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昨晚开始看这部电影,看了十分钟才发现自己以前应该是看过一遍的。
但是因为演员精湛的演技以及引人入胜的剧情于是让我毫不犹豫地继续观看了下去。
1.就演员来说,老爷子无疑是片中的灵魂人物。
他在影片开始时对老奶奶的冷嘲热讽,听到“离婚”的不可思议,对居酒屋老板娘加代的挤眉弄眼,对老友遭遇的幸灾乐祸,对儿子女儿的横眉冷对……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一个生动、倔强的老头儿形象。
刚开始看的时候肯定会对他有一肚子意见,但是渐渐地会发现其实他很贴近生活中类似的角色形象,甚至有些可爱。
一个大家庭中的男性长辈角色往往是这样固执、古怪、一意孤行的老头儿形象,比如《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2.就剧情来说,本片的类型介绍中是喜剧片。
那么就会有疑问了,如此喜剧为什么会取名叫《家族之苦》,突出一个“苦”字而不是“乐”呢?
其实细细看来,会发现本片用一个喜剧的内核其实展现了一个大家庭中的琐碎矛盾,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种吵闹会化为一地鸡毛还是加深凝聚力其实是要靠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
3.就启示来说,我觉得本片的核心理念就是:爱是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就老两口而言,其实老太太是真的想离婚吗?
确实是,但是她这种想法其实来源于为这个家庭操劳了一辈子却没有得到一句认可或感谢的话语。
所以,在最后,老爷子经过准儿媳妇苍井优的提示,终于结结巴巴地对老奶奶说出了内心真实的想法:“能跟你在一起太好了,谢谢!
”。
如此简单的话语便让老奶奶喜极而泣,说道:“到死为止我都陪着你”这样的誓言。
所以你看,无论是到了什么年纪,都不要羞于表达爱意。
虽然是一些很明显的道理,但是从你的口中说出就会让我感到满满的暖意和安全感。
其实有时候我们想要的多么?
并不,只是一句真心的话语便能让我们死心塌地。
所以真的像加代老板娘所说的:“要将这份爱意切实地传达给她啊~”
接連三天看了這套從 2016年 開始的系列電影,一天比起一天更愛這個大家庭,打從心底的希望 山田洋次導演 能就這麼繼續拍下去,我已經準備好要和平田一家一起變老了。
家族之苦2 (2017)8.42017 / 日本 / 喜剧 家庭 / 山田洋次 / 桥爪功 吉行和子
家族之苦3 (2018)8.02018 / 日本 / 喜剧 家庭 / 山田洋次 / 桥爪功 吉行和子還記得幾個月前才剛看完非常嫌棄的《東京家族》,從那時候開始就很少再看關於家庭的電影了,這次再看可以說是因緣際會,而在事前完全沒有做功課的情況之下,這三部系列電影給我的驚喜可以說是一波強過一波。
第一集的第一個鏡頭就讓我想起 小津安二郎導演 的《東京物語》,慢慢看下去,才發現家裡的陳設與 山田洋次導演 的《東京家族》簡直是如出一徹,隨著鏡頭帶向人物,把家庭成員一個又一個介紹出場後才發現,這就是《東京家族》的原班人馬啊,而導演也正是 山田洋次先生。
然而,因為上次的觀影經驗,讓我竟不自覺得嫌惡起眼前正播放的電影,直到幾句有趣的台詞以及老梗的綜藝摔才讓我開始正眼看待這部在影後讓我狠狠愛上的系列電影。
东京物语 (1953)9.11953 / 日本 / 剧情 家庭 / 小津安二郎 / 笠智众 原节子
东京家族 (2013)8.82013 / 日本 / 剧情 家庭 / 山田洋次 / 桥爪功 吉行和子本片由橋爪功、吉行和子、西村雅彥、夏川結衣、中島朋子、林家正藏、妻夫木聰及蒼井優主演,每一集談論的重點不同,不變的是這些日常瑣事都發生在這一戶吵吵鬧鬧的平凡大家庭裡,看似戲劇效果十足卻也極為貼近在各地生活的我們,而我對於這種看似極為平凡的日常生活記事總是有難以言說的喜歡甚至是著迷。
《家族之苦》討論的議題是關於「離婚」這件事,也許是想用比較吸人眼球的方式開啟這套系列電影,本集探討的主題我認爲是比較“不平凡”的日常;《家族之苦2》討論的主題是「老年駕駛」,相較之下就非常實際了;而《家族之苦3》則是三部中我最喜歡的,探討關於「母親/家庭主婦 對一個家庭的重要性」。
其實這並不是 山田洋次導演 第一次拍攝像這樣的續集故事電影,早在 1969年 他就曾拍攝過經世界紀錄認證的世界上最長的系列電影《寅次郎的故事》,該系列電影始於 1969年 終於 1995年,全長共48部,因此我相信我熱愛的《家族之苦》系列大概也會是像這樣的長壽電影吧。
回到電影本身,首先想來談談這部電影之所以讓我愛不釋手的原因。
前面也提到,我對關於家庭的電影是有種難以解釋的執著的,我尤其喜歡日本電影述說關於家庭的敘事手法,也許沒有高潮迭起但總有某一個片段能打在心上,溫柔地在心裏留下一些什麼。
而本套系列電影可以說是恰如其分地把所有我對於一個日本家族的認識展現出來,說穿了他可能就是這個家庭某一天如流水帳的生活,平凡的如你我的每一天一樣,可是正是這樣的平凡讓人更容易把自己投射在角色身上,有時我甚至真的希望自己也能是這個家族的某一員,過著平凡卻又有些小驚喜的一天。
另外,我也非常喜歡在電影裡罕見的「綜藝摔」,也許在你的眼裡這是演技過分用力的表現,可我卻覺得這個表演方式緩和了當下緊繃的氣氛,這或許必須歸因於本套系列電影定位為喜劇電影吧,所以即使在談論一些嚴肅的話題時,總會有個演員莫名其妙的摔跤,而即使發出了巨大的聲響,其他家族成員仍會視他為無物繼續原本的談話,這樣的反差總是能讓我大笑,可能是很久沒看到這麼笨拙的搞笑手法了吧,竟然也真的被他狠狠地收買了。
最後,我很喜歡每一集總會出現的家庭聚會,浩浩大大的家庭成員聚集在一起,齊心談論/議論某件事,其實讓我很羨慕。
也許是因為自己生長在小家庭中,與親戚也都是並不太熟悉的情況,在我的生活裡從來沒有像這樣的家庭聚會,所以看著平田一家和睦中夾雜著不同的意見時或是在衝突裡總能找到共識時,我是越看越喜歡,這種聚在一起的溫度其實是難以複製的,不溫不火、有不同的意見卻依然溫柔。
而關於每一集談論的議題,其實我覺得不僅主題不錯,連討論的手法也很有趣,最重要的是,這八個主要的家庭成員,每一個都富有個人特色,而且都有著屬於自己的魅力並能深深地吸引著我。
我最喜歡的是《家族之苦3》,關於母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這確實是一個很普通很日常的題材,可是放在這家子裡談論卻總能激發出一些有趣的又誇張的戲劇效果,而且他甚至也幫助我糾正了我對家庭主婦過於單純的想法。
事實上,我一直覺得家庭主婦是一個全世界最輕鬆的工作,她只要每天把家裡打掃乾淨、把家庭成員的一日三餐打理好,剩下的時間她愛做什麼就做什麼,面對這樣的認知,我是非常嚮往這樣單純又輕鬆的生活的,如果有機會還真希望就這樣活著。
而我就以這樣的想法過了二十多年,雖然心裡當然會感謝媽媽為家庭的付出,但仍然會覺得這樣的生活其實真的是太舒服了,如果可以還真想和媽媽交換工作。
而平田一家的所有人也都和我有一樣的想法,他們心裡感謝 媽媽史枝(夏川結衣 飾),但卻不曾尊重過家庭主婦這份工作,直到小偷光顧平田一家的那一天,這樣的「不尊重」引爆了史枝的情緒,她憤而離家獨自回到老家生活。
於是,平田一家又再次聚集了所有人討論 史枝 離家出走的大事情,這件事情終將必須解決,因為沒有 史枝 的平田一家生活作息全亂了套,一家老小把香蕉當三餐吃、衣服早已堆成了髒衣服山、孩子回家沒飯吃甚至因為擔心爸媽離婚而沒能專注在學業上、奶奶也因為想幫忙暫時充當 史枝 的角色而閃到了腰臥床不起…,事態的發展說明了:平田一家很需要 史枝。
原本 史枝 是願意承擔那些不尊重的,事實上也許每個家庭主婦都正擔負著那些不尊重,可因為對家庭的愛,她們願意忍,直到 史枝的丈夫 幸之助(西村雅彥 飾)說出:「我在辛苦上班賺錢的時候,妳竟然在房間裡舒舒服服地睡覺。
」史枝再也忍不了了,唯有離開這個家、讓這個家真的失去了她,那麼平田一家的所有人才能明白她對於這個家的重要性,她的工作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而故事當然如常理一般的發展,所有人都是直到失去了才開始懂得珍惜,平田一家當然也是。
「 史枝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幫你好好地把你工作之外的事情都打理好,讓你可以心無旁騖地全心投入工作。
」庄太(妻夫木聰 飾)對著仍舊不願低頭的 幸之助 說。
故事的結局待你自己去發掘,因為我相信如此有趣的平田一家絕對值得你和我一起好好地一探究竟。
因為實在太喜歡了,所以每看完一集就打從心底的想對 山田洋次導演 說:「拜託您老人家繼續拍下去啊!
我已經準備好要和平田一家一起變老了!
」
《家族之苦》在大光明影院看的,这大概是进过的最豪华的影院了吧,近百年的老建筑,两层楼的千人大场,很有三十年代的复古感,但硬件又做得一等一。
可惜的是买的票在二楼偏后,大荧幕也战胜不了这个距离——观感其实像在家看60寸的电视。
很多影片里的小细节都容易缺失,类似演员的微表情,颜色和光的差异就都不那么明显。
幸好看的是剧情片,倘若是注重视觉效果的大片,一楼十六排以后和二楼五排以后的座位真心不推荐。
说回电影。
典型的日式家庭片,简单的故事,平常的生活,如水流过,胜在真实。
日本文化有很多和我们的相似之处,所以看这部片子,我想多数国人都会有共鸣。
操持了一辈子的温柔母亲,脾气古怪臭毛病一堆的父亲,性格各异的儿女,有的愁经济,有的愁感情,一大家子一起生活,吵来闹去,看似细琐的矛盾,却堆积起来,成为自家那本难念的经。
所有演员,按天朝的审美标准,颜值都不在线,可看着就是舒服,日常。
尤其桥爪功老爷子,小表情、说话的口气真真一个老顽童,这家的儿女,也一定是遗传了他的幽默基因。
全场爆笑的点绝不止一两个,且这些点,也绝不是硬胳肢观众的生硬幽默,他就是平常人也会犯的中二,尴尬,和靠演员魅力撑起来的趣味。
说是喜剧,这电影的泪点却也和笑点铺得一样绵密。
母亲缓缓说起自己开始讨厌父亲,感情渐淡的时候;孙辈们给母亲描述棒球赛的时候;总是戏谑对生活的父亲难得沉默的时候;那张离婚届被撕毁的时候,都会感到一种带着无奈的温暖,随着减缓的配乐眼角湿润。
但它又不过分煽情洒狗血,总是及时回转到轻松愉快的氛围。
然而这更让人印象深刻——真实的生活里,有谁整天哭天抢地呢?
默默忍耐,装作没关系的时候才更多,有些问题,也真的无解呀,但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不过日子啊。
而当某天一件事,戳中了你隐忍的点,那一瞬的心疼,足以让人印刻在心。
想起了刚看完的日剧《最高的离婚》,颇有些相似之处,温柔地抖机灵,却讲出犀利的真相。
在一起容易,分开难啊。
你什么都没做错,就真的没关系了吗?
感情,是需要用语言表达的呀。
一家人在一起讨论问题,哪怕吵架,只要大家都关心这事,就真的像个家啊。
一条一条的真理,就这样看着电影,慢慢传达给你了,连同一些思念的心情,和一种不能完全理解但早已深深认同的氛围。
总之很想和家人再看一次,这一截笑中带泪的生活片段,这个普通却重要的故事。
苦,是生活的本味,苦中作乐,才是生活的动力。
日剧总是这样,平淡中让人感动,幽默里让人落泪。
幸之助和老爸的吵嘴其实回忆起来也是莫大的幸福,不会说好话是他最大的缺点了吧,妻子温柔贤淑却总被怪罪,其实还是想说一句抱歉的。
丸田好像也算幸福的人了,遇见老头子这么个老同学,忠厚的一生总不至于凄惨,朋友一家为他送葬,那两大袋子白果就是最幸福的礼物了。
我没用是我的错,不想让国家费心,因为是好人就得死去嘛。
影片中那段丸田房东对他的描述让人有点难受。
看得出来,老之将至的时候,人们总不愿意服老,殊不知一起回忆青春回忆球场的时光就是在慢慢老去,挺可爱的老头子,以为自己被幸之助嫌弃,被孙子说坏话,其实多少人都羡慕他,儿孙满堂,妻子有气质,儿媳温柔,能睡在柔软的床上,能在清晨去跳舞,能在傍晚喝烧酒。
生活还是寡淡的事情多,但如果是饥饿时吃一大口披萨是幸福吧,所以寡淡也能变有趣,知足是福。
《家族之苦》是山田洋次的第85部导演作品。
2013年,山田洋次翻拍了小津的《东京物语》,名为《东京家族》。
《家族之苦》片尾,桥爪功看的电影,正是《东京物语》。
基本上,《家族之苦》沿用了《东京家族》的演员班底,山田洋次更是把《东京家族》里的这一大家子直接搬进了《家族之苦》,桥爪功配吉行和子,西村雅彦配夏川结衣,中岛朋子配林家正藏,妻夫木聪配苍井优。
反复使用同一批演员,是小津的标志性做法,从《东京家族》到《家族之苦》,很难不让人想起小津。
当然,《家族之苦》是喜剧,故事是山田洋次与老搭档平松惠美子的新编。
在山田洋次眼里,他要拍的《家族之苦》,是一部“非崩溃家族”的喜剧。
都知道,家族崩溃是小津的重要命题,着眼点是两代人的关系。
《家族之苦》说的也是两代人,是作为家长的桥爪功这一代与作为子女的西村雅彦他们下一代之间的“紧张”。
那么,这一大家子到底有没有塌陷呢?
《家族之苦》的起点,是一场离婚危机。
桥爪功饰演的周造,退休不久,影片一出场,他就和老友在高尔夫球场,然后又去了小酒馆。
看得出来,周造是一个贪恋生活享受的人,像个老水手,尽情在退休生活的浪花里翻腾,脸上看不出什么倦怠。
相对的,饰演周造妻子富子的吉行和子,端庄,少言,平日里参加创作教室,学着写小说。
就是这样一对看似无奇的老夫老妻,富子却在生日当天,将一纸离婚申请书递到了周造面前。
周造显然毫无防备,但富子却没有开玩笑的意思。
富子为什么要离婚?
这是影片的一个悬念,也是抛给平田一家几个孩子一个大大的惊诧。
但就像我们能想象到的那样,离婚不只是老两口的事,还关乎全家上上下下。
于是,一场临时的家庭会议召开了,平田一家这才整整齐齐到场了。
家庭会议这个段落,很有舞台剧的感觉,空间上局限在平田家的客厅,山田洋次却拍得妙趣横生。
一大家子的人物性格,一点点被剥开,也显露出了这个家庭有些摇摇晃晃的架势。
显而易见,三组晚辈与周造夫妇都形成了有趣的对应。
一头银灰的西村雅彦演长子幸之助,有着典型的上班族气质,整个人像被生活的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
当母亲富子在家庭会议上“控诉”周造乱扔袜子的坏毛病时,幸之助的妻子史枝说,幸之助也是这样。
幸之助就像父亲周造的翻版,也许他的婚姻也会遭遇和周造类似的困境?
至少影片结尾,给出了这样的暗示,史枝半开玩笑地流露出了对这段婚姻的倦怠。
饰演二女儿成子的中岛朋子与饰演女婿泰藏的小林正藏这对,是吵闹不休的欢喜冤家。
泰藏夫妇与周造夫妇是两个极端,前者动不动就提离婚,但不过是嘴上说说,后者却在不动声色中走过了人生的小半个世纪,离婚却突然晴天霹雳一样砸下来。
不过,在这场家庭会议上,幸之助夫妇与泰藏,都不是在乎母亲内心感受的人,他们例行公事一样,担心母亲离婚后的经济来源,或者是不是被人骗了。
只有小儿子,也就是妻夫木聪扮演的庄太,是真正想知道母亲为什么要离婚的人,是真正关心母亲藏着怎样苦楚的人。
妙的是,山田洋次将庄太设定为一个调音师,而他一直没有搬出去住的理由,正是因为他需要扮演周造夫妇与幸之助夫妇之间的和事老。
电影里,他领着苍井优饰演的未婚妻宪子上门,他们是最纯粹的一对,因为爱情走到了一起。
说起来,富子是这场家庭风暴的制造者,但山田洋次给她的镜头倒没有很多。
这是在表明周遭人对她的忽视吧。
我们知道,富子写的小说,是故人重逢的故事,但她的那支笔往往在重逢那一刻打住,不写人们期待的虐恋。
这是富子的克制,是写作上的,也是生活上的。
直到电影演完,我们终究也没有收到富子离婚确凿的理由,难道仅仅是她说的忍受不了丈夫的生活习惯?
应该不是全部。
生活不是由严密逻辑推导出来的。
周造最后接受了宪子的意见,说出了自己对富子的心意,稍稍改掉了扔袜子的小缺点,富子便撕毁了离婚申请书。
就这么简单么?
山田洋次用的是减法,却扩充了生活的丰沛性,留给我们足够空间,去填写富子情感变化的理由。
当然,山田洋次在片中好心地告诉我们,富子完全不会因为经济原因,继续在这段婚姻中委曲求全。
这其中,有一处妙笔,说的是周造昏倒后,孙子在电话那头向富子报告棒球比赛击出的全垒打。
这满满的生活热情,对落寞的富子意味着什么呢?
但可以肯定的是,对生活的热情与敏感,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
幸之助夫妇、泰藏夫妇都是渐渐向生活认输的人,只有年轻的庄太与宪子,还在努力向上走,还有更年轻的两个小孙子,无所顾忌地将全身的力气挥洒在棒球场上。
我们还记得,小津电影里,主人公们望着远方,一句“天气真好啊”,就打发了灰暗的心情。
但在《家族之苦》里,庄太同样望着远方,却对周造慨叹,“真是可悲啊,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要离婚了啊”。
山田洋次是不是不如小津那样有底气了呢?
小津面对的是战后,满目颓败,一切百废待兴。
山田洋次身处的是东日本大地震后,而《家族之苦》直接应对的时代议题,包括少子化与熟年离婚,这就是“家族之苦”的“苦”。
庄太的一声叹息,不无苦涩,但似乎,这更像作为一个85岁的老者,山田洋次按耐不住给后辈们的一句提醒。
电影里,外卖小哥唱着《男人之苦》,悠然驶过街头,一下让人鼓起了莫名的信心。
想起来,山田洋次的电影留下的余温,细润绵长,但其实故事里也有不少苦难。
但这些苦难,往往吓不到我们。
就像《家族之苦》,周造的婚姻危机最终消除,尽管平田一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好像涌动着一股力道向前走。
这就是山田洋次眼中的生活吧,不那么完美,但也不会太坏,甚至按照《家族之苦》的英文名看( What a Wonderful Family!),这种悲欣交集构成了一种生活的美好。
(by 淹然)原载《北京青年报》
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即使是看似其乐融融的家庭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
电影《家族之苦》于2016年3月在日本上映后获得了很高的口碑,日本社会将其看作是家庭伦理喜剧的典范。
而在我的眼中,这部电影的关键在于它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现实,让观众能够更加了解日本社会。
说到这就不由自主的想吐槽一下国产电影了,类型片的丰富固然是好,但是又有几部片子能够踏踏实实的将真实的中国家庭社会表现出来呢?
像《贫嘴张大民》这样的剧本难道不应该时不常的出现一下吗。
说回到电影,电影中的家族还真的是个家族,父亲母亲,大儿子,大儿媳,小儿子,两个孙子共同住在一栋房屋中。
嫁出去的二女儿和二女婿在外居住。
大儿媳是个全职主妇,家务基本由其打理,她总是穿着那个做家务的围裙。
母亲平田高子虽然退居家务的二线,但也需要“伺候”老爷子平田周造(父亲)。
从影片中我们能够详细的了解“伺候”的方式。
无论是父亲还是大儿子,脱袜子和秋裤时都是随地乱扔的,而且是翻着脱的,母亲或者儿媳则在一旁等着他脱,然后把脱下来的收拾好。
从影片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男性对于家庭的爱和责任全部体现在了努力工作养家糊口上,无论在职场中遇到什么委屈或者困难都会咬牙挺过来,一切都为了家中嗷嗷待哺的妻儿。
从影片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在努力工作了一生之后,平田周造退休以后是可以过上小康生活的,一家住着比较宽敞的房子,没事可以打打高尔夫,每天都可以去居酒屋喝喝小酒。
从影片中,我们还看到日本的小孩子也与父辈有着不小的代沟,大儿子的孩子其实并不想让他去看自己的比赛;看到二女婿在二女儿的事务所中打工也被视为可以接受但绝对不能说出口的事情,等等等等。
电影中最重大的矛盾起源于母亲平田高子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她参加小说创作组织后对于生活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她想为自己再活一次。
有一种冲破牢笼,不再想附庸于男人的感觉。
这无疑是对男权过重的一种反思。
相较于平田高子,新一代的大儿媳则稍微有了一些进步,她不像她的婆婆一样对男人一个“不”字都不说,而是敢于偶尔反驳揶揄一下她的男人,并且对于家庭的事务有着自己的算盘并积极的影响事态的发展。
对比于现今的中国社会,家庭关系中女权才是最主要的。
从解放后提倡男女平等开始,家庭中的男女关系就开始发生改变。
男女平等以前,妇女是不用出门劳动的,而刻意的要求男女平等以后,妇女除了喂养孩子洗衣做饭还要种地、开拖拉机……八九十年代的双职工也大体是这个样子。
随着传统观念的淡漠,现如今的新夫妻中,老公做饭的比例大于老婆做饭的比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男人不能靠自己的一己之力养活整个家庭,那么就需要夫妻共同出去工作,而在工作强度上男女的实际差别又很小,那么对于体力具有天生优势的男人就势必要在家庭生活中多付出一些了。
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平田周造退休后过上了小康生活,“只要努力工作就会有好的归宿”这一命题的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一旦出现偏差,后果则不堪设想。
电影中还有个细节非常让我有感触,就是在平田周造突发疾病,救生员赶到他们家进门的时候,第一个救生员脱了鞋迅速进屋去救人,第二个救生员看到第一个救生员的鞋子没有放好,在如此紧急的时刻还要把鞋子码正(鞋头冲外)。
这让我们不禁想起电影《吴清源》中的情节,导演在电影中数次使用特写镜头描写脱鞋之后将鞋摆到鞋头冲外的动作。
我认为人的天性是方便进门脱鞋的(从没有受过训练的小孩子的表现可知),但是规矩是方便出门穿鞋的。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人类难道不就是在这一次次克服天性立规矩并遵守规矩中进化到今天的么。
我们自己的规矩不守,就缺少了社会的规范性。
人家的规矩守了,就成为了人家的社会文化。
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需要艺术的总结和呈现,并通过这种呈现去对比,去反思。
如果翻拍自《家族之苦》的《麻烦家族》中李立群老师能把桥爪功的父亲角色演成老年寅次郎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两年十一月的评述链接以及相关“电影人”评述豆列(应该需要登录豆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doulists/all还有香港电影魔鬼辞典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2095448/(计算机页面 可点击“香港电影魔鬼辞典”各条目开头的“李翼的广播”链接 进入比较“人性化”的排版:(李翼评述 之 制片人江志强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44637437/2017年的《麻烦家族》翻拍自16年山田洋次自编自导的《家族之苦》,后者到目前为止是个三部曲,而且片名很容易令人想起山田导演另一个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电影系列《寅次郎的故事》,另一个译名就是《男人之苦》,同时还是电影主题曲的名字。
黄磊老师在《麻》中是自导自演,这长子的角色在日版中由西村雅彦扮演,也就是《古畑任三郎》身边的今泉。
而日版里由桥爪功饰演的老父亲,在《麻》是由李立群扮演,这位老父亲甫出场时,在日版中是在打高尔夫,而在《麻》里更接地气一些,是在打羽毛球,而李立群身边的球友,是由史航扮演……之所以还要提及最后者,是因为李立群在片中大部分时间的造型,更像是照着史老师的模子打扮的,虽然桥爪功演绎这个角色时,也显得为老不尊,很不着调,但跟他老伴之间的差别,至少从“视觉”和气质上来讲,没有那么云泥之别,而不像《麻烦家族》中那史老师打扮的“李老师”,和身旁那个看起来挺孤芳自赏的老伴一对比,更像是从一开始就来自于两个“阶级”,很难有共同语言。
桥爪功的角色,在整个系列里无疑是最为出彩的,李立群在《麻》中的戏份当然也是最为举足轻重的,不过这个角色在当下的“主流”舆论中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因为所谓的“爹味”实在太重……戏份越重,没准被“批判”的潜力也就越大。
而这样的角色,没准也会让人联想起《我爱我家》里的老父亲,但后者更多是那种领导腔调,是把工作中的口吻,甚至嘴脸,不分场合的带到了家庭中来,而退休之后,这一情况自然是变本加厉了。
而这一路,正是梁左,以及王朔等人的拿手好戏……只不过问题在于,当滤去了这一份领导口吻,这种搞笑方式就会大打折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日本的影视剧,对中国观众来说,似乎没有什么理解上的门槛,比起欧美剧要好接受得多,但在翻拍时,问题却很大,甚至有时候反而会比翻拍欧美剧,还要大一些,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搞得非常怪诞,甚至四不像……在这方面,黄磊老师应该是交了不少“学费”,比如同样是在2017年,虽然不再是他导演,而只是主演了的电视剧《深夜食堂》,原版的日剧改编自畅销漫画,拍了五季,外加两部电影版,而中国的翻拍版本,除了黄磊主演的剧集外,还有梁家辉自导自演的电影版本,虽然家辉哥的脸上划道伤疤,似乎比黄磊更“上镜”,但翻拍的效果同样欠佳。
究其原因,在“视觉”上应该也是一目了然的,日本的小酒馆,介于一般的小饭馆和西式的吧台之间,没有跑堂,却也不像老外那样,只喝酒,吃零食,而是可以点菜,现做现吃……这等于是一个半开放的空间,而不像一般中国人到小饭馆里吃饭,是为了独自喝酒,或者呼朋引伴,也就是说,原本就把外人与“内人”分得很清楚。
而且通常中国人还有一种“独门绝技”,那就是在类似的公共场合里,也可以习惯性的当身边的“外人”不存在,当成自己家里一样,于是怎么舒服怎么来,怎么高声怎么讲,甚至会认为就算是私密话题被外人听到,TA们也是无法理解的。
而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像《深夜食堂》那样的“半开放”空间,就很不容易被中国人接受,毕竟在一圈“内人”中间,是不需要一个外人站着的。
于是中国翻拍版本的《深》里,不管是黄磊,或者梁家辉扮演的男主角,与其说是一个暖男大厨,知心大叔,还不如说更像一个私人保镖,而且最好是个聋哑人,但又不影响身手的那种。
既然空间与人设上,已经有这样的“水土不服”,那由这种半开放空间,使得男主角介入无数角色的私人生活这种故事延展,就更像是一种“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当然就不能让男主角在一圈食客中间“傻站”着,而是先恢复更中国一点的跑堂模式,比如设置一个很古怪的“店小二”,他不只是向顾客介绍菜式,接受点菜这么简单,而是很会来事,借由点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不断的有策略,有技巧的“多管闲事”,借由顾客的食欲,来最终打破对方的心防,成为TA们的知心“店小二”……当然如果是这么弄的话,也就没必要翻拍了。
就好比,如果这边影视界的创作者,要是能把2016年《百年酒馆 Horace and Pete》里的那份,如同电影《天生杀人狂》开始时对于情景喜剧的那份戏谑,化为一种可持续与延展的黑色幽默,那也就不需要买翻拍版权,而是真正化为自己的艺术能量,而这恰恰才是影视创作的“人间正道”与最终目标,毕竟翻拍只是一种权宜的途径,而不是像当下那样,更多好象是在本末倒置。
再说回《麻烦家族》翻拍的《家族之苦》,虽然整套演员班底都延续了2013年同样由山田洋次自编自导的《东京家族》(翻拍自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但两片尽管都着眼于家庭生活,不过风格上却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上文提到过的桥爪功所饰演的父亲,在《东京家族》中他要沉稳靠谱,也内敛得多,而在《家族之苦》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这一角色其实更应该联系到的,是上文同样提过的,寅次郎。
整个《寅次郎的故事》,也就是《男人之苦》电影系列里,山田洋次担任全48作的脚本;除第3部和第4部外,同时担任作品的导演。
当全作制作到第30部时,已经是世界上最长的系列电影;后来因为主演渥美清的故去,在第48部时不得不完结。
渥美清主演了48部《寅次郎的故事》,创下“一位演员出演最长电影系列”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第49和50部,寅次郎的影像,采用过往电影画面剪辑合成。
寅次郎是一个特别日本的古怪角色,更像是个当代“浪人”,但他其实又是有家的,家里有妹妹,叔叔婶婶,后来又有妹夫,外甥,不过寅次郎似乎有“流浪癖”,隔一段时间就会“离家出走”。
他看起来很不靠谱,游手好闲,但心地又不坏,每回都非常容易堕入情网,随后又被“抛弃”……几乎每一部寅次郎的电影,都聚焦他回归家庭,然后再次离开,而对于他在外面的生活,着墨很少,最多就是在相当于中国庙会的场合,做点小生意……要是换作一般人,离家出走后,最后回来一两次,如果跟家人再闹翻,应该也就没脸再回来,除非真的是在外面发达了,可以“衣锦还乡”……可寅次郎不同,他除了极少数几次,赢了赌马或彩票,从来就没发达过,但他就是能“不计前嫌”的一次又一次的回到家里,也不怕看叔婶,甚至妹妹妹夫的“脸色”,然后再次“失恋”,继续离家出走。
而比寅次郎本人,更“神奇”的是电影系列本身,虽然山田洋次的轻喜剧编剧功力,从来就不能小觑,但这套系列也实在是大同小异,每回的模式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却能够每年放两年,一拍就拍了近三十年,而且观众还买账。
这在别的国家或文化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毕竟就算是《西游记》那样的西天路上,打怪模式也是大同小异,但这拍成电视剧还凑合,一旦拍成电影系列,票房和口碑是坚持不了多久,只会越来越下滑,最后拍不了几部,就会不了了之。
而《寅次郎的故事》,其实就相当于在中国拍猪八式回高老庄,他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不断的开小差,回到高老庄,然后又跟丈母娘家闹不合,一气之下继续去西天取经……然后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影坛,三十年间拍了将近五十部……这当然是不敢想象的。
山田洋次在2010年拍过《弟弟》,其中笑福亭鹤瓶的角色(他也在《家族之苦》系列中客串),实在是跟寅次郎很像,只是由哥哥变成了弟弟而已,同时看上去更不靠谱罢了……而桥爪功在《家》中所扮演的父亲,其实不妨看成是老年的寅次郎,更容易有代入感,也更容易理解,虽然他已经有一大家子,还无疑是一家之主,但那种“浪子”之心,则依然赤诚,尽管因为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无法再像寅次郎那样“拎包”流浪,但在精神上,他还是无比“自由”的……包括和酒馆女老板之间有始无终,而且看起来非常纯洁的“友谊之上,恋爱未满”。
而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不靠谱,却又有一种相对复杂的“前史”,那种对于家庭的若即若离,以及“永远”在路上的精神追求……即使对于有着多年戏剧与影视表演经验的李立群老师来说,想来应该也是很难把握,和琢磨透的。
而且就如同寅次郎的离家出走,以及在感情上接二连三受到的打击,也会或多或少的“遗传”给他的外甥一样,在《家族之苦》至今为止的三部曲里,第三部虽然是着眼于长媳和长儿,但应该不难发现,这实在真的只是前两部里母亲和父亲问题的一个翻版,或者说是某种延续……而同样延续的,是一种不成解决的解决,就好比第一部里,桥爪功的角色,向太太道了个歉,二者间的离婚问题,就和电影一起“结束”了,但在续集里,这一家之主的所作所为,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还是依然不着调……而在第三部的最后,也就是西村雅彦扮演的和黄磊一样的长子角色,拆开了其实早就送给长媳的礼物丝巾,夫妻俩便“一笑泯恩仇”了,这虽然看起来很东亚,但不用多么揣摩,就知道是一种“捣糨糊”,是一种把问题不当问题,不成解决的解决。
反观欧美类似的家庭电影,比如《克莱默夫妇》,则一方面比《家族之苦》或《麻烦家族》,更“留白”,另一方面也更解决问题。
一来影片更多就是聚焦父子之间,母亲几乎是缺席的,而前后的父子二人本身,都有了极大的改变,二来也更积极的去解决问题,不管是私下里,或者把私事变成“公案”,而不是把问题都变成糨糊,或者“解决”在“襁褓”之中……虽说日本的所谓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都来自中国,但以眼下的视角来看,中国似乎更像是被夹杂在东西方之间,毕竟日本在保留传统文化,和接受西方思想两方面,都走得更远,似乎可以说是能在两种“极端”间达到某种让人很难琢磨透的平衡。
但这种所谓的平衡,虽然就像影视剧一样,保持一定距离的观看起来,可能更容易接受,但要真正翻拍,或者自己另起炉灶创作,则可能更需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而不只是生搬硬套,就好比把《家族之苦》翻拍成《麻烦家族》,如果李立群老师能将桥爪功的角色演成老年寅次郎,并且添加这位父亲如同寅次郎般的“前尘往事”,至少对于这个一家之主的人物本身,可能会显得更为立体与丰富。
李翼。
看完的时候正巧快到傍晚了在窗户这突然闻到不知道哪里的香味简直像回到小时候啊小时候最希望能一家子住在一起了现在却感到人多真是好吵大了都不一样了吧有一天我也在想我爷爷奶奶什么时候会离婚既然吵成那个样子我爷爷就像里面那个老头吧只不过一本正经的似乎就不是那样人似的哈哈
《家族之苦》引发了观众大笑无数次。
电影里的老头(桥爪功饰演,我必须记住这个演出灵魂的伟大演员的名字)和他的子孙们总是不断地摔倒、尴尬、发愣,或者撞上一些惊喜与惊讶,引得全场爆笑。
但是事实上,这个故事并不轻松,老太提离婚,女婿找侦探调查老头的外遇,老头气急晕倒,命悬一线,老太醒悟,老头康复,大家庭复归吵闹、庸常的生活。
从开场的“离婚”提议,到中间的嘈杂、争执,老头的病危,大家庭的瞬间空落,以及最终归于温馨,电影让人们明白了所有的嫌弃、委屈、埋怨与愤怒在真正的别离面前都会变得不值一提,只剩下对于亲人的无限眷恋。
然而电影并没有打算严肃地温情、正经地煽情,总是出现俩儿子大声庆祝老爸不去观赛又被老爸听到,老头刚完成抢救女婿就认真地乌鸦嘴儿子就悲痛地联系殡仪馆之类的,大大小小神经质无厘头的反应、发笑、鬼脸和大动静充斥电影。
这种夸张的漫画式的生活喜剧化了所有的沉重,也传达出电影人对于生活真正的温情与深爱。
电影和《饮食男女》有相似之处,但是不同的是,没有中国式家庭对于团圆的执着,更多的是日式的幽默,对于家庭生活的调侃,对于彼此牵绊的欣然接受。
这是一部好看、好笑又动人的好电影,完全可以打五分。
《家族之苦》其实并不苦,这个颇为沉重的名字或许可以改为《家庭生活的那些烦恼》。
这部电影里的人们都是烦恼并快乐着。
但是在这里我想讨论一个严肃的问题:老太离婚未遂真的皆大欢喜了吗?
老太报了小说写作班,老头说少女想当小说家可以理解,老太写小说,就俩字,恶心。
老太帮醉酒的老头拾起脱下的袜子,平静地拿出了离婚协议书。
这一举动引发了三个子女及整个大家族的震荡,纷纷围坐家中举行家庭会议。
新进门的小儿媳妇说她很感动,因为她的母亲是一声不响离开的,如此兴师动众的离婚讨论会在她眼里珍贵无比。
有那么一瞬间,我也无比感慨,撂下自己生养下的一大家子现实吗?
当她提到和朋友去梦幻的房子里养老的时候,全片始终在服侍众人拖地擦桌的大儿媳眼里流露出了向往的神色,这也是大儿媳全片唯一有自我的时刻。
最终老头病危,老太说离婚协议书早就不重要了,等到老头康复,老头表达爱意,老太撕碎了离婚协议,片片碎纸变成了大家庭皆大欢喜、安宁琐碎生活。
在这里,老太离婚的起因是因为上了小说写作课,“高雅”了,“青春”了,“梦幻”了,所以嫌弃老头的漱口发屁声,埋怨老头内裤和袜子不翻过来,说虽然老头养家辛苦,但是自己能够感受到自己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不爱老头了。
我之所以给高雅、青春、梦幻打上引号,因为我自己也本能地不屑老太这种不安分的想法,像所有被传统观念驯化了的人一样,我觉得她可笑,就是“作”。
结局是老太回到小说写作课,但是这次写作老师告诉他们要用“想象”去生活,而不要去扮演自己书中的角色。
这个结尾实在是意味深长。
所有高于生活、逾越规则的都被扼杀,只能存活于“想象”——一种妥协之中。
文学、艺术和思想确有不切实际之处,但是在此处却被否定了所有的意义。
我宁愿理解为电影人在此处用自问自答、自我否定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无奈,有些东西在这个时代还是“可笑”的,至今如此,无可置疑。
是的,老太离婚未遂皆大欢喜,只是除了老太自己。
我承认家庭责任的重要、子孙心愿的神圣,但是如果老头没有中风,老太是否会走出自己待了45年的大家庭,在人生最后的时刻不用帮人捡拾翻或者没有翻过来的内裤和袜子,去梦幻的地方和朋友一起安享晚年?
我只想问,这个人,她有权利吗?
如果老头没有从小儿媳那里学会表达爱,没有小儿子教他要善待自己的妻子,老太的离开是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想不论是在这部日本电影中,还是在其他的情境下,是否能够允许一个人的自我实现?
乔伊做到了,她事业成功,撑起了了一个家庭而不是选择离开,所以无可非议。
老太没有,她被电影威胁,说她危害家庭的和谐,用一种最极端的情况威胁,于是她妥协了。
所有想要走出去的娜拉,又都回家做饭了,她们走了一百多年,还是回去了。
希望老头好好待老太,至少,把内裤和袜子翻过来,不要大声漱口和放屁,还有,能够自己放洗澡水。
更多作者文章可关注微信公众号:老水的奇妙之旅
老头:辛苦工作了一辈子终于可以放心享福了,竟然还要被老太太离婚,实在有够郁闷哪老太太:做了一辈子的主妇,终于可以追求自由生活了…老太太的苦闷只有大儿媳才理解,也是因为家庭主妇的压抑生活也只有家庭主妇才能理解吧…大儿媳:接过老太太的工作,照顾一家人的日常,做的事情很琐碎又没有技术含量。
一天一天又一天,重复重复又重复,没有假期,难得有社交,差不多与社会断层,压抑苦闷可想而知。
而且没有收入,被人看轻都是常有的事。
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老太太,伺候了一大家子一辈子,到老了仍然被丈夫儿子儿媳看轻,看起来就觉得可怜。
主妇的工作是做差了有人骂,做好了没人夸的工作,累死累活干一辈子,也只是被当成应尽的义务而已。
如果老公理解一下,都可以稍微减轻一些压抑和苦闷。
可是不巧大儿子也是个不理解主妇苦闷的愣头青,不懂说些体贴的话,估计老头也一样吧。
所以老太太说的离婚后的生活才会那么让大儿媳憧憬。
而二儿媳不用照顾一大家子和有个温柔体贴的丈夫是个多么让人羡慕的事…大儿子:其实内心关心父母的,可又跟他们处不好,对妻子也不体贴,好不容易抽出时间陪儿子打棒球还会被嫌弃…好像日子很辛苦,但好在这是个愣头青,傻人有傻福…当你不知道不理解别人难处的时候,你是在给自己减负。
女儿女婿:注册税务师,女强人。
在家强势是难免的,和女婿的懦弱正好配一脸。
两个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把离婚当过家家般的口头禅,但实际上也就是闹闹,根本没想过真离。
女婿是第一个知道老头要离婚的,也是第一个说出要办老头葬礼的。
有时候那些迎合你的人其实也真的只是迎合你而已…二儿子:第一个看出老头不对的人,也是最后一个知道老头要离婚的人,虽然很努力在缓和家里的关系,但也没有真正理解老头老太太。。
每天一起生活的家人,也是可以很疏离的。
就像《一一》里面,一件事又一件事,家人之间互相都不知道别人的事,一个人留给别人最多的其实是背影。
又疏离又亲密,又真诚又虚伪,因为无聊琐碎的事情吵架离婚,又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和好,看起来什么都好的时候有一件遗憾要一辈子去补,看起来什么都坏的时候似乎也没什么大遗憾,大概这就是人生啊!
男人的意淫太可怕了,竟然觉得妻子自我奉献忍辱负重一辈子到了不得不提出离婚之时,会因为惹人嫌的丈夫说出的一句“谢谢你”就回心转意,并且甘愿陪他到死。如果女性导演来拍,不同的结局我会给五星。这样的所谓happy ending只是满足了直男癌的幻想,仍是以女性牺牲为代价,那前面对有毒男子气概的表现全都是在放屁。
很琐碎很生活,苦乐苦乐
那么大一份鳗鱼饭能够吃好久了
生老病死,结婚生子,生命本身…就是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日式八點檔家庭電影
3.5|观感顺滑,大巧不工。老太太批判老头到家脱袜子就扔太真实了……被男性气概毒倒的男人之不敢承认和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才是真正琐碎于现实的日影。就像老太太墙上贴着的《东京家族》海报,电视机里放的小津安二郎,一个简单的家族故事包罗万象细心备至。哥哥的弹力球,老爸的臭袜子,护士与病人,写作与老师,女人的卑躬屈膝和任性脾气,全场会心而笑。擅长的题材多拍几部不是坏事,希望这个乖张的老头继续可爱下去。
添了一个新的人生梦想,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一遍《家族之苦》。
大哥玩瑜伽球很奇怪。两个小孩的作用表现得明显不够。
果然还是特别吃山田家庭喜剧这一套,愿这琐碎温柔天荒地老。
做作。又见日本式做作,半小时便无法下咽。
人老了最好的归宿果然是死掉,死老头长的像我老不死的爷爷,特别讨厌他
泛美航空竟然那么早就买了这部。高度集中的人物和事件,属于那种你完全知道它是什么形态但期待山田洋次能营造新鲜感的电影。可惜有负期待,闪光之处并不多,当然可能和在飞机上看得不够投入有关。
桥爪功太可爱了
85岁的山田洋次还在玩呆萌浮夸,这种日韩喜剧主流风好像越来越深入人心了,个人有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颓败感。
3.5,,以《东京物语》做结尾,你有意见吗?没意见……
3.7星。普罗大众的主题,稍微寡淡浅显了一点,但是演员们的表演很棒啊。感觉是枝裕和可以接班山田洋次。。。。
倒不是拍得不好,跟电影里致敬的《东京物语》一样,看多了就觉得有一股昭和老年男性的自恋情结。小津电影也是这个味儿,山田洋次则是在小津基础上加个寅次郎。
喜剧部分设计得轻浮刻意了。有点觉得这故事背景如果放在大雪纷飞的寒冬会更多有回味的效果。
好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