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本片基调是一部张扬生命救援与关怀的片子,所以对绝望和无助环境下,矿工们在食物缺少情况下的人性斗争仅仅用了比较少的篇幅来进行描述,这不是我个人喜欢的视角,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127小时》的手法,用大量篇幅描述绝望无助下的心理活动,当然,本片如果是这样,可能就不能很好彰显救援活动的光辉之处了。
本片我觉得最大的败笔就是的,就是这样目标主题,导演并没有很好表现出地面救援的紧张感,反而制造出某些轻松的情节,比如开始营救阶段的欢快的背景音乐,孩子们在营救的地方次序井然的上课,妇女们表情轻松地烹饪着食物。
显然,救援只是刚起了个头,连庇护所在什么样的位置,这样的关键问题都还没有确定,何来的轻松愉快。
或许只有南美洲智利人民善歌善舞、乐观的心态能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是什么让奇迹出现?
是矿工的意志!
是希望!
是坚持!
是救援队的不放弃!
不抛弃!
是家人的坚持!
是家人的不放弃!
满满的正能量!
其中马里奥的组织能力也值得表扬!
三人行必有我师。
古话如此……除了 平凡的世界 里有矿井的工作镜头,中国还真没有哪一部片子是真正讲述那些被人遗忘在脚底下受苦受难给平地上的人送炭送温暖的矿工们!
全世界上每年大约有12000名矿工死于矿难。
找到他们的可能性不足1%。
这里有33个人,难道我是唯一一个有点内涵的人?
不懂事的小孩才会记恨。
他们被困在地下610米深的地方。
马里奥,你已成了智利最出名的人。
领导从不放弃。
政府的未来就看这件事情的结果了。
家庭是我们的全部。
你打算为了这个破iPod而杀人?
我们进来是矿工,出去也是矿工。
一直觉得地心营救是科幻片,走进电影院发现是由智利矿难改编的电影。
因为某人外派南美了,所以就两个人静心地当旅游画册看。
一个去过非洲外派的朋友说,有盐湖的地方就有火烈鸟。
电影开场的盐湖上真如朋友说有一群奔跑着的火烈鸟群,这种美丽的动物配合开阔的盐湖,想想就很美。
某人说,智利沙漠的星星很美,然后电影也如愿还了一个满眼星空。
另外,印象深刻的是拉美人的乐观,尽管是讲矿难,但是整个基调基本就处于比较狂欢的状态。
家属们几乎也就头一两星期比较down,后面反而结成了互助小组。
呵呵,不知道17年能否跟某人躺在南美洲的沙漠数星星。
PS:本不想学其他豆油的评论标题,但某人现在真的把这个作为沟通暗号了,那我就厚颜再用一次吧。。。
“在这下面,我们被困了近70天!
大地要把我们埋葬在这里,而我们必须要证明自己坚持的意义!
因为我们知道,矿井外,数百万智利人都相信我们!
所有这一切,这片土地可以作证!
死亡也是我们的手下败将!!
去年世界杯智利与澳大利亚 西班牙 荷兰分在了死亡之组!
33名矿工再度集结,回到当初被困69天的“死亡之地,把这些沙土带到了巴西,带到了智利国家队出战的赛场上,为他们注入希望和勇气!
我们要告诉世界——对智利人来说,没有什么不可能!
”热泪盈眶世界杯智利宣传片
若不是书上的推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好莱坞大片,我定是不会看的。
情节倒是没有太过吸引我,四平八稳,中规中矩,大概是看之前就知道结局。
但事件本身是很震撼的,当时新闻一出震撼全球。
“我从事挖矿20几年,经历5起事故,没有一个人是救出来的。
”首先是生存概率确实极低,再者,经济成本会允许他们展开施救?
naive … 这倒是让我想说,穷人的命都拽在上层阶级手中,全凭政府和资本家的意志为转移。
这让我想到昨天看的印度推出新公民法引发的骚乱及背后原因… 笑了… 芸芸众生皆是一枚棋子罢了。
(此处省略500次,敏感话语不可说)Chile,作为南美最稳定发展且富裕的国家头衔实在太多了。
铜矿、硝石(唯一生产国)资源位列全球第一,作为国民经济命脉。
这部片子一出,我想是给国民打了一针强心剂,再次在全球打一波广告,也是争气。
只不过作为全球最狭长的国家在地形上实在有点意思,与阿根廷、巴西并列为ABC强国。
教育高度发达,全球最自由经济环境。
题外话:世界边缘国最近“三毛钱乱了智利”这个标题真是魔幻了。
几年来国内经济增速发展,被视为拉美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圣地亚哥竟因为地铁票涨3毛钱,引发“近几十年来最大规模骚乱”。
为了自由经济发展把自己搞臭掉也是有点意思。
新民主主义的推崇,导致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削减关税壁垒,外资大幅入侵,资本自由流动、甚至国有企业、公共领域、教育、医疗私有化。
政府干预极少,简直可怕,显而易见,贫富差距日愈增大。
18年智利GDP3010,然而75%工薪阶层不过月入5k。
却要承担起所有私有制下的经济费用(显然相对于公有制来说得翻倍)。
体制不改,游行不会终止。
不得感叹还是社会主义好啊。
为了能让家人过得更好,能挣更多的钱,他们选择去挖矿,听着音乐坐着车,从刚开始欢快的音乐随着车慢慢走到了矿井口声音变得沉重,车路过矿井裂缝的时候声音变得更加沉重。
预示着有重要事情发生。
接着他们走到了地下深处,车停了下来。
开始各自干各自的活,突然间管道破裂山体塌方他们加快速度逃到紧急避难的空洞中,这个矿洞是山洞里最坚硬的地方。
这里有个向外烟囱而且有梯子,他们很高兴派了二个人向上爬,惊讶了发现没梯子了,非常生气接着向回走,突然上面有落石他们快速下,落石彻底封住了最后的出路。
他们很绝望很饥饿,疯抢食物,他们其中有个人站出来给大家指导如果这次吃饱就活不过明天。
他们把所有食物锁起来,每天每次分一口。
他们敲打铁管墙体然而里地面太远,外面人根本听不见。
到最后一口粮食最后一顿饭吃完,他们彻底绝望了,每个人都梦见了亲人最爱的人给他们做的最好的食物,他们在美梦中渐渐失去意志,在这过程中他们的亲属都聚集在矿地通过各种活动政府出面,调有各种大型设备打井营救,总统亲自指导观看,事件非常透明。
在绝望的矿工突然听见了钻头的声音非常高兴。
结果钻头打偏了绕过了矿洞,再次绝望,外面打井的技术总工调整偏差继续打。
终于打通了矿洞,地下矿工看到后很激动,终于得救。
好的方面,卡司里把西语世界里好莱坞熟悉的老中青演员聚齐了。
33人头领班德拉斯大家自然都认得,帅哥矿业部长演员罗德里格是《摩托日记》的切格瓦拉,33人中还有一个后来靠看不见的客人和无罪之最大火的演员马里奥。
还有一大票常年跑美剧片场的,我不是太熟。
安置家属们开起来campo de esperanza希望营(那个救援期间出生的小孩她爸给他取名埃斯佩兰萨就是希望的意思)给小孩上课,南美特色的各种天主教仪式也是不能少,大家一起喊口号唱歌,甚至还展示了一下有原住民背景的妈妈感谢营救工程师的仪式。
唱了一首Gracias a la vida,也算是美帝人民比较熟悉的一首西语新民谣运动的歌了(因为有美国歌手唱过),配乐带了些南美民族风乐器,我不确定一定是智利的。
展示了一丢丢南美饮食,馅饼跟炖菜,还有atacama沙漠的风景。
但是,让大部分演员都说一口带着西语口音的英语实在是太出戏了。
这就好比一中国团队拍个在日本发生的故事,怕大家看字幕累,对白全部采用“你滴心思大大滴坏”那种口音的国语......美帝观众不爱看字幕害死人啊。
对白全英语之后还有两个槽点,一是国际救援团队跟当地人语言不通的场景就很难表现了,二是那些绝望场景开始祷告的念白更加出戏了,如果你看过西语影剧类似场景的话。
依我看如果折中一点,矿下场景都西语,地面营救英语为主,我们这些非美帝观众观感会好不少,西语那些场景更多的靠表演来弥补对白也不是不可能。
对了,还把真实事件中33人等营救的时候要了个足球在下面踢这个好玩的情节就去掉了,西语片里可是抢着银行的时候也不忘看足球直播,就这么生切了真是没意思。
矿工生活是真的惨,现实比电影惨烈更多了。
所以拉美也是搞工农运动一大基地。
今年智利选出来新的左翼总统,那街上红旗飘飘高唱团结的人民不可战胜,恍如隔世。
智利还算是拉美里面比较发达的了,尚有这么多偏远穷苦地方,其他南美地方可想而知。
曾经知道过这个新闻,当时心里感到的是,原来,上帝真的存在。
于是这则新闻制造成电影,我想是怀有12万分的敬意的。
3颗星,给选材本身的奇迹。
在整个片子里,出彩的点是带着“黑色幽默”的乐观精神,南美的异域音乐,至于作为“电影”这个类别,少了些偏重,更多了些叙事。
表达的角度很多:1,亲人的反应——着急、绝望、希望2,政府的表现——踌躇、逃避、无能为力3,救援队的态度——无望、尝试、失望、振作4,矿工的意志——了结、团结、绝望、希望、分裂而当中的人物关系也在电影里复杂的拉扯出来……我想,如果称之为电影,不如说,是加了人物情感表达的纪录片。
微信关注:【有D野】D-something
本来只想自己记录一下的,但写得太长就成影评的形式了,但,强调一下哈,我写的其实就只是观感(涉及剧透!!!!
慎看慎看哈!!!!
)片子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挺引人入胜的,我看的时候,一边还画了时间轴,营救时间比我想象的要长,但也显示出奇迹般的命运。
片子是美国与智利合拍的,事件地点是圣地亚哥,这让我自然联想到老人与海,最终这遭遇矿难的33人确实也是如圣地亚哥般的硬汉。
影片刚开始很欢乐,色彩也很鲜艳,直到15播至分钟左右,矿难发生,33名矿工被埋温至32摄氏度左右的矿底,才让人严肃起来。
至此救命成为头等大事。
救命第1天:33人的状态不同,有人在喝酒,有人在向上帝祈祷,有人在尝试自救…第2天:33人发生并解决关于食物的争端;外面,矿业部长决定救援,预计营救时间至少8天。
第3天:作为观众的我,听到了欢快的配乐;作为遇难群众,33人听到了救援队钻井机的声音。
值得高兴的还有,他们自己解决了矿底的照明问题。
一切都是那么有希望。
……第5天:矿底有人犯了酒瘾,面临精神危机………第8天:矿底面临物资匮乏问题,还有四罐金枪鱼罐头可吃了。
……第12天:此时影片播至约一个小时,很不幸,救援队的钻井机偏了10米,里外没有取得联系。
矿底有人面临了更严重的精神危机,他崩溃了,想自杀了。
但幸运的是,33人当中的主心骨之人救下了他。
……第14天:1,还有一个罐头了。
这将是33人的最后一顿。
他们围坐在一起,像开party那样吃东西,想象中他们的家人也参加了这场聚会。
……第16天:备受挫折的救援队重振旗鼓,决心继续救人。
第17天:饿!
33人就是饿!
已经饿了快三天了,饿得连蜡烛都开始嚼了。
很sad,他知道了味同嚼蜡的感受。
同时,他也将知道希望再次来临的感觉,救援队的钻井机终于找到了这33个人。
他们将解决饥饿问题。
……第20天:矿井里外的人们解决了通讯问题,33个人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给家人报平安。
……第50天:为什么就过了一个月了呢?
找到人不等于救出人。
这是两个问题,都难。
同时在矿底生活了近俩月的33人内部也发生了一些小矛盾。
……第54天:33人的矛盾,包括团结问题,有关亲情的担忧问题,种族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第58天:此时离影片结束还有20分钟左右,但救援还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当中有巨石阻挡,必须清掉掉它,70吨的巨石,俩座帝国大厦的巨石。
最后,33人决定自己炸掉它,大家里应外合…半成功,出现了新问题,山体在下沉,必须赶紧用救援舱争取把人运出来。
……第69天:33人中最年轻的小伙子先和家人进行了拥抱。
第70天:最老的矿工,也是最后一个遇难的矿工,也出来了。
嗯,奇迹。
南美电影一如既往的节奏,也知道为什么智利是南美最发达最有希望的国家了。
2016年7月26号晚上看完的,影片描述普通百姓的温暖和关怀,很感人的影片,铁汉们的坚强和柔情都显露的恰到好处。矿业部长好帅好温暖,网搜了下才发现他原来是巴西第一帅哥,嗯,我喜欢他。
想想智利人看到的感觉就好像是:“中国万岁!”、“我们用的是中联重科钻机”既视感,真是违和感Max😹
节奏太拖沓
看了演员表才发现我这个脸盲没认出来脏版班德拉斯……
嗯
剧情3星,真人事件改编加一星,矿工和家人间情感和国家主旋律的篇幅还算详略得当。
可能由于充分写实 矿工间的友情共患难表现再矛盾写就更好了
挺不错的矿难片
这灾难片也拍得太欢乐了...整个喜剧片效果。
大神啊。。这么高的分。。一言不合开始跳舞的节奏啊。。啊。。。
不知道编剧是怎么讲故事的,这么紧张的故事被讲得这么拖沓无聊,音乐也很奇怪,人的情感表达也很奇怪
恕我直言营救部分依托答辩,他们从地面开车走了一个小时才到达地下避难所,地上营救的人在地面 地表开始钻,几天的时间就能钻到被困的地方?你们用的是耶稣赐给的钻头吗?这一点不管是韩国的《隧道》还是泰国的《十三条命》都比本电影强一万倍。剧情和人物刻画的也垃圾,尤其是在看过泰国现实改编的十三条命,这一强烈对比下来,这部电影就是垃圾
衝著真實礦難改編來的。影片差強人意,配樂莫名其妙。結尾說礦業公司未被起訴,曠工未能得到賠償,有些詫異。當看到33名生還者海灘派對,莫名心酸。智利,地球另一端遙遠的國度,漂亮的國旗,上帝與你同在!
读完真实故事后再看根据故事拍的这个电影,太肤浅了。影片对整个故事前后的表述走马观花一般,最后竟然篡改采矿公司被关闭为每人赔偿几百万的故事结局?对地下矿工绝望以至抑郁的描述完全未提及,更别说矿工被救出后各种大跌眼镜的操作,大部分人很快把几百万的横财挥霍一空后一边希望靠这故事好吃懒做一辈子一边又抱怨政府不提供工作机会,只有极少数人抓住机遇实现了财富的可持续增长。。。唉,人性太经不起考验了。。。
危楼愚夫,盲井,地下,十二怒汉。
程式化的片子,计算得比打井钻头还精确。配乐太南美了吧,镜头一上地面就欢快地不得了
好一部智利主旋律,好一锅进口鸡汤啊……
…
用低劣的好莱坞公式来毁坏一个优质的题材。说着英语的智利人本就很反感,在最后上去的时候喊的竟然还是“come on”而不是“vamos”;饿了十多天了还有力气内斗(知道为了戏剧冲突,但矿工对保存体力的基本常识应该都是有的吧);强行还要黑一下公司,可以理解安全不到位,但是问题直接暴露后,越利欲熏心越会排查,因为无法接受出事后长时间不开工;前期生死未卜的时候,地面上的音乐极其欢乐;首席工程师解决不了的难题,官员一点就通,又很好莱坞但不尊重专业者等等等等。让这套好莱坞的逻辑早点死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