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可以扩展到法律与正当的矛盾。
也可以问漫画中那些维护正义的超级英雄是否是对的。
女主低语游走在城市里让我想起了罗夏。
从根本上法律与正当就有不一致。
法律本身的建立就不是以正当为基础,而源自于人们的任性与经验的结果。
但应该慢慢使其以正当为基础。
只有一个人民作为法律的立法者,并以立法者的意志为基础的法律才是一个社会真正的法律。
否则只是一些条例与规则,没有任何可以值得尊重的价值。
但即便一个完善的法律也是与正当相矛盾的。
康德总是强调法权是外在的、任性的,受环境和时代影响是偶然的,它并不是从一个内在的道德法则给予其根据,仅仅是一个社会集体成员的普遍意志的集合。
一个集体的普遍意识并不一定是正当的,就如同一个人的偏好。
比如说最近我再看《曼达洛人》,曼达洛人社会要求人必须在成年后戴头盔,这也可以说这是他们的法律。
这里的法律明显是不正当的,一个人戴不戴头盔完全是个人自由,源自传统与意式形态的强制都没有任何内在的合理性,这是集体的偏好。
现实历史中斯巴达人强制人服兵役,维京海盗们四处劫掠,都能体现这一点。
可以说法律并不是完全正当的,那么那些不正当的法律是否给出了不服从的理由呢?
我并不认为因此就可以不服从法律,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笑话古人实行封建制度,也许后人也会嘲笑我们今天所实行的社会制度。
只要有着正确根基的法律不断再修改完善中,就没有理由去反对它。
正当的完全实行不是一蹴而就的。
法律是永远正确的,只有在修改的一瞬间它是错误的,之后又马上恢复正确。
即便它可能带来一些不义。
法律与社会制度本身就是不完善的。
即便是完善的的也没有一个存粹程序,使得正义得到彻底的贯彻。
我认为任何一个与现实执行相关且略微复杂的程序都不是纯粹程序,比如法律明显就不是,杀人肯定是不正当的,但现实中会出现抓不到杀人犯,或者误判了人让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能看到一个正当的前提下,根据法律程序可能会带来不义。
但这不代表法律本身就是错误的,或者不服从法律。
不能因为自己爱人被杀死,而警方没有找到杀人凶手就选择不去遵从法律,认为法律不值得尊重。
疏漏是在所难免,其不幸是值得人同情,但并没有提供执行私刑的正当理由。
而且电影后面能看到警方抓住嫌疑犯,女主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去执行了正义,这完全是个人的人愤怒,即偏好做出的选择。
非纯粹程序带来的疏漏要远小于主观的执行正义的。
关于义务警察最明显的反驳是这样的行为不能普遍化,因为人的道德观是任意的,这样将导致一个人们随意杀戮他人的暴力社会,人类将重回自然状态。
比如极端一点,有个宗教,这个宗教认为抽烟是最大的不义,是最大的犯罪,于是其信徒就到处杀抽烟的人,他认为自己在执行正义。
在电影中女主的道德观是很正的,但如果把私刑普遍化,世界上大多数人的道德观都是有问题的,或者说不同的,那么一个人杀另一个人很难判断是否正当,很可能因为一个荒谬的道德观念去杀人,或者只是单纯谋杀用执行正义作为借口。
即便那个人就是恶人,比如一个抢劫犯,杀死他是合理的吗?
是不是对他的处罚太重了,私刑的处罚程度也是任意的。
这是从工具性上论述。
完全抛开法律,从正当角度来说,义务警察很多时候也并非是正当的。
女主义务警察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任性。
什么是正义的与惩罚的程度都是主观且随意的。
那两个地铁上的流氓罪不该死,杀害男友的混混也被警方发现了,有很大程度女主是在满足个人的愤怒的发泄。
唯有当一个人被证实做了恶行,他人才有正当理由给与应得的惩罚。
但义务警察的问题就在于判断一个人是否作恶太过于主观,这就比司法机关判断是否有罪的正确率低很多,一个客观的程序是必然的,主观太过于武断。
从法权角度来说,权力是人类社会集体赋予的。
个人没有权力去执行私刑。
只有集体所承认的机构,比如警察才有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施加暴力。
所以无论义务警察对什么人,因为什么施加暴力都是违法的。
某种程度上说义务警察是对全体公民的藐视。
除非他得到社会集体的承认,那他也就不再是是义务警察了,而是一个特殊的法律下的警察。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无法改革和完善法律与社会制度,人民无法发表和呼吁政治观点,又或者社会本身处在独裁制度下,又或者法律完全无法约束一些掌权者。
这时候义务警察是否是对的。
我们今天可以在一些南美、非洲国家看到这样的局面。
这时候我认为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中,法律要不无法得以执行要不法律本身就不值得尊重。
义务警察仅仅在这种情况下被允许的,正当高于法律,当法律无法自身完善使其靠近正当时,那么此时正当就完全取代了法律直接向人民颁布命令。
但这种情况下需要的不是个人去维护正义,而是需要社会制度的改革。
布鲁斯韦恩不应该去当蝙蝠侠而是应该去竞选哥谭市市长,如同绿箭侠一样。
果然我最爱的超级英雄任何时候都没让我失望。
一种恐惧所带来工具性作用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当人民不是不敢而是不想才能实现。
社会中恶的泛滥是因为司法中一有个糟糕的程序执行,腐败与不完善的法律;糟糕的社会制度;社会中没有一个共通高强度的道德。
这三者结合才是问题的原因。
我们应该完善法律,改革社会制度,加强道德教育,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一个好的社会体制下,好的司法程序,坚固的集体道德感下,犯罪是很少的。
义务警察不能解决犯罪,治标不治本,不,治标也不能实现。
唯一解决的是义务警察内心的愤怒与痛苦,以及一种英雄主义的满足。
女主和男友被流氓攻击,男友死亡,女主重伤后恢复,买枪开始为民除害,但迟迟无法查出流氓信息,听她广播的警官开始帮她,后发现她有杀人嫌疑,对她说出自己最想抓的罪犯,结果女主替他杀了罪犯,警官发现后恍然大悟,女主去找流氓报仇,在赶到的警官协助下杀死流氓,警官要其对自己开枪并嫁祸流氓,女主开枪后离开。
故事不错,演员不错,结尾不够和谐。
警察破别的案子(包括女主的受害案)一头雾水,追查复仇者挺有灵感的......是为了编写剧情才这样吗?
警察破别的案子(包括女主的受害案)一头雾水,追查复仇者挺有灵感的......是为了编写剧情才这样吗?
警察破别的案子(包括女主的受害案)一头雾水,追查复仇者挺有灵感的......是为了编写剧情才这样吗?
Erica: I always believed that fear belonged to other people. Weaker people. It never touched me. And then it did. And when it touches you, you know... that it's been there all along. Waiting beneath the surfaces of everything you loved. 结局设定,任何人都会喜欢的。
和Dexter一样,杀坏人的罪人容易被观众赞同。
这个几乎要成为美国犯罪电影的俗套了。
人们尚未生厌,可能因为永不会生厌。
录音和录影的意象是可模仿的触目惊心的细节,当它们和城市冷漠的复杂、内心被放大的恐惧联系起来,也永远有力量。
局部。
碎片。
毋庸质疑的存在。
毋庸解释的被我们自认为了解。
稍微惊讶一点的是福斯特这次的扮相。
非常小男生。
那件被警探赞了一句的夹克,确实很好看。
其实从头至尾,并无太多惊喜之处。
基于这样的题材,惊心动魄也并不是必须的、或者说,装腔作势的。
据说后者就是男版【勇敢的复仇者】和【七宗罪】 的结合,也是讲动用私刑的问题。
闭上眼前,他说,我们为什么不现在就去注册结婚。
睁开眼后,他的葬礼已经举行。
睡梦中那帮你褪去内衣的温柔的手,不过是冰冷的手术钳而已。
拒绝拉上窗帘、不接电话、害怕门把手,把自己封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以为就能拒绝发生的一切。
那个人是你世界的全部,所以他消失了,那整个世界就都变得陌生,拉开门看到的还会不会是以前的街道,或者是万劫不复的阿鼻地狱。
恐惧突然超过你的行人,身后紧随的脚步。
失去了环绕在腰际的手,就像是被赤裸裸暴露在空气中,四面八方都有可能突然出现危险,而无论你倒向何方都不会再有支撑你站立的墙。
安全感没了围墙保护的玫瑰,渐渐的自己长出了刺。
不再有人于危险时把你挡在身后,你就要学会自己找到武器,举在胸前。
枪,也许永远不会使用,但有它在握,我会感觉,你还在身边守护着我。
第一次:颤抖当他拿着枪搜寻着你,你只得朝他射击,终于像你想像的那样,你用自己的手保护自己。
恐惧让你变成了另一个人,她有你的手臂,你的脚,你的眼睛,她睡不着,静不下来,替你继续走路,继续吃饭,继续活着。
第二次:默然杀人可以使心情平复,第二次手已经不会抖了。
如果我走出车厢,或者拿出手枪他们就会停止,但我不想,我要杀了他们,因为他们该死。
第三次:决绝那个女孩应该回家了。
我是不是真的变成了夜里的执法者。
以前的我会害怕得跑开的,但这次我钻进了车厢,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我要铲奸除恶。
第四次:主动他说过那个人该死,所以我去找他,我要杀了他,因为他该死。
复仇不需要警察,我要自己复仇,所以放了他们吧,交给我解决。
习惯了杀戮,就不会假手他人。
结局没有真正的正义,正义掌握在握枪的手上。
以前我为爱而活,现在我因恨而生。
我已经不可能再回去原来的我了,内心的陌生人已经占据我的全身。
或许前面这么长一段时间没有产出任何影志就是因为受到了太多舆论的影响。
这次我想先不看豆瓣不看IMDB Message Board不和任何人讨论,写一篇和电影术无关的东西。
首先我想嬉皮笑脸地世俗一下:没想到“Sayid”的美语说的倒挺顺溜的。
沉默的羔羊系列,或者至少1、2,一直是我的最爱。
首先抛开大众伦理观,我很钦佩Hannibal Lecter(或许是因为我先看的2,后看比较小众的1)。
无论有人说他吃人杀人变态也好恶心也好,剥去一切华丽的道德伪善外衣,他是一个有狭义的君子(虽然够不上很多人眼中的“正派”标准)。
固然好莱坞可以炮制出超人蝙蝠侠蜘蛛侠这一条流水线的正义联盟,但“侠”这个物种,在我们这个社会已实属灭绝。
我们有的只是“世”——社会道德和秩序,审判和刑法。
而这些在优雅犀利的汉尼拔眼中都不是问题,他有一套自己的道德标准和审判机制。
有人站出来了:凭什么你要杀人!
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你不能剥夺别人生存的权利!
一个人再坏再该死都应该由法律来管刑罚来处置,你没有权力审判别人!
我想到是电影"Dogville"中,道德的标尺在在环境的变迁下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把人和动物分开的是什么?
是情感吗?
是道德吗?
都不是。
人不能和动物分开来。
为了生存为了survive,大家都是一样的自私低劣。
《霸王别姬》,主角在文革时期被批斗的时候,不论世俗还是自命清高,两个人都向现实低下了他们高傲的头。
报复也好绝望了豁出去了也罢,程蝶衣这一段的爆发,就是对人性的最好的阐释。
Dogville剖析得很到位:The only thing you can blame is circumstances. 环境和实际情况是超越伦理道德的——说凶杀犯是社会的受害者,因为他们所生长的环境所经历的苦难本来就非文明人可以承受。
而在《霸王别姬》的批斗时刻,一个曾经的妓女却默默目睹这一出丑剧的激化;她承受了所爱之人跟她“划清界限”的背叛;她去抢那被扔到火堆里的,一个不属于她的一段濒临决裂的情义的信物,末了还把它交还给了始终对她的另一半纠缠不休而又背信弃义的人,然后悬梁谢世,看得我好不落泪。
我说这是“侠”。
可你凭什么用你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来评价别人呢?
对啊,我也只是不能免俗的普通人,不是“侠”,关键时候“人在屋檐下”,还是得屈服和低头的。
我看到网络暴民对王千源家的打砸、泼粪这样的消息,这不就是重演文革吗?
大众的力量是可怕的,何以叫愚昧的人醒悟。
这些作为观众我当然是旁观者清,可若不是当事人的话又怎么能理解那种感受呢?
The Brave One,又是一个遭受不幸女人。
不好的电影常常让人难以体会角色的感受,但一个女性的弱势无助被Jodie Foster阐释得淋漓尽致。
这个电影想必会引起观众不自在的道德感。
其实给主角贴上brave这个标签,恐怕导演不是要宣扬藐视法制,而是展现了两难痛苦中的另一种可能。
Jodie Foster的分析很到位,她说:“直到你被迫真的进入一种时刻挑战着你神经的境地时,你就会被改变,然而你永远都没办法想象得到自己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There's plenty of ways to die,"黑人邻居说,"But you have to figure out a way to live. Now, THAT's hard." 于是劫难之后无助的Erica在再次经历残忍暴力的时候选择了自卫反抗,此后逐渐演变为主动出击。
这个电影充满了“侠”和“世”的对抗。
iPod 被抢那小子被编剧着实讽刺了一番:听Radiohead\U2\Dixie Chicks,抽大麻,律师父亲的权势,作证人时的下流话——此人乃大俗。
"Right and Wrong?" 邻居听了节目之后面对杀人归来的Erica再次似问非问。
在复仇者为世人所知以后,再看看那是一片什么景象吧。
赞扬惩恶扬善的“愤青”;自以为是道德标尺的卫道士;嬉皮笑脸的追求粉丝;甚至自称就是热门人物本人的大言不惭者——电台接到的这些电话,那就是世俗的最好证明。
电影最后,镜头从高空俯瞰一切,观众成为局外人,仿佛上帝一般在看着世间的罪恶和报应。
狭义也好世俗也罢,谁对谁错,这本不是一句话说得清的。
再说,有些事情真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吗?
小时候我错过了某部电影,老爸给我讲剧情时我总爱问 “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 在我应该长大的某天我又一次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老爸说:“这世上哪有纯粹的好人坏人之分啊?
有些事情是说不清的。
”这“说不清”,恐怕就是汉尼拔超越一大堆不同物种的坏蛋被AFI评为“影史上最难忘的反派”(most memorable villain in film history)的原因吧。
不论肤色,不论东西方,当公法、公信力得不到体现,公平正义只是道具门面的时候,公法不彰,私刑出场就是受害者唯一的选择!
自古如此!
所以,法治不仅需要健全、完善,更需要得到实施,从中体现出惩恶扬善、替天行道,为民除害的根本宗旨,违背了这一点,法律形同虚设,废纸一张。
从梁山好汉到近代历史变革,最初无不是利用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失望进而奋起反抗的初衷!
完全没有去想往伦理难题的问题。
这个伦理难题中所讲的“伦理”不过是人为的拿来的进行他人束缚的东西,能够束缚住他人的时候,就成功了就是有价值的。
每个人都无法完全遵循这人为的伦理,况且还有些人常常突破其底线。
况且影片也本就没有打算太在意这方面的问题。
有另外的一种伦理,是作为人的人心。
Erica作为常规伦理底线被突破后的受害者(男友被杀,自己也身负重伤),真正面临的挑战、也是更大的挑战,是突破自己心中的底线。
我总觉得杀一个人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难想象一个普通人因为某种原因杀死另一个人后会是怎么样的感受和表现。
看着倒在自己面前的被自己抽走魂魄的尸体,看着因此而彻底发生改变的自己,到底会是怎样的感受?
从此对自己、对人、对世界的观感和看法都会随之扭变。
说实话以前其实从来没有留意过Jodie Foster,尽管在《出租车司机》中就有牛逼的表演,沉默的羔羊我也看过。
但只是在《勇敢的人》(有人说成是Jodie Foster Show)当中我才真正地注意到她,被她打动,并且深深地感激她。
她讲给我一个普通人杀人后会是什么样子,会怎么发生变化,会有怎样的心理状态,会怎样来看待自己看待这个世界。
回想一下最近看的电影里那些初次杀人的普通人:1、《囚室211》中的实习狱警,处于高压的紧迫的环境下,内心充满绝望和复仇的欲望,干脆利落地杀了仇人,然后马上投身到更激烈的冲突中。
电影来不及描述他针对初次杀人的心境,而电影提供的杀人环境和背景也过于理想化,缺乏真实感。
2、《海扁王》中的挫男戴夫·莱泽斯基,本是菜鸟的他,拿着超级武器一脸爽歪歪的表情,杀人,装酷。
虽然戴夫也是初次杀人,但《海扁王》本就是无关杀人心理的电影,我又能说什么呢。
3、《Baise-moi》(《操我》)中的曼尼,倒算得上是个表现杀人的普通人的标准素材。
只是曼尼杀人杀得干净利落杀得理所应当,甚至初次杀人就是杀的自己的亲哥哥。
曼尼实际上算不得标准的普通人,首先她的生活和心理状况一开始就很不普通、遭到了极大扭曲,其次她在电影中只是个女性主义的符号而已,几乎还算不得人。
曼尼杀人是在杀掉自己。
《勇敢的人》中Erica杀人却更像是自我救赎——figure out a way to live on。
但是这个救赎是个怎样的过程呢?
Erica仍是需要通过杀掉别人的方式,杀掉那个懦弱的充满畏惧和悲怆的自己。
杀掉别人就是杀掉自己,因而杀人,尤其是第一次杀人,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杀掉别人的同时,那个杀人的自己也就死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杀人的人最后变得不是人,为什么杀人的人最后找不到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Erica需要经受巨大的折磨去重塑自己,却再也找不回原初的那个较弱的沉浸在小幸福中的自己。
哎这是一部多么文静的杀人片啊。
最近看了好几个复仇题材的电影,《哈里·布朗》(当然是精彩绝伦,很好的故事),《四兄弟》(复仇的表皮,轻浮的本质,吃力地讲述牵强的剧情),《死人的鞋子》(过于明显的宗教说教意味,以至于扯烂了本来还不错的故事本身,浪费了Paddy Considine )。
《哈里·布朗》我非常喜欢,但还是《勇敢的人》才真正将我打动。
用精到的表演、没有一句废话的镜头和剧情,甚至借助Erica在广播台用扣人心弦的声音播出的独白,丝丝入扣地描绘这些心境和变化发生的空间——纽约,细致又镇定地诉说生在纽约的Erica每一个心境、每一滴情感、每一次变化……
朱迪演的复仇女,游走在正义和争议的漩涡里,其实从所学的法律常识中这样的处理手法来得痛快和直接但和社会性的处理方式还是有些区别的.这样的人性故事很多很多,但朱迪制作并主演了,显得这个耶鲁的高材生在电影的世界里表达了社会的意见,而这个意见是值得大大地探讨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有些时候的一念之差中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对当事人的双方都是,一念中如果邪恶闪过了可能社会的普遍的人类价值系统会做出一定的公认的处理或好或不好,一念之中如果带着争议的正义闪过了可能带给社会普世认识也一样会作出判断,但这个判断带有的是好是不好呢?电影是教科书,电影是宣传队电影的背后,会引起的社会性反应深入人心了吗?还好,电影是个故事剧,不是LIVE SHOW.朱迪的味道还是有的,但影响力也被她的同行恋的大胆冲淡了许多,仅从这个电影的判断上来说.
女版出租车司机。虚构得有点过。JF姨的形象太T了,和印巴男亲热的场面看着真别扭
宣揚以暴易暴是對的?就算理由是多充足也是不對吧。其實演員都演得很好,只是結局非常不喜歡!兩星都給演員。
非常喜欢她用的那把全不锈钢卡尔手枪,美国货,纯双动击针,勃朗宁HP35自动结构,单排弹匣薄枪身设计,最佳防身自卫武器。
i like the ending
垃圾电影! 把美国的治安演的这么差! 随便散个步就让人给打死了 ,难道没摄像头? 人死了找不到凶手就一了了之! 只要是个人有把枪 就可以随便杀人? 难道地铁没有监控? 电影给我们讲述了什么? 以暴制暴??? 去你妈的 什么恶心电影
之前挨揍还是毫无还手之力,之后就突然变成杀手了?
三星半这个世界有两种做事的方式一种是按照规则;一种是不按照规则没有什么正不正义,有的只是一个女人受到伤害后,在恐惧和伤痛中寻找到的一种克服恐惧的方法剧中说“克服恐惧和伤痛,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个陌生人”其实,不把自己当人是一种克服情绪的好方法最后,这样是合人情的吧不论这么做的对错,至少我会这么做
7.0/10 分。2018.04.20,重看。开始还以为没看过,结果看到买枪的那一段,猛然记起来已经看过了,只不过剧情忘记了。。。那时候还不认识朱迪·福斯特。。。《迷失》里的黑人。。。朱迪·福斯特真的露点了吗。。。
结局很好,没有意料中的双方对峙,大快人心!朱迪老了,泰伦斯很帅~ 4
3.5 Judy演得好。只是,每次看到Judy都很辛酸。
最终她选择了靠自己!而不是靠这个社会这些规则去给予她公正的判断!但多少有些过了!戏剧张力嘛!
剧情好压抑,受害者自行寻仇,庆幸结局美好。另外,片尾曲好听
本片仿佛一张致密的网,每个情节都牵动整个故事,没有一个要素不是前后呼应,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一点都不松散,提一线而动全网。支持出柜女星朱迪福斯特!
I need a gun,too. If I ......
阴着脸的朱迪福斯特真可怕,还是圆润一点好看
抢救的一场戏拍的太出彩了。Sayid在Lost里多猛啊,到了这部片子任人蹂躏了。
电影的风格虽有一定特色却不够彻底,这部电影最终因为暧昧的整体特色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朱迪·福斯特扮演了一个因创伤后遗症而变成的私刑使用者,她的表演当然没有问题,这可能是她最适合的题材,那种混杂着暴力血腥和深刻内心变化的戏,她体内的阳刚气息才以最合适的发挥出来。
虽然影片最后正义战胜,主角也健康地活了下来,但这种英雄主义让人看着有点不真实,没意思
世界从来不是黑白分明,有时最好的自救就是成为另一个人,唯独法外才有你渴望已久的正义……机缘巧合,多年后终于完整看完这部感情复杂的复仇电影(with Mama),感性电台DJ化身赏善罚恶的午夜“正义使者”(犹如神出鬼没Batman),NY的街头充斥无处不在的罪恶,面对凶恶狂徒(魑魅魍魉男人渣),她孤身一人奋力抗争,本片堪称女神朱迪·福斯特在《沉默的羔羊》之后对“正义”的最佳的诠释,结尾处与黑人警探的感情戏也让人意犹未尽!PS,虽然结局偏理想化,但不失为大众对于公正事业的一次大胆梦想。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喜欢那个真挚勇敢做自己的朱迪啊,天若有情天亦老,酷飒女人当自强。
故事没有太大新意,复仇过程过于漫长,对女主角人性的转变描写的过于冗长,且没有说服力。结尾的情节还算出乎意料,没有一俗到底。整体尚可。更多评论:blog.sina.com.cn/bluesl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