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复死》之王小明导演,他借剧中的画家之名说当下“人类无底线危机”,危机导致的现实荒诞、现实魔幻早已超出诗人、作家、画家的想象力。
在“冥币”、钢筋水泥、“铁包肉”统领下,人们被掌控“冥币”的“死人”左右着生存指南。
在《周而复死》中,王小明导演将黑色幽默植入日常中,却不显其突兀与失真,这说明,“黑幽”与无明现实是非常匹配的,与现实相比甚至黑的不够、幽的不渊。
文 /金角大王“周而复死”,其实是一种巧妙的双关。
其一,是故事主角本身要面对的几次生死考验,无论意外的还是刻意的。
其二,“死”字本身还有“固守”的意思。
《论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并不是说早上获得了“道”,晚上死了也甘心,这样的“道”并不是儒家的“道”。
儒家的“道”是从“闻其道”开始,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都要不断地去“固守”,去“承担”,是一次次摔倒后的重来,是永不轻言放弃。
只有“死心塌地”、“痴心不改”,才是真正的“死”。
2014年王小明导演写完《周而复死》稿子的时候,正好是他自己的38岁。
没有谁会料想到,之后的种种曲折,直到2019年才拿到上影资格。
更没有谁想到,2020年初的一场疫情,这个故事要等到2020年的年尾才能上影。
这世界有太多的意外,就连生命的诞生也是源自一个意外。
这世界,本质上是一个个意外的集合体。
而人,却是最不喜欢意外的生物,这是其吊诡的地方。
人期望的是可预期,是如期而来,如愿而来。
这大概是人和这个世界最需要好好沟通的部分。
而这六年,是王小明自己“固守”的六年,是他自己“承担”的六年,是他自己反反复复“死”在其中的六年。
在我看来,王小明恰好是用自己的六年在经验着《周而复死》的故事,这种经验的本身,其实比荧屏上的《周而复死》还动人,因为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身边,这个故事可以是我,也可能是你。
人到中年,才会对自己的渺小领会越来越深刻,才会渐渐把比天还高的心慢慢放下云端,才会脚踏泥土。
影片的主人公因为一次意外,由城市而重新回到农村,由喧嚣再次置身宁谧。
回归“简单”,离“本真”也就近了,这大概是王小明想告诉我们的东西。
我们一直生活在一堆的关系之中,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构成了我们的一生。
我们生在这里,也将死在这里。
我们是孩子、是父亲母亲、是丈夫和妻子、是领导和下属、是亲戚和邻居,或者、是暂不相干的路人。
我们蝇营狗苟、不停梳理现实生活的鸡零狗碎,闭上眼睛,依然要面对未来的拷问。
这种彷徨和困惑,是焦虑的源头。
出路在哪里?
这是《周而复死》提出的问题,同样也是我们的问题。
故事的主角是个画家,芸芸众生中,尚未成名的那种。
唐朝诗人罗隐科举落榜后回家,给旧相识写了首诗,其中有“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一句。
这位画家,内心大概也处于“可能俱是不如人”的落拓与彷徨之中。
如何去解构和慰藉这种焦虑心,考验的是集导演和编剧一身的王小明的功力。
王小明告诉我,导演的工作是讲故事,有时候是倾尽一生去讲好一个故事。
怎么样的故事才算好?
很遗憾,似乎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好”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这是最为难的部分。
所幸,还是能找到一些可以共通的点,比如“真诚”,比如“动人”。
有时候如同窥见一幅画那样,未必意象全然入我心,却也能生出“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感慨。
讲故事其实不仅仅是要把演员和初始设定放进去,再去观察和调整故事里要素的发展,寻找其中合理性的输出。
讲故事是要把自己也放到故事里,让自己在故事里煎熬,直到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而观众需要的是身临其境,是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在屏幕之外,却又真真切切感受到置身其中。
王小明在《周而复死》里构建了两个世界。
物质的和精神的,世俗的和桃源式的。
让故事在两个世界里穿行,镜头不停切换,见证简单和复杂,友谊和背叛,脆弱与坚强。
故事里的中医可能是另外一个看点,这是王小明自己的热爱。
人对于自己的热爱,难免偏心,老实说,我还挺喜欢这样的偏心。
看《周而复死》,听王小明聊电影,让我忽然想起大学毕业的时候,朋友送的一首短诗:“把背影投向天空/在开满鲜花和尘土的七月/伐竹无法相送。
”这里面的怅惘之意,我终身难忘。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一些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也许就是一生的固守和承担。
《周而复死》其实就是王小明自己的故事,请各位给梦想多一些时间和机会。
一部把文化圈炒作写穿了的好影片,太多的手艺人就跟周立言一样,默默无闻坚持自己的手艺,结果却是换来生活都困难的现状,而市场上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包装的工业文化品充斥市场,让幕后老板赚的盘满钵满。
越是真实简单,越是默默无闻,越是会讲故事,越是被人追捧。
把自己的喜好变成事业,往往逃不脱现实的残酷,有人并不欣赏你所做的,而只是想不择手段榨干你的所有,跟文化圈里玩了那么多年的我从电影看到了现实。
有些人活着,却是台别人的机器,有些人死了,却过的更自由自在了,选择生还是死,确实是个问题[偷笑][偷笑]部影片确实拍的太过真实了。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一句话:“有些人二十岁就死了,等到八十岁才被埋葬。
”在这个繁华又浮躁的世界中,多少人仅仅是活成了一个影子,而真正的自我早已在追名逐利中随风而逝。
王小明导演在他那幽默而不失辛辣的镜头语言中,将个体精神和肉身的死亡通过叙事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周而复死》被标榜为悬疑片和恐怖片,但我也倾向于认为这是一部带有黑色幽默风格的喜剧电影。
影片在沉重又压抑的气氛中开场,画家周立言静静地躺在为自己发掘的深坑中,向观众宣告着自己的命运。
但郁郁不得志的气氛随着剧情的转折而升温,冰冷的现代社会在人物的笑与泪中染上了人性的温度。
导演使用了不少寓言式的剧情,在这90分钟的短片中展现出了生动的社会缩影。
而影片的结局则带来了另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反转,周立言在经历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后终于寻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作为王小明导演的院线处女作,《周而复死》生动地刻画出了小人物在社会中挣扎的心路历程。
也许当我们经历了时间的历练后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时,想必能像周立言那样,在这有血有泪的故事背后挖掘出更多生命的意义。
《周而復死》出乎意料的好看!
如果不是因为排片的关系,真不该归入惊悚片。
因为一场“死”的赴约,男主人公意外找回了“活”的自己,最后完成了一段看似“復死”,竟却是肖申克式的救赎之路。
喜欢王导的这个故事结局,其间在表达金钱与人性博弈的细节上处理的也很到位,忠于生活的真实又不乏戏剧创作的艺术性。
小明导演的《周而复死》即将登录院线,作为第一批参加点映的观众,可以第一时间在大屏幕上看到王导的电影,也是十分的幸运。
《周而复死》是一部低成本喜剧片,拍摄于2016年,据导演介绍,实际外量拍摄主要在无锡宜兴,共花了22天,但是在电影里我们却看不到粗制滥造,可见导演事先做足了功课,对电影要呈现的效果在前期分镜上己经精心设计过,这对当下商业电影使用大量剪辑,变着花样炫镜头的方法,显然小明导演更有诚意,更有耐心,也更有对电影的热爱,我想,中国电影不缺五花八门的创新,缺的可能是更多的耐心,像电影里夏伯评论药材的话,要在季节里生长才会有药效,催生出来的反季药材是大打折扣的,这也许也是导演对电影,演员对演技该有的态度。
《周而复死》的情节其实很简单,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小画家,生活也很糟糕,在一个艺术品经纪人的怂恿下,阴差阳错,失忆到了一个小山村,而以为他真死了的城市里他却成名为大师了,遗作价值不菲,而他再回到城市,却发现自己还是得去死,这一切的闹腾是什么造成的?
是钱,是孔方兄。
然而看完电影,我仍然感受到了导演的善良,也许生活终究是无奈的,有时候人会选择做出一些"正确"的事情,但人还是需要底线,这个底线就是良知,所以娟子虽然改嫁了,却对周立言心存感激,所以凯子虽然发财了,真要杀死周立言时会选择让他逃跑,这个是一部电影的基调,当然最纯粹的善良来自山村老师夏小雨,正如其名,小雨温润,细雨润无声,经历了一段感情伤害后,在与周立言平淡相处中,渐渐从可怜到欣赏,到崇拜,到爱,这个过程导演很有耐心,花了很多细节来铺垫,想起好多商业片,一来二去就直接拉窗帘了,这里的情感更像山村的竹子,花了无数时间的培育,一旦长出地面,就快速成长,这是自然的,有积淀的情感。
当小雨发现周立言的真实身份后,选择的是把他送回去,成就他,这是要勇气的,毕竟已经在家住了2年多,乡村里已经默认了,当拥有了,又有多少人能够放弃?
同样的选择也摆在凯子娟子面前,摆在孔方老板面前,因果报应,所以选择的善的,得善果,选择恶的,得恶惩。
这是导演在一部喜剧片中内嵌的价值观,也许正是这份善良,使我们不会去纠结电影中一些不合理的小情节上,毕竟作为喜剧,做些夸张,做些放大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再说说演员吧,演技都不错,演夏小雨的演员非常自然,大男主的戏里,承担了感动观众主要的活,而大牛也起到了很好的喜剧笑料,男主的演技也非常专业,演来颇有张力,挺像王景春的。
周而复死,周而复始,只要开始了,我们就在死去的路上,只有死去了,新的开始才会发生,片中的周立言死去活来,活来死去,转换着身份,转换着情绪,转换着善恶,我们一介凡夫,无法逆转命运之手,但选择从善,选择纯粹,还是可以做到的,周立言心心念念的金钱名利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反而是小山村里的山水、竹林,淳朴的大牛,忠诚的狗狗,还有那个穿着碎花连衣裙的姑娘,给了他无尽的快乐与幸福,这才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吧!
支持国产电影,请去电影院看小明导演的《周而复死》,会带给您更多的感动。
2020年12月20日 冬至前日华侨城A口华夏艺术中心蓝厅2排已很久未写过影评。
一是深知语言组织能力欠缺,二是表达与记录太费时。
然非常有幸参加参加观影交流会,并歪打正着领到导演自费的赠票,即是应诺也为感谢,特此发文记录(文字整理匆忙请读者见谅)。
影中主角是为画家,画家人设不是才华横溢平步青云就是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从画家的出场的些许吊儿郎当看是属于后者——画廊微点头数售价几个零;停车被卡在中间不上不下与人物当前处境之窘态毕现,欢乐中又透露丝悲哀,无形中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形象很生动表达得很立体。
喜欢开头制造的悬疑,代入观众:房间门上挂着的照片,照片中的两人却并未同时出现。
不仅令人思考是现实还是回忆?
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
一方面暗喻了夫妻之间的疏离,另一方面也是后面的妻子变心与决心的暗示和接承。
(开头画画的场景,冰箱里半瓶冻结冰的水,桌上剩块边的披萨——引出和后面剧情推动的画画,接近完整的披萨)真正打动我的是剧中的拍摄场地和背景音乐。
生于农村,对邻里关系,生活状态虽谈不上感同身受但有产生共鸣。
开头BGM跟画家身份也挺相符,有段旋律开车和结尾都出现过,对主角的心态反映也算承前启后。
故事的发展剧情的安排人物的冲突不是那么的顺畅,转折起伏略牵强。
看得出来导演是有意安排了部分反转去制造戏剧化的黑色幽默,以揭露世事无常(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但有些为了反转而反转,看得思绪飘得一上一下的,波澜起伏得莫名其妙。
比如开始以为画家失忆是装的最终会回去夺回一切会想和小雨在一起一同回去(穷怕过就易走极端,机会要有了失去就想夺回来);比如下杀决心的会是凯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还:如汝妻子吾养之); 比如妻子会重温旧情(人都是贪心想得到新的又不想失去现有的还有彼此的孩子); 又比如警察没详细严明死者身份; 重遇没冲突还一桌吃饭;村内没人问过那谁身世还群赶黑手;小雨对教师前后态度等。
就本该一条道走到黑时,却活生生杀出一条岔路。
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
导致剧情给人感觉荒诞,非常人思维,(就如同一开场的该导演所为:一般导演就留观众先欣赏等交流环节再回来互动,却看影片开始直接一屁股找个位坐下来了。
)就很迷种种即不符人之常情又在意料之中的剧情,以至于整体感觉差强人意:起得太高,收得太急。
浪不是太大就是风太小。
身为观众滋生一丝丝被嘲弄的不悦。。。
要得太多抓得不牢。
可能这就是外行看热闹吧,对于我这种看不懂拍摄手法等专业领悟,看的就是故事,对故事情节要求自然而然高了些。
周而复死(始),之前看过个电影叫Still Alice(依然爱丽丝)。
经历了变化或变故在之后的你还是当初的那个你吗?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不多说了。
一个电影能够让观众代入其中,全程无尿点坚持看完了。
并能在看完后引起思考,打动情绪,转换成记忆或记录。
就是一个好电影。
以上———————分割线———————以下为部分观众问题或导演回答记录:最开始的海报以及预告片先入为主让群众以为恐怖片。
这个恐怖是在于为了排期,导演并一场场跟观众解释并不是恐怖片。
(我的题外话:恐怖的是人性,与恐惧抵抗的还有人间温情)狗之死:导演:象征灵魂;观众:和凯子友谊的死亡。
拍摄地:宜兴内行提问长镜头/导演:仓促 以后会有完善电影的制作只用时21天观众提问:有没有另外的比较的结局,对不起我忘了导演咋回答了。。。
迎合商业片不得不裁减,但保留思想和坚持 ——————二次分割线——————彩蛋:王小明导演在筹备新作:《压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鼓励
看了王小明的院线处女作点映,电影完成度还不错,特别是前面一段的叙事,体现了电影的魅力,在剧情的设计上,王小明对戏剧的构建还是很老道,剧情围侥“画家死了,作品升值”这个理进行构思和延伸,虽然整个作品有些缺点,但电影是耐看的。
王小明电影精神是超赞的,毕业艰难为电影而战,但愿这部作品仅仅是开始,未来他的电影之梦越来越光彩!
—摘自猫眼
近几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发展,不仅是年度票房势如破竹般突破了600亿,也出现了平遥电影节、FIRST影展等,推动了年轻导演们的纷涌,包括《我不是药神》的文牧野、《过春天》的白雪等,而在2018年时携带《浮生一梦》参加平遥电影节的王小明,又陆续的以《周而复死》、《一个电影导演的死亡事件》等,延续着他那不得志者的故事,并融入了一定的人文关怀。
不得志者的寓言:古人常说,郁郁不得志。
其出自于《新唐书》卷八十四:"(李密)岁饥,削木皮以食。
变姓名为刘智远,教授诸生日给,郁郁不得志,哀吟泣下。
"意思主要指的是因自己的抱负志向不能施展而忧郁苦闷,后来则进一步引申。
今年奥斯卡电影节的最大赢家奉俊昊,在接受采访问及如何总结自己的电影创作时,他说,从《绑架斗口狗》到《寄生虫》,他讲的都是不得志者的故事。
而以《一路向北》、《大城喜事》等成名的年轻导演王小明,也是将“不得志者”作为他关注的焦点,讲述他们的喜怒哀乐,又夹杂着丝丝缕缕悲悯的人文关怀。
很多观众第一次接触到王小明导演的作品,是由王锦明主演的公路剧情片《一路向北》。
影片讲述中年油罐车司机阿炳,面临着儿子即将失学、母亲重病需要巨额治疗费等,于是他接受了老板私下委托的重任,开着一辆卡车一路向北……影片的时代背景在新世纪初,一开场时主人公阿炳便已经是中年丧妻,又面临着失业、儿子失学、母亲重病的问题,他虽然有着一颗柔软的、平常的心,但在一路上不得不面对、解决那些突然的、甚至是无理的要求、问题,可以说,他从一开始就是生活里的失志者,尽管最后时稍微成为同流者、懂得了些许的人情世故,但他身上所失去的那种本真,则融入了导演王小明对于人性的关怀。
《周而复死》更是将不得志者的命运指向了“死亡”。
原名《周而复活》的《周而复死》是一部现代题材的黑色幽默片,影片讲述一名三流画家郁郁不得志,尽管勤于画画但难以找到好金主,于是在一次偶遇少年好友后,两人策划出一起“死后出名”事件想要炒作抬高画价,却又弄巧成拙……影片以残酷中夹杂着温情的方式讲述这个死/生的故事,也涉及到一些现代化社会的丑陋现象,如人为的炒作抬高拔高等,再加上主人公在遇到意外后基本上失忆,这点也意味着不得志者的“忘记自我”。
幸好还有一些小山村的暖暖阳光,及多年的友情,带给他人生、带给观众些许的温暖。
孤独而不孤单:人生而孤独。
在美剧《疑犯追踪》的大结局时,它给予了很多TM的独白,稍微的回顾了女主人公Root的追寻梦想并为之无怨无悔的一生,还带出了“人生而孤独”的主题。
实际上,《疑犯追踪》从第一季第一集开始,TM小组的主要成员们就已经不断的面临着孤独的问题,只是在困难之下,依然能够携手同行。
对于不得志者来说,这种人生的孤独感往往更加的清晰。
在《一路向北》里,主人公阿炳成为了中年丧妻、失业者,他一路开着大卡车从江苏到广东,没有第二个司机轮流开车,更是绝大部分时都是孤独上路,有时想要联系远方的家人时,又会处于联系不上的“失联”状态。
《周而复死》中的主人公是一名三流画家,有妻子有少年伙伴,但车祸事件使得他流落小山村,再加上失忆而处于孤独之中。
手机实验电影《一个电影导演的死亡事件》里的导演王小明,有妻有子,但实际上从影片一开始他们就已经是处于两地分离的状态,偶尔的联系则是通过微信、抖音等现代化方式,难以掩盖他们之间的隔阂。
不过幸好,他们这些不得志者并不孤单。
这不仅仅是因为很多人都郁郁不得志,更是因为他们有时候伸出的援手温暖了那孤独的心灵。
《周而复死》里表现的最为突出。
少年时的小伙伴一直都在旁边支持着这位三流画家,虽然是他出了“死而复活”的主意,但重点也在于“复活”上;后来当他真正的看到“复活”的画家时,尽管在他的一言一行里流露出一些的“希望他真的消失”的情感,但这本身也是寻常的人性,而当他放弃了已得的财富换取画家的人身安全时,他也很淡然的流露出依然继续支持他的决心。
更何况,在画家失忆流落小山村时,他得到了女主人公一家的悉心照料,也才能很快恢复身体,并在女主人公他们的帮助下找回了“自我”。
梦想照亮现实。
王小明导演凭借着自己对于影视的一腔热血,关注了众多芸芸不得志者的郁郁寡欢的日常生活,并融入了淡淡的人性的美好,让很多人看的很有共鸣又得到了温暖。
影片开头第一句:我挖了个坑,是用来埋自己的,就吸引住了我。
确实一开头就引起了我的悬念。
我觉得影片里的周立言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追逐梦想的纯粹,虽然在前期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是他仍能继续拼搏奋斗,这就给了很多心中有梦的人一个最好的榜样。
这是导演的心声,想为梦想拼搏的单纯。
还有立言与大牛的对话,说自己就算回忆起之前的事也不想回去,而想留在小雨大牛身边,我相信这是所有心中纯粹、美好的人的选择,没有世俗与繁杂,只有真诚与纯粹,我们都想有这样的世界,也在努力创造这样的环境。
这部片反映了导演和许多有梦想有纯真追求的人的心声,相信会引起你们的共鸣的。
非常黑色幽默的一部国产喜剧,剧情走向给人意外之喜。幽默中寓意着社会现实和人情冷暖,点赞!很值得观看!
整部片子的环节紧扣人心,感觉到时代的无奈,触动地我哭了好几回,哭过之后很轻松,似乎将身体的一些毒素都排出去了。值得推荐!
太棒啦~剧情紧凑!情感表达丰富!寓意深刻!
这部影片是一个成年人的童话呀!影片开始于一般的童话结束之时(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讲述了人到中年后的生活、情感的“不幸福”,但也终于童话:善良的好人通过不断的努力过上了好日子。看到最后时,冬日被这个童话给温暖了。
电影真的是用心在做,从整个剧情和镜头的变化都让人印象深刻。影片中的周立言因为“假死”反而找到了真正想过的生活,他最后关门作画、再次假死、自认以前的画是假画,通过自己的方式报复炒热度的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也告诉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一定要牢记本心,王导的留白式结局更让观众回味无穷。
烂到无话可说。。
王小明导演的院线处女作,这部电影里的一镜到底很厉害。
国产恐怖片比这部电影都好看,我的天啊…画家想要自己的画卖出高价钱,好友提出“死”了就可以。经过一番炒作他的画出名了。画家失忆后和乡村女教师产生了感情。而女教师怕城里人对她感情二次伤害所以经过不经意间的看电视才知道他是曾“死”去的画家……不想写了,二倍速!难看!
3⭐,加一⭐给小成本吧,挺好的
用心做好事 感悟。。。
三刷了,还是一样喜欢肥仔大牛,值得一看的一部黑色幽默电影,剧本好,演技好,我特别喜欢桃源村的景色,那里太美了!
一开头感觉很不错,有意大利当代一些优秀喜剧的味道,还有走向黑色幽默的开始,然后在被乡村老中医村长救了之后突然变了味道。首尾勉强还算呼应,中间这段剧情太长,变成乡村纯真女孩的爱情,而且并不真的乡村,村长那个鸡汤喊话也太违和了。大牛表演尚可,但也许更适合开心麻花。开头那讽刺艺术界的恰好要挠到痒处的快感就这么给一盆水浇灭了,可惜了。
细腻的描写手法,情节的不断反转,人性的温暖等等细节让电影看完后有了更多的回味。五星推荐👍
演技捉急,逻辑混乱。这是电影吗?看来网剧水平提高还得再等等。
电影看完了 ,拍的非常好 !看完心里这滋味不太好受。讽刺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吃人的社会。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 ,为了钱不择手段 ,道德沦丧。而艺术沦为了敛财的工具!真正的艺术作品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 ,取而代之的是贪婪无知的炒作和哗众取宠。这个不分真假颠倒黑白的时代 ,哪里才有货真价实的东西!这是个假世界啊!
看到本片的海报时还以为这是一部低成本的恐怖片,还在担心会不会被影片“吓”到。看完才发现这是一部交织着生活的欢乐与泪水的剧情片,有心痛更有心动,尤其是男主人公在乡下“失忆”的那段生活。
年度感人之作
感觉有点跳,但是细思可以发现前后有铺垫。
剧本有很大抄袭嫌疑 演技时而跟趟时而不在线 镜头较为紊乱 有些演员调度其实还行
今年疫情时曾看过一个关于徐闻的视频,感觉那里是那么的美丽、漂亮,想要在有生之年去那里看一看。而这部由徐闻籍导演王小明创作的《周而复死》,虽然没有展示徐闻的乡土生活,但也洋溢着淳朴的乡土情怀,及兄弟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