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s a City,Fran Lebowitz: Si c'était une ville...

主演:弗兰·勒博维茨,马丁·斯科塞斯,Michael Alexis Palmer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剧照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2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4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5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6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4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5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6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7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8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9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20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剧情介绍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Netflix纪录剧集《假装这是座城市》(Pretend It' s a City)聚焦作家、评论家弗兰·勒博维茨,看她游走纽约,发表对一切事物的看法(“我充满了各种看法”),和她心中的纽约生活是怎样的(“纽约的千万人中,唯一一个看着自己在往哪走的人就是我。我要起草一份宣言,标题是‘假装这是座城市’”),有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勿忘我走戈壁的女人海猿2我亲爱的朋友们神奇动物管理员第一季首杀正直的候选人秘密三重奏避尘珠全球奇特运动之旅爱与魔法暹罗厨房库尔斯克绿色香水暗魔怨上甘岭是非医恋俏佳人不劳动者们日落之后主厨大人爱上我追梦疯狂青春迷失心途情何以归隐私保险箱全息游戏:恋爱世界西园寺小姐不做家务哦,至高的光无懈可击独立候选人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长篇影评

 1 ) Pretend it’s a city

1. Do I tend to look down at people? You mean, am I a snob? There are certain kinds of snobberies that I think are bad. Of course, those are not the kind of snobberies that I have. The kind of snobberies I have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you know, “Who is your father?”, “Where’d you go to school”, “Where’d you grow up”. It has to do with “Do you agree with me about this?”. That’s what it has to do with. Or “You think that? No.” Even though I know that people very frequently are very not irritated, it’s a too mild word, infuriated by me, it does somewhat suprise me. Because so what? Who am I? Am I making decisions for you? I’m not in charge of anything. I can understand being angry at me when I say things like, “People should do this”, or “it should happen”, if people thought I could change it. But if I could change it, I wouldn’t be so angry. The anger is I have no power, but I’m filled with opinions.

 2 ) “忍受”勒博维茨,或“忍受”纽约

流媒体网飞(Netflix)最近推出了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拍摄的七集纪录片《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Pretend It's a City)。

在剧中,斯科塞斯与观众一道聆听他的老友、评论家勒博维茨机智风趣的谈话,时常大笑不能自已甚至肚痛。

这部剧集七集之间没有任何连续性,因此完全可以乱序观看,如果意在休闲,你可以拿它来杀时间;如果你是一个严肃观众,拿它当作一部《警世通言》来阅读也未尝不可。

谈论这部剧集理应有很多切入点,因为它实在是涉及了太多话题,而每一个话题又都在勒博维茨妙趣横生的言语中变得极富吸引力。

不过,笔者倒想从一个最细枝末节的地方进入这部剧集——在每集结尾的片尾,斯科塞斯都引用了意大利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名作《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中最著名的配乐。

费里尼拍了一辈子罗马,斯科塞斯则是一个老纽约,如果说前者用《甜蜜的生活》讽刺罗马人60年代初期荒诞不经、精神空虚的生活,后者在这部剧中使用它的配乐,意图也是不言而喻的:斯科塞斯无疑是想告诉我们,纽约是一个故事很多的城市,也是一个浮华荒淫的城市,这点在他拍摄的纽约电影《出租车司机》里有着极其血腥而深刻的呈现,相信观众对此绝不陌生。

第一集当中,勒博维茨火力全开吐槽纽约:地铁肮脏不堪、房租高到吓人、行人毫不礼让,甚至找不到洗衣房……几乎没有一样能如人所愿。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起中国的北上广,因为勒博维茨所说的这些几乎就是所有特大城市的通病。

不过,勒博维茨在调侃了一通之后,仍然觉得纽约对她而言具有无限的吸引力:如果不在这里生活,又能在哪里生活呢?

如果追求的是安静和干净,为什么会来到纽约呢?

“我自己就是一个来自又安静又干净的地方的人,”勒博维茨说,但那显然不是她所期待的城市。

纽约的吸引人之处,于她而言,恰恰就在于它的喧闹、它的丰富,甚至是它的肮脏和昂贵。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在这里生活下来的,但我还是活下来了”,就在她说出这句话之后,台下传来一阵会心的笑声。

勒博维茨绝不是一个怀旧主义者,她从不觉得过去更好,相反她认为纽约根本不存在什么“永久性”,变化才是这座城市永恒的终极魅力所在。

历史在变化中得以延续和书写,不变只能意味着可怕的安静与死亡。

乍看上去,评论人勒博维茨就像一个女版伍迪·艾伦:同是纽约人,都是犹太人,都有一副伶牙俐齿,甚至连面相都有几分神似,而且两个人最大的相似点是他们都非常焦虑,尤其是勒博维茨提到自己有一次在山中寻熊的经历时,她几乎是完全下意识地进入了这个话题,然后开始讲述自己是如何抓住向导不放,以至于向导开始怀疑勒博维茨是不是在勾引他。

当然,勒博维茨完全没有这个意思,她只是害怕、焦虑,而且我们也都知道,如果此时换作伍迪·艾伦,他大概也会这么做,虽然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像他这么惜命的人压根就不会冒险出现在危机四伏的丛林里。

某种程度上说,斯科塞斯拍摄的纪录剧集,不仅呈现了勒博维茨本人,更是借勒博维茨梳理了现代纽约的城市建筑、艺术、时尚、思想观念史。

在这部作品中,他穿插了很多历史影像,包括电视节目、纪录影像、电影片段、宣传片、广告等等,这些影像通常都与纽约有关,很好体现了时代氛围和纽约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勒博维茨则是这些素材的中心,将纽约的过去与现在连结起来。

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集大成之城市,纽约聚敛了全世界无数人才和财富,这一过程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已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

如果说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第一大移民国家,那么纽约就是这个国家中最具代表性的移民城市:斯科塞斯的父母即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人,后来移民至纽约。

移民这一身份,注定这个群体对金钱和地位高度敏感,而这在斯科塞斯的作品当中也是时有体现。

相比意大利裔的斯科塞斯,勒博维茨的身份更加复杂,所要面对的社会环境更加险恶,看待社会环境的态度也无疑更加复杂。

首先,她是犹太人,在片中她提及自己曾经听到过对犹太人的歧视性话语。

其次,她还是女性,在剧中她表现出对纽约女性地位的深刻认知,比如她痛陈很多女性为了获得工作不得不和身在高位的男性上床,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斯科塞斯所熟悉的影视行业,也出现在几乎任何行业,比如餐饮业等等。

最后,她也是一名评论家和知识分子,面对资本,她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比如她用一整集来表述自己如何看待金钱,如何为了买房而伤透脑筋等等。

诚然,勒博维茨的诸多看法并不直接涉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然而她也的确并不以严肃著称。

一个很好笑的例子是,在一场脱口秀表演中,一名来自西班牙的观众向勒博维茨发问,自己被一辆警车撞到,是否可以获得理赔,勒博维茨表示在这座城里“几乎任何事情都可以获得理赔”。

尽管没有明讲,但此处显然暗含着她对美国金融和政治的批判态度。

也正是从这些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勒博维茨所描述的早已超越纽约本身,抵达整个国家和时代的文化荒悖。

在剧中,她提及自己对当下美国人极其重视养生非常不解,表示自己烟不离口,甚至在飞机上都要抽烟(结果当然是被“高声训斥”);她对当代美国人的诸种生活方式极为不屑,甚至对运动本身也极为厌恶:她完全不理解拳击这种“斗殴行为”为什么会成为一种体育运动并赢得那么多关注,相比之下艺术作品则更加持久,因为它们可以留存下来并不断被观看或者聆听。

而在提及艺术时,她指认美国社会当中,艺术往往成为金钱和地位的花边。

“在拍卖会上,毕加索的画作出现时大家沉默不语,落槌之后大家却疯狂鼓掌,这难道不是意味着金钱比艺术重要得多吗?

”类似的观察不免具有调侃性质,但仍然可以称得上是对金元社会的绝佳观察。

勒博维茨的话语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她往往将评判隐于调侃,因此,人们获得的并非一种是与否的简单态度,而是更加复杂的思考的可能。

而事实上,勒博维茨自己也是一个充满矛盾、难以自洽的人,譬如在谈论技术之时,勒博维茨强调自己是一个顽固不化、不接受技术更新的人,不使用智能手机、不使用电脑,甚至连出租车座位上的广告屏幕都关不上。

但她又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批评者,也不会对所谓的现代性嗤之以鼻;她清楚地知道技术对于时代的意义,认为技术属于年轻一代,既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就无法对技术造成的影响轻易做出论断。

与此同时,勒博维茨又是一个绝对信仰传统的人——至少在某些方面,她绝对超乎常人——斯科塞斯让勒博维茨用一整集的时间来讲述书籍,包括城市发展之后书店减少的隐忧。

她热爱纸质图书,热爱阅读小说,热爱古书书店,对纽约哪里有书了如指掌,同时也认为逛书店才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

在剧集结尾,勒博维茨和斯科塞斯在她的小型图书馆里畅游书海,那里有她的一万本藏书。

任何看到这里的观众,都会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足:不是堆积如山的金钱,不是独门独院的别墅,而是在自己的藏书中为朋友翻找五月花号的乘客名单,探寻一段隐秘的家族历史,阅读一段你从没想象过的坎坷人生……而这又与我们观看剧集的感受如出一辙:我们所拥抱的,更多的是某种难以复制的、极其宝贵的经验和阅历,好像勒博维茨本人就是一部让人上头的好书;她的种种言辞,绝对不会因为完全彻底的主观而丧失说服力,反而因之熠熠生辉,照亮我们的内心深处。

主观,是弗兰·勒博维茨之于观众的意义,也是这个女性的巨大魅力所在。

 3 ) 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s a city.1. Do I tend to look down at people, you mean, am I a snob? There are certain kinds of snobberies that I think are bad. Of course those are not the kind of snobberies that I have. The kind of snobbery that I have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you know “who is your father”,” Where did you go to school?”, you know ”where did you grow up”. it has to do with “do you agree with me about this?” That’s what it has to do with it or “you think that? no.” Even though I know that people are very frequently very, not irritated it’s a to mild word, infuriated by me. It does somewhat surprise me because so what. Like who am I, am I making decisions for you? i’m not in charge of anything. I understand people being angry at me when I say things like “You should do this”, “This should happen” if people thought I could change it. But If I could change it I wouldn’t be so angry. The anger is I have no power but I’m filled with opinions.

 4 ) 纽约

看了第一集,大概知道这个片是个什么类型了。

不是很喜欢这个作家的风格,讲话太快,为了显得自己很犀利,内容一般,也不知道主持人一直在笑什么。

可能作家就是这样,觉得自己口条溜,显示自己思维敏捷,古今中外都一样。

她所描述的这个纽约,可能确实像她说的,是个2000年前的纽约,反正跟我现在感受到的纽约不太一样。

纽约这个城市也很奇妙,你说它几十年都没进步(基建方面),可它见证了几代人,经历了几波风雨,片中的老影片,感觉确实很美国(我现在并没有感受到的美国)另外一个有趣的点是: 我来纽约,不是因为它干净,因为它安全,它确实肮脏,确实治安不好,但是这就是纽约……WTF,这是现状,但不代表你不能让它越来越干净,越来越安全,你没有做到是因为你们政府无能。

当然这是你们自家人的事,只要你们自己不介意,我们外人也无需置喙。

然而你们政府一边那么无能,一边又对别人指指点点,仿佛自己是个上帝,这就很不可理喻了。

 5 ) 来,听弗兰聊聊天

被推荐看了这套纪录片。

之前并不知道弗兰是谁。

孤陋寡闻于本片的好处在于,看片子的时候不带主观印象。

没有先入为主就能以初次接触陌生人的眼光来看待她,不会被暗示只会好奇,何人何以会让马丁斯科塞斯给她专门制作一部七集的纪录片。

没有铺开生平,没有列举成绩,只有现在的弗兰。

七十岁“高龄”,留着和年轻时一样的中分发型,面容硬朗性别模糊,坐着喜欢翘起一条腿,思维敏捷语速快且流畅,一句话里带出两个you know,可能拍过电影的缘故,镜头前很自如。

喜欢运用手势,摊开收拢捭阖,或是食指大动指点江山。

片名“假装我们在城市”以及以纽约为切入点,容易让人误会这是部关于城市的纪录片。

是,里面谈到了纽约,它的地下铁,永远都臭烘烘。

贵,来纽约需要带上的东西?

钱。

纽约之外的人来这里,很多人都取得了成功,而纽约出生的人都知道,在这里成功有多难。

但你不知道,所以你就来了。

纽约的摩天楼,本来具有原创性,结果被一些海湾国家抄袭去,反过来纽约倒像是在仿冒别人。

以及,在纽约你永远不会无聊。

但,关于这些零散描述有把纽约和其他的大都市明显区别开来吗,你因此更了解纽约了吗?

不,这不是一封写给纽约的情书,这只是弗兰穿梭在这个城市(模型)中和你聊聊天,谈谈自己。

说是纪录片,其实更像是弗兰的脱口秀,连对谈都谈不上,有抛出问题的一方,不过几乎都没有被呈现,因为问题在回答中已经显示出来,需要聚焦的是弗兰的回答以及观点。

以前老觉得人观点太多显得不实际,又被教育不要一把年纪了这里看不惯那里有话要讲,否则有爹味严重之嫌。

但是你看弗兰,从头讲到尾什么都可以聊,人们也乐于提出问题听她的意见,弗兰说自己是个意见多多的人,可是没有权力(去改变)所以会愤怒。

意见来自思考,一个能从观察中得到乐趣并有思考习惯的人不可能对周遭事物没有自己的看法。

至于不被人说成喋喋不休或者好为人师,皆因其深谙语言的艺术,观点鲜明且别出心裁,且一定会以幽默的方式来表达,正所谓弗兰一开口,马丁就狂笑,笑得好像要把喉咙咳出来一样。

我们花时间看她听她讲话不就是为了这种极具个人风格的调调吗。

摘录几段弗兰的观点:如何学会幽默感?

就像你想长个儿一样。

你喜欢做自己不擅长的事也没关系,也不足为奇。

做的笨拙,糟糕或者可怕也没关系,但自娱自乐就好,不要分享给别人。

现在人们做什么都要秀一下,点点滴滴都不放过。

区分好坏就是我的职业。

我好奇他们如何评判事物。

他们要么挑剔的令人发指,要么过度的夸奖别人。

养生是一种贪婪,不仅要不生病,还要健康。

得花钱买各种食物,用品。

加州,洛杉矶或者硅谷,盛行养生,他们关心健康,但不关心生活。

应该思考的是,从养生中追寻的是什么?

关于挑战,很多人把极限体验当作挑战自己的一种方式。

但那些挑战是假的。

有很多事情是你必须做,或者应该做的,但他们不做,害怕去做,不擅长做,或不能完成,那才是挑战。

挑战是你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你编造的事情。

现实生活已经充满了挑战,我不需要去寻找那些异想天开的挑战。

讨厌钱,但是喜欢各种东西。

现在的人整天谈钱,仿佛这个话题很吸引人。

其实不是。

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钱够用就好的人,一种是有钱人。

什么叫够用,钱能支付我拥有的东西就够了。

一套公寓两千万美金,还不断在上涨,人们已经习惯了贵的离谱。

没有人比音乐家更受欢迎,因为音乐给了人表达情感和回忆的能力。

大多数让人感觉变好的东西都是有伤害的,音乐让人更快乐,不会伤害人类。

你有什么罪恶的乐趣吗?

没有。

乐趣不会让我产生罪恶感,除非这个乐趣是去杀人。

实际上以杀人为乐趣的都不会因此而有罪恶感,我为什么要对自己的乐趣产生罪恶感。

对有些人来说,罪恶的乐趣其实是指非高雅的享受。

随着你不停的犯错,你的借口就越来越少。

年纪大的时候,你会犯的新的错误越来越少,你会发现“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这只能证明,你不擅长做这事,无论这事是什么。

我喜欢小孩子,他们是最不讨厌的一群人。

一般人会认为他们吵闹,烦人,他们是最不可能告诉你听了一万遍东西的那群人,他们还没有浑身充满陈词滥调,他们比成年人更有原创性,这一点很快会消失。

年轻到还在上学的人,是不会意识到他们的美貌会消失的。

这件事只有发生了你才会意识到。

无论你是谁,你拥有的不过是自己的人生,但在书中,你有无数种活法。

读书是种变得富足的方法。

读书是种志趣。

如果你在有书可读的环境下长大,有些人会喜欢读书,有些人还是不喜欢,读书就是种志趣而已。

你在这书里看到了自己吗?

没有。

书不应该是一面镜子,该是一扇门。

40岁以下的人肯定没有存货了,书, 唱片……,(他们)什么都在电脑上。

很有意思,一集不过二十多分钟,像听小品文一样,了解一些别人的看法总是好的,可以开阔思路,和书一样,像一扇门。

全盘接受这些观点吗,倒是不必。

我们生活在一个观点充斥的社会,只需觉得听起来好有道理就轻易地被说服,省却了思考的过程,“如果你不思考,你很可能就会重复一些陈词滥调,即使是那些相对开明的观点”。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投喂和填鸭。

值得学习的应该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法,无须是知识分子,只要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建立在独立思考上的看法,即使多多又何妨呢。

推荐看看这部片子,理由是?

以弗兰的观点来回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做那事?

”好的答案是,“这很好玩。

”坏的答案,“你不明白这事有多重要”。

人应该有乐趣。

 6 ) 搞笑犀利的评论家–弗兰·利波维兹

安利一部搞笑轻松的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一共七集,每集半小时左右。

《假装我们在城市》主要记录马丁·史柯西斯和弗兰·利波维兹之间的访谈对话。

该纪录片乱中有序,很多过去及现在采访相关的片段拼接在一起,就像看几场精彩的脱口秀。

而且弗兰真的好酷啊!当她穿着一件大衣,戴着墨镜出场时我就被征服了。

她年轻时就是这类似的发型打扮,跟她的性格一样,这么多年也没怎么变。

弗兰已年过七十,但她给人的感觉却很年轻。

她带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生活作风和脾气,按着自己性子去生活,固执的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但就是这种不和谐让人拍手称赞。

弗兰吐槽现在的人是为艺术所售卖的价格欢呼,而不是为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去鼓掌;她吐槽纽约的高物价和高房价,现在的养生,现代人对大麻的接受度;她不理解现在年轻人将以前战俘才做的苦力活发展成健身运动,或是玩巴丹死亡行军式的游戏;她看不惯现在家长溺爱的教育方式;她批评纽约花费纳税人的辛苦钱去造一些浮夸又不实用的椅子;她还分享了小时候以及去阿拉斯加旅行的有趣经历……她三观正,分析事情有独到的见解和犀利的语言,怪不得这么吸粉。

而且她对工作的厌恶真是又让我的好感度倍增,我也曾想过有没有读书就能赚钱的活

确实读书很重要,我太喜欢读书了。

即使没有工资,也要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啊!

最后,将弗兰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送给大家。

Think before you speak, read before you think.

 7 ) 时尚知识分子

第一次知道Fran竟然是从介绍知识分子穿搭的时尚视频里,西装大衣,中分卷发,有力的走姿。

Fran表现出很多小动作好白男啊啊啊,吐舌头舔嘴,说话张开双手的动作,但是看得没有觉得油腻不适,suki第1集只是在吐槽纽约人不看路,第2集感同身受的点好多。

「我住在我父母的家里,我记得自己躺在草坪上,抬头望向天空,心里想:“我要如何离开这里?

”我不希望你们觉得我的童年是狄更斯式的,并不是这样。

但还是不适合我,并不是成长环境不好,只是说:“不,对我来说,那不是正确的环境”」 「音乐让人更快乐,不会伤害人类。

大多数让你感觉上变好的东西,都是有伤害性的,所以音乐非比寻常,它就像一种不会杀死你的毒品。

」本来觉得还是做成播客比较好,画面有啥必要啊!

但是很喜欢里面夹得时代小短片,以前的广告什么的,感觉好有意思,窥探到历史一角。

第五集太犀利了啊啊啊笑死我了,怼的主持人哑口无言,对啊男的掌控世界所以体育才这么重要,“那要这样说,我更希望有更多女性去参加国会而不是体育运动”

 8 ) 生活在纽约的都是勇士

When people say why do you live in New York, you really can't answer them, except you know that you have contempt for people who don’t have the guts to do it.

尽管弗兰和很多New Yorker一样,吐槽的同时也深深爱着这个城市。

但生活在纽约,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弗兰说没有人担负得起纽约的生活,这也许是真的。

纽约的房租有多可怕,一个人生活起步价2000刀每月,走运的话。

以我现阶段的工作,在纽约能找到最好的岗位开价7万美金每年,平均每月不到6000刀,也就是说工资的一半要用来交房租。

这也许还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但这样的房租价格(2500刀)只能住合租的公寓,我或许能租个卧室,而我的客厅会有一张床垫租给付1800刀每月的租客。

屋里没有洗衣机,我得到公共的洗衣房去洗衣服,运气好的话地下室就有,否则就得去几个街区外的laundromat,当然都是收费的,一次大概5块钱,只收硬币。

我最好提前备好零钱,因为laundromat的ATM取钱是收费交易。

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吗,想象一下在冬日一个下雪的夜晚挑着两个大袋子揣着一口袋叮呤咣啷的硬币走过几条有抢劫犯出没的脏兮兮的街道,就为了洗几件该死的衣服... 你的公寓有老鼠?

闻起来像大麻?

暖气像摆设?

太正常不过了,这里是纽约。

我曾经抱怨过巴塞罗那地铁里的尿骚味,但是跟纽约比起来,所有城市地铁的肮脏程度都是小巫见大巫。

与巴塞罗那和伦敦地铁那种单一的尿味不同,纽约地铁有一种特殊的臭味,大概是混合了二手烟,流浪汉,狗,老鼠,大麻,酒精,呕吐物,奇怪的香水,和各种体液的气味。

像所有大城市一样,地铁车厢总是非常拥挤,神奇的是卖艺的人还是能够自如地穿梭并表演着各种高难度动作,从乐器到吊环到空翻,纽约地铁无奇不有。

有朋友提醒过我说,千万别走进空无一人的车厢,因为那节车厢一定有鬼。

他大概是对的,我就遇到过一次,在拥挤的地铁找到一节空车厢,走进去之后一股刺鼻的氨味扑面而来。

如前所说,这哪有地铁平时的气味可怕?

但那一次的浓度,好像打翻了实验室里所有的尿液样本,形成了一个天然结界,把所有试图闯入的凡人一并轰了出来。

车厢里只有一位年轻的妇女,疑惑地看着所有夺门而出的人不停地问"what is wrong???" ...她大概是一位仙人吧。

纽约地铁还有一点很奇妙:坚持使用过时的刷卡式纸质车票,即使你买的月票,也是那张没有任何区别的黄色卡纸。

这张纸一次刷成功的概率及低,常有那种连刷几分钟都没刷成功的情况,把跟在你后面等着乘虚而入的逃票人员都气得直骂脏话。

我的朋友Blaise,土生土长的都柏林人,二十年前选择搬过来做一个New Yorker。

她说纽约的脏是"liveliness",街道上的污水,垃圾,老鼠,噪音,都是生活气息。

我无比认同,但我可能永远无法像她一样热爱这种生活。

最让我感到害怕的不是犯罪,而是毫无掩饰的生活的残酷。

纽约的街头有无数无家可归的人,他们常常衣不蔽体地,以各种姿势盘踞在地上,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每个城市都有一些“住在街上的人”,但他们通常零星地分布在遮蔽的犄角旮旯里,不怎么引人注意。

而纽约不同,“街上的人”仿佛是城里的游牧居民,他们在各个街区形成了自己的“community”。

与所有人一样,他们出没在脚手架下的人行道,地铁站,超市和博物馆门口,中央公园,第五大道,时代广场...暴露在无数游客的目光中。

纽约客们,抱怨着系统的问题,同情着他人的不幸,却用一种视而不见的方式,与“街上的人”互不干涉的共享着这个城市。

在我所生活过的六座城市里,没有一个像纽约这样把污秽,贫穷,饥饿,死亡,老无所依...所有生活的黑暗面如此直接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而我却是那种“把灰尘扫到地毯下面”的人,注定无法直面生活的真实。

我曾对一位DC长大的朋友说,每个美国年轻人都应该去纽约体验一下真实的人生。

她笑了,意味深长地摇了摇头。

如弗兰所说,选择生活在纽约,需要太大的勇气。

BTW,"Blowin‘ in the wind"有没有可能是迪伦对纽约狂风的抱怨?

 9 ) 假装我们在城市

在设计去年共读计划时,我们将《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放置于女性“预见者”主题之下。

这部纪录片主角弗兰·勒博维茨头脑聪敏,言语机智,很有见地,不爱运动和财商滞后的一面又显得笨拙、滑稽。

她说自己是买房房跌,卖画画涨,错过了很多次暴富的机会,而且又傲慢又偏见,视一切电子产品如洪水猛兽,简直就是“预见者”字面意思的反面典型嘛。

实际上,称她为“洞见者”更恰当。

当我们看人物纪录片时,我们在看什么?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对谈者马丁·斯科塞斯在美国影视界地位中坚,长踞影响力权势榜之上,虚构作品拍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拍纪录片?

事实上他拍摄的人物纪录片可不止这一部,他对迈克尔·杰克逊的记录为一个时代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他拍摄的关于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纪录片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观——相对一个电影人,或许他的身份认同更是知识分子:对身处的世界和时代进行记录、讨论和追问,是一种自觉的责任感。

为何这次是勒博维茨?

一是因为他和勒博维茨是多年好友。

他们此前在纪录片《公众演讲》中对谈过一回,很嗨,也很成功,多么甜蜜的回忆。

不同的是,这次是斯科塞斯自己组局,更加自由,怎么倒腾都行,所以他大肆塞进了自己执导的各种影视片段,还很巧妙贴切,令人服气。

他们在一个朋友圈玩耍,拥有很大的便利性和话语权,这部纪录片就像老朋友随意的围炉夜话,目的就是玩——玩的人觉得好玩,看的人如果也觉得好玩,善莫大焉。

二是他们有共同的关注点和城市回忆。

纽约客,这是个既表述鲜明,又寓意隐含的专有名词,带着一点玩世不恭,一点刻薄抱怨和喋喋不休的身份认同,他们见证着城市的迁变,经历过共同的城市创伤,拥有对过往时光的追恋,到了一定年纪会怀旧,还坦坦然然地自恋,坚定捍卫自己的代际价值观。

一个没去过纽约,有限经验仅从书本、报刊和影像中来的人,可能不太容易感受到纪录片传递的特殊氛围。

当然,你也是喜欢的,人类最朴素的渴望就是远方、异国、异质感。

娴熟的影视制作和重磅传播更带着天然优势,连斯科塞斯拍摄的某些影片中那些凄凄暗暗,也被蒙上了一层奇妙的滤镜。

这一切又不能成为深度代入的理由,它像一部离岸观察笔记,也像你参加一个圈子不熟悉的社交聚会,看场里人互动频频,运用着一些黑话,你只恍恍惚惚。

有意思的点还是很多:首先关于女性话题。

勒博维茨提到17岁被高中开除后去纽约当出租车司机,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她不想当女招待和酒店服务员。

You know,这是她的口头禅,在谈到性别问题时就别有深意。

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女性能做的职业不多,女招待?

酒店服务员?

看似门槛不高的工作,必须通过顶头上司一关,而他们通常是男性。

为了得到机会,女性要付出超出工作本身的性别成本,“有个餐厅的老板是同性恋者,你知道有多少女孩去应聘吗?

”那简直是黄金职位,令女孩们趋之若鹜。

年轻的勒博维茨桀骜不驯,更愿意去开出租车。

她知道纽约城的大街小巷,以及每一个司机喜爱的小餐馆。

她支持Me too,对女性共助,奋起揭露抗争黑暗事实拍手称快。

但她也头脑清醒,作为一个浸淫文化产业多年的作家,一个通常演自己、偶尔客串角色的非典型演员,一个影视产业上游的制作人,丰富的人生经历让她了解很多行业真相,在纪录片中她没有对这个问题大谈特谈,她不是典型的女权主义者,和斯科塞斯谈话时,他们有点默契地含混,这种留白反而让人理解更多。

在结构性的问题上谈论太多毫无意义,何况她无意于此,尽管她在性别偏见中毫不妥协,按照自己的想法活成一个我行我素的女性主义者。

其次是关于她作为纽约客。

确切地说,勒博维茨是个“纽漂”,她老家新泽西州离纽约不远,约等于从苏州到上海,属于泛纽约都市圈。

高中被开除后她又丧又梗又自由,开着人生的第一辆破车,不去纽约,去哪儿?

到了纽约之后,勒博维茨又有些运气,从出租车司机到清洁女工到写作枪手,然后成为安迪·沃霍尔的雇员和朋友,之后是《名利场》撰稿人,她开启了一条纽约“名利场”的金光大道。

她又有不错的天赋和才华,她旁观一切,意见颇多,表达方式幽默且辛辣,“评判是我的专业”,除了是非典型演员,她也是非典型作家,毕竟她出版的书并不多。

文字和语言工作更多体现在专栏和演讲,可以说,说话是她的专长,冒犯是她的本能,有趣是她的主调。

她以时尚Icon和意见领袖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的偶像,如果没有这种个性和经历,很难想象她会成为纽约客。

其三是纪录片着眼的城市变迁。

这部纪录片显得很松弛,几乎是两个纽约客的文化漫谈,内容涵盖电影、音乐、阅读、生活、审美、金钱观、建筑、城市规划、政治、移民等领域,各章节甚至用纽约的多个政府部门作为标题,如文化事务部、预算委员会、体育与健康部门等,这些章节下的议题大致也会勾连到相应的内容上,散发着讽刺、调侃和唱反调的气质。

如在体育话题上,她就明确表示讨厌体育,片中截取她接受采访时的片段,无论被体育迷主持人如何疯狂引导或反驳,她都岿然不动,坚持自己就是讨厌体育,哪怕是她曾坐在拳王阿里最辉煌的比赛前排。

她表示那只是凑巧,那不代表我喜欢体育,那场比赛可以当做一种文化现象看。

把一座城市无限缩小,再和真人对比,有一种震撼感。

《假装我们在城市》的拍摄场景之一就是纽约城市微缩模型,他们让勒博维茨穿着鞋套,踩进哈德逊河,她像进入《格列夫游记》里的小人国世界,不同的是这座死寂的模型城市中不会蹿出一群利立浦特人,他们不会把她捉去献给国王。

这种设置营造了一个异境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讲述城市时间的流逝,给人一种奇幻的,可疑的,不确定的印象。

她只为自己脑海中的纽约负责,貌似看到了城市整体,但它也可能是虚幻的,有限的。

真真假假的爱和恨,吐槽之中带着热切的肯定,一个人和自己生活的城市之间,哪能说得明白。

接受复杂迷离,也就接受了城市生存的真相。

这样看,纽约之于勒博维茨,和上海、北京、成都……其他城市之于我们,本质也差不多。

如何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可能不如如何描述它重要。

最后,关于她的阅读主张。

勒博维茨说出了我的某种梦想:专职读书。

如果靠读书就能生存,谁还去奔波啊。

仔细想,这种逃避思想也是不对的,不能带来终极满足。

如果必须专职读书,我们或许又想去干别的,想去神游了吧。

勒博维茨是个重度书虫,从她的谈话和专栏可以看到阅读的趣味和积淀如何形塑她的气质。

片中一个场景,她和斯科塞斯两人在图书馆的排排书架中穿梭,他们谈论着对彼此相熟或不相熟的作家的看法,交流阅读的快乐与满足,阅读被干扰时的痛苦,以及被书评人误导后的愤怒和报复。

他们还去书架中搜索关于意大利文化和犹太文化的图书,作为两个典型的意大利后裔和非典型犹太人后裔,他们都烙印着族群的文化痕迹和集体记忆。

谈话中被提及的人或事,一如既往地穿插着的相应的电影片段,它们无一不是斯科塞斯的作品。

作为捧哏者,他似乎通过影像夺回了自己的阵地,谦逊了又像不很谦逊,自恋了又不像很自恋。

阅读者和造梦者,在书本营造的物理空间中,完成了好朋友手拉手的默契。

这部纪录片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0,高得对斯科塞斯其他影视作品显得不公平,尽管那些作品的分数基本都在9.0以上。

这个分数让我看到豆瓣系统的大数据特点,文艺趣味、观众构成、城市文化等权重很大,虽然已是相对安静和公正的平台,但它依然有些不平衡性。

所以,如果你看《假装我们在城市》时昏昏欲睡,或感到名不副实,错不在你。

如果只是假装在那个城市,如果身在乡村、小镇……我们不用知道勒博维茨,她是美国人的纽约梦,不是我们的。

 10 ) Think before you speak - 弗兰语录摘抄

简单剧评一下虽然我不太了解这位作家/幽默大师,但我第一眼看纪录片的时候,会对她独特的思维所吸引:看透城市生活现状的本质、一阵见血地戳穿城市现象背后原因、到位地总结了不同城市群体的想法。

当然她是站在西方国家城市的角度,进行普遍日常的解读,当然也是以纽约为代表城市展开的,比如:城市人的生活习惯、阅读现状、政治参与、年轻人、互联网的普遍等等,每一集都有个大主题,然后细琐地收集弗兰在这些方面表达过地见解。

虽然这无法代表所有城市,但是也不妨去找找自己所在城市与弗兰所在城市所交集的方面,用幽默、嘲讽的方式去看待城市生活的日常貌似也是个有趣的方式,去对自己的城市表达热爱和愤怒。

一些弗兰语录以下都是我是从第二集开始截的图。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句弗兰对年轻人想说的:Think before you speak. 因为我怕我翻译的不准确,我只能说很像“三思而后行”地意思,其实对于年轻人而言更是如此,我们总是表达自我地时候蠢蠢欲动,但不妨先暂停了解自我、了解事情本质之后,再表达。

有时候作为个体的我很难全部都做到,但这句话很有启发哦。

以下是从第二集开始截图了的弗兰语录,当作我地乱序摘抄

弗兰对年轻人想说的

关于坏习惯

关于音乐

读书如何让你富有

当弗兰面对“政治正确”的调侃

关于挑战,关于犯错

视觉艺术的标价 & 为何喜欢小孩

面对互联网冲击 & 享受乐趣

当遇到与你不同时代的人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短评

这种形式,跟woody allen比起来效果差远了。但纽约是个知识分子非常喜欢的城市,也是一个宽容的让知识分子活的比较好的地方。但这种形式作为纪录片,实在是太散了。

4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自以为是的人自说自话。你自豪你的,关我鸟事。

5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很差

Snobbish, arrogant and really boring.

8分钟前
  • 👾池中小动物
  • 较差

笑不出来

10分钟前
  • VW
  • 还行

还行

11分钟前
  • 二嗲萌
  • 还行

you know

12分钟前
  • ipanema
  • 力荐

有小聪明,不是大智慧,情绪大于观点大于论证,又自恋又自怜自艾,我是不太喜欢的,一集弃……

14分钟前
  • 小小虫
  • 还行

有才又自负的人是应该这样活着的。斯派克·李疯狂卖体育明星安利的样子真的是我一个体育狗都要看不下去了

15分钟前
  • 阿瞢
  • 推荐

有点受不了她的叨叨

18分钟前
  • 乔伊桶
  • 还行

Fran说话的节奏有一种脱口秀的自觉。Pretend it's a city where there are other people. And pretend it's a city where there are people who are not here just sightseeing. 年轻时候的照片好帅,70年代的女性主义者都太有腔调了。Sports are so central because men are in charge. Lifestyle,登山禅修班,guity pleasure,卷个瑜伽垫在路上走来走去,纽约人是真看不上加州吧哈哈哈。A book isn't supposed to be a mirror but a door!

22分钟前
  • 辟邪镇灾石敢当
  • 还行

喜欢这种拍摄形式——让一个人说个够,充分表达各种观点,哪怕议论的事情与其专业无关。Fran Lebowitz这位作家我第一次听说,她的作品我也没读过。从这部片子看,她机智,有想法,但过于沉迷标新立异,把“全纽约只有我……”挂在嘴边。反感这种表达,联想到懂王的经典句式“没有人比我更……”

25分钟前
  • NW
  • 推荐

不要浪费自己的天赋

28分钟前
  • Common room
  • 还行

谁敢想十年前的HBO公共演讲还能继续营业,还第一次目睹了杠精SpikeLee遇到对手,特别喜欢讲财富/自由的ep4和讲wellness的ep5。Fran是活在现象里的,这种思考方式让她能够做到与名词和概念保持距离,她的通透来自于精神世界与行为方式保持高度coherent,what a life

30分钟前
  • 鴍諌🌈
  • 力荐

如何成为有趣的人,少说多读(看)

33分钟前
  • 没有
  • 力荐

so NY

34分钟前
  • 麦秆||早睡早起
  • 还行

看马丁的捧腹大笑太好笑!原本Fran 的机智,被高冷的老马魔性的笑声,放大了一百倍的幽默,笑到摔桌,让人着迷

35分钟前
  • 薾苨
  • 力荐

Fran Lebowitz 走路姿势和我一样,晃啊晃(她也想象自己是个女侠吗?/ “说话前先思考,思考前先读书”。

36分钟前
  • 凉凉冰淇淋
  • 还行

意义何在?我又不是看不进书,至于听一个高晓松式的评论家大倒苦水?

41分钟前
  • 斗柄南指
  • 还行

听会说话的人说话真享受,想读她的书。Fran 也是一直保持着特定时代气质的人形时空隧道。

44分钟前
  • water
  • 力荐

有空要去找找她和spike lee对谈的完整视频,太欢乐了。

47分钟前
  • redhousepainter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