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谁也不能够否认郑渊洁的作品,在90年代风靡一时。
即便是今时今日,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前几天郑渊洁宣布《童话大王》停刊,引起了公众广泛的讨论,引发了众多当年读者的怀旧。
郑渊洁作品的力量,确实拥有广大的基本盘。
郑渊洁作品广泛的影响力,绝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作品中的批判性。
很多读者怀念当初阅读郑渊洁作品的感受时,都提到了作品中对于现实批判给他们带来的思想冲击。
但也是这一点,恰恰造成了《皮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这部电影的问题——也是郑渊洁作品中一贯特点的暴露。
# 二上面提到了郑渊洁作品的长处在于其批判性,但是这种批判性问题在于,郑渊洁的批判的现实性、指向性太过于明显,所以当社会变迁之后,他曾经的批判就让人有点觉得是无的放矢了。
本作中的问题恰恰是这样,在90年代对于老师学校的批判,看上去是非常的理所当然,但是到了今天反而像是对空挥拳。
在现在的小学,最主要的问题是校方的校长老师拼命地追求分数么?
先不说“双减”政策下,校方已经没有必要与动力对分数锱铢必较;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往往是自我加压,自我鞭策,主动的要求增加自己的作业,提升自己的分数。
简单地说,现在的孩子们是鲁西西占了多数,而皮皮鲁是少数。
义务教育问题在20年之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剧本则根据原作照章全录,不加修改,就只能让观众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本片的诉求对象如果是现在的小学生,但孩子们没有这种校园生活的共鸣,又怎么能指望他们的支持与喝彩呢?
而如果对象是曾经看着原作长大的成年人,那不知道曾经的小学生是希望自己多考两分,还是相反呢?
而由着对于学习成绩过分追求衍生出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郑渊洁不经意表现出来的“反向精英主义,而甚至演变成一种隐形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
电影中有鲁西西质问父母一场戏,是不是她学习不好,她的父母就不爱他了?
那可以同样的假设,如果一个小学生的体育不好,美术不好,音乐不好,各个方面都没有出类拔萃的地方,甚至很多地方并不如其他他的同学,那他应不应该得到父母的爱?
更进一步,如果这个小学生是一个没有礼貌、没有朋友、没有爱好的小朋友呢?
他应该应该得到父母的关爱吗?
实际上在电影中有过类似一场戏,不过是表现在同学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而已。
实际上这场戏与鲁西西对父母的质问,需要得到同样的重视。
这一点也是郑渊洁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共同问题,即便是皮皮鲁得到郑渊洁的一贯赞美,恰恰也是因为他是个聪明、开朗、活泼、仗义的小男孩。
如果不是这样的孩子,他还会得到郑渊洁的爱么?
而皮皮鲁的形象,除了考试成绩欠佳以及不遵守纪律之外,和鲁西西并没有任何区别。
包括郑渊洁在内的主创,实际上与本作中的“反派”、要反对的那些只热衷分数的老师校长,并没有巨大的区别,只不过郑渊洁的标准在别的地方而已。
第三个问题则很奇怪,也恐怕是郑渊洁作品中批判性显得过时的原因。
就是郑渊洁批判的指向性太过于具体,甚至是具体到个人。
在他的作品中,故事的问题往往是由具体的人物所造成的,在本片中就是校长和老师。
在创作中,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力,这么创作并没有太多的问题。
但是当它成为一部电影,成为受众更为广泛的媒介,这样毫无挖掘的批判现实的作品就显得浅薄。
仿佛一切问题都是校方的责任,将他们处理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就迎来了曙光。
从这点出发,作品中人物“工具人”的属性就尤其明显,与其一贯的对于具体个人的爱有着极为不同的表达。
鲁西西的竞争者李小曼,就是一个完全负面的角色。
根据生活经验,这样的小学生同样是唯分数主义的受害者。
在本片中最为夸张的是,鲁西西的校长老师都有情节来让他们表现出更为丰富立体的性格,比如班主任可以义无反顾的献血。
但是作品中对李小曼这名小学生的丑化要远远多过同情——甚至将这个小学生设计成了最后的反派。
对一个小学生如此苛责,完全没有必要。
作为儿童读者看了这样的作品,肯定会觉得很爽;但是一个成年作者如此创作,那就说不过去。
对于个人的批判超过了对制度上的批判,对于犯错的个人丝毫没有怜悯的态度,也是郑渊洁作品中一贯的缺陷。
# 三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实际上也是重新审视、评价郑渊洁作品的一个机会。
如果不是由于童年时候的美好记忆,以更为成熟的阅读观去评价他的一系列作品,实际上会得到与童年时代很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坐我邻座的15后小孩估计一点也不懂为什么我一会哭一会笑,其实我自己应该也是不懂的。
应该是很久以来不为了主演阵容,不为了庆贺什么特殊节日,不为了情节引人,同时也几乎没有带着一份对演技等电影水平的审视眼光,去看的第一部电影。
我只是觉得自己当然要去看,肯定会去看啊,不可能错过的。
即使它暑假莫名其妙下线,再上线时应该也是删改过的模样——只有一个多小时。
那个词叫什么来着?
噢,情结。
虽然一直觉着自己胸无点墨,但回头看看自己读过的书倒也挺杂。
福尔摩斯哈利波特一类自不必说,看过最多的是东野圭吾,印象最深刻的有一些单本小说,不登大雅之堂的玄幻武侠也爱着,中外名著数一数竟然不少。
但从小到大别人若问我最喜欢哪本呢,我有回答过郑渊洁的书吗?
我当真不记得了。
这些年长大的过程中我已习惯“啊原来曾经记忆这么深刻的东西也会有淡忘的时候”,今天也是,我忘了五个罐头小人的名字,忘了故事的大致梗概,忘了看那套书时心中的所思所想,也忘了在哪一次大扫除的时候舍弃了家里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们。
在前一年或者两年我重读小王子的时候,开头描述那段孩子与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让我惊觉原来自己的思考模式已经完全是大人的样子了。
所以其实在我想不起情节走向的时候我并不难过,我知道如果我近年真的重温那些儿时的珍贵,只会更难过。
原来自己终究成为了一个模式里的大人。
其实我还是记得一些读书时的想法的,皮皮鲁的父母convert的时候,我一定暗自下过决心,以后一定不要成为一个唯成绩论的父母,一定要平等地去对待自己的小孩。
今天电影院里除了我基本都是带着学龄前孩子来的父母,许是八五后与九零后们吧。
我其实好想知道,你们是仅仅为了带孩子来看这部国庆档唯一的“童话”,还是和我一样,来重温童年呢?
如今我也来到了一个,回望“十年前”而记忆并不很模糊的年龄。
我踏入成年人的世界也已过了整整一年更多,已接触过一些幼时看着大人们做的事,也被家长说过毕竟你也不再是小孩子,也已有二十岁。
如今及以后我只会越来越大人,与儿时的世界终究站在期望的两端。
十岁的我想快些考完大学,会有手机电脑,可以成天看电视上没追完的电视剧,可以自己买喜欢吃的东西。
二十岁的我羡慕幼童可以在家长的庇护下没有压力,完成一些那个年龄段必须完成的、与成年后相比简单无数的任务。
可没有时光机让我们互换一天。
我早已告别了童年与青少年,它们与书中带着滑稽幽默的归谬手法毫无相干。
我没有逃过学逃过考试,没有在上放学的途中去喂自己偷偷养的小动物或者因为别的什么事过好几个小时不回家,没有在周末约着好友组学习小组或者去哪个咖啡馆写作业,没有踢球踢碎老师办公室的窗户玻璃,没有被学校广播特殊通报过某班的某同学如何如何……现实与书中差距其实超级大的。
只是刚才的一个多小时让我又回想起,原来我向往过憧憬过、这么爱过一些带有年代色彩的,亦或纯属虚构的奇思妙想。
原来我曾很久很久,坐在空空的书房里,双手空空,脑子也空空,只是无比渴望地摄取些什么让自己充盈起来。
原来以前的快乐那么容易。
原来我离那些已那么遥远。
我倒是记得五六年级时自己问老爸郑渊洁为什么没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那么厉害。
我一直不把他看成是童话作家,本中国普通小孩眼里童话只是王子公主。
没有童话能让十岁的我放声大笑乃至一定程度上塑造我的三观——拿过钱一定要洗手就是看完钞票印刷机后养成的习惯,那段时间我写作文都在痛骂贪官。
而让二十岁的我呜呜咽咽泪流满面的。
打开这部影片,90%的原因是基于情怀。
郑渊洁的童话里,没有泛滥的王子公主幸福一生的情节,没有一遍一遍反复强调的重复桥段,更多的是关于科技的奇思妙想,关于人类之外其他物种的期待,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讽刺等等等等。
这些启迪远远早于后来挚爱的哈利波特和三体,是一种从小植根于内心的基本认知,好像陆陆续续影响到了现在。
每次从停车场出发,会担心会不会有车鼠李小二睡觉被打扰,每次听说不明疫情,会关联到因为南极冰川融化而出现的巴拉那病毒……言归正传,作为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的第一部大电影,罐头小人基本可以得到及格分。
好的地方依然是无可挑剔的立意——成绩好坏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展现了应试教育模式下令人窒息的家长和老师形象。
不好的地方主要三处:(1)影片服装设计彻底失败,将偏日韩的服饰穿搭强行套入2000年前后的大背景里,格格不入反复跳戏(2)父母老师角色单一,转变突兀(3)选角问题,皮皮鲁扮演者缺少淘气小男孩应有的灵气, 班主任扮演者过于年轻台词强硬,没有共鸣。
期待更多的皮皮鲁西西影视化作品。
书粉的爱就是这么持久哈哈哈。
难道就没有人发现,这个电影的每一处都是奴性与压榨吗?
我没看到什么美好的品格,我看到了90年代的孩子,离开了校园的牢笼又进入了社会的牢笼,难道是当初的校长都当官了吗?
嗯,对,会一直愚昧下去这种东西给孩子看,我都不知道从哪里教孩子,教他们如何站在牢房里唱不愿做奴隶的人吗?
简直是沉浸式意淫与自我陶醉
挺适合跟孩子一起看的,跟他说爸爸小时候看过的童话终于拍成电影了,让孩子提前预习一下小学生的生活。
两个小主角还挺符合我心中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形象,圆圆的脸都很可爱。
很欣慰的一点是把时间设定在八九十年代,复古的家具家电看着很亲切。
用了不少绿幕来做后期特效表现出微型小人眼中的世界,算是下了本了。
内容是典型的郑式批判教育制度,看《童话大王》长大的都很熟悉了,也表达了友情和亲情的问题。
上次看了《训兔记》短片也拍的挺不错的。
这部电影应该是继《长江七号》之后最好的国产儿童电影了。
儿童电影很少人拍,可能没有市场吧。
希望以后郑渊洁的经典童话能陆续搬上银幕,打造一个郑渊洁宇宙,他也跟斯坦李一样在每一部电影里客串一个镜头。
说这部电影工业不行的,真是笑死了,你们觉得中国可能有电影公司投资上亿拍一个没有明星都是小孩演的儿童片吗?
电影公司都说了这是一部小成本的片子,有人能拍出来已经很不错了,知道特效是要烧钱的吗?
这种奇幻片在好莱坞都要1亿起的,这1亿是美金!!!
难怪中国儿童电影一直不行,刚有一个好点的儿童电影发了点光,就被喷子们喷灭了!
孩子第一次看到这种小孩演的电影,一口气看了六遍,可惜他们没有网上话语权,不会来评论,近几年最好的儿童电影被这些喷子毁了,以后孩子更难看到这种电影了
童年经典IP啊,和魔方大厦有联动,记得小时还有这个动画片。
拍成真人版确实有点尬,说给孩子看吧,太枯燥,给成人看吧,太隐晦,不直接,浅的太浅,深的太深,演技水平不够院线级,顶多是中小学校会演的小品级演技。
整部片子的内涵很深,当然为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一定还是要回归到正能量主基调,不然就看不到了。
随便说说看电影时的一些感悟点。
1.唯分数论。
学生一切以学习为主,学习一切以分数为据。
只要成绩好就好学生,这其实是一种很落后的论调。
学校要教育孩子的,不应该只是学习成绩,而是真善品德,不论在现实中还是艺术作品中,往往影响一个孩子的发展,并不是教念书考分的老师。
现实中的老师,多数只是作为工作在应付,教出成绩了有绩效多挣钱,比的只是成绩,只是押题,讲的最多的就是分析考卷分析题,完全是应试教育,更有甚者连ABCD的选项和是非题对错的比例都分析一下,堪比彩票精算师。
当现代嘲笑古人只背八股文就算有学问时,未来人也是同样嘲笑现代人的只要有分数就算成功。
2.分数等于钱,钱多就是幸福。
这逻辑是这样的,分数好,就上好学校,好学校就能找好工作,好工作挣钱就多。
可是这其中并没有必然联系。
分数能换钱的职业,只有替考枪手。
另外一个人的幸福快乐与钱多少,也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幸福快乐是主观感受,金钱财富是客观物质,有钱确实可以增加快乐,但不是唯一必要条件。
带着无限金钱生活在无人荒岛会幸福吗?
3.家长为你牺牲的很多。
影片里的爸爸妈妈说出来,爸爸为你舍弃好工作,妈妈得病还照顾你,实在不忍吐糟。
这。。。
不就是道德绑架么。
父母为子女无私的付出很伟大,父母为子女无脑的付出很愚蠢。
4.不拘一格降人才。
360行,行行出状元。
活出自我,才是精彩。
一个稳定的社会,是需要有不同类型的人做不同类型的事。
就像一个球队,前锋很重要,但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当前锋,需要中场,后卫,守门员,教练,队医,场务,解说,保洁,保安,少了谁都会出意外,踢不赢比赛。
5.童话不适合成人,都是反鸡汤的。
影片中,小人们帮孩子作弊的一幕,放到家长们眼里又该举报了,不用联系前后剧情,不用最后觉悟成长改邪归正,中间只要有这情节,就会被举报。
现在的家长们都很玻璃心,一定要让孩子在温室里,远离一切。
正好看这电影前,巧合重温了几部童话,以现在成人的观点来看,还真是可怕。
杰克与魔豆,天上的巨人找谁惹谁了,就被杰克偷家了还丧命。
丑小鸭,天鹅的孩子,终有一天会变天鹅,与努力奋斗无关,与基因血脉有关,反过来如果它和其他鸭子一样,又是不是该庆幸自己和鸭子一样丑呢,环境才是根本,如果它在天鹅群里,就不会感自己的异样了。
白雪公主,红颜自古遭人嫉,长的美就是错,如果她长的平庸点就没那么多灾了。
小红帽,社交不要太牛B,你不知道大灰狼的计划。
带着一年级儿子重温自己三十年前看的故事。
小孩的反馈如下:1.鲁西西挺漂亮的(之前给娃买了十二生肖和皮皮鲁传没买鲁西西的,他看了十二生肖强烈要求买鲁西西传,原因竟然是鲁西西(的插图)很漂亮,买了鲁西西传有些失望,觉得图不够漂亮,故事也不合胃口。
)2.真人电影真好看。
(第一次看真人童话电影)3.看了作弊那段一开始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原来他根本还不知道有作弊这个概念,汗)4.被火灾吓到了。
下面是我这个中年书粉(连续买过八年的童话大王,后期的舒克贝塔对我的三观都形成过冲击)的感受:拍得不错,是儿童电影应该有的样子,就算内容改编过内核的确是郑渊洁风格。
都不是完美孩子大人,但传达的精神是跨越时代的,老师父母坏同学的洗白我觉得挺好的,儿童电影不需要给娃心理阴影。
浓浓的怀旧风,饼干罐都是锈迹斑斑的,除了校服款式有些突兀,虽然我看着亲切,但其实没有必要,特别是如果要做系列吸引当代观众的话。
特别适合做系列电影,魔方大厦可以等待了,舒克的直升机都准备好了。
几十年来太缺真人儿童电影了。
只放过一遍的小龙人是多少中年人的美好回忆。
逃生滑绳子太危险不适合模仿需要加强教育。
这片子的定位很精准,小学生和曾经的郑渊洁童话读者。
其实改改风格适当改编可以有更好的未来。
郑渊洁童话其实有时候过于愤青和脸谱化了,但他传输的一些精神,比如不唯分数论,想象力,质疑权威,爱与勇气,正是几十年来中国小孩教育最缺的,与官方教育中和一下挺好的。
等长大了,大家自然也会辩证再认识的。
论郑渊洁童话的影响力,对几代人三观的影响,给任何奖项都是担当的起的。
最后,宣发真烂!
期待下一部。
于飞导演一直坚持拍郑渊洁的东西。
就这一点来说,已经非常值得尊重了。
回头看看,现在已经没有这种真人演的儿童片了。
看着看着,就觉得小时候好像看过。
很多的情节也都很熟悉。
这个电影从各个方面来说,都算不上绝顶的优秀。
特效拉,美术拉,都是平平的水准。
但是这个满分,从其他方面定义,却是实至名归的。
首先,从学术层面讲,是非常有贡献价值的。
因为没有人拍中国本土的童话故事了。
我们应该当推广自己的东西,这一块就是空白。
如同陈佩斯说的:“我前进一步,中国的舞台喜剧就前进一步,我后退一步,中国的舞台喜剧就后退一步。
”这话说得即荒诞又硬气。
因为只有他在做,所以当然是这样。
那投射到这里呢?
郑渊洁退步了,于飞不拍了,可想而知,这个事就绝根了。
郑渊洁写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是独属于我们70-80这一代人的。
我惊喜的发现这个演皮皮鲁的小演员长得很像《魔方大厦》动画片里的来客。
看到彩蛋更是让人兴奋。
在这里做一个意淫般的畅想。
假如有一天,于飞可以拍《魔方大厦》的网剧呢?补完动画片没有的结局。
那真的是活久见了。
要是导演真的去爱奇艺申请网剧经费。
我相信是能筹到启动资金的。
也许这部电影放在以前看,我会给满分,因为它说出了我的心声,道出了我作为一个学生的痛苦。
但是现在,作为一个大学生,再看这部电影,我有了很多自己的思考。
首先我想说,父母的初心都是好的,他们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也是没错的,就像员工需要争取好的业绩一样。
因为小孩子他们没有自控能力,遇到学习这种和游戏比起来不那么有趣的东西,他们不会想要主动去学的,需要父母去鞭策去努力,考个好成绩就像父母为无目标的他们制定的前进方向,他们作为学生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也是没有问题的。
小孩子也不会去考虑未来怎样,作为家长必须替他们考虑。
但是也要注意方式,不能让孩子觉得家长就是因为成绩才爱自己。
电影里强调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自由发展,但我认为这和好好学习并不冲突。
喜欢画画,并不代表不需要读书了,读书让你的眼界更加开阔,心智更加成熟,你心中所想才能跃然纸上,好的画家需要创作,那灵感不就需要日常的积累吗。
此外,电影里很多教学的方式比如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加思考,其实也需要讨论。
很多东西在初级阶段确实只需要记住,随着年龄增长才会去接触他们背后的原理,这在初高中阶段很常见的。
另一部分不允许学生思考讨论,这显然就是不对的,但是现在应该很少有这样的学校了。
当然,童话世界是美好的,但是我们生活在现实中。
写这篇短篇,目的是孩子们可以更多体谅父母的苦心,不要觉得父母是在道德绑架自己,也希望家长看完这部电影,学会用更巧妙的方式激励孩子,不要粗暴的扔掉小动物,拒绝孩子兴趣的发展,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希望有更多的童话作家可以引导孩子们好好学习,不管发展什么兴趣爱好,基础的知识都应该掌握。
上尉跳下去那一刻我哭的好像回到了十年前
太好奇,所以看了。怎么港,是国内儿童片的工业水准了(微笑脸)
没有太强的电影质感剧情上也有不少问题,小演员的演出也很稚嫩。剧情也有魔改,和原著差别蛮大,看片尾彩蛋应该会出续集。其实动画电影更适合发挥
鲁西西发型有点成熟啊。特效方面还需要加油!
除了主人公都又蠢又坏,然后一场大火把大家的脑子和良心都烧出来了。
反派都是女的,是妈妈、女老师、女同学,这在20年前可能不会引人反感,但如今的观众已经不好糊弄了
欢迎郑渊洁书迷来看我编写的百科https://zh.moegirl.org.cn/%E7%9A%AE%E7%9A%AE%E9%B2%81%E6%80%BB%E5%8A%A8%E5%91%98有人说改编的不好,可能你的记忆有误。还有说角色塑造太差,你看过郑渊洁吗?
幸好没花钱
????????
无论是做为儿童电影,还是做为真人童话故事,完成度都OK,难得的保留了郑渊洁童话的批判属性,孩子也很喜欢,追着老郑要了个签名,优先推荐父母人群和郑渊洁粉丝。
只拍出老郑原著味道的十之二三,整体偏糟。小女孩长相很鲁西西,但演得不太鲁西西,只有田雨演出了原著里老爸的感觉。
小学的时候订阅了《童话大王》,郑渊洁真的是一个神奇的人,他的童话写给大人也写给小孩儿。电影更加温情更加儿童,期待郑渊洁的舒克贝塔宇宙。
歇斯里的型家长恐怖到看不下去,一个小学弄得比高考还神经兮兮
从儿童角度:比不过长江七号从奇幻角度:比不过莫扎特从家庭角度:比不过小红花
所以这个大人也是可以看的,给7分吧~
你对得起老郑吗?啊?你对得起老郑吗?
鲁西西好惨啊。优秀了一百次失败一次就被彻底否决的人是她,热心帮了同学要被开除的人是她,最懂事却要承受父母道德绑架的人是她,自身难保还被朋友质问无情的人是她,被敌人坑到有性命之忧还让敌人先逃的人还是她。但她还是选择那样做了。她做的每件事都是那样无私,都超越了一己之利,她捡回一条命时只记得为上尉可能丢了一条命而痛哭。我也跟着痛哭。没有罐头小人的我要经由今后的几十年去慢慢缝补自己的童年。
作为皮皮鲁故事的忠实读者,这电影拍的太不合格了,丑化学校丑化教育,故事本身也不够好看。
鼓励分,对小孩刚刚好,对大人远不够。看花絮感觉孩子们努力了,可是出来的效果很一般,特效一般算了,演员的情绪不到位,还有外国团访问那里太尬了,有白人黑人竟然还有八嘎,用不用集那么多种人,主角秀下英文就被外国人夸
前有三体被强行推进并半路夭折,后有郑渊洁的文本被丢尽火坑——虽然势小,但本质一样,都是文学如何转化为影像,影像如何联动文学。诞生刚过百年的电影,在传情递意的载体形式探索上还要拜一拜生根数千年的文学。老郑的核心要素与价值旨向仍在,改编力度很轻,就是制作太拉跨,“载不起许多愁”。后期配音、丢帧、跑焦可谓一个不落,都不必说编导演,单单是打光就考住了本片的制作团队。真人特效电影不比动画电影,能够玩儿一些玄乎的、难以在现实执行的画面。但是既然搞了这么一个真人电影的形式,为何不下足功夫,难道仅仅诉求孩子作为观众么。形式论放一放,再说剧情,我可从未在上美影的任何作品中感受到如此多的尴尬桥段。承托底盘的制作工艺,水得不行,实在让人失望。大环境在呼唤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机会,可给你机会你千万不能不中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