了导演以往“小气而饱满”的风格,却没有重现那种昔日的惊艳,整部影片近乎于和这个市场平淡的五月一样平淡。
或许是为了弥补这种平淡,编导把故事背景设置到了风景秀美的滇藏高原,之前已经有不少导演做过了类似的尝试,譬如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或者丁乃筝的《这儿是香格里拉》(这几部电影的外景地都在云南),外景虽好,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景片”。
对于《车票》来说,它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却也有薄弱的剧本和表演,镜头频繁的对准那些江河山脉,电影至少应该算是半部“景片”。
剧情薄弱,框架老套影片改编自台湾作家李家同的同名小说,原文仅有3000余字,借由一个女性自身的回忆来交代故事,并渲染母爱的伟大。
短篇小说贵在精悍,那些写意性落化到剧本里其实很困难,在某种程度上《车票》的故事更适合拍成短片,而不是剧情长片。
小说原文虽然笔法细腻、略带煽情,故事之中却含有不少的漏洞,影片没有试图去弥补这些漏洞,而是基本上遵从了原作,仅仅增加了个别的人物和个别的小事件,没有提升到一个长于文本的高度。
对大多数观众来说,这样一个遗子寻根的故事又同样太老套,电影之中人物少、关系模糊,也从根本上降低了整体的观赏性。
前半个小时的故事发生在一家北京的医院,一对夫妇欲要生下一个病魔缠身的孩子,引发出主人公的伦理思考。
这段剧情基本上都是单调的室内戏,镜头调度也基本上是内地通俗电视剧的一贯水准,故事则近乎于写实,给人一种生涩乏味的感觉。
后半段的故事转移到雪城、玉台等地的茶马古道,场景开始了丰富多彩的变化,故事上仍然还是不变的苍白。
吴奇隆扮演的志轩和左小青扮演的雨桐历尽艰难寻找后者的亲生父母,本是一个极佳的感情戏,只是那个从“车票”延伸出来的故事并不具有说服力,影片描绘的雨桐母亲不远千里丢弃自己的女儿,却没有丢弃自己的儿子,让人不免对这位母亲的“动机”起疑。
事实上这位母亲遗弃孩子是为了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影片没有把这一点表现的很明白,而基本上是含糊的带过,让影片本身的煽情力量减缓了不少。
与《千里走单骑》、《这儿是香格里拉》一样,影片是从一个文明的都市走向那个淳朴的自然,力图表现出一个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割裂。
《车票》在这个层次上的割裂并不突出,在剧情上的割裂却产生了无法交接的断层感,至于剧情的薄弱程度,影片大致应该介于《千里走单骑》和《香格里拉》之间,没有后者一般空洞,却比前者苍白了不少。
煽情电影的一大标准就是贴近大众、富于真实感,《车票》只在前半段做到了这一点,却是一个压抑的表现形式,后半段则是充满了虚构,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故事的可信度。
手法细腻,张力不足张之亮是香港为数不多的一个以细腻见称的导演,《笼民》点点记录了一个贫穷住宅区的人物是非,《自梳》温婉的描写了一对同性恋女子的痴爱,《抢钱夫妻》则是近乎立体版的写活了许冠文扮演的那个社会小人物。
在新作《车票》里,张之亮仍然用他拿手的方式去运镜,他注重细节描绘,习惯用小事物、小动作来传达感情,影片里的车票、蓝裹布、围巾都成为见证人物关系的重要道具,而小雨桐用铅笔线测量自己身高、午马扮演的司机听音乐装新潮这些小细节也见证了导演观察生活的一种细致。
在前一段的“社会写实片”中,尽管剧情上沉闷乏味,主创人员还是显示了自己细腻的一面,这段故事中间摄影机的位置基本上平齐于人的眼睛,处在一个肩扛的高度,没有任何的俯拍、仰拍镜头。
导演用一种“平视”的态度去看待这一个生养残疾儿童的社会问题,带一点同情,却不是一种崇敬或者怜悯。
到了影片后段故事转入虚构的体系,摄影机开始有了大量的俯拍、仰拍镜头,这不但反映出人物情感的落差,也源于摄影机取景的需要,只是本片由数字拍摄,那些遥远的雪山、云雾在视觉上明显失真,呈现出一种室内搭棚中的幕布效果,少了胶片电影的那种磅礴大气。
事实上张之亮的电影不需要一种太过大气的表现形式,《墨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会为墨者革离和太子等人之间的人物关系所感染,却不能为影片表象上的声势所触动。
小说原本中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只有一个女孩,一个修女、一个母亲,编导在其中插入了志轩这么一个男性的角色,却没有进一步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志轩和雨桐貌似是恋爱关系,影片里却没有任何的亲昵动作,可以看出它的主体是开放式的。
故事的开放性可以让观众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却也可以造成视线上的模糊,影片里的主人公一口一句的“再说吧”都是一种满载着含混的推脱语言,因为他们、抑或是导演找不到更精确的表达方式。
导演编织故事的手段基本上是个人的自我回忆,这些回忆的的编织并不是很条理,而是有些烦乱,没有形成一张富有张力的关系网络。
表演失败,乏善可陈影片的主演阵容并不是太强大,却依旧有吴奇隆、左小青、叶童、午马、范伟、金雅琴等数位明星。
吴奇隆是当年炙手可热的“小虎队”之一,以偶像身份出道,并不是靠演技吃饭的那种演员,《车票》里的吴奇隆基本上延续了过往的“知识青年”戏路,没有什么长进,仅仅是流于表面。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偶像明星往往不能提高影片艺术质量,而仅仅是一种争夺票房的工具,选用并不太热、又略为低调的吴奇隆可以看出张之亮的本意并不在票房,也让我们看到一种低调下的真诚,不过仅是真诚的电影也不能算是一部好电影。
如果说吴奇隆只是太平面,演不出人物性格,那么左小青就是有点接近于业余的水准,一个演员的表演既要抒发自己的内心情绪,也一定要合情合景,方才能称之为“合格”。
左小青的表演基本上是愁苦哀怨全写在脸上,连台词都要咬的很硬,从而破坏了角色的整体感觉,左小青的业余不是一种没有演过戏的“业余”,而是一种受过专业训练却理解不深的“业余”,这种表现在电影里相当让人难过,尤其是她的搭档是含蓄内敛、不擅表现的吴奇隆,这种“故作表演”的表现方式就呈现出一种相当大的突兀。
范伟、金雅琴基本上是原先的戏路,无可挑剔,倒是叶童、午马两个人有些太可惜,叶童那个修女角色感觉是任何人可以演,有些屈才,而这个角色也同时太简单、太平面,午马扮演的司机展现了一定的幽默谐趣,只是戏份实在太少,角色趋近于可有可无。
影片在表演上的集体失败造成了影片整体尺度的下降,这不但归罪于演员的表现、导演的选角,更源自于剧本上的单薄。
剧本在人物设置上就显得太平面,人物大多都欠缺个性,少了内心挖掘和相互关系上的进一步描绘,因而成为各自独立又各自片面的自由体,成为一大憾事。
影片之中也出现了许多怒族、傈僳族的群众演员,他们不带修饰的那种天然又和各个主演都市化形象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让人不得不对片中两位主角成长在“雪城”(云南德钦,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故事产生怀疑。
献礼电影,略显刻意每年五月的节日很多,献礼电影也是接踵而至,之前是尹力的《铁人》,瞄准了五一劳动节的传统假期,之后又是《车票》,主打五月第二周的母亲节档期。
电影海报上以“催泪”的字眼作为宣传手段,更抛出“比《妈妈更爱我一次》更感人的母亲节献礼电影”的字样,足见宣传方试图以煽情鼓励观众为影片送票的营销手段。
不过整体来看《车票》还是表现的相当低调,这像是张之亮的一贯行事风格,而影片的煽情效果也自然远远逊于20年前《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样的催泪弹,票房前景并不看好。
就影片本质上来说,张之亮还是拥有一种“坚持”的本色,然而他的才华却仿佛在漫漫流逝,而在影片进入“献礼电影”行列的时候,那种艺术理念上的坚持也不免的打上了折扣,这种折扣是港台导演进军主流、进军内地的代价,即使《车票》这样一部中成本的电影也无法例外。
影片之中插入了范伟和自己弱智儿子的一段戏,有些游离在整体剧情之外,这其中弥漫出的点点父爱,也许是在为下个月父亲节到来做的一个小小的献礼吧!
文/灰狼
意外地发现这部电影,因为是吴奇隆主演的,就下载来看了。
在看的过程中,我没什么太大的感触,只是,看完了整部影片之后,我才发现:这一次寻根之旅,跟我是何其相像啊!
去年,我21岁,爸爸突然告诉我说:我的亲生妈妈病危,告诉了我两个地址,让我去看看······一个是很偏僻的小山村,在粤西地区,我从来都没去过那么偏僻的地方,更无法想象那里的生活;第二个在广西桂林,同样的偏僻与落后,但风景都还很不错!
只是,我来晚了一部,她去世了,我最终还是没法见到她最后一面,也没看到她的照片!
我不知道她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我们,我只是想要去找她要一个说法,一个可以说服我的理由,可是,什么都没有了······“既然做不到不离不弃,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呢?
”我不明白!
也许,对于我这种90后,大学生,没进入社会,实在是无法理解她的那种感情,但不管怎样,逝者已逝,我很庆幸:我走过那一段路,即使我没有影片中的曾雨桐那么幸运,身边还有一个志轩在一路上陪着她,安慰她,为她打点好一切······我是一个人走过了那半个多月,有苦有泪,更多的是:对自己心理以及身体上的一种锻炼!
看预告片说5月8号上映还没反应,后来看着看着爸爸死了妈妈背着小雨桐过绳索的那段,哭声响彻礼堂的时候眼泪喷涌..于是觉得它作为一部母亲节应景片还是达到了目的的..从演技来讲,左小青的表演能力貌似不是太好啊...吴奇隆的角色也没有太大的表现力,就是一个陪伴在那里的人..不过,反正最大的主角是妈妈..所以接受了小朋友的表演很传神,赞景色超级美....听他们的口音以为是四川呢..结果原来是云南和西藏,而索道居然是怒江索道...很震撼,很向往,很为水电站的问题郁闷以上,蹭不要钱电影的小杰子
今天是元旦,休息,躺在床上,外头下着雨,看完了这部影片,看得很凌乱,但是影片的景色很美,而且没有爱情这个主题穿插于其中,显得纯净了许多,一段寻找父母的历程,通过多对父母和子女的场景来反映了两个角度对于亲情的看待,其中有许多的感动,因为现在还是为人子女!
看完了,很垃圾的一部片子,不知道怎么还有人感动,试想一下吧,你爸妈从小把你扔到另1个地方20多年,不知道你还怎么感动。
那对夫妇和范伟却是父母的榜样,而她的父母,没法养就别生,自己爽了还把孩子送给别人,真tm假。
是不是鼓励穷人家都把孩子送走,成为记者,作家的可能性很大哦。
说实话,这是一部貌似平静实则平淡,有些做作的片子,无论是故事情节的设计和演员的表演都相当做作和苍白。
让我坚持看完的最大理由就是影片里不断出现的祖国西南的壮美风光,所以,我还是给了它三颗星,鼓励一下。
看完之后其实不必要评论太多。
只想说《车票》就是车票。
故事有两条线,一条是女主角内心铺垫与转变的线,另一条就是车票了。
车票不是一张,不是两张,是很多很多张。
或许有朋友会认为车票就是寻根的两张车票,实际上并不是,而是很多张车票,是每年都去义工的车票,是毕业那年去北京的车票,正是车票凝聚和象征了母亲的爱。
看似抛弃其实而却不离不弃。
至于抛弃原因,其实在瓦窑那里的民工和村里村长的话中已经有答案。
在过河的体验前其实更早出现了体验,那就是女主角说我想坐公交车。
这是由车票开始的最早的体验。
影片的铺垫与伏笔都可以说做的不错。
母亲的没有露脸让我想到了《海角七号》最终只留一个背影的七封信的女主角。
这种手法给人以很大的触动。
最后想说6.0的评价是过低了。
我觉得这是很值得看的电影。
高三时看的电影,只觉片名亲切无比。
车票,意味着赴往未知的旅程。
左小青的演技还行,是个气质不错的女人。
吴奇隆的演技差强人意。
还是那个脖子粗短却爱开着领口想笑却只牵了牵嘴角的如今有点老的男人。
叶童演一个老妈妈。
在我看来,做作无比。
我还是不喜欢这个老是假装慈眉善目的女人。
影片的主题是母爱。
导演张之亮赶在母亲节前夕推出的影片,打的是温情路线。
寻找女主角的妈妈。
不涉及爱情。
只关于友情和亲情以及乡情。
看的时候,我怕男女主角就此恋爱了。
那就俗的要命。
还好还好,结局不落俗套。
是根据李叔同的短篇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老实说,并不是一部能让人潸然泪下的电影,有违导演想同《妈妈,再爱我一次》媲美的初衷。
然而,它那种真实再现云南地区人民生活的场景和令人留连忘返的景色吸引了我。
很多人说张之亮是在填充些什么,因了电影本身的乏味而寻找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来凑场景。
所以,这部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云南生活的纪录片。
但是我喜欢这些场景,我几乎找不出一些形容词来形容她们。
一切词汇都是苍白的。
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所有人只有驻足闭目,仰面呼吸,才有可能领受到她的馈赠。
在高三背书背到想要吐的时候,看见这样的景色,那时候的情绪错乱夹杂一路来的热风冷眼和盲目乐观后带来的不满足,在看见一个突然就能点亮心头明灯的远方时,该有多么地让人欢喜和失落。
那是在彩云之南中。
不是丽江。
不是大理。
不是昆明。
但是,影片也自有它的亮点之处。
窃以为,导演最成功的地方是将影片中女主角的母亲模糊化了。
自始至终没有让她的脸出现在屏幕前。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那个母亲不顾千里将女儿送到一个教堂口,那条依旧在飘得红丝带和无端遗落的发卡,还有在女主角毕业时出现的仓惶身影,和一次次不辞辛劳的从索桥上滑过。
这是一个母亲为了让女儿能有一个好的未来而选择让自己陷入的不义之地,她又是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缩影。
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她劳累的样子也该和那个辛辛苦苦大半辈子的母亲一样的让人心疼。
未曾对妈妈说爱,随着年龄的渐长,也愈加地说不出口。
张怡微说:“成人的眼泪是一种磨难。
”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所蕴涵的深意。
龙应台有言:“二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就像一座房子。
你在里面吃饭,睡觉,成长。
但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对房子产生感情,不会想要跟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交流。
” 我害怕那个时候的到来。
或许从某种程度上,也应和了梁朝伟在《重庆森林》中所说的:“有时候房子也像人一样,你别看它表面上多么牢固坚强,其实内心也是脆弱的。
它哭的时候,满屋子就像汪洋大海,清扫起来得花费很大的功夫。
”片中女主角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母爱,是不离不弃”。
她曾经想过要停住寻找的脚步,因了一个母亲不辞万里也要把自己的孩子抛弃,这样的母亲还有值得她一路奔波寻找的意义吗?
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很艰难,但她最终找到了谜底:母亲从来就没有抛弃过她。
母爱一直在她身旁,不离不弃。
人世本就是无奈,逼不得已而让自己的至亲骨肉流落他乡。
我不否认其中也一定夹杂着些许自私的成份。
但因了爱,自私终将被原谅。
据说这是另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但遗憾的是,看完之后却没有多大的感动。
或许是这类片子看多了,起了免疫作用,亦或是自己感情上太麻木了?
不想深究原因。
但是,不得不承认,片中的景色非常非常的美,美得令人陶醉。
去年旅游的时候去了云南,当时就对云南的风景非常着迷,现在在片中再看到云南的风景,还是抵御不住那种诱惑,有那么一瞬间,真想不顾一切地跑到那里去。
那天空,是深邃的蓝,一眼望不到底;那云,雪白雪白,在深蓝的天空中打转;那山,高大绵延,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那水,顺势而下,拍打着任何挡道的石头。
山、水、天空、白云的任意组合,都显得那么不可思议,让人禁不住要感叹,上帝是如何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的!
看《车票》的时候,正好是从香格里拉回来没多久,开始没想到这是部和香格里拉有关的片子,只是因为看着PPS上那些略带煽情的简介。
无聊的开头,没有多少新意的剧情,唯一的亮点,就剩下香格里拉了。
影片一直围绕着一个话题:什么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
影片开头的那对夫妇,即使在明知道胎儿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了将孩子生下来。
他们认为,孩子也有生存与选择的权力,作为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做出一个选择。
孩子生下来了,也死了。
而主人公曾雨桐的母亲,则选择了另外一种爱孩子的方式,她把孩子送到了教会,帮孩子选择了一条她认为正确的道路,然后默默地守候在孩子的身边。
孩子走了母亲心目中的一条路:读大学,去北京,有稳定的工作。
但是,孩子的生命中永远少了一个人,那就是妈妈。
这份爱,在这部影片里是主旋律,也是中国人一直所认同的一种主旋律:父母为孩子安排好人生的道路,孩子沿着这条路长大,成为社会所认可的成功人士。
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在想这个问题,到底何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母爱?
对于第一种情况,也曾经就类似的情况和朋友聊过,那是在看这部电影之前的事了,就我而言,我还是认同那对夫妇的选择: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也有选择的权力,选择生,选择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无论贫穷或是富裕,无论伟大还是渺小。
而雨桐母亲的那份母爱,伟大,但我不认同,因为他剥夺了孩子的选择的权利。
走过母爱,来到香格里拉。
看的时候,有种很熟悉很熟悉的感觉,片中的很多场景,都是我这次旅行中所亲身走过的,尤其是白塔雪山那几段景色,更是让我看着就开始感动,很少会有人看到这样的景色不心动的。
影片从西藏一路拍过来,走过香格里拉,走过怒江,一直都穿行在大香格里拉区。
“香格里拉”一词,其实来源于《消失的地平线》一书,而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谁都说不上来。
现在的香格里拉,是川滇藏交界处的概称,觉得这个地区比云南的香格里拉县更香格里拉。
寻找香格里拉,一直是一个课题,学者的,旅行者的,这部电影也在寻找。
浓浓的亲情萦绕在大自然的美景中,,,
张导是不是只顾着取景,没去了解内地人的生活习惯,一部生活片被拍的这么不接地气,还TM请了一堆电视剧演员主演
感动得哭了
片子里的风景真得好美啊~~~好想亲自去看看淳朴的一切~~
一个很特别的寻根之旅,就是地方搞不懂。地名是广东的,开头看着像西藏,后来又看着像广西,一头雾水。
浪费西部的美景
风光很好看。
那个女的真是有点神经质,有点莫名其妙,影片前面好啰嗦的感觉,不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
那个世外桃源般的雪城。。就为了风景看这部片子足已
没看一会就删了
风景真好
比主题要吸引人的是美不胜收的云南风光。
看这样一部电影浪费我的时间……等待国产电影的惊喜
风景不错
西藏真美啊,吴奇隆真的好帅。。爱你的人一直在你的身边。
挺矫情的。
77分。卡司坚强,配角出彩。皮大于肉,瑜不掩瑕。
车票,亲人
Up to you
实在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