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为什么人生这么难呢。
充满不甘与无奈,回望的遗憾与前方的怯慌。
二十岁的时候,很依赖外界的形式化的东西,学习工作消费娱乐快乐,连追求知识与进步,其实都是一种信息焦虑而已,都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但以前只会觉得自己享受生活,殊不知所谓的精彩和浑噩竟是同一个事情罢了。
三十岁,所有选择和决定都要很大成本,并且带来更长久的影响和代价。
每个选择都是前期积累的结果,从毕业之后,除了工作,其实没有新的多元化的积累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年龄之后很难再改变工作和生活,心有余而力不足。
能和谁分享呢?
那只想着尽快结婚安稳生活不理解你为何忧伤的前男友?
那心底挥之不去纠缠拉扯却无缘再拥抱的逝去爱人?
身边已足够忙碌已经带给你许多欢乐的朋友?
爱和关心为名却处处让你愧疚又不敢冒险的家庭?
于是人生孤独寂寥,可是如果只能靠看见比自己还惨的人,才有了“反正就要死了”的不管不顾,这是一种何其残忍及懦弱的侥幸生存?
其实影片的答案从小学六年级我已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知晓,但普通人能否摆脱这样的“比下有余”、像我总带着的“幸存者的愧疚”?
但维系普通生活又谈何破局?
又如何在失去爱情、工作、家人之后,在所谓“诗与远方”的旅行之后,构建真实有力的生活?
这才是29+1的女性最想看到的状态。
只要活着,每个人都会更接近中年,与之挂钩的“初老”、“焦虑”、“紧张”、“失落”、“恐惧”都像一道道催命符,公平地贴在每一个人的胸口。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强烈的对抗感?
一方面是社会审美标准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人类本能的求生怕死,变老就是在不断地靠近死亡。
前者聊的太多了,我反而更关注后者。
《我可能不会爱你》里,程又青列出了50个初老症症状:1、枕头旁边,电脑键盘旁边,出现一堆万金油、白花油、绿油精等提神药方;2、对于陌生网友“我们可以交朋友吗?
”的说法,觉得无比愚蠢而没有耐心;3、很讨厌在外面过夜,因为要带好多东西。
当初老出现,就不仅仅是年龄增加的问题,更意味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疲惫。
当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心理上的恐惧自然也会陡增。
尤其中年女性,不得不进入人妻人母角色后,除了身体上承受岁月的磨损,精神上更要面临刻板印象的苛待。
暖暖妈写过:“一提到中年妇女,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个蓬头垢面,满脸横肉,一只手挎着孩子的书包,一边骂骂咧咧推搡着孩子的形象。
”如此听来,中年女性的生活状态的确让人心生畏惧和焦虑。
对行动派来说,焦虑更像是警报器,是我们发现问题后作出的本能反应。
我身边有个女性朋友,辞职做自媒体人,整天抱怨自己运营不好,焦虑得要死。
撑了半年,决定改变,重新回职场,反而利用做自媒体时积累的人脉、经验在营销岗混得风生水起。
她说:“解决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要不是原地打转,总能找到某个小切口。
”难道年轻的时候,就不会焦虑吗?
会啊,只要看到优秀的同龄人或者比自己更小的人取得成绩,还是会感到不安。
但最重要的是怎么面对。
懂得享受时间带来的变化才能享受人生。
一个健康的心态,绝对是女性三十岁之后越来越要看重的东西,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走向和质量。
电影《29+1》中,也探讨了普通女性的年龄焦虑问题,两个女孩,同样年龄,但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也让我们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一个叫林若君,小有成就的白领,工作上拼命,觉得自己努力工作是为了获得别人尊重。
进入三十岁,她因忙于工作疏于关心男友,也没有办法照顾家人,陷入无法平衡工作和情感的僵局。
她每天过的都像方程式一样,早上6:30起床,上厕所,刷牙,洗脸,爽肤水,照镜子,检查皮肤,黑眼圈又深了,皮肤又差了,然后拿出一大柜子化妆品,开始补救。
然后准确计算早餐卡路里,再补充各种维生素,然后化妆,早上8:02分准时出门上班。
如同你我,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拼命工作,但焦虑无比。
她知道人生最大矛盾就是,有很多事你想做,但永远有更多的事是你“没做”和“要做”的。
最惨的是,时间越来越快,一眨眼就又要过生日了。
到了而立之年的林若君希望自己具备成年人该有的担当和责任,渴望感情稳定、工作顺利,但事实是,她认为自己年龄渐大,想要变得更好,却觉得来不及。
她可能需要思考,如果舍弃鸡肋爱情,选择投入工作是不是正确?
如果换一个轻松点的工作,拿少一点薪水,有更多时间照顾家人是不是就能家庭和睦?
但我们都没有标准答案,才会在年龄面前犹豫不决,惶恐不安。
因为试错的成本越来越高,二十多岁和三十多岁之间,隔着一个巨大鸿沟。
另一边,同样要三十岁的微胖女孩黄天乐,在一家唱片行工作,个性乐天,虽然身患癌症却计划去巴黎旅行。
她需要对抗的不仅是年龄,而是厄运。
但她说:“你的生命每一天都在倒数,剩下多少时间都好,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还有最重要的是,记得所有曾经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快乐的事。
因为有很多事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是我们怎样去看待它。
”有时转换一个视角去看待事物,便是另一个维度的天空。
电影中并没有交代林若君的故事结局,比如,她是否展开新恋情或者增加跟家人相处的镜头,但她在巴黎和黄天乐“相遇”,精神上变得开阔许多。
我想,这也是林若君的收获和传递给每个30+女性的启示,心态上的从容会让我们感到放松,因为健康、经历和美好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这样充分的享受时间,那过往年龄所产生的价值可能是微小的,但当我们珍惜它、重视它、享受它,那年龄赠予给我们的则是回忆、经验和充分的满足感。
不要用恐惧来怠慢了自己,更不要因消沉而错过了当下。
所以,心态松弛的人,会更容易面对年龄的焦虑。
换句话说,也就是心态上接纳焦虑,我们才能想办法抚平焦虑。
关于如何放松自在地面对衰老,史铁生曾写过一句话,“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一件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
”同理,老是一件无论怎样焦虑都会到来的事,一件再抵抗再恐惧也不会消失的事,它是死的前奏。
我们的人生比自己想象的丰厚,除了年轻,还有其他东西值得珍惜和享受。
不用担心年华老去,无所依傍,而是接纳当下,并去创造新的可能性。
长生不老不见得是种幸福。
有些幸福,是通过失去、生死的有限性才能感知到。
正如通过衰老的黯淡才能反射出年轻的闪闪发光。
无法坦然面对年龄焦虑,是打定主意和一个死局对抗,注定徒劳无功。
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人生也会早一些调整到快意尽兴的轨道。
人生是趟单程票,与其将自己套嵌在别人的期待中在终点收获辛劳苦楚,不如勇敢撞上所有际遇,在沙里淘金,精雕细琢,锻造出自己的光芒,即便光芒有限,却也是独一无二的快意人生。
的士司机:年轻人才会觉得放弃问题,比解决问题容易得多。
不过做了高层,就要学会怎么解决问题了。
林若君老板:成功只是一个结果。
……每个人都有第一选择。
既然有选择,那就有代价。
最重要的是你做了这个选择,你有没有用百分之一百的心思和精神去做好它。
我就是那种女人,如果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如果我尽力了,无论什么样的结果,我都不会后悔,也不会抱怨。
做人不就简单快乐多了吗?
黄天乐:最重要的是,记住所有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快乐的事,因为有很多事都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我们怎样去看待它。
很神奇,就究竟是什麼緣分讓我連著看了《29+1》和《愛情神話》兩部「女性主義電影」⋯⋯印象中這兩部都很🔥都封過神,但越是這樣越讓我覺得需要「小心翼翼」🙏好不容易等到沒有人討論了,才可以不帶偏見地開始欣賞⋯⋯
29+1 (2016)7.12016 / 中国香港 / 剧情 爱情 / 彭秀慧 / 周秀娜 郑欣宜周秀娜和鄭欣宜飾演的兩個角色太臉譜化了,讓人不斷出戲,不斷反思是電影過時還是我苛刻~但很驚喜於大咖的客串,點綴了這部「小妞電影」,相比起近年的新導演,彭秀慧當時也是影壇新人,但絕非圈中新人😅這樣一對比,她當年拿「最佳新導演」不會尷尬嗎?
她⋯⋯真的還需要這個獎嗎😂電影看完之後有點難受和無奈——30歲,真的重要到要拍一部電影單獨講嗎?
但是點開豆瓣影評看到了很多女性的自白,又覺得⋯⋯這部電影其實也不至於太差,至少治癒了一部分人嘛(雖然不是我)見到有人提及張艾嘉的《20 30 40》才明白本片的空洞感,原來不是源於對30歲焦慮的探討,而是因為電影呈現出來的二元感讓我有一種壓迫感,痛苦於無法從電影中看到更廣闊的天空~看了其他介紹才知道,《29+1》的舞台劇原版是導演彭秀慧一人分飾兩角的獨角戲,帶出女主角的一體兩面~有點想回看那個版本😿很難具體說出電影和舞台的區別,或許是台詞密集?
劇情衝突?
人物塑造?
⋯⋯但總覺得原版能在香港被注意一定不只因為「消費女性主義」,迷!
29+18.7类型: 话剧 导演: 彭秀慧 编剧: 彭秀慧 主演: 彭秀慧 / 杨尚斌 / 朱栢谦
2015和2018年曾出過舞台劇現場錄像版無獨有偶,另一部還沒看的高分香港電影似乎也在探討類似的問題?
如果要批判是很容易的,亦舒筆下的女子可以灑脫,獨立⋯⋯為什麼多年過去了,新一代女性導演卻還在拍這種俗人,拍家長里短?
金都 (2019)7.72019 / 中国香港 / 剧情 / 黄绮琳 / 邓丽欣 朱栢康但是從《愛情神話》的豆瓣影評再回到這裡,突然有一種輕鬆感⋯⋯沒有人可以代表香港,無論是香港電影/文學,還是這座城市,這裡的人,香港女人的故事是一代又一代人書寫的,相互之間也不需要「被代表」,更不需要高喊各種主義打壓彼此,隨時開始,隨時離場。
如果可以好好度过这一年并重新笑起来,我想添个“29”纹身,或者+1。
片子是女朋友推荐的,片名就很剧透了其实,只不过没想到如此冲击。
从25分钟时我开始哭,一小时左右时去洗手间扶着水池大哭,再回来继续看,边看边给编剧朋友刘小红发微信,让她看下这个电影——可能会对她最近关注的30岁女性主题有帮助。
0-1岁那年都没有29岁这年哭得多吧。
于是这一年格外留意身边同龄女性朋友的变化,也去问了些长于我的朋友,她们的“土星周期”。
结论是我所有的单身的30s聪明女友们,都经历过或依然经历着一场前中年危机,这场危机大到成为我朋友群里经常出现不可回避的话题。
危机和恐惧和茫然是那么普遍,只不过大家嚼碎它们咽了下去,并不对外言说而已。
当然,我总想从别人那里学来现成的智慧,终究被证实是求捷径的心态,要不得的。
也许自己就是太快了,从小到大什么都太快。
适应不停变换的环境总是太快,遭受坎坷的自我修复太快,遇到伤害的翻篇儿太快,学东西太快,明白一些事情太快… 也从小到大因为“快”得到了很多自我保护的甜头,为很多聪明沾沾自喜。
然后在29岁发现,自己忽然快不起来,然后为这快不起来,而自己把自己急出病来。
剧中女主辞职后的某一天,忽然发现自己依赖很多事情。
依赖事业,依赖朋友,甚至依赖睡觉… 30岁了才发现自己居然并不独立,难道自己并不懂得和自己相处吗?
感同身受这种“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感觉。
如果重新认识了的自己和从前以为的自己相差太大,尤其差距所在正是教育、社会告诉你的“正确”的“优秀”的部分,怕是又会平添一些崩塌感。
要说29+1这年我想得到什么,我什么都不想要了,只想找回从前那个快乐的自己。
有时候甚至怀疑,是不是很多东西获得的太早,注定伤仲永,折在途上。
又为这样悲观的念头吓得一哆嗦,还是得用生命力硬扛。
不信自己这么硬的命,就这么衰下去了。
这一次慢就慢点吧,能好起来就行。
只是苦了家人朋友,没有办法多分享欢乐。
有一些时候怕影响亲爱的人们想躲起来,另一些时候为没躲好而懊悔万分。
扯远了,我是想说,低谷如我也能为这部片子大哭然后收到一小份鼓舞,想必它更能感动你们吧。
最后愿你们也能使出浑身力气保护自己的快乐和天真,祝我们都非常幸福因为那非常不容易。
《29➕1》人生有条不紊地进行 30岁有什么可怕上司总是觉得下属做事不够快 不够好是正常的出来做事 光听话是不够的土星绕太阳一圈 是需要30年的 所以人到了这个时间段 会被深刻影响 会觉得人生有很多变化 很多挑战出来泡吧 最重要的就是 “看人和被人看”总有人 有段六七年的感情 但是其中总有一个人不争气 让这段感情没有好结果大家生活都不同 但是大家都是十几年的朋友 很难得的女人等不了多久的学习解决问题 要比 放弃问题 高级解决关系中的矛盾也是一样“不如我们下个月出去旅行- 不如我换辆车吧不如我们多点时间在一起- 不如我们去日本吧不如你讲多点事给我听- 不如我先睡喽”画面是她一个人处理被猫抓伤的画面 不要总说好啊恋爱要从一开始就示弱不要总展示自己什么都行 自己很独立 很棒男朋友是调教出来的 要多多寻求别人的帮助!!!
行李不用自己搬 有困难可以找别人解决不要不好意思 只要你说出来就好!!
“走到不知道去哪里的时候,记得回来求我哦”这个冲突铺垫的不太够导致看到女主发脾气前不会觉得爽 反而有点尴尬这样发脾气工作就没有了好的 我还以为真的发脾气了 牛啊🐮🐮🐮🐮🐮 出来上班是为了赚别人的尊重工作上 就算被拒绝 还是要再试一次要常常和爸妈在一起做选择 就要付出代价 只要做出选择 就要有100%的心思去对待它不要什么都想要其实其实 生活发生大的变故的时候 比如失恋 离婚 有人去世 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现状可以依赖工作 依赖周围的人但人们总是想着理清一切 分手和辞职我总觉得 人只有快乐的时候 是一无所有的时
30歲對女性來說是一個心理關口,但電影《29+1》描述的女性心態卻不限於剛剛步入三十代的女性,應該說是整個AR30吧?
不單純是年齡上的轉變,而是面對與周遭年齡有異、親疏有別的人各種關係變化,或者焦慮?
《29+1》是同名舞台劇改編的電影,雖然未看過舞台劇版,但感覺到電影保留了不少舞台劇味道,例如不時讓主角向觀眾說心聲、描述上班壓力時的眾人一起敷面膜、與老父超越時空及空間的對話…等等,但舞台融入電影的技巧蠻流暢,令人看得舒服之餘,更能投入與女主角林若君同喜同悲。
據說舞台劇版的林若君及黃天樂皆由同一人飾演(彭秀慧,同時亦是電影版的導演/編劇),而電影分別由周秀娜及鄭欣宜飾演,雖然失去了兩生花的意味,但視覺上兩位外型的差異卻能夠令故事更令人玩味。
事業型女性林若君擁有人人稱羨的工作,但背後卻是跟男友感情失調、與父母疏離、與同事產生年齡及階級的距離…「性感女神」周秀娜收起身材演繹「外強中乾」的林若君,看著她如何一步步被現實壓迫至面臨崩潰,又如何被樂觀率性的黃天樂觸動到豁然開朗,有點意外周秀娜頗有大將之風,能夠駕馭這個角色及整部電影。
相比之下,中段出場的黃天樂天真傻氣、樂觀積極,但內藏令人哀傷的秘密,剛好跟鄭欣宜本人經歷有重疊的地方(連戲中密友babyjohn也令人想到她的真實好友許廷鏗…),而且化了淡妝、戴粗框眼鏡的她亦見討好,除了聲線略作狀外,整體上仍然是討人歡喜的角色。
到最後兩人「超越現實地」在巴黎鐵塔前相遇,觀眾亦會不禁心有悸動。
故事發生在2005年,雖然沒有近年港產片熱愛的政治衝突元素,但無論是張國榮的《日落巴黎》、林若君男友(楊尚斌)扮黎明唱歌哄她歡喜、懷舊唱片店的《花樣年華》簽名海報等等,亦能呈現出曾經令人心醉的香港,心頭意外一暖。
有感于林若君独处那一段,庆幸自己不是在更晚的时间经历一段一个人的生活,还有独处的意义。
我们有父母,家人,但是小学之后,离别成为生活的常态,因为我们要学着脱离父母,去学会独立。
我们遇见爱情,拥有友情,也会拥有以后的爱人,但我们一生绝大部份的时间,仍然要自己陪着自己度过……学会了跟自己相处,才明白自己生活的意义,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取悦自己。
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当一个人不会跟自己相处,他的生活只能被繁忙的工作、无意义的社交、以及时常的孤独感侵蚀。
因为太需要从外界获取力量,所以不得不拿自己的生活去获取这一部分力量。
殊不知,一个人的内心,本来就具有无穷尽的能量。
静下心来,和自己对话,你才能更好地继续自己的生活……
电影《29+1》自2017年上映以来,受到了观众和影评人的广泛讨论。
这部电影改编自彭秀慧执导的同名舞台剧,通过两位女性主角林若君(周秀娜饰)和黄天乐(郑欣宜饰)的故事,展现了30岁女性面对的生活压力和心理状态 67。
影评人普遍认为,《29+1》是一部贴近现实的女性电影,它没有将爱情作为女性生活的唯一核心,而是更多地关注了女性自身的成长和心理变化。
电影在叙事上具有新颖性,通过对比两位主角不同的生活态度和选择,引发观众对30岁女性生活状态的思考 8。
一些影评人对电影的表现手法表示赞赏,认为导演彭秀慧在将舞台剧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成功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学性和戏剧张力,同时也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
特别是电影中对主角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以及对女性情感纠葛的细腻描绘,让人印象深刻 9。
然而,也有观众认为电影在塑造角色时有些刻板,部分情节显得有些刻意,可能影响观众对故事的投入 10。
尽管如此,电影所传达的积极信息——即使在压力之下,人们也可以选择乐观面对生活,重新出发——仍然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同。
总体来说,《29+1》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对30岁女性生活状态的深刻洞察,也启发人们思考个人成长和生活选择的意义。
她说:“人生每一个阶段都可以从零开始。
”这是伴随着结局最后一幕出现在荧幕上的字。
29岁的林若君(周秀娜饰)和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黄天乐(郑欣宜饰),呼吸着同一片天空下的气息,被同一块土地滋养。
2005年,她们不约而同地踏进人生的三十岁。
30岁……是电影里提到过“土星周期”——土星需要约三十年的时间自转一周,也就是说,将人比喻为土星的话,人每每踏步进入这一周期之前,一定会经历各种不顺、挑战、棘手的问题等。
但一旦你跨越过这个周期,那么你的人生将会打开新的局面,翻过一页新的篇章。
30岁,对女人来说,同时也是一道坎。
电影里的林若君,面容姣好,身材窈窕,妆容精致,打扮得体,闺蜜男友相伴,还事业有成。
看似人生赢家的她,面对三十岁的到来,是不是能够一如既往地从容面对:1)面对人生,“你们年轻人,好像总是喜欢换东西。
东西坏了就换新的。
我的意思是,你们总是喜欢去放弃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这是计程车司机对林若君说的话。
原本只是说现在年轻人不像他们那一辈,鞋子烂了补三次都舍不得丢掉。
比起修理东西,年轻人更喜欢再买新的,那样比较快。
林若君喜欢逃避问题,她因为无法容忍男友不爱打扫的生活习性,选择自己默默承受隐忍默默升职默默赚更多的钱,好在未来结婚时自己出得起钱,请得起菲佣打扫家里;林若君男朋友喜欢逃避问题,每每跟林若君产生争执,他就以“出差”为借口来达到彼此冷静,他也不喜欢去解决沟通他跟林若君之间的不合适;林若君的姐妹淘也喜欢逃避问题,“如果我老公哪天在街上跟别的女人拥抱亲热,你千万不要告诉我,我宁愿我什么都不知道。
”;林若君面对她爸爸,也喜欢逃避问题,没办法忍受爸爸越来越严重的老人痴呆,没办法权衡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分配,她也一直逃避回家吃饭陪陪家人……其实很多人都是林若君,或者她的男朋友,又或者是她的姐妹淘。
就算是三十岁,还是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面对真相,面对不合适,面对残酷……宁可编织一堆又一堆的理由,去搪塞现实,去构筑幻想“或许不去解决就不需要解决了”。
2)面对爱情,姐妹淘说:“谈那么多年感情,不结婚就等着分了。
”林若君跟男朋友谈了快十年的恋爱,是在林若君失恋的那一个晚上,杨子豪哄了她一整个晚上,花了两三个小时听她哭,再花两三个小时逗她笑。
我想喜欢大概是一种本能,你真的很喜欢很喜欢一个人的时候,ta在,你就想要掏空自己来对ta好,倾尽所有,在所不辞。
十年快要过去了,杨子豪愿意花在林若君身上的时间却一直在递减。
那天晚上,林若君在电话里说:“不如我们再聊一会。
不如下个月我们去旅行。
不如你再说多一些你的事情。
”杨子豪只是一直回答:“好呀。
”再无别的。
如果爱情是烟火,注定了会泯灭,那么我燃烧的慢一些,稍微没有那么炽热,可不可以让它逗留的久一些……杨子豪又说要出差三个礼拜让大家都互相冷静一下。
三个礼拜过去了,期间林若君辞了职,爸爸过了世,她还“遇见”了开朗女孩黄天乐,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她在厨房里做饭,等着杨子豪的到来。
一见面只是紧紧地抱着对方,省略掉一切别的问候。
林若君一直在问他这三个礼拜的事情,杨子豪却总是不耐烦地有一句没一句回应着。
“不如你讲一下你的事情?
” “你到底想知道什么?
你问啊。
” “我只是想更了解你……三个礼拜其实可以发生很多事情,我只是想听你说。
你相不相信女人的直觉。
其实你根本没有出差对不对……”“对不起……”杨子豪的摔门离去,林若君坐在原地喃喃自语:“我还没跟你说我爸爸过世了……”直到爱情就像她桌上做好的饭菜一样冷掉,她也只能够扔掉放弃掉。
喜不喜欢,在不在乎,在你愿意花多少心思和时间上,就可以感知得到……3)面对亲情,“不如等你好了,我们再一起去吃饭,我已经很久没有跟家人一起过生日了。
” 林若君的爸爸得了老年痴呆症已经很久了,最近的事情都记不住了。
只记得小时候跟林若君的点点滴滴,去戏院看戏,去冰室喝奶茶吃蛋挞。
只记得林若君的手机号码。
只记得想要林若君回家吃饭……所以他不管任何时候,深夜也好,林若君在公司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刻也好,爸爸总是任性地给林若君拨过去并斥责质问她说:“又是你说要回来吃饭的?!
你怎么还不回来!
”他是个病人,他哪知道那么多工作的忙碌和不得已,他只记得他还很爱你,很想你,也很想见你。
林若君的爸爸还是离开了,还没来得及跟林若君吃上饭,陪她过三十岁的生日。
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公。
外公离开的那一年也是查出了有老人痴呆症。
我也是林若君,那时候我真的好小,12岁,也总是嫌弃外公不记得事情、嫌弃他给我们添麻烦。
嫌弃他怎么再也不如记忆里的那个他一样高大、灵活……但我现在嫌弃我自己,嫌弃我当年没有好好珍惜他还在的时候,嫌弃我当年没有更懂事一些去对他好去陪陪他,嫌弃我当年的所有嫌弃……昨天看了金士杰老师主演的话剧《Tuesday with Morrie》,面对死亡,我们都害怕,所以我们都回避,以为那样就可以不去面对和接受死亡。
可是那时的我们还太年轻,所有因为无法面对而转换出来的表现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因为爱,是可以原谅一切。
我又一次在剧场哭得像个无家可归的小孩。
可能也是外公的离开,让我在往后的成长里,变得“不那么爱逃避”了一些……至少在大部分时间里,我还是比较愿意去解决问题。
4)面对孤独,“你有没有过一个时刻,觉得其实自己什么都没有。
”“我以前觉得自己很独立,可是爸爸过世,妈妈回了内地,我辞掉了工作,男朋友出差,我才真的发现原来我真的很依赖。
我真的太依赖了,依赖上班,下班依赖朋友。
黄天乐,你一个人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呢?
可能我真的不太懂的怎么跟自己相处。
”我经常耳边会响起一首歌的旋律“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
”这大概也是我现在生活的真实写照。
没有人能够在任何一个新的环境下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可悲哀的事情是我一直都在转变到不同的新的环境里去。
所以我只能逼迫我自己去习惯给自己相处。
很多人都很害怕跟自己独处,所以大部分人都选择跟林若君一样,依赖身边能依赖的一切。
而我大部分时间里,选择了和自己呆在一起。
很多人经常问我:“你平日里自己一个人会去做什么?
”我说看看电影或话剧,看看书,写写日记写写影评剧评,去街上走走,看看身边的人流,看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去那些好看的店里瞧瞧别人的设计美学,去那些好看的蛋糕店里换换心情,去长跑10公里去游泳1000米,去买菜做一桌丰盛的饭菜……一个人能做的事情真的太多了呢;很多人还会问:“一个人去完成这些事情,不会觉得孤单或者尴尬吗?
”孤单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孤单也是一辈子的事情。
至于尴尬,为什么要因为人的本性而尴尬呢,而且为什么在你张开双手拥抱生活的美好的时候而觉得尴尬呢?
这是值得思考的。
你没有办法强求爱你的人总在你身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和步调,我总是这样懂事,不愿意对方改变自己原有的步调来配合我。
任何的卑微退让都会引来未来的情感讨伐,毕竟谁付出都想要有个回报。
可能我真的太知道怎么样跟自己平静相处,大概心如止水,也不过是这种状态。
哥哥以前说:“我真的很害怕说你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会没有办法再去接纳别人来陪你度过后面的生活。
”可我还是拥有爱人的能力啊,爱可以改变一切。
我始终相信。
如果未来那一个人,能够让我很爱很爱,我又何尝不会抛下所有转身回头去拥抱爱呢。
也许在遇到爱之前,我还需要孤独很长一段时间。
而这些孤独给予过我的珍贵时光,正好够我来沉淀和升华,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才值得拥有更好的感情和爱。
可能我还是希望能和你环游世界,但在那之前,我可能还是想先自己一个人把想看的世界看遍,想走的路走遍,想认识的人相识遍,做一个拥有有趣灵魂的人;在那之前,我想先学会跟自己、跟最亲密的家人好好相处,学着拥有大人的成熟稳重懂事、也学着不丢失女孩的真诚真心、学着怎么样才能和你好好过以后的日子;在那之前,我想先做到真正的不依赖,做一个经济上独立有担当的大人,做一个心灵上坚强的孩子。
我最心底简单而美好的愿望从来都没有泯灭。
“一屋,二人。
三餐,四季。
”5)面对选择,“有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太忙而忘记了最开始时的初衷是什么。
” 林若君在接受上司Elaine的升职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个时代,我们都很忙,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都忘记了我们为了什么而忙。
能不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梦想,梦想这个东西你还有吗?
你现在做的事情,有让你离你的梦想更近一步了吗,你快乐吗?
其实人从出生懂事后,就被浪潮推着往前走。
被推着去上学念书,被推着去高考选志愿,被推着从大学里到社会上……你总是被“委派”任务要去执行,你何曾打破过这样的宁静和顺遂停下来去思考作为一个个体,最根源上的欲望和好奇:“我做这个是为什么?
我是谁?
我该成为谁?
我怎么样去成为那样的人?
”很多人没有尝试过要去打破,因为思考后的变革一定是翻天覆地的,很多人更愿意去接受没有一丝波澜的日子。
这也是一种选择,没有对错。
而“人一旦作出了选择,一定会需要承受一些失去和付出。
”如果作出了选择,就坚持不放弃地走下去,走下去就一定会有结果。
6)面对另一个自己,“原来真的当我们被某些事情逼到一个地步时才会学着计划将来的一些事情。
”电影里弱化了“黄天乐”这一条线的剧情。
黄天乐,是一个长相身材平平,在一家唱片店打工了近十年,开心就笑,不开心更用力地对着天空笑的开朗女孩。
她在三十岁的到来前查出了癌症第三期,这也许是最老套的剧情,也是最遭短评人抨击和诟病的一点。
林若君看过黄天乐的日记,日记里的黄天乐是那么快乐开朗,对比着自己眼下痛苦百般的状态,她不甘地质问黄天乐:“你有没有试过眼泪流过脸颊,经过下巴,流进心上那种感觉。
你一直活得这么没心没肺是不是从来都不知道眼泪的味道和伤心的感觉。
”但其实,癌症晚期时日无多的黄天乐又怎么会不清楚伤心难过害怕无助的感觉……黄天乐说:“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即将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改变的是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虽然那句话很old school,但的确我们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谁会先到来。
所以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就按照心里更喜欢的模式去做吧,不要再害怕结果的好坏。
拥有的人才会害怕失去,而能够舍弃拥有的一切从零开始的人才能拥有更多。
黄天乐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她便变得无所畏惧了,连明天都有可能会被剥夺的人,那么面对生活,她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她开始辞掉工作,开始写自己的传记,开始计划第一次出国旅行……导演一定是张国荣的忠实粉丝,她给了黄天乐“日落巴黎”的梦想,黄天乐在重病前决定了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这些其实也是林若君内心最渴望实现的事情,黄天乐替她先做了。
林若君追随着黄天乐的脚步也来到了巴黎,她们在铁塔下相遇,像是各自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电影最后定格在两人相遇的画面,在张国荣的歌声中悄悄落幕。
---这是今年第二部(第一部是《一念无明》)让我在电影院哭成泪人的电影,大概从电影1/4我就开始不断掉眼泪,直到电影的波浪高潮把我推向泣不成声的崩溃点。
20岁以后的日子里我很少会哭,除了感动的事情,哪怕再难过的时刻,也大多是憋在心口上难以启齿的苦闷,那些简易的烦恼和没完没了的繁琐问题都被我很快地自我消化掉。
我有一个认识了快十年的学姐,我还记得她曾经说过我自从出国以后就把自己铸造的好坚强哦,我二十岁那一个夜晚她送我的礼物是一个无声的拥抱。
那个深刻的感受和情感我会记一辈子。
我是很硬朗,可是我也很害怕“感同身受”的事物去触碰我埋藏心底的软肋,我最害怕的话,不是“你是个独立独行的怪人”,而是“其实我们都一样,你不用害怕孤单。
”这样一句话,足以让我心底防线和筑起的高墙崩塌毁灭。
我还需要独自前往风雨里闯,像一个大人,我还不可以在这个时刻软弱。
但其实也真的不是超人,真的会有忍不住的时候,所以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哭了将近一个半小时,直到看完回宿舍写下这个影评。
这些年,阐述“30岁人生”的女性电影越来越多,三十岁的沈佳宜永远都会是柯景腾的最爱,三十岁的林真心还能够和真爱徐太宇相遇,三十岁的李安生只能抱着林七月的孩子独自坚强……三十岁的林若君,在日落巴黎,遇见三十岁的黄天乐,遇见世界上另一个自己,那一个“曾经想象却又没有勇气去成为的自己”。
希望在我29+1的那一年,我还是可以很开心地鼓起勇气跟自己说:“不如,我们试着从零开始?
”
后半段有些拖沓,但也是惊喜之作。金像奖周秀娜可以争影后了。
周秀娜很好,郑欣宜看着烦。
两条线各自的完成度都处于及格线,连在一起就差强人意了,最后的立意简直措手不及,独立什么的都去死吧,其实还是开心就好?
2016的片子,讨论的女性议题有点局限和俗套,前20分钟,真的很无趣。之所以四星推荐是因为,后面的片段细节的刻画和真实的呈现,即便是独白,即便是类似于MV式的画面,也很真诚。大多数女性既无法成为林若君一样的独立女强人,也无法成为黄天乐一样的乐天傻甜甜,就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这两个人的结合体。剧中,林若君辞职在家,收拾房间的那段独白感同身受,一度觉得也是创作者自身的独白。对了,从这部片子里学会了一个让人快乐的方法——呲着牙,眯着眼,头后仰,笑。这个方法我在芦田爱菜脸上看过好多次,那时候看到的都是心酸啊。现在想来这也不失为一种简单易得的快乐。终于,除了食物之外,有了另一种简单易得的快乐。
王家衛的海報,卡片機,黑膠,寶麗來拍立得,橫搖鏡頭下香港的浮光掠影,物件的懷舊,與戲里的不斷閃回追溯對應。雖然後半段崩了,但我認為如果真的有所謂的「港片味」,應該是這樣的
不知道如何评价这部算不上电影的电影,又是一位新导演的不成熟的作品。就说个从这部电影想到的一个题外话吧,香港很少出现天赋派的演员,大概是地域狭窄不能有更多的生活经验吧。周秀娜如此,Asa如此,邓丽欣也如此,就连现在封神的张曼玉和郭富城也是如此,都是演了几十部电影后忽然开窍演什么像什么的。周秀娜虽然很努力,也不跳戏,但总觉得是在演。而郑欣宜连表演的门都没入,怎么可以演得如此做作过火,极度不自然。
中国包括香港女性电影就没好的,不是撕逼,就是放弃事业,要不就没人要,总是卖惨!30岁没被摸过胸还非要单独说,真不知道想干什么!就不能学学人美国隐藏人物啊!虽然电影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但不代表就不能理想化啊!看电影就知道性别平等在中国任重道远!
虽然剧情拍的很混乱,但很容易就看进去了,也许我们每个人到了这个年纪都有脆弱和选择的困难
想不到周秀娜还有点演技 但没太懂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就算大龄单身工作繁忙也不要忘记保持微笑?
应景
好的女性电影是拍给所有性别的人看的。
小女生的勵志片
心情真复杂,转眼周秀娜、郑欣宜都开始演30岁的女人了……#舞台剧的改编还是有硬伤,电影的冲击力毕竟不是舞台,所以可以再砍短一点。#
7分,直到结尾推掉照片墙真的铁塔出现,两个30岁的女孩子相遇之前,都是倾向于3星的,但是那一刻真的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也是整部电影所要传达的东西。电影人才的北上导致香港电影开始往细腻内心方向发展,小格局也没什么不好,只是有些遗憾。新年愿望,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要急,要快乐,要恋爱。
没有郑欣宜这个片子会更好
我已过三,顺其自然吧。
过多的香港式心灵鸡汤,煽情也过多,看完觉得太吵了
1:50:00,百度。不煽情,没什么感觉
看上去是比较贴切30岁左右港女的心态。事业、亲情、友情、爱情、生活态度……虽然讲来讲去也没有太多新鲜的东西,贵在真情实感。
3.5。感同身受,但难称多妙。美图秀秀式美学,最后解决冲突落位于鸡汤,把作品的格局限定于此。好的方面是对节奏收放自如的掌控,对几场时空错位戏码的精巧设计和周秀娜令人信服的表演。时代符号的运用不显掉价,因为布满了亲身经历的温情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