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面孔
سه رخ,伊朗三面戏剧人生(港),Se Rokh,Three Faces,3 Faces
导演:贾法·帕纳西
主演:贝纳兹·贾法里,贾法·帕纳西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语言:波斯语,阿塞拜疆语,土耳其语年份:2018
简介:一位著名的伊朗女演员收到了一段令人不安的视频。影像中,一个年轻女孩请求她的帮助,以逃离保守家庭的支配……女演员向好友兼导演Jafar Panah求助,以确定这是否是一次恶作剧。两人一同动身前往西北部与世隔绝的山区,去寻找年轻女孩所在的村庄。在这里,古老的传统依然主宰着当地人的每日生活。详细 >
很显然 女主已经到了更年期 阴晴不定 泪流不止 最后在割皮礼中完成了对国家制度和社会习俗的批判
并不比《出租车》糟糕多少,换句话说《出租车》也没有好到哪里去,阿巴斯也玩这一套,但贾法帕纳西在电影节上拿的永远只是安慰奖
开头挺好,好完之后,高开低走走走……三张面孔在哪儿不知道,周围睡着的不止三张面孔……
看到正片才觉得真的失望。戛纳之前,对这片子抱有厚望,衷心希望帕纳西能拿个大满贯,不仅仅因为总所周知的政治原因,还有帕纳西本身对电影的热爱、对现实虚构的把握上以及电源结构上的创意等等,都令人称绝。但没没想到,这部新片却被拍成了一个展示伊朗村庄生活的小品剧。虽然乡土情结有些阿巴斯的味道,但终究还是有些寡淡,毫无节制,过分刻意。
情节、结局、结构几乎照搬through the olive trees,但没有任何超越;唯一新颖的是这部片里看到了不被胶片捕捉的伊朗村落、不再失真的村民的咬词,似乎打破了阿巴斯电影里营造的那个诗意的“伊朗”,与村民欲言又止的谈论政权禁止导演出国……也许试图在戳破伊朗新浪潮的面纱,给人们呈现一个相对现代的伊朗。但在探索怎样与数码高清时代相处的伊朗导演中,居然还是老一辈的马克马巴夫做的好。伊朗新浪潮后年青一代的导演能怎样继续伟大的电影传统但同时不复制黏贴,也不成为欧美主流电影观众异国风情的消费中心,也许是面临的挑战。 / 被新浪潮影响的年轻导演们未来在哪里????@伊朗@法国@台湾
悬念做的这么足,好厉害,三个女人的宿命,也是帕纳西自己的命运;越看到后面,就越加怀念阿巴斯,尤其考虑到结尾还用了这样一个长镜头!;“大概只有真正的高手才能剪出这种效果”;p.s.一个做了十年电影杂志记者的伊朗同学那天跟我说,帕纳西实际上没有这么惨,他在刻意卖“我出不了伊朗”的人设
感受不到阿巴斯的任何点滴,帕纳西整个一伊朗剪海报手的既视感。
欣赏不了
抱着剧情片期待看完了一场人类学探索(?)我好喜欢贾法帕纳西其人,温润宽厚里透着一些凌厉。
好不明白为什么导演总要自己上去演。是资金不够吗?冲突太直白。拍摄的也不是很美
伊朗政府赶紧把护照还给他好不好……
不闷,但前一阵子刚看完故乡三部曲,看这个还是会有点无聊。(男子气概的牢笼,好笑但是悲哀)
忍住因为是贾法.帕纳西而没有打2星。。。
当话痨片遇上公路片 结果就是 把整个片子的影像都取消掉 活活变成一个广播剧也可以
我很喜欢最后一个长镜头,但是前面拍得也太水了吧,帕纳西果然不合我胃口,出租车就没看下去,三张面孔看到半个小时就想走人了……
C / 相比同届的贾科长,帕纳西显然更懂得如何将那些极有可能抖落得刻意而扁平的特殊社会元素用一种隽永而沉静的诗意统摄为一。细碎的生活对话让故事具备了一种不断流散开来、而又不断平铺覆盖于所描述世界的粘着力。相比《出租车》的拍摄掣肘与设计感,这部显然内蕴了更多自如的浮现,尤其是自然影像的处理凝重而轻盈。
半纪录片性质的公路片,表现伊朗土耳其语区农村底层人的生活现状。很直白的政治挂帅作品。本片最大的意义是让关心导演本人的热心观众看看他是不是还活着,身体怎么样。
伪纪录片式的拍法 尤其贯穿全片的行车镜头 车前玻璃成为电影镜头(元电影);结尾车玻璃被打碎(留白)也即是镜头的破碎,完成现实与电影的间离,甚妙。
3.0
总感觉后期配音配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