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当尼采哭泣

When Nietzsche Wept

主演:贾米·埃曼,阿曼德·阿桑特,Andreas Beckett,本·克劳斯,Ayana Haviv,凯瑟琳·温妮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当尼采哭泣》剧照

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2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3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4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5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6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3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4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5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6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7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8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9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20

《当尼采哭泣》剧情介绍

当尼采哭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心理治疗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 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正逢四十不惑的医学大师布雷尔,突然接到一封意外的来信。寄信人竟然是社会名媛路·莎乐美(凯瑟琳·温妮克 Katheryn Winnick 饰)。虽然突然布雷尔犹豫过,但还是如约前往咖啡馆。莎乐美此番的目的是希望布雷尔能帮助她的亲密朋友——存在主义大师尼采,有一种刻苦铭心的“痛苦感”每天伴随着他。为了医治根本不愿接受治疗的尼采,布雷尔唯有假意装成需要尼采的帮助。整整一个月,布雷尔和尼采在不同的场所进行着深入的交谈。于是,一场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就此展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伟大的族谱千元律师小心“陷阱”七月七日回魂夜奇诺之旅:疾病之国-ForYou-加里离婚记第二季魔衣我为毛毛虫停车渺渺赌神来了埃尔维斯与安娜贝尔利特斯龙蛇演义嗜血将军2白皮少女惜己~记录我另一面的生活太阳之歌荒野女人鲁邦三世VS名侦探柯南萨塔里亚神:加托尼卡罪城苏布拉第二季篮球兄弟第四季母亲缉毒精英与狼共舞2午夜惊梦爱在湘西碧蓝之海第二季果儿满山红妄想学生会双面人生

《当尼采哭泣》长篇影评

 1 ) 撒旦怎能赶出撒旦

完全就是是大师版的心灵捕手,而且还是互捕。

尼采和布雷尔,这两位大师的灵魂近身肉搏,企图拯救对方,战胜对方 可以预料到,那必定是一场徒劳。

正如耶稣所说,撒但怎能赶出撒但呢。

精神战争本身,就是如同地狱一般的存在。

   好吧,来说说电影本身。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莎乐美没那么浪,像个虚有其表的傻女人。

里面的女人都是非蠢即泼,男人却都光芒四射,看来导演或编剧对女人比较有戒心。

尼采的样子比较怂,同我想象中差距较大。

居然还出现了弗洛伊德,戏份太少,而且也未免太年轻。

看得出导演很有野心,想法也很多。

他在电影中填充进太多东西,甚至忘记了自己是在拍电影。

他希望在电影中表达出深刻动人的东西,但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技巧。

有些微妙的地方处理的太粗糙,仓促的让情绪来不及发酵,所以难以产生共鸣。

   侯孝贤说:“电影的美应该放在酣畅呈现浸染透了的片断中,无需向谁解释”。

电影不应该妄想呈现整体,而应竭尽全力去酣畅表达那个能够令观众联想出整体的,被整体侵染透了的片断,然后从片断中,让观众自行编织出整体。

这样的片断可以很少,但要丰富真实,那么,这个整体才会庞大宏伟。

而这部电影,导演的问题就在于,他不懂得片断的价值。

   我对台词中的比喻句通常很敏感 比如:一旦他信任你,就会像一只蒸熟了的蛤蜊向你敞开。

这一类的句子很多,是这部电影值得注意的细节。

也是因为如此,我给这部整体失败的电影打了三星。

   现在开始试着把一些零碎的想法都记下来。

哪怕完全没有可读性的,目的只是为了训练手指如何跟上大脑。

训练自己像说话一样的写作,不要结构,不要逻辑,不要语言的精密。

能这样写作真好,能感受到有一个自己,始终陪伴着自己。

尽情的同自己说话吧,尽情享受孤独所给予的所有感动吧。

生命令人如此目不暇接,每一秒钟不可能被浪费。

只希望能来得及用文字做画笔,记录下生命中的每个有光的瞬间。

记住,我就是这样一步步活下来的。

 2 ) 思想的轮回

这是一部相当成功的改编作品,即便我还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导演完全是在独立的讲故事。

影片的美术很清澈,让我们在观看时更为冷静,这对于需要理解的大段台词是有帮助的。

片中通过几次嵌套,使影片在结构上更为立体。

有意的安排将人物关系相互转换,尤其是那个绝对的主角约瑟夫·布雷尔(主角并不是尼采,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他在影片中是一个最多彩的人物,不仅扮演着尼采的医生以及尼采的病人,同时也扮演了我们——尼采的读者,他代替我们经历了一遍在尼采世界中的奇妙旅程,这个过程被真实地呈现了出来,我相信很多读过尼采著作的人会颇有同感,这种感受需要亲自阅读理解才能体会。

尼采最终留下了热泪,一个最能忍受孤独的人也会本能的向往与别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的,即便那很短暂,当尼采发现这种短暂其实是种常态时,他被激怒了,疯狂的非理智的给卢·沙乐美写那些恶毒的具有攻击性的信,发泄他作为一个非超人的情绪,这说明人永远不可能成为超人,那只是一个被平面化的书本上的概念罢了。

影片有好几段都很精彩,但我最喜欢的是布雷尔被弗洛伊德催眠的一段,开始时不经意出现的怀表到了后面成为我们认清嵌套的关键道具。

医生抛弃了妻儿坐上了火车,这和我们在初读尼采时所感受到的一样,仿佛开启了一道自由之门;随后他来到了贝莎的面前,发现他对贝莎的情感和认识只是一厢情愿的幻觉,这和我们企图认为尼采就是真理之时却听见尼采对我们说“世间根本不存在什么真理”时的感受是如此的相似;医生在返回家中的途中和想象中与尼采对话,尼采告诉他“你要想变得更坚强,首先要一无所有。

”这里的确显示出了尼采惊人的心理学天赋,无论是电影中的表达还是我们在读尼采的著作时,都能发现,我们的心理变化一早被他掌握了,并且他会恰到好处的辅导我们从这种彷徨和空虚中继续向前走;通过这次催眠,医生最终走出了此前的焦虑,正视了眼前的现实生活,并泰然处之。

这个过程看似是多余的,甚至一些人会认为是自取烦恼,但真正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一切虽然没有变样,但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

 3 ) 我与尼采不得不说的故事

唉,老大,要拍娱乐八卦,您老就正正经经拍了,何苦打着心理分析旗号绞尽脑汁改编这么个故事呢!

还WHEN NIETZSCHE WEPT,直接我与尼采不得不说的故事多好!

这名儿绝对既够恶俗,又够满足某些人对某些著名人物和经典理论的窥阴癖,还够配合您老用尼采的一行清泪煽情煽出来的布尔乔亚中产阶级价值观啊。

此片实在是令人看得寒,尤其是那个催眠场景,道貌岸然的布雷尔BREUER先生(或者布尔乔亚BOURGEOIS先生,简称都是布B先生)被蠢蠢欲动的利比多驱使上演了为自由舍妻抛子的英雄一幕,却只发现1.被情人带了绿帽子,2.没钱没地位挤三等车厢苦不堪言,3.想跟年轻姑娘献殷勤,人家还嫌他太老陶笨拙,4.实在无事可作去咖啡馆打工,结果好死不死的碰见了带着俄罗斯美女的好友弗洛伊德。

布先生慌不择路跳进水里避难,险些淹死之余才发现一切原来只是个梦,当真梦中已十年,世上方一小时。

被恶梦吓着了的布先生醒来后立即痛改前非,讨好妻子,取悦儿子,于是一家其乐融融不亦乐乎,达到了布尔乔亚和谐社会之状态。

布先生的梦境从四个方面告诫我们:1.中年危机的大叔们莫想着出墙,你要出墙了你的小秘必背着你养小白脸;2.中年危机的大叔们若想追求自由,必然落的只能与社会下层人士为伍、永远失去坐头等舱机会的境地;3.大叔还是莫出墙,E时代美少女老早看不起你老牌绅士大叔了,拿你当凯子也是赏面给你;4.大叔还是莫追求自由,不然必然遭到来自同一阶层的中产阶级同伴们的唾弃。

习惯了坐头等舱被老婆伺候被孩子朋友崇拜的、心理脆弱的大叔们受得了打击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多么标准的中资哲学教科书是也!!不过此场景虽寒,也寒不过尼采的一句“I JUST DON'T WANT TO DIE ALONE”。

鼓掌,弹冠相庆,导演大人您终于成功地证明了我们都是凡人,连自称超人,自比太阳的尼采爷也能一边左眼流下一行清泪一边说,我不想我的尸体都臭了才被人发现。

于是布先生与尼采爷热烈相拥,布尔乔亚中资代表与桀骜不驯的思想家热烈相拥,布尔乔亚用其宽广的胸怀将反社会的坚冰融化,两人高唱“我们是朋友”!

“我们是朋友”,尼采说着抽噎起来(此时布先生脸上正带着圣母般的微笑看着他),“我喜欢这样说,从没有人对我这样说过。

”这叫一个脱线,简直如同正版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尾猛地开始播后现代版本'LOVE FOOL",小爷我看得汗如雨下。

好吧,导演大人您在活用弗洛伊德理论,强悍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一颗柔弱孤独的心,不过要只是想把尼采拉下神坛的话小爷也就忍了,难道不宣扬布尔乔亚的宽容与博爱难道您会长杨梅疮死啊?

还是会没有赞助拍不了片?

美国电影就这点不好,时时不忘鼓吹中产阶级白人的社会价值道德底线。

看着这片就想起来以前看过的SHINING,那里面神经质的天才钢琴家是那么猥琐不整,可同时又纯洁直白到令人汗颜,从未让人觉得别扭、厌恶过。

唉。

不过公道说这个结尾倒还不至于令人摔遥控器砸屏幕。

尼采承认自己的孤独就得到救赎了么?

NONSENSE。

尼采反瓦格纳电影里也提到一点,导演把尼采爷放在钢琴上站着,一边吼:“YOU MAKE MUSIC SICK!

”尼采为啥反瓦格纳?

不光是因为他颓废,他对德国的青年不健康,还因为他作品里充满着的REDEMPTION。

瓦格纳是疯狂的救赎者,尼采反瓦格纳,尼采不需要救赎。

所以他登上了奔向温暖的南方的火车,去拜会传说中的ZARATHUSTA。

而小爷被折磨得伤痕累累的笑筋和神经也终于放松了下来。

好,你老小子有种,没有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腐化。

总而言之,这片子您别认真看,它就是一部用庸俗化了的心理分析常识当书皮儿的中产阶级道德指南(话说发现布先生的妈妈也叫波尔卡,俄狄浦斯情结路面的那一刹那我差点想吐掉…俄狄浦斯,又见俄狄浦斯,您整点新鲜玩艺儿出来好么?

肛门期好么?

)。

没事儿看看,寒一下算了。

最后歪一下本片的服装设计。

设计师难道是老谋子的亲戚?

大片的鲜艳纯色块、POP到呕的服装式样,用的莫名其妙的轻纱与皮草,说实话莎乐美一出场,小爷立即想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啥啥工作者。。。

 4 ) 人生若只是草稿

我们在生活的跑道上奔走疾驰,却轻易忽视与自己内心对话。

直到有一天,猛然走到“半百”的岔路口,看看前途,回首来路,心中浮出无数个问号:我正努力做的事情真的令我满意吗?

真的有意义吗?

我得到了我25岁梦想得到的一切了吗?

我的家庭幸福美满吗?

……这些发端于中年的危机背后,其实是我们对人生的再度检视。

如果人生只是一张草稿,自由的我可以左手拿橡皮右手握水笔,那么人到中年会作何打算?

布罗伊尔、尼采如是说:【布罗伊尔:人生就是在偶然之中寻找必然】平淡的生活期待色彩,就像静止的湖面渴望蜻蜓一点。

布罗伊尔沿着父亲设计的生活奋斗拼搏,按部就班却也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外科医生,迎娶一位美丽贤惠的大家闺秀,拥有人人艳羡的身份和地位、家庭和财富,但是对生活无尽的失望以及对死亡强烈的恐惧却攫取着他的心。

用他的话说,“生命就像是一场意外”,奋斗是自己的拼搏是自己的,但选择却不是自己的,一切如同履行既定程序一般,他陷入“文化无意识”的怪圈。

他被生活所绑架,厌倦了眼前的人事,同时又丧失了对未来方向的控制感,他的内心在大口地喘着粗气,却又只能眼睁睁看着生命的沙漏在争分夺秒地蚕食自己。

如果用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来解释,布罗伊尔的“自我”无时无刻不在做困兽之斗,他要激情四溢的人生、要体验不同选择带来的快感,这样做既是出于对已逝年华的补偿,更是源于对“本真”的追寻——究竟我想要的是什么?

我当下的生活意义何在?

平淡无奇的家庭生活满足了我全部的欲望吗?

——安娜•O的出现即是这种想法的客体化,为布罗伊尔继续审视自己的人生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

但另一方面,他的“超我”手持道德的标尺正襟危坐,“义务”二字仿若选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铮铮发亮、寒气逼人,叫布罗伊尔怎能越雷池一步?

更何况,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布罗伊尔又怎能用假想的人生去“剪切-粘贴”实实在在的人生呢?

于是,充斥着幻想的场景在布罗伊尔的梦境中反复出现,刺激而讽刺。

幸而,布罗伊尔的身边有弗洛伊德这个好学生,能为老师施展催眠术,使绝大部分被潜藏在无意识领域的想法得以集中爆发。

离家出走背妻离子,千里迢迢众里寻她却遭遇背叛,目瞪口呆——他抽搐着啜泣着,但不肯停止催眠,因为新生的后果始料未及。

从催眠中惊醒重回现实,布罗伊尔倍感欣慰,不仅验证了尼采的“恋母”猜想摆脱了“爱恋”的迷思,而且庆幸于什么都没发生一切都还来得及。

“用意识去整合无意识”,布罗伊尔的人生看似像尘埃一般做着布朗运动,然而实际却是难以超越的完满归宿,至少与已在催眠中被验证过的人生幻想相比是如此。

布罗伊尔是幸运的,他可以以催眠的方式体验神秘的未曾经历过的生活,那么尼采呢?

【尼采:人生的终点指向孤独】在片末,尼采哭了,那是不会轻易示人的泪水。

他曾一度以为自己可以告别孤独,但却最终又深陷进孤独的漩涡。

就像布罗伊尔所说,课堂哲学和生活运用原本就是两码事。

尼采的哲学是犀利而悲悯的哲学,他痛斥社会道德与准则的流失,因为他看到了穷途末路的人类未来,这是连上帝也无法救赎的。

他曾试图拯救一匹马,在被马无情地踹倒之后仍站起身对马以礼相待,我想这也是他对整个社会所持态度的一个隐喻:我帮你,因为我爱你。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哲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周,鲍鹏山对他的评价是“眼极冷,心极热”,我觉得用这句来形容尼采也相当精准。

他心底的热度如此炽烈而不加掩饰,以至于灼伤了周围常温的人群,人们视他为无法沟通难以理解的另类,他就像查拉图斯特拉一般被普罗大众当作奇异的独角兽逐出视野,一个人默默忍受孤独。

但他,宁愿与孤独为邻,也从未妥协,因为他的心灵沐浴着神圣的“济世”之光。

这是成长在精神家园的他,而人毕竟是生活在社会网络之中的人。

离群索居、独来独往隔绝了他与社会的联系,减少了他与别人的正常交往;加之沿袭精神生活中的“高自尊”,他把自己的尊严高高悬置,神圣而不可侵犯,一旦对方有“进攻”倾向,他便拿起自我防御的盔甲予以反击——这一切理所当然地注定了人际交往中相互之间气场的冲撞。

尼采对“权力”有着相当固执的理解,那就是他渴望掌握人生的主动权,他不愿接受催眠就是出于对“让渡权力”的恐惧,在他的爱情观里这样的逻辑同样适用。

他希冀得到爱情的滋润,与莎乐美的相识相知是他人生中一段最美的邂逅,于是他在第一次约会时便激情澎湃地跪膝求婚,不料遭到断然回绝。

对于这段感情的挫败,与其说是囿于他对莎乐美动机的错误理解,还不如说是当他心甘情愿开天辟地交出“主动权”而被拒之后受到重创难以重振旗鼓,就如同当面遭人掌掴一般颜面尽失无地自容。

所以,直到最后,当布罗伊尔医生幸运地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方法找到了人生的平衡,与此戏剧般相对应的是,尼采孤独地踏上南下的列车,远赴无人识己的地方继续过着孤独的生活。

所以,尽管尼采的孤独是文人式的孤独、伟大的孤独——他和庄子一样,也是一棵在人类精神家园孤独守望月亮的树;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的孤独又是苦行僧式、西西弗斯式迂腐的孤独,对“权力”的固着遮蔽了他对于“权力亦可流动”的见解(正如“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更何况与生命、与永恒的历史相比,“权力”又是一个多么短似惊鸿一瞥的东西啊!

如果人生只是一张草稿,我真希望尼采可以绘出无数张更加灵动的图景。

***********************************************人生若只是草稿,我们便随时有机会修正它,但这个假设终究经不起事实的追问,我们也大可不必为此嗟叹,因为只要是不断审视的人生,都是值得一过的人生。

 5 ) 当尼采哭泣:谈话疗法的开端

这个电影里有一个谈话疗法,现在的心理治疗里面应该满常见的了,比如《无间道》里的梁朝伟因为做卧底很有压力,经常需要到心理医生陈慧琳那里去倾诉一番。

电影里的1个多世纪之前,谈话疗法还是个新兴事物,名女人莎乐美请心理医生诊治尼采,用的就是这么时髦的事物。

不过梁朝伟很可怜,不敢说真话,那治疗的效果一定大打折扣。

可是,心理医生和尼采在这个治疗过程里,都有机会被催眠,倾吐心声,而最终获得了生活的平衡。

这个电影的魅力在我看是两个人的谈话,非常思辨,是完全靠对话推动的电影,这些冲击灵魂的对话,令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主人公们总在探讨着信仰的大话题,从不厌倦,也永远不知答案。

类似这样的电影,还有《日落之前》,《日落之后》。

都是在他们的对话里感觉到无穷的魅力。

心理医生以交换自己的困扰,换得大哲学家敞开心扉。

心理医生的困扰是爱上了自己的女病人。

早年梦想一经实现,人就有点不知好歹——通常是这样,美满家庭突然变得乏味,心里蠢蠢欲动——如此老生常谈的悲剧令我至为厌倦,人怎么总是这么愚蠢,于是心理医生以为和那个女病人一起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一次催眠的谈话疗法成功之后,心理医生才发现妻子才是自己的所爱,而决定好好过生活。

说起来尼采在给医生话疗的时候,特别清醒又睿智,这让人非常觉得有一位哲学家做朋友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不管他是不是过着极为孤独的生活,把生活过得极暗淡,但他的思想那真是闪耀着火花,而看生活洞若观火,旁人一下子就有了明灯。

治疗别人的时候也被治疗,这就是这两个人的关系。

这也是生活里我们彼此可能会有的一种最好的关系。

有一个镜头我印象很深,尼采站在钢琴上,指挥着空气如痴如醉,莎乐美赶来惊惶不已。

那演员演得过于做作,但是这场景还真是喜欢。

陷入一种迷狂的状态,那是属于尼采的快乐吧。

莎乐美这演员演纽约曼哈顿或是欲望都市一类都好,这里却是过于现代了,没有古典内涵,即使是那个时代的先锋,也不是这种气质,相反,心理医生的女病人很有时代感,洋溢着古典的温情。

 6 ) How to live otherwise or if it's possible at all

我们很难说清到底是医生勇敢还是尼采勇敢。

他们通过不同的路径各自看清了人性,婚姻,爱情和欲望。

在帮助对方的过程中也帮助他们认识了自己。

人这一生看似漫长,但其实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们选择的人生。

除了在梦中,我们永远无法知道how it feels to live otherwise。

无人阻止我们做尼采亦无人阻止我们选择幸福并相信我们选择的幸福。

成就和幸福感是两回事而两者绝不矛盾。

选择了绵延而悠长的幸福感我们就必须放弃无时无刻迸发的激情,而激情四溢的人生永远是危险和缺少幸福感的。

选择在激情里埋葬和为幸福感献身都是需要勇气的。

也许现代社会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等同是可悲的构建,但就像宗教,它绝不是偶然而是人类社会长期共同选择的结果。

我们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但我们可以选择幸福并苦心经营,在为我们爱的人和事付出中终老一生。

如果可以,我会选择做医生或者佛洛伊德,观察领悟纪录和研究别人的生活,虽然有时他们因为投入过深而痛苦绝望但他们终究不是尼采亦不会做尼采。

但无疑,这个世界需要尼采。

 7 ) 当尼采哭泣

“千帆”组织的一场电影,我莫名而去.是播映[当尼采哭泣].进来也看到”千帆”自己对自己的思考,很桎梏地在怀疑自己的想走的路与正在走的道路上的冲突,乃至想法较单一化,刚好这样的一部影片或多或少能帮助或是警示自己思考的方向与定位.也能起到一些作用的.入场时我迟到,因此留低座位时已经开播了一小节.但约莫能理解出个大概.影片开初的时候反复地提到一个词:整合.是因为医生布雷尔是抱着一个目的性去治疗大师尼采.但可能只是尼采当时的名声噪起,而非了解而不能治愈.因此,布雷尔需要整合,整合尼采存在式的诗歌般地思想,以利于对症下药.而一开始提出的,也是当场被预言为现代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方法:谈话治疗.而整合的具体对象是在于对行为准则的整合.即产生出一套可循的路子.就如现在的律法,指导方针,SOP等.都可以这样来归类.继而是在治疗开始时候对事情的发展做不断地假设.即不断地切换镜头,更换场景.在这方面没有影片[罗拉快跑]做得好,后者对于假设的切换能做到很纯粹地重演情节.而该部影片采用的也是纯思想假设,就是不抱目的性地假设,不会为着结果的更好方面而去假设,亦不会朝着结果的反方面去假设.只是在于事物的表象展开,对发生的状况进行场合的变更,或者是年龄段的变更.从而冲击大脑中的思想变动.这一点,很像王小波先生的作品文章.进行反复假设,演绎,再假设,再演绎.因此过程非常之精彩.影片中采用的音乐更多的是交响乐,因为播放单一音乐时的背景人物往往只是1-2个人的场景,而争执与吵闹预示着音乐是能激起某种情绪化拨动的,而交响乐的存在则让较多人数的情绪整合.就如尼采疯狂地指挥着挥瓦格纳音乐的场面,他表现很极端.可能是瓦格纳的音乐是极度受叔本华先生的思想影响,而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而更甚的是尼采自己本身就是当时反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激昂的演绎场景可见一斑.影片中还提及到的一种治疗方式是对现实进行否定.就如对自由地思考.布雷尔医生就一开始就自问,如果像尼采这样活着,没有家庭,没有责任,那能给他的定义就是自由.后来布雷尔也有直接向尼采讨教关于自由的问题.直到布雷尔自己离开现有的家庭.因为他也将自己的生活现状进行着否定.看片的时候我想起着 The Eagles 的歌曲[Desperado]“And Freedom, oh Freedom well, that’s just some people talkin’ “,不禁自己对自己笑了一下.以上这些是当场写下的零碎.无耐着观众有人吃面,有人凌乱地唠嗑.我没看完结尾部分径自退场.想起”千帆”近来不断地重新审视着自己,想起自己曾站在起跑线上(也没有去和别人抢着争先),却往着自己曾经看到的道路上一度跑偏.而后又看到他的关于[当尼采哭泣]的影片评论,不禁黯神起来.我以为的精神领域的研究在于对人,对事物表现状态的分析,而非对心灵的分析,因此那在一定高度时无章可循.但可以做的是揣测他人的心灵,夺度他人的想法.这,即可进行精神分析和研究.因此,在这个领域,自己对自己的深层次的思考也是需要避讳的,是禁忌.你无法想象着自己需要的终极关怀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因为人类探索自身的方向之一也无非是”人从哪里来,为什么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至于我自己今天晚上吃什么当然是可以自我商讨的)回到影片中去,弗洛伊德的出镜让我冷不丁了一下.因为我对他的理解执着与他对”性”高度的认知.包括他创立的”自我,超我”等意识.而我谨记着的他的思想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机来源于对性的探索.这可能是他理论的最高高度,所以我紧紧抓牢的是这个.影片中弗洛伊德的学生对尼采进行催眠,一并同事提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概念.这对于存在主义的尼采来说是很大的冲击.意识的存在性与尼采土生土长的存在观点能较融合,但是无意识的状态出现后不断地冲击着意识状态生活,也同时冲击着被催眠状态下的尼采.这…我偏执地想到这里面有着寓意,但我说不出来.想起影片伊始,布雷尔要求尼采给彼此相互治疗的时候,尼采说着:我只是个文人,但不是医生.我嘴角微微翘起.来源:http://net.hiing.net/2010/08/when-nietzsche-wept/

 8 ) When Nietzsche Wept

这是我的小感,因为人生阅历的缺失和对痛苦的感受有限,看电影的感受往往也只能映射到自身发生的一些事情上。

尼采的哭泣是否体现了人类对于人性抗争的艰难甚至挫败?

尼采始终活于自我的幻想中,用语言,用行动,用意志,渴望体现自己是无限自由的,不受原始的欲望的束缚,甚至连友情都没有,多么自由。

即使在他真的遇见朋友,也愿意暂时屈服承认这是友情,他又选择了离开,选择了陌生,因为一旦他接受了熟悉,便是对自己所有思想的背叛。

瓦格纳背叛了他,似乎所有都不是那么迫近的,生命于他是自我,所以思想的亲近是他活着的潜在支撑。

所以,思想是不会背叛他的。

他是得到了快乐,也确实享受着自由?

却为何摆脱不了孤独?

为何人还是会觉得孤独,不断地抗争,与内在,激素或者某种结构,那些构成人的根本的东西在抗争,快乐不能是整份的,而且痛苦越来越激烈,最后陷于疯癫。

超人?

我倒是希望那个医生离开他的家庭找到什么新的,当他说生命只有一次。

最后却是领悟到既在的才是真实的幸福。

寻觅新的应该不能与逃避等同吧?

可惜,在这里和在那里,都是生活这一件事,有什么区别?

嗯,在电影之前的这段时间,我也思考过,但是就像那个医生妻子所说的,陷于词语是愚蠢的,生活还是充满希望和愉悦的,只有你不愿屈服,心里是骄傲的,不想这些,真正实现快乐的感觉,一切思考都是多余的。

最近突然觉得,语言是最没有用的东西,实用主义才能帮助你回答人生的难题。

09.07.14

 9 ) I only have one life……

-Free them? this is madness. -Suddenly i find that i'm old.I am facing death without having lived my live!-Since when is there your life and my life?We made a convenant to share our lives.Leave if you want.But not until i tell you about the cruel joke of freedom.I wish i had your freedom,Freedom of a man to obtain an education,to choose a profession.I wish i had the vocabulary,the logic to express just how foolish you sound.

 10 ) 尼采式的生活

无意中突然就看了这么一部电影《当尼采哭泣》,出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IrvinD.Yalom的同名小说。

全片主要讲述了著名医生布雷尔接到一个叫莎乐美的女子的会面邀请,请求其治疗患有严重偏头痛且有自杀倾向的著名哲学家尼采。

于是一场奇怪的治疗就开始了。

尼采及其孤傲而具有攻击性,使布雷尔所谓的谈话治疗难以进行下去,所以布雷尔向尼采摊开心扉,并假意需要尼采的帮助,希望以此获得尼采的信任。

但是随着谈话治疗的进行,布雷尔发现自己对尼采的依赖性愈发的强烈了。

自己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直到最后尼采才真正的谈了自己的状况,留下了眼泪。

“孤独存在于孤独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这是布雷尔最后对尼采所说的。

无疑,尼采是一个怀有深切孤独的人,他的孤独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的理论,尼采哲学在他的时代是很超前的,而作为其本人自然承受着这份来自觉醒后的深切孤独,而这孤独渗入他的生活把他和周围人隔开,使他对生活有着很大的冷漠感。

美丽的莎乐美显然被哲学家的独特气质所吸引,也使尼采对她和对生活有了新的亲近感,但是莎乐美的拒绝显然使尼采受到了极大地伤害,她与瓦格纳(尼采好友)的亲近同时也使尼采觉得周围的世界深深地背叛了他,从而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布雷尔的生活显然很有条理,但是潜藏在表象之下的是他对女病人贝沙的性幻想,这件事深深困扰着他,并且影响到了他的生活。

他对贝沙怀有愧疚之情,同时对他看似富足实则缺乏激情的生活产生了厌恶感。

在治疗中尼采显示了极大地强势,因为在对世界的认知上尼采显然是大师,在尼采的帮助下布雷尔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困惑。

在治疗结束时尼采才讲出了自己的烦恼所在,脱去了自己的孤傲背后的沉重。

但是尼采并没有走出自己的困惑,因为那是一个哲学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显然不是布雷尔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

影片实际上是探讨了存在主义的哲学和它对心理学的影响。

通过布雷尔的危机讨论了死亡,自由,孤独和人生的意义。

对于尼采,孤傲使他特立独行,使他获得了真知灼见,但是同时也使他的生活一片混乱。

哲学家大多是孤傲的,但是他们也常常因为孤傲而被生活毁灭。

自由与孤独常常相伴,但爱与理解却常常并不同时存在。

很多时候爱都是盲目或虚伪的,是人性的驱使,矛盾的并存。

一如尼采深爱莎乐美但并不了解,莎乐美以为自己理解尼采,实则不然,她只是被吸引而不是理解。

当莎乐美在医院里找到了尼采,看到了处于癫狂中的尼采拿着指挥棒,站在钢琴山,在幻想中的音乐中大骂瓦格纳时,其实她才开始对尼采有了一点点的理解,但理解了就不爱了。

爱并不来源于理解,理解也不能通过爱获得。

尼采说“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

”“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

”在生活中,拥有常常是苦难的来源,而虚无却不是解决的办法。

减少依赖,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

生活中常常需要很多的代价,但常常不知道自己是否负担得起。

承担得起自由的代价,就不要妄想虚无的假象——被爱与被理解,都是人们制造出来的虚无的形式主义。

存在主义是残酷而真实的存在。

这是悲剧吗?

我不知道,但这就是存在。

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本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所以尼采救得了布雷尔,但解不开自身的枷锁,尼采早就洞察了这些,他是真正的大师。

现实中的尼采和莎乐美有过短暂的爱情纠葛和瓦格纳有过深厚的友谊,但是在对艺术和哲学的追求中最终使他们走向决裂,在把自己的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寄给瓦格纳后两人彻底不相往来。

1889年在都灵的大街上,尼采抱着一批正在受虐待的马的脖子痛哭,最终失去了理智。

尼采的眼泪,从来都不是因为爱,从来不是。

《当尼采哭泣》短评

与尼采无关

6分钟前
  • XD
  • 较差

Get到了尼采的孤独。大师不好拍。用很常规的电影语言表现心理分析,对话填哲人思想。节奏较快不拖沓。不知道换其他导演会怎么拍。

8分钟前
  • Yixin ZHANG
  • 还行

太多场景布置的像话剧,剪辑和故事情节也是分裂式的... 书的原作好看多了... 可能编剧加导演就是想营造一种生活就是虚幻的、充满对抗哲学的氛围,但愿是我看不懂而不是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以哲学为旗号的烂片...

9分钟前
  • JomiNeverDies
  • 还行

产生了一些共鸣,因为没有读过尼采的作品,所以把重心放在了熟悉的心理分析的部分。欲望与道德的矛盾,自由与现实的两难。也许最好的方式是直面欲望找到欲望的根源,重新审视现实,在现实中找到自由,以新的自己来面对现实生活。

10分钟前
  • 孤树傲海
  • 推荐

孩子有永远含住奶嘴的愿望

14分钟前
  • 徐友惟
  • 较差

撒旦怎能赶出撒旦

15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拍这个人物这种题材真是太不讨好了。。怎么拍也拍不出人家大哲学家的内心戏吧,不是夸张荒诞和磨磨唧唧就可以了的是不~不过有趣的是把几个历史上牛逼闪闪的人物聚集到了一起!费罗伊德在这里好像一个打酱油的奶油小生!

20分钟前
  • 磨剪子嘞锵菜刀
  • 较差

拍得也太对不住作者了...

21分钟前
  • malamala26
  • 很差

……不过是披着尼采皮的精神分析……听到弗洛伊德对布罗尔说,他(尼采)将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那种方法以后会变成科学的时候,作为一个了解现实的观众不得不很不厚道的笑了……

23分钟前
  • 悦竹风
  • 还行

制作粗糙了些,但不恶俗地有趣。穿插小段卡门的歌剧是亮点。

25分钟前
  • Canto
  • 还行

最近看到的最棒的电影了,不是技法,而是表达,关于情欲、友谊、童年、心理分析、哲学、社会生存、生命、家庭生活、爱情,每一维都扩展了高度和宽度。感觉电影时长还可以起码多上十分钟。

29分钟前
  • 张菩菩
  • 力荐

在天津回长沙的火车上看的 并不是史实的真实还原吧 不过还是引用了相当多尼采的语录 简单粗暴点的说 这鸡汤味道儿不错 是因为有这书然后偶然发现了这电影的 里面的佛洛依德真帅 但是尼采对于女人的一种偏见还是不敢苟同 谈话疗法在现代还是很流行的呢 接下来准备读 如是说

33分钟前
  • Coraline
  • 较差

我们每个人都有病,犯着不同的病,我能决定谁对,谁又该要沉睡。讨论不能解决,在永无止境的夜,关掉你的嘴,唯一的恩惠。

3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漏洞百出 迷恋尼采这么久绝不能忍受被拍成这个样子!!那个爱因斯坦造型怎么回事儿!!

37分钟前
  • DrBigglesworth
  • 较差

得看书,电影看不进去……Katheryn Winnick演的莎乐美是亮点

42分钟前
  • Vale Sail
  • 还行

心理治疗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糟心。痛苦在于事情并不是你一味的去解决之后就再也不会发生,还是会不断的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痛苦也会伴随而来,并且每一次都会吞噬你的心智。这些是我目前痛苦的根源。寻觅解决之道,目前看来并没有太好的办法。某些定义,我越来越模糊。

45分钟前
  • 泥嘻嘻
  • 推荐

那不是我想象中的尼采~Sorry~~那也不是我想象中的莎乐美~

47分钟前
  • 镜中的Alice
  • 较差

哲学中最无聊的就是心理主义!

50分钟前
  • 免費
  • 力荐

把那个时代这几个风云人物的碰撞放在105分钟里多考验功力,电影本身不好看,可算扫盲。部分潜意识的视觉化太也粗陋,让人出戏。

51分钟前
  • 小东邪
  • 还行

神马乱七八糟的><意识流 胡编乱造

55分钟前
  • 衣我华裳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