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my good lord.可是那个时候就是城堡呀,就是城墙呀,就是铠甲呀,就是争夺呀,就是要战斗,就是要厮杀,穿上你的战袍,骑上你的马,血迹斑斑在雾气厚重又缭绕的山间束起你的裤脚,拉扯你的长袍,还有风在吹。
画面很辽阔很深远,my lord,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
hail,king of scotland.刀光剑影,黄土漫漫,广袤无垠下尘土飞扬,天空艳红色。
我想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麦克白》的主人公并不是弑君夺权的麦克白,而是为苏格兰人民铲除暴君的Macduff,那就是一出皆大欢喜、拥有完美结局的戏剧。
或许它就不会再是莎士比亚笔下动魄人心、惊艳百年的四大悲剧之一。
它存在的意义就仅仅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了,或许会淹没在百年岁月里,成为“完美而无趣”的范本。
这是一出伟大的悲剧,以至于我不能用正义的眼光审视和批判麦克白做出的暴行。
如果你带入麦克白的内心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看待自身伟大的功绩、去怜悯这个老国王带领下的满目疮痍的国度,用他的耳朵去听三女巫近似恶魔低语一样的蛊惑、夫人理智近乎残忍的劝说、邓肯国王毫无保留的青睐赏识,我想你也会动摇的。
人的欲望需要极度的释放,可同时又被理性和道德的绳索牵制,悲剧也许在此时就暗埋了。
“这是什么手!
啊!
它们要挖出我的眼睛。
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
不,恐怕我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当麦克白被欲望折磨,跌入深渊时,他就无法再得到雄心壮志所带来的满足与快乐了,取而代之的是非正义的野心给他带来的惶恐不安。
他强烈的野心和熊熊燃烧的生命力使他变成了一个英雄,也将他推入不可挽回的深渊。
”美即是丑,丑即是美。
”所以我们无法判定麦克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他内心里,善与恶的种子是交织生长的,既然善能结果,恶又何尝不能?
三女巫是命运的象征,它许诺麦克白走向荣誉巅峰,又暗示这会是一场悲剧,命运无常,大抵如此。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麦克白》,下面请看前线逐步走上暴君之徒的国王们不顾一切的疯狂评价了!
Prometheus:马良大赞。
Pincent:天空岛美学。
果树:摄影很棒,但节奏也真是慢到令人发指。
RIVER:莎翁的魅力,画面与配乐,苍茫与肃穆,欲望与注定为终点的毁灭,太棒了!
心是孤独的猎手:台词太晦涩了,全是莎翁那时候的,不过配乐和2位主角的表演还是够上了台词的逼格。
莫扎特仑苏:开场即斯巴达300勇士视感,配着莎翁的台词,然后在阴冷的色调下喷射血浆。
这cult吗?
这太cult了。
赵小毯: 高度风格化的作品,摄影很美+马良的演技!
但是本身增加电影感的同时却因为戏剧形式的台词感觉很矛盾。
曲有误:你自以为窥探到命运,其实所见也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因果的一瞬,摄影景致让人叹服,法鲨马良献出奥斯卡级别的表演。
zzy花岗岩:壮美的摄影,壮丽的色彩。
这是一版可以将观众情绪带入进影像氛围的麦克白。
迈克尔·法斯宾德绝对是同时代最优秀的男演员,玛丽昂·歌迪亚再次献出惊艳表演。
RyanRyqn:或许文学文本过于经典的缘故限制了电影表现,演员像是被莎翁牵着走的人偶,台词和表演略显生硬,但导演和摄影提供的宏大和震撼的视觉体验仍使这部作品称得上优秀的电影。
盆满钵满赵+:过度想营造史诗感反而让史诗感荡然无存,太冷静了,一段段沙翁原版的大独白在这样一个个非舞台的场景中也显得不伦不类。
去除了女巫的神秘怪异,更像是几个冷漠的观察者,是上帝也是观众,觉得有点怪怪的。
最后的决战丧生是美的。
(想念蜘蛛巢城的美好体验。
)给艾德林的诗:极端写意的视听留下了极端的叙事风格,即尽力保证角色的演出,大段舌尖上流淌般丝滑润爽的莎翁十四行诗式台词倾泻而出,充足的语言时间还是最起码半数保证了戏剧原作原本的超验性,拒绝改编、只是用电影当做戏剧场面调度手段其中一种的态度,与奥利弗和奥胖是站在一起的。
苍山古井空对月:看的第五版麦克白,没想到会把莎翁的麦克白拍得那么闷,把一个戏剧剧本拍得过于北欧文艺范,而台词基本还原剧本,于是戏剧中充满张力的台词不得不为契合冷淡风格而被弱化了,甚至有时画面成为了独白台词的附庸。
整体而言看不到有什么想法,就是按部就班把这个剧本拍出来,也就摄影比较好。
子夜无人:不能认同这就是所谓的“风格化”,视听体验上确实有零星段落展现出新锐一面,但慢镜头位移和雾气摄影带来的观赏效果更多还是只能归结为“精致”、而不是多么了不起的鬼斧神工,连同初时让人耳目一新的配乐也逐渐流于不加节制的渲染工具。
当然,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文本上仍然是守旧的。
往远看有黑泽明的《蜘蛛巢城》,就近找有16年英国拍的《麦克白夫人》,都体现了对于这出经典莎剧的消化与解构能力,而回到本片中,所有台词始终凝结着冰冻三尺的戏剧浓度,这是相当扫兴的事情。
唯有马良对于“欲望信使”这一符号的形象演绎,令人稍感惊喜。
Hethang:纵使有《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的珠玉在前也无法阻挡此片强大的艺术张力。
从开头到结尾每一刹那都如同在某个不存在的世界里抽取的瞬间,冰冷的城堡在萧瑟的风声里更显肃穆,血色的沙场在悲壮的交响乐里只是更为苍凉,它们不是影像,它们就在眼前。
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件艺术品。
纵使有《女巫》的尽数毁灭也无法扭转此片将人从中间整个劈开般的窒息和震撼。
莎士比亚如同神灵附体般的台词在法鲨和马良的口中更显伟大,人性最深处的善与恶只需要片刻就可以燃尽整片银幕。
曾经有一个十字路口摆在你面前,你没有选择阳光大道,而是选择涂着糖霜的炸弹。
你咀嚼着那甜蜜一点点掉进爆裂的倒计时,却即使在陨灭之时却依然留恋着那诱惑的味道。
可惜世间从来没有理会过你哪怕一秒,因为那十字路口还在,下一个做出选择的人,他已经走在路上……#FIFF16#主竞赛单元第4日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殇”这个字,本意有二:其一是说未及成年、即告夭亡,其二则是特指为国而死、牺牲捐躯。
此二意自来没有混用的。
但在 2015 年版本的《麦克白》中,你却分明看得见二者殊途同归。
这么说不仅是指,在影片开始后不久,主人公便将一群“乳臭未干”的“娃娃兵”送上战场,并近乎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全军覆没;更是指这些男孩被有意识地拿来,与开场时麦克白不幸夭亡的稚子等量齐观:如出一辙的葬礼、似曾相识的哀悼,在电影开始后不到十五分钟内重复上演……这些有意为之的主题再现,当然不能不引起观影者的注意。
而在我看来,正是这些在战争中过早死去、因而恰可以“殇”命名的孩童,让该版《麦克白》在展现出沉郁苍凉、气象磅礴的美学风格之外,又为这部创作于四百年前的阴暗原著,注入了一抹源自当下的殷红血色和暗含锋芒的现实讽喻,从而使影片成了我心中莎剧改编电影的又一成功范例。
不客气地说,“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就像一道诅咒,绝对足以使“文学经典VS电影改编”这片本已局势复杂的战场,瞬间陷入剑拔弩张的紧张境地:文字与影像、戏剧与电影、古典与现代、精英与通俗,还有所谓的“原意”与“新意”,这些“纠缠的夙孽”在这一刻悉数复活。
对此,各家从来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相比之下,改编者能否在保留一分字面诗意的同时,见前人之所未见,言前人之所未言,进而开掘出作品在当下语境中的阐释空间与生命活力,则无疑是我个人最看重的质素。
倘若具体到《麦克白》,那么在见识了那么多对性格与命运的沉思、对王权与情欲的检点、对苏格兰历史与詹姆士时代的考据,甚至穿越时代与文化界限的演绎后,2015年的这一版又将作出怎样的开拓?
——这一回,评论家和导演倒是口径一致,一再表示本片最大的创见,便是引入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将麦克白诠释为一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受害者,从而深化了对悲剧主人公的体认和理解。
但是,在阅片完毕后,我对这一流传甚广的说法却感到几分意犹未尽。
历史地来看,以 PTSD 这一现代知识,为麦克白深邃晦暗的内心戏码提供某种学理上的支撑,这无疑延续了莎剧研究中精神分析一派的传统。
然而,考虑到俄狄浦斯情结业已成为了某种大众神话式的陈词滥调,我们是否也应意识到,一种理论(尤其经典理论)在开启一方天地的同时,也极有可能造成一种新的遮蔽?
更关键的是,在看似科学、理性、客观的表象之下, PTSD之成为流行语汇或通俗常识,不正联系着一个远为深刻的反恐(战争)语境?
故此,当我们选择大谈PTSD时,实质上同时回避了对哪些话题的谈论,未始不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那么同理,当法斯宾德版的麦克白被轻易贴上了一个 PTSD患者的标签之时,是否有什么东西,为我们视而不见?
以我之见,“殇”之一线在片中的一以贯之,实际上异常清晰地指点着麦克白的心理症结:那可不是什么普通士兵(如从阿富汗归来的美国大兵)的战后创伤,而分明是一份亲手将年轻的无辜生命打造成战争兵器的负罪之感。
想想那位被麦克白亲自“武装”、并自此“阴魂不散”的少年兵士吧!
——在高度风格化的慢镜之下,他被麦克白从地上拽起、推向前方,继而惨遭割喉的一组画面,精准地对位于战场上女巫的初现。
接下来,导演更别出心裁地让以下独白,在主人公收葬他(们)时幽然而起:“这种神奇的启示不会是凶兆,可是也不像是吉兆……假如它是吉兆,为什么那句话会在我脑中引起可怖的印象,使我毛发悚然,使我的心全然失去常态,卜卜地跳个不住呢?
”——这难道不足以表明,在内心深处,业已获封考特领主的麦克白,深知此刻的地位与尊荣,无不来自脚下儿男的英年横死?
恐惧不安,其来有自!
故此,麦克白必然要以葬礼安抚阵亡。
所谓“国殇”,其实质便是以国家之名为杀戮赋义,将厉鬼收编为英灵,把暴毙点化成崇高。
然而,直视过深渊的麦克白毕竟知道,一场仪式并不能将罪行真正埋葬;后者如一片断刃嵌在骨中,于弑君之夜潜回营帐。
在此,导演安排少年士兵的亡魂递上(回赠?
)凶器,不能不说是洞悉了人性的幽微——杀人者的焦虑,只有在又一次的杀人中才能释放;“无名之罪”的焦灼,唯有在“谋朝篡位”的罪名下才可暂得安息。
当僭主向女巫乞灵,群鬼中又是同一亡魂叫他顽强、残忍;因凡母所生,皆难害其身。
彼时,麦克白与其说如蒙大赦,毋宁说如见至亲,一副“还是你对我好”的表情,又怎会料到那预言中的圈套?
……直到真相大白,“愿那告诉我这样的话的舌头永受咒诅”,镜头才又一次打回少年冷酷的脸庞——原来一切引诱怂恿,都只是鬼魂复仇的伎俩;所有诓骗教唆,不过是为血债血偿!
所有踩着白骨的居高位者都该记着: We but teach bloody instructions, which, being taught, return to plague the inventor!
从这个角度出发,或许就能解释何以原作中的经典段落——麦克白弑君后的疯狂呓语,在片中竟被大幅度删减:照影片的推演,弑君其实远非“原罪”,反倒成了“原罪”的延续,甚至只是某种转喻而已。
同样的,歌蒂亚版的麦克白夫人不洗手(这或许会叫许多观众失望),改擦凶器。
但考虑到那是少年亡灵的回赠,那么她想拭去的究竟是哪桩罪行,就不免引人深思。
不过,倘或回到“殇”的视点,那么更有趣的区别或许是,彼时的麦克白夫人虽精神恍惚,却并非原剧所写的梦游;相反,她亦真亦幻地回到当初那座小礼拜堂内(在本片中,几乎所有有关麦克白夫人的场景都笼罩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与神秘色彩),对空无中“想象出来的孩子”(导演语)忏悔落泪。
如果说在莎士比亚笔下,梦游、洗手的情节,构成了对前情中那一句“一点点的水就可以替我们泯除痕迹,不是很容易的事吗”的回应;那么 2015 版电影中的这番情节,所指涉的自然是她此前对恶灵的召唤:“来,注视着人类恶念的魔鬼们!
解除我的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贯注在我的全身……进入我的妇人的胸中,把我的乳水当作胆汁吧!
”当然还有那句令其夫自愧不如的狂言:“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无疑,在导演眼中,丧子(“殇”的另一种形式)构成了麦克白夫人残忍的源头——虽然这未必就是本片的独创,2006年萨姆沃辛顿主演的时装版电影《麦克白》便已作如此演绎;但 2015 版的亮点在于,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份残忍的“底线”,那是麦克杜夫的孩子被活活烧死的时刻——歌蒂亚的泪水说明了一切,所以她当然要向一个孩子忏悔,因为只有这些被无辜残害的年幼生命,才有资格审判。
当那片乱云飞渡、鬼祟出没的高地化为一片火海,这部黑暗、阴惨,甚至连名字也因暴戾不祥而为人讳之不及的“苏格兰剧”,终于落下了其沉重的幕掩;然而,那却并不意味着悲剧的结束——君不见,先王的儿子马尔康,与班柯的儿子弗里恩斯,这两个曾从麦克白手中奇迹般地逃出生天的孩子,业已举起了父辈的宝剑,并一头扎进那片曾吞噬过万千儿郎的血雾之中!
——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2012年 BBC专题片《揭秘莎士比亚》中,杰瑞米艾恩斯在解说《亨利四世》与《亨利五世》时,脚下那片十字架林立的一战阵亡者墓园;想起了2014年在京上演的话剧《麦克白后传(原名“邓西嫩”)》中,那显然是来自阿富汗或伊拉克战争的幢幢阴影……或许,这才是 2015 版的《麦克白》所试图告诉我们的: 依然有无数的孩子,在被一次次人为地卷入战争的漩涡与死亡的深渊。
比起历史上的什么英雄豪强之登高跌重、王侯将相之身死人手,那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
首先要强调一点:当你看着看着突然没有了声音,请不要惊慌,这不是音频受损,只是背景音效的特别设计!
第一感觉就是无尽的压抑!
无论是苏格兰壮丽的景色及其悠扬的风笛,还是注定悲剧收场的人物,都让人感到一种无处话凄凉的压抑!
(看完此片是我既《指环王》之后因看完电影而超级想去拍摄地一探究竟的电影)每个人都有自己急需表达的感情,但始终无法宣泄!
(即使是麦克白和夫人那段OOXX中谁都没有感受愉悦……)第二感觉就是唯美的杀戮!
在本片中杀戮并不血腥恐怖,反而有些唯美在冷兵器时代,没有战火的硝烟,只有近身的搏击:无尽的鲜血无声的呐喊例如谋杀那段:在昏暗的烛光下靠近→被害者熟睡中→展示匕首→捂住口鼻→被害者瞪大双眼→屠刀落下→本以为是一刀封喉谁知道是直插心脏→再慢慢转动匕首→被害者不断挣扎→鲜血横飞直至死亡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夹杂着犹豫不舍甚至有些怜悯,为了自己的利益未来是可以不择手段但也没有忘记自己首先是一个人的存在!
还有最后在血色中的战斗:唯美!
(同时也验证了能用武力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第三感觉就是神谕是否真实存在!
一个预言的存在就会验证了上一个预言的真实性并同时把新的希望给了下一个预言:让人看到了希望及诅咒……如果开始相信了,就无法将这个念头从脑海中抹去,伴随终生,往往是你被念头给战胜了……第四感觉就是古典文学被尊重!
借着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之际,英国上下都有很多相关的纪念活动:拍电影读书会……但反观一下我们有不少好的戏剧剧本都是可以推广的,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将这些流传已久的戏剧渐渐荒废,等到被人们基本上忘却时才去申遗,这样做有什么用呢?
秦人不暇自哀以示后人复哀后人也……PS:法鲨&女主他们两个人真的很适合演那种精神不太正常的角色,他们都是一脸禁欲正经但实质都是内心压抑狂怒随时都能爆发的那种……
(微信公众号:李骥-Josh)要想把莎翁的作品改成电影,一定是要有一个策略的。
特别是在当代,毕竟老人家的经典戏剧的经典式的改编电影早已存在,再玩就需要有新的花样,才能取悦于今天的观众。
就好像多年前的那部《罗密欧与茱丽叶》,其实是按MTV的方式来拍的,年轻人觉得炫酷是最重要的。
那部电影影史上未必留名,但真的是捧红了一双男女主。
好了,到这部莎老爷子最短、最残酷也最知名的戏剧《麦克白》,前面已以奥逊·威尔逊和罗曼·波兰斯基的经典佳作在前,还能有什么新的花活?
导演贾斯汀·库泽尔的答案应该是一个字:视觉。
苏格兰蛮荒的原野,配合逼真的人物造型还原,让电影有了真实的质感;大量象征性影像的运用,让人物著名的心理挣扎,外化成为一场视觉盛宴。
每个镜头都在表意,于是我们看到一部标准的视觉化了的莎士比亚名剧。
于是我在观影的时候,忍不住每每暂停播放,进行截屏操作。
于是就攒了一堆精美绝伦的美图。
只是,视觉能成就一部“好看”的电影,但却不一定能成就一部伟大的作品。
2015版的《麦克白》多少是让人失望的。
因为里面看得出很多创作者的纠结之处。
首先戏剧是语言的艺术,电影不一定。
这部片在语言问题上过于忠实原著,照搬了原著的古英文对白。
于是只听得演员们拼命说着那种让人听不懂的文言文英文,You是 Thee, Yours是 Thy,各种生辟字眼和奇怪句式,不要说俺们这些以英语为外语的人,便是土著英国人,要不是学霸或莎迷的话,恐怕也会听起来非常吃力。
于是驱动情节和人物内心活动的台词和独白,首先就失去了它的沟通力。
其次人物的塑造多少还是表面化了。
麦克白内心的邪恶是如何被一步步勾引出来,让他成为一个嗜血的暴君的?
他的野心又是怎样交织着脆弱,引他走上疯狂的深渊?
他老婆的无情和野心是哪里来的?
后来又如何受到感召,与他老公走向相反的道路?
(这些问题还在脑海中盘旋的时候,突然,麦克白夫人,死了。
)法斯宾德与歌莉昂,是当今最好的两个演员。
他们在电影中也做了极尽全力的表演,但不知为何我们并未被打动。
也许因为他们每每出现一个个极富象征性的、视觉极其饱满的画面里。
你忙着理解这个画面告诉你什么讯息,而往往忽略了他们的表演。
这么说,是他们太被"Contextualized"了吧?
抑或是因电影的影调通篇都过于昏暗,以至于你根本看不太清他们脸上的表情?
总之《麦克白》更像是一部纠结于“忠实原著”与“迎合当下”两个思路之间的妥协之作,最后哪个方面都没有做好。
我们没能真正进入麦克白和他夫人的内心世界,也未能深切感悟人性中的原欲和原罪,我们只是眼睛受了一把洗礼,脑中留下一些印象,顺带学习了一下“如何营造高度象征性的高逼格画面”。
---【李骥的影评】精选文章列表 (请在公众号内发送编号,系统将自动回复相关文章)109: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里,这是最好的五部(短评集)110:《大空头》:不明觉厉,其实细思恐极!
108:《荒野猎人》:一个人的痛感史诗107:《老炮儿》的得失106:《维多利亚》:一镜一世界103:《洛克》:只有一个演员一个场景的电影,却像一本编剧理论的教科书81:《少年Pi》:人性、兽性与神性82:《云图》:孕育未来的恶行与善举59:《Youth》: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对生命本身的超越35:《布达佩斯大饭店》:追忆逝去的荣光和雅致 60:《潜水钟与蝴蝶》拉片:没有不可能讲好的故事,只有不会讲好故事的人34:《汉娜-阿伦特》:哲人的孤独与宿命 64:故事即结构 --- 《爆裂鼓手》技术分析63:《暗黑之域》:德国人的灵魂寻找66:《狐狸猎手》:故事的力量65:《鸟人》:伊纳里多的进步与退步71:星际穿越三体:宇宙是一部童话吗?
72:《少年时代》:叩击心灵的温柔提醒75:《宿敌》:宿在内心深处的敌人77:《女性瘾者I》:性自由与爱无能78:《辩护人》:以卵击石的破咒者(分享跟评)91:《她》:AI时代的爱与欲89:《一切尽失》:为什么要观看一部闷片?
90:《醉乡民谣》:科恩兄弟的“反英雄”立场92:《华尔街之狼》:Big Ferocious Attack (大而狠的攻击)93:《为奴十二载》:反思历史的黑暗时刻94:《美国骗局》:挣扎在虚假中的男人和女人们80:关于《天注定》的不客观评论30:《亲爱的》观后:亲不见,爱有心31:《黄金时代》:观影后记:《黄金时代》的八个看点83:《狞猎》:从狩猎者到猎物的瞬间沦落95:《锈与骨》:内心刚硬的女人与法国新电影84:《登堂入室》:窥探与侵入 -- 用虚空填满虚空96:《弗兰西斯•哈》:从善入流才是生活的真谛87:《内布拉斯加》:冰冷世界的些许温情86:《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对他者内心的细微体察70:《偷书贼》:Words Are Life.69:《万物理论》:比爱更强大的,是尊严。
61:看得见隐喻的房间 --- 四部关于“房间”的电影62:《杀死信使):一个十年前自杀了的美国小报记者,与我们到底有几毛钱关系?
67:《蓝色骨头):我宁愿你们沉默68:《一步之遥》:姜文是如何异化掉观众的?
73:《艾达》:那些温润而忧伤的灰74:《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程》:灵性之光76:《如父如子》:如父如子,亦父亦子79:《白日焰火》:一片没有质感的黑色85:《林肯》:让“英雄史观”见鬼去吧!
88:混杂的《中国合伙人》97:《过往》:平淡中的暗流涌动98:《囚徒》:人皆为囚99:《爱在午夜降临前》:人皆过客100:《少数派力量》:谁来拯救孽缘中的凡人?
101:绝命之时的化学反应 --- #绝命毒师#主题评102:《绝命毒师》技术评
最近欣赏了电影《麦克白》,无论从画面布景、角色塑造、视觉风格都称得上是一部好电影。
看完的感受是,悲剧的确是最能够撼动人心的。
当然仅凭一部电影不足以对莎翁经典妄加评论,此文仅是就这个悲剧本身和大家交流。
故事梗概麦克白将军是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为国王平叛立功归途中和同僚班柯将军遇到三个女巫。
女巫对他们说了三个预言,一是麦克白将进爵;二是麦克白将既任为王;三由于麦克白无子嗣班柯的后代将最终继承王位。
在第一个预言被言中之后,麦克白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了国王邓肯,并嫁祸给邓肯的侍卫。
继任为王之后,他担心第三个预言的威胁,杀死了好友班柯,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变得越来越残暴冷酷,大肆屠杀无辜百姓。
麦克白夫人最后精神失常而死。
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被邓肯之子马尔康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最后残死,女巫的第三个预言也成了现实。
麦克白的悲剧来自于哪里我想,麦克白潜在的野心和残暴本性是造成他的悲剧的主要诱因。
在仁慈的国王邓肯面前,他劳苦功高,邓肯信任他依赖他,这也增长了他潜意识里的权力欲望。
三个女巫虽代表着超自然的力量,但同时也代表着麦克白的内心的隐性的邪恶的部分。
其次相信宿命是造成麦克白悲剧的另一个原因。
在整个事件中麦克白夫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第一个预言实现后,野心勃勃并且极其恶毒的麦克白夫人为了自己的欲望怂恿麦克白杀死邓肯。
麦克白的性格成份里虽有懦弱的部分,但最终还是内心的欲望占了上风,使他最终迈出了走向毁灭的第一步。
人是否可以战胜宿命麦克白在做了王之后,并没有得到预想的快乐和满足,他每天生活在极度的恐惧和煎熬当中。
特别是在谋杀班柯的人归来说班柯之子不幸逃脱,这使他几近疯狂。
女巫的第三个预言成了他的梦魇。
他每天都担心仇家找上门,同时又饱受道德感的熬煎。
他暴虐、他自我折磨,他似乎陷入了宿命的死循环。
和希腊神话中俄狄甫斯不同,他没有选择逃避命运,而是选择和宿命做斗争、选择向命运之神挑战。
然而麦克白在筋疲力竭之后还是输了,输得一败涂地。
麦克白不同于莎翁其他故事,比如哈姆雷特,李尔王都比较能引起同情。
但虽然麦克白的人物定性为“恶”,我在其中还是看到了莎翁俯视着人性,对人性的弱点饱含着巨大的悲悯。
麦克白在整个故事里其实是非常可怜的。
人是无法战胜宿命的。
一旦欲望和贪念出现,一步踏进去,仿佛就进入了一个怪圈,无论如何挣扎,逃避也好,斗争也罢,最终受尽折磨、精神幻灭,还是无法逃离上帝的安排。
麦克白夫人的悲剧麦克白夫人是整个故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
几百年来,她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是导致麦克白悲剧的直接原因和罪魁祸首。
在16世纪下半叶,男性位于权利的斗争的中心,女性无法参与斗争的本身,麦克白夫人作为女性成了阴谋篡位的主使力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麦克白夫人仅代表着麦克白最原始的欲望。
她了解丈夫,得知预言后,更表现出了残忍与果决,甚至在麦克白成功杀害国王之后,面对拿着刀面色苍白,双手颤抖,目光涣散的丈夫回到家后,做到了镇静自若地进行善后。
可是在麦克白迈出了邪恶的第一步后,她发现再也无法掌控丈夫。
同时不断地受到良心上的谴责,感到负罪感带来的无限的精神压力。
不久,她的内心便出现了紊乱,在“梦游”中诉说着自己的罪行,最后精神错乱自杀而死。
看完电影《麦克白》,不难发现麦克白夫人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她同时具有非常复杂的人物性格。
莎翁作品之美整部电影弥漫着一种阴郁恐怖血腥的气氛:黑夜、乌鸦、女巫、地狱、狂风、鬼魂、毒蛇、杀戮……,虽略做了改编,但基本尊重了莎翁原著的魅力。
特别喜欢里面像诗一样的台词:麦克白:去,用最美妙的外表把人们的耳目欺骗;奸诈的心必须罩上虚伪的笑脸。
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
赫卡忒:月亮角上挂着一颗湿淋淋的露珠,我要在它没有堕地以前把它摄取,用魔术提炼以后,就可以凭着它呼灵唤鬼,让种种虚妄的幻影迷乱他的本性;他将要藐视命运,唾斥死生,超越一切的情理,排弃一切的疑虑,执着他的不可能的希望;你们都知道自信是人类最大的仇敌。
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
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欲望,就像一只气球,在空气中不断膨胀;膨胀的结果,不是满足,而是撑大了胃口。
不加节制的膨胀的欲望,必然逃脱不了最终破灭的命运!
我们应该时刻记着,放松心中那只撑紧的欲望之球,生活才能真正地美好!
——END——
本文为 步姿 原创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本号文章,欢迎分享。
生活需要最低限度的潇洒。
长按二维码关注:步姿
因为电影上映有几个月了,本来想在网上找资源看看...找了好几天都找不到才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
不知道是这个故事众所周知、只有我没看过,还是大家都对古董没兴趣。
在有很多人选择给《星战7》买单的电影院里面,尽管《麦克白》本地才上映第三天,一天的排片量就已经高达两场了,本来想看早场,没想到只有下午和晚场可以看...电影院的管理人员也果然很有经验,在全影院最小的影厅放映,下午场的上座率也只有3成......电影总体感觉怎么说都觉得比别的评论里面与之相比的《聂隐娘》要好吧,毕竟原著的作者水平不一样。
而且我总觉得聂隐娘里面配角演技浮夸。
本来以为就是《呼啸山庄》的平淡电影风格,看的时候觉得摄影水平非常有cult,有成为影史经典的潜质。
开场的战斗上,仿佛只有麦克白和预言者是存在的。
在最后的战斗中麦克白得知对手“不是女人生下的人”之前,战场上所有的人都像蝼蚁一样。
麦克白就像践行最开始的预言一样,顺从着所谓的预言放弃了打垮对方的信念,并不是麦克白打不过他,只是因为正是预言才能给予自己以一敌万的勇气。
他终于能迎来解脱,结束掉之前顺从命运所作出的烂摊子。
最后的一片血色仿佛诉说着这场悲剧永远没有结局,先人死掉,后人只能承接悲剧。
故事的另一个核心内容,就好像某几个科幻片里面探讨过的“究竟是你创造了未来?
还是未来创造了你?
”,如果一定要举个例子就用《有关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Time Travel》)举例吧。
毕竟现在90%的电影都是卖特效或者卖人肉的,与其他电影相比,这部即使不能称为影史经典,也算是时代的精品了吧。
Love is to deny the world and confirm everything at the same time。
How can it be?
How can you love me so much?
I know you are afraid of the world,so am I。
So I love you too.==========================================================================
1.《麦克白》电影改编历史。
作为莎翁经典作品,《麦克白》屡次被搬上银幕,仅就电影而言,著名的有奥森威尔斯改编的版本,波兰斯基的,黑泽明的;以及这部2015新作。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还要拍?
是否拍出了新东西?
这是我观影前的期待。
2.电影语言主要谈两点:穿插镜头和景色(幕布)选择。
插叙是本片的叙述特色,不同于文学上的插叙,电影的插叙更具有瞬时性,也就是说,可以每一帧每一帧的插入、交错,制造蒙太奇效果,同时无碍于叙事的连续性。
这样的穿插镜头对于主题的最大作用在于,它们合力表达了麦克白的矛盾心理,无论是在弑君之前,还是在日后的痛苦闪回中,镜头经常为观众拼凑出麦克白破碎的心理状态。
电影固然无法直接描写主人公怎么想的,但是当人的想法恰以图片呈现时,电影的穿插镜头则成了最为恰当的表现手法。
景色(幕布)选择即题目所言“国家地理般”的呈现,苏格兰高地一片崇高之景,辅以干冰融化出的雾气,还原了原著中雾气、巫气交织的神秘氛围。
本片独白极多,几乎和舞台剧类似,但舞台剧目的幕布,何以有国家地理的摄影震撼人心?
3.感受性传达。
感受性传达也就是电影制造并传递出的氛围,除却上文提及的风景所营造的,还有精准恰当、震人心魄的音乐造成的。
二者合力将观众拉入影片讲述的背景之中。
除此之外,影片的暴力气氛也被有控制地传达给观众,片头的慢镜头赋予战争中的英雄以神圣崇高的姿态,片尾的血红着色映衬了火光中格斗的特殊观感。
这些唯美的暴力之外,本片的直接暴力、血腥也不少,这其实可以和波兰斯基改编的版本相比较:然后前者只能是望尘莫及了,毕竟波兰斯基当年是在怀孕妻子被谋杀的心境中拍出《麦克白》的,他的暴力场面无不含有他个人心中的因素,看了实在可怖无比。
4.内容性传递。
莎翁之所以经久不衰,重要的原因是跨语境的人性剖析——无论你读不读得懂英文,无论你知不知道特定的历史背景,当他谈论人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人性因子在你身上也存在。
麦克白的纠结是人类向往权力而无恶不作的“性本恶”,是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欲望追求。
这些关于人的内容在本片中恰当呈现,完全合拍,即符合莎士比亚原著的拍。
在此再作一比较:若看了黑泽明对《麦克白》的电影改编《蜘蛛巢城》,那本片只算得上小巫见大巫。
黑泽明的版本人物性格更加典型化、极端化,转换到日本的语境中,附上武士道精神、能剧的神怪元素,让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以日本的独特形象凸显出来,更深一步将人性追求权力时的纠结体现出来。
比较而言,两部著作都可以说是“忠实性”的改编,但是基本上可以说高下立判。
综合而言,本片没有缺点,画面镜头考究,音乐气氛得体,演员表演恰当(我爱Marion Cotillard啊)。
但也缺乏亮点,难以超越前辈(除了技术水平之外)。
所以,为何还要拍?
我不禁要怀疑一种文化推广的潜在因素,或曰对文化场域的再确定。
说白了,就是片方背后的官方认为有必要再在今天提莎士比亚,再次让人们了解这一文化符号,以在大众中确定其文化地位。
认清这一机制,无碍影片的精彩,亦无碍莎翁本来的伟大。
但要知道,伟大需要被打开,从未被打开过的书本,无论如何都无法成为文学。
借莎翁《麦克白》中关于生命的名句作结: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欣赏不来
这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鸡肋的存在
3.5 动作戏用了超级慢镜,第一感觉竟是像300... 主要精力都在视听的冲击力上,贫瘠潮湿的苏格兰,血红的战场,从不停歇的配乐... 但晦涩难懂的英文只能让我知道剧情的情况下大致听懂,人物塑造也只能说ok。(尤其在法鲨有大段台词时候)莫名其妙的剪辑是为什么?我不觉得他演得有问题
看见大家都说没有听懂我也就放心了……真的是太难懂……不过反正剧本都看过的。摄影和音乐美哭,有种拿牛叉电影技术去配合戏剧本身的尝试。大段独白和视觉上的幻觉相辅相成。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配上了超华丽布景的戏剧。以及悲剧的主角其实是命运,于是画面音乐在对宿命感的渲染上也是加分。
引发命运的预言不是预言,是谗言
镜头很好,这种光线的电影质感太美了。可能真的就是在人类心灵道德大师莎翁笔下把麦克白的人性弱点描写的太过突出,在电影里被局限了。形式远远大于内容。也怪我文学造诣不高,在知道情节的前提下依然不懂他们的对话。戏剧风格突出,但不适合大荧幕。
这个戏中的空间很有意思,英格兰高地与皇族宫殿——野蛮与文明,神怪与理性,血腥与秩序。而更有趣的是,两个空间的区隔消弭大半,野心狡诈恐惧贪婪弥漫朝堂上下。演员棒,古文台词看得吃力,但那片凌冽荒芜的高地成了我理解英国的重要切入点。PS:尼采的评论很有趣。
拍的太闷了,台词文艺到让人头疼,几次看到失去意识了,我是真欣赏不了这种片子
应该是电影而不是戏剧不是吗,感觉这个片子并没有找到很好的平衡点。最大的优点是画面真的美哭了,以及法鲨神来之笔的一行泪。
No.13 可能要很多年后我们才会知道这部让演员直接说莎士比亚台词的电影有多好,也才能知道法斯宾德的表演有多棒。如果你恰好手边有本朱生豪先生的麦克白译本,那体验就是在看一场有外景的现代舞台剧,这样的体验不是每年都有机会的。
啥时能看到靳东老师的话剧?
形式大过内容
我就想知道 那些给四五星 评论的头头是道的人 台词到底听懂了多少 一步连台词都听不懂的好电影 也是煎熬 画面再美 抵不过语言的鸿沟-_-#
美则美矣,没有灵魂。
震撼!台词太生硬了,无奈我文化水平太低,最后几分钟终于控制不住睡着了!
没看懂
#Cannes2015#终于可以体会到外国人看《聂隐娘》的感觉了,东方人对莎翁传世文本的感受度大概可以与西方人对唐代武侠的相提并论,但是两者都赢在电影语言形式的精彩上,麦克白壮美的大幅色彩,包裹沉浸式的气氛和场景营造,有剪辑手法跳出古典制作的创新。歌迪亚独白一段演技值得另一座奥斯卡。
虽然摄影和调色很赞,尤其战争场面的超慢镜头特别印象深刻…但莎翁那些充斥华丽辞藻的英式文言实在晦涩难懂,即使这次配上了靠谱的中文字幕,还是觉得放在NTlive的那种舞台表演里更好接受PS.玛丽昂的王后好美呀
其实并不是苏格兰的【刺客聂隐娘】,编剧却是煞费苦心,每一句台词都是从莎士比亚的原著里搬出来,力求尽可能的原汁原味。但导演选择了一个听上去很现代的切入点,就是麦克白的战争创伤后遗症,也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让这个角色成为暴君和之后的悲剧命运更加的令人信服,这么讲很赞的。★★★★
文言文台词押韵,好听却太难懂,就随便看看热闹╮(╯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