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舞女

La Danseuse,巴黎影舞者(港),狂舞挚爱(台),舞者,The Dancer

主演:斯蒂芬妮·索科琳斯基,加斯帕德·尤利尔,梅兰尼·蒂埃里,莉莉-罗丝·德普,弗朗索瓦·达密安,路易多·德·朗克桑,阿曼达·普拉莫,德尼·梅诺谢,戴维·鲍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捷克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6

《舞女》剧照

舞女 剧照 NO.1舞女 剧照 NO.2舞女 剧照 NO.3舞女 剧照 NO.4舞女 剧照 NO.5舞女 剧照 NO.6舞女 剧照 NO.13舞女 剧照 NO.14舞女 剧照 NO.15舞女 剧照 NO.16舞女 剧照 NO.17舞女 剧照 NO.18舞女 剧照 NO.19舞女 剧照 NO.20

《舞女》剧情介绍

舞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来自美国中西部的洛伊·福勒是一位在巴黎歌剧院跳舞的舞女,能成为美好年代时期的符号人物,并非命中注定。在追求完美舞姿的道路上她从未退缩,即便是冒着后背拉伤、灯光灼眼的巨大威胁。但她和伊萨多·邓肯的相遇,这个对荣誉有着狂热追求的天才将会使洛伊·福勒失去一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落头氏之吻9号房间美人鱼西风烈动画锻炼XX:同一屋檐下儿媳记大病你好世界最萌警探灾难大电影妖怪人贝姆BEM~BECOMEHUMAN~爱过之后来临的恐惧街:舞会王后CCTV杀人案件恭喜发财之谈钱说爱火锅传奇大明劫冰糖葫芦甜心德黑兰:爱之城逃走的女人老婆就一个未知哭声圣诞快乐Byplayers2:如果名配角在TV东晨间剧里挑战无人岛生活的话无敌女士Bua婚前故事女王与国家非亲兄弟芭芭拉遇上了艾伦

《舞女》长篇影评

 1 ) 可惜在后半段 但还是喜欢的

7.45这世间就是有那些秘而不宣的事情 如 她问“你是否想要rape me”然后就 啥意思不肯被驯服的人是没法入教的 那么 有信仰就是已经驯服的崽吗 信仰和宗教可以或应该划等号吗 是的 有信仰也是可以不被驯服的 你信的是这部分不是那部分 在我看来 你信的是活的那不信的那块可能已经死掉了好马可以常有而 伯乐真的罕见 她的运道还是好的这样简单的装置在初次的舞台上便大放光芒 真美 女主对美的感受是天生的这舞姿需要如斯膂力 不会让那姿态的美稍许减弱?

若让男子来呢 应该是另一种美了吧即使是鬼地方但人一旦多起来就马上有了生气(伯爵公馆 叫公寓就太小了)后半段开始莫名其妙了 虽然所谓的审美还在线 但很多东西都沉陷(呈现)出无力感 无论是情感上的 还是那段她精心设计很久的舞台效果完全没有 那感觉还远不如第一次 一切都好像是被一种莫名感裹挟 太可惜了 虽然我竟然还是很喜欢 那突然出来的还要和她那啥最后搅得她心一团乱的小舞女好像是Jepp的女儿 那个伯爵演员很棒 看过他一部电影的 可惜前几年走了

 2 ) 一条过长的短评

处女作如此,难得。

情节与镜头处理干净利落,父亲的逝世仅用枪声,骑马而去的强盗,浴缸的血水来交代,且很清楚。

又如大篇幅地呈现舞蹈之美,而在伯爵点火自焚与剧场霓虹灯坏又用快剪。

故事线简单,有人觉得故事太单薄,戏剧冲突弱。

但这只是传记片比较常规的方式,不算糟,顶多新意不足。

另外,片子达到了这么一个效果:简单的流水叙述,将舞者的隐忍坚毅与表演的精彩呈现得淋漓尽致,确实将舞蹈家的神韵传达出来了。

那么便足够了。

对应关系很多,于是事情就可以整理得更加清楚。

父亲的血水与教堂的红酒,父亲的泡澡与福勒的泡澡,福勒的失落与邓肯的胜利,福勒的绝舞与路易的自尽。

塑造邓肯歪曲事实得有些恶意(毕竟是现代舞之母),百合情节非常的刻意与不必要,两人之间顶多是同行的惺惺相惜罢了。

如果导演觉得那是必要的,我只能这么理解:福勒看到了一种真正的舞蹈天赋,轻盈而自然,“她才是真正的舞者”。

比起那种天赋,她却是靠刻苦一点点把成绩给堆积起来的。

她的舞蹈表面轻盈,轻盈之下背负着太多沉重,甚至包括不属于她自己的沉重。

于是,她就想把这种美的天赋推给世人,不惜一切努力。

惺惺相惜之感与对于美最纯粹的追求驱使她那么做。

可她得到的却是对方的不屑,这种不对等于她是残忍的,当场恼羞成怒。

可恼羞成怒过后,她渐渐领会到对方与她的不同。

她极力想要通过改变自己而获得某种对等。

只是换来的仅仅为失望与对自身的摧毁:对方全盘否定了她的艺术,无论是她的方式还是她的美。

另一个毛病在于,即使是一个关于女性舞者的故事,导演是不是也太厚此薄彼了:我并不觉得导演没有能力去塑造一个丰满的男性角色。

其实说到底还是太服务于传记主角本身了。

 3 ) 燃烧生命的旅行

首先不必将《舞女》想象得过于晦涩深奥,它简简单单讲述了一个对舞蹈有敏锐触感的姑娘如何打破传统舞蹈的条框,传播新艺术理念并最终被认可的故事。

记得走出放映厅时全身尚沉浸在影片带来的自然却又不可言状的愉悦情绪中,无论如何也找到不到合适的词句概括,直到被同伴点醒:看得很舒服。

不可否认《舞女》从人物出场到情节编排都衔接得不露声色、有水到渠成之感。

导演没因任何上述两方的失误给观众制造出戏或厌烦的机会,对节奏的精准把握贯穿全场。

甚者,《舞女》作为处女作朴素地令人惊叹——只有扎实的叙事,找不到过度膨胀的炫技或“想法”。

当然叙事结构过于传统在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它为部分阅片多多的影迷带去的惊喜。

《舞女》的不露声色甚至持续到了结局。

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功,没有万劫不复的失败,是的观众听到了掌声,但那不是最末的声响。

导演最终将故事终结在一个庸常的午后:女主角完成了一件牵挂许久的事。

全片终。

然而,个人对影片最不满意的部分同样出在结尾,准确说是最后一个镜头,富勒和几个舞女向前奔跑,我第一反应是好傻啊天(现在仍然这种感觉),总以为这样放飞自我的姿势出现在此过于刻意。

选角和最后的角色呈现是《舞女》另一大亮点。

富勒是粗野与优雅的混合体,舞台上的她符合人们对舞者气质翩翩的想象,枕下长期藏匿的枪却暗示着其野性的一面。

路易的风流与脆弱和他的贵族姓氏一样属于旧时代,他的一举一动不像真人而像古欧洲精致的油画。

至于他的自杀,也像一枚棋子的出局,预示着旧时代贵族在历史舞台的谢幕。

和这些另类角色相比仍不失另类的,还有后来登场的舞女邓肯。

这个角色拥有《彗星美人》式出场,在余下的剧情也承担了类似《彗》中伊芙的作用。

伊芙和邓肯这类角色往往让观众在憎恶与佩服间纠结,因为她们腹藏对好人而言过剩的心机,却也拥有与之等量的横溢才华。

心机似乎只是她们急于展现才华下的微小副作用。

邓肯再忘恩负义,富勒、路易、剧院观众乃至观影观众也不得不承认:未来是她的。

即使没有富勒,她的艺术改良迟早被他人注意。

富勒派在舞台与舞蹈的结合追求极致,代表古典的华美;邓肯派强调舞者个体魅力,更接近现代风格的简约。

莉莉-罗丝.德普出场有限却表现抢眼,兴许在戏外,未来也是她的。

影片最具诗意、也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一幕,大概来自富勒父亲的死亡:野外,浴缸破裂流出红色的水,是温水与鲜血的混合。

虽然过度的情绪渲染和超现实感令这个镜头与随后的拍摄风格有些割裂,也不能否认此景此意象张扬的审美价值。

不只是导演有意还是我想象过剩,影片似乎从来在传递一种状态:燃烧。

从富勒为父亲执行火葬,到镁光灯“烧坏了”她的双眼,至最后路易驾车自焚...富勒身着白衣仿佛将自己包裹成蜡烛,她的这段人生旅程也伴随着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燃烧,危险、疯狂而动人。

 4 ) 还是那句老话:为了看似毫不费力 你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昨天刚刚和一位做法国电影节研究的老师聊到“danseuse”这个词,可以用来指代”起到重要作用的角色“,比如电影之于法国文化。

他不好意思地说,这是一个有点macho的说法。

然后今天就去看了“La Danseuse”,在韦瓦第的四季曲中,看完了Belle Epoque的舞蹈家Loïe Fuller的故事。

她曾是那个将科技代入舞台表演的先锋,那个曾经风靡巴黎艺术圈的缪斯,那个让罗丹曾用一座雕像致敬她的回旋舞的icon,然而如今却几乎被人遗忘。

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里,她的墓地就在她的rival,也就是电影里lily-rose所扮演的Isadora Duncan的被人精心维护的墓碑旁百米不到的地方,几乎被杂草所掩埋而难以辨认。

“L'injustice perdure." 世界就是这么的不公平。

导演如是说。

这也是她最初想将这位鲜有人记起的舞者的故事搬上大荧幕的原因。

她说,我们这个年代已经很难再出电影大师了,也几乎无法重新复制我们所仰慕的大师所处的时代之辉煌。

然而也许可以再现他们的辉煌。

所以她花了近六年时间,用一种匠人的心态,来创作、拍摄、打磨这部处女作,成熟得让人难以相信这只是处女作。

这恰似Fuller的舞蹈。

客观地看来,Fuller的回旋舞,与其说是传统意义上释放身体的可能性的、自由的、追求唯美的舞蹈艺术,不如说是一门追求精准的、充满匠人气的技术。

回旋舞,正如电影里所展现的那样,需要数学、化学和光影效果的科学知识,要求舞台服装和舞美效果的精准,一遍又一遍与技术人员的排练。

仅如蝴蝶一般美丽的白色舞裙的一项,就需要轻盈而又饱满的材料,她从最初的棉布,不断探索,直到找到最终演出所使用的丝绸;为了能够更好地呈现光影效果,她曾向包括爱迪生在内的专业人员和科学家进行咨询,最终发明了辅助布料反射彩光的磷光盐;为了准确的呈现舞台效果,仅一次演出,她就需要和多达25位技术人员进行协调和彩排。

更不用说那在光彩炫目的舞蹈背后,为了轻盈自如地挥舞舞棒,日复一日的力量操练。

这也许是为何Isadora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她的rival。

如小仙女般的Isadora,是青春、天赋与优雅的化身,她随意舞动,就是danseuse。

Fuller难道不知道什么是自然、简单、纯粹的舞蹈与艺术之美吗?

只是她为了看起来毫不费力,需要比别人付出成倍成倍的努力,需要每日数小时的操练,需要反复设计的技术特效,才可以达到在舞台上呈献给观众的那短短数十分钟的美的惊艳。

然而这一切,没有一秒未预先排练,没有一秒未浸透汗水与伤痛。

是的,世界就是这么的不公平。

好在,艺术本身没有阶级。

固然,与生俱来的天赋确实让人惊艳,然而笨拙的我们大多数,依然可以通过辛勤的努力,去追求我们心中的美。

只要你付出足够多的努力。

不是谁都有小天才Xavier Dolan的灵气,Di Giusto用La Danseuse告诉我们,匠人也可以做出充满灵气的电影。

一些fun facts,关于导演有多用心,才将一部辛苦匠人的传记片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恍如隔世的城堡、林中起舞的少女、秘境中的女女之吻、白日如黑夜的没落贵族、一个舞台仿佛整个世界的纯粹。

比如,将父亲设定为一个第一批去美国淘金而横死他乡的法国人,并将母亲设定为一位第一批美国女性运动组织之一”the Mothers“的成员,以给予舞者更深刻的时代背景。

又比如,Gaspard饰演的Louis完全是导演虚构的男性角色,以便为了neutraliser-平衡Fuller本身的同志背景,避免性取向喧宾夺主,模糊电影的主题。

而Louis这个角色的存在,不仅在众女性角色中构建了一丝性别平衡,其如幽灵般存在于舞者生命中的诡秘气质,更好似扮演着Fuller内心深处的另一面,将那些无法治愈的痛苦、脆弱与绝望肉身化。

据说,电影最后的那一场“镜之舞”(La danse des miroirs),仅演出了一晚,在凌晨两点至八点间,于Opéra演出了两场。

是为绝舞。

而Fuller本人一直活到了65岁。

最后一点题外话,影片保留了Fuller在美国被人盗用舞蹈设计而无计可施,转而投奔法国寻求演出机会同时寻求专利保护的细节。

不禁联想,这是否也是对美国式商品化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嘲讽。

或许只有在法国这个将文化视作无价精神遗产的国度,才有那么早就开始保护艺术家的知识产权制度,才有如此鼓励新电影和新电影人的众多电影节(戛纳给了影片7项提名),才有愿意支持独立电影人的投资人(影片的发行商为独立电影制作公司Wild Bunch),而最终艺术电影也可以在普通院线中取得一定的商业成功。

当然,对于那句老话“为了看似毫不费力 你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这一种成功的前提也许是,一个完善的、或者起码是完整的艺术创作的制度框架支持。

所以,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在那样一个国度里,曾经成就了美国人Fuller,如今也成就了这部可圈可点的导演处女作。

 5 ) 难得的是她对所追求的坚定不移

一开始看完后,我对剧中人物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影片的意义并不是很清晰。

女主是女同与这部电影的主旨感觉没有多大意义,而男主的存在又是想要表达什么呢?

可能想要从侧面反映一些问题,但是又因为这些戏份将主旨带迷离了,或者说效果减弱了。

不过看了其他人对电影的剖析后,就发现各种角色设定的原来有着十分重要的含义。

有人提到剧中女一和女二分别是各自领域舞蹈的先驱,其实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这一路来对自己所追求的舞蹈的坚定自信。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坚定自己的舞蹈是美丽的。

我想正是这种坚定自信感染了她的伯乐,她才对她成功毫不怀疑。

平常我们很难能做到在一堆否定的声音中仍坚持自我,并不断为之努力。

这应该是发明创新所必备的一种精神。

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地方。

 6 ) 夹带私人情感的《舞女》影评

法国女导演Stéphanie Di Giusto的处女作《舞女》(La Danseuse)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德彪西大厅内平均年龄骤降,持影迷证件的电影学院学生占去了大半,主创入场时的阵阵尖叫看得出该片在法国年轻人心目中极高的期待值,片头一出喊声此起彼伏,我不禁自我怀疑是否早已暮年心态。

该片的卡司算不上豪华,但绝对是新潮而夺人眼球的,女主角由法国创作型歌手出身的演员Soko出演,其跟克里斯汀的恋情前阵子正闹得沸沸扬扬(说好不提这个的……),剧中与《彗星美人》里伊芙的形象类似的Isadora由德普与凡妮莎的女儿莉莉 · 罗斯 · 德普饰演,这位不到十八岁的名门之后早已习惯成为闪光灯的焦点,男主角是因《漫长的婚约》为人熟知、饰演过伊夫圣罗兰的法国知名男星加斯帕德,他同时是多兰《只是世界尽头》的男主,巧的是这两个角色都叫路易。

《舞女》讲述的是美国现代舞先驱洛伊 · 福勒的片段人生,福勒凭借具有革命性的编舞跃升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符号人物。

影片先是描绘了她与身为马术骑士的父亲鲁本在美国中西部的野性生活,原名玛丽 · 路易的她害羞、内向、孤僻,喜欢于夜深人静时在本子上设计舞蹈、秘密排演王尔德的剧目Salome。

因父亲被不明人士射杀,玛丽前往东部寻找发迹的机会,与母亲莉莉一道生活,后者是禁酒运动时期狂热的黑衣支持者,显而易见,玛丽难以忍受修道院内的禁欲生活。

而正是在纽约,玛丽悄悄开始了自己的舞蹈生涯,她的舞姿吸引了法国贵族路易的目光,主创解释路易为许多历史人物的合体:典型的上层阶级贵族,生活奢华却弱不禁风,离不开乙醚与衬裙的气味。

玛丽临时起意,偷了路易的钱前往巴黎。

在巴黎,改名为福勒的她凭借独特的蛇形舞蹈一举成名,从小剧场Folies一路跳到巴黎歌剧院,精彩的演出风靡全城,然而台前的风光掩盖不了恒久的自卑,后台人生的纠结辗转,高强度表演后的昏厥,接二连三的快门声显得格外讽刺。

路易回到了巴黎,两人的关系恢复如初,一段香艳的亲密戏更是淋漓尽致地道出那个年代的璀璨流离。

福勒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源自于与同样来自美国的舞者Isadora的相遇,赏识后者的才华,福勒将她引荐给了诸多名流,然而,Isadora最终成了福勒的噩梦。

在福勒的帮助下,Isadora的事业逐步腾飞,名气渐渐压过福勒后却全然不顾伯乐之恩。

两人模糊不清的暧昧情愫对于Isadora而言不过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狠狠地将福勒脆弱的真心击碎,未竟的亲吻留下的幻觉成为福勒日后人生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自弃多时的福勒最后时刻的翩翩起舞尤其动人,坦诚地面对光鲜亮丽的舞姿背后千疮百孔的灵魂与自我。

唯有掌声,无尽的掌声,无言的掌声,足以致敬这份赤诚。

这部片子很容易被人拿来与《黑天鹅》进行对比,不可否认里面对舞蹈镜头的重塑比起后者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对特写镜头和长镜头的描绘谈不上完美,但其营造的时代图景即使在观影结束许久后回想起依旧历历在目,沧桑而美好的气息挥散不去。

这是部很有个人想法的传记片,通过描述福勒舞蹈生涯的跌宕起伏和个人情感世界的纠葛勾画出一个渴望随时代浪潮漂流却注定挣脱不开淤泥束缚的脆弱生命,镜头从开场的灰暗阴沉移到巴黎歌剧院的金碧辉煌,灯光下美轮美奂的舞蹈让人不禁感叹,那个年代的巴黎真是场流动的盛宴,即便有再多的纵横笑泪,艺术质感从未缺失,正如翻转的彩虹,历久弥坚,终究是划过天空的一道美好痕迹。

法国文艺评论家Arsene Alexandre一百多年前的评论如今依旧适用, “你所看到这个如痴如狂地跳着舞的、奇妙的、梦一般的造物,在她花一样的堆叠的面纱下,不停旋转着的画面,时时刻刻千变万化。

”来法国之前,我对它的印象离不开文学艺术作品中奔腾的浓烈的浪漫气息,然而巴黎地铁熏人的气味和路人警惕的目光瞬间将我的一切幻想砸得支离破碎,而对《舞女》的爱,正是因为它所塑造的时代,还原了我心中的巴黎,心驰神往却不复存在的美好年代。

 7 ) 沉重的肉身对翅膀的贪恋和追逐

洛伊·福勒的回旋舞是一门舞台综艺,为了台上的一分钟她需要同时与25位灯光师景具师舞美师默契配合,需要在力学光学数学化学视觉生理学等一大堆的公式推导中精算出穿透崇山峻岭的惊鸿一瞥,需要练就宽厚的臂膀以迸发超人的膂力来挥动一米长的舞棒带动100码的舞裙……然而,福勒帝国所有这一切,在伊莎多拉·邓肯出现的那一瞬轰然坍塌,邓肯着一条衬裙轻盈舞动几下手指和脚趾就完成了化蝶。

后来,福勒当然疯狂地跌入邓肯的情网,那是沉重肉身对翅膀的贪恋和追逐……后来的后来,两人都葬进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相距百米。

导演筹备了6年的处女作,勉强达标的传统传记片,中规中矩行色粗粝,算是包藏四段钻石级舞蹈段落的矿石。

据说舞蹈全是女主本人上阵,折叹!

德普女儿首秀,化身舞神邓肯,露珠精灵一样的菇凉,强尼为之暗淡。

 8 ) 化茧成蝶

影片首先描绘了一个美国西部的场景:一个女孩在农场上帮忙,闲暇之余就朗诵着《莎乐美》的台词,沉浸在即兴表演的快乐中。

她生得并不很美,身材高大,面部线条带有几分刚硬,连眼神都透着倔强。

女孩富勒的父亲住在偏远的乡村地区,酗酒,淘金,过着任由性情的生活。

富勒的母亲则是现代宗教文明的代表,教会严格克制的作风在她身上体现到了极致。

这两者的相遇,仿佛希腊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撕裂与融合,富勒便是这种融合的体现。

  在一次救场行为中,富勒意外获得了灵感与启发,用一袭白衣创造出惊艳了世人的花之舞,并在之后的日子里不断改良服装,引入灯光、镜子等现代剧场手段来完善自己的艺术。

当剧场的老板轻蔑地宣称舞蹈只是娱乐时,她微微一笑道“我要的比这更多”。

与其他舞者的灵动不同,富勒的舞蹈很大程度上出自于生命原初热情的挥洒。

她在森林里与一群孩子奔跑、舞动,连动作的名称都充满自然的气息,“芦苇”“龙卷风”“青蛙”。

在舞袖之间能看到她发自内心的笑容,那是一种源于生命本身的能量与活力。

  影片塑造的另外两个主要人物,则为富勒形象的刻画起到了烘托对比的作用。

男主路易斯可谓刚好是富勒对立面,当她一无所有为梦想而挣扎时,他在贵族的头衔之下过着奢靡而空虚的生活。

或许正是因为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生命缺失的那个部分,金风玉露一相逢之中,他用自己的财力给了她去法国完成梦想的机会。

当她在舞台上受到了观众的肯定,他却点燃了车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邓肯则是富勒的另外一种对比。

她生得纤细乖巧,带有着文明社会的优雅与心机。

当两人在林间亲吻时,富勒褪尽衣衫,邓肯依旧长裙曳地;当富勒邀请她共舞的时候,她却开出了商业价码。

在真实的美国历史上,邓肯是现代舞的创始人。

然而在这部影片中她的形象却相对负面,成为与富勒相对而生的,为现代文明所包装的存在。

影片的最后,富勒原创的舞蹈终于得到专利,既照应了剧中舞蹈被剽窃的情节,也为这部有些伤感的影片增加了几分脉脉温情。

影片承袭了法国电影一贯的柔和色调,整体充满了浪漫的色彩。

对艺术追求的歌颂,是影片所着力刻画的一个部分,但影片的容量却远不止于此,相对碎片式的表现之下,是对社会与人性复杂的折射与深省。

  历史上,富勒是现代舞的先驱,她对现代剧场灯光、舞美的应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影片中,她的舞一次又一次地出现,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与心灵上的震撼。

1900年《洛伊•富勒的剧场》一文中,人们曾这样评价富勒,“你所看到这个如痴如狂的跳着舞的,奇妙的,梦一样的造物,在她花一样堆叠的面纱下,不停旋转着的画面,时时刻刻千变万化。

”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她最初在中场休息时的那一舞。

没有炫目的灯光,没有闪光的镜子,甚至连舞衣都那么笨拙,然而她的舞是那么本真,那么质朴而源自内心。

在她一舞成名的时候,她蜷缩在门后不敢与舞迷见面。

正如路易斯所说,“其他舞者在最后都要行屈膝礼的,然而你却连鞠躬都没有。

”在绝美的舞姿之后,她留给观众的永远是遗世而立的背影。

她深深的自卑中,是对现实不带任何幻想的洞悉:“脱去这身舞衣,我什么也不是。

”然而当最终从高台坠落的时候,她挣扎着屈身从幕布下走出来,走下舞台,走入观众席。

她说,“我要看看他们”。

接受人们的拥抱、鲜花与泪水的同时,她也接受了自己,拥抱了并不完美的现实。

白色的衣裙是蝶的白翼,这一刻,我看到了一个怀着梦想的美国西部姑娘,在风雨中化茧成蝶。

 9 ) 过于商业

每一次Loie事业上的进步都无根无由。

对于人物的刻画就是电影色调一样暗淡,可以说是没有刻画,每个人物都很空洞。

故事情节的发展就像超市里卖的散装饺子一样,没有味道。

电影风格妥妥的美国风,跟法国除了故事情节几乎够不到边,这就是一部美国电影。

服化道很美,男主角Louies很美,仅此而已。

 10 ) 舞

7分。

(深圳欧盟电影展)富勒的人物刻画还是蛮生动的,尤其是在那场挑逗伊莎多拉的戏上,富勒如何从一开始拒绝伊莎多拉的挑逗到后面主动挑逗伊莎多拉。

路易和伊莎多拉的人物性格都不够丰富,尤其是路易,他为何会选择在富勒最孤单无助时离开。

也没感觉那舞台舞有多美,倒是山林中的舞蹈更具魅力、灵性,伊莎多拉的那次大厅即兴舞也有点感觉,本以为会在富勒的某一次舞蹈中整个观影过程会达到高潮,但是于我这个时刻并没有到来。

《舞女》短评

非常传统的励志传记片,亮点全部集中在摄影和配乐上,其中几场舞蹈戏看的一身鸡皮疙瘩,精彩绝伦。差在叙事,很多转折一头雾水。映后所有观众将主创围在中间,掌声持续了有7,8分钟,可见大家对于其中几场戏非常买账。

9分钟前
  • 郭连凯
  • 推荐

法国人物传记片一脉相承的手法,轻叙事重攫取人物灵性质感。末段有些慌张,但作为导演处女作来说是行的,整体制作蛮讲究,也唯美。女主表演颇有张力,德普女儿气质好好。

11分钟前
  • Aboo
  • 还行

PKU 英俊美丽,像个王子的舞女。

14分钟前
  • Emanuelle
  • 推荐

这都什么没头没脑的人设和剧情。。。。就靠看大袖子了。。。

16分钟前
  • 吾好蓝色
  • 还行

坦然说,剧情本身我看得不是太明白,而且,我觉得是比较沉闷的,但如果耐得住性子看下去,里面的几段舞蹈绝对惊艳!!邓肯的名字太耀眼了,让我忽视了同时代的洛伊·富勒——另一位伟大的现代舞先驱。关于洛伊,请参看:https://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8546110/note/497960188/

20分钟前
  • 烟花
  • 还行

舞蹈部分是充足的好看 后面主角实在太失魂了 除了为舞台光线残酷的自我牺牲着和状态的跌落与一去不复返(她跳不动了)后1/3主要意在表现感情上的自我追求与认同?我也茫茫然不明就里

23分钟前
  • 寒夜常梦见
  • 推荐

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27分钟前
  • ofelia11
  • 还行

除了几个舞台镜头亮眼之外(都还是归功于该表演本身的舞台效果本身就很夺目),整部片子就跟三流励志+纠结爱情剧一样尴尬。一部人物传记片并未让观众更想了解这个人物,反而无端有些厌烦她。

29分钟前
  • Amelie
  • 较差

大型灯光音响交互胡旋舞输给了复古小清新……邓肯知道自己被丽丽螺丝演成这样,大概会想拿长纱巾绞死她吧……

30分钟前
  • 舒农
  • 还行

太匠气了,男主多一星。

34分钟前
  • is4dog
  • 还行

女主确实从片子开始就透着那股非一般女性的劲。

36分钟前
  • york
  • 还行

本来想打四星的,没想到结尾居然用了《神枪手之死》的配乐,那段最让我挥之不去的bgm。本片最大的优点是摄影,光线的运用十分考究,色调上充分体现了年代感,让人联想到《巴里·林登》,对于舞蹈的表现也尽显美感。注重视觉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人物,成功塑造了一个为艺术而生的福勒。

40分钟前
  • 海边的安托万
  • 力荐

艺术成就,除了天赋这种虚妄的说法,更是疯子、刻苦、匠人精神、坚持忍耐堆砌而成。

41分钟前
  • 樱草
  • 还行

我吐了 这男的那么恶心还被捧上天了 真的我看了只有恶心为什么还能被吹到天上啊 你们男同能不能去si🤮

42分钟前
  • stayangry
  • 较差

古风里的现代风

43分钟前
  • nearly
  • 还行

3.5,今年戛纳卖相最好的电影。

48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摄影太棒!演员的表演很好,女主很癫狂很gay,男主一病态兼变态伯爵,邓肯(..)??可惜了,剧本太平。

49分钟前
  • 金刚铁臂萝莉🌈
  • 还行

舞蹈真的美到极致,别说是19世纪,就是放到现在也足以令人震撼。但作为传记类电影,刨除洛伊和路易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洛伊和伊萨多的女同情节,其他还是比较循规蹈矩的。而且真的看不懂洛伊和伊萨多的关系,感觉就是伊萨多来了,心机婊地跳了几段舞,没有对洛伊造成什么杀伤,然后就又走了…

50分钟前
  • Maggie毅
  • 还行

黑暗中绽放的梦之花,舞台上失落的血色馈赠,舞蹈场景美得惊心失声,如兀自飞舞翅膀通透的闪蝶,如水粉画笔蘸水晕染的色彩,天赐才华与机缘,倾尽全力不计后果竭力盛开在灯光下,过早耗尽人生能量;就是感觉剪辑稍显突兀,节奏过于匆忙,若能放慢步伐,折去旁枝末节,刻画入微,会更显水准 欧盟展@百美汇

53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3.5,导演筹备6年的第一部长篇作品交出了很有诚意的答卷,运镜老练而颇有个人味道,但对于近两个小时的传记片容量来说,剧情起伏不够,线条不够明晰,略显冗长。soko演技扎实,导演介绍其舞蹈部分均为本人演绎;德普女儿还需努力,但美的让人惊喜!

58分钟前
  • Ludovic 刘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