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后更加确定我喜欢的电影类型是什么了,相比同时期上映的《一秒钟》,《除暴》,包括《风平浪静》,我更爱它。
一开场就被三个主角的演技所逗笑到了,一切都太自然了,流畅。
妹妹某些角度有点像杨紫,潇洒姐某些角度有点像江一燕。
有几个场景让我想起韩国电影,开头第一眼看到那个荒野中的小房子就让我想起《燃烧》,后来塑料棚下的韩国烧烤,又让我想起《请回答,1988》。
故事里其实有犯罪的成份在,但是没有作为主线,而是穿插进去,主要还是以妹妹的成长为主,后半段的撕裂与前半段的美好相比,更喜欢前半段。
录音机的使用是点睛之笔,可能是我本来就喜欢电波里传出来的东西。
唯一让我觉得和年代感有点违和的是服装,妹妹的衣服让我觉得有点新,但是白色羽绒服和耳朵套,围巾,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大哥的皮衣很酷,想拥有,大哥的白色摩托车也很酷。
舞厅那场戏应该是高潮,但是不如塑料棚下跳舞那段好。
可能是情节有删减,有些东西感觉没连上,比如妹妹的那个同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没说清的话,看那段同事在野外抽烟,就会觉得有点弄名其妙。
熏艾那段也好美妙,有这样一个疼人的哥哥真好,听着钢琴,肚子暖暖的,入睡,太舒服了。
很可惜的就是美梦过后的被冲击。
倒录音带有好几个镜头,有时候觉得多余,有时候又觉得留着这些看起来无用的美好也可以。
故事背景又是在东北,辽东,丹东,但是人物的东北话味道又不是那么重,特别好。
本以为十月去过秋天的齐齐哈尔已经不遗憾了,没想到看完这个片子又想感受冰天雪地的东北了。
彼时彼刻,友人在千里之外的电影院同我看同一部电影,那种时空上的相连让我觉得很美好。
日光之下,拿下二十七个奖,那又如何?
影院不给排片。
现在票房才三十多万。。。
我感觉和我的境遇一模一样。
我写出的是院线品质的剧本,而且一写二年就是七部。
可是,报备剧本,总也通不过。
上帝不公平?
我觉得上帝很公平。
他到底还是让那个日光之下的编剧兼导演,完成了自已首部作品。
而我呢?
虽然我不能一战成名。
但是,我现代诗世界第一,我电影剧本,又写得那么好。
哈哈。
想想别人,他们写现代诗,电影剧本,能如我写得好吗?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谁也没招。
我为日光之下叫屈,同时也为自已叫屈。
但是,人生,就是这样么残酷。
习惯了,就好。
说实话,日光之下这片子,我虽然没看过。
但是他是在我的居住地,汤旺河拍的。
我从小出生在这里。
生活在这里。
它能想到爱情线与犯罪线并行,再加上他的许多艺术质感,所以我相当喜欢。
而且,我也因为它的一个女演员,现实中街上,见了一面,然后,我激发我两年前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
同时,我也正在写一个名叫烈日的电影剧本。
也是文艺片。
也是双线,一条犯罪线,一条人生线。
注意,我把爱情线,变成了人生线。
当然,里面不缺爱情。
我描写的人生的艰辛,焦灼,渴望,痛苦,欢乐。
现在想来,就算我写出来了,写得好,也不会有人敢拍。
拍文艺片,不管你拍得多好,影院不给你排片。
唉。
说实话,当初我看到日光之下,一个奖一个奖的拿,我真是羡慕嫉妒恨。
我想像着,它一战成名,票房二十亿。
可是我做梦也不会想到,排片如此之少。
当然,这片子,没做任何的宣传,也败笔之一。
既然拿了二十七个奖,大规模的宣传一下,岂不更妙。
所以我觉得败在宣传上。
现在日光之下,票房如此惨淡,说实话,我都替日光之下鸣不平。
更替导演鸣不平。
导演兼编剧,是我高中老师的儿子。
我上高中时,见过他。
天真可爱,又帅气。
、不过,说实话,能拍出片子来,而且获奖二十七个,值了。
市场就是这样,好多好片子,因为宣传不到位,最后沦为炮灰。
反而是一些极渣的片子,却得到了好的票房。
这是现实。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我们不能要求现实适应我们。
我们只能忍耐,忍耐,再忍耐。
电影作为第七大艺术,决定着它具有观赏性与艺术性为一体。
影片《日光之下》,表现出导演对艺术性会有更多的展现,影片中,对于宗教,两性,同性,兄妹,朋友,凶杀等都非常克制的描写,基本属于点到为止,整个故事的主线虽然清晰,但是却非常简单平和,没有任何波澜,包括演员对角色的把握也充满了克制元素。
所以我感觉,本部影片艺术性远大于观赏性,犹如艺术画作,给人感觉并不是直观的绘画技巧和视觉观赏性,而是画作所带来的深层思考。
就如本片,可能孩子看后会昏昏欲睡,索然无趣,这洽洽是因为孩子对社会的认知浅,他们更注重观赏性。
而有过社会阅历和生活感悟力的人却容易从中找出思考点。
我们可以剖析导演的意图,为什么对每个点都表现出克制,是不是借由影片表示自己对创作遭遇各种阻碍而不得不克制自己的表达,在影片最后,女主人公把智齿拔掉,会不会象征着一个本来天真浪漫的小女孩,不得不面对成长所遇到的烦恼,选择结束童年,而做出的一种抉择,虽然获得了苹果这个禁果的甜美,但是却伴随着流下的血所代表的流逝的真我。
正是导演不得不选择妥协,无法抵御阻碍和诱惑,选择成长,对市场妥协。
日光之下已经上映了。
豆瓣对它的文艺性的好评如潮。
二十七号,正是全国公映。
那么,我写的烈日,也是文艺片。
同样是文艺片,我做一下对比。
同样,都有犯罪线的文艺片。
他把重点放在青春成长,而我的侧重点,则是人生的艰辛与焦灼,痛苦与欢乐。
我比他的优势,可能是剧情更显得好一下。
这是我主观的想法。
我剧情复杂,这是真的。
但真的能比他的好吗?
另外,我可能是没有看这部电影的关系,也或者我对电影的文艺性的理解,到底是差一个层次。
所以我写的,在文艺性,人的心理方面的刻画,会不会稍显弱呢?
以我看,日光之下,表现了人的心理层面,同时,用精美的摄影构图,营造一种美感与气氛。
这样之下,就面临着一个问题。
用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那么,剧情到底如何?
那么,剧情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不知为何,我对那个少女谷溪什么因为与哥哥的恋情,被第三者闯入的痛苦,总是吃之以鼻。
不知具体看这部片子,我会是什么反应。
反正我写电影剧本时,不会写什么三角恋。
我觉得这样的话,过于无聊,过玩琼瑶。
但编剧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加了一条犯罪线,然后,又加了一些人的孤独感,人生的荒凉感在里面。
这说实话,相当高明啊。
然后,孤独感,荒凉感,都是人生血淋淋的现实。
把它表现出来,的确让电影增色不少。
但是,用爱情得不到,来呈现孤独感,荒凉感,的确有些牵强。
在我看来,以我四十六年的人生经历。
我的孤独感,人生的荒凉感,其实与爱情无关。
有没有爱情,我一样孤独与荒凉。
如果编剧,让孤独感和人生荒凉感,不那么牵扯到爱情。
那样的话,我觉得效果会更上一层楼。
但是,可能观众就想跟编剧一样,把爱情这种无聊的东西,描写得过于高大上,从而找到存在感。
这也未可知。
首先,我们心中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好多编剧小说家,非要在小说里描写爱情呢?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而深奥的问题。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不是当事者,我做为电影编剧,反正对爱情主为题的剧本无感。
当然,我的剧本里有爱情,但绝不会成为主线。
我既然不是当事者,那么,针对别人为何热衷于在小说剧里描写爱情,我其实也只能是揣测。
首先,我怀疑,除了爱情,无东西可写。
我们来讨论一下红楼梦。
有不少读者可能要问,作者为何不写其它题材,而写爱情呢?
作者自已说的,他表面的逻辑,是因为他想要表达一场爱情的渴望太过强烈。
也就是说,他陷入爱情里,无力自拨。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仔细看红楼梦,会发现,作者的关注点,其实并不一定是爱情。
作者在写红楼梦时,其实对许多东西都有涉及。
也就是说,作者清楚一点,只描写爱情,第一,过于乏味单调,第二,格局太小。
于是作者做了一些尝试努力。
他试图展现社会的一面。
然而,他展现了什么呢?
刘姥刘姥?
贾母?
凤姐?
我实在搞不懂,展现他们到底有何意义?
从这个角度与逻辑上讲,作者其实无东西可写。
我们对比水浒传,水浒传因为它表达的是对皇权的反抗,表达的是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
那么,它的格局是针对表达整个社会。
所以,他当然没必要去写男女之间的无聊的爱情。
可以说,红楼梦把爱情放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背景里,其实是徒劳无益的。
问题不出在爱情,爱情没错,表达它没错。
而出现在它的背景里。
如果红楼梦的作者,把背景写得更具深刻性。
描写整个社会两个阶级的争斗,描写人性的阴险与龌龊,那么,在那里的爱情,也许会变得更好看,更深刻。
然而,红楼梦的作者的立场,让他讨厌如此做。
那么我们再看日光之下。
同样是描写爱情,这个编剧,显然明白自已面对同样一个问题。
就是需要一个宏大的背景。
他显然意识到了红楼梦里的那个背景,根本立不住。
于是他想到了水浒传。
他想学水浒传一样,也有正邪的斗争。
但问题在于,这种正邪的斗争是真斗争,还是只是为了剧本好看,来的假斗争。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编剧把一个十分讨厌的女性做为女主角,并以她的视角,来描写整个剧本来看。
我们可以看出,编剧的立场,并不一定站得住脚,那就尴尬了。
那么他所谓的犯罪线,正邪的斗争,那么其实就是华而不实的表演而已。
另外,我们退一步讲,就算犯罪线的正邪之斗争,是真的。
那么,如何表现爱情,也是一个问题。
如果我写剧本,我一般会表现爱情的款款深情。
像琼瑶才会喜欢表现因为爱情而产生的喊叫。
那东西很恶心的。
我不明白为什么许多作者,总是认为撕心裂肺的爱情,才是美的呢?
作者显然又明白一点,撕心裂肺的爱情,其实并不美。
于是,他把这撕心裂肺的爱情,更进一步,进而转化为了人生的孤独与荒凉。
这是这部电影最巧妙的,最精彩,最聪明的地方。
第一, 这样以爱情来表现人生的孤独感与荒凉,这种类型,以前没人写过。
第二, 虽然这孤独感,荒凉感,是因为爱情而起。
但不管编剧是如何想的,但是对于观众而言,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
或者说,观众不会细心的去想,这孤独感,荒凉感,编剧是从爱情推演出来的。
观众会想当然的认为,这部片子,表达的就是孤独感与荒凉感。
这种错觉,让整部影片的格调,一下子显得高尚起来。
如此,我们发现,我们进入了编剧的一个陷井。
这个编剧非常聪明。
他明知道自已没东西可写,但是,他不管作假,还是让观众产生错觉。
都在整体上提高了整部影片的格调。
谢谢大家!
这篇评论,是我在得知日光之下获得了二十六个电影节奖后,醋意大发,写下的。
哈哈我嫉妒心也蛮强的唉。
嘿嘿。
21年就挺喜欢这部电影的 但是在微博上怎么也发不出去 突然想起来 所以搬运到这里——————分割线—关于《日光之下》 我喜欢犯罪题材的文艺片,或者文艺片中的犯罪题材。
因为二者之间衔接起来的是丝丝缕缕的感情,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断的对话、交往、联系,才有了在生活中的不停变化,才有了我们窥察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的机会,才会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的种种情感和种种可能。
总体感觉:全片看下来还是很流畅的,铺垫的地方也很多,足以讲清楚这个故事。
有我喜欢的元素,东北、雪、海、船只,以及热腾腾的饭店和舞厅...挺喜欢的(还有吴晓亮老师哈哈哈哈) 整体节奏:后半段的问题,有人说没有第二幕和拼凑出来的第三幕。
我觉得谷溪在舞厅一段表演后,所有的情绪和感情全部迸发,这样看后半段的零零碎碎好像更能来展示这样破碎的关系。
前半段某一瞬间确实能看出《燃烧》的影子(估计是房子和晚霞比较像吧)而且人物之间那种情感微妙的变化确确实实很到位,还有一些辅助的元素也挺加分的,比如衣服,耳环,录音带。
片名:“阳光之下”这四个字很容易让我理解成《阳光普照》的内容,之前我也以为二者表达出来的情感也差不多。
但不一样。
阳光之下在圣经中还有半句:并无新事。
好像在说这样零零洒洒的事情和精密的情绪在生活中很常见,只不过是搬上了电影荧幕而已。
同时又透露出来一种很无力的感觉,抓不住流逝的时间,你阻止不了,谷溪可以倒着跑步,录音带可以在卷回去,可还是有很多东西,在阳光之下,你看着他一次次的重复,但你也只能在自己身上做出改变。
比如,拔下那颗无用的智齿。
很别扭很多人把它比作娄烨版的《燃烧》但我想如果是娄烨或者李沧东的剧本,人物会更有自主性比如《the Summer Palace》里的余,《燃烧》里的惠美和本。
剔除阶级隐喻,这些人物首先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他们苦苦追寻生活的意义,而这个意义终究属于自己,与他人无关。
而此片里的谷溪,她虽然也被施加了两层矛盾——兄妹情假象的幻灭与社会身份的迷失,但是蹩脚之处在于:仅此而已。
稍加思考便知,上述两种矛盾皆来自于外界——第三者的闯入和户口的缺失。
而真正能够体现人物纵深的,是对外界做出反应后,产生的更加不可解的内心矛盾。
比如:我真的爱我的哥哥吗,还是说我爱的只是一个假象?
区区一个户口真的能够说明我的社会身份吗,我的身份焦虑是否源于更加虚无缥缈的哲学世界?
这些本质的东西,女主都没有想过。
当创作者急于往剧作中塞入各种隐喻,而忘记人物原初的灵动的精神状态,那么再如何巧妙的文本也不过一则呆板的社会寓言。
说到底,人物的行为应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服务于隐喻。
隐喻不是按部就班经营出来的,当所有人物的动机都无限趋近于自己的内心,当故事的讲述无限趋近于极致,隐喻自然会浮现。
“日光之下”这部电影,也是我第一次看,从电影开头,故事的发生,就已经奠定了谷溪兄妹相依为命的感情,电影描写的还是比较细腻的,在那个年代,那个东北小镇,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用梦境和现实交替展示了人物的心路以及故事最后的结局,每个人都会成长,这是必然,同时我们的选择也会让我们不断的失去和获得。
最近看了梁铭导演的《日光之下》,整部片看完后,我不知道怎么动笔写出感受。
在自己冷静多天后,才开始写这一篇关于自己对导演处女作的想法。
该电影故事是发生在朝鲜族区域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只有兄妹二人,靠水产售卖为生,一次意外一个女人庆长闯进了这个家庭中。
当水产售卖因石油污染而停止,兄妹二人靠自己的方式维持生活,哥哥因庆长的帮忙在其父亲的码头干活,妹妹则在庆长父亲的对头开的酒店做服务生。
一盒磁带,一具尸体让这群人联系起来,故事也因此展开。
整部电影看完后,首先感受到的导演的叙事节奏,很缓慢的在推进。
开篇交代兄妹二人的出身,死去的父亲,遗弃两人的妈妈。
这点从当时的年代,我自己推测可能会如《黄海》中的朝鲜族一样,女方会去韩国打工,男方留在县城务工打鱼照顾孩子。
但这也只是一种可能。
这点疑惑伏笔深究其实也挺有意思,能让我们了解到底这二人是否是血缘关系上的兄妹。
之后根据镜头的缓慢推进,可以看到妹妹谷溪对哥哥谷亮的情感寄托,二人之间如父如母,像恋人又不像,这时候血缘关系就会在心中留下一个大大的疑问了。
在这种特殊的情感状态下,随着剧情的推进,演员的情绪一步步在拔高,但一直到最后,我们都没有看到迸发,古溪的情绪一直都是极高的收着,除了拔牙这一小段。
让一直期待可以出大爆发的我的期望值降低了很多,没有很好的给与观众一个着陆点,就像憋在胸口地点一口气没法吐出来。
而情绪的收放,从谷溪三个梦境的表达就可以看出来。
哥哥与庆长结婚,哥哥与庆长去国外,谷溪寻找磁带。
这些梦让我看到了导演对于谷溪内心纠结的描写,把对于哥哥的眷恋与舍不得,以及占有欲表达出来了,是很小女生的那种自私的完全占有。
但这种梦的表达就如谷溪的牙痛一样,只是长大节点中的一个蜕变而已。
但这个蜕变却是整部电影的核心。
以少女的成长作为电影的主题核心,这在当下的电影片中往往不多见,国外倒是偶尔可见身影。
就像特别喜欢拍少女题材的岩井俊二导演,如《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等。
讲述少女的情感成长,与爱情有关,与家庭有关,与梦有关。
但梁铭导演的《日光之下》的少女古溪,不是那么美好,但却很实在,就像我老家的某个女孩一样,是可以找到原型的。
其实在看《日光之下》看了一半之后,特别是三人在床上望着窗外,直到有人睡着时,闪现在我脑海的画面是《燃烧》。
《燃烧》里三人在屋前,也是望着天,而且是两男一女。
这短暂的画面一直挥之不去,有时候我也在想导演这样的目的是什么,但或许只是无意之作。
《日光之下》是导演的处女作。
在电影结构上我觉得是没什么大问题的,但在表达上,导演可能更需要下功夫,情绪的收和放不管考验导演的执导水平,也考验演员的演技水平。
虽略有瑕疵,无疑不是一部在家可以慢慢观看的佳作。
鼓励!
日光之下无新事,而少女日日都满怀心事。
她对哥哥爱的深晦和拧巴,延伸到了周围的事物,也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真实,导演通过一个个生活小场境,聚餐跳舞,铲雪,闺蜜间的幼稚打闹种种细节的叠加出来很扎实的真实感,加上那些直杵着脸的镜头,看着演员的毛孔,呼吸,每个眼神的闪烁,这个故事一下就力住了,真实就很容易打动人。
而电影的声音非常细腻,除了传递真实还有一些浪漫色彩,和有些镜头一样导演不甘于表现真实。
有些故事后来才发现是梦境,但又有怀疑是不是真实的,电影越到后面,意识的东西、想传达的东西越多,真实的东西越少,到最后少女用刀自己拔智齿,这场面非常血腥残忍调动神经,很能反映少女内心的绝望,但在我看来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拔智齿很复杂,一般工具齐全的医生都要用半个小时,结果一个少女用刀就把牙齿拔下来了,即使用这种方式拔下来。
镜头只给了一个牙齿落到盘子里,盘子里不应该有血肉吗?
这一下子就把之前的真实感打破了,没有细节,而且拔智齿也没有少女牙疼啊之类的铺垫,显得很突兀,感觉不是基于少女的真实需要,而是基于导演想传达的意图。
所以这儿虽然是一个高潮,但这个高潮做的不扎实,挺可惜的。
纵观潜电影非常喜欢前半部分的真实,最近片子很少有了,就是想表现真实,也很少有电影能刻画的如此真实。
可惜的是后面这种扎实的画风弱了,很多小细节没跟上。
结尾还是很喜欢的,少女倒退,多想时光能倒流,这就很真实很细节地在传达。
“日光之下”这部电影,也是我第一次看,从电影开头,故事的发生,就已经奠定了谷溪兄妹相依为命的感情,电影描写的还是比较细腻的,在那个年代,那个东北小镇,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用梦境和现实交替展示了人物的心路以及故事最后的结局,每个人都会成长,这是必然,同时我们的选择也会让我们不断的失去和获得。
好像还真没有几部电影是在冬天背景下描写青春的失去的。刚看完脑海里想的不是《燃烧》或是娄烨的林林总总集合,而是去年甜茶的《炎夏之夜》和三宅唱的《你的鸟儿会唱歌》……前面已经非常出彩了,寥寥几句台词就把人物间的关系道得一清二白。漏油事件、老旧的随身听、隔着衣物的亲密接触,所有暧昧的、嘴里呼出的寒气,都在空中结成了绵密的、映射着日光的白雪。后半段雪降下,三人行也渐渐变成了女主角的独角戏,杂草丛间的窥探、火锅店里的小说朗读、雪地中悲沧的哭戏、梦里响起的枪声、最后用水果刀割下的智齿……这些细腻的情感表达真的让人在片中最后的两难抉择中无法自拔。缺点则是前后除了女主角的人物情感少了些变化过程的刻画、关注大背景里悬疑故事的观众可能会对后半段有些失望。但总之个人而言已经很满足了。大概是今年的《过春天》吧。
有幾幕很「燃燒」啊,其實有幾個段落也很神似,前面部分情緒比較到位。小城拍的很日系。但爛尾。#PYIFF
配乐有点作妖。太阳底下无新事,太多同款欧洲文艺电影了。有张艺谋、李少红和王红卫加持。边城小镇青年的心生理成长史,不变的“阶级仇恨”,血色的丧失记忆,还有敏感的原油泄漏和以马内利。
熟悉的文艺片味道 很多人说看不懂 挺简单一故事 庆长他爸找别人去打自家渔民 没想到给打死了 然后嫁祸给姜老板 可能打手就是东子和男主 引发了一系列事情 我更喜欢那个年代的生活 没有手机 有收音机 有磁带就可以好好享受一整个下午时光 时代在进步 其实也只剩怀念了
可以是可以,但是部分台词听的我抠地板。前面节奏很一般,台词的信息量和密度让人真的觉得太刻意了!但还是好看的,北方的雪,永远神秘且凛冽。
这类片子凭立意,起评分60分,然后因为出现了智齿、月经、小动物、尸体、边缘小镇、三角恋这六大要素,每一项扣十分也就零分了。何况演员、场景都不太得劲儿,拍给谁看呢这是?
还挺喜欢这部的感觉的,尤其是从谷溪的视角看整个发展,好像非常能与她共情。虽然剧情挺容易猜的,但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整部片很流畅诶。梦里的教堂对应了那句“只有无助时才会寻求上帝的帮助”,最后一边听着录音一边拔掉了那棵坏掉的wisdom teeth,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可是倒着奔跑也无法让时光倒流。
本年度看过的院线华语片最大惊喜。没之一。把暧昧感玩得很有趣。手摇就不说了,虚焦狂魔,看到以为自己近视了。迷迷糊糊讲故事,晕眩,娄烨。印象深刻的两个场景——庆长姐和兄妹在雪山平台远眺,镜头摇曳生姿。构图的人物关系又联想到金基德的《空房间》。另一个是在酒吧里大庭广众读黄碧云的《她是女人 我也是女人》。这份短兵相接的尴尬很……气质很独特。犹如破折号。郊外,日昏黄。寒雪满村。豆友说像青春版李沧东……觉着影片整体气质确实像日韩,但金基德更贴耶感觉。特别是拔牙后血盆大口吃苹果。色调,女主羽绒服,山上雪景,梦回《情书》,日本小清新导演岩井俊二?线分两路,一个戮人,一个三人暧昧。兄和妹,兄和庆,如果再来个妹和庆百合,炸裂。犯罪线没看懂,当是闲笔。跪求庆长姐白色高领毛衣链接。
行活儿
算挺完整的电影。不过,有点想问,这是哪个时代的故事?有点没看明白。演员的演技是个问题。过于青涩。容易出戏。
有韩国现实主义文艺片的影子
#BJIFF# 整体状态都很松弛自然,是个挺成熟的作品。
杭师大青年影像计划观看。单场戏都做得挺有意思的,人物情绪传达得也到位,意象场景都好看。整个凶案的线索都串联得流畅不生硬,就是整体结构太简单了,基本就是一个个小品的叠加,而且立意格局太低了,还在玩从前文艺片那套。
曹阳包场
青春的躁动、成年人的困惑,影片里有一种生活化的现实感,女主吕星辰因生活的变化而有着自我的改变,她内心割裂的关乎法和理的冲突,爱与伦理的抉择,恰恰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总有人站在十字路口,向左或者向右都取决于自身。
导演都说想拍的有三条线,但是就这么短的电影,主线还是女性成长,拍这么多条线,里面还有各种情绪渲染的情境镜头,结果全崩了。里面融合了情感、悬疑、情色、权利争斗,说准备了十年,所以现在都觉得准备得越久的剧本越好吗?导演以一个男性身份创作女性内心角色的故事,所以比起女性内心的剖析,更像是来自男性对于女性的窥探,并不准确。导演说本来想从夏末拍到初冬,确实那样会让电影的观感稍好些吧。
#2020FNC 5.5/10
远超预期。游离在两条线之间的故事非但没有垮掉,反而因为种种不确定性而获得了更微妙的氛围。
小城+少年人+凶杀案现在是定番了?
北方雪乡小县城,男人女人凶杀案,这文艺片给你懂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