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作摘录:那个 大家都辛苦了。
我是制作管理宫森。
那个…真的非常感谢大家。
虽然是件理所当然的事,但是看到参与《三女》制作的相关人员有这么多,我真的非常吃惊。
很抱歉,事到如今我还说这些。
但是,构思故事、描绘角色,然后让她们栩栩如生地动起来,再加上声音表演和配乐,真的是凝聚了许多人,许多心血。
还有各种各样的才能,才诞生了《三女》这部作品。
还有,不仅仅是这些直接的联系,还有那些间接的影响,比如从过去,还有从其他作品和其他公司那里继承下来的各种经验,包含那些的话就有几十万人,倾注了数年数十年的心血。
观众的感想和心意也都聚集在一起,才能够诞生动画作品。
这也许只是像烛光一般的微弱光芒,但是这份光芒被不断地传承。
最终化成了永远不灭的火焰,照亮整个世界。
所以,我希望今后也能一直像这样去照亮别人的心房。
非常感谢大家,最后也请多多关照。
干杯!
去年的P.A.社确实吓我一跳,「凪」的完结让人见识了NTR的新境界,冈妈果然药力十足;「Glasslip」强行文艺却适得其反,没有什么比喜欢的会社出渣作更难受的了。
然而当10月企划「SHIROBAKO」摆在面前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把它拉进追番列表。
以一个极其专业的术语为作品命名,又是Working Girls系列第二弹,作为5年内的第三个纯原创企划,「SHIROBAKO」能否到达5年前「花开物语」的高度?
事实说明,「SHIROBAKO」已远超我的期待。
如果说一年前的「凪」尚无法使我对P.A.粉转厨的话,那么「SHIROBAKO」足以让我再追P.A.的作品又一个十年。
描绘二次元人的ACG作品我知道的不多,「食梦者」算一个,「樱花庄」姑且能凑个数;工作番更是少之又少,「花开」更多是青春物语,「Service X Servant」不过是换个地方卖萌罢了。
本还担心P.A.能否驾驭一个如此现实的题材,但第一话的放送让人彻底放了心。
关口老师熟悉的人设不必说,接近群像剧的剧情是P.A.一贯的拿手好戏,业内各种梗更是玩到飞起。
飙车戏是怎么回事?
哥特萝莉工作装真不是业界传说?
人名梗不要太多!
水瘦你这么黑你哥真的没关系吗?
一如既往优秀的作画,恰到好处的萌点设定,精分玩偶的出现水瘦你「Another」病还没好是吧?
还以为ED1是为了省钱,没想到埋了那么大个伏笔,大圣诞夜的还让不让单身狗活了?
一季下来,剧情紧凑,展开合理,不晒背景的P.A.丝毫没有让人失望,喵森成长迅速,绘麻在前辈的指导下渐入佳境,雪藏许久的美树、小绿还有静香想必在后面有各自的故事。
如果说「凪」是靠华丽的声优阵容、出色的作画、药不能停的神剧情来吸引无知少年,那么「SHIROBAKO」单凭作品本身对二次元满满的爱就成功俘获了我等死宅。
但你以为P.A.单纯只是为了玩玩梗那么简单吗?
P.A.做「花开」后故事原型地的汤涌温泉生意好的不得了,圣地巡游列车都发了好几趟,雪洞祭的Real Ver.让人感受到了穿越次元的震撼与感动,再看前后的两部「T T」那些细致入微的场景还原,P.A.旅游宣传社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啊有木有!
P.A.做工作番,那岂不是要做一行火一行的节奏?!
默默耕耘了8年全为友社做嫁衣的P.A.想必比很多人都要了解行业的辛苦。
自「True Tears」始的将近又一个8年里,一部又一部优秀的作品见证了P.A.的成长。
至今仍记得「TT」养鸡养女的党争之激烈,剧情纠结度可见一斑;超冷门的「CANNAN」把武内、蘑菇、P.A.的组合推到众人眼前,看后你一定会相信飞碟社绝不是型月改编的唯一,P.A.同样可以;大魔王送来的「AB」着实火了一把,一年后的四月双花,我相信「花开」绝对是更美的那一朵。
此后的改编作品「Another」、「RDG」粉丝向十足,不算出众但依旧良心。
第三度的原创「TARI TARI」说实话并不能让我满意,清新的剧情和音乐社团的题材在我心目中还没有废萌的「K-ON」来的漂亮(笔者京蜜各位轻拍。。。
);「凪」的出现更像是宣布P.A的强势回归,这熟悉的制作阵容,不就是当年虐我千百遍的「TT」的翻版吗?!
「凪」是我看「SHIROBAKO」前认为的P.A.最高作,返幼、传说等元素的加入昭示着P.A.作品更多的可能性。
对一个动画制作会社,作品就是最好的名片,P.A.用实力告诉大家自己绝非“不崩”那么简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P.A.能为这个行业描绘出一副不一样的图景。
「SHIROBAKO」的的确确做到了。
以制作进行的角度切入业内绝对是本作最成功的要素之一。
一部能打动人的动画一定是有极强的代入感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作画,会3D。
若以一个监督的角度来叙事会怎么样呢?
作为制作的最高指挥,过于繁重的工作若处理不好只会让作品变得无趣。
制作进行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看过漫画「白箱~上山高中动画同好会」的会知道,喵森很早就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这其实也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的才能。
制作进行工作也不简单!
正如喵森所说,工作中90%以上的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动画是一个分工细致的行业,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寻找制作动画的意义,这条主线一直贯穿着「白箱」的始终。
相信看完后的你“渣作”二字一定不会轻易说出口,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制作人员满满的爱啊不是吗?
动画人的工作中有欢乐,有感伤,还有太多太多的无奈与妥协。
原画质量与速度的矛盾,3D与手绘的矛盾,社内与外包的矛盾,制作会社与出资方的矛盾,改编方与原作方的矛盾,矛盾的交织造就了一部部ACG作品,也成就了「SHIROBAKO」优秀的剧情,而矛盾的协调者正是制作进行。
如此强烈的代入感怎能让人不心生共鸣?
这种完全不同的代入感完成了P.A.从「花开」开始的清新向到励志上进向的风格转变,是对自身的一次全面超越。
当今ACG业界从不缺乏话题作,隔壁人兽鬼闹得正欢,那边萌腐宅元素齐全的作品一抓一大堆。
然而这边P.A.带来的风景依旧独好。
ACG之所以动人,可以是因为够燃,因为有肉,因为卖萌,因为有CP可刷,同样也可以是因为像P.A.这样,清新,治愈,励志,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许多。
基友一直笑我傻,从二次元中寻找真实又何苦呢?
但多亏了P.A.,让我一次又一次选择无悔地去选择犯傻。
入宅前,看番基本靠道听途说,还有童年时依稀的记忆;真正入宅后,才发现这个世界的精彩。
以前,日漫只是概念上一个庞大的产业,现在我知道了它是个多么有爱的地方。
借用一句老话吧:此生无悔入「白箱」,来世愿生二次元。
业界童话也好,人间真实也罢,感谢14年10月以来的这个半年,感谢P.A.。
其实很早就听说过《白箱》,大概是在刚接触日本动画那阵子,那是也就想想过去了没太多注意这部作品。
沿着京都动画顺藤摸瓜找到了paworks,选了一部制作最保守的《花开伊吕波》看了,之后就将《白箱》放在硬盘里,一直到三年后的今天才看完,已是深夜但感情难遇不得不发。
三年前我点开了第一集草草看完,觉得兴致不大整集全无亮点;既没有留下悬念的开头,也没有引发兴趣的爆点,画风显得不够现实从而人物表现出的感情毫无波澜,重点是没有可爱的主角与吸引的音乐。
这样下来不管怎么讲我也没有半分耐心去看下去,而但我重启观看计划时,也就是到今天的速度——一集两集直到今夜的十四集连播。
假如从现在的角度看来,放在三年前我还是不会去看的,因为三年给了我些许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白箱》的钥匙,从此才能去理解《白箱》,去看见一些真实的影子。
从主角宫森葵来看,贯穿二十四集,每集都是喵森与其他角色的场景,一方面是无穷无尽的麻烦,安排计划,面对突发情况以及在职场中的迷茫与收获:而另一方面则是与朋友的理想,欢乐与悲伤的感情,在工作之外父母姐姐的偶尔出现。
将这些剧情放在二十四集中,也就决定了《白箱》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她必定会回答一些问题——那些有关初入职场的新手们与尚未介入的学生们在一个较为真实环境下的改变与情感。
在开始的几集并不易去发现,而这些东西渐渐地都摆在喵森面前,叩问你:如何解决?
如何面对?
可以得过且过吗?
这些问题都是挣扎的我不断想过的问题,每当主角们或者说是每一个人面对这些冰冷的问题时我都会顿住,暗暗地扶着下巴再摸到鼻子下面。
我也在问自己:我遭遇过吗?
确确实实我遇见过太多人生路途上棘手的问题。
我解决过吗?
我尚且没法准确回答。
他们会如何解决?
对此便是我对《白箱》的初步看法,遇到这些剧情,心跳会不禁加快,手上的汗也止不住的沁出,我很害怕。
但我害怕的并不是困难,而是遇上困难无能为力的自己。
更可贵的是,从《白箱》中寥寥的剧情中,角色的类型与其遭受的困难与变化大都能表达清楚——天才与普通人,有目标的人与没有目标的人,追梦的人与梦醒之人,都温情地出现过。
绘麻在遇到质量问题时被前辈濑川美里说出了一定是被前辈讨厌的,在错过机会之后一定会无法进步,在不断努力后越来越糟的话,因为感同身受所以印象深刻。
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在被老师指责时灰心丧气,面对短暂的学习时间越来越焦急,不管怎么做都毫无进步,反而看着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远,让自己的努力无处安放,最终埋在屋子里浪费时光。
三年来我一直重复如此,睡一觉打起精神准备继续失败,今天尚未成功,明天也许不会成功,努力或许会起反作用,在他人眼中越来越偏执,越来越沉默,甘心边缘化,但却毫无收获。
那么我们该去哪?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做?
我们又从哪儿来呢?
当我独处时总会这样想。
动画中的角色也只是单纯地工作,然后忽然有一天想去寻找生活与工作的意义,或许又重新投入漫漫的人生中短暂忘记了这一切,《白箱》的回答是:要追逐梦想,要创造意义,要承受苦难但必须解决苦难。
这就简单地反映出这个世纪的存在主义,从意义上面回答了人生的问题,同时容纳下了苦难与自由两大要素。
就像萨特说过: “ 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让我们脱离本质,看到丰满的现实,每个人注定要在此开拓,除了存在别无他物。
《白箱》整体的表现是无比理想化的,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不得不简化人物的感情塑造与情节的铺垫和联系,吉田玲子担任了将近一半剧集的剧本让我这个老京蜜欣喜,《白箱》或许不是完美的作品,受众的人群或许很少,但它是有意义的,动画也准确清楚地表达了动画制作人员他们所想表达的意义,一切都十分简单,或许这是一份对业界的简单的答卷,但简单并不意味着任何程度上的失败,《白箱》是成功的。
就像每个人与每一集一样,闭上眼睛,再睁开时即为新生。
3.6看完✓10++++++我心中可以排入个人番剧榜的前五名而且是一部你反复看反复回味都不会感到厌倦甚至还有新体会新收获的好番剧我个人拖拖拉拉,从前年开始看《白箱》,直到今年才把《白箱》看完,中间把前12集重复看了3遍,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体会。
第一遍看,会觉得这番剧把动画制作进程说明的好细,加深了我对动画制作的理解;第二遍看,体会到了不同动画制作部分人员们的艰苦艰辛,和不断努力突破,还有体会到他们遇到的困难,敬佩之情占主要;去年暑假看第三遍,感触更深,觉得白箱传达的不止是动画制作行业的经验,更加是对于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的一个范例,遇到困难总要解决,解决困难的过程是自己成长的过程。
剧中的人物都各有各的特点和让人喜欢的地方,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烦人精,就连太郎这一角色,作者在前期将他塑造成一个毛毛躁躁,说话不经大脑,爱幻想,爱出风头,粗心大意的人,包括我,在看到那集远藤和3D制作师发生冲突那集,也是气到不行。
可在后期通过对太郎和平冈之间的刻画,能发现太郎其实心地很善良,做事很积极,爱跟同事打成一片,虽然做事毛躁粗心,但是一经提醒总会改正,这是很多人的缩影,而白箱告诉我们的并不是要贬低和批评他,而是通过侧面和剧情发展,让我们发现人物的“萌点”。
五小只我是超级喜欢的✔剧中的主要视角放在葵身上。
也是我超级喜欢的!
这是一个刚入行一年半的制作进行,性格直率,做事干脆,敢说敢做,性格好,懂得说话,但还是有自信心不足,自乱阵脚的新人都会犯的错误。
所幸,葵很懂得自我拆解,也认真听取其他前辈的建议。
主角光环或许有,但并不强烈!
最喜欢的应该算是绘麻和静香。
这个我想更加组织好语言再来说。
感觉静香的篇幅还是少了点,本剧我心疼,也是最期待的角色。
(二十三集看哭我了,我当时的心情跟葵一样呜呜呜)总之,这是一部我感觉必看的作品,不仅是因为它是一部直接向观者揭示动画行业制作具体的番剧,我们更能从那些最平常的最琐碎的事务中体会到很多东西,或许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我真的好爱这部番剧!
记得之前在某个论坛有人开了个帖子票选2014最强番,开始还是一堆投给了Fate, 寄生兽,后期随着这部番的展开,白箱的支持率开始飙升。
而最近niconico的票选中,白箱的得票率也是排在第一。
由于之前七月的玻璃之唇暴死,本来对P.A的作品已不抱有期望,但尝试追了两三话之后,感觉这番很贴近工作,对于像我这种刚毕业入职一年左右的新人,很容易找到共鸣。
剧情的话,讲述的是五个女生追逐着梦想的过程。
剧中主要以女主宫森葵作为第一视觉,去让观众感受在制造动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人物很多,制造流程繁琐且混乱,初期观看总感觉自己脑内容量不够。
但一路追下来,其中也不乏许多让人深思的语言,能让观众去反思自我。
我个人在这番了感触甚多:1.找到工作之前的时间是最宝贵的,因为这段时间你会清楚认识到自己哪里不足,哪里最需要提高以及自己究竟想要干什么。
(喵森&美莎)2.关于质量与效率的取舍,包括每个成功的人士, 在事业中均遇到质量与效率取舍的坎,如何迈过这道坎,需要的不只是毅力与奋斗。
(绘麻)3.遇到瓶颈的时候,去散步吧,回来后会对手上的工作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绘麻&哥特萝莉作画总监)4.多与有经验的老员工交谈,什么方面都可以,这样能让自己认识到自己有多么浮躁。
(杉江老人)5.把握机会,能力比自己高的人有好多,但最终获得成功的大多都是能把握机会,挑战自我的人。
(杉江老人)6.不要满足于现状的安稳,人总是害怕接触新的事物,但熟悉之后,自然能把握住规律。
(小绿)7.挫折中的坚持,努力与成功。
现在,我离梦想又近了一步(静香)感觉这番里的每个人,都能让你有学到东西的地方,哪怕是被鄙视到死的太郎,他的乐观与无厘头,有时也会感染到周围的人,成为激发他人的力量。
很庆幸自己能遇到这部番,本来自己就像喵森一样,入职不久,对待每样手头工作都是一股劲一样靠精力辗压,但思考到深层次的问题,自己就容易变得迷茫。
感谢白箱里的每一个人物,给了我想要的答案。
好久没有这么认真地看一部动画了《白箱》与战斗无关,与爱情无关,甚至与高中无关(划重点),是一部与少女们的梦想有关的现实主义作品。
当年被人安利的时候,自以为这种偏日常、职场的动画我不会很喜欢,直到我看的作品增加,想要加深自己对动画制作过程的了解,才重新想起她情节围绕五位热爱动画的少女展开,分别喜欢画画、配音、3D、写故事,还有一位负责这些工作的交流和调配,后来进入动画公司担任制作进行,也就是我们的主角喵森。
这种感觉并不是选出一个主角,然后围绕其发展剧情,而是事件本身就在发生,只是从中抽取了引导事件发展的人物作为主角,这个做法完美的取缔了所谓的主角光环,正巧喵森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普通到是因为画不好画才担任制作进行,普通到找工作吃到了不少闭门羹,普通到进入行业时间不长就感到迷茫,需要前辈的指导提醒才能重新振作起来,普通得尤为真实
一共24话的剧情就是在制作两部动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社长有句话我感触很深,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往往不来自别人,正是来自于自己。
想要完成手头的工作其实并不太困难,很多动画公司的员工不按时出勤,工作时间睡大觉,原画师敷衍了事,作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所谓的“业界药丸”。
武藏野的监督木下平时懒惰极不靠谱,甚至画分镜都要限制其人身自由才能勉强完成,作为一个大龄离异人士毫无长辈的尊严,但木下的内心却有着对动画的敬重和激情,在《Exodus!
》第三话人物表情出现瑕疵的情况下,坚决提议重新制作,监督动动嘴,全员跑断腿。
在返工重制完成之后,动画人物形象重新确立,新画面放映光芒下监督那张动容的脸,让我对这个肥宅肃然起敬画师是个残酷的职业,诸多影视作品都有所谓新人原画师被作监、监督逼疯的情节,出名的画师风光无限,日本的中村丰、松本宪生、山下清悟、吉成曜等名扬海外,在中国都有极高的人气。
新人则不同,刚刚入行薪资极低(远远不如公司内的其他岗位),最致命的在于画师这一职业非常依靠天赋,光靠蛮干保量不保质只会被作监不断返工最后一无所成。
绘麻是片中最先遇到瓶颈的人,在平衡质与量方面伤透脑筋,好在她有一群靠谱的前辈,找到方法度过低谷,并且因为绘麻的细致观察,让传统马戏在老画师杉江手中得以顺利解决,帮助公司度过难关的同时也开启了杉江的事业第二春,这大概是制作组对画师们特别的浪漫主义吧
和原画师相比起来,声优行业的竞争激烈有过之而无不及,一线声优们在各种新番、电视活动中风光无限,无人发掘者却打着零工,不敢放过任何一个甚至是群杂的工作。
静香珍惜自己接到的每一个试音工作,就算是群杂的台词也演练了上千次,但现实就是很残酷,当她与《第三飞行少女队》角色配音资格擦肩而过时,在她看来,那只是一次普通的失败,但作为观众的我们知道,5人小组唯独缺少了她。
当她喝醉酒在电视机前对着当红声优迷迷糊糊说“那就让给我啊”的时候,真心希望她能赶紧打个翻身仗,也正因为这些太多令人郁闷的挫折,我们才会在静香配出“我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时,理解喵森那止不住的泪水
人物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过程,将漫画原作中的形象表现得更加鲜活,如果缺少原作的参考,就显得尤为困难。
看到一部动画的成品时,我们往往会被剧情、音乐、人物形象、作画等这些表现出来的因素所吸引,当然,这也是创作者所希望的,但《白箱》不止于此,这部作品让我们陪井口一起为阿莉娅的形象伤透脑筋,让我们陪制作组一起为作品操碎了心,所以我们会被还未上色的阿莉娅微笑所感动,会和剧中人物一样,在《第三飞行少女队》的白箱放映时惊呼“动起来了!
”
是什么驱使一个人在动画行业坚持下去呢?
喵森问了很多人这个问题,其实这也是制作组代表广大爱好者提出的问题吧,得到的答案正如社长所说,一开始也许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奔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断前进,等回过头时就发现自己已经身在这个地方,仅此而已。
其实不只是动画行业,大部分的工作都是这样,这也是大部分社会人的真实写照,人只是在被工作和时代潮流推着走而已,能不能坚持下去,就看你对工作的感情有多少白箱是由P·A社制作的动画,由水岛努担任监督,人物、场景设计美型清爽,细节设置到位,精确到书架上的每一本漫画、墙上的每一张海报。
全篇有着大量的致敬情节和人物梗,最有趣的应该就是监督本人吧,从那体型、眼镜、蓝色T恤不难察觉就是在致敬水岛精二,嘴上说着致敬,水岛努却把自己曾经搞砸的作品换个《乳摇天国》的名字加在小老弟的头上,可以看出两人私交是非常铁了。
作品通过情节发展科普了动画制作流程、人员安排、作画与3D的前世今生等等知识,我看的华盟字幕组还在左上角疯狂解释,良心max以后要是看到优秀的动画,偶尔也耐心地看看op/ed吧,聆听制作组精挑细选的歌曲,欣赏这短短几分钟的,就算会被大概率跳过也还是精心完成的作画,看看这密密麻麻的cv、staff表,对着这一个个干巴巴的名字想想他们的脸,监督是像木下那样的肥宅吗?
作监是哥特萝莉还是开朗眼镜妹?
美术、摄影是过尽千帆的老手还是初入行的牛犊?
原画师和3D制作者的关系好吗?
声优是否还打着零工吃不饱饭?
制作进行像不像喵森那样没搞清自己的定位却依然十分努力?
小时候下午放学总守着电视看日本动画,晚上会被父母要求早睡,当时就想赶紧长大,想看到几点就看到几点。
后来稍微长大了一点,发现大人们不看动画的,原来成熟的人不需要动画呀,就想赶紧长大,然后不看动画,看新闻联播。
现在终于长大了,看新闻联播,努力工作学习,为前途操劳,但为什么还是没有丢下动画?
因为动画有趣,不只是用来打发闲余时间,好的作品让我绞尽脑汁去思考,让我理解生活中一些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让我发现并爱上某一些事物、行业,让我用心去对待这一个个纸片人,让我淋漓畅快重振旗鼓《白箱》是动画人给动画人的情书,我猜还是动画人给阿宅的情书,不是要向我们寻求什么答案,只是希望我们重拾并延续这份感动珍惜和尊重我们看过的每一个好作品
看完《白箱》之后,我就把它列入了我的“相对安全の推荐List”里。
我入坑大概有十年了。
这十年里,不停地有人让我给他们推荐“好看的动画”。
开始的时候我很热情也很乐此不疲,毕竟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受到更多人的认可这本身也是件很值得开心的事——而且除了黄片之外一切跟日本有关的东西都很容易上升到民族高度,这些人能够跨越世代仇恨,只单纯地抱着一副求安利的态度,实属难能可贵。
可没多久就倦怠了,除非碰到一再来问的,否则一概不理。
因为大部分时候思来想去推荐给别人的动画漫画往往得不到正面的反馈,他们总是会把“那个xx我看了,也没你说的那么好啊……”这个句式挂在嘴上。
这句话在知乎有个更广为人知的说法:“xx是否被过誉了?
”人性巨大众口难调,推荐东西真的是当下最出力不讨好的事。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是再不推荐,索性全不搭理;第二便是找几个相对比较安全的选项。
我选了后一种,大概是出于对动漫的真心热爱,并且由衷地希望好的作品能够更大范围的普及。
所以在我的相对安全推荐List是:《星际牛仔(Cowboy Bebop)》、《食梦者(Bakuman)》、《Clannad》、《蜂蜜与四叶草》以及刚刚上榜的《白箱》。
《星际牛仔》推荐给心智成熟的人,《食梦者》适合全年龄段(大场鸫老师赛高),《Clannad》不分性别人种年龄通杀,《蜂蜜与四叶草》和《白箱》绑定,作为阶段的分界线案例出去。
以前我推荐蜂蜜与四叶草时用的推荐语是:趁毕业前快看了吧,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还是博士毕业,再不看就老了——这是一个同学推荐给我时说的原话,起初我也觉得是矫情是危言耸听,直到看完后才知道所言非虚。
而配套的白箱推荐语则是:这是一部新人入职白皮书——不管你从事的是哪一行,只要入职三年以内,它都适合一看再看。
在此之前看了反而不好,只会把它当成动画制作的科普来看,难以感受到内核。
它能让你清楚地知道所谓的“工作”到底是怎么回事,每个刚刚离开学校的人都免不了有个心态的调整期,这部动画能够帮助你快速度过这个时期。
这是个名字就是门槛的动画,没有基础知识的人肯定不知道“白箱”是什么——何况海报还是五个少女。
你可以把它看成是武藏野自吹自擂的动画,然而正是这部动画靠着稳定的制作,平淡的剧情在强敌环伺的十月番里生生杀出了一片天。
它不猎奇,不暴力,不血腥,不色情,虽然是日常却也没有不遗余力地吐槽,煽情点到即止,不刻意不夸张,剧情稳步向前推进,甚至到了连每一集的叙事结构都几乎一致的惊人地步。
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口碑与销量稳步积攒,直至完美收官。
一部动画能够写实到这个程度,着实不易,除了表现手法上的偶尔夸张,其他的所有点都与真正的现实别无二致。
也难怪,他们所描写的不就是他们最熟悉的自己工作的日常吗?
从企划定下来后的工作分配,全体人员都进入连轴转状态,并且还要抽出精力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只有真正工作过的人才明白,这些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没有意外才是最大的意外。
工作之前难免会抱有那种类似于“如果每个人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那么就不会出纰漏,工作就能像在流水线一样稳定安然地进行下去”的天真想法,真正工作后才知道这种想法简直和“如果全中国人每人都给我一块钱那我就成亿万富翁了”一样天真可笑。
每个已经工作了的人想必都会不断拷问自己日复一日重复劳动的意义,迷茫像雾霾一样时刻笼罩在自己周围。
到底这份工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现在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吗?
这么做真的是好的吗?
继续这样下去以后会更好吗?
甚至更多时候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时间去想这些事。
动画里的每一帧都在迫切地朝观众传达着:这就是工作啊,这就是人生啊,它充满了麻烦和坎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借口和目的,在各种看似不可调和的冲突下,它们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妥协。
和大多数别的动画一样,《白箱》的主题依然是梦想——只是隐晦了些。
五个喜欢动画的少女立志要在以后的人生里从事与动画相关的工作,她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默默付出,有迷茫有困惑,遇到瓶颈时不知如何突破,遇到突发状况时不知如何解决,遇到巨大挫折时想要放弃,即便从事的行业大相庭径,可这一切分明也正是我们自己的日常。
除去五位女主之外,动画里的其他角色也随着剧情的推进日益丰腴,这些人在第一集里统统露脸,除了煮咖喱的社长之外其他人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可到了后来每一个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物塑造功力可见一斑,短短24集,罕有人及。
动画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善与恶的正面冲撞,个别惹人厌的角色也有着他可爱讨喜的地方。
《白箱》可以看作是一部自己人安慰自己人的作品,难能可贵的是它不牵强不矫情,没有哭诉和祷告,完美的结局不会让人感到突兀。
真实而又踏实,脉络明晰有血有肉。
结尾处的演讲也没有刻意渲染煽情,虽然《三女》动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做出来了,可五个少女最初的梦想却没有实现。
不过她们各自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像《三女》里五位主角那样——这样的结局让人回味无穷,也忍不住充满期待。
这是部从制定企划那刻开始就知道一定是面向小众的动画。
它注定不会大火,不会引发现象级的讨论和追捧,可却还是做得那么用心,令人动容。
毕业工作了一年,天天忙忙碌碌疲于奔命,发现自己真的是越来越没有文化了。
这两天为了九月份重新开始的学生生涯再一次翻开书,然而心浮气躁远离学术了这么久,一下子真有点看不下去。
于是我打开了网页。。。
一直知道《白箱》,但是就是这么偶然开追了,结果是一看停不下来而且竟然在两天之内看完。
都不记得上次我这么热血激情是什么时候了。
好像是初中时三天看掉网王。
我其实在这之前没有看《白箱》也是情有可原。
去年的七月番,大牌云集,FSN,四月,月刊少女,包括后来喂屎的AZ,话题性比白箱多了去了,加上B站没有==自然就没有关注到。
但是就像我之前补《蜂蜜与四叶草》一样,如果是当时一星期一集悠闲的追肯定没什么感觉,看完了就看完了,但是放在工作后再看,一下子就能体会到那种酸涩迷茫。
这个时间点看《白箱》,也是恰如其分,让我把之前就一直在纠结的问题正儿八经的拿出来好好想了想。
然而光想想是永远不会有后续的,我决定还是先写下来,写的时候人是必须要思考的。
首先,我为什么会喜欢动画呢?
这种感觉说不清,也没法简单的说。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是《魔卡少女樱》,我也想成为像主人公那样的人。
当年看的CLAMP的一篇访谈有过这样的话:他们想创作一个“对待和世间公认健全家庭、健全恋爱有所不同的事物时能一样宽容体贴的人”。
剧场版里,知世说“最重要的是每一天都过得不后悔”。
这些言语有时我会忘记,而且我既没有成为小樱那样温暖的人也没能做到每一天都不后悔,但是在失落时,这些话,这些场景,的确就是支持我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后来,我开始学琴,自然开始关注动漫里的配乐,觉得有些场景配合音乐表达出来的情感真是太厉害了。
于是找了好多谱子来弹,自己也开始一句两句的扒谱。
到后面,这么多年下来,我开始注意到一些动画行业的趣闻,有时候看一些剪辑手法、画面布局、转场方式觉得非常有意思。。。
于是这么多年就一直看下来,一直喜欢着。
尽管我妈一直觉得看动画幼稚,但是我认为动画也不过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而已。
而且,今敏曾经说过,“在动画里,所有场景都有导演的深刻含义,没有毫无意义的场景。
不像真人电影,有些可能是无意拍出来的,比如天上云彩的形状,家具木头的纹理。
动画是画出来的,都是有意而为,不会出现没有意图的东西,没有意图是无法作画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动画语言更为丰富,角色、故事、场景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信息。
但这只是单纯的喜欢看动画,和白箱里的角色们喜欢做动画又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季后半部分开始,监督渐渐地把这个命题抛出来了。
“为什么会制作动画呢?
”大家回答不一,但是大仓先生的回答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也许是因为说得最多)。
做了40年美术工作的大仓先生说,“我只是竭尽全力去做眼前觉得有趣的事情而已,我最一开始是想画电影的广告牌的,但是没画成,后来经历了种种事情,在我也搞不太清楚的情况下入了动画这一行,然后渐渐觉得动画背景这个工作也很有趣。。。
像这样,等我回过神来时,已经过了40年了。
人生真是不可思议啊,明明只是在不断的向前走而已,却会有许许多多的邂逅,而每一次的邂逅,都能让人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我啊,其实不是一开始就知道我要前进的方向的,回过神时,自己便置身此地了,仅此而已。
”对比自己的工作经历,这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邂逅啊。
当然大家都知道《白箱》所描绘的和现实世界必有差别。
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这么顺利的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顺利HAPPY ENGDING。
动画行业工作强度大工资低,黑白颠倒加班是常事,制作中身不由己的事情这么多,但即使现实残酷,制作组仍然愿意把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充满朝气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这已经说明了动画从业者对于自己的这份职业充满自豪与喜爱。
所以长久之后才能这样感叹,啊原来我已经做了这么久的动画了啊。
在工作的一年里,我有因为学到了新知识而产生的激动,也有完成一个项目后的自豪,也有涨工资的兴奋,有时还能跟人家吹吹牛皮,想想也蛮不错的。
但是这终究不能掩盖这一个事实:我的确不喜欢做这个。
这么多年惯性的好好读书好好学习,我为上一份工作做的,也不过是这种惯性的继续而已,从好好读书学习到按时交图纸好好算材料。
所以我在工作中能收获的快乐,抵不过对老板说没事过来加加班的厌恶。
我有时候也会想,只是一年而已,这只是个小公司,能看出什么呢,过几年再看吧。
但是更大的问题是,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
有许多爱好,终究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深入,我能从中得到自我满足,却也从来没有把这些爱好发展成生活手段的野心。
到头来除了本专业,我什么都不会做。
接下来的研究生,算是我给自己的第二次机会。
当然书还是要读,理论还是要学,程序还是要写。
放假在家什么都不做自然什么答案都不会得到。
但愿这多出来的两年的思考时间,我能找到自己生活的道路,也像《白箱》里的人们一样,邂逅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自己热爱的生活。
回头总结一下《白箱》这部作品。
看过的人自然说好,给看了这么多年动画的人们科普了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故事行云流水,不拖泥不做作,而且每一集的内容很多,却不会让人觉得无趣,相反的,会让人忍不住点开下一集。
抖出一些业界笑料的同时,也能激发人的思考与斗志。
对于3D和2D的讨论,何为动画的“演技”, “不耻下问是一时之耻,耻而不问是一生之耻”,“要有才华,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机遇”,这些在片中都有深刻的探讨。
虽然讲的是动画业界的故事,好在这片子没有拍成纪录片,而是巧妙的将现实和乐观的理想结合在一起,充满激情,又不会给人“啊又要喂心灵鸡汤了吗”的感觉,真的让我觉得动画这种情怀这么多年都在传承中。
以后看Staff名单时也会多一份心眼。
由甜甜圈开始到甜甜圈结束,首尾呼应。
结尾很不错,五个人都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虽然前路仍然艰险,但由她们努力奋斗出来的希望,就像梦想中的大船一样,扬帆起航。
PS. 昨晚看了《大圣归来》。
虽然打斗动作有些不好,3D有的地方不太对劲,但是,是个好故事。
好好讲故事才是一部作品的基础。
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画面技术上的漏洞可以慢慢补上没关系,就算中间崩几卡也没关系,能让观众看得爽,就行。
我觉得我们也是有这种情怀的,而且历史上下五千年,我们脑洞那么大,不愁没有好故事。
感觉还是愿意好好沉下心来做事的人少吧。
各行各业都这样。
谈到完结的这批新番中哪一部最热,我想不应当是荒诞派结局的舰C,更不是超展开的AZ。
不,毫无疑问,应当属这部PA的原创动画白箱。
无论是持续脱销的BD,还是各大论坛的激烈讨论,无论是中期沸沸扬扬的“双黄连”,还是23话离梦想近一步的泪滴。
白箱作为一部描述动画业界的作品,节奏稳妥,人物鲜活,情节张弛有度,旋律高昂,可以认为是P.A.WORKS目前最好的作品之一。
P.A.WORKS自第一部独立作品TRUE TEARS(真实之泪)以来,一直以作画稳定,人物细腻以及精美场景的特色赢得了诸多粉丝的支持。
但过度的场景渲染和人物特写导致的趣味缺乏也遭到诟病,尤其于GLASSLIP这部PA黑历史作品中体现到了极致。
大篇幅的场景描绘,无意义的人物特写(如果是文学作品倒无可厚非,但监督明显搞错了方向),缺乏冲击力的剧情,都使得这部作品遭遇失败。
但是水岛努监督的加入使得白箱跳出了PA的局限。
水岛努,代表作:xxxHOLiC,xxxHOLiC◆継,恶魔阿萨谢尔在召唤你,少女与战车,以及现视研两部动画。
除开恶魔阿萨谢尔在召唤你(定义为纯搞笑番没关系吧),其他的作品均有着严肃活泼的基调。
白箱中经常出现的精分二人组既调节了作品的气氛,又能巧妙反映出喵森的心理活动,这在PA之前的作品中极为罕见,理应归功于水岛努监督。
白箱的故事大致分为两条线,一条是武藏野动画公司通过《EXODUS!
》和《第三少女飞行队》两部作品重新振兴的故事,另一条则是喵森及大学好友们立志共同创作一部动画的故事。
其实质则是大环境下动画产业的变革,以及动画业界中个人或者小团体如何适应这样两条线索。
剧中一方面展示了产业变革对传统作画的冲击,例如赛璐璐的停用,群马奔腾场景的描绘困难,3D动画的流水化;一方面也展示了动画人艰苦的生存环境,例如离职后身材恢复的本田丰(万策已尽!
),简居的濑川美里(巨乳原画师),白头的平冈大辅(白发人设个人认为有这样的考虑),被虐千百遍的静香,以及可爱的黑眼圈且精分的喵森。
可以认为,PA的严肃与水岛努的活泼在《白箱》中巧妙结合,成为了作品广受好评的关键。
抛开故事,谈谈旋律。
近年来旋律高昂的作品往往能受到好评,如励志满满的贩毒大作LOVELIVE,动人心魄的伊斯坎达尔外传FATE/ZERO。
白箱也属于主旋律作品(对我就是在针对某些IJN招魂大作),年轻人通过努力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梦想,通过每个人一步步的努力完成时代交给的任务,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的主旋律。
白箱从动画业界这个动画人所熟悉的角度切入,却能引起各行各业的观众的共鸣,也不是偶然。
因此,我个人给了这部作品10分的评价,如果说给COWBOY BEBOP 10分是向20世纪动画的艺术手法致敬,那么给这部作品10分的我,或许只是因为,现在的我,似乎稍稍也感觉到了梦想的力量。
经典!!!
当之无愧的经典!!!
虽然是平凡生活的描写,但却以艺术的方式呈现!
一群热爱动画事业的少女们努力奋斗的身影,坚韧不拔的意志,追逐梦想的精神,一定感动了所有观看本片的人!
作为PA社“工作中的少女”系列第二部作品,比起之前的《花开伊吕波》提升了布置一个档次。
除了几个主要人物外,各个配角的刻画也很生动有趣,形成了充满人情味的群像剧。
在细腻的人物刻画之余本片对动画行业进行了细致的表现,各种细节都非常到位。
配合澄空字幕组的科普注释甚至可以当做科普纪录片来看。
这种现实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我感觉是前无古人的,让人观看之后充实感很强。
有现实又有励志,是不可多得佳作!
所有动画爱好者都应该看一看!
看的我打瞌睡
看到13集就弃了,怎么说呢有点像强行煽情梦想的动画业界科普纪录片,不太合口味。
有人推荐
补完了。太棒了!太棒了!为什么你们可以活得如此灿烂夺目!!!!!
这,我也是醉了。。。
+ 和京吹第一季手法类似,都是令角色的个性在集体活动中自然显现出棱角——很欣赏这样举重若轻地绘制群像的创作姿态。吉田玲子笔下的女性角色总是平凡而坚定,惺惺相惜,如此柔软而美好的存在,事后回忆起来才发觉原来每个人的脸庞都那样明亮。白箱展示的是动画流水线作业中的某个理想状态,仍是对现实的抽象,但抽象中蕴含着一种近乎天真的相信,其表达也是普世的:动画与现实的互文,亦关乎个体如何在既成的工作伦理中找到激情。最后两话太好哭,相信意义最终会在过程本身中自然浮现,这恰恰是我欠缺的品质
全剧看完后,还是静香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离梦想再近一点吧!
追不下去的番啊啊啊。。。
全片身段有着曼妙的弹性。能将追思中荣光时代的轻盈收束成网静静地盖下来,这里是开端的初心和接到的经验,好的或坏的。也能将水岛常年滚打积累的禀赋拉展成延长线,统括了业界的喜怒哀乐,这里是活着的氛围,真的或假的。片里角色们所制作的动画能被观看着她们的我们所观看,我觉得,她们一样是幸福的
宫森葵、安原绘麻、坂木静香、藤堂美沙、今井绿,五个女孩一起制作动画的故事(完结时才刚有起色),非常现实且真实的动画制作组故事,一个公司里形形色色的人,都很形象的映射在这部作品里,包含工作的经验、阅历、努力、认真、为人处世等等各种元素,非常有意义的动画,很值得观看,“困扰时观看一遍可能就能找到答案”。
这个动漫竟然能到9.4。。。。去对比一下别对映像研出手,这个完全就是各种无聊的工作琐事,根本体现不出做动画的乐趣。。。当时看得我难受死,第一部让我想二倍速看的动漫。看完还是觉得难看,一时冲动想打一星,看在制作还可以,两星吧。。
殿堂级作品。
看了两集…暂时不太对胃口…
就喜欢这种朴实的片子
(70/100)
動畫製作所需的財力決定了比漫畫的商業化要嚴重得多,本作也不過是一般職場。人物、術語眾多,情節又悶,若是人與人的故事不怎樣,再拿賣點說事也是白搭。在這個和諧社會,溫和批評都會受到人身攻擊。
可能没有感同身受吧……
两处泪目了:1.旧工作室的往昔 2.《第三飞行少女队》坂木的配音场景。总而言之,能让观众大概了解业界流程已属难能可贵。
挺无聊的
老是虐我红毛……感觉剧情的变化有点突兀,人物刻画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