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大問題:舞台劇痕跡太重了。
尤其這個兒子扮演者,是不是喝多了維它檸檬茶。
哪有人在生活中是這樣的。
雖然是舞台劇改編,但始終是影院,這麼誇張的表演真的非常讓人出戲。
關鍵是那幾個電影演員又沒有用舞台劇表演方式,放在一起真的是。。。
酸爽在舞台上可能是戲劇張力,在電影院就導致。。
網路上最多人說的嘈死了。。
我對上一部看到舞台劇痕跡很重的電影是驢得水,不過瑕不掩瑜。
而除了情緒,舞台劇可以接受的邏輯,放在電影裡也是讓人非常不順暢。。
如果前面要拿一個很嚴肅的社會問題,房屋,做故事的主軸,後面近乎讓人難以理解。
先不說三房兩廳九龍望海單位2003年sars期間入手到2018這15年漲了多少。
因為跌價了100萬就全家要去砍死一個人。
那只能用兩個方法兜回來,一個就是發夢,一個就是發瘋。
唉,又是發瘋。
2. 吳鎮宇讓人心疼的角色設定要罵就罵那些中年人,如果罵新世代,他們分分鐘辭職不做。
這個設定,香港更是適合。
保險佬同地產佬,吳鎮宇的刻畫,入木三分。
3. 香港的房屋問題。
在香港,最困難的是房子,其次是生活費。
不過使費都還好,因為薪水可以cover到。
在這一點上,也許不少豆瓣的朋友很難理解到在香港住的辛苦,到底是多麼的辛苦。
尤其是一家人困在一個小空間裡。
電影直到開始斬人之前,我都覺得是劇情暢通及出彩的。
父子橋上那段,讓人動容。
先隨便寫點,有空再整理。
每一个人物,都不是一锤子决定他的好坏。
楼上的猪肉佬, 每天都要剁猪肉,哪怕可以做排骨、肉片、腊肉,他都要按着自己喜好来,吵到楼下也不管,这么一看,作为邻居,他是属于让人讨厌的那一类了。
但是,镜头一转,他会每天给楼下的野猫喂吃的,甚至哥哥在录歌的时候楼下的猫叫声,他可能是下去看了,才会被哥哥砸到。
所以,对主角一家来说,猪肉佬是坏邻居,但是他本人,有另外的一面。
这么想,或许,他每天都要吃肉饼,是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才会有人来看他,哪怕是来吵架。
“反派”为了赚钱,竖起巨大广告牌,挡住别人海景视野,各种诡辩,甚至到最后还想到了通过这个办法毁了别人房价,从中赚利。
但是,工作被朋友背叛、父母相继在其人生低谷时离去、看到主角一家的温暖想去自杀(最后不敢),甚至妹妹都说“他一定是小时候被欺负,现在来欺负我们”,一个又可怜又可恨的人。
主角一家,争吵不断,但是谁又离不开谁。
爸爸是辛苦的,一个人养一家五口,还要调节家里矛盾;妈妈是忍耐的,19岁开始普普通通地做个黄脸婆,不去旅游,不买漂亮衣服,照顾老爷、照顾孩子,生活只有眼前的家里长短,甚至还要继续忍耐20年;哥哥老大不小没有工作,一口毒舌,但是一伤害到家人就紧张不已;妹妹青春期学生妹,但是能给别人顺利接生这事是真的蛮厉害的(原版的镜头是一地血和手上血淋淋的婴儿);老爷虽然身体不好看似负担,但是时刻想着为家里人骗保,心态乐观。
最后一家人杀人也是非常团结一心地按手按脚。
(原版没有做梦,实际是先有爬天台再有晚餐杀人)
不考虑道德正义,因为里面本就没有,只有被生活挤压下的人性。
每个人行为,都能找到理由,再不对的事,也只是多原因导致下的顺其自然。
最后一家人坐在精神病院的长椅下,望着比以前更大更宽的海景,也算是实现愿望了。
这多半也是你的生活。。。
“香港人为了买房有多拼?
”这是前不久微博的热搜,恰好也看了这部《家和万事惊》,思绪上涌。
电影说的香港本土的故事,反映的其实是民生。
作为荒诞喜剧,久违的全港星阵容的作品,善于荒诞幽默的张达明编剧,擅长反映现实的邱礼涛导演,完成了这部手法夸张却笔锋犀利的作品。
而身处内地的你我,还是有所共鸣,因为买房这件事,天下都一样,看完之后,其实挺难受的。
电影改编自张达明创作的舞台剧《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当年还获得了当年香港演艺发展局杰出创作剧本大奖,而且舞台剧出身的张达明也是凭借这部作品名声鹊起,正式打入香港娱乐圈。
故事很简单,一家五口在面临生活中各种高压问题时,唯一能舒缓焦虑的窗外海景,结果被一块广告牌所遮挡,为了反击广告牌主人,在崩溃边缘的众人做出一系列疯狂的计划。
一块广告牌从剧作来看,这是一出荒诞喜剧,这是张达明的一贯“作风”。
是的,回想一下当年张达明在千禧年前后主演的几部小成本电影,都是这样类似的风格,比如他跟黄子华合作的《亚李·爸爸两个大盗》,自己编剧、许冠文主演的《创业玩家》,跟彭浩翔合作的《买凶怕人》都是典型的荒诞讽刺喜剧。
PS,电影中看到张达明老态龙钟的样子,感觉五味杂陈,战胜病魔的张达明,希望未来会更好。
如果没记错的话,该舞台剧在97回归之后,也就是亚洲金融危机左右,在香港演出很火爆,因为故事内容很应景,说的是买房的故事。
那个时候金融风暴香港楼价暴跌,很多供楼的市民苦不堪言,一面还贷,一面要面对下跌的房价。
别说市民了,就连很多明星都深受其害,比如王菲就4800万港币买了一栋豪宅,结果两年后只能半价出售,这算不错的,还有一些干脆破产了,比如钟镇涛。
当然了,现在那边房价又涨了回来,但危机感依然蔓延到今日,没买房子的人希望房价跌,买了房子的期盼房价涨,生怕哪一天“返过来”。
而且电影描述的是香港的故事,但我们也能感同身受,这里不再多说了,这种焦虑个中体会。
电影开场,就是全家的省钱计划,跟例会一样一一汇报,谁省了多少钱,谁赚了多少钱,子女们省下九千块,耄耋之年的白发爷爷,也要靠啃面包度日,为每周省下一百块,女主人更是在闺蜜妈嫂面前逃匿,来省掉四千多元的旅行消费……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勒紧裤腰带还房贷,电影中给出了期限,35年的房贷。
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又赶上遇邻不淑,楼下老烟枪吞云吐雾、楼上天天剁猪肉,对面邻居家终日来要债砸门的,所谓内忧外患,您说家庭氛围好的了吗?
负能量太重,终日争吵,唯一的慰藉,就是一扇可以看见海景的窗户,全家人一起看海,可以缓解争端。
与其说这栋单元是全家省吃俭用而来,不如说全家倾尽心力,只为长期拥有这一扇窗。
一扇可以看见海景窗户,有这么大有治愈力量吗?
这就是荒诞喜剧的魅力,就像《百万英镑》中那面额一百万的支票一样,功能性被极度的放大,这就是讽刺喜剧的特点。
所以当这扇窗户被挡住时,也成为所有事件的导火索。
港式荒诞?
提起香港喜剧,观众多数联想起来的就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也有部分老观众能想起成龙、洪金宝、林正英当年的功夫/灵幻喜剧。
但真正要论都市喜剧/本土喜剧,恐怕现在的观众了解的不多。
港式本土喜剧,尤其是荒诞色彩,其实是伴随着香港电影的崛起而诞生,也目睹了港片的夕阳西下而变化,只不过不同年代形式不同而已。
因为香港的都市喜剧很有特色,都是立足于本土,风格介于荒诞/亦庄亦谐之间,但讽刺味道一直很浓厚,从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开始便是如此,直到以许冠文为代表的《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这样的“许式喜剧”,反映香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内容当下但人设夸张,大部分以打工仔为主角,讽刺那些道貌岸然的小老板们,为老百姓出一口恶气。
这些喜剧不但大受欢迎,更第一次扎根本土,建立了“香港电影主体意识”。
(以往的邵氏电影,还是偏于大中华区)。
这就是香港本土喜剧的第一种形态。
上世纪八十年“新艺城”公司的鬼马喜剧,他们出品的喜剧电影代表着港产喜剧的另一方面,《鬼马智多星》《最佳拍档》《难兄难弟》等,以天马行空般的无限想象力吸引着观众,故事内容更多的是探讨如何与时并进,让观众真正的开怀大笑。
再加上后期王晶的《追女仔》系列的高志森为首的《八星报喜》《富贵逼人》等合家欢喜剧,因为这段时间香港经济飞黄腾达,市民暂时逃离现实中的焦虑,沉醉于欢乐之中,这些电影无一例外的夸张搞笑,不可谓不荒诞,但结局都是皆大欢喜,因为时代所需。
这是香港本土喜剧的第二种形态。
第三种是什么呢,那就是后来的无厘头喽。
以往香港都市喜剧要么讽刺现实,抨击丑恶,有钱人都是跳梁小丑,打倒他们;要么大家联合起来战胜对手,和气生财皆大欢喜;进入90年代,周星驰为首的喜剧,则有一种“逆来顺受”的味道,反正时代已经是无力回天,我们也只是小人物,只能依靠自己“努力,奋斗”。
与之类似的就是,张达明和黄子华的《亚李·爸爸两个大盗》,就算是当贼也要自力更生。
这就是港产喜剧的特点之一,就好像是武侠小说的新、旧派之分,而最重要的分别在于经济因素和社会背景。
而其中最大一个特征,就是以香港本土为背景立足于当下,从而造就社会冲突,突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家和万事惊》中,观众也可以找到这些港产喜剧特点的影子。
电影中,吴镇宇和古天乐都是被生活压迫的人,为了家庭和生活费尽心机,吴镇宇一家人也本性善良,但高昂的房价和强大的生活压力让大家都变得市侩和阴暗,这是生活的无奈。
找有关部门投诉,没人管;求助街坊团结,更没人搭理你;工作遭遇不顺暗无天日,这样的处境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所有的人生,仿佛就被囚禁在这样一栋破楼里的一间小房子里,实在是想想就绝望。
而到了后半段,我们也发现“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广告艺术家古天乐的过去,当年何尝不是与吴镇宇一家一样?
最开始忍气吞声,最终竹篮打水。
我们都很讨厌争吵和斤斤计较,但是生活总是把我们变成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这恐怕是香港喜剧的第四种形态了,“努力,奋斗”也没有用了。
所以当看到吴镇宇崩溃的那一幕,这个一家之主,到处唯唯诺诺,大风大浪都挺过来了,但最终还是出现最轻的一根稻草,压垮了最强壮的骆驼。
更绝望的是,哪怕不需要为了一块广告牌和人拼命,这多半也是你的生活。
而且你家的窗户还不一定能看到海景。
终于爆发了。
结局《家和万事惊》如果放在90年代,恐怕会是另一种结局,导演可是大名鼎鼎的邱礼涛啊,他90年代那些片子我们都见识过。
所以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拍成喜剧版的《维多利亚一号》(彭浩翔导演)、或者住房版《的士判官》(邱礼涛被忽视的作品)。
尤其是吴镇宇黄秋生同框的时候,总觉得下一秒吴镇宇要变斯文禽兽,黄秋生就要回归八仙饭店。。。
但如今,导演最后给他们一个闪亮的结尾,一看就是被阉割的,因为在字幕彩蛋里,我们看到很多没有出现的镜头。
被改的结局,不知道是否有所谓的港版,或者将来蓝光碟里能否收录真正的结局(因为广电有规定,内地和香港公映的电影不能出现两个版本,但影碟中可以以删减片段的形式收录),单说现在这个结局,有点像“许式喜剧”的过程,加上“新艺城喜剧”的结局,主题还是努力奋斗。
这是不现实的,因为终究而言,这是一部喜剧片,电影也是每秒24格的谎言。
要论现实,电影真实的结局无非三种:“成功后”被警方抓住、对峙时自己被对方吃定,或者自己主动放弃。
这与生活中的我们何其相似,面对生活,我们最终也是三种结局:被征服、被打垮或者继续默默忍受下去。
你的选择呢?
在这个现实的视觉,这个结局,才真够荒诞、讽刺。
看完这部剧,会焦虑,会烦躁。
所以我想吐槽它。
首先,我不喜欢剧的声音。
不是大吵大闹的尖叫声,就是肆无忌惮的音响声,否则就是听不清的对话,也没有字幕,观影体验极差。
其次,它极力渲染香港现实生活的悲惨,让给这份悲惨留了一个出口——窗外海景,如果说,前半部分的矛盾分散在日常,那所有的矛盾都因为广告牌的出现被集中起来了。
这是精妙的表现手法,但过度反而显得夸张,过分引起焦虑。
接着,电影里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袖手旁观,再加上之前的住房压力,反而电影想强调家庭的团结和爱就显得势单力薄。
主题一下子变得模棱两可。
最后,结尾有的莫名奇妙了。
大过年的,不看这个。
比脱皮爸爸热闹流畅一些古天乐这次角色和以前的都不一样古的演出也很有新鲜感 连步态都变了陆志廉又是另一种步态和另一套身体语言体现了影帝的水平细节出彩。
可能是因为不想搞得太悲催让观众看得难受演员表演都有一些漫画感古还是厉害的表演得有一点真实感又有一点不真实感人物该有的角色塑造都表达到了 又不让人觉得啰嗦 相反还有一点新意 抒情细腻的部分也表现的很好优点是有社会关怀比如反映房价高,政府部门和流程冗繁,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
对香港法律和政府部门设置应该是认真考察过的有点黑色幽默
香港为什么会乱,就跟富士康的员工为什么会跳楼一样。
每天在流水线上成了一台机器人,对人生完全失去了信心,不跳楼才怪。
而港民们住着鸟笼子,身上却背负着巨额房贷,也就成了一个机器人。
反正这辈子就这样了,就当搏一把了,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实践证明,如今的香港,更加无比需要社会主义改造,当年也是土地改革我们才成功的。
不能再让李嘉诚们吸血了!!!!!
在香港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城市,吴镇宇一家五口,三代人一同蜗居在一个拥挤、嘈杂且高龄的老城区旧楼之中,看起来破旧无比的房子却让全家背负上了三十五年的房屋贷款。
邻里、家庭之中的矛盾不断,唯一能够让全家人感觉到一丝慰藉的便是家中那扇对着海边的窗子,遥遥望去涛涛海浪安抚了每个人焦虑的内心。
《家和万事惊》绝对是今年被低估的一部血统纯正的港片。
豆瓣上目前仅给出6分的及格分,其实影片的成色远远高于这个得分。
怪片之王邱礼涛加上香港喜剧明星,舞台编剧大咖张达明的组合绝对不可能只是一场简单玩票。
加上一众香港老戏骨接连露面更是港片近来最有“看头”的一部,能看到吴镇宇和黄秋生同台对戏,已经让港片影迷情绪亢奋,暗自惊喜。
后面还跟着一大批黄金绿叶和红花,比如袁咏仪的女主角,顺便赠送了古天乐等“全家桶”套餐阵容。
编剧张达明还“扮老”演了次吴镇宇的老爸。
从导演、编剧到卡司,《家和万事惊》都带有纯正的港片血统,也注定了影片的“癫狂”风格,以及夸张表演,以及香港社会性话题作为基底。
熟悉邱礼涛的影迷,自然知道他对于香港社会性的观察,纪实性的叙事风格,以及强烈的个人表达。
邱礼涛喜欢在常规类型元素中夹带私货,有时甚至有些不管不顾,让影片风格前后大跳转,炸裂你的审美期待和类型预判。
毫不夸张的说,如今的邱礼涛几乎以一人之力扛下了香港影像书写的大旗,表面化的商业类型包装下,他永远是竭尽全力、见缝插针地做出个人表达与现实关照。
《家和万事惊》的“家和”是假,万事惊才是真。
卢伟文(吴镇宇 饰)和李淑贤(袁咏仪 饰)一家五口人,挤在高层小户里,一个月吵架二三十次是起步价,青春期的女儿和儿子,一个在上学喜欢扮靓,一个是无业游民沉迷音乐,还有一个全身是病,瘫痪在轮椅,生活不能自理的爷爷。
一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跑租房销售的丈夫卢伟文,顺便靠爷爷的救济金“打牙祭”。
影片一开场就是一家人结算每月的省钱大赛,一家人常常会为了各种小事起摩擦,甚至大打出手。
邻里之间的些微也会因坏情绪而被放大,成为影响社会的大事件。
全家人唯一的“安神药”就是透过客厅窗外可以看到的海景,随着周围高楼的不断林立,虽然海景越来越窄小,但有总胜于无。
直到有天,广告公司的销售王小财(古天乐 饰)租下了对面的楼顶房,然后立起了广告牌,全家人的海景被挡到无影无踪。
忍耐力极强的一家人终于爆发,开始想方设法拆掉王小财的广告牌,故事由此拉开序幕。
如何拆,怎么拆,结果怎么样?
在这个有趣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剧情片中常规的人物弧光和转折,以及家从分崩离析、各自为阵到重归于好、齐心协力。
这是邱礼涛为影片制定的常规娱乐性任务,他不同之处在于在娱乐包装下非常强烈的诉求欲望,借题发挥说出自我心中的感受和判断。
当年在香港电影的“限制级”时代,要求“腥膻色”齐全的制片人们千方百计要邱礼涛“完成任务”的压力下,他还能拍出辛辣无比的《伊波拉病毒》和让黄秋生封王的《八仙饭店》等cult经典。
连当时的商业片鬼才王晶都不得不拜服在他的脚下。
《家和万事惊》同样有着cult的邪典趣味,那些家长里短的喜剧是为最后的悲剧、悲壮打下伏笔,提供张力,抬升情绪。
在喜剧包装之下,邱礼涛也刻画出了香港人压抑密闭的空间危机和躁动不安的愤怒。
卢伟文一家要为这个已经开始破旧的屋子牺牲几十年最好光阴不说。
从小家走向大家,跟着卢伟文的租房工作,我们了解到香港年轻人租房的窘迫和辛酸。
廉价的出租屋纵然这里不行那里很差,但因为价格优势,就连死过人都能够接受。
从中年人到年轻人,都被房子问题压得喘不过气,这就是喜剧表面肌理之下的悲剧现实关照。
邱礼涛还不满足,在围绕拆广告牌的过程中,社会机构的办事效率,邻里之间的冷漠无情,还有家人之间的隔阂渐次发力,把人逼向死路。
最心酸的一点是,想死的老人不能死,不想死的年轻人却只能死。
卢伟文一家自然不能放弃“想放弃”的生病家人,只能谋划杀死王小财,拆掉那挡住视线和“生机”的广告牌。
影片随即拐入黑色电影的范畴中,炸裂出令人心悸的反差。
邱礼涛一注入无常,影片就开始发力。
观众在道德前提上陷入两难,杀人被是罪过,但因为剧情中的各种原因反而获得观众的同情甚至认可。
但王小财就真的可恶可恨吗?
恰巧相反,他也是社会的受害者,也是亲情的缺失患儿。
杀与不杀,如何去杀,由此陷入辩不明,道不清的地步。
邱礼涛从喜剧开始,由悲剧落幕,从个体发力,引观众走到群体迷茫,最终似乎只有牺牲和死亡才能终结一切。
内地版的《家和万事惊》用梦境代替了真实的谋杀,用断裂的和解完成了大团圆。
港版结局很可能就是《维多利亚1号》的残忍暗黑。
但这个结局太违和,注定无缘内地银幕,只能以后有机会才能一睹真容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邱礼涛在影片中对于空间上的限制加以利用后,反而形成了很好的效果。
片中,主要的空间就是几个角色的“家”,固定空间的设置,在调度上颇见功底,由此所带来的局促和挤压,也刻划出当下香港心理现实令人不忍卒读的内景。
在有限的空间内,施加非常密集的对白和表演的强烈反差来塑造人物,更是力透纸背。
曾经因为制作仓促和成本所限,邱礼涛在这些喜剧的戏剧处理上常常不会很细致,表演的节奏也有问题,但这种粗糙反而意外地造就了某种无厘头的感觉。
无厘头需要在片段剧情符号意指清晰明确的前提下,让人物实施断裂式有悖前述常理的突兀反动作,把影片的内在逻辑和情绪纹理猛然带离常规现实而攀升至另一个维度,这是影片内在的情感冲击力来源所在,也是喜剧外表包裹悲剧内核,两者无缝切换的功能性要求。
吴镇宇、古天乐、袁咏仪、黄秋生这群在香港演艺界摸爬滚打多年的戏骨,对和港式喜剧表演有着渊源关系的“无厘头系统”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解,自然能顺势而为,借力打力。
邱礼涛的粗糙,依靠这群演员,完成了断裂到缝合,形成了强烈的无厘头之感。
《家和万事惊》作为如此“香港”的电影,错过实在可惜,受到轻视更是让人叹息。
为何难忘?
因为看完后决定以后都不看电影了,太伤了,连睡觉都嫌吵的烂片,叽叽喳喳吵吵闹闹烂的印象深刻极了,感觉这部影片完全有实力让我对所有电影绝望。
看完之后那种失望和绝望感,至今记忆犹新,真是太惊了,但不是惊喜的惊,是精神病的精,是惊呆了的惊,还我票钱,还我车油钱,还我时间,还我对电影的那么一点点期待……
“五子”登科,人生乐趣。
我们都认为,有了五子(房子、车子、婆子、孩子、票子),就一定会幸福了!
其实不然……
卢先生父子没到中年的年龄,却犯了中年的焦虑。
作为90后,我们似乎慢慢变为社会的顶梁。
但是,这个顶梁柱,他有长有短,有粗有细。
而片中,却深刻的讲述着,那根又短又细的柱子——卢伟文。
卢先生,香港普通居民,房产中介,每天为了家庭开支和房贷还款,奔波于各个大小租房。
为人老实,本分踏实的卢先生,在自己下饭愁米的日子里,豁达的借给隔壁家女人房租钱,自己却没日没夜的计算着所有的家庭开支,能缩便缩,易减宜减。
日子虽然拮据了点儿,但丝毫不影响整个家庭的关系。
因为在拥挤的住房面积下,还有一道窗,一道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观海窗。
每当他们因生活的各种琐事而争吵时,看看窗外仅有的狭小的窗,便会释然了!
还有什么,比一家人挤在一个小窝里,并努力奋斗而又有希望更让人兴奋和感动呢?
对峙双方可是,仅有的心灵慰藉,被对面势利的王小才用“艺术品”——一块大大的广告牌遮住了!
自然,卢先生一家子不干了,非要讨个公道,非要拆掉这个碍眼的广告牌。
通过民政局里的老同学的关系,还有各种加补的法律知识,卢先生一家,便为了一方希望,一片海而与王小才周旋起来。
无论是走法律,还是用说服,多次无果后,卢先生心生恶念,便想利用安眠药使王小才睡熟,然后利用煤球炉煤气,造成其自杀身亡的假象。
最后,被王小才说成“艺术品”的广告牌,依然屹立在卢先生窗户的对面,只不过,不再是餐饮或者瘦身的广告,而是三亚的海,常州的海,世界上所有可以解千愁的海……
幸福的小家每个年龄段都有焦虑,只不过,有一份希望,有一片窗户,可以看看海,心情总归是会变好的,人总归也会幸福的!
戲院粵語版 約等於包場 真棒 荒誕感十足 美中不足全家合力殺人居然是夢(天朝河蟹?) 睇完很想補個舞台劇 估計更帶感~
三星半给粤语版 整体还挺流畅【吴黄同框我能看100遍!片尾花絮里的黄爹神经病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以为会是《维多利亚一号》全家哈哈哈杀人版,后面却是合家欢,只能纯看阵容了。改编自舞台剧《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2015.5.17 4/10
改编自张达明93年获奖剧本的舞台剧《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内核硬,笑点密,绝对是疲软港片市场下的诚意与惊喜之作。一家五口各显神通,“家和万事兴,家衰吵不停”。电影聚焦底层百姓生存处境、维权困难等现实问题,采用cult片的叙事诡计,最终达成「嬉笑怒骂皆文章,酸甜苦辣是人生」的高级喜剧叙事效果。久违的全HK卡司阵容,加上一众熟悉的黄金配角,共同煲出一锅地道的港片喜剧靓汤。黄秋生、吴镇宇同框活久见,靓靓袁咏仪变身煮饭婆,古天乐从头呆萌到尾!突然发现,一家人整整齐齐才是港片的永恒的主旋律。“现在的世界很恐怖,只有家人能保护我们”
聒噪
过于舞台剧,演儿女的两个年轻演员用力过猛(但女孩迷之像吴镇宇X袁咏仪,特别讲道理),老黄演得最好,特别好,以及太久没看到的达明,冲着吴黄张林同台再附一个充值送的古天乐以及一大堆老伙计怎么也算是值回票价了。本来想吐槽后半场一泻千里不讲道理,但刚刚得知这是阉割过的版本,先打三星观望,如果真的看到传说中的原始版本,那是值得四星甚至更高的。
豆瓣评分5.9分未免太低了,我还是挺喜欢这部片子的。纯正的港味,市井的悲欢离合。原作的舞台剧是九十年代创作的,但香港的现实依然没有太多变化。
要素过多,虚浮无力,全程聒噪,闹胜于喜。儿女演技浮夸造作羞耻感爆棚,特别是那个吴肇轩,现在是找你来演戏不是找你来讨打好吧。两位主演气质完全游离在市井之外,袁咏仪像是综艺节目活跃气氛尽情发挥的签约嘉宾,而吴镇宇就是潜伏普通家庭执行秘密任务的老练卧底,黄秋生继无间道之后再做卧底指挥官,古天乐则是任务目标东南亚各大势力拆家联络人。结尾还是邱式cult味。所以香港年青人嘅出路除咗坐监仲有坐精神病院?P.S.据闻港版内地版不同,我看的港版。
香港人民压力极端表现,全片几乎都是抱怨,看得很压抑,说是喜剧但是一点都不搞笑,剧情很套路。说吴镇宇用这片拿影帝是在搞笑吗。
看完就一个感慨,搜了一下杨玉梅54岁?!竟然和25岁一个模样?!天呐整容也出不来这个效果吧!香港美女真是不老神话啊
找不到粤语原版 国语版好像剪了不少 配音配得好差口型都对不上。。
补标
话剧味太浓,改编成银幕作品没有足够细腻。这是一个开头婆婆妈妈,结尾逐渐癫狂的故事,小市民在小利益面前互相倾轧,最终恶向胆边生。还是要说“香港绝对不是一个发展的好榜样”。
2014后的香港电影用《东邪西毒》的台词说就是“会说话的尸体”。邱礼涛就是这具尸体上一道明显的划痕。作为一个90年代末的二三线导演,我不知道他是被农村包围的城市,还是他本就是包围城市的农村。拆迁队进了小区,首先团结的是愿意拿补偿金的居民,情况大多如此。《周易》用离卦坎卦形容“文化”,固然是这样,文化是光,同时充满了坎坷。所以西方人要定下规矩:凯撒归凯撒,上帝归上帝。古龙会说,知道他的手臭,为什么还要喝他的酒?将邱礼涛的电影作为一种现象来看,其实还蛮过瘾的。
硬核搞笑又不乏人文关怀。家字大过海景,大不过楼价。「一支竹仔」这首儿歌真是大惊喜,用得这么好。最后的大海景其实也是相当凄凉无奈的happy ending啊。
其实有点《阳光小美女》的架构,家里的每个人都有问题,加上周遭的生活问题,很现实主义的题材,我蛮喜欢看的。
里面太吵睡不好 只能出来睡了
这才是那种适合图个乐呵在休息时放松去观看的电影,既有小温馨,也有小感动,虽然它还不够好,但比起那些在贺岁档毫无诚意的所谓喜剧的烂片还是强一些,这种欢乐型的娱乐电影还是非常适合在大陆上映的。
近几年香港电影自我意识的回归 开始越发考量自我的生存状态 他们赋予电影独立 冷静和自嘲的气质 诸多作品在以现实主义手法阐述外部压力之余 更以黑色幽默口吻讽刺自我对世界的感知 一边揭示香港人生活的现状 一边以一种云淡风轻的调侃态度来对待艰难的生活 通篇始终以香港人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很久没看过如此纯粹地道的港片,它的荒诞和讽刺意味在生活小事中展露无遗。没有什么比自黑更高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