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其实,看这部电影不是我本意,只是原本想看的《深夜食堂》和《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都没有抢到票,一气之下乱买一通的结果,也是我在这届电影节买的第一张票。
本片在电影节中的译制名叫《去看瀑布》,豆瓣资料叫《去见瀑布》。
一字之差,“看”就让人感觉平淡无奇,“见”则好像“瀑布”被拟人化了,旅行变成了“访友探亲”。
不过不管是“看”还是“见”,都不妨碍通过片名感受到何为“脱力”。
丫巴里,剧情简单到几乎没有剧情,人物平平、景色平平、台词偶尔引人发笑又不会笑得很大声。
米娜桑,啥叫脱力系?
这就叫脱力系吧!
把你的力量脱掉,你甚至可以选择看着睡觉。
后来的后来才知道导演是拍《横道世之介》的冲田修一,拍过了一位暖心少年,镜头转向了七位暖心大妈。
“每一种旅行方式都值得尊重,或者说每一种生活方式。
我记得和碰巧也买了同场次的、钟爱脱力系的某同事边聊她在日本旅行的见闻边踏进新衡山电影院,当时连查剧情都没有查,只知道很脱力,导演、主演什么的都不知道是谁,就跟着电影、跟着大妈们开始了一场坑妈的跟团周边游。
曾经的我鄙视极了这种观影方式和这种旅行方式:看电影,必须先了解了解背景、探探风评,再决定看不看以及带着哪些问题看;旅行,必须能长途则不短途、能穷游则不奢侈、能自助游则不跟团,否则意义在哪里?
之所以说是曾经的我是因为早已转变观念,应该也许可能大概是变懒了的结果,但是必须一定肯定绝对也是成熟了。
自从跟随某牙美其名曰“看看跟团游体验到底多烂”一起跟团游千岛湖之后,寥寥无几的几次旅行中清迈、富春山都是跟公司、部门一起跟团游的,这些经历给我揭开了一个众多小文艺小清新们不愿意承认的真相:其实体验并没有多烂啊,如果同游者有趣则一路开心,如果导游靠谱简直不要太省心。
对现在的我来说,省心的需求远远大于开心。
大学时代的每次旅行我都认认真真做攻略、勤勤恳恳存钱去哪儿都买硬座夜车票,这样做让处女座的自己充满了成就感。
工作之后,一周四十小时工作之外真心提不起劲头研究某个目的地怎么玩,顶多研究下上海的某个小饭馆什么好吃。
工作之后,希望把“假期”真的用在“度假”上,可以没有沙滩海岸比基尼,但是可不能让自己辛辛苦苦,那就只能让别人代替辛苦了。
所以说如果遇到靠谱的导游或者领队,尽管 “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只要别“回家啥也不知道”,这次旅行就是值得的、休闲的。
如果碰到本片中的导游,那可就瞎了。
题外话,大学时代的我还十分鄙视“说走就走的旅行”和“休学辞职去旅行”,批判这些旅行方式的语句我可以写百八十条微博出来。
然而工作之后,我突然发现,我想做却不敢做这鄙视的事情。
众生平等,存在即合理。
哪怕是不旅行的人,宅家宅得对得起自己的金钱和时间,也不比环游世界的人低一等。
——现在的我这么想,我觉得这想法还挺牛逼的。
但是哪怕你表示不理解或者不认同,我也不觉得你低我一等,因为众生平等、存在即合理啊。
“旅行中的风景和人物,总有一个是美丽的。
好像正是因为以上各种主客观原因,我很少去只有自然风景的目的地旅行。
我偏爱城市的人文风景,偏爱在大街小巷暴走、狂吃。
久而久之,我仿佛失去了欣赏自然风景的能力。
看明信片、看纪录片看不出到底喀纳斯、九寨沟美在哪里,甚至感觉大同小异,但是仅仅是上海的某时某刻某个雕花栏杆的光影都能让我着迷。
我似乎对美景的免疫力和记忆力也有所下降,哪怕对着照片也说不出来美景拍摄于何时何处。
但是我会深深记得,诸如“在静安别墅看到一只大肥老鼠从眼前窜过去”、“在愚园路闻到一股中药味从厚厚的砖墙缝隙中硬生生钻出来”的细枝末节。
我猜想,大妈们这次旅行应该也不是都为了美景。
摄影爱好者、植物爱好者,都有各自旅行的目的,其他人充其量也就是休闲而已。
我记得大妈们对导游说的瀑布的“负离子”不屑一顾的神情和体态,但是快要结束旅行的时候她们找到了瀑布,有人说,我感受到了!
这是负离子!
我再猜想,如果导游靠谱,她们也不会有风餐露宿的一夜、也不会凑到一起唱歌讲故事,而是各玩各的了吧!
如果各玩各的,谁谁的平凡而不凡的爱情、谁谁的心路历程都还只是自己心里的苦与甜,她们还能感受到所谓的负离子吗?
组成她们的“坑妈跟团周边游”美好回忆的十之八九是人物,是同游者,是她们自己。
——这种“坑团”,当然不能没有这群美好团友,或者不用一群,一个就够,让大家哭丧着脸来,笑哈哈地走,集体返老还童。
稀松平常的景点,诸如外滩,已被某上海人吐槽并写成专题“如果你来上海,才不带你去外滩”,但是每当有亲友来,我还是会带Ta去。
人不同,心情不同,景也不同……这样的道理好像人人都懂。
咔嚓咔嚓,在外滩和N个不同的亲友合过影,为了表明我和上海的亲密关系我不会独自前往也不会大力推崇,但是每收集一张合影,我心里的盒子被打开盖子又关上,这种感觉才奇妙且不可复制。
其实,其实,写这篇文字也不是我本意,原本是想列出电影节中我看过的电影的表,供自己回忆也供你参考,但是突然想到自己懒到连豆瓣都不是看过每部电影都记得标记,不如忘记更喜欢的《纸之月》或者《0.5毫米》,不带凑字数地专心地回忆其中一部与旅行相关的,写一篇脱力系影评。
看懂了吗?
还是看睡了呢?
七个性格各异的大妈跟着不靠谱导游去见神奇瀑布的故事。
还没开始爬山,导游先失踪了,大妈们只能开启自救,直至迷失在山林中。
前面这段已经将大妈各自的性格刻画得非常清楚,然而这才是故事的开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日复一日的生活把各自雕刻成一个缺少生命力的个体。
在山里中露营,找食物……中,她们却重新唤醒了被封印的自我,像少女一般活泼可爱,并找回重新出发的勇气。
影片中的镜头也非常有自己的特色,稳定的长镜头非常多,想来拍摄者也是个可爱的人,能很好捕抓到演员的可爱。
《去见瀑布》是一部真实而感人的电影,通过一段不寻常的旅行,展现了人们内心的真实与美好。
影片以8人无意中邂逅一段有趣的旅行为开端,他们一同前往一个未知的目的地——瀑布。
在旅途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最终都克服了这些困难,到达了瀑布。
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景,更深入地了解了彼此,发现了彼此的无限美好。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他们都是充满个性和情感的人。
在旅途中,他们逐渐放下了彼此的成见和偏见,学会了理解和包容。
这种理解和包容不仅让他们在旅途中更加愉快,也让他们在生活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影片的叙事手法也非常出色,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音乐,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自然风景和人文关怀的世界。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真实和情感的力量,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
《去见瀑布》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通过深入探讨旅行与心灵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
“40岁真是more fucking good” 想到菲比的绝经之后获得自由。
呆呆
中老年妇女的旅行团,本来应该每个人大谈特谈人生经历,教训,留下一些过来人的台词截图来,但是没有,随意的叙事着,甚至连名字都没全部介绍,就像真实的旅行一样,你不可能在旅行中知道别人的一生。
老年人们并不哀怨,沉闷,老了也怕熊,老了也吃零食,老了也茫茫,不知往何处去。
以为老年人已经活钝了,但她们却在为年轻时候的姐弟恋发出少女的欢呼,还能梦到花海让年轻的背影等等自己,故意拿蛇去吓唬其他人,看她们尖叫着跑开,偶像剧里情节老了也能这样做,老人和你不是两个物种。
老人之间好像有种天然的亲近感,相处了一天就想要“不如七个人住在一起。
好像到了一定年纪,时间变得没有分别,四十岁和六十岁并没有什么差别。
人到暮年,艰深奉献的女性终于能够从一个一个的“天职”中离开,获得“我想做什么都可以”的自由,女性之间的情感柔软而自在,像称手的拐杖,已经活了那么久了,不用去问你的苦,就可以说“我懂,因为已经活了那么久了,没有建议给你,很多苦痛坚决存在,只是如果你感到艰难,如果你微觉危险,那么你扶着我,小心。
日本人拍老人拍的真好啊,男导演拍成这样更是了不起。
2014年上海电影节,我看了冲田修一的《横道世之介》。
大光明电影院,一号厅的二楼,电影开场前,一位老阿姨对另一位老阿姨说,电影节的电影,这么大的厅,和这么多人一起看,不管电影好不好看,都是难忘的。
160分钟的《横道世之介》,第一个镜头就是男主角站在东京的街头,小镇的青年来到了大城市。
整个电影平平淡淡,没有高潮迭起,只是关于青春的影像。
我甚至觉得电影的主角应该是祥子,横道世之介的女朋友,她那么美,那么害羞。
2014年我给它打了三颗星,而之后的很多时刻,我却经常惦念起这部电影的好。
2015年上海电影节,我看了冲田修一的《去见瀑布》。
新衡山电影院,88分钟的影片。
演员都不专业,却感觉亲切,喋喋不休的大妈们初看有些讨厌,却都是些可爱的人啊。
《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在野营中,是最接近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
平等、共享。
抛开了现世的身份地位以及种种偏见,回归到自然中,接近纯真。
“七个日本大妈的户外求生记。
看到她们在森林里玩耍的那么开心,想到的是果然只有大自然才能让人恢复纯真啊。
瀑布出现的那一刻,很多观众笑场,可这毕竟也是瀑布呀。
”这是2015年6月13日我看完电影之后的短评。
今天,我坐在大巴车的后排,看着满车厢的中老年旅行团,又想到这部电影。
想到电影中摇晃的车厢,想到她们在山间的无助,想到最后见到瀑布的欣喜。
《去见瀑布》剧照电影剧情很简单,七个阿姨因为在旅途迷路互相帮助并一起看到瀑布,演员也很简单,都是朴素的路人面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的人生故事,感觉就像生活中的我们。
电影中的阿姨都是五六十的年纪,退了休,有的孩子工作忙没时间陪他们,给他们报了爬山看瀑布的旅行团;有的丈夫去世,晚上做梦才能见到喜欢生物的丈夫;有的没有结婚与男朋友分手会难过的抱着朋友哭;有的喜欢摄影,会定期参加摄影展……他们看似很普通,却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乐趣,所以他们会在山上迷路后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看着书找能吃的蘑菇,果子,用树枝编好看的头饰,围在火堆旁讲少女时代的故事,睡觉的时候没有被子就用树叶代替,早上起来,用泉水洗漱,然后排着队在山里打太极,跳绳。
《去见瀑布》剧照
《去见瀑布》剧照
《去见瀑布》剧照
《去见瀑布》剧照看着一群阿姨玩得这么洒脱还真是有点羡慕,我今年就要毕业了,马上要实习,就业,然后就是结婚,生育,一年又一年,好像很快我就会成为别人口中的“阿姨”“奶奶”。
到那时候我也可以那么洒脱吗?
可以放下所有成年人的经验和成见,和陌生人做朋友吗?
我也时常会想以后会成为有趣的老奶奶吧,褪去的是青涩面庞,褪不去的是年龄积累的人生智慧,能够坦然面对生活,有个好身体不拖累子女又方便自己游山玩水。
当然,并不是说到那时候才开始享受生活,而是到那时候也和现在一样享受生活。
一群老太太和倒霉蛋导游的故事[笑cry]。
七个老太太和一个导游,好像是七个小矮人和一个白雪公主的搭配,倒也不是。
题材上其实挺新颖的,国内很少有聚焦中老年的电影,即使像《爱情神话》,也是年轻化的表达,而且她们那种“潇洒”是稀有的,甚至是脱离实际的。
这部电影更贴合实际一点吧,除去文化上的差异。
我在想,我以后能不能拍一群老大爷呢😂这部电影的成本肯定不高,从头到尾就是一辆车,一座山,还有最后的小三轮。
用低成本拍出优质电影,也不是不可以的。
这趟山路就像是人生路咯,我们开始满怀期待地上路,然后失去导航,会迷路,会发现新的指标,结果又再次迷路,会没有希望,反反复复,转危为安,又转安为危...没有童话里一劳永逸的幸福结尾。
就是,面对崎岖的坦然吧。
因为,生活总会继续下去的!
不如乐观豁达一点呢!
人的差异与共存。
电影也呈现了这种转折。
七个人来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性格...两个喜欢聊痔疮的在一块儿,两个喜欢摄影的在一块儿,感觉纯子其实是相对独立的,还有理发师...开始她们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甚至各自有各自的小团体。
后面,他们又可以推心置腹地一起玩笑,谈心分享。
作者向观众呈现人物时,对大家各自的现实情况都作了模糊处理。
着重表现的是大家的性格,偏好,面对困境的态度......我们所看到的人就是她们本身,而不是种种社会身份。
可见,人与人是否能够共处,那些没那么重要。
她们都是充满善意的,所以才可以共处啊。
生命和生命,本来就是在同一平面上的,不是么?
喜欢纯子,有自己坚定的主见,善良温暖,乐观豁达,坦然淡定,很贴心。
是有人生智慧的人,好棒的人,将来也要做这样的老太太。
写的好乱。。
(图片与内容无关嘻嘻)
能够幸运的看到这部电影要感谢Bilibili,一时兴起打开了电影放映厅第169期推荐。
第一眼就被儿童画风的电影海报吸引了,看了简介之后更是觉得这部电影好有趣,看完后果然没有失望。
七位性格不同的婆婆因为去见瀑布而结缘,而真正让她们相熟的是那位菜鸟导游。
给她们起了带有各自特点的名字,腰疼婆婆,歌剧婆婆,摄影婆婆,妙脆角婆婆,纯纯婆婆,太极婆婆,吸烟婆婆。
旅程的起点大家互不相识,在大巴上结成小团伙,聊着各自的事情,互相看不顺眼,菜鸟导游因为第一次带团连景点都不熟悉,兜兜转转找不到地方。
让七位婆婆在原地等待,自己去找路。
可是婆婆们一直没等到导游回来,害怕导演出事故,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去找人,一路原地等待。
深山里手机没有信号,两组要怎么联络呢,摄影婆婆像哆啦A梦,口袋里掏出哨子,可是哨子只有一个,这时候歌剧婆婆大显身手,展示了自己的拿手项目歌剧,联络难题迎刃而解。
人物的性格慢慢的在情节推动中展现出来。
腰疼,歌剧,摄影,妙脆角婆婆一组去找人,其实刚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更喜欢另一组的三位婆婆。
因为当时觉得四人组里的腰疼婆婆好烦喔。
相信我们身边也一定有这种性格的人存在,话痨又小气,所以才有代入感的厌烦。
三人组里吸烟婆婆对大家承认自己是单身,太极婆婆丈夫刚刚去世,纯纯婆婆格外神秘,只是自顾的编花环。
后来腰疼婆婆的腰伤发作,大家重新聚在了一起。
哆啦A梦一样的摄影婆婆热心的去找拐杖,纯纯婆婆贴心的在拐杖上缠上了毛线。
大家合计后决定下山求救,可是却在中途因为吸烟婆婆看到的一块指路牌而走上了小路迷失在了山里。
大家因为走不出深山互相抱怨,指责,争吵,却因为看到一块不明物体尖叫着四散奔跑又重新聚在一起后冷静下来。
主心骨摄影婆婆提出露营的建议,大家同意后就各自分工开始行动,采蘑菇,捡柴火,拾树叶,砸核桃。
就连之前最剑拔弩张的腰疼婆婆和吸烟婆婆也握手言和。
纯纯婆婆更是徒手抓蛇,哈哈哈哈哈哈哈。
来自大自然晚餐深夜的露营像年少时的女生宿舍,婆婆们好像十八岁,八卦和爱情为主题,真美好。
第二天早晨醒来,吸烟婆婆对纯纯吐露心声,自己是被人甩了,在纯纯怀里大哭;看起来坚强又可爱的太极婆婆也在梦里见到了去世的丈夫并喊着“不要让我一个人”。
即使再坚强再跋扈的外表下,也有一颗柔软而有故事的心。
夜晚露营
树叶被子,七只排排睡,一起唱歌太萌了。
经典镜头,笑死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吃草婆婆们~婆婆们决定自己找路下山,就在终于找到正确的路之后纯纯婆婆却决定去看自己此行原本要去的瀑布。
大家开始好犹豫,后来却都同意了。
瀑布前大家各自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感受负离子。
这趟奇妙旅行的始作俑者倒霉导游终于出现,还挨了婆婆一脚。
故事的结尾婆婆们乘着拖拉机下山,倒霉导游步行下山。
整部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看完了却是感觉又轻松又快乐。
七位可爱的婆婆,一个倒霉蛋,一个戏份不多的老爷爷,看完后发现每一个人都喜欢,纯纯婆婆更是神秘的最后身份都没有揭开。
九个人演完了一部戏,却又不让人觉得单调乏味。
后来了解到之后发现七位婆婆都是素人,素人却能有这么好的演出,真令人敬佩呀本来想写写最喜欢的片段,仔细回想后却发现每一个片段都很喜欢。
了解了一下导演,发现《南极料理人》也是出自其之手,虽然没有看过,但是这部电影的名字却特别熟悉,一直都在想看的名单上,应该要找个时间来看了。
是非常非常棒的导演。
看完之后脑子里想起的第一句话就是朱生豪写过的这句“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
觉得婆婆们特别符合这句话,也希望几十年后的自己,能够有擅长的事情,热爱生活,热爱旅行,做一个可爱又迷人的小老太太。
如果也能够跟朋友们来这样一场旅行,一定很棒。
全家福哈哈哈哈
一群老太太和倒霉蛋导游的故事😂。
七个老太太和一个导游,好像是七个小矮人和一个白雪公主的搭配,倒也不是。
题材上其实挺新颖的,国内很少有聚焦中老年的电影,即使像《爱情神话》,也是年轻化的表达,而且她们那种“潇洒”是稀有的,甚至是脱离实际的。
这部电影更贴合实际一点吧,除去文化上的差异。
我在想,我以后能不能拍一群老大爷呢😂这部电影的成本肯定不高,从头到尾就是一辆车,一座山,还有最后的小三轮。
用低成本拍出优质电影,也不是不可以的。
这趟山路就像是人生路咯,我们开始满怀期待地上路,然后失去导航,会迷路,会发现新的指标,结果又再次迷路,会没有希望,反反复复,转危为安,又转安为危...没有童话里一劳永逸的幸福结尾。
就是,面对崎岖的坦然吧。
因为,生活总会继续下去的!
不如乐观豁达一点呢!
人的差异与共存。
电影也呈现了这种转折。
七个人来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性格...两个喜欢聊痔疮的在一块儿,两个喜欢摄影的在一块儿,感觉纯子其实是相对独立的,还有理发师...开始她们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甚至各自有各自的小团体。
后面,他们又可以推心置腹地一起玩笑,谈心分享。
作者向观众呈现人物时,对大家各自的现实情况都作了模糊处理。
着重表现的是大家的性格,偏好,面对困境的态度......我们所看到的人就是她们本身,而不是种种社会身份。
可见,人与人是否能够共处,那些没那么重要。
她们都是充满善意的,所以才可以共处啊。
生命和生命,本来就是在同一平面上的,不是么?
喜欢纯子,有自己坚定的主见,善良温暖,乐观豁达,坦然淡定,很贴心。
是有人生智慧的人,好棒的人,将来也要做这样的老太太。
写的好乱。。
(图片与内容无关嘻嘻)
日本人特别能讲故事,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事情都能拍的格外的有味道,讲述家庭的《步履不停》,这部《去见瀑布》也是一样。
七个欧巴桑,报旅行团看瀑布、泡温泉。
在大巴车里一人占一排座位,保持着谨慎,傻里傻气的导游,套路般的介绍温泉的负离子的功效,整个片子的开头都是这么平淡。
七个毫无特色、平平无奇的大妈,就在这个旅行团相遇,傻里傻气的导游带着大妈们在山中的,却决定独自去探路,果不其然大妈们沉不住气去寻找导游,寻找导游未果,决定沿路下山,结果在路旁发现下山捷径的指路牌,按指路牌前行,果不其然在山中迷路,故事变得越来越有趣,七个陌生的人因为有了同一个目标,关系也变得亲密起来,一起在森林中寻找食物,夜晚降临,一起用野餐布和树叶盖在身上,果真是笑点满满,让人直呼“这个七个大妈太可爱了吧” 这些画面故事放在这些年纪上了40以上的主角身上,之间产生的碰撞格外有趣,好像大妈在我们眼中形象就是跳广场舞、讲话大声、在菜市场买菜一毛两毛都要讨价还价。
我们都忘记了这些大妈曾经也是孩子,曾经也有过童真年纪,我们在生活中看到更多的一面是她们在家中承担的事物。
在这个故事中,七个性格、生活各异的欧巴桑,像参加儿童培训营一样,互相协助,在篝火旁讲述自己的故事,年纪最大的那个原来与自己的学生恋爱,并且结婚,但是最后依旧离婚了,抽烟的那位别人无情的分手,明明自己在这段感情中更为幸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故事。
最后终于走回了最初的起点,大家准备沿路下山时,有人提出,还是上山把瀑布看完了再走吧,大家带着脏兮兮的脸,沿路去看瀑布,这些老小孩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在瀑布,脏兮兮的导游也出现了,估计也没有少受折磨。
瀑布旁一位老大爷骑着电动三轮慢悠悠的下山,这七位欧巴桑也顺路的捎下山了,七个人挤在三轮车上,与前面来的时候坐大巴时的情景对比,原本参加一日游的七位陌生人,却在小插曲中收获友谊,生活处处是惊喜。
事实证明,野外生存这件事,大妈比贝尔还要厉害。
emm...前半段大妈们有点太夸张了。。。整个剧作就很做作,不高级……
其实跟小森林一样,一群大妈的片子可能更boring,可是有那么一瞬间懂我妈妈一些了
七个大妈旅行去啊旅行去,迷路在山里啊在山里。突然的困难变成乐趣,也算美丽啊美丽。所以我们都要朝那喜欢的地方去啊地方去。
6/10。一晚大妈们有时少女心发作唱黄歌讲初恋,有时铺上枯叶覆盖的被子沉默许久,到早上全都哭丧着脸...此处卖冷卖萌效果最佳,这种集体风餐露宿的体验比不起眼的瀑布要珍贵。团体从各玩各的满腹牢骚到隔阂消失熟知对方内心的苦与甜这一过程比较没趣,情节和细节太稀松随意少了匠气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2016-02-15 03:54:54
当你知道这部电影是由七名年龄在四十岁以上,几乎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普通女性来演出时,你或许会多给这部电影一颗星。
日本电影越来越文艺,观赏性越来越低了……
假
冲田修一年近四旬,勾画了七个中年大妈的两天一夜,因喜爱《横道世之介》而来的难免有些失望。显然这不是为年轻人准备的,正如日渐如一寡淡的中年生活,迟迈者不愿看到身边也布满衰落之气,虽她们可以再无遮拦倾谈往事种种。瀑布声侧耳可闻,那时的她们还能否推开重重遮幕,去见或只是心头一激的水流?
听无聊的标题,但电影还好,就像生活,平平淡淡,有时感到有时无助~
富士山和月见草最为相宜。可是,这庸碌的凡人眼底只看得到樱花和雪山,要等到尝尽艰辛后,才懂得月见草的不俗。去见瀑布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小故事。
电影节第一天看到的好片,全场爆笑很多次。。。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留力气去应对。
两星半 依然挺生活的,但也依然不喜欢
从片名开始就呈现了一种最朴素的姿态,从日常引领到某个不值一提的日常的终点,不断埋伏一种人际层面的不安,最后却把那份无常和奇观给压抑住。这也是最能简洁清晰地表现冲田修一作者性的一作。
几位大妈阿婆的森林游历,外加一个呆逼憨蠢的傻导游,无非是预先框定的小小冒险,然后给出平淡磨叽的峰回路转。和他那部颇受好评的《横》片一样,这部电影也实在让我欣赏无能。
简单有趣
不禁想到我自己老了
我只能说 幸好上次电影节没买到票 没让人陪我一起看… 不然 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吖
生活就是在不知道怎么办中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