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化的我看到电影名字,第一印象是很帅很大气。
不懂电影的我就稍微写一写给自己看,抒发一下感受。
1.针对男主看之前简单翻了下评论(b站,豆瓣),发现有很多评论都是批评男主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
问题确实很明显,引用这位朋友的话。
电影的前一个小时,本不理解“野马分鬃”的我以为这是在讲述男主就像野马一样奔腾,是一部热血的青春片,但是直到最后我才发现了自己的理解偏差。
男主的性格确实有待商榷,一昧地冲动向前,青春的勇气和热血确实可以看到,但是电影要是想表现青春,那么只挑了青春最浅薄的一面展现出来,因为青春不只有一腔热血和冲动,更多的是理智和对梦想的热情,电影应该表现的是男主在冲动中不断成长的一面,但开头和结尾似乎遗憾地相同,观众眼中男主并没有成长太多。
导演似乎太过用力地刻画男主,很多时候我都不理解男主的所作所为。
年轻不只是一腔热血、桀骜不驯、说走就走、大胆地爱、大胆地放弃。
青春是冲动的,但前几次的吃亏肯定会让男主认识到什么,而不是一昧地错下去,没有看到男主的人格魅力。
但好兄弟确很经典,是个很经典很仗义的人,看来每一个犯浑的主角身边都一直有一个不离不弃的好朋友。
(慕了)2.标题:???
看到最后马匹奔腾的场面,我似乎才想起来这个电影的名字,意识到孤陋寡闻的自己去搜了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百度词条的解释搜到这个以后,我似乎理解了看守所的镜头犯人们在干什么
这个阵型我没看懂是啥原来是在练太极。
但是这个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要有这个镜头,是为了呼应标题吗?
(看懂的小伙伴可以给我解答一下嘛)抛开电影用意不谈,较真一点,看守所为什么会让犯人练这个阵型?
犯人难道不是应该劳改和教育吗?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了。
所以,这个标题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这个镜头吗?
那这个镜头呢?
是为了标题吗?
电影最后的镜头似乎是为了照应一下标题里的“野马”,此时我恍然大悟,犯人们应该在照应“分鬃”。
属于没看懂的点。
3.电影中的镜头语言这个是我看电影之后感触最深的地方。
电影中有很多长镜头,我宁愿相信这是一部伪纪录片,而不愿相信这就是一部电影。
有太多的场景采用一镜到底式拍摄,让我不禁想起来了emo神作《超脱》。
超脱 (2011)9.02011 / 美国 / 剧情 / 托尼·凯耶 / 阿德里安·布罗迪 马西娅·盖伊·哈登以纪实的语言去讲述一段虚构的电影剧情,这部电影做的很好。
采用独特的角度,看似什么都没有说,但看又好像什么都说了。
没有用很多的bgm,而是用大量的留白去给够观众的思想空间,让观众在白噪声中被电影打动。
举个例子,最后一幕时大家都毕业了,二人靠在这辆带给他们无限快乐的车前,没有毕业的喜悦,一人抱胸,一人抱头,我能看见的只有对未来的迷茫和灰暗。
电影用了很多车内外的视角去拍,男主的分手镜头是从外往内,和女演员的邂逅是从内往外,相同点都是没有bgm,让大家感觉在看一部纪录片,没有过多的包装渲染,就好像是真实发生在我们眼前,这些人的青春、快乐、悲伤、冲动、无奈、迷茫。
个人最喜欢这个场景,大家拍完之后互相拍马屁庆祝,而男主和好兄弟全程被当作工具人被晾在一旁,这个镜头语言很明显,男主和好兄弟并不受人欢迎,大家的庆祝也与他们无关,电影制作的全程似乎可有可无。
庆祝完之后导演的马屁也全是冲着“丰哥”而去,对男主似乎没有一句感谢。
可能是产生了共鸣吧这个镜头。
对于有些人来说青春就是一首孤独而又悠远的歌。
开头时男主被车贩子忽悠,越野车能上草原去越野,所以整部电影男主一直在追寻草原:去草原上拍电影,和女朋友相约去草原,和好兄弟一起去更深的草原。
似乎可以有更深的寓意,但我想不出来了。
总体来说,我看到了青春,看到了年轻的血液,看到了迷茫,看到了我们的莽撞,看到了导演想要表现的情感,但就像大家说的,不足还是很多,所以给了3星。
不喜勿喷,写给自己看。
没有法律边界、没有道德边界。
下半身思考,不拥有以后。
原本以为是一部,在草原上驰骋,感受风的形状的自然与人;但是出场就是考驾照未遂弃车而奔的场景,我有些诧异——不过想来,城市里的人才是最向往自由的。
在一个过着世俗生活,从小到大都被家人老师夸赞“乖巧”的人眼里,主角抽烟喝酒打架,挂科重修延毕;他的朋友疑似嫖。
人缺少什么就会羡慕什么。
我很羡慕他们的勇气,但是他们的无畏源于无知;对法律与道德的无知,对未来的无智。
他们自信地认为自己可以把握未来:这辆车一年后报废,今年靠着关系简化流程去车管所换钱;又自卑地用借口掩饰自己物质和心灵的贫瘠,“香港有什么好玩的”“我没说不去呀”。
漠视规则,漠视亲情,与“不干正事”的人结交。
(出卖题目这个剧情一出来,这个人设就彻底地走向了负面。
在中国教育体系成长的孩子,知道考试的公平性有多么重要)从只言片语中可以猜测他的家庭并不友爱,但这不是恶的借口。
在这基础上,他们看似不合群的孤独,也叫人无法心疼与共情。
在杀青的时候没有参与感的站在一旁,长久地伫立。
他们不合群是不懂人情世故的纯真,也是不愿面向自己落魄面的愚昧。
在冲突中,只有情绪的爆发,没有复盘总结,痛思与勃发,下次”也绝无可能“一定”。
我可以粗暴地评价他们为“普信男”。
不过童童和阿坤的友情,倒是确实够义气。
尽管这是头子阿坤与跟班童童,好像都只是搭伙儿干事,从中获得稀缺的友谊与一点不甚可靠的依偎;没有共同进步,没有未来与明天。
也许这样的男孩儿可以改变。
只是需要怎么样的诱因呢?
对未来没有期待与目,图财,但也只是希望财富可以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对于赚大钱光宗耀祖出人头地似乎没有什么欲望;妄图美色,用下半身思考;也许妄图过权力,在被导演要求“吉普车再往后挪一点”的时候,男孩儿可怜的自尊圈也在一点点后退;他拳脚相加向一个小干事儿的,是他孱弱的反抗。
但他没想过成为怎样的领导者,去报复,或是去统领大局。
看这部电影是为接下来看朱一龙的河错做准备。
就拍摄而言,喜欢电梯遇女友的长镜头,很有设计。
透过车进行叙述的镜头很有特色。
整体很真实,没有精致的细糠味儿,是旧报纸混着廉价柴油,风与泥土的气息;大概,镜头是全片最凸显自由气质的地方吧(噢,真高级的嘲讽)。
我觉得挺好看的啊,就很像我那个学编导的高中同学会干出来的事,是电影又不是真事儿,蹲监狱是有点离谱可能是跟外国电影学的,里面洪尚秀和什么电影的梗也都能get到,在影院笑得不行,对电影学院老师刻画的也挺好,优秀的人都在片场啥也不会的干老师,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评,当个简单的青春片看不香吗
本来写个短评的,一下子超字数了。
看豆瓣评分和影展的战绩,两者对比,挺有意思的。
某种程度上,豆瓣其实变得主流了,毕竟之前的年轻一代,长大了,或者说世俗了。
盲猜下,喜欢的人都喜欢迷惘一代,都喜欢麦田守望者吧。
不喜欢的,看评论还是讨论道德的居多,三观不合,厌女、撸sir之类。
我自己观影体验不好的是,代入感不够,看着男主刚开始觉得是毕业多年了,或者混迹社会多年,老是没拿到毕业证的那种,所以对这种吊儿郎当,不靠谱的行为也没太多好感,当然问题可能出在我这边,毕竟谁让奔四的人还点开这青春电影,还找啥代入感,奔四的中年男人,只有大写的责任,开车超速都严格控制在10%。
其实这事放在大学生和社会新鲜人身上绝对合理,谁的青春不迷惘,片中看似男主各种不靠谱、瞎折腾,尤其在干练女朋友的衬托下显得突出,但放在同龄人中绝对算得上有想法有主见了,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更像童童?
至少我当年吧。
年轻人大部分迷惘来自,对周遭世界的鄙视,又不知道出路。
刚刚熟悉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大酱缸,甚至大粪缸。
年轻的时候,大抵是贫穷且衣食无忧的,自然不食人间烟火,看不起任何事情。
片子无处不在的讽刺很有意思,对官僚,对体制,学校的课程不注重实操只要求到场,对拍戏,对考试,对教师,对小时候的艺术兴趣培养,对父母的期望,对社会习俗,对爱情,对人情世故,对青春理想,监狱那场戏挺突破的,这处的野马分鬃比结尾的野马要好。
这些讽刺和自嘲有种少年霍尔顿的感觉。
整体还是有点碎片,冗长了,当然这可能还是前面那种沉浸感不足带来的。
还是推荐吧,就像青春,狗屁倒灶稀碎一地,但谁不想重来过呢?
《野马分鬃》讲述了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所面对的纷乱与迷茫,它关于青春,但无关爱情,无关纯真,它为当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经验范本,以失语的姿态讲述了失语的年华。
从内容上来说,不同于逆来顺受的大多数人,左坤作为反叛者的代表,在布满建筑、马路、游乐场等现代设施的城市里头,开着二手吉普,压着马路边缘试图打破堵车,自由的梦想轻巧而真挚。
母亲、女友、老师都是理想主义的叛徒,但现实是,左坤需要老师通过课程审核,需要母亲的试卷真题,需要女友的陪伴,当这些现实都不可实现时,左坤变得更加地沉默。
从形式上来说,以电影的拍摄为影片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使得只有读书、考研、实习、爱情、打架的学生时代多了一种色彩,使影片在主题的表达上有所依托,使苍白的青春言之有物。
取材的角度在提供话语的同时,也应证了话语的不足,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过着更加普通的、更加琐碎的日常。
因为无话可说,青春片才会在疼痛高潮之后迅速陨落,之后便是烂片横出。
魏书钧导演为青春的表述提供了一种可能。
不同的时代有同样的青春,不同的年纪有同样的沉默。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躁动的青春总是充满对未来的考量,可以是《恋恋风尘》中成熟稳重的阿远,瘦弱的身躯想承载起女友与家庭的期望,也可以是《风柜来的人》中那群天真无知、精力旺盛、跌跌撞撞的少年。
无论如何,我们执着于自己愿意相信的事物,并保有天真的热情。
正如影片中的草原之于左坤,草原终究只是一个抽象的念想,越野e族是假,摆脱学校、家庭与金钱的束缚才是真,叛逆是假,可看见的未来是真。
左坤对自由的纯粹渴望,是无法具体落实的混沌,是为找寻自我前的一种可依托的假象,相反,左坤的女友明白自己想要的是稳定的生活,偶尔陪爸妈去旅游,去著名热闹的迪士尼;拍电影的导演想要虚妄的艺术,享受和美女的搭讪;买唱片的老板想要大家认可他的歌,想通过走街串巷提高知名度。
左坤与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悖论,一边是又酷又洒脱的理想追求,但行动力的缺失让他在务实的现实中如同一个未长大的小孩,一边是艰难现实的主动争取,但在理想主义者面前又显得俗气。
因此,关于青春的探讨也许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
无论是哪一种人生,电影最终只能展现一种状态,而非一种人生范本。
奔腾的野马,那是一种态度。
不懂装懂,随便分析一下。
视听语言:左坤拥有那部二手越野车时,大部分镜头都是在车窗内拍的,这时的车窗只是区隔左坤和其他人的距离,而当一个理想主义者遭遇现实困境后,卖出之后的越野车车窗却成了间隔左坤与拥有者的一道屏障。
意象:马一直以悬念的方式,出现在主角的对话和向往里,片末真马才以慢门方式加上主角独白出现,又像是对观众进行了一次叩问。
虽然主角最后也没真正意义上见到草原上驰骋的野马,但个人认为,既然是“悬念”,不如就像希区柯克一样借用他的“麦格芬手法”,那个马的镜头可以去掉,或者像《大象》一样最多听到一声马鸣,反正看到后面观众也明白了主角的命运走向。
魔幻现实主义:阿谀奉承和故作高深的导演、女主播的劳斯莱斯、草原的假篝火、撕碎的书页、地球人的爆火……当时令人捧腹大笑,过后想起却觉得这些东西好像离我们很近。
btw,导演真的很喜欢用长镜头,特别是车展和蒙古包两处我都看了两次,喜欢这里的各种调度。
片子的美术也特别棒,尤其是拍了自己的毕设没有美术自己硬上后,现在觉得美术做得好挺不容易的。
然后之前也去过一些学生剧组,加上本人正大四,片中的话题也算引起一些共鸣哈哈哈。
真就看出了有些剧组的缩影,然后也看到了迷茫的青春。
怎么说呢,我知道表达的是魔幻现实主义,不过遇见过就觉得有时候,现实比特么演得还魔幻……总体来说,是部好片子,可惜当时封校没来得及出去给魏导贡献一张电影票。
T_T
看死君: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后半程,我们终于迎来数部青年导演佳作,这其中就包括魏书钧导演的《野马分鬃》;而男主角周游最终还赢得了费穆荣誉·最佳男演员。
评审团给予周游的授奖词:他精准地把握了角色的内心动作,外部展现的分寸拿捏得当。
难能可贵的是,他最大限度地抹去了表演痕迹,完全将自己沉浸于角色之中,让人相信,他即角色,角色即他。
其实早在平遥之前,本片就已经先后入围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片单、第64届伦敦国际电影节,以及第25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可谓是来头不小。
犹记得戛纳电影节官方对《野马分鬃》的评价:“这是两个年轻人和一辆越野车的故事,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年轻导演精准的自我表达。
在电影极简的结构背后,蕴藏着像空气般自由的创造力,和一段不可预知的旅程,为当代华语电影提供了全新视角。
这是一部不同于任何其他作品的电影,在大银幕对人们的意义尤为重要的当代中国,它如此独具一格。
”
影片描绘的是毕业在即的主人公阿坤,在成长的过程中,梦想与现实一次次激烈的冲撞。
平遥放映后,观众反响热烈;尤其是在数部华语新片普遍口碑不佳的状况下,《野马分鬃》的脱颖而出给我们带来了十足的惊喜。
【独家专访魏书钧导演】看死君:您当年凭借《延边少年》入围了戛纳短片单元,讲述的是少年去韩国打工的故事。
如今这部《野马分鬃》依然是少年的故事,同样入围了戛纳。
您为何一直关注少年群体?
魏书钧:可能是因为我自己也不大,从自身经历出发,自然体会的东西也多一点。
当然,这两部作品在年龄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短片《延边少年》的主角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而《野马分鬃》的主角是即将面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
魏书钧曾凭《延边少年》获戛纳短片单元特别荣誉奖
2018《延边少年》看死君:说说您创作《野马分鬃》的灵感来源?
以及片名为何叫“野马分鬃”?
魏书钧:“野马分鬃”指的是一个武术动作,是太极拳中的招式,喻义奔驰的野马鬃毛左右分披,舒展而又冲劲十足。
我觉得我们的主人公阿坤也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状态,其实跟野马有某种神似。
影片英文片名“Striding Into The Wind”就更直白,有种奔向疾风的感觉,我自己觉得很贴切,当时撞到这个名字觉得挺合适的,就选择用了它。
看死君:剧本方面这次依然是跟高临阳合作,你俩各自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
魏书钧:这个故事是2015年有的想法,然后2017年年底,我完成了第一稿详细的分场大纲,但因为这里面有我自己的一部分影子在,我就希望找临阳过来,就是说以一个另外的新的创作视角,去帮我审视一些没有我的部分的东西。
所以他就又去写出一稿,然后我再重新去调整。
我俩就有很高频率的一段时间里,都在一起天天聊剧本,可能有几个月时间吧,基本上断断续续一直在做这件事,拍摄就是后来了。
看死君:为什么选择周游来饰演影片的男主角呢?
他最近也有新剧《风犬少年的天空》正在热播。
您能谈一下跟演员之间的合作吗?
魏书钧:因为左坤这个角色还是带有一些反抗性的,他的那种反抗性,很大程度上除了跟环境有关,他跟自己也有点较着劲的这种状态。
那么,这对于演员的特质要求就比较高。
我们看了非常非常多的演员,然后我觉得周游在此基础上是跟这个角色非常吻合的,所以就选择了他。
然后其他演员的选择也都是参考了角色所需要的特质,总之需要演员身上跟角色有很多能够契合的东西,然后再去挖掘他身上独特的一面。
看死君:影片中讲到了剧组拍摄的故事,然后提到王家卫、洪常秀、杨德昌等导演的时候,很多影迷都会心一笑。
这几位导演对你的创作有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魏书钧:提到他们也是因为,在我学习电影以及拍作业的过程中,曾深受他们的影响,渐渐地从喜欢到模仿,到去尝试,再到模仿失败。
他们总会有一些成功的东西激励着我,并指导着我。
但其实拍摄实践又是另外一回事,比如那些荒诞状况,有时候更多是成长经历中的真实的一部分。
提到的导演我很喜欢洪常秀,然后侯孝贤我也非常非常喜欢,很敬佩他们。
看死君:影片中有不少非常幽默的成分,我印象比较深的,其中一个是“有马无马”,另一个是计算器。
这些幽默元素是剧本阶段就有的,还是在拍摄过程中的随性而发?
魏书钧:都有,“有马无马”这个是演员王小木提出来的,我觉得挺有意思,就加了上去,这部分是在现场完成的。
然后计算器那个,是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类似的视频,很好玩,于是就写到剧本里面。
看死君:男主角阿坤这个角色,刚开始其实挺野的,留着鬃毛那样的头发;但在剧情发展过程中,他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迷茫。
能谈一下他的这个转变吗?
魏书钧:阿坤开车要去内蒙,其实并不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决定,就好比说,我要去内蒙见谁,或者要完成一个什么事,他不是这种。
但是随着他的性格,以及他遭遇的事情,把他搞得每况愈下的时候,去内蒙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成为某种必然,就好像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了,他跟女朋友也掰了,他妈也被他坑了,他的学业也是各种糟糕。
对阿坤而言,就更像是一种逃避,而内蒙则成了一种暂时性的必须要去的地方。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状态跟我原来的经历有一部分相符合的地方。
虽然我内心其实没有那么喜欢内蒙,对草原也没有什么强烈执着的情感,但我总觉得自己应该要去一趟,虽然最终我也没能去成。
看死君:所以影片中其实有很多“假”的东西,比如假驾照、假草原、假警察、假篝火等等。
相比之下,阿坤所追求的“真”的东西并没有如愿以偿。
魏书钧:我觉得真假还是同时出现的,除掉那一部分就是真的。
比如篝火那场戏,大家跳舞的时候,村长说我们这里不让放火了,就用这个灯代替一下,也很真实。
我就觉得,这种荒诞之外的那部分是真的,而且对荒诞本身的呈现,其实就接近于真,而并不一定要完全去呈现一个真的跟它去对立。
看死君:影片的摄影很有设计感,比如商场那个电梯长镜头的设计。
能谈一谈跟摄影师之间的合作吗?
魏书钧:我们的摄影师是王階宏,他也是《延边少年》的摄影师,我们一直在合作。
在《野马分鬃》开拍之前,我们在摄影上定了几个基调,第一我们觉得要简练,第二我们不想把它拍得特别碎片化,而是尽可能在一个镜头里面展现一个连续完整的时空。
第三还是要比较写实、朴素,而不是人为地通过镜头挤压别的情感,或者挤压别的细节给大家看。
这些都是摄影前期我们沟通的一个方向。
你提到的电梯那场戏则是我们现场弄的,刚好那个场景适合这样拍。
看死君:电影的片名叫《野马分鬃》,但其实整部影片中只出现了三次马。
魏书钧:其实马它是作为某种形象,跟主人公彼此互文的,或者说跟我们主题是互文的,就像那辆吉普车,它应该是在驰骋的任务当中,那么马则应该是在奔腾当中。
但我们后面那场戏中的马,却是被打了麻药的,对于戏中戏而言,它很符合一个逻辑,因为马生病了,所以她要去找她的老公。
但在戏中戏之外,我觉得跟阿坤的状态是互文的。
看死君:这部电影预计什么时候能上映呢?
魏书钧:具体的上映时间目前还未确定,但应该很快就可以跟观众在电影院里相见。
看死君:影片虽然入围了戛纳,但没有去成会不会有点遗憾?
魏书钧:因为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也是没有办法。
所以平遥这次还是挺重要的。
看死君:您的下一部作品是《白鹤亮翅》,能提前跟大家透露目前进行到什么阶段了吗?
魏书钧:还是前期的做剧本阶段,现在已经有两稿了吧。
我觉得整体上不会有大的变动,但是可能还想做得更丰富一些。
采访| 看死君;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行程如今已经结束,魏书钧的《野马分鬃》是我目前个人最喜欢的国产影片。
因为电影在之前入围过戛纳,所以在观影前我就已经默默调高了自己的预期,但看完之后影片给我的感受依然能够用惊喜形容。
电影从主角学车考驾照开始。
其实现代人学车和古代人训马是类似的程序:训马者用鞭子和缰绳告诉马儿该往左还是往右,听到“驾”时该奋蹄,“吁”时该止蹄;驾校教练则用交规和粗口训练学员踩油门和刹车的时机以及倒车入库的要点。
驯马和学车这两种行为本身并无问题,甚至都是很有必要的,毕竟马儿不经训练就会伤人,人如果不学交规直接开车上路就会变成危害社会安全的马路杀手。
关于驯马,我们或许还能指责其中不道义的部分:毕竟马儿不是生来就必须让人骑的,人在驯马的过程里,多少会做些伤害马儿的事情,以让其违背天性。
但是对于人来说,“遵守规则”是一件天然成立的事情,如果把我们的人生当作一个游戏app,那么我们每个人在脱离子宫产生自我意识之前,就已经自动勾选了那个“已详细阅读以上规定并同意”的按钮。
人类身上的社会属性,让人天生就无法像其他动物一样获得全然的自由,不管你能否感受得到,规则就像是一个人体里虚无的器官,平时我们或许感受不到它的存在,然而一旦我们要是想要像左坤那样不顾规则全凭本心行事,那么虚无的器官就会变成体内巨大的结石,让你感到绞痛,我们对于《野马分鬃》的共情也正源于此。
电影的片名“野马分鬃”是太极拳中的一式,气沉丹田,双手抱圆在胸前,手往左或右一送,便能抚平刺头野马炸裂的鬃毛。
太极之于中国人,不光是武术套路,更是人情套路和处世哲学,在生活中和职场里,会“打太极”的人总是要比别人活得更恣意更舒服的,而那些不按套路不受规训执意要当野马的人则总会被社会饱以一顿又一顿四两拨千斤的老拳。
《野马分鬃》的男主——周游饰演的左坤就是这样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在电影中,社会规则与人情套路对人的约束和主角对自由的向往这一组矛盾关系,也共同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叙事核心。
电影的叙事主线讲述了一个青春迷茫的故事:录音系的大四学生左坤因为频繁顶撞老师导致必修挂科无法顺利毕业,而无法适应电影圈游戏规则的他在片场里也格格不入处处碰壁,即将毕业踏入社会的他似乎找不到自己的前路会在何处。
然而和一般的青春片不同的是,这部《野马分鬃》讲述的不是一个成长的故事,反而是一个自由的灵魂被阉割和规训的故事,因此当电影结束时,我们不会因主角得到了成长而感到心情愉悦,反倒会陷入到一阵热血已凉的怅惘里。
导演在电影中构建了一组意味盎然的意象:在城市拥堵道路上龟速行驶的小轿车、左坤的那辆二手老爷越野车以及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奔跑的野马。
在这三种意象之中,那辆二手越野车处在一个不左不右的尴尬位置:它高大的底盘设计、皮实耐操的车身、强劲的马力全然是为了野外的复杂地形而生,但是这些在城市不仅不是优点,甚至还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拥堵的交通让其全无施展本事的余地,硕大的车身连找个车位都难,和奔驰宝马法拉利们相比,它也无法起到彰显车主身份的作用。
但在不属于城市的同时,它同样也不属于草原。
越野车虽然是为了越野而生,但它同样难以摆脱它身为一台机器的身份,它得加油才能跑起来,不像草原上的马儿那样吃草就能活;草原上的牧民们或许有给马治病接生的本事,但如果那辆二手越野在草原上抛锚,恐怕也很难叫到救援车,而且按照最后左坤卖车时的成交价,修理和救援的费用加起来可能要大大超过车本身的价格。
这辆吉普车几乎就是左坤的精神镜像:就像是吉普难以适应城市的道路,左坤也难以与社会和片中的种种规则和潜规则共处;左坤在精神上向往着草原,但是那里也没有属于他的毡房和马群,他那双握收音杆的手估计也握不了套马杆。
而这也注定了他所追求的自由注定了只能是一场必然会醒的梦,当不成野马的他也只能被捋平鬃毛,装上马鞍,成为一辆在城市里遵守交规按照导航行驶的车。
电影也在结尾处给左坤举行了一场精神上的割礼:身穿囚服的主角低头往下望,看到了一群和他一样身着囚服的人缓缓打出了一式野马分鬃,又匍匐在地上,用臣服驯良的姿势摆成了“感恩”二字,由上及下的俯拍镜头,也加倍放大了其中驯服的意味。
他们在向谁低头?
之于左坤,是那些试图驯服他的人,或者说那些人身后所代表的社会规则。
那一刻他会不会想,如果他不和老师顶撞、听自己女朋友爸爸的话去考公务员、陪女朋友去迪士尼而不是去草原、老老实实的考上一本驾照、像那位导演一样学的人情练达左右逢源,自己的人生会不会过的更好?
也许他自己也得不出答案,也许这两种生活也都很坏。
看到这儿的我几乎被电影致郁。
但最终,导演还是在片尾用一段独白让他做出了选择,主角心中的残念化成了一匹破碎的野马,在银幕上不连段的奔跑。
但电影也并没有安排一个彻底灰色绝望的结尾:当知道这部车有可能会被转卖到牧民的手里用以牧羊放马后,主角将吉普车贱卖给车贩子的举动多少有着一种放生的意味。
我不愿将这一情节解读为主角对过去自我的断舍离,我更愿意相信那是一种他对那辆吉普车——他精神的化身的一种成全,也许在真正的草原上会有一处吉普车的乌托邦,吉普车的油箱永远盈满,也不需要考虑抛锚的危险,每天都能和野马与牛羊一起,永远自由的奔驰下去。
回到了北京后,我听闻了贾樟柯在群访中官宣,从下一届开始平遥国际电影展将交给平遥政府,目前的团队会从影展退出,政府会寻找新的团队来继续承办影展的消息。
关于团队的退出,贾樟柯给出的理由是“希望影展可以摆脱贾樟柯的阴影”、“希望能够在影展高点的时候退出,即使培养出新的团队”。
但当这条消息出来后,我脑海中第一件出现的就是今年平遥藏龙单元四部影片《裂流》、《妈妈和七天的时间》、《不止不休》、《汉南夏日》被紧急撤映的事儿。
面对这样的局面,影展最终还是把藏龙单元对应的费穆荣誉奖中最重磅的三个奖项颁给了这些“不被允许放映”的电影——《妈妈和七天的时间》拿了最佳影片、《不止不休》拿了最佳导演、评审荣誉被颁给了《汉南夏日》。
这样的结果,颇有一些像野马不愿被戴上鞍辔的意味,而贾科长的这波激流勇退,也有一丝左坤卖掉吉普车的悲怆感在。
那么,在失去了贾樟柯改由地方政府操办后,平遥影展又会有着怎样的未来?
念及此事,我的眼前又出现了《野马分鬃》里的那条近乎凝滞的汽车河流:车辆们以近乎抛锚的状态横亘在马路上,沉闷的空气里,剩下的只有徒劳的鸣笛声和车里情绪暴躁的人们。
原文首发于“奇爱博士讲电影”,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底色是青春片,但拍中国的大学阶段实在是感觉有些老了 ,且年代感混乱。
有手机支付的年代,女朋友在大卖场作礼仪,招待所的电脑,土老板出唱片,种种,怎么看怎么像是不同十年间的元素拼贴。
即将报废的越野车,成为男主自我的外化。
这是影片最直接的“男人与马”,也是最早出现的“马”的意象。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发生在驾校,是男主没来由的怒火。
我尽量理解所有青春片里男女主任说不清道不明的别扭,但也对男主一开始的行为充满疑惑,且到后面也没有找到理解的途径。
男主能在大学时期用1万元买下一辆越野车,物质的底色应该并不贫瘠,也未见他在精神上有怎样的追求。
只是在片场问了神头鬼脸的导演一句“有剧本吗”不能说服我让我相信他爱电影。
后续的各种选择也都摇摆不定。
用“青春期的不安”来解释十五六岁时候的男女或许可以,但不能解释20多岁的男大学生。
尤其男主还是在大学时候就经常跑片场接活的这类型人,由此,选择参与那部草原电影录音的原因,就需要解释和阐明。
这部电影用刻板形象塑造了男性,也塑造了女性。
只是投注的关怀不同。
男人想要征服,想要得到更多的马,想要用马去征服更多的马,身边的兄弟是狗,得不到的女人是未被征服的马,只要征服,马匹就会顺从。
放在这部电影里,几乎能够一一对应。
incel的兄弟是能够为我两肋插刀的,我也愿意为兄弟肝脑涂地,做什么都带着兄弟,苟富贵莫相忘。
女朋友是拜金的,随时可以离开我的。
而我哪怕被小女友抛弃了,也能够随时遇见下一个更加漂亮的女演员大姐姐,她对傲慢装逼的男导演爱理不理,却与我发生一夜情。
这部电影,时间上如此新鲜,内容上如此陈腐,偏偏看起来卖相又还不错。
这部极为自恋的电影,让我几乎记不住任何一位女演员的脸。
男性角色哪怕导演,依旧是刻板的,但多少给了几个镜头呈现油腻与傲慢。
而从影片一开始就出场的女朋友,只记得住她的腰肢。
一位学中文的女大学生,当礼仪跳热场舞蹈的目的是为了带爸爸去香港。
两个人都是大四学生,女生仍然在忙碌着做礼仪相关的工作,回应男生“能不能穿那么少”的问题,用的是“校招有结果了我就不做了”,也完全没有给出女孩子从事专业相关的镜头,不论是学习或是找工作。
对于女生的许多行为,例如看到跑车时候的艳羡眼神、带爸爸去香港的执念,或者说是自己在大四想去香港的执念、专业是中文,但执着于做礼仪,也没有任何交代。
影片或许想要塑造一个物质的拜金女的形象,但后文出现的父亲角色,又让这个角色显得莫名其妙。
女孩的父亲执着于让男主进入体制内的录音家协会,而这个父亲的角色像是小康阶级的体制内父亲,至少是国企或是事业单位相关。
父亲这个角色和相关情节,凸显了男主的棱角(或许也是不甘?
),但又让女主的前期行为显得奇怪。
电影最有意思的镜头是尾声部分,那辆已经不属于男主的越野车被开走,从后座视角,看车上贴膜,上面有路线图。
我在想是不是知道看到因为电影快结束了,所以连着我的心情都好了些。
与《地球人》相关的部分也有趣,不论是那位老板的气质,还是丢cd的情节,都比男主的无病呻吟有意思。
🎬《野马分鬃》迷茫,是青春的不二表征。
意气风发的青年们,此时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
从学校里的单纯象牙塔,步入了刀光剑影的社会;从宿舍里面的集体生活转为一个人的单打独斗;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点,跨入了真刀实枪的实践。
面对如此剧烈急促的转折,青年们怎么能不迷茫呢?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阿坤,站在大学和社会的分水岭上。
他与所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样,面临着对未来的迷茫和憧憬,迫不及待想要好好闯荡一番。
一辆意外购得的二手吉普车,成为他逃离平庸生活的契机,一场“前途难料”的冒险由此展开。
本以为这辆吉普车会带来新希望,却将他带到了人生的另一个路口。
二手车的状况百出,工作与爱情矛盾频生,理想与现实天差地别。
他只能通过叛逆放纵,掩饰内心的空虚恐惧。
在这段荒诞不羁的日子里,他寄希望于去内蒙看星星,体验无拘无束的自由圣地,最终却因无证驾驶被拘留。
在接踵而至的碰壁驯化下,感受到成长的代价与生命的无常。
年少时的离经叛道,总会遭遇挫折坎坷,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谁还没有年少轻狂的岁月呢?
人都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不断的试错、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去发现更大的世界,然后,你不断的成为自己。
历经生活种种千锤百炼后,阿坤依然选择了诗和远方。
未来充满了无数未知,或许在某一天,他会找到人生的答案。
生命总有些时候,我们是需要奔跑的,逃离身后或者奔向远方。
青春终会成长,迷茫终会散去。
野马分鬃 (2020)6.3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 魏书钧 / 周游 王瑞琪
在玻璃上贴黑车膜,与生活偷情就不用管现实。在草原上举收音杆,把理想录入就不用管未来。大学的最后一年,我报名了不会参与的公务员,戴上了不属于自己的学士帽,像在舞台上吹不响小号的演员,在草原上不会奔腾驰骋的野马。我曾对这世界充满了野心与期望,却在电台里听到地球人的瞬间,顷刻溃不成军。
没卖惨,没煽情,没打爱国牌,没用小鲜肉,各位观众,请问您还要怎样?躁动不安的青春就是如此没有方向。周游的口音有点像夏雨。
有些聒噪,有些虚浮,故事没沉下来,所以显得有些滑稽,如果拍成一部躁动不安、无处宣泄的纯朋克电影,会更好。
跟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野还是一个味儿,只是更孬更怂更浑了些。野马不用分鬃,直接头剃了感恩。马的点题很扎实了,最后独白实在多余。导演夸摄影拍的东西“太洪常秀了”,品品这里里外外的皮里阳秋。
Insider jokes比想象中少,好评(当然,也已经够多了)。但从形式到表意,真是没有太多东西可以夸的,过满的调度并没有让整体变得流畅,无数规整的起幅落幅肉眼可见地钳制住了幽默感的发挥和情节推进的节奏,130分钟纯属虚胖。
看完真的很想哭很想很想哭 好想自己陷入到一个很大的牢笼 而魏书均破开然后出来。声音的设计太棒了 真的让我获得很大启发。有极大的触动 但是一下子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起 最近一直都在抱怨傻逼大学花一堆时间在不是电影的地方 混乱的人际关系 曾经心中的电影就像内蒙古的野马 要么在遥远的地方 要么在野马分鬃的监狱。回想到几年前在困惑 我没有那么多经历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 我真的不知道。最好笑的事 我终于也称为映后问傻逼问题的观众 但魏书均说的一句话 我觉得还是值得。大概意思我的理解:得深陷这种教育 才能更好的反思 和“珍惜春光”吧。真的很喜欢 也真的很感动
浓烈的灰色毕业礼,抖出的几个黑色幽默包袱有点扎心了。苦难不通往成功,可是“当”就得上,当当不一样。终究没看到真草原,倒是在看守所学会野马分鬃,毕竟沉湎越野的男孩终点是国考截止日期。
【B-】故事实在不感冒,懵懂迷茫的电影青年日记+各种私货吐槽式的社会人侧写,学生气浓,但魏书钧对影像的把握确实很有灵气,愣是把一堆破事儿拍的饶有趣味。
求求别是二三线的青年stereotype。 略失望 几个片段还不错
散中有力,一边探索着建立理想主义,一边嘲讽着虚伪的现实,两边互扇一个耳光,理想主义被打得更痛一点。
12/5@影城 过了个欢乐的生日可还行(
注定不会是一部受众特别多的片子。没有戏剧化的叙事结构,缺少戏剧冲突来推进情节,也看不到明确的主线,所想表达的东西都赋予在种种意象当中。虽说这部电影并没有将方方面面做到极致,但跟其它华语电影相比的确别具一格。商场和农家乐两段长镜头的场面调度非常厉害,富有生活气息,又极具思考价值。
很有灵气的一个片子,某种程度上是最接近自我状态的一种表达,而这种表达则体现出一种率性的自由,亦是一种青春期不成熟的反叛意识,所以说这片是青春片其实也没啥毛病。但要是以传统青春片视角来看待这部电影的话,似乎还有很大的不同,没那些狗血的你情我爱,也没有热血的澎湃青春,更没有跌宕起伏的苦大仇深,而是属于迷茫和虚无的一地鸡毛,而这种虚无,总有人会渴望被放大。在充满主旋律的中国电影市场里,本片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一股有着“叛逆精神”的逆流,从电影艺术的多样性角度出发,终归还是需要这种电影的。
7/10
技术流值得鼓励,商场电梯的镜头值回票价
虽然明白想要讲什么,但却感受到一些不真诚,更像是个学生作业。
时而灵活熟稔地把玩着那些关于洪尚秀、创作的“背景笑话”,时而又只是很单纯的借用公路的元素炮制很生活化的“囧/尬”笑点。不谈其它,能在影展中适时插到这种不停止笑果感染、能让人快乐进行下去的,初步印象就加一分。谈到中国式的青春片,总是会不可避免地涌现出“非主流伤痛文学”、“响应号召逐梦新时代”的两种极端范式;但阿坤和童童的故事不是这样的,它带着些“那些牛逼闪闪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的惆怅与无奈,也有着“100首歌1张专辑100首诗”的浪漫与理想。两个主演的诠释也是锦上添花,更期待周游和蒋勤勤演的那部剧了。
挺喜欢的,最喜欢的可能是阿坤说草原上的马没有马蹄铁,然后撕课本模仿草原声那一段。没想到魏书钧是个rapper...青年一代对内蒙的集体向往有人研究一下吗。导演说拍了就拍了,奖只是另一个体系,心态挺好。还有一点,剧作很完整,加分。
我想做一只在草原自由驰骋的野马,可现实却被一张驾照缚住手脚寸步难行。真实又虚幻,粗犷又细腻,嘲讽与自嘲,以及不露声色不炫技但很有风格的镜头运用。
2020涌出来一堆讲述如何拍电影的电影,数量可能不下十部。《野马分鬃》以二手越野车和内蒙古野马做意象符号的勾连,加上cue一些导演大家的名字,尤其是对传媒大学电影教育和剧组油腻开工的揶揄,引到评论人士和影迷现场叫好——就如同片子里学个电影搞出莫名其妙的感觉良好。然而后半段,刺头、叛逆、不满的青春焦躁,似乎在草原上,彻底失去了优越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