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的人之间的比较最可怕,因为我们看得最真实,对我们的折磨也就越大。
我们总是不肯低头,越是亲近的人,越是看不得彼此的幸福。
因为别人的幸福太过遥远,我们无法阻止。
只有在阻挡别人的快乐时,痛苦的我们才能获得心理平衡。
生活总是细细碎碎的,碎到找不到头绪,却一转眼又什么都消失不见,一如既往。
以为是个很轻松的片子,但是看了开头就有些后悔。
虽然本来是想看过轻松的片子助眠的,可是由于懒得换碟还是坚持看下去,但并没有让我后悔。
看似单调、生活化的剧情并没有让我觉得沉闷。
反倒是觉得片中乱糟糟生活着的他们也许就是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玛戈特觉得每个人都是自闭症,我想是对的,“装”何尝不是一种自闭呢?
随便买的一张碟因为比较喜欢妮可可是我现在发现她演的片子全都神经兮兮的看完这个碟我第一件事就是跑上来看评论,然后发现大家都好像很懂样子反正我没看懂其实这个电影不算boring,因为吸引我看下去的原因就是我想知道答案结果令我气愤的是没有答案我不理解电影的意图,如果有人能帮我回答更好有一家变态的邻居怎么了,想说明什么?
反应邻里矛盾这个解释是在是比较傻妮可最后为什么跑上车,还非要脱了衣服把包扔下?
可能是我不够文艺吧,不够理解这部电影想干嘛
虽然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始终对混乱的人物关系和矛盾的感情感到模糊。
可到了影片快结尾的地方,看到nicole饰演的Margot对她的孩子说“你从来都不愿意离开我 但一旦离开了 你都会过得很不错 我觉得你是愿意离开我的”,突然忍不住飙泪。
天可怜见,这是多少人的心声。
纵然经历了那么多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可谁离开了谁不都是好好得活着吗?
纵然当初再舍不得,再不愿意,可一旦发生了,人不都是要这样去面对吗?
然后会逐渐面对新的事情,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一切。。。
过去可能也就永远过去了。。。
午夜梦回,你又有多少次想起那些曾经你非常非常不愿意失去的人或物或事呢?
人生,不都是这样的吗?
Noah Baumbach保持着他一贯的对于中产阶级婚姻家庭生活自省和批判的文艺气息,对于新浪潮的致敬和使用自然光、手提摄影机营造所那份怀旧的质感,继2005年的《The Squid And The Whale》(http://www.douban.com/review/1341167/)之后,《Margot At The Wedding》像是《乌贼与鲸》主旨的延续,也许它们更像是三部曲中的两部,《婚礼上的玛戈》秉承了《乌贼与鲸》将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的生活通过大量的对白、感情的冲突明确又含蓄的展现在粗糙的影像里面。
无论是对于Nicole Kidman还是Jennifer Jason Leigh来说,这都是一次艰辛的表演,她们需要展现一对互相伤害却又互相依存着的姐妹之间复杂的纠葛。
Margot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姐姐,尖刻敏感的小说家,打着文艺分子常用的孤独、难沟通甚至精神障碍的招牌,用刻薄的言语、不合理的示爱和强烈的控制欲伤害着最亲近的人,或者是给自己的出轨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她使得妹妹、母亲都疏离她,丈夫与她离婚,儿子Claude别扭的易情绪波动的性格,我觉得她最令人难以忍受的一点,正是利用妹妹的感情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尽管这一点作为艺术工作者来说是完全能够理解的。
而妹妹Pauline是个一直生活在姐姐阴影下,她憎恶姐姐给她带来的这一切压力和伤害,可是另一方面她又嫉妒和敬仰着姐姐,她的美貌她的才华她的文艺身份,她极力摆脱着姐姐给她带来的阴影而找了一个完全不符合姐姐心理标准的丈夫,可是却在婚礼前夕邀请到Margot的来访时候,再次陷入在强大压力下自我否定的崩溃。
这对姊妹花扭曲的性格也造成了身边一干人的古怪,她们的丈夫、孩子、朋友,甚至连邻居都是一个阴森怪异的存在。
当然还有那颗古怪的树,一开始也许它是他们在用力维系的家庭,外表看上去光鲜茂盛,实际却已腐烂变质,他们对它有过美好的记忆,Margot在汗水涔涔的爬上树之后,有那么一刻是快乐的,可是却卡在那里上不去也下不来。
他们想让婚礼在树下举行,他们想尽办法维持那棵树,但是高潮在他们自己动手锯断那棵树的时候攀上顶峰,它摇摇晃晃的倒下砸毁了整个婚礼,是这个血缘关系的连根拔起,还是彼此真实面对的契机,全在我们生活中每一个细小的选择。
虽然大量的接近崩溃边缘的对白充斥了整部电影,有时候都能让我笑出来,在Margot腿脚灵便得爬上大树却又下不来(听说Nicole姐为此专门修炼了爬树,囧),Malcolm被Dick追着暴打没胆量却还想还击,Margot问儿子会和一个认识只有一年的人结婚么结果自己的婚姻还是一个失败的典范,等等。
尽管在笑过之后嘴里会感觉到一丝酸涩,但也让电影显得不是那么的晦涩乏味。
电影还值得称道一点的是它带来了很多悬念和疑问,比如姐妹俩父亲的行径,Pauline的第一次婚姻,或者是让Margot失控的那段修理工往事,在你不断指望解答的时候,电影却在Margot再次改变主意和儿子一起了之后戛然而止,回味无穷,影像是从真实生活里抠出来的几天,没有开始没有结局,纵使那些疑问纠结着你,让你在电影结束之后,仍旧需要花上很长时间来理清它的脉络,可是就是因为它的不落窠臼让你让面对整个故事的时候,能够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批判和反思,甚至让你更加发自内心的深思彼此爱着的人之间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
这部电影把我们所有人的变态都放大了,更冲突了。
从妮可帅儿子在火车上尖叫开始,就知道这部电影一定特压抑。
自慰,偷情,离婚了,情人却不要自己了,要结婚了,发现老公和未成年少女有一腿,性骚扰,自闭症,强迫症,游泳池底的死耗子,小孩把从手上抠下来的皮放在桌子上当做纪念.......好恶心,但是就是我们自己。
对尼科尔·基德曼一直不大喜欢,直觉。
通过这部电影逐渐认识了她。
姐妹间的温暖与伤害,牵挂与冷漠,共同的喜忧与相互的对立,我觉得演绎的很真实。
平凡的生活,密集的对白,自然流畅,感动了我。
她有自己的原则,尖刻好斗,柔软脆弱,积极又退缩。
在碟店里翻出margot at the wedding那张碟的时候,我真是高兴的要跳起来!
自从鱿鱼和鲸一出,我就在等这部电影,两年前它在imdb上的名字还是the untitled noah baumbach project来着。
满心期待的看完一遍后,竟然没有任何感觉,脑袋被抽空了似的。
立即迅速的又一遍按下了play键,在我恢复任何的判断能力之前。
第二遍刚开始看就找到了感觉,那种对noah baumbach的无限热爱又回来了!
评论普遍说婚礼一片不及鱿鱼和鲸,我怀疑没人看了超过两遍。
反正以我这种中等水平的智商,看到第二遍才catch到那些饱满,无处不在,而又纯粹的近乎透明以至于让你忽略的细节。
剧情的发展,节奏和衔接都是精心计划的结果,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饱满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你突然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导演是怎样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深思熟虑的写下整个剧本啊,你甚至能够隐约看到east village里某个小咖啡馆里下午两三点钟时的阳光照在noah奋笔疾书的肩膀上的那个画面!
然而比起其他那些太过工于心计而显的匠气十足,或是虽然无可挑剔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打动你的那些影片,margot at the wedding一如既往的轻盈,自然,让你不知不觉中深深的沉浸其中,这无疑也是一如既往的noah baumbach。
它没有鱿鱼和鲸自传式的私密性,但同样程度的私密感也贯穿于始终。
我相信剧中的每一个场景,事件,甚至对话都是为导演所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
它们虽然大都荒谬可笑,却带着不可磨灭的残酷的真实性,以及那种和你身边发生的种种相同的气味。
同kicking and screaming,以及鱿鱼和鲸等noah以往电影最大的不同是,margot at the wedding让观众真正的和影片中的人物建立起了关系,而不是导演本人。
虽然叙事语言以及画面都继承了noah的一贯风格,这仿佛是他第一部完全抛却自传性质的作品,也是他第一次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的来观察剧中人物,从而给观众留出了他们自己的情感空间。
也许为此你对本片不会有像之前那样强烈的感情,但我个人觉得这是他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也让我对他今后有更大的期待。。。。。。。。
以上的,我自己也不太知道我写的到底是什么。。。
总之你知道,这个世界有些东西,电影,书,唱片,甚至人,动物或者颜色,你完全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但是却会不自觉的被吸引,对他们产生一种无法解释的,有时甚至是非常不理智的强烈感情,那么我个人的单子上是绝对有noah baumhach这一项的。
要写不如就坦白点写,要不会让人说zhuangbility,本人根本就没看懂导演要说什么?
Margot带着儿子去参加她妹妹的婚礼,婚礼显然是要在 Margot和妹妹共同成长的故乡举行。
Jack Black演Margot妹妹的未婚夫,一个事业不太成功的爱絮叨的家伙,never mind,他只不过是剧情(但愿观众也能承认这也叫剧情的话)发展的调料。。。
开始是Margot妹妹和Margot向Margot追忆童年回忆,青年时代热衷于摇滚乐,然后Margot爬树,说明Margot是个很先锋的人?
但后来和邻居的冲突,儿子对Margot管邻居闲事的不满?
但Margot对她前夫的管闲事却自我反省相形见绌?
然后就是Margot和妹妹在怀孕保密上的冲突!
然后Margot和他的老情人的冲突!
Margot和妹妹在争执中说他们的妈不喜欢Margot,还有个一直未出现的Margot的另一个妹妹?
结尾居然还出现了Margot的妈妈和妹妹?
这点没搞懂?
反正看来看去——问题都在Margot身上,这个女人和任何人的关系都不佳,眼立不揉沙子却很爱大嘴巴,精神上有点神经质,爱管不关己的闲事却不肯为闲事让自己付出代价!
最后追上车根本没搞懂啥意思,懒得去看老外评论了,imdb给分6.2基本差不多,作为文艺片也值这点分。。。。
分两次看完.被这句话打动,她冷,我冷.第二次就看进去了.姐妹之间的关系太奇妙.亲近又互相妒忌,理解又互相比较.
看完这部电影不再认为nicole只是颜能打了,演出了一个elegant-pathetic-emotion-bully的感觉,对家人控制不住的刻薄却又还有些moral conscience, 所以活得特别拧巴。豆瓣对鲍姆巴赫的评分太低有些遗憾。
188 WX
Noah Baumback的電影真是看一套愛一套,不可言說諒解的家庭關係,可憐人自有可恨處,難為困在其中的陰柔少年,攝影表現突出
love nicole
结赖的还蛮有意思
敏感,嘴巴贱,三八,神经质,这就是Margot。电影很细腻。
Before you gave me your sweater, I don't think I realized I was cold.
我不觉得冷 直到你给我披上衣服
鲍姆巴赫怎么这么会拍女性的小心思?
生活总把人搞得措手不及,真实的做自己该有多挣扎和扭曲啊啊。在崩溃的时候就是想去抓住你爱的那个人,然后用力地去拥抱。
如何用一部全是烂人的电影吸引观众,真的好难啊,依旧是教科书一样的对白,依旧可以收入至鲍姆巴赫“父母皆祸害”作品集
妮可近年来不错的作品
不真实也不理想
惊呼 是看过的baumbach里最喜欢的一部 35mm@metrograph
我现在怎么也想不起剧情了。20110224
想深入,却只表现出表面现象,全片都是闷闷的,没新意
本片延续了“树溪”导演轻快的纽约客式的讽刺风格,对家庭纠葛尤其是兄弟姐妹间的友敌关系刻画得也颇为有趣,但几个成年主角的行为实在太脱线了,很难激发观众对其产生又爱又厌的复杂情感,所以豆瓣评分低于及格线也是情理之中(其实平心静气地看的话也没那么糟糕啦~)。
有的地方不太明白
妮可演这样一个烂片真实太让人桑心了。。。
特别喜欢这种讲述普通人生活的独立制作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