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我喜欢的Rachel看的。
本以为是一部情商片,能近距离观摩学习下无名小EP怎么一步步搞定孤高大主播的。
然而我只看到了一个蛮干的工作狂,只会往所谓的“新闻”里强塞油腻齁甜的噱头,所谓entertainment与news的结合我一直等到结尾也没看到。
是的,因为我看任何电影都必须看到结尾的强迫症,我一直看到一点多,期待着这列rollercoaster什么了不起的巅峰刺激,然而只是让人作呕的晕眩。
这也是为什么让我一个高中毕业以后就再没好好写过文章的人缩在被子里也要扔出我的$0.02!说几个剧情问题吧。
1) 女主和男二之间毫无火花,毫无bond。
整个电影不知道他们两个在搞什么。
明明女主对男二一开始表现得没有什么感觉,但突然冲到人家办公室表白了。
男二看着就是随口撩妹的,结果莫名深情了。
然后眼看他们之间除了肉体情欲,没有任何情感思想上的碰撞,结果最后成真爱了。
WHY?整个感情戏只有四个大字,莫名其妙。
2)本以为女主是打情商牌的,结果并没有。
一开始Mike和女主播之间有矛盾互不让步的时候,女主只会两边跑腿传话,一点脑子和情商都没有,如果我想看人怎么犯蠢的只要每天record我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不需要浪费时间看这快餐烂片好吗?
Thank god I didn't pay for it!3) 好吧,情商没有的话算了,看看智商和创意也是好的,然而并没有。
女主除了好像从来不用睡觉的看新闻,就是一些垃圾点子,女主播的宫颈膜片直播??
男reporter在直播间里脱裤子做纹身?
还想直播男主播前列腺检查???
Fxxking kidding me! 本以为她只是发两个怪招挑逗吸引一下观众然后回归新闻本质,然而她只是自得其乐的在这条路上越滑越远了。
这也算早间新闻?
宁愿换成Kim Kardashian,至少她们就是真诚的娱乐大众,没有披着新闻工作者的遮羞布。
还有更多的牢骚由于我生物钟的召唤不得不结束了。
但是既然最后一句话是最重要的:this movie sucks balls!!
Eh, my idol Roger Ebert gave this film an "A-". I have to disagree with him this time. This movie is really entertaining, that's for sure. But above all, this is really a fast-paced, fairly predictable story. If not for the radiant Rachel MaAdams, the whole thing will just be barely watchable. Again, Rachel MaAdams does wonders. It is quite a mystery why this young and not so great-looking actress is able to leave you such a strong impression however small her role is (take "Sherlock Holmes", not to mention the now classic "Notebook"). And equally impressive is the fact that she always gave nuanced performances and held her own when paired with seasoned actors. For instance, against Patricia Clarkson, Pierce Brosnan and Chris Cooper in the neo-noir "Married Life", or against Russel Crowe and dame Helen Miren in "State of Play". Patrick Wilson ("Little Childen") is still a disappoint. Diane Keaton is not so annoying in this movie. And Harrison Ford, though tried to transform himself, looks really really old. I like the rest of the supporting crew though. That said, I thoroughly like the pace of the movie and how it handles the subject of morning show contributors. It reminds me of the good old days watching "the Today Show" on NBC, "The Early Show" on CBS or occasionally "Good Morning America" on ABC, while munching my breakfast. How I miss seeing Matt Lauer, Meredith Vieira, Ann Curry and Al Roker bantering with each other on screen! Verdict: 7.5 out of 102011.7.9
不明所以的电影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有点不知所云。
刚开始也会为女主人公不值,为她不平,明明那么努力地工作了为什么还要被炒,为什么还要去受那些个奇奇怪怪的主播的气。
一开始也觉得迈克简直是个老混蛋,沦落了就是沦落的嘛,干嘛老是提过去的辉煌成就,这不做那不做的。
但我慢慢有些糊涂了。
这部电影到底想讲些什么呢?
怎么什么都扯了点呢?
难道是迈克和贝克丽那次聊天时讲到说不要只顾工作而不顾其他爱你的人?
但我怎么看女主人公的爱情,都实在像个退到次次的串场的片段。
难道是讲怎么样才能融合新闻的严肃性和娱乐性?我觉得到了影片的最后也没能解决“如何做出既有糖分又有糠菜的甜甜圈”这个问题。
难道报了一场州长被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是很喜欢贝克丽讲得一句话:“收视率就是王道。
”诚然没有收视率它们的整个节目组都将不存在(实话说影片中给出的整个节目组齐心象一家人的时候是我最感动的地方),但我仍然觉得还是要有一些底线。
还记得迈克在采访完州长之和和贝克丽的谈心中说道自己已经很久没和家人联系了,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特别是进了象《早间新闻》这样一个完全要他放下过往所有矜持和高贵去搞笑的节目,真的可以理解他的心里有多么的不甘愿和痛苦。
于是他才会对着电视里播报的新闻说:“那是我的位置。
”虽然我可以理解为了生活而放弃自己的某些原则,但我并不喜欢这样。
现在的很多电视节目,我不想说什么名字了,已经不是娱乐而是接近恶俗了。
也许他们会辩解说这个是观众喜欢的。
但作为一个媒体人不仅要迎合观众也要引导观众呀!
“国家的颜色没有变,谈什么新闻立台?!
”这是某次小规模改版会议上我们的分管台长在驳斥某个好高骛远的观念时喷薄而出的一句话。
当时我正在走神,一下子被拉回现场,打起精神准备迎接更加直接准确和精辟的言语。
谁知他话题一转,没有承“颜色”往下谈,也未接“新闻”这个话题继续深入,突然转向,直奔“全面娱乐化”而去......也怨不得,娱乐潮流浩浩汤汤順之则昌逆之则亡......片中的迈克放在国内的电视台体制之下,还想住大房子泡酒吧打鸟难得撞到一回好题材就可以去书记家敲门告诉他“你被双规了”?
去屎吧你!
西方的媒体同仁们,一定要知足啊!
当然了,凡事有利有弊,靠跟在一把手后面发发通稿就能混上部门主任这样的美事你们米国人做梦也别想!
不得不说,素材再次,能剪出个好节奏就不算是烂片。
同理,“做早新闻”这么狗屁的差事,用“理想”来包装、配上励志音乐和动感画面、特技娴熟影调明快、“猛抬起”一下,还真能让人一时摩拳擦掌,萌生“誓做现代传媒人”之志...... 不过,只要想想你真实从业生涯中的那些真实场景真实语言真实节奏和真实嘴脸真实事例,立刻产生黑色荒诞喜剧的效果,这就是“对比猛抬起”的魅力......我在“民(不聊)生新闻类栏目”好死不死也混过一年,编成两分半长度的预告片可能还挺吸引人,够励志。
可是生活不是宣传片不能“猛抬起”,一年的时间里我从来没想到励志,只想到离职(好在一年后得尝所愿换了部门)。
看完这部《MORNING GLORY》,想想我在中国的市级电视台待了十二年,大部分时间跟“新闻”没什么关系。
真是幸运。
在豆瓣的影评里乱转转到了一个博客,博主可能在北京某杂志社工作,跟这部电影里的女主角有相似之处:年轻,积极,单身,北漂(那位是纽漂)良好的职业习惯,努力朝梦想迈进...... 让我留意的不是这些信息,而是她透露出来的最深处的忧虑是:“我是否将成为我希望成为的那个人”我比她多想了一层:我是否希望成为我希望成为的那个人?
其实那位女主角最后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电影都爱耍滑头,给个“迎着太阳向前”的大全景就当答案了。
电影不错,能看。
瞎扯这么多,有用的也就这六个字。
虽说是早间主播,故事却从一片黑暗而起。
凌晨一点半的闹钟带给女主角从厄运到困惑,一路努力偶尔迷糊,却大方向正确,到达梦想顶端的象征。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这部美国的励志片将这句俗语诠释得青春可人,满眼明媚。
看完后最大的感觉便是影像丰富,风格轻快。
功能性人物设置得极其简单清晰转折明显,并形成了三个角度来完成了对女主角的分层性心理外化,值得学习。
此片有着规整的戏剧模式。
取求+野心+壮举,一路高低起伏行进。
女主角瑞秋被解雇到上任新工作,先后经历了同事的鼓舞与同情、上司的突然打击、老妈对梦想的现实解读和自身求职的碰壁和不懈努力。
注意,这时她“花枝招展的个人动作”(让人总觉得会载歌载舞)已经在投简历和面试中全部展现出来了。
此后,“个人动作”的几次演绎,可以看做是电影情节点前转换的标志。
与此同时,黑夜的流畅展现,则担当起了幕结构的转折点。
取求时的夜间辗转;野心段落时,先是与男友的甜蜜后依然看夜新闻的可爱表情,再是节目被砍预告后、夜巡酒吧抓落跑男主播的狼狈,再到决然分手坐出租看华彩夜纽约的坚定眼神;而最后为壮举铺垫个小起伏,也是男友在黑夜中提醒瑞秋不要太相信顽固的男主播。
瑞秋在黑夜中出落得越发水灵,让我边看边笑边得瑟。
在《早间主播》中,几场夜景,倒让我感觉到黑色运用在青春励志系电影中的灵气。
不过呢,要永远相信有人比你更努力。
有人在黑夜傻笑聊天喝酒偷欢发呆偷袭游戏嗑药产生幻觉,可还有人在学习写作设计思考劳动复习安排建设小家庭。
同样是黑色,有人演绎堕落有人绽放灵气。
有灵气也要讲故事。
没得故事,再多灵气也容易滑落至无病呻吟的层次。
早间主播,咱们努力来讲故事,先是谁播,再是播什么。
新官上任三把火,瑞秋的例证性动作便是炒了男主播,请来了哈里森福特。
可这主可不是个听话心齐的励志向上型,这样的设置部分完成了与瑞秋在主播内容上的对抗,使瑞秋不仅仅有节目要被砍的虚拟压力,还有可展现的不合作实质性事件。
只是这部分的缺陷在于,哈里森福特捣乱不够,立功有余。
以致于电影在前面的一大半情节中,哈里森福特更像是个苦瓜脸的老男模,碌碌无为只剩下碍眼。
而瑞秋的几次转折性情节点的爆发都显得突兀(比如,女主播和外景主持亲自上阵,男女主播的互相顶嘴争执,争夺核心新闻的知情人关系网),让我不止一次感觉瑞秋只是在念出编剧写好的台词,并没有主人公融入故事中去思考、发现、得出方向的高度。
不过,这里要鼓掌表扬下导演,他整体运用把事件性台词外化拍出,造成每条新闻滚动播出的效果,用大量信息性的画面去冲击观众视觉神经,使我们忽视了瑞秋无思考的转折点。
外景主持的过山车,女主播的亲吻小动物,这些画面的选择和编排本身就带有起伏感,不仅扣题“早间新闻是个大杂烩”的概念,也淡化了瑞秋在这段落期间出镜不高的缺失感。
女主播黛安•基顿在这部电影中,我最欣赏。
从故事角度来说:她是瑞秋的动作延伸,瑞秋是主编,她就是做事的人,在这个功能下她更强化了瑞秋的点子,亲自上阵玩相扑玩跳舞;她也是哈里森•福特的对立面,比他奇巧比他贴心比他游刃有余,更在最后被哈里森•福特捏了下屁股,完成主播台这一线的高度统一。
这条人物线的设置清晰明快有效率,而从演员表演来说,黛安•基顿的翻白眼和挥手臂,较之瑞秋在转折点的“招牌动作”更融入剧情,虽然夸张但也可爱,把一个老顽童的女主播演绎得轻松滋润。
如果没有她的卖力演出,导演那些台词外化拍出,肯定没有现在这样的冲击效果。
君不见另外那个外景男主持,一张黄瓜脸,只会瞪眼闭眼,动作僵硬。
并且她不抢戏。
临近结尾,她对哈里森•福特说,是你把她气走的。
以及最后,她说,也想要个热带水果拼盘。
那语调是自然生活的,站位是侧位靠后的,并无多的小动作,干净收敛顾大局,深得我心啊。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功能性演员的选择至关重要,比如《黎明之前》的齐佩林,大段的台词,一直推进故事的判断性动作,如果没有好演员的演绎,整体结构都废了。
演齐佩林的演员的确不错。
从中也可以看出,部分影视的叙事结构,并不是主角的行动线至上、引领故事发展的模式。
开始有配角来搭建起结构,主角一一解决问题在小段落中出现,去丰富整体的故事性。
查了下本剧编剧曾写过《时尚女魔头》,那可是个一线名牌大杂烩的片子,以至于让我看完后,只记得梅丽尔•斯特里普一次次朝安妮•海瑟薇扔的包包和大衣,故事情节都忘光了。
不知道是不是编剧也意识到了过花哨服饰的喧宾夺主,于是在此片中,女主角瑞秋的服饰可谓简单,并且爱情段落也不多。
她的男朋友其实充当了她脆弱内心外化的重担。
但是,不知是不是因为编剧是女性的原因,这个男朋友也是不出彩,脸不阳光,身材也一般,在我看来,还点谢顶的感觉,动作一直慢吞吞,眼神也不够专注,比哈里森•福特还显得老态。
连导演都不怎么给他特写,真是选角失败啊,要是保罗•沃克来演,我开始期待了。
咱们回来,继续说男朋友的角色设置。
职场上可以有朋友,但是同事这个词既然字典上有,就说明它与朋友知己还是有差别的。
男朋友一是可以告诉这个电视台各个人的隐情、秘密习惯等,二是可以让瑞秋只在他面前喷发出对新闻的热爱和对收视率不高的恐慌。
这两个作用都很好的帮助瑞秋采取下一步动作,有私生活有工作,有漂亮丝质衬衫有可爱动物图案的小内裤,瑞秋很好在男友和工作中起伏前进。
并且,注意,男朋友是出现在野心段落中的,对爱情的小小渴望和得到,转移了观众的视线,因为在这里,瑞秋的工作线上,是有动机问题的。
瑞秋如此向上的工作,动机并不是她单纯热爱早间新闻,而是她的节目要被砍了,她又要面临再次失业。
这个壮举,她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说大点,为了周围人的生存在奋斗,是不是很主旋律呢。
也就是说,这部励志片的动力点,着眼的太现实太小气,瑞秋为的是不失业为的是生存,并不是新闻理想。
说实话,这让我失望,因为这样的动力点,不是走人心的,走得是社会问题路线,层次不高,只是技术活。
让我想起了《马利与我》,这部片子也是讲得回归家庭比实现个人理想重要。
是否现在美国乃至全球的主题,都在劝人们好好守着自己的一方土地而不追求心灵的卓越呢。
单从这一点上来说,《搏击俱乐部》和《黑天鹅》的动力点就高,探索心灵的多种可能和追求心理认同的完美,让这两部片子的气质比《早间主播》要挺拔。
当然,编剧还是动了点小聪明的,在片子的最后,哈里森•福特绝地反击,先是挥出一棒严肃新闻,挽救了收视率,再是炒了个鸡蛋,唤回了女总编瑞秋。
前者弥补下严肃新闻,看咱们还是为新闻在斗争的!
后者扣回女主角,毕竟她是主人公啊。
看,咱们就合作吧,你用娱乐换收视率,我这把年纪,全球也跑不动战地新闻了,动不动来个严肃新闻也算是完成任务了吧!
其实挺生活的!
优点呢,比一般的励志片丰富、结尾挺生活的,没有硬往新闻理想上靠。
毕竟这个动机点也靠不上啊。
团队合作比个人理想重要,这样的选择挺美国的。
缺点呢,哈里森•福特炒鸡蛋实在是太缺乏新意,这里没有翻出花来,我蛮失望的。
编剧只是做了个线索勾连,那T恤、那瑞秋的老妈,勾连得让人觉得编剧的编剧手法老练。
可是炒鸡蛋,在第二幕,(瑞秋留宿哈里森家时)你用了那多长时间去铺垫,最后就直接勾连用了,没有翻新,说不过去啊!
好累,写了好多,当做是学习笔记。
最后谈谈瑞秋•麦克亚当斯。
这个女孩子本是林赛•罗韩的配角。
当年《贱女孩》的配角,如今都在大银幕中灵气出演了,可林赛•罗韩落魄到到首饰店偷链子。
一句话,戏里戏外,白天黑夜,要永远相信有人比你更努力。
我知道我的标题糟糕极了,但我确实是把《Morning Glory》归类为有关梦想的电影。
我看过不少有关梦想的电影,但真正能打动的只是寥寥几部。
因为其实这个题材很广泛,一旦拍的不好就会让观众产生一种“隔岸看猴戏”的感觉,虽然也是梦想,不过只是演员在演的梦想。
《Morning Glory》里,贝琪妈妈对刚失去工作的贝琪说:八岁的时候谈梦想,别人觉得你很可爱。
十八岁的时候谈梦想,还算鼓舞人心。
二十八岁还谈梦想,丢不丢人啊?
我今年二十三了,还在谈梦想,离丢人也不远了。
其实,梦想跟年龄有关的吗?
有人还在发现梦想,有人追寻梦想,有人实现了梦想,有人没有梦想,有人丢失梦想,有人毁灭梦想。
我很羡慕贝琪,她虽然刚失去了工作却又马上找到新工作,其实也就是从一个坑里爬出来又掉进另一个坑。
但身为《DAY BREAK》的编导,她可以在这里大展拳脚,给节目组带来全新的活力。
我们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只不过大多数都是在执行上司的命令,没有发挥的空间,才能先是被埋没继而是消失,等真正要派上用场的时候,我们却已飞不起来。
为了挽救将要被砍掉的《DAY BREAK》(电视真的很残酷,什么都要讲收视率),贝琪的团队只好绞尽脑汁地各出怪招,以奇制胜,与其说是工作倒还不如说是玩乐更贴切,但效果惊人,收视率一路狂飙。
化腐朽为神奇靠的不是奇迹降临,而是努力与执着。
有些事情看上去不可能是因为自己心里认定不可能,贝琪说,前景不乐观,可我不想因为没尽全力而后悔。
是啊,看到贝琪欢乐朝气的笑容我也在抚心自问为什么不尽全力呢?
难道你的梦想不值得你尽全力吗?
《Morning Glory》被译成《早间主播》,但我更喜欢另一个译法——《清晨的荣誉》。
贝琪在风中奔跑那段非常动人。
这部其实是2010年的电影,还算很新,奇怪的是我从来没听过,因为2010年有部《杜拉拉升职记》风头正劲,我只能说不是一个档次的。
“诺丁山”的导演+“穿普拉达的女王”的编剧,就像“纤维加蜜糖,粗粮做的甜甜圈”一样合我口味!
不论身边的朋友们说我天真也好,幼稚也罢,每次看到这类轻松又励志,欢乐又温情的chick flick影片,依然会把我感动;正如无论多大岁数的我,依然在心底葆有最初的愿望,依然深信友情的坚固!
影片中这个涉世尚浅情窦未开的工作狂,言谈举止夸张搞笑的天然呆,却能让人情不自禁受到她生机勃勃的正面影响!
坚韧不屈又上进的精神不仅凝聚了她所爱的工作团队,也鼓舞着观看此片的我!
她有释怀的胸襟来面对人生的挫折,也有坚强的心灵独自承担工作上的重压,更有坚定的信心去实现属于自己的辉煌!
这类朝气蓬勃的女孩最美好,她像晨间的第一缕阳光,温煦低调又给人希望;像广场上展翅的白鸽,自由热情又心怀梦想!
她们不需要爱情或依靠,孤单委屈都不能阻挡她们追梦的脚步;而谁又能预料究竟是在哪个瞬间,她们性格中微茫的细细光辉吸引了“王子”的注意,成为某个人眼中熠熠闪耀的那颗最特别的星星,爱情往往在不知不觉间悄然降临!
影片中的配角虽不如“诺丁山”中大放异彩的绿叶们令人印象深刻,却也各司其职基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就我个人而言,很是喜欢哈爷爷扮演的这个古怪刻板,固执又不尽人情的老头,刚好与直言快语絮絮不休的女主角动静配合的相得益彰!
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当这位“世界人品倒数第三”的怪爷爷对女主推心置腹,道出人生中那些风吹梦落的缺失时,我也禁不住湿润了双眼!
其余配角的幽默笑料也铺排的错落有致,让人可以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欢快地结束这部电影!
特别喜欢片中最后女主飞奔穿越洛克菲勒中心的镜头,她从事业的一端走向了另一端,经历了很多曲折与艰难的磨合,现在等待自己迎接自己的不仅是荣光,还有亲如家人的朋友与伙伴;相较于名利的追逐,听从心的声音选择自己想要的未来,并持之以恒地为之付出努力,才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
最近很迷McAdams,可能是从看了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之后吧,后来又回顾了下红眼航班之类的,觉得她很清新,很真实,而且有种积极向上的感觉,从长相上来说有点像小学到初中时很迷的Kate Beckinsale。
可能综合原因吧很喜欢她。
这部电影说实话没什么太大的新意,不过也挺感人的,主要是演的好,麦克亚当斯把那种有点工作狂的奋斗不止的精神演的很出色,尤其在她刚开始失业诶她妈妈说有点不相信她的能力的时候和她跟剧中的麦克发脾气那段。
另外哈里森福特感觉也挺出彩的,戏外的他也确实如戏中人一样老了,记忆中的他还是那个夺宝奇兵里的印第安纳琼斯,最后他在抽雪茄那段手一直在不停的抖,不知是剧情需要还是像很多老人一样有了帕金森。
另外觉得配乐挺不错的,电影节奏很紧凑。
That‘s all。
职场如战场,这话听起来就杀气四溢、硝烟滚滚。
相信每个屏幕后面的脸上都会立刻白光一闪:曾经、现在,如何身处杀阵,枪林弹雨,虽然也在腾挪闪移,但,还是伤痕累累,身心俱乏。
所以,我们总是要励志,要在疲惫时候喝红牛,要在灰头土脸时候听故事,要在垂头丧气时候看电影。
这就是爬楼到半截时候喘口气,登山到半腰时喝口水。
能否调整回来,就要看红牛的咖啡因含量、要看电影中讲故事的水平了。
转一圈回来,还是要说到看电影上来。
因为刚看过一部美帝国主义腐朽派的职场励志片《早间主播》。
开怀大笑后竟然有泪光泛起,充分说明这个故事中包藏中多少资本主义的狼子野心——竟然想要给社会主义晴空下的劳动人民杜撰虚无的乌托邦。
而看看我们的所谓职场教科书《杜拉拉升职记》,目不忍睹后全部都是一地沮丧,让职场的残酷无趣照进苍白的故事中,多有现实意义!
如果不是在飞机上无聊到只能目视前方的话,这绝对是一道无法下咽的菜。
下面要对几个桥段展开批判:其一,影片刚开头,因为太早工作的缘故,小电视台的女主播在镜头没带到之前,竟然闭着眼睡着了。
就在镜头切换前的一秒前,一个打灯的大爷小李飞刀式的的把一本即时贴扔到了女主播的脸上。
一秒后,女主播眼睛圆睁,神采奕奕地开始了播报。
大伙一起笑赞道“大爷多少年都是这样的准”。
再平凡的工作都有闪光的一霎,再乏味的内容总有精彩的开头,要不是因为经费缩减,相信瑞秋会一直窝在那个小地方干下去的。
批判:这就是杜撰的一个假象,谁愿意在自行车后座上大笑?
却都愿意在宝马车里委屈的哭泣。
别说自己在小地方活得挺乐和,那是你没俅本事。
其二,瑞秋第一天去新公司上班后,所有人都想给这个主编来个下马威。
在一顿唇枪舌剑的车轮大战后,对于迟到的大牌男主播,瑞秋大声嚷嚷道“fire,u be fired”这哥们当时就傻了!
全体鼓掌,对这个害群之马大家好像都有仇者快的恶意。
批判:西方人的简单思维。
手起刀落,人头落地。
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我们是要讲原则的,但同时还有考虑全面,多方协调,整体把控,平衡关系。
在企业里你试试,更别说国企和和事业单位了,先别提什么大牌,就是门口那个前台接待,开除她你看看。
绝对让你鼻青脸肿的。
我们这里全是关系,全是人脉,千万别乱来。
其三,通过两次贴身肉搏,刺刀见红的较量,瑞秋终于把哈里森福特这个最最大牌搞定了。
最后福特为了挽留住瑞秋,一个类似赵忠祥老师这样的严肃节目主持人在节目里端起了炒锅,开始做起了最不屑与做的美食档。
当然,结局就是瑞秋被感动,放弃了去cctv的机会,又回来和大伙一起厮混到一处,继续这美好的早间生活。
批判:让权威认错,那必须是在太阳从西边出来后,全国的户口都没用了,信访办城管也都没活干了,才可能发生的状况。
认了错后还要低头跟百姓一起干活吃饭?
那必须回到mao主席那会儿了。
当然有时候,在励志太多后,会有中毒的症状,就是类似红牛喝多了,咖啡因体内积累浓度过高导致的头晕目眩,两耳轰鸣,眼放金光,兴奋躁动。
会误以为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会误以为潜意识里的小宇宙一旦爆发就终将改变世界。
别,千万别,因为那是美国的瑞秋,不是中国的杜拉拉。
咱们可千万不要在中毒后的欣欣然中死去,而是要在解毒后的郁郁中寡欢。
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个最好的解毒偏方,已经深藏好长时间了,一直不敢外露,生怕被人散播开去成为悟本第二。
听好了,当你有了如上的中毒状况后,请合上书本,关闭网络,按掉电源。
扭头,停滞思考,睁眼,正视手头的工作,正式开始上班,连续服用两周,其间禁吃刺激性食物,如酒、生葱、生蒜、辣椒,以及牛肉、牛奶、猪头肉、海鲜;病愈后一年内禁饮酒,睡眠要充足,避免生气和精神受不良刺激及冷风吹面等。
我觉得这部电影给我的启发就是,其实,在工作中可以多多运用自己的纯真感性和幽默逗趣,毕竟,人都是喜欢甜甜圈的。
在班上、在团队里,虽然我年龄已经老大不小,但大家都把我当小孩看,我并非没有头脑,可是老谋深算、苦大仇深这些都和我天然绝缘。
以前我也总觉得自己是否很不成熟。
但是,实际上人缘,还不错,工作关系简单又愉快,不管是同事还是领导,都是如此。
总之,出色的工作是第一位的,而达到出色,不一定都是靠着苦大仇深,而是一种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吧,越发掘乐趣,越会投入。
现在的人,哪里还会像50、60年代的人那样古板教条,即使是正经工作,也要有乐趣才行。
所以会一边上班,一边上网玩、放个小音乐、看个小视频之类的。
其实,对于很多工作,娱乐未必不是养分和素材,娱乐中孕育着创新精神,最讨喜的是,娱乐现在赚眼球又赚钱。
我喜欢工作或学习时一边干,一边上网找素材一边刷广播,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只要把成果拿出来就好。
有一点娱乐的精神。
其实,大家都吃这套,不是吗?
boring
真无聊
雅俗共赏轻松自然的职场励志片。元气天然呆的女主人公相当讨人喜欢。
无论是剧情还是演技,此片都烂到爆。
Becky那股傻傻的執著勁兒真是感染人啊
你怎么越来越瘦弱
好吧。浪费孤那么多时间去下一部5G的吭爹电影= =
目睹了一次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制造垃圾的全程
类型片啊~我木有感觉
怪爷爷都好有爱。。看的心里暖暖的~
又见Rachel甜姐儿,她可真是脱胎换骨,不过去年的片子又是现在才看到,有两位老人也算精彩了,而且戏剧立志题材很风行,但这种职场升级戏码还能反复多少次呢?
可以给自己鼓鼓劲~
对于一个励志喜剧片来说,还能要求什么呢
老成男主持与年轻女制片间关于收视率的无奈争执。诺丁山导演+普拉达女王编剧,都市轻松爱情励志剧
三星半。演员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魅力,把一个可以很平凡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职业女性也可以爱情事业两不误
女主角只适合演這種屌絲,演白富美就虐觀眾了。
一部励志的电影!幸好没有错过……凯歌导演的《搜索》也和新闻沾边,可是看完后只有深思和说不出的难受。不像此片,自始至终给人温馨和美好的感觉!
挺好玩的
Rachel McAdams贡献的一部励志影片。我是你忠心的粉丝了!
坚持原则很简单,堕落则很容易。女主这种钻文明空子获得成功的故事,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