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因素多,故事嵌套复杂,反映的各类社会矛盾多,是优点。
但故事发展和逻辑关系太欠缺。
俗话说老鼠拉木钎,大头在后面,但实际一个小老鼠,在地上根本就拖不动那么大个的一个木掀。
前一个小时,就是小老鼠,还有点逻辑和推理,以为是演那个警察伸张正义,然后法庭上讨论法律和正义谁优先的问题呢。
结果后面拖出的这个大铁掀,太大了,太重了,以致导演都不知道从哪下手开始演了。
干脆全凭演员,尤其是那个突然冒出来的瘸腿律师用嘴说了。
所以只能给3分。
最近看的几部悬疑剧,打着不断反转的旗号,吸引观众,情节设计上都有类似问题。
要想反转,前面得埋线索,得让观众保持好奇之心。
而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编乱造。
是反映社会问题。
但这个问题跟你的剧情相关吗?
看完后,简单梳理下情节,假定采用有的电视剧里分人分线索叙事的方法,会不会更好点。
一,萨那教授。
就是开头第一部分的样子。
但不能用那个坏人警察来侦破,而应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基层警察来负责。
也不要搞舆论和学生抗一的事情。
就单纯讲侦破过程。
包括发现燃烧尸体,确认身份,走访生前事。
解剖时法医可以说不是烧死的,是撞死的。
走访学院时,可以通过那个坏教授和那个女学生反映萨那的为人。
那个坏教授的情节可以设置悬疑点,毕竟最后要找到他。
如果还想埋伏那个自杀的女学生,可以安排在学校门口或者教授办公室碰见女学生的父亲,但当时不是警察重点。
校长就不要一言九鼎的打击死人了。
这条线能揭露校园学术腐败就够了。
这里的疑问是那个坏教授为啥非得撞死女教授呢?
女教授反对他压榨学生,学校已经有定论了。
那个女教授势单力孤,不能够给他完成威胁啊。
所以这个杀人动机影片揭露不完全。
二是义警破案,通过侦察车辆,走访目击者,发现那4个人渣,4个人渣主动认罪,很纳闷。
黑警不能够参与侦破,否则自己设计,自己侦察,自己揭露,太假了。
所以应安排第三个正义警察,相当于揭露警局内部的黑暗。
可以写4个人被暗杀在警局内部,警局想掩盖事实,目前看,法律和正义的庭审争论就不要演了,应该就是杀人灭口,消灭痕迹最可信。
但第一集里的教授怎么和这4个人渣关联,是个难点。
最好是教授和警方高层或者政府高层有关联,是个利益团体最好了。
三是黑警或者高层。
这点影片塑造的就更加支离破碎了。
咋就是选举危机了?
人们为什么会把对选举危机的兴趣转移到烧尸案?
转移兴趣就能影响选举结果吗?
影片里都没有交代清楚。
假如那个教授是个女的,是部长的家人或者老婆,为了遮掩老婆丑事,倒可以说通。
高层为啥要撞死那个黑警的孩子呢?
他不应该知道黑警要反水啊。
绑架孩子再威胁黑警不是更有效吗?
这块逻辑很混乱。
第四,应该是那个瘸腿律师。
他怎么知道这些细节呢?
和黑警合作,法庭上假戏真做?
没必要啊,直接向法官举证就可以了。
至于瘸腿律师为啥是宿敌,和谁是宿敌,没看明白,腿是咋瘸的,为啥介入这个案子也没看明白。
法庭上东拉西扯弄了好多个案例来抨击整个社会,仿佛自己是上帝,更不可信。
律师,保证自己辩护人的利益就可以了。
上面每个人物,关键环节之间的联系,人物动机都经不起推敲,未交代清楚,只是看着阵势庞大,敢于揭露社会问题,就给高分。
有点不合适。
所以,它不是一个好片子。
跟一年前的《万岁毕姆》一样改编自真实事件,且也是靠人权律师在法庭上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但本片采用两段式结构(正好利用幕间休息分隔)和双男主设置(跟同年的《RRR》一样),由两位男主分别在上下半场当英雄。
更重要的是,导演实际把以下几个案件杂糅在了一起:1、2016年学生领袖自杀案,即本片遇害女教师萨芭的原型(不过萨芭是被谋杀的),用于批判高校对学生权益的忽视和对学生运动的镇压(原案件还涉及种姓);2、2019年四名奸杀犯被警察击毙案,这正是本片四名嫌犯的遭遇,用于论证程序正义比实体正义重要,也即本片主旨;3、2019年印度理工学院研究生自杀案,即本片自杀女博士的原型,用于批判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的PUA和压榨,以及种姓歧视。
简单叙述本片,就是案件3引起案件1,但被男主A“装点”成案件2,最后被男主B揭发。
男主A的瞒天过海是靠利用操纵舆情,即不明就里的大众被政客和媒体带节奏,恨不得把“强奸犯”们千刀万剐,也把付诸实践的男主A当做英雄。
而当男主B登场后,一般做法是通过弹道分析或对警员交叉审讯来揭发警方主动杀人,然后讨论私刑的危害。
但问题是此时的观众已经跟片中的民众一样,满脑子都是“正义”和“事实”,根本听不进什么程序正义、依法治国的大道理;所以只有用颠覆认知的真相才能真正让人反思。
这多少有些可悲,但也正是本片的精妙之处,即剧情上的反转不仅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更起到传达主题的关键作用。
我看网上有不少人批评本片到处开炮却浅尝辄止。
我倒觉得主创们通过对几个事件的加工整合,制造出一个更加高级的立意,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一部电影能在主题上引起观众共鸣就算成功了。
至于其他的点,就当顺便提及一下,哪怕不加分也不至于减分。
当然,也是因为导演将多个案件进行人为拼接,其中的逻辑也难免有瑕疵。
比如男主A本来的想法仅是用奸杀案来转移公众视线?
这样不至于能让领导成功连任吧?
显然还是大boss技高一筹,来个顺应民意的法外处决直接将男主A和其背后的政党塑造为英雄。
再比如大反派伤害男主A的儿子实在没必要,完全是为了推动剧情促成其自首。
本片在选材和叙事上也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学生运动其实是自发且与主线无关的,它确实增加了事件的轰动效应,但巧合的成分偏多。
再比如影片并未展示对萨芭之死真实原因的调查过程,导致法庭上的呈现稍嫌突兀。
另外片头下雨天在法院外的一幕有些莫名其妙,虽然后来我们知道那是男主B过去的遭遇(所以影片是按时间线来拍的),但这样慢镜头的卖关子很容易让人出戏(也可能有人喜欢吧)。
话说男主B的经历正好跟男主A形成对比:两人都曾是警察局长,在面对大反派高官时一个选择硬刚一个选择入伙,但结果都很惨。
这表明体制之恶远比个体之恶严重得多;也表明一个人虽然无法决定命运,但可以坚守良知。
最后男主B对大反派撂狠话,感觉想要拍续集。
不过我对这种靠反转取胜的电影拍续集不太看好。
总之,本片通过巧妙的剧情设计,有效传达了主题信息。
电影虽然不完美,但瑕不掩瑜;前半段惊心动魄,后半段金句频出,如果看完后半段再看前半段,会发现很多镜头都留有伏笔。
后真相政治在21世纪的今天尤为普遍,每个人都永远不该低估自己被忽悠的可能性。
影片原名“Jana Gana Mana”其实是直接借用了印度国歌的歌名,一般译作“人民的意志”。
片名起得有点大,但中文名《宿敌》是什么鬼。
太多敏感元素,中国大陆不会公映印度自称是世界最大民主国家我以前嘲笑,后来笑自己肤浅没有歌舞,意外虽一缺点是片过长音乐过于煽情庭审如同儿戏虽一优点是能拍出来公映学生可以游行高喊革命媒体被利用但能自由发声比越南高下立判以下凑字将军的恩情还不完还不完还不完心痛将军鱼子酱的痛风把手拍烂一切稳中向好这不是经济下行是一个时代落幕莫迪已玩脱了韭菜己稀疏那年那个孩子说过我们是最后一代
印度电影《宿敌》,一部让人内心世界不断扩大,直击心灵的神作。
电影本身背景就极大体现了印度种姓制度及女性地位,而且印度每15分钟就会发生一组女性奸杀案,这些女孩子的厄运开端仿佛就是作为女性出生在印度起,印度女性地位的低人一等就是在长期社会制度影响下,要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但好在,有身为高种姓的有志之士在为此做努力,虽艰且前行,就像影片歌词中说的那样“吹着余烬,正义必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
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影片中传递的思想是足以让世界所有国家人民进行深刻反思的,因为在舆论媒体操纵民众意识的时代,有时我们看到的只是有人想让我们看到的,那么媒体的存在究竟是为了揭示真相,还是媒体就代表真相呢?
故事体量虽大且多线并行,却并不显得杂乱无章,反而逻辑清晰,反转更迭引人入胜,经典台词频频,而且人物形象极其饱满鲜明,有善良温暖的女教师,有道貌岸然猥琐下流的博导,有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政治家,也有为了正义抗争的律师和警察。
何为宿敌,正义与邪恶,黑暗与光明生来就是宿敌。
每个国家都有好的与坏的一面,即便印度面临的问题比中国要更多一些,但你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国家拍得好电影很多时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哇!
这反转简直闪脖子!
迷惑性的镜头太多了。
2.萨詹从台面上的的假英雄到幕后自我牺牲的真英雄,从始作俑者到拆自己台的沉默羔羊,这期间跌宕起伏真叫人拍案叫绝。
3.萨葩在校会上的提议如果能通过,就不至于发生之后的一系列悲剧了!
所谓的体制内民主,真荒唐可笑!
4.歌莉俨然成为新崛起势力的领袖。
借助萨葩事件的发酵,她或成最大赢家。
5.学阀必须被清除出校园这片净地!
自经的女学生正是被妒贤嫉能且种姓歧视还地域歧视的混账教授给打压致死的!
6.阿德温德侃侃而谈,原以为他是出于正义,没想到他也是在复仇。
7.即时正义容易武断,程序正义又会被权力钻空子。
法哲学的路道阻且长啊!
8.政治的黑暗已经见惯不怪了。
过河拆桥得这么快,还是第一次见识!
9.整个故事就是一盘棋,当局者迷,而老警官,才是那观棋不语的唯一明白人!
10.媒体是把双刃剑,有时能促使当局重视,有时又会干扰法院审理,甚至成为那给被害人家属造成二次伤害的群体。
政治悬疑片《宿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印度某省议会大选将近,党魁老大哥十分焦虑,因为近来发生的采矿事件、汽油事件、直升机诈骗事件都让他的民众支持率不断下跌。
这时,警局副督察恰好接到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一名女教授被人开车撞死在郊外。
于是警长建议何不将此案件闹大、做成一起转移民众视线的新闻“大事件”?
毕竟“民众情绪是最好的政治手段”嘛。
在老大哥的授意下,这起交通肇事逃逸案迅速登上了《印度日报》头条,破天荒地引起了全民关注。
在女教授生前的大学里,学生们也自发地组织起来抗议、要求校方给个说法。
校长碍于学校声誉,暗中支持一帮学生与抗议学生进行对抗,校园中时有流血暴力事件发生。
校长觉得场面快控制不住了就报警,当地警察进驻学校进行局面控制,学生之间的内部矛盾逐渐转化为学生与警察之间的矛盾。
无能的地方警察在校园里只会对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镇压,老大哥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假装进行了一番“艰苦思考”后,亲自指派自己的“军师”警局副督察代表政府“空降”学校进行专案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副督察发现这名女教授生前曾为一名受男导师欺压的女博士发声,她的死很可能不只是一场交通意外事故那么简单。
当然了,这次调查只是走一个形式,真相如何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老大哥已经为这个案件“准备”好了4名“替罪羊”,操作如下 :先在社会上找5个有犯罪前科的小混混,给他们点钱,再让他们在案发当晚连夜把女教授的尸体给劫走,找个偏僻的地方给烧掉。
小混混们见钱眼开,干多了这种事,不介意替政府充当“演员”,反正人又不是我杀的,毁尸灭迹而已,便接下了这单活。
事情正一步步按照老大哥的谋划在进行着,民众对于这个案件的关注度也按照预期计划在急剧上升,民间对于彻查并严惩凶手的呼声越来越高。
为了防止“夜长梦多”,万一那个肇事的司机顶不住公众舆论压力自己出来自首,一切谋划可就都“前功尽弃”了。
于是副督察决定自己亲自把自己已经锁定并逮捕了4名嫌疑人的消息及时“泄露”给当地媒体,于是民众们也就“及时”得知了嫌疑人已归案,表示大快人心,并希望司法机关继续对这4人进行严惩。
一方面因为这4名嫌疑人并非杀人真凶,另一方面就算依法进行处罚不可能判处民众希望的重刑死刑、从而起不到震撼人心拉选票的预期效果,在老大哥的授意下,副督察决定再次上演一番“苦肉计”:先是对公众宣布上级为了确保嫌疑人人身安全,需要将嫌疑人转移到外地公安局进行异地关押审讯,进而引起公众的紧张情绪——因为公众害怕这4名嫌疑人万一在上层找到了“保护伞”,很可能就此逍遥法外。
再是由代表警察正义一方的副督察,“果断地”在转运路上对4名嫌疑人“下黑手”杀人灭口,对外就说他们企图逃跑进行袭警,自己迫不得已才开的枪。
“4名嫌疑人转运途中欲逃跑却被打死”的消息一经传出,民众大为称赞,长舒一口气觉得最后的正义底线终究还是被警察捍卫了,于是群情振奋对政府大唱赞歌。
老大哥觉得这出戏演得不错,但是为了确保让自己全票当选下一任,他决定再给这出戏加上一丝悲壮,于是他指使人开卡车把副督察的8岁儿子给撞成重伤。
这一事件又“迅速”被媒体和公众“及时”知晓了,老百姓在心目中顿时把副督察塑造成了一名因捍卫司法公正而惨遭黑恶势力报复的人民英雄。
司法机关和政府的公信力又迅速得以提升,老大哥最终顺利得到了大量选票,名誉双收。
但是副督察自己毕竟只有这么一个儿子,竟被老大哥当成了政治表演的牺牲品,越想越气,终于决定把案件真相和这一套表演的“剧本”公之于众。
于是副督察想办法把这些内幕和案件真相,都转交给了曾经也被老大哥谋害过的瘸腿律师,由他在法庭之上把这些内幕进行公开。
到这里影片就已经接近尾声了,并没有对后续社会大众的反应等情节进行介绍,一切都交由观众自己来思考。
在倒吸一口凉气的同时,屏幕前的我们不禁反思那些看似群情激奋的公正审判,是否也可能是一种“大多数的暴政”呢?
我们又是否是那群“乌合之众”中的一份子呢?
我们所获知的“真相”又是谁想让我们看见的呢?
PS:对了,唐山烧烤店的视频是谁上传的呢?
公众号:绮玛蓝,回复“宿敌”
没打分,不知道怎么打,局部优秀局部糟糕。
总的来说还行,剧情一转再转,社会敏感问题全敢拍,情绪基本在线,如花一般的女老师真是让人惋惜,学生最后一次被煽动不知是不是为了对应前面的话,其实挺可悲的。
同时缺点也暴露在优点上,什么都敢拍就表明什么都没讲透,想讲的东西太多了一锅杂糅走马观花点到为止浅尝辄止,带出的每个小配角小事件其实都值得单独成线(比如那个被导师莫名其妙卡论文的学生),却只是工具片段一下就没了;律师的后半段直接给我整懵了尤其是前史,我以为是不是我看了剪辑版或者有第一部然而好像都不是。
最后的节奏就仿佛高考考场上你刚开始做最后一道大题抬头看了一眼时间却发现只剩1分钟了。
再一个扣分点就是庭审,闹呢?
太尴尬了。
我明天必须去重温一下控方证人。
这个片子适合扩成一部剧,把逻辑漏洞和庭审交锋填清楚的话,有五星潜质。
另外想到一个真实案件,政治斗争中小人物的悲剧。
1987年,一韩国男子尹泰植在美国驻新加坡大使馆,说自己从香港来,刚发现妻子金玉芬是朝鲜间谍,向大使馆寻求庇护。
韩国大使馆收到消息后经过调查,觉得事有蹊跷但还是报给了韩国政府,韩国政府不分青红皂白也不再调查甚至大使馆再次提醒明知可能有误的情况下,要求大使馆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尹泰植讲述一切。
消失的金玉芬人在何处,到底是不是间谍,尹泰植是否撒谎,都不重要。
这场发布会能达到的最大政治效果,这才重要。
在尹泰植的“控诉”结束后,韩国国民民意被裹挟到顶点,金玉芬家人被政府、舆论推着走,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肉体和精神折磨。
而真相是什么呢?
是尹泰植于迈入大使馆的前几天,在香港杀害了妻子金玉芬。
金玉芬遗体几天后被找到,由于事发地是香港,香港警方无法跨国执法,也曾联系韩国警方,但在发布会后,韩方认为间谍是大事,死不死、谁杀的,不重要。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尹泰植幸福生活,金玉芬家人顶着间谍家属的污名过日子,死的死、惨的惨,14年后,这场冤案才被翻案。
虽然扯远了,但我深切觉得“政治斗争中小人物的悲剧”传达出来的无奈感是任何一类悲剧都难以共情的。
观影日期:2023/8/19上映日期:2022/4/28电影名称:《宿敌》类型:剧情时长:162分钟1、一句话影评:大快人心、剧情反转?
通过一起谋杀案反映了印度政治、种姓制、官僚体制、媒体、高校科研等领域的黑暗,如果你习惯了嘲笑阿三,那么在这一刻,你应该陷入深思。
2、电影简介一名受学生爱戴的大学教授离奇的被杀害、烧尸,此事件很快在社交媒体、报纸头条上传播,大学里的学生开始和平抗议,要查出真相,而不是对此事件敷衍了事,学校的校长遂召开了全校大会,会上明确告诉大家:不知道她当天为什么要待到那么晚、而且及时她不在了,仍然还会有别人代替她,为了避免对学校造成更多负面影响,此事应该立马翻篇。
为什么学校选择无视、到底是谁杀害了教授,电影接下来仿佛围绕着谁是凶手进一步展开,但后续的情节告诉我们,原因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3、观后感电影开头在导演的刻意营造下,相信不少观众都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甚至连谁是主角,看完之后都没法下定论,但这些不重要,毕竟导演已经把想要传达的都深刻的烙在了观众心里。
影片的开头,已经埋下了第一个伏笔,阿拉温德被逮捕入狱,在走向警车的人群中,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影片的后续我们也知道这个人便是整件事情的幕后操控者),人群中的妻子也满面泪水。
全片的精妙之处就在于通过观众既定的思路破案,但又峰回路转,开启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剖析。
1.体制内的官僚当四个有着过往案底的年轻人被警察抓到后,媒体开始疯狂报道,百姓也难以抑制内心怒火,要求严惩罪犯,甚至在深夜路上被警察枪杀后,大家也都拍案叫绝,大家在这一刻有多满足,后续在法庭上有多沉默。
警察内部的扭曲:毫无正义感,殴打学生,但这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在体制内大家相互包庇,一同欺骗百姓,在媒体的刻意营造下,所有人都以为他们四个是罪犯。
当今全球社会,统治者的两大执政利器:枪杆子和社会舆论,此时在印度官僚内,两种力量合力为执政党服务。
2.高校科研压力印度教育体制的闭塞,比大家想象的可怕,在企业营商环境中,通常会有消费者、市监局等三方角色来执行管理、监督动作,但高校的教育可以说是完全自由生长。
维迪亚在学校中当博士已经七年之久,且这期间帮导师完成了诸多国际学术著作,大家注意,这里和大部分国家相似,学生是不能以第一作者署名的,否则没有期刊愿意发表你的文章。
最终学校、导师的压力让这个年轻的生命以博士在读的身份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旅途。
3.有色眼镜的可怕这里所说的有色眼镜其实不单纯指影片中四个被顶替杀掉的不良青年,种姓制度在印度是一个不能再提及的敏感话题,目前已经不再允许被提及。
出身低微的维迪亚(甚至连使用公共水龙头的权利都没有)、教授口中的清洁工,是无法得到上层人士的宽容、肯定。
4.法律的公平性问题正如影片开头提到的,不能以人数多少来衡量真理,正义是不可战胜的,即使有极少数人在坚持。
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超过历史任何时候,但信息的真实性却很少被人关注,只要能够发泄心中的情绪(当然,大部分时候是愤怒),大家就会在网络上毫无成本的进行宣泄,追求即时正义是否是正确的?
简中观众看这部电影,难免心有戚戚焉。
毕竟,这几年网络上各种公共事件层出不穷,在媒体报道的“真相”引导下,大众的情绪虽一再被调动,认知一次次被操弄,却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深信不疑,觉得这就是全部真相,这让他们群情激愤,急不可耐地表达对他们所希望的正义的诉求。
然而,随着一个又一个反转,这份廉价的正义却一次次幻灭,人们追逐正义的激情逐渐退去,他们开始冷静/吹毛求疵/冷漠地审视旁观他人的不幸遭遇,却由于没有找到看清真相探寻正义的正确方式,空有对真相与正义的朴素希冀,依然免不了再次被煽动。
本片在开始与结尾,两次出现了学生游行的镜头,直白地表现了群众发泄不满情绪与街头政治的关系,但学生的口感空洞到高呼“革命”,却有些用力过猛,毕竟革命的爆发虽然有偶然的直接原因,但也是逐渐从抗议失控演变城革命的,除非成熟的政党,公共冲突不会一蹴而就就成为革命。
更何况,革命也好,单纯游街也罢,再空洞的诉求也是有个大体方向的,不会空喊革命。
不得不承认,印度确实敢拍这种政治题材的电影,抨击政府抨击体制抨击权贵,从剧情的冲突上是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观影刺激的。
但是,在爽完之后,细细盘个逻辑就会出现很多bug。
1.第五个司机,是维迪亚的爸爸?
他为什么要帮那四个人烧尸体呢?
2.当第一次暴乱发生的时候,那个暴乱学生躺在病床上看直播,直播画面是巴莉的现场报道,巴莉当时也在急诊,我还以为这是故意的一个虚假宣传。
3.当大学女教师意外身亡,学校的副校长怎么能在公众面前完全站在舆论的对立面发表他的观点,他不怕被喷死吗?
这样难道不是更加会给学校增加负面影响吗?
比如学校高层枉顾诽谤教师职工这种。
4.法庭辩论后,为啥真相都剖析在大众面前了,那个候选人的选举还能如此的顺理成章?
5.那个副督察在接到上级电话了之后接到接触性击杀这么隐秘的命令为啥可以若无其事得对下属继续布置这项任务。
他也太信得过底下的人了吧。
6.那个做到了警察部副警监位置然后被下属坑害入狱然后出来摇身一遍成了一个律师,又是德里大学法律金牌获得者,这未免有点匪夷所思。
然后他又是想要掰倒那个候选人,又想为他老婆报仇的吧,镜头又给到了他老婆遗体上的勒痕,意图是什么。
我还以为他老婆也是那个候选人害死的,但是没有逻辑串联点。
7.那个副督察因为儿子差点被撞死了就突然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搜集完整证据交给下属让他在法庭上指证自己,但是这个先前就给候选人出那种残忍不人道的恶毒主意的角色,甚至也遵循了上级枪杀四个无辜的人的命令,这个人格反差未免有点太大了吧。
反转太多,隐藏内容太多,导致真相都出来更多的是懵逼而不是震撼……3.5⭐️
B站。破案全靠良心发现的自首。大学生在哪个年代都是最激情澎湃、最好煽动的先锋。政治……没有二两肉,不要沾。
豆瓣2022年度冷门佳片No.1。「一个国家的尊严,就是它给予女性的尊严。」以一起奸杀焚尸案开场,但不同以往为女性申诉苦难的印度电影,一次又一次的剧情反转把电影带到了一个新高度。女性平权、教育制度、种族阶级、派系腐败、操控媒体舆论导向,绝了!一位年轻女老师被发现焚烧惨死郊外,四个被控奸杀的嫌犯却逍遥法外,副督察在转运嫌犯过程中以逃逸之名枪杀了他们,这个骇人听闻的凶杀案背后还隐藏着更让人窒息的真相。被奸杀焚尸的女老师其实是男教授掩盖剽窃学生学术成果的恶性而开车撞死的,四个奸杀犯其实只是高官派去烧尸造势的工具人,看似为正义而以逃逸之名处决四个犯人的副督察其实只是替高官杀人灭口,为已死去的四个肮脏奸杀犯进行辩护的律师其实才是最干净的人。故事像剥洋葱一样被一层层的揭开,最后的内核全是女性无奈和屈辱的眼泪。
电影牛逼就牛逼在能将女性处境、教育腐败、政治阴谋、体制溃烂、种族歧视、煽动人心、媒体操控、正义边界、法律公信等等这一系列我们一般都不会碰的话题通过一桩女教师命案完美的串起来了。抛开上诉题材不说,电影节奏、悬疑性、人物塑造方面都属上乘。
用一个事情把近期尖锐的矛盾给包圆了,很泛。
烦透了动不动就至少敢拍的发言,题材政治永远不应该僭越电影的艺术性,更不应该成为部分观众阴阳怪气其他表达不喜爱声音的利刃。这部除了题材其余稀烂的电影能到8.6分,简直魔幻。
我都不知道这片子分数为啥那么高,前半部分太拖沓,各种煽情也很幼稚中二,很难带入,后面反转部分又很牵强,就有种为了反转而反转的感觉,看结尾这还是要拍第二部?
这么多人好评,我都有点害怕说这片其实不咋地。剪辑节奏不好,演员也一般。即便是题材吧,也有点过分意淫的意思。不敢说真正的腐败是什么样子的,但肯定不是片中这么脸谱化的。
本片完美呈现了说教,笨拙,刻意,贪多集一身的样子。男主的两次人设反转简直不能再荒谬。律师嘎嘎慷慨陈词,可操纵舆论,煽动情绪,利用民粹的人是只有内政部长吗?男主何尝不是呢?本片主创更何尝不是呢?这其实不是一160分钟电影,而是一160字愤青微博,看似主创恨不得扯脖子呼喊号召,实则空洞苍白到难以忍受。这是一营销情绪的电影,与战狼2别无二致。有些话不是没道理,可也用不着这么使劲喊。
你身边不是有我吗?按你想的做
这也太拖沓了吧…如果不是什么学术腐败啊,政党权争啊,为底层老百姓的朴素正义呐喊啊之类的主题我真是一星都不想给…某些台词确实很敢说,带着发展初期那种青涩的真诚
很难看 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样板戏
太冗长了,而且学生会那个女的,还有那四个罪犯莫名就让人痛恨,以至于后面揭开了幕后,还是感觉前面那几个人可恨,观感不好
无论正义真正属于哪一方,要学会独立思考总是没错的
前边太慢,结尾剧情交代匆忙
节奏挺好,162分钟居然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抓人程度。但整个故事背后看到的野心太大,感觉离大谱了,不过又想到是印度,又似乎挺合理。另外虽然目的有隐,但开始看到律师的陈词时真的有被振奋到。
2022年的电影市场到底经历了什么🤔
印度电影你违法了知道吗,违背了视听基本法,全程配乐起码能出满一个季度的正规专辑。法庭推理只是九百集后的柯南水平,看了没觉得主题有多深刻,只想good for u框框竖两下大拇指完事儿。俯视拍乌合之众、仰视拍政治斗争,却把无论什么阶层的人都拍出一种令人发笑的愚蠢感和自我沉醉的表演性,太遗憾了。小切口大事件、女权主义政治斗争、道德审判舆论场域,找一个来徐徐发散,切勿一锅乱炖玛莎拉。
题材还不错,逻辑上有点突兀,有时间可以看看二十多年前的《洛城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