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清平乐里的大娘娘刘娥(那部剧里就喜欢她),所以来看的结果看了一集,槽点多到头晕!!
1.王妃在老公不在家的情况下,九死一生生下孩子,又立马听闻男主死讯,拖着刚生产过的身体悲痛万分的料理后事就这种情况,男主回到家后,一眼都不看自己老婆和孩子!!!
这是啥玩意啊?
2、王妃儿子死了,她该多伤心啊,男主没有一句安慰就算了!
王妃还得去替女主求情就这种情况,王妃拉一下男主手,男主立马掰开人家!
咋滴呀!
王妃怎么你了啊!
你到底是个啥玩意啊?
3、地震啊皇帝被埋啊丫鬟坐了个床沿就死心塌地呀等等等等,就不提了我就真的不明白,男主到底是个啥玩意啊?
3.9!
《大宋宫词》的豆瓣评分真要惊掉我的下巴。
当豆瓣不自觉融入到国内影视工业生产—流通—消费体系中后,我倾向于把豆瓣评分当做一个“舆情”风向标,而不是之前定位的“口碑”刻度尺。
当然,舆情是值得关注的,但舆情不等于口碑。
从舆情的维度来看,《大宋宫词》创下了近一年来历史剧(我对历史剧的界定相对宽泛,后面有详述)的新低。
这不是个孤例,历史剧想要“及格”都很困难。
作为最能代表国产剧艺术、思想、审美高度的类型,历史剧在当下的舆论场,却成了最招人骂的剧集。
从《清平乐》到《大秦赋》,从《上阳赋》到《大宋宫词》,不管是网剧还是台网剧,不管是卫视播还是央视播,不管是男频剧还是女频剧,不管是原创还是改编,不管是张鲁一还是章子怡,这些剧在播出过程中都面临着巨大的争议。
曾经的王者,堕落成今天的青铜,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1、什么是“历史剧”?
“名不正则言不顺”,先来“正名”——什么是“历史剧”?
在不少观众的潜意识里,历史剧约等于“历史正剧”。
但据我所知,当下几乎没有片方会自我标榜“历史正剧”。
首先,它意味着“不商业”,发行会遇到问题;其次它是个牌坊,会在观众那里经受更严苛的审视。
一般情况下,片方更愿意简称为“历史剧”,或者谦逊地称之为“历史传奇剧”。
历史传奇剧有一个古早的叫法,是“历史戏说剧”。
但因为带有贬义,逐渐被丢弃。
历史地来看,“历史戏说剧”是与“历史正剧”对照的一个词,它们都算是广义的历史剧。
在中文互联网的语境中,“历史正剧”几乎可以特指盛和煜、刘和平、江奇涛、朱苏进等老一辈历史剧编剧的作品,代表的是国产历史剧的优良传统。
它更多是一个建构起来的概念,而缺乏学术意义上的严谨性。
一般而言,国产古装剧可大致分为历史剧、武侠剧、神话剧三类。
范仲淹有言“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中国古人的两个精神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剧是庙堂叙事,而武侠剧则是江湖叙事。
神话剧,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一般指的是根据古典神魔小说或者民间传说改编的电视剧。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更加本地化的“神话剧”概念被“奇幻剧”取代。
神话剧夹在历史剧和武侠剧之间。
以《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为例,它们表面是武侠剧范畴的神仙打架,但关于神魔世界秩序的想象仍然是历史剧式的。
不管是戏说,还是正剧,历史剧之前是没有“架空”概念的,即便是TVB也是如此。
这很自然,中国是历史记载最丰富的国家,建立在真实历史改编基础上的故事,更加符合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冲击古装剧生产秩序的是网络文学的崛起,转折发生在《甄嬛传》。
尽管原著小说是架空的,但郑晓龙作为传统的电视剧导演,在改编过程中把这个故事落在了清朝雍正年间。
随着网络IP的兴起,古装剧的类型命名变得五花八门。
但万变不离其宗,“江湖叙事”是武侠剧,《有匪》《山河令》都算武侠剧;“神魔叙事”是神话剧,只不过披上了“仙侠剧”“玄幻剧”“魔幻剧”的外衣。
在我看来,凡是采用“庙堂叙事”的古装剧,都是历史剧。
这也是我把《上阳赋》《赘婿》这类架空背景的剧集也放在历史剧的原因所在。
当然,历史剧也有偏严肃性的,也有偏娱乐性的,这属于历史剧的核心与边缘划分。
面对琳琅满目的时髦新词,很多创作者自己先搞晕了。
以世纪初的张艺谋为例,他拍《英雄》本来想讲一个武侠故事,却套在一个历史剧的框架里,结果不伦不类。
后面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一个武侠一个历史算整明白了。
以上半年播出的《锦绣南歌》为例,李沁饰演的沈骊歌是朱雀盟成员之一,从女主角的视角来看,这是“江湖叙事”;秦昊饰演的刘义康是刘宋的彭城王,从男主角视角来看,这又是“庙堂叙事”。
有人可能会提到金庸的《鹿鼎记》,这是金庸的收官之作,它有意把“江湖”“庙堂”打乱重组,本质上走的是“反武侠”的路子。
金庸其他的武侠小说,多有历史背景,但还是有侧重点,基本走的是“江湖叙事”。
2、历史剧缘何“招黑”?
为什么要费这么多口舌讲古装剧的“类型命名学”?
因为它跟当下历史剧的“招黑”体质密切相关。
从本质上讲,观众对于历史剧的“分类命名”还停留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而创作者对历史剧的认知早就跃进了第二个十年,并且在资本创造的琳琅满目的新名词之下,丧失了创作的主体性。
由此诞生的一大批古装剧,深深伤害了历史剧的整体形象。
观众印象中的历史剧,和市场当下的主流历史剧,根本就是两个物种。
这中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
在具体表现上,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历史剧的创作力确实在下滑。
事实上,历史剧有着很高的门槛,既要掌握历史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戏剧能力,还有对历史之于当下有深刻的认知。
为什么网络文学多选择架空呢?
因为这样可以降低门槛,“我为世界造法”。
而随着网络IP成为影视创作的源头,历史剧的基因发生了改变。
本文表格整理的近一年播出的9部历史剧,6部都是改编自网文。
《锦绣南歌》虽然属于原创,但有着非常熟悉的网文套路,而《大宋宫词》也一度和一部网络小说扯上关系。
总结经验教训,《大宋宫词》在片头打上了“本剧依据史料和传奇改编,剧情人物有所虚构”,生怕观众在历史细节上挑错,但似乎并没有起到作用。
一般来讲,一部剧如果在戏剧性上足够丰富,观众会淡化历史细节方面的纠错,比如《军师联盟》。
而当戏剧性不足时,大部分的观众都变成了历史“啄木鸟”。
这也在侧面上表明历史剧创作力整体在下滑。
第二,这是文化民主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人有“厚古薄今”的传统,如果把那些经典的历史剧放在今天来播,说不定也有不少“黑点”。
从本质上来讲,历史剧之前的精英趣味比较浓厚,讲究“夫子自道”;如今则纳入到了商业大潮之中,讲究与观众互动。
在过去,除了专业历史学家,普通人缺乏查找历史信息和资料的渠道,而互联网则让一切变得非常便利。
即便是历史小白,百度一下,也是能够实现“历史速成”。
也就是说,历史变得和普通观众更近,所有人都可以谈论历史。
对于历史剧来讲,这样的变化利弊互现。
这让历史剧相比以前有了更好的群众基础,但也意味着创作者要承受更多“显微镜”的审视。
在戏剧性本身底气不够的情况之下,以“历史真实”为尊便成为一种社交场上的狂欢。
另外,随着国际关系的转变,中国年轻人开始构建自己文化主体性。
在具体呈现形态上,或多或少有一点“文化民粹主义”的倾向,这导致人们对“国潮”“国风”“传统文化”有一种非理性狂热。
表现在影视作品上,那就是——“服化道升级”已经不是古装剧的加分项,而是保分项。
《大宋宫词》片头对《韩熙载夜宴图》的呈现让人印象深刻,但综艺《上新了!
故宫》早就做过,而“人在画中游”式的卷轴设计,纪录片《中国》也可以看到。
第三,客观来讲,历史剧的表达空间在缩紧。
有一个鸿沟一直存在。
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公共表达,影视工作者对“历史精神”“历史道德”的表达,处在一种“一仆二主”的悖论中。
比如,从主管部门的导向来看,对于历史上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关系,一直是强化“民族融合”的;而站在今天的语境和立场中,我们肯定是对“统一”的价值需要更多去表现。
但对于一些观众而言,这就是不尊重历史了。
《大秦赋》播出时的争论,更多是一种观念之争。
它涉及一个问题:怎么评价秦始皇?
创作者需要处理好历史真实、戏剧真实、价值导向三者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从最终的呈现来看,《大秦赋》没有想清楚,只是匆匆将“大秦帝国”系列收尾。
这是一个道德保守化时代。
不少观众对于电视剧中人物的“三观”有更多的代入感。
以《上阳赋》为例,不仅章子怡作为女一号是一个完人,周一围作为男一号也是一个活菩萨,两人组成“伟光正”CP,这戏还怎么看?
这又是一个“文化激进”的时代。
以《赘婿》为例,因为原著作者“不恰当”的发言,使得根据原著改编的电视剧陷入舆论漩涡。
而这样的案例,只会让创作者对标网络上性别表达的政治正确,一旦有了标准,那还有什么戏剧?
从大的创作环境来看,宫斗剧、权谋剧、老剧翻拍等限令也是一种“薛定谔的猫”的存在。
《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下架后再也没回来,“庙堂叙事”的历史剧也更通过一种民间视角来表达,如《知否知否》《风起霓裳》《锦心似玉》等剧的出现。
表达空间收紧是一种客观存在。
文/杨文山
这剧是真的是毁尽三观哇,男女主人设第一集就开始崩盘了,王妃在家地震产子,王爷在外寻找真爱,王妃好不容易盼到夫归,王爷回家却连新生儿子都不着急看,后来新生儿死了,王爷不着急破案找凶手更着急为刘娥证清白。
谜之剧情,我就纳闷了非得这么编吗,一个储君怎么就成了恋爱脑~再说说选角,刘涛已经43岁了,再强的特效也拗不过她脸上的岁月痕迹~如果编剧真的要展现真宗的爱情,那么请换个年轻点的,好不?
周渝民的演技,真的好尬呀,可怜我老年薛绍演了赵廷美,老兽版赵光义咋看都像蒙古皇帝~再说剪辑,一塌糊涂,动不动就加白框回忆,妈呀,恍惚间在看《神探狄仁杰》。
一分都给多了好吗,宋真宗演成这个样子,为了一个刘娥成了恋爱脑,无数次的没有大局观,刘涛演的刘娥一副傻白甜的少女样子(一副中年面孔),双商都不在线,明明历史上刘娥可堪比吕武等成功女性,怎么就傻不拉几抱着皇子街上乱跑,然后随便抓一个就问王府在哪儿,结果皇子刚出生就被捅死在她怀里,就算小孩不是她杀的,那她也有过失吧,在古代赐死她一个路人甲有什么错,结果赵恒疯了一样,自己死了儿子不管,自己刚丧子的发妻不顾,就跟要立自己为太子的父皇对着干,一心就要救刘娥,要娶她,,厉害了,这大女主光环晃瞎我双眼。
以后别拍这种东西了,要讲刘娥这种大女主请认真读读历史。
说实话,我活了二十几岁,就没见过一个在没有利益往来的前提下对贩夫走卒、士农工商一视同仁,毫无私心劳心劳力一心为人并且不图回报的“菩萨”。
诚然,善良热心勤劳勇敢朴实悲天悯人是高尚品德、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值得弘扬,但这些元素应该出现在“小红本子”、社区宣传栏、小学思想品德课上才不觉得突兀,而不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身上。
先不谈那些胸有丘壑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政客,就从人类文明开端算起又有几个普通人能做到这种程度??
先把有点女表的感情戏暂且搁在一边不谈,要和已经有妻妾的王爷发生啥,难免会恶心到正室党,编剧也没有勇(水)气(平)一开始就把刘娥塑造成存心鸠占鹊巢、得好卖乖的心机女,要是有这个能力,这种人设其实也很带感……然后救男主就也算了吧,毕竟要给男女主初遇的契机。
但是!
如果模糊刘娥的性别,即使把其他男性帝王下放到民间,我也是想象不到嬴政、李世民、朱元璋甚至刘病已能干出对一位陌生老太太床前床后端茶倒水伺候的事的。
(后面看到原来刘娥一直照顾那位非亲非故的老太太,后来老太太饿死了,刘娥伤感得流泪,呵呵换作我,自己都饿得眼冒金星,天天身处饿殍遍野妻离子散的环境,除非亲人要不真的哭不出来。
不是我不善良,是再善良的人都麻木了。。。
)我不懂现在的编剧对“大女主”有什么误解,为什么只要是女性就必须一个不差的拥有这些美好品德??
可能在“黑化”、沾染政治后会变化,但她们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前一定要达到善良到极点无私到忘我的境界吗???
这样是给人找不出错,但实在也找不到可以“共情”的点,想要成功的塑造人物就必须让他们有血有肉。
为了减少攻击与批判而刻意不设置他们的缺点,只能说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真实的人性只会让大家更加喜欢。
《飘》中的斯佳丽自私任性狡黠爱钱苛刻,但掩盖不住她的勇敢机智不服输不妥协。
《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现实虚荣幼稚,但永远有颗向往自由的飞翔在荒原的心。
好吧,用名著人物比太欺负人了,就举个“滥”得不能再“滥”的例子,武则天,武才人时小武被李二凤压制得动弹不得,但史书还是流出了武媚娘自带狠辣气质、不安分血液的只言片语————训不服烈马先用鞭子抽、然后用铁锤敲,最后再用匕首戳,包括李世民没挂时就和李治勾搭上了。
所以“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不是没有道理的,骨子里的东西只会受到外界压制而不会凭空消失或者突然出现。
只要是人就有缺点,何况刘娥不是“凡人”。
再重申一遍,这些美好品德绝对值得弘扬学习,但要都用在一个要精心刻画的人物身上却是非常尴尬。
中国众多的优秀古代政治女性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个刘娥,他是一个出身很低,境遇很难,但是爬到最高位后,又能以温柔待人的政治家。
因此我在喜马拉雅做的最重要的节目《千年女主:历史上的政治女性》第一个所选择的就是章献明肃皇后刘娥。
我今天在看了前八集的电视剧以后对于这部戏的选角,表演,服化道等诸多方面意见都不大。
包括别人所说的,刘涛年龄过大其实也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毕竟这个戏的开场按照历史的推断,刘娥应当已经接近30岁了。
这部戏真正的问题在于对于历史的改编上过于草率。
时间线混乱本身不是问题,但真正的问题是,通过发明历史的方式去人为的创造某些冲突,而这个冲突本身却没有历史上所发生故事的精彩。
比如有关于赵恒,也就是剧中刚开始的赵元侃是如何一步一步从老三变成太子的这个过程,以及其中所牵涉的赵廷美事件,编剧的改编明显是以20年前的电视剧陈旧逻辑来对历史进行改编。
但事实上,历史远比编剧的改编要精彩很多。
更为重要的事,宋太宗赵光义的死以及赵恒登基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这部电视剧竟然以半集的节奏迅速一笔带过。
这是让我非常失望的。
之前王继恩试图参与皇位的交替,包括李太后为何选取赵元佐作为皇位继承人,以及包括后来吕端如何扭转乾坤这电视剧中都没有明确的显现。
事件漩涡之中的赵元佐、赵恒、李太后、吕端、王继恩,甚至当年王继恩雪夜给赵光义送信的故事都可以以倒叙形式出场,他们的人物形象由于故事的变化变得特别单薄。
这让我极为失望。
最为令人失望的是,关于刘娥之前的经历并没有进行铺排。
刘娥为什么会进到赵元侃的家中?
刘娥又怎么一步一步从底层走起来,她本人又该做什么。
这些东西,都是一个真正的大女主剧应当进行详细的描述的。
这部戏都忽略了。
刘娥的一生本人是历史上非常精彩的一个故事,如何从一个最底层的民女一步一步成为整个大宋王朝的实际执掌者,编剧在其中的作用应当是作为历史的填充人而不是篡改人。
刘娥的故事以及刘娥与赵恒之间的爱情本身足以让人们感动,不需要去过分的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这部电视剧编剧至少在前八集是不合格的。
我看大宋宫词是全神贯注看的,奈何看了三集实在不想看。
清平乐会告诉你什么是台词典范,细节典范,我本身是个宋粉,清平乐当之无愧“不以机巧而媚俗,不因浮华而害义。
文以载道,匠心可嘉。
”朝堂风云,儒生气象,儿女深情,藏之于从容的叙事、典雅的台词、源自史实的人物故事、精致逼真的道具服饰之中,让人在触摸历史温度的同时,感受人文的熏陶。
人家叫大明宫词是因为大唐正宫叫大明宫,请问大宋宫位于何方??
什么人怎么想的取这个名?
跟风都跟不明白,真是low爆。
是不是像我一样去百度宋朝宫殿名发现人家正宫叫殿不叫宫……觉得叫大庆殿词延和殿词垂拱殿词太难听了呢??
再说一万次这个名字真是low爆low爆~人家叫大明宫词是因为大唐正宫叫大明宫,请问大宋宫位于何方??
什么人怎么想的取这个名?
跟风都跟不明白,真是low爆。
是不是像我一样去百度宋朝宫殿名发现人家正宫叫殿不叫宫……觉得叫大庆殿词延和殿词垂拱殿词太难听了呢??
再说一万次这个名字真是low爆low爆~
现在打着历史剧名义的电视剧真的是没法看,剧情根本就禁不起推敲,弱智又幼稚,让人看了心里硌应。
且不说这个电视剧中三王夺嫡的法子有多幼稚,多小儿科,把高粱河战神的故事嫁接到他儿子身上多雷人了,就这个扭曲的三观,真该让它下架!
直接上图,看看他们是如何鼓吹拿金钱买和平的!
为了洗白男主,编剧连脸都不要了吗?!
哈玛丽苏的不能再玛丽苏了,玛丽苏他妈给玛丽苏开门,玛丽苏到家了……这剧的播放量,一半是被宣传骗过来的,一半是为了看苏义简的。
自从59集苏义简下线60 61就没看了。
这男女主要颜值颜值没有,剧情还很狗血,这真的值3.7分吗?
3.7都给高了……真服了。
咱好歹打着一个“历史剧”的标签ok?
片头一句“有所改动”就成刘娥一路升级打怪的神剧了?
这剧情是不是太过于离谱了?
剪辑师是疯了吗?
前言不搭后语,为了立住刘娥的大女主形象,其他人全都工具人?
这直接改喜剧吧好吗?
元侃的存在完全是个为了显出他哥肾不行……再说说,咱苏义简是不是死的太不值了?
前一集被丁谓坑死,后一集就找到证据要下贬?
咱这办事也太不力了吧,蛤?
请了老戏骨在这闹着玩?
强烈建议别叫大宋宫词了,叫刘娥传好不好?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