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算,我应该是《奔跑吧,兄弟》的背叛者,因为之前从没看过《running man》,看了中国版之后又去找了韩版,然后从此倒戈。
我这一派的人还是挺多的,所以《跑男》能剩下粉丝的绝对都是中坚派,化作脑残更护花,在后来的陈赫事件中充当突击手专门“突突”网友也就不奇怪了。
然后昨天因为好久没看电影,我就在一些莫名其妙的“怀旧”情结驱动下决定要看电影版的《跑男》,虽然听说这玩意6天就拍好了,虽然这电影也就是个加长版的电视节目,但人嘛,选择电影的当下还是偶尔会有些有钱任性的feel出现。
看完了再一想这心态其实也不是怀旧,大概和拉完屎以后要回头看眼一样,都是因为对对方无情抛弃的愧疚而完成的下意识选择。
我看得那场人还是比较多的,旁边坐着的哥们属于一开心就拍腿的类型,在观影过程中他总共拍过三次,最后一次激情迸发拍声巨大还引起了前排观众的围观。
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一觉醒来,我已经完全忘记那些值得他拍腿的点到底是什么了!
这就是《跑男》电影版的水平,个人认为韩版不提,还不如综艺节目里我看的那几集有意思。
推手抢房间这个部分还不错,一度让我看到了些许的希望,当然主要是因为有谢依霖。
后面的什么藏宝图还黑虎白虎的阴谋就变得乱七八糟,要搞笑不搞笑,要煽情不煽情,要悬疑不悬疑,还各种镜头回放严重涉嫌拖时间。
裤子都脱了开始谈人生,逼都撕了又开始讲奉献讲牺牲,一直猪队友,从没有神助,估计节目组最后也是江郎才尽了,“凶手”被抓就草草收尾,最后才发现,那宝藏根本就是观众兜里那点电影票钱,走出影院你敢直视钱包那双水汪汪的眼睛吗?
所以说基本上这个电影版的《跑男》就是片方选取一坨翔上最精华的部分,秘制6天,再加入各种看起来高大上其实根本没啥用的元素精心萃取而成的,看在眼里闹心,抹在脸上熏人,推荐朋友报仇,送给前任杀生。
虽然本片的受众是那些想要在“节日里随便乐一乐”的人,但我还是想说,你既然笑点都能这么低了,找个“小心地滑”的地儿猫儿个一小时估计也能笑出腹肌!
尤其是各种尴尬症患者千万要慎选,电影版反而不如电视节目中看起来的热络,虽然大家表面上和和气气,却每一位成员的脸上都挂着客套,每一个玩笑都精心捏造,还谍战还寻宝,演技真好!
被朋友拉去看的,朋友是死忠粉都吐槽得不行,预告片一半多的内容居然只出现在片尾花絮里,而且找凶手的游戏远没有直接撕名牌好看,远不如电视上任何一期,唯一好的一点是没明显的广告植入 (剧透!!
)李晨也太不适合当内奸了,而且一开始所有兄弟都有“电影”介绍就李晨没有,结果我们直接猜出来了,王宝强那里是很好笑,但细想剧本痕迹太明显了,名牌有这么容易粘下来么,就算粘下来也会察觉到吧,还有各种无逻辑猜测和无脑举报。
至于分两队找拼图,88888万大奖怎么后来就没下文了,伊一的中途加入也让人看得各种不解
比爸爸去哪儿更像电影。
毕竟他不是完全同于综艺节目版,加了背景介绍、新的片尾曲,片尾有类似彩蛋或者片花的古怪玩意。
没有邓超是怎么回事?
他是主力,ok?
伊一这个角色到底设置的有何目的和其必要性?
剧情虽然加了一些背景为区别于综艺版,但还是牵强,关联性不大。
内奸环节其实严重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多期下来,他们再玩就谁都不相信了。
这不应该播放,影响力并非没有,尤其对于小孩子。
让我不理解的是爸爸去哪儿作为首部综艺电影化还能有6.3的高分,爸爸去哪儿2还有4.1的分,跑男作为跟随者却只有3.3分。
影评也是两者大不相同。
骂跑男的应该都会骂爸爸才对吧?
难道是爸爸的水军太多或者来评分的都是不理智?
冯小刚炮轰自己担任股东的华谊兄弟拍这种垃圾是在自杀,我赞同了两句,下面有人留言说能上映,能卖钱就可以,你那么高冷矫情干嘛?
看了我一下子就来火了,现在高冷两个字这么不值钱啊?
高冷和底线分的清吗。
一个娱乐节目,花五到十天制作,就能上映去卖钱,我是闻所未闻。
别说是美国,就是隔壁韩国,这综艺节目的祖宗,想把综艺节目搬上电影院也遭到了韩国电影工会的集体抵制,为什么?
人家高冷?
人家还有底线而已。
这国家俗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没有底线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最不缺的就是高冷。
上个礼拜想去看电影,打开电影院的排片,三部国产幼儿动画片加两部综艺节目,你还说高冷?
你TM去给我找世界上另外一个国家可以排出这样的排片来。
稍微有点要求吧,比能卖钱要求高那么一点点就是高冷啦?
电影是门现代艺术 是一门把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和工业文明高度结合的现代工业,是一门有独立学科,独立学院,独立研究,独立奖项的学问,全世界都对电影有这这样的尊重 连综艺如此盛行的国家,综艺人谈到电影人还是充满尊敬的。
难道我们就不能多一点尊重?
难道能让人尊重的就只有产生票房这件事情?
这完全就是在亵渎这个行业。
我对国产电影的要求就是导演有诚意,想拍部对得起买这个票的观众。
这TM就高冷啦?
想看娱乐节目你家里网上看看重放不就行啦,糟蹋什么钱呀。
你进餐馆,厨师给你炒两菜卖你一百,回头给你出去买两个盒饭也卖你七十,你会买吗?人家连伪装都不带伪装的清楚的告诉你,盒饭!!
你会买吗?傻呀?
比喻成吃的能明白的人就多了。
使劲买这种电影的票吧,等每一部这种“电影”都能卖好几个亿了,谁还费那老劲拍电影去啊,一样的道理。
我又想说广电总局呢?
管台词管服装馆演员管立场,就不管这个行业的死活啊?
人家有行业协会可以自己抵制,我们的行业协会没这能力,家长制管理,既然你要管你倒是好好管呀,只管小孩穿衣不管小孩学坏呀。
不是要建设文化强国吗?
这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吗?
如果你不想看到以后中国只能拍出这种垃圾,还是高冷的不要买票,并在看到宣传看板的时候鄙视的骂一句,少TM恶心人。
中国电影市场太火热了,以至于只要有粉丝,就能拍电影,而且大卖的几率很高。
《奔跑吧,兄弟》电影版 ,其实就是一期节目放到了大银幕上。
大银幕只是个平台,人家不考虑内容。
看过这综艺节目的,会发现电影版还没电视版好看。
至少电视版的节目是完整的呀!
对于我这个经常提前看片的毒舌男来说,没提前爆出这是个烂片已经算给片方面子了。
当然其实很多电影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是什么货色。
拍摄者自己也清楚,他们无非想再骗一点,万一捞着了呢。
看到这部电影最后惨无人道的放出没播放出来的片段时,我心说片方真的太不勇敢了。
你就整一个完整的3个多小时的《奔跑吧,兄弟》,这才是有一点诚意啊!
不要想用电影版骗钱,最后把电视版的粉丝也给得罪了。
在这一点上,浙江卫视不得不沦为没头脑。
至于不高兴是谁,大家猜。
2015年2月15日
跑男电影打负分,这件事情为什么是人都知道,不解释。
还好去看网络盗版没有付钱去电影院,觉得好庆幸……的确不该给他们赚钱!
但是粉丝电影有什么好喷的?
这个就是中国电影的现状,中国就是拍不出像样的商业片嘛!
中国商业片不是像小时代一样靠粉丝颜值吸金,就是和四大名捕一样靠雷取胜(我连着三部一起看硬是没看出什么推理线索),就是所谓的五毛钱特效!
中国靠看的一些冷门的文艺的电影充场面,这注定是所有电影人的失败嘛!
中国电影有关心过怎么样好好写剧本吗?
好好讲故事吗?
什么样的人物最讨喜吗?
怎么样突破想象力,给观众惊喜吗?
会看过去几年,有哪一部电影做到以上所有条件吗?
除了两部怀旧的电影外,没有好看的商业电影!
你们以为外国人都爱看文艺的?
最卖票的还是商业电影!
但是中国就是拍不出!
中国电影目前的惨状,就是像冯小刚这样的又有名气又有华谊这样的大树好乘凉的大导演没有好好想想怎么样迎合市场口味,拍出中国制造的商业电影!
现在怪市场不好,早干什么去了?
要是早点拍出好看的商业电影,会把观众逼到看脸看综艺电影的地步吗?
被拉去看了跑男大电影,发现票价竟然和霍比特人一样,天哪,这是什么世道,投机取巧和认真做事竟然能走到一起。
后来想想,既然叫大电影,也许会弄点和平时电视不一样的剧情吧,也算一个年终总结吧。
结果电影很快就结束了,啪啪的打脸严肃的告诉所有观影的人,俺这电影就是赤果果的圈钱,俺就是圈钱怎么了?
说完,下面一群粉大声叫好:圈钱我们也爱你!
电影一开始就是翻来覆去秀一个个公司的logo,貌似只要有股份的都上了吧。
话说影迷都有这样一个说法:电影开头如果遇到钓鱼的,雪山的,狮子吼吼的,还有城堡和宇宙的,基本就不会让你失望。
所以当我看完跑男后,很奇怪这些公司为啥争先恐后的往上打logo,本来就不出名,闷声挣钱就完了,非要把自己的logo和烂片划等号,太不珍惜自己的碧莲了。
剧情啥的就不说了,弄个找杀手的段子,毫无创意不说,还不中间某集拍的用心,除了谢依霖还在那里拼命卖萌(虽然有点低级,但好歹也有点付出),伊一还有点感情流露,其他人一副耗时间打卡收工的感觉,那个韩国来的大叔,除了英语说的还不错就没啥了,一直就是傻笑卖萌,撕B大战连肌肉还没亮就下场吃牛肉了。。。
在电视里还算个亮点郑baby小暧昧,电影里。。。
唉,也许人家就没那份心思,搞得一群粉在台下为之心碎,为之醉。
至于陈赫就不说了,拍电影的时候应该还没出那档子事吧,不然真不知道有什么fece去面对摄像机。。
邓超人没有出场,开始还以为电影中间会作为一个超级BOSS的形象在白虎被干掉之后华丽出场,结果是白虎干掉后,大伙很嗨森的收工回家了,留下一群目瞪口呆的影迷:我去,就这演完了??
说好的一波三折呢?
说好的雨林传说呢?
也许邓超人还有点碧莲,娘娘教育他留点人品是极好的。。
其实呢,跑男之所以有这么高的人气,一则是借用了韩国的原版的思路(现在打开电视满眼的韩风啊。。。
无语),二则是这些演员们也挺拼的(想起羽凡那句找李晨生孩子的段子,不是一般的拼啊。。。
)所以全国观众也算买账,但如果本来应该作为贺岁大片,把大家再聚在一起再好好乐呵一下,结果却是赤果果的圈钱,偷工减料。
只能让所有支持的人寒心。
最后说句不谦虚的话:还不如我们年会视频做的用心呢。。。
澎湃新闻:作为资深电影人,你怎么看现在的“综艺电影”?
吴镇宇:我觉得(电影制作人)不能迷上,因为我们有分类,有正剧、悲剧、荒诞剧、喜剧、闹剧,现在有比闹剧更闹的综艺电影。
但是我们不能迷上。
迷上这样的东西就危险了,因为你会觉得这是不劳而获,你理解吧,这个太危险了,你不觉得很危险吗?
因为它根本不用找编剧,只要多找点机器(摄像机),演员也不需要太多(演技上的)付出,就能拍出来了,我觉得不能迷上。
就那么简单,像毒品一样,很容易得到快感。
偶尔可以的,我觉得对观众来说是比较新鲜的东西,让某一些电影人清醒一下,有时候,这样也能吸引到观众的,因为开开心心,因为有时候电影人会想了一大堆严肃的话题,某一个年代挖出来的伤疤,我觉得也不是一个好习惯,但我们什么都不能迷上。
我们需要一个平衡点,有时候你电影人挖空心思想,想得太深,观众也会抗拒的,我不想回看那个年代,回看那段历史,就想开开心心一下,我觉得这个就是,中庸之道平衡点。
我们不能说那个不是电影,电影就是消费品啊,如果硬要那么讲,那我们现在所有都不应该存在的,比如说现在电影会卖给网络(视频网站),在那个小的屏幕看,你觉得这个是对待电影的态度吗?
电影的魅力不是在屏幕那么小的地方看的,电影的魅力就是在电影院内关灯的那一刹那,明星出来那个头都比你大,那个感染力就冲过来了。
如果你要正确对待电影,就别卖给网络,别用手机观看电影,这个就是侮辱我们电影人了。
如果你真的要深入讨论电影,那就要限制在手机上看电影,因为那个根本看不出什么东西啊,没有震撼力。
哦,哦,我不是针对哪部电影。
我只是尊重电影,从我的角度来说。
来自澎湃新闻。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02063
又是一部大火综艺节目延伸的大电影,绝对的商业运作和营销。
不过光从娱乐角度看,真不错,蛮搞笑的。
几个跑男兄弟娱众的本事了得,笑翻全场!
含含很开心,不过看的人不多,全场也就十来个人,简直就是VIP[憨笑][憨笑]又是一部大火综艺节目延伸的大电影,绝对的商业运作和营销。
不过光从娱乐角度看,真不错,蛮搞笑的。
几个跑男兄弟娱众的本事了得,笑翻全场!
含含很开心,不过看的人不多,全场也就十来个人,简直就是VIP[憨笑][憨笑]又是一部大火综艺节目延伸的大电影,绝对的商业运作和营销。
不过光从娱乐角度看,真不错,蛮搞笑的。
几个跑男兄弟娱众的本事了得,笑翻全场!
含含很开心,不过看的人不多,全场也就十来个人,简直就是VIP[憨笑][憨笑]又是一部大火综艺节目延伸的大电影,绝对的商业运作和营销。
不过光从娱乐角度看,真不错,蛮搞笑的。
几个跑男兄弟娱众的本事了得,笑翻全场!
含含很开心,不过看的人不多,全场也就十来个人,简直就是VIP[憨笑][憨笑]
2014年春节档,一部《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把综艺娱乐节目的银幕化推上了高峰,“五天拍好”的首日征程即有9300万软妹币,最终更是以7亿票房收官,让诸多电影观察家大跌眼镜。
这种“现象级”影片虽惹来骂名一片,但出品方投资方从未止步,在卖猪肉的都能从国内电影市场分一杯羹的混乱环境下,综艺节目改编电影愈演愈烈,《爸爸去哪儿2》未出,一部《奔跑吧!
兄弟》先行,生生地給15年春节档撕开一道口子。
开场来个悬疑片似的噱头,营造了一份比电影原节目更诡异、奇幻的“剧情”,借着综艺节目火热之风、拉拢大堆明星打造一部比“明星效应”电影更为不良的电影,客观来说,实在不应给出什么好评价。
郑凯、李晨、陈赫、王祖蓝、Angela Baby……一堆明星从电视上呼应而来,在脱离了电影内核的情况下,创造出一份虚有其表的空壳。
故事、演技(排出某些类型电影之外)、表演、画面构图,在抛出这些电影根本之外,我更宁愿相信这是一部《跑男》的“伪纪录片”,向观众戏谑地讲述电视上那部《跑男》节目是如何逗比地制作而出。
但它毕竟不是。
滥用“明星效应”、消费电视综艺节目、消费档期、消费观众的嗜好与趣味,除了圈钱的唯一之目的,《奔跑吧!
兄弟》实在未有对中国电影市场做任何一点积极方面的贡献。
天娱传媒(《爸爸去哪儿》出品方之一)总裁龙丹妮曾说:“中国电影不是类型太多,而是太少了。
在中国电影年轻受众的数量增长惊人的大背景下,我们更不应该排斥任何跨界整合产品,但一些做电影的人很多时候太被传统电影思维禁锢。
”在猫头看来,说句难听的,完全是不明所以的P话。
只要认真研究过类型电影发展起源、经过和成型的人,都知道类型电影并非一时一刻应观众需求或追捧产生,而是在十多年、二十多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段里,随着电影语言的进步而在大范围(普通性)观众阶层里自然选择出的几种电影范式的综合。
依靠积累的粉丝创造出莫名其妙的影视作品,四不像本身已经不足以称之为“电影”,称作“类型电影”更是彻彻底底玷污了“电影”二字。
发展新的电影形式是没错,但是这种形式的推出除了迎合原有的粉丝群体,不会对一个普通影迷或者一个真正的电影爱好者产生优良的欣赏心情。
较之,《十万个冷笑话》的剧场版、抑或者《熊出没》、《喜羊羊大电影》这些年度化逗比幼稚化的动画大电影,反而更能博人认同。
中国电影市场是火爆了,得益于许多土豪的闲钱投资,中国年产几百部垃圾电影的情况也见怪不怪了。
年轻的80、90、00一代的欣赏水平明显也达到世界性先进水平了,越先进,越容易被土豪的钱捡漏,从观众身上挖出更多钱,来制造一次恶性循环。
中国是严重缺乏真正的电影创造者的。
宁浩拍出《心花路放》被诟骂为向低俗的妥协,而第六代导演中像娄烨这样的大神,在去年推出的我极其喜欢的《推拿》,与三流恐怖片一样成为院线数日游。
贾樟柯的《天注定》,先毋论优胜低劣几许,上映的资格都被取缔,谁谁谁都被鲠于喉。
这些被弱化的真正承担着中国主流电影市场的创作者们,没有被赋予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甚至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是吧,比如《奔跑吧兄弟》这样的片子,任谁来当导演都是可以的。
电影市场的混乱未分,清朗的日子尚有许久的摸索才会来临。
在这期间任何尝试都是可以被容许的,但在广电的审核下,任何“容许”也被蒙上了一层你我心知肚明的阴影。
何时拨开云雾见青天,何时能批量生产成熟的类型化电影、并在其中创新、实验,都任重而道远,提升观众整体鉴赏力,打造完善的电影创作体系,都需跬步一积。
但《奔跑吧!
兄弟》这样的“综艺电影”实在不应该出现大规模院线上映,这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正常化的形成,其高票房对投资者和创作者造成的错觉和负面影响,已经不能用几亿圈钱来衡量了。
那些冲击电影市场的害群之马们,该真的收一下手了。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北影节英嘉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0421北影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