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航海和达伽马哥伦布航海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家是从经济利益出发做贸易占土地的,而三宝公的航海集团就有趣了,是被派去宣喻天威(这天朝心态也是没谁了到今天也似曾相识)顺道找朱允文的😅(靖难之役后,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朱棣在自己正统性这个问题上太过偏执,出发点就有问题,注定了他的短视)。
纵使明朝海军那么有实力,即便在日落西山的明末也轻轻松松击败了荷兰海军,造船技术也是牛逼,但还是被迂腐的儒家思想禁锢错过了伟大的航海时代,人家工业文明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了,而我们还是小农模式。
直接导致了两三百年后被疯狂侵略屈居下风,直到现在也没能完全和世界趋同。
读书的时候去里斯本旅游,到过当年达伽马航海的起点罗卡角,记得海边立了一块非常巨大的石碑,面向大海仿佛还能感受到五百年前那批商人和冒险家的铿锵激越。
事实上达伽马出发可是比郑和整整晚了一百年,想到这里真是无限唏嘘感慨,凭什么我们就错过了呢[awsl]当然现在我们都是几百年后的上帝视角看待这一切,谁又能保证一直做的是正确的决定呢,也许闭关锁国在我们看来非常愚昧,但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统治者有自己的思量,说白了还是时也命也运也。
因为突然对大航海感兴趣,找来这部剧看,没想到朱棣是这部剧的主角。
首先惊讶于刚开始的剧情居然和《雍正王朝》很像,尤其是姚广孝一出来让我想到乌先生,而且情节非常紧凑又引人入胜。
接着被剧里的台词震撼到,这个编剧太厉害了,能写出这么强的古言台词,虽然不是都能明白,但是真的很棒,每个配角的台词功底都好强。
再后来发现唐国强老师扮演的朱棣真的很有说服力,很符合一个行伍出身,有勇有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内心复杂的皇帝形象,而且有时候又加入了他的个人特色,有点儿可爱:一般是在和大臣们吵完架,看得我精疲力尽的时候,他一吹胡子瞪眼睛我感觉立刻不累了。
看完以后有一些感悟:原来古代的言官大都这么迂腐,读了圣贤书,为了自己死后的名节,可以带着老百姓集体饿死也不自救。
原来中国从明朝开始就已经闭关锁国到这种程度了,以前一直以为是清朝开始的。
原来航海图就这么没了,永乐大典后来也没保存多少,这些让国人骄傲的文化遗产其实对中国的发展影响很小,为什么会这样?
另外太监真不容易,要做回一个男子汉,一个堂堂正在的人,不仅要有姚广孝这样的导师从小努力启发,还要时刻面对同事的言语霸凌,哪怕出海来到国外,也要面临价值观崩塌的挑战,郑和的故事是非常感人又励志的。
带着一些问题,我后来又找来有关的纪录片看,因为一部好剧就是不仅带给人艺术上的享受,还有很多思考,让人想继续去探究答案。
唐国强老师演的非常好,朱棣不仅雄才大略,而且非常会笼络人心,郑和小时候教他公道自在人心,让自己闯祸的儿子拜谢郑和。
张玉将军运粮没有准时,军中升帐准备军法处置,众将求情、继续留用既保留了自己的心腹,又卖了众将人情,更显得自己治军有方,简直是一箭三雕。
朱棣当了皇帝,不仅没有对付以前在建文时期出围困燕王方略的夏原吉,还不计前嫌、大大重用,甚至来他家里看望关心他的家境情况,这样的皇帝这样的领导谁不会为他鞠躬尽瘁、粉身碎骨!
这些细节山河月明里面真的少。
标题是吸引人的哈。
本人在B站刷到的,结果发现有两个电视剧名。
根据制片方介绍,《郑和下西洋》本来拍摄95集,原名《大航海》,后来随着剧名的更改,内容也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由95集剪到59集。
全剧一共59集,于我而言也显得有些冗余,如果没有耐心,很难看下去的。
前期剧情紧凑,朱元璋已经登上大位,朱标为太子勤政贫民,举国上下万众一心。
剧中多次提到朱元璋的剧情,杀旧臣锦衣卫立长孙朱允炆等等情节,但是唯独不见朱元璋本人。
全剧主要以郑和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历史的滚滚车轮为辅线,双线并进。
因为郑和下西洋是永乐朝的壮举,所以此剧的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在描绘永乐朝的历史,故而许多网友提议此剧可以改名为《永乐大帝》。
实则不然,因为此剧中下西洋的剧情实在是太多太杂乱,如若不删减部分下西洋的情节,还是原来的剧情比较好。
剧中前期主要是聚焦郑和与朱棣双主角的发家成长史。
一方面朱棣平漠北,战功赫赫,引来朱元璋的怀疑,朱棣不得不隐忍退让、避开锋芒。
而后遇见传奇和尚姚广孝,史称黑衣宰相,野心家与阴谋家的碰撞,两个人cp感满满,开始了传奇的人生,改写中华历史。
皇孙朱允炆登大位,频繁削藩杀王,朱棣见招拆招,与和尚暗中谋划,靠着800勇士,最终登上大位。
另一方面,我们绝对的主角马和,从云南被运往南京(明统一云南),阉割成了太监,后来进入燕王府。
他凭借着机智、勇敢、忠心,并且不断地背黑锅,获取了朱棣夫妇的信任,姚广孝更是收其为徒,随后开启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本剧中期朱棣登帝,年号永乐,他开始大刀阔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下西洋、迁都北京(改北平为北京)、疏通运河、编撰永乐大典。
朝中的大臣皆为儒士,遵循守旧的思想与朱棣的新政不断发生碰撞摩擦,最终大臣们也慢慢接受了朱棣的政策。
而剧情对下西洋这一措施得描绘又是重中之重,必须得点题呀。
另一方面,郑和主持航海大队,于万里汪洋大海中航行,与海盗陈祖义斗智斗勇,期间与几十个国家结交建交贸易通商修筑港口等等,当然期间还与好几个国家发生了流血摩擦事件。
最终郑和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让事情变得美满。
剧中后期,历史这边把主要剧情交给了朱棣的两个儿子,太子和汉王不断地争权夺利,结党营私,而朱棣则是借此敲彼,对汉王不断地容忍宽容。
太子却不断地逼迫汉王露出端倪,从而好赶尽杀绝。
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废除下西洋的国策,修养生息与民。
另一方面,郑和的事业越做越大,大航海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商业贸易做的很好。
最终因朱棣死去,航海计划不得不停止,郑和愤愤不平,隐忍不发,等待机会。
剧末时期,短命的朱高炽积劳成疾又加上肥胖三高亦或是纵欲过度(剧中没有给出朱高炽死亡的任何情节原由),做了10个月的皇帝就走了。
朱瞻基继位,又开始支持郑和下西洋,并且平定了汉王的谋反之路。
另一方面郑和也开始了第七次下西洋……。
反派剧情:郑和这边是吴宣,不断地跟郑和作对,企图夺权。
期间投靠太子又投靠汉王,横跳于权势之中,最后一集被正法。
此人是典型的小人形象,早期贪污成性,被关押。
朱棣起兵时期,建文皇帝委以重任,吴宣又因为钱财背叛了朱允炆。
随郑和下西洋时跟郑和三番五次作对,被感化被流放,痛哭流涕痛改前非,最终还是选择了背叛。
活脱脱一个贪财、不忠的形象。
朱棣那头是徐皇后的妹妹,小姨子徐妙锦,初次见面小姨子就责骂朱棣。
后来朱棣成了皇帝,小姨子还是跟他作对,朱棣虽然生气,也不敢杀她。
因为朱棣和皇后实在是相敬如宾恩恩爱爱,皇后去世,徐妙锦便留在了朱棣身边,侍奉朱棣。
这个时候,徐妙锦才慢慢的对朱棣不反感,并且接受了朱棣的所作所为。
朱棣对她也是信任有佳。
剧情还加了很多她的剧情,每逢危难之际,她在朱高炽、朱高煦、郑和、朱瞻基之间不断地游走劝说,多次挽留事态的严重发展。
史料方面不知真假,迎合剧情才是真的吧。
还有大臣夏元吉、太监黄忠,这两个人也可以说是暗中跟朱棣一直作对。
最后为主角朱棣的人格魅力所感化。
道具:规规矩矩没有大问题,包括宏大的场面,两军交战,城墙喊话的大场面都比较震撼,只是大西洋的场景确实不好搞,合成背景严重。
一些海外小国的建筑,有些过于简略,甚至是搭的草棚,可能真是史料也如此吧。
服装:明朝的服装还是千篇一律,倒是海外藩国小国的服装让人眼前一亮,什么头巾、缠布、羽毛、弓箭、赤身裸体、动物毛皮,啥服装都有。
配乐:背景音乐太多了,每次重要场景、主角讲话、重大事件,背景音乐说来就来,有点强行感化煽情,删减一些会更好。
海外藩国的背景音乐还是不错的,浓浓的异域风情。
演员演技:全员基本在线,没有什么人出戏,比起如今的大部分新生代强了太多太多。
唐国强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牛。
致敬《雍正王朝》:剧中永乐皇帝的大部分剧情与雍正王朝似曾相识哦。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致敬雍正王朝呢?
首先雍正和朱棣都是唐国强主演。
哈哈,这个不算哈。
其次,雍正和朱棣都是两个儿子在争夺皇权,雍正王朝里边是宏时和宏历,郑和下西洋里边是朱高炽和朱高煦。
最后,雍正和朱棣身边的贴身服侍者曾经都不服从于主子,最后都被唐国强老师饰演的主角给感动,最后誓死追随。
乔引娣被雍正抢过来当贴身仆人,黄忠曾力求一死以追随建文帝,也是被朱棣给强行安排在身边。
哈哈哈哈哈。
关键是主仆之间还加了很多戏,谈心、交心、甚至是一起用餐等等。
那我们就来查一查吧。
雍正王朝马骁是联合导演
郑和下西洋导演是马骁好家伙,原来郑和下西洋的导演,早些年就是雍正王朝的联合导演呀,怪不得,疑惑已经解开。
郑和:为什么你仅仅要为了几句话就跟别人决斗呢?
奇亚:因为对方侮辱了我的祖先和荣誉,我要为了自己的祖先和荣誉而战。
郑和:那你的家人怎么办呢?
奇亚:我的家人会为了我敢用生命捍卫荣誉而高兴。
奇亚:身为大明使者,您的妻子和孩子一定为你感到骄傲吧。
郑和:我是个太监,没有妻子和孩子。
奇亚:是谁把你变成了太监,你为什么不找他决斗呢?
郑和:是我的“恩人”
感觉吴宣这个角色不简单,可以说我是一直抱着急切希望知道吴宣往后的发展情况这样的心情才继续看这个电视剧的。
从吴宣第一次出场,建文帝恢复他的长江水师将军之后,他和一个老部下先是在别人面前演了一出杀鸡儆猴的戏,之后又顺手牵羊把老部下砍了。
吴宣做这些的时候的语言、表情是“举重若轻”,让人一下子就深刻感觉到此人的真阴险、真小人、真厚黑。
此后,下西洋之前,在商议由谁担任大明正使的时候,曾有大臣举荐吴宣,当时我就很吃惊,感觉此人真的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只是人品不好。
结果被否决。
之后有一段时间除了拜访汉王之外,吴宣再没有出镜,但当那一集出海送行时,竟然发现吴宣出任副使,第二把交椅!
虽然不排除汉王与皇长子争权的因素,但还是让我感叹,此人若非有一定真才实干,断然不会两次被提拔出任重要职务(建文一次,本次一次)。
之后在海上,郑和在处理吴宣之弟和一位太监失职之时,吴宣听到郑和从轻发落其弟,有一个特写镜头,从头盔中流下一缕汗。
之后向郑和表衷心,让我的感觉其人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心服口服感激郑和。
但后来此人一再反复,令我一再看走眼。
另外,吴宣之弟被海盗杀死之后,吴宣报酬心切,被郑和安抚下来,其后再没有表现出要报仇的感觉,甚至在鲁艾岛被陈祖义擒获,意图拉拢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一点蛛丝马迹。
我感觉如若是其弟不是亲兄弟,则初登陆勃泥国发现尸体时的表现应该有些过头了。
若是亲兄弟,则被安抚暂缓报仇后直到鲁艾岛的表现有点缺失,让我感觉郑和也太不体恤下属,吴宣也太没有手足之情了。
总是,吴宣这个角色让我太琢磨不透了。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0619167122145.html明朝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奉命下西洋;宣德八年是他最后一次出海,但是郑和病逝于海上,令人十分遗憾。
七次下西洋,途经太平洋和印度洋,郑和的船队拜访了36个国家。
这次下西洋活动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一次海上航行。
……
因对郑和七下西洋十分感兴趣,断断续续一个月看了这个59集电视剧。
历史剧脱离不了宫廷内斗,此剧其实重点在说朱棣,尤其是靖难之战役的前后事情拍的很精彩!
郑和下西洋前期描述不错,后面有些草率,但基本了解了下西洋后几个主要事件,也许是后期尤其是清朝禁海之故吧,对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不全或篡改,编剧也无法写下去,里面如吴轩、太后妹妹等角色安排实在牵强。
但不可否认的是,剧本台词很棒,服装也很好!
唐国强、罗嘉良等主要演员演技爆满!
感觉郑和(马和)的心胸像海一样大,他说不杀亚烈是为后世子孙积福,不想让两国的后人都活在仇恨和战乱中,杀了他两国会变成仇敌,为后人着想,我觉得就凭这件事这句话这部剧应该得个奖才对吧!
不过错误的一方也要意识到错误改正过来,不然一味地宽容没什么说服力(凑够140个字!!!!!!!!!!!!!!!!!!!!!!!!!!!!!!!!!!
)
很小的时候爱看《西游记》,其中有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玉皇大帝和唐太宗怎么由一个演员扮演?
难不成是经费有限,实在没法再多请一个演员了?
后来不记得从哪里听到一种说法:按照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玉帝和人间的皇帝永远保持着一个模样。
知道这个后,我便开始感叹,玉帝果然是神仙之王,因为按照另一种传说,天上一日等于地上一年,这样算来,玉帝至少每两个月就要变一下身,要是碰到命短的皇帝,说不准要一天换上两三次,跟我们平常人换衣服似的,这种艰苦卓绝的工作一度让我对他老人家肃然起敬,全然忘记了他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的怂样。
时光荏苒,一转眼好多年过去了,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版的《西游记》还在电视机里翻来倒过去不厌其烦的播放,但我已经不愿再多看一眼。
另外,其他的几部电视剧也让我开始对玉帝重新的鄙视起来……这几部电视剧包括:《贞观之治》《大唐歌飞》《郑和下西洋》《江山风雨情》《雍正王朝》等等,因为从中我发现一件事:原来古代的皇帝长得都是一个模样!
不同的仅仅是他们的发型和着装而已。
这也就是说,玉帝根本就没有如孙悟空一样72变的能耐,甚至连当代的G奶天后、范BB、韩国棒子都比不上。
且看这位冒牌天神是怎样应付我们的:唐太宗时他留的是山羊胡子,轮到唐玄宗当政,他的山羊胡子依然,你甚至找不到一丁点他爷孙俩长得不一样的地方;到了明成祖时就弄了个闹腮胡,皇太极时扎个辫子,再把下巴上的胡须剪短点;最后登基的是雍正,这回轮到曾祖父和曾孙成双胞胎了。
这就是我们河蟹的影视剧呈现给我们的河蟹无比的景象,你还可以继续往下联想——我是说六七十年前的那位,别以为你在嘴角边贴颗痣,我们就认不出你,你的眼神已经出卖了你,瞧你那贼眉鼠眼、从不拿正眼瞧人的表情。
今天我要说的是这部《郑和下西洋》,毕竟是刚上映的,凡事图个新鲜。
当初之所以看了这么一部电视剧,盖因那段时间央视少儿频道每晚九点二十都会准时播出我的大爱《海绵宝宝》,为了熬时间,我便没轻没重的看了一下这部电视剧,值得一说的是,等《海绵宝宝》播完,我就没再怎么完整的往下看它。
先不说具体的细节,这部作品本身的立意就有问题,歌功颂德也就罢了,关键是歌颂的对象实在太不靠谱。
朱棣力挺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真的如电视剧里所说的那样,是为了继往开来、沟通世界吗?
当然,郑和下西洋的积极历史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样的,它的消极历史意义、或者说它的局限性,也是不言自明的,而在这么一部号称巨制的作品中却丝毫没有显现出来,这种一味的拔高,让朱棣摇身一变俨然成了一位改革开放、眼光深远、孑然独立的历史伟人。
据我所知,朱棣当时力挺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为了给自己长脸,满足所谓“天朝上国”盛世明君的虚荣心。
总之,我宁愿相信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名正言顺,他这个皇上当得一点问题都没有,也不会相信朱棣是个力推对外开放的急先锋。
我们的导演历来喜欢舔屁沟,只是没想到这回他们连古代人都不放过。
郑和下西洋,终究只是一种官方行为,折腾了七次后,给当时中国带来的唯有“万国来朝”的假象,还有巨大的贸易逆差。
我说错了,这根本就不能称为贸易。
电视剧里说,郑和下西洋最后的偃旗息鼓,是因为朱詹基、也就是朱棣的孙子魄力不够,但这和之前交代的剧情完全矛盾,在此之前,朱詹基一直都被描写成一个雄才大略的少主,完全称得上是小朱棣,忍辱负重的能力甚至比他爷爷还要强,但直到最后,郑和一等人简单潦草的一句话便把之前那个一直都很高大的形象突兀的压低了,这种处理方法不啻于自己扇自己的嘴巴,更严重的是,这使得大家最后不是在为下西洋大业的功败垂成惋惜,而是开始无限的怀念起朱棣,性质完全的变了味。
朱棣虽然死了,但所有人都在张口闭口的先帝,跟招魂似的,朱棣阴魂的影响力倒是比生前还要大了。
可是历史上的朱棣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还是作为现代人的导演刻意编造起来的?
我们都应该知道,闭关锁国的政策由来已久,随着历史的发展,持有破除海禁想法的人也开始出现。
朱棣是个人物,干了很多大事,但绝不会是这种人,他自始至终也没有让民间的老百姓下海。
唐朝除外,中国几千年里没有任何一个君主可以开明到破除海禁的程度。
据说唐朝事实上是少数民族政权,执政集团思想开放,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女皇的原因。
如此这般,一个想法在我脑子里蹦了出来:也许我们民族的骨子里历来就没有对外开放的因子,朱棣只是被后人立起来的一个牌坊,于是乎,清末的落后挨打便是我们根本无法绕过去的一道坎,是命中注定的劫数。
这部电视剧的导演似乎很想表达这么一种观点:如果朱棣之后的君主都有他那样的魄力,咱们中国就不会走这么多弯路了。
但我要说,如果真要那样,恰恰相反,结果会更加惨,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如果一直做下去,不等外国人来敲开我们的门,我们自己就已经垮掉了。
前几天看到这么一句话:“专制阶级引入先进科学的技术,只为专制服务,结果是更加的专制”,庚子之后清朝推行的新政便是实证。
所以我认为,这部电视剧拍错了,我们不应该赞扬这个所谓的壮举,我们更不能再来一次这样的“对外开放”。
王道不应该在我们影视剧里如此的大行其道,更不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王道,因为王道不是“旺”道,而是“亡道”。
至于细节部分,可以挑剔的着实不少,我随便说几个:1、朱棣说话根本不高昂,惶惶大义很是糊弄人,实则干瘪得要命,再加上雄浑的背景音乐冷不丁的响起,我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2、国外使节一看就是留学生,或者干脆就是新疆人,当然,这是个硬件问题,说让他们改进有些强人所难了。
3、姚广孝是从雍正时期穿越时空而来的的乌先生,没办法,谁让朱棣长的和雍正一模一样呢?
我很厌烦电视剧里安排这样一个点石成金的世外高人,不就是个狗头军师嘛,拽个屁呀。
夏元吉、解缙等抵制下西洋的保守派,表现的太过无能,像赈灾这样的事情,我就不相信这些名臣做不下来。
导演这样拙劣的处理,也只是为了人为地形成一种莫须有的对比罢了。
说了这么多坏话,再说几句好话,这也是我为什么没把它打成一星的原因:1、随着历史的发展,持有破除海禁想法的人也开始出现。
这种人只可能出现在民间,而且势力相当微弱。
带着美好的幻想,我愿意假设郑和就是这种人,他能在一个庞大的船队挂帅,并且直到现在,他在外国人的影响力仍然很大,这应该不仅仅是狐假虎威的结果,郑和理应有着不俗的人格魅力、能力和胸襟。
否则郑和的形象就太过不堪了,我还是不愿把他当作一个奴颜卑膝、一心讨好主子的奴才。
虽然剧中对朱棣的着墨太多,都可以改名为《永乐大帝》了,但好赖还是以郑和为中心的。
2、罗嘉良的表演中规中矩,曾经看到他还在一部大陆军旅题材的电视剧里出演过。
作为一个过气明星,作为一个在十年前本人很喜欢的明星,人家也要生活,混口饭吃不容易,所以我就不多说什么了。
3、剧中朱詹基和朱棣长的不一样,这一点值得表扬,玉帝这回要忙活一阵子了。
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如今的玉帝长的是什么样子?
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玉帝他老人家寿终正寝的一幕。
我的公众号
相处短短五天,暧昧氛围拉满。至少我们拥有过完整的回忆。老鹅能不能先从崆峒山上下来会儿,会拍多拍点?
克制又勇敢。主创们很厉害~
哇终于有词条了!ficbook上俄人写的同人文能有100篇了,怎么不算大热(x)俄人说其实有一丢丢吻戏被剪掉了。片子初剪一共有三小时,但制片说三小时没人看啦,剪成现在的成品。剧组特别穷,所以谢谢芬兰人支持⬆️
我想啊想……想年上女演员长得像谁,播到十分钟才想到Julie Andrews.
好好看😭 双女主的互动是主线,不算爱情片,但很多细节比爱情片还要浪漫。女主一长得有点像aloïse sauvage,走到哪儿都散发着姬崽的自由随性能量,一点点磨掉对方的冷漠和戒备心。她给所有人带以温暖,结尾的时候却只有她暗自伤心。她编导的儿童话剧没有得奖,评审团指责她改编的爱情故事剧本不适合儿童来演,而且缺乏情节起伏和冲突🤷♀️(在俄国播女同电影想必导演她也有类似的崩溃心情)然而我就喜欢这种叙事风格,不想要过多的抓马。结尾女一和孩子们谈心,隐喻双女主线,有don’t forget,remember的感觉了
好看好看求女同性恋们都去看!!!年上太美了😍😍😍😍😍😍😍😍😍😍😍😍😍😍😍😍
夏天要结束了,假期要结束了,她也要和她分开了。为了逗她笑,一贯严肃的她把面具放在她的盘子里。
「One Last Kiss」剧本和现实的穿插非常非常好,戏剧和电影的情节和真实的我们活的现实。海边的假期如耳边的一首歌,爱是耳边的歌曲。今后的日子里海浪扑上石子滩的声音还将不断回响。那些澎湃的短暂真实。你感受到活着的时刻。就着自己的垃圾俄语和讯飞听见勉勉强强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和她们回程路上的心境如此相似。
夏日戏剧节的吊桥效应。草莓酒、亚美尼亚婚礼、蛋糕上的巧克力面具、海边偷吻、“你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不要放生五千块买来的生蚝啊😭
跑到别人的婚礼,🧧还能刷卡…..
丰富的感情流动 不管是群像还是两个老师的塑造 假期结束了 戏剧结束了 但会永远记得这个夏天和你的眼睛颜色
三星半。传说中的三小时版本会不会更好。有无人来分析下海报。
草莓酒
夏天海边,为你的任性花掉五千放生的生蚝。闯入陌生人的婚礼吃饭跳舞,这是一场梦还是真实。假期结束后你还记得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3.0。
夏天不要结束让我永远记住你眼睛的颜色。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能够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为假期和夏天的流逝而哭泣,我们永远拥有这个夏天的回忆。她把生蚝放生回大海里,而她摘下蛋糕顶上的两张巧克力面具。经历了一无所获的戏剧节,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剧作。「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想到俄罗斯人对待感情也如此细腻啊,好喜欢拿下面具的戏,以及话剧和生活台词的互文。突然感动,今年看了好几部以前没怎么看过国家的电影,同一个世界依然会被共通的情绪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