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安妮日记

The Diary Of Anne Frank

主演:艾丽·肯德里克,凯特·阿什菲尔德,杰夫.伯顿,罗恩·库克,Tim Dantay,Roger Frost,尼古拉斯·法瑞尔,伊恩·格雷,塔姆辛·格雷格,菲丽希缇·琼斯,莱斯利·夏普,玛丽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安妮日记》剧照

安妮日记 剧照 NO.1安妮日记 剧照 NO.2安妮日记 剧照 NO.3安妮日记 剧照 NO.4安妮日记 剧照 NO.5安妮日记 剧照 NO.6安妮日记 剧照 NO.13安妮日记 剧照 NO.14安妮日记 剧照 NO.15安妮日记 剧照 NO.16安妮日记 剧照 NO.17安妮日记 剧照 NO.18安妮日记 剧照 NO.19安妮日记 剧照 NO.20

《安妮日记》剧情介绍

安妮日记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花季少女安妮·弗兰克(艾丽·肯德里克 Ellie Kendrick饰)为躲避纳粹和家人一起藏匿于密室的生活记录。两年充满恐惧和迷惘的密室生活,让写日记成为了安妮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她认真的记录着这段辛酸岁月的种种苦痛和弥足珍贵的欢笑快乐,自由的只有她的思想。可不幸还是在两年后降临在了这个家庭,他们被送往集中营。坚强乐观的安妮和其他家人朋友都不幸遇难,只有她的父亲幸运逃生。战争结束后,安妮的父亲决定完成女儿的遗愿——将这本日记出版问世。安妮最后一篇日记写于1944年8月1日,《安妮日记》记录下了在纳粹统治下,人民苦难的战时生活,成为仅次于圣经的一本最畅销的读物。 影片根据安妮·弗兰克同名自传体小说《安妮日子》改编。BBC邀请电影版《傲慢与偏见》编剧黛博拉·莫盖茨执笔,再次将这部作品搬上荧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明明有春天恐怖母亲节雪天使天堂之门百变王牌第一季出来战斗英村脑残故事第一季朴烈西游之问道卡拉是条狗夺爱之冬扑克王埃塞尔阿姨的万圣节奇妙的圣诞节律师Sodom庇护波士顿法律第五季大饿当时的我们意外人生最后证人僵尸肖恩纵横天下卷款大作战镖王传奇我不是疯子圣诞再临心痕如诗有情饮水饱临界天下

《安妮日记》长篇影评

 1 ) 酷虐的沙丁游戏

1片中两个小女孩都是大明星哦,一个叫肯德里克,我看过他演的朱丽叶,青春版朱丽叶,棒极了,另一个是琼斯,在《万有理论》当中出演过。

表现的是13岁安妮的星星点点。

几年前看原著的时候我哭了,并且疯狂的寻找他的历史照片。

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没有这样的感觉。

不过在表达两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时候那种艰辛不能发出声音和常年的压抑,仍然让人感动。

但是更让我激动的是,安妮和被迫与杜塞尔医生同住一间屋子,杜塞尔因为要工作,霸占了桌子更长的时间,安妮表示抗议。

这时候他的父亲不动声色的走进来与杜塞尔交涉,他说安妮也需要时间写作,你必须遵守协议,他认为人的解放最终是思想的解放。

如果我当父亲,也一定会如此开明。

2有两点建议,第一,大量的用第一人称旁白,也就是读日记的文字,意义不是特别大。

反而削弱了片中的表现性。

第二,在原著当中日记本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是安妮的好朋友,安妮可以向他没有阻碍的吐露心声。

但这一部分在本片中被删去了。

只不过在最后一幕它被发现了。

电影突出了安妮想当作家的热望,却把她成长的故事忽略了。

原作中她对自己胸部和月经的描述,在片中被缩略到几秒钟。

所以那种成长的喜悦在这部片子里面没有。

她的“最大愿望”是“成为一名记者,随后成为一名著名作家”。

她常听伦敦的一个荷兰语电台的广播,听BBC!

3全篇是BBC连续剧的风格,重视内容,注重小气氛的营造。

特别是最后一幕,他们被德军发现后,大家相互鼓舞的劲头。

我不禁在想,德军是多么没有人性,看到别人受难而不动心呢。

我自己已经在流眼泪,而德军居然能看着数千万犹太人死在集中营里。

丧失了人性,也就丧失了存在在这个地球上的理由,他们最终会覆灭的。

在内容方面,我不仅回忆起了原著,而且增强了不少印象,比如说1945年3月,安妮和她的姐姐一起死在贝尔跟集中营,而其他的人死在不同的集中营里,他们的父亲幸存了下来,在奥斯维辛。

于1980年去世。

安妮和那个医生同住一屋的经历也很有趣。

还有彼得一家吵吵闹闹,总是在抱怨,但他们变成了一个犹太大家庭,互相取暖。

还有他们偷听敌台,听到诺曼底登陆时激动得流出了热泪。

4:PS布鲁玛的文章,翻译摘要:这种被迫的紧密关系,即使在最具善意的人与人之间,也会迅速带来琐事和恶意:食物的分配、利用卫生间的时间、或者使用书桌的时间,都会引发冲突。

轻微的调情也会引起嫉妒爆发;重复叙述过太多次的意见或故事也会引人烦恼。

安妮在她的日记里描述的,就是萨特的名剧《禁闭》中的那种封闭空间,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巧合。

这部剧作诞生于1944年,与安妮写下她的日记恰是同时。

他用的语言是“他人即地狱”,而安妮日记的结束语,也不是她对希望的描述,而是:“……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其他人的话。

”梅普·吉斯(Miep Gies)曾帮助过法兰克一家,保存了安妮的日记,并在战后转交给她的父亲奥托。

他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

这份日记在他修订后先是被荷兰的几家出版社拒绝,等到1947年才首度出版。

在删除了一些有关德国人的不满言论后,于1950年出版了德文本。

但要等到1952年双日出版社在美国发行这本书后,它才真正扬名世界。

当时的编辑芭芭拉·齐默尔曼(Barbara Zimmerman)是安妮·法兰克的同龄人,她婚后成为芭芭拉·爱泼斯坦(Barbara Epstein),并与友人共同创立了《纽约书评》。

如今这本日记已经被翻译成超过六十种语言,在日本甚至还有了漫画版。

法兰克一家和另外四个犹太难民躲藏的公寓位于阿姆斯特丹的王子运河河畔,如今已经成为圣地,数百万人来此拜访,他们在此落泪、留影、献花,凝视着由安妮收集的电影明星别针装饰的近乎神圣的墙壁。

奥托·法兰克曾经收到过一封来自一位神父的信,信里提到这位神父曾经向安妮祈祷,就像她是一位真正的圣徒那样。

在日本的西宫市有一座安妮的玫瑰教堂。

盐湖城的摩门教徒们为安妮追授了一场洗礼,将她纳入他们之中。

甚至有人宣称曾经目击安妮显圣。

几年前,在他们躲藏之处后面的花园里的一棵七叶树患了病将被砍倒的时候,人们发起了一个运动来试图保留它。

安妮曾经在后窗的窗帘缝隙中看着这棵树,它因此成为一个珍贵的遗迹,需要得以保留。

这棵树终究没能活下来,但在它被风暴吹倒之后,有些访客们从树桩上剥取木片,像真十字架的残片那样珍视它。

 2 ) 既不安妮也不日记

之前没看过原著的安妮日记 安妮这个名字总让我觉得`` 安妮``是有女神气质的,眼神平静,笑容可掬。

读了中国安妮阿姨的书发现原来``安妮``有个阴柔而躁动的灵魂。

女主人公的发卡、侧脸和一头卷发都很美,虽然生平讨厌呱呱小姐,可是她有句话我很欣赏, 我不漂亮,这辈子都不会美丽起来。

无论这话客观与否,懂得自嘲的女人都不会太笨。

安妮父亲的微笑让全剧保持着温情脉脉,他亲吻妻子的感觉如同他亲吻他的子女们,难得如此浪漫善良智者型男人八个人一只猫两年的阁楼生活,外面是二战的世界,里面却是隔离的平凡的小日子,我想我要是生活在那里,一定是享受的,就如雨天,躲在家里喝着热牛奶般快活,所以即使剧中战火纷飞,我的心里仍热有种平静的快活。

最近看了些BBC迷你剧,这部还是让我喜出望外的,因为它既不安妮也不日记,虽然有爱有历史,但更多的是栩栩如生的人物、人性。

如此种种,挺真实的。

如果逃不过命运的锁喉,不如在此安营扎寨 ,享受可能得到的爱。

如果生活持续的不见天日,不如就此发现阳光 ,把属于你的氧气都吸走 你甚至不需要考虑别人 ,因为这是你的神赋予你的 ,你有权、有责任去占有。

最后两段是我看完以后的一些又安妮又日记的总结。

 3 ) 唯一的自由在思想里

“但是不管怎样我依然相信一切会变好的,不管如何人们心中善良长存”,安妮在被抓的前几分钟写在日记里的话,“我听到逼近的枪声,看到百万人民的伤痛”可是我依然相信世界的美好。

犹太人,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一个和中华民族一样经历了苦难的伟大民族。

所不同的是他们更善于驾驭自己的心灵。

他们具有强大的忍耐力,他们的智慧是神奇的,并且举世绝伦。

在常年的漂泊流浪中,在从未有过的大迁徙中,是苦难和艰辛、饥饿和折磨、杀戮和欺侮……一切的不幸迫使着犹太民族不得不用智慧去生存,去获取一口果腹的饭、一丝遮体的衣。

犹太人智慧的诞生是被迫的,是在屈辱中诞生的,但是犹太人的智慧无所不在、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到文学、艺术等等,一切的人类历史都印有犹太人的足迹。

人们很难过他们坚持了那么久还是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可是安妮的生命没有结束,就像她自己说的她要用写作的方式让生命延续,安妮在阁楼里度过了他的青春期,一个十五岁的花季少女,她需要独处,需要自由,需要爱情,需要写作,需要理想,哪怕是在8个人拥挤的避难所里。

安妮的父亲说:“写作是她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唯一有意义的事,努力就有希望,这是我一直告诉孩子们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教育如此重视,唯一的自由在思想里,这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

如果不是战争安妮会怎样?

叛逆,敢爱敢恨,像每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要远离父母那让人窒息的爱,可是当自由伴随着梦魇会是一种对生命更加严肃的思索。

这个小屋潮湿、摇晃,让人窒息,无聊透顶可是日记成了安妮的宣泄,这里面藏着一个女孩对生命的思索,对性的好奇,与母亲的冲突,对自由的憧憬,更重要的是对那一段历史感性的呈现,这一切就像汩汩的泉水流淌在这本影响后世的《安妮日记》里。

8个人躲在小屋2年的时间,他们会悲伤恐惧,但是他们从不绝望。

每天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活着,却依然渴望自由;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能把紧绷的神经推向崩溃的边缘,却仍然坚信,他们终将获救;每天都度日如年,却保持着对生命最真挚的渴望; 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重。

他们躲避了那么久当他们被带走时我从他们脸上看到了一种力量,那是一种一个民族的坚持与信仰。

他们不管何时都不会绝望。

在这个避难所里杜赛尔先生最孤独,他没有亲人,没有人能够倾听他,一个五尺男人常常在被窝里哭泣,与安妮争夺书桌而闹脾气,但在最后一刻他给安妮穿鞋子,我看到他脸上从未有过的平静。

我很庆幸安妮没有将日记带走,法西斯会像对待一堆废纸一样来对待它,唯有自由的思想是杀不掉的。

安妮弗兰克于1945年3月死于贝尔森集中营。

 4 ) 自由的Anne

Anne是一个爱读书的女孩,并且把读到的东西很好的吸收,使自己成为了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加之父母给了她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她能够自由成长。

她的姐姐也很想像她一样敢说敢做,但她想到的是维护家的和谐,这让我想到家春秋中的老大为了维持家业,不得不放弃出国的打算,甚至放弃婚姻的自由,成全了弟弟的理想。

爱情这个东西很奇妙,尤其是在情窦初开的小女孩身上,确如Anne妈妈所说,Anne比同龄的人在心智上都早熟,她敢爱,甚至不惜和爸爸抗争,一时的冲动伤了爸爸的心。

片子拍得不错,促使我也要多读书,使自己更有思想,更有独立的判断力。

 5 ) 安妮日记

2010.4.30又是一部反映纳粹的电影。

对历史我始终了解的不够透彻,对于希特勒的种种政策,也不十分了解。

但看到有的人说崇拜他的战术,可能,单从某方面而言,他有一定的成就。

但从大部分来看,他的成就弥补不了一个民族的损失!

老百姓都会同情弱者,是的,因为他们没有对抗敌人的能力。

不过说到这一点,我确实为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我们会反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我们有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要不是因为有了毛主席,我想我们的下场会和犹太人一样可怜!

是啊,说到日本,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恨到骨子里,但我可以做到客观看待。

是不是就和那些崇拜希特勒的人一样呢?

我只是缩小了政治战争上的元素,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的领域。

难道就没有犹太人喜欢德国吗?

……安妮的一家以及皮特一家和牙医,真的已经算是非常幸运的了,虽然最终只有安妮的爸爸幸存了下来,那他们也是比大多数人经历的苦难要少的少!

至少他们有土豆、卷心菜吃,有书读,有广播听,可以拌拌嘴,可以有小爱情,甚至还有安妮可以写作!

大多数人不都是摆着手指头随时等死的过着每一天!

这也是没办法的比较!

这部日记,真实的反应了历史,让人能体会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个普通人内心世界的变化。

我们可以憧憬一切,但前提是战争停止了,旅游,学习,电影,音乐等等等等。

一切的希望就差那么一点点等待就实现了,可命运终将无法改变。

看到有个人说“悲剧就是把美撕碎了给人看”绝的这句话写的很好!

常常有些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都无能为力,比如天灾比如战争,而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生活,无论明天要面对的是什么,可能这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6 ) anne

看过书,剧也不错。

对于战争我们理解的太少,也根本无从考究那时的恐惧。

那段历史,对我们来说是纸上的字,而对于他们来说是每一天的担惊受怕却又憧憬新生。

她想喝杯咖啡他想洗个澡她想吃奶油蛋糕他只想在街上走走,我甚至不知道生命又何其罪过,连这平常都是奢侈。

尊重历史,敬畏战争。

 7 ) 《安妮日记》鼎鼎大名,看了这部有点小失望!

《安妮日记》鼎鼎大名,看了这部有点小失望,或许是《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等类型的影片来的太震撼!

影片中印象不错的是女主的爸爸、妈妈,而女主,怎么说呢?

她妈妈对她的评价真准确:任性、过于自我、刻薄,甚至有点恋父仇母倾向,不过这也或许正是那个年纪小孩的表现吧。

幻想的安妮、羞涩的皮特、被妹妹安妮“吸走所有氧气”的姐姐都被送进死亡集中营,人生或许就是不平等的!

 8 ) 自由的味道

我想,BBC的出品本身就值得期待,更何况是对这部风靡世界几十年的日记的改编。

安妮天真无辜的大眼睛,令我对结局感到分外地沉重。

虽然从开始看的时候,就知道结局如何,但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琐碎的、日复一日的生活的展开,很多细微、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着我。

每天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活着,却依然渴望自由;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能把紧绷的神经推向崩溃的边缘,却仍然坚信,他们终将获救;每天都度日如年,却保持着对生命最真挚的渴望;在小阁楼坚持了两年,快要看得胜利曙光的时候,他们被发现了。

最后在小阁楼互相道别的时候,大家都清楚自己的生命将要划上句号。

虽然两年里有争吵、有不满、有自私自利地耍小手段,但相互间培养的感情,依然真挚美好。

这出短剧,又重燃了我对生命的尊敬,对自由地活着的感激,对远离战争、远离种族争斗、对和平的渴望。

 9 ) 《安妮日记》:安妮的花只开了一季

(芷宁写于2010年4月23日)那天,藏匿在仓库阁楼的8个人如往常一样静悄悄地忙着各自的事,突然听到楼梯下暗门外不同往常的声响,人们警觉地停了下来,不满15岁的安妮·弗兰克还在写着日记,陡然间听到德国人的声音后,她慌忙起身,日记停留在了那一刻的最后一个文字……BBC善于改编翻拍著作,此次经名编Deborah Moggach之笔,导过07版《诺桑觉寺》的乔恩·琼斯之手,观众再次看到了影像化的安妮世界——那本销量仅次于圣经的少女日记。

影片大部分时间被耐心仔细且事无巨细地用于呈现惯常中带有险情的藏匿生活,仿佛陋室里的另类人生,却在不经意间,灾难陡然降临,这种被突然截断的生活轨迹,更彰显出命运的残酷性。

没有二战战场的惨烈泥泞,没有集中营的阴森晦暗,更没有正面描写的血腥屠杀,光影和原作一样,带来了一个与世隔绝近两年的少女眼中世界及其内心世界。

狭窄局促的空间,在一天天的起居生活中,却被日渐安置得像一个家,一个四口之家,一个三口之家,外加一个单身医生在此躲避搜捕、朝夕相处,其间,有危机有恐惧有隔阂有摩擦也有欢笑,更有对未来的憧憬。

阁楼虽小,但安妮的心不小,叛逆期的她有着敏感的触觉,对世界和周围的人有着自己的看法。

她不满被当作一个孩子,可她还不够成熟,她还有点小任性,敢言敢怒,偶尔还使点小性子。

作为花季少女,她对年龄相仿的异性充满了好奇,对爱情和未来有着懵懂而迷蒙的向往,同时,日记写作让她更富有思考精神……可残酷的现实没给乐观坚强的小姑娘实现未来的机会,根本没给她长大的机会,藏匿近两年后,安妮和家人朋友被纳粹发现,此去便是生死两茫茫,他们被送往不同的集中营,只有安妮的父亲奥托挨过了奥斯维辛的苦难,1/8的生存率,年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伸展就被扼杀。

有些影片到了最后一刻才彰显出它独特的分量,这部影片便是如此,仿佛之前的种种只为这一刻。

片尾,当他们流泪拥抱告别,一个个走下楼梯时,字幕显示出每个人的死亡时间和所在集中营,之前所有的憧憬向往,所有的围桌吃饭,哪怕是矛盾争吵、烦恼琐事,都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时间没有停驻在那一刻,安妮死于1945年3月,距离二战结束只有5个月。

扮演安妮的Ellie Kendrick,此前依稀在《成长教育》里瞥见过她,小姑娘很好地诠释了安妮的言行举止和心路历程,包括那个萌芽羞涩的初恋。

影片在表现阁楼场景时采用的是暖色调,表现街头肃杀的景象时是冷色调(虽然外景很少),仿佛寓意着阁楼里的藏匿生活虽然单调涉险,但也是他们临去前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当安妮最后一个走下楼梯,心有所念地回望那个曾经庇护过他们生命的处所时,观众无语凝噎,安妮此去无回,一个民族曾经的悲剧,仿佛在此刻于这个小姑娘身上体现出撼人的缩影。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8814203_d.html

 10 ) 如果只是从青春期的角度来看。

我也曾被我的父亲指责说我闲书看的太多,但是当时只是觉得他们是想让我变成应试机器而打击我的话,但是现在看来也不无道理。

我看这不电视剧更多的是看到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小女孩的心理历程,我很能明白那种言不及义的生活,以及无人倾诉的烦恼,我也有一本日记来和自己交谈,整理情绪。

印象最深是在第三集,12分钟开始的部分,PETER的妈妈批评ANNE的话:“····问题是,你知道太多不该知道的东西,等你长大一些就会失去很多乐趣。

你会说我20年前就读到了,你要还是想要丈夫的话就赶快找一个吧,因为再也没有什么能让你觉得动心的了。

你无所不知,但都是纸上谈兵。

而到了实践中呢,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位大婶一直以来给人都是很世俗聒噪的形象,但是不能因此就觉得她一无是处愚蠢无知。

我越来越的觉得世界的道理总是很直白朴素的以至于往往人们忽略了它的价值,直到历尽千辛万苦,用自己的生命去验证某一句话的时候才发现它的可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经历是错误的,或者说,没有这样的经历就不能真的理解,经历是必不可少的。

每个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不仅仅是因为生命本身的可贵,更在于,他曾走过你不曾走的路,而他的经验可能就是很可贵的一笔财富。

只要用心的活着就会有价值。

可惜我明白的太晚。

闲书看的太多,虽然我到现在也认为多看书是很好的,但是不的不承认,我的生活比同龄人少了很多很多的乐趣,获得快乐也很不容易。

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该做什么的时候能一心一意的做好它,心无旁骛,内心笃定,任何的不适度都会造成不幸福的感受。

《安妮日记》短评

We are lucky

6分钟前
  • SoundofSilence
  • 推荐

宏大叙事下柔弱敏感的少女内心。战争、政治、民族、人性,这些确实改变了安妮的生活,主宰了她的命运。但是哪又怎样呢?对青春期的少年人来说生活还在继续,充满无限可能性。书本、阁楼、作家梦想、嬗变的身体、炙热的爱情远比成年人的固执、惊恐、歇斯底里要有趣。在狂热发酵的欲望与阴暗畸变的恐惧中还能有一个如此年轻灵动的灵魂,那是这场战争中唯一活下来的东西。

10分钟前
  • 沈道箫
  • 推荐

这个题材不想再看第二遍

15分钟前
  • sep
  • 还行

我居然没标记过这个……枉我在阿姆斯特丹冻了一上午才见到爱了十年的安妮。

16分钟前
  • 卜卜
  • 力荐

用2年的时间来记录一生。结尾很加分,真实的才是最动人的。

20分钟前
  • 阿良
  • 还行

那个时候的人啊。。

23分钟前
  • shaoxshao
  • 还行

不喜欢,想看2001版的

26分钟前
  • Sylvia
  • 还行

忠于原著。安妮和玛格的对话很精彩~

28分钟前
  • Veronique
  • 推荐

有点电影范儿~ 演员刻画的符合原著,演技也很好~ 那段八音,很让人悲伤。最后一集最后一个镜头,那一望着楼梯的回眸,那是永别的味道。。ANNA

31分钟前
  • 朵朵闻云
  • 力荐

这是很早以前就想看的片子,感觉竟是一般,我是不是因为近来的浮躁而变得太过麻木了。

36分钟前
  • Allie
  • 还行

一个小女孩的角度让人感受到战争下人们的无耐、容忍、团结、机遇、仍未消逝的情感、希望和最后战争的残酷

37分钟前
  • 看电影很无聊
  • 推荐

“问题是你对不该知道的东西了解过多,等你长大后会对一切都失去兴趣,你会说,这些早在20年前我就在书中读到过。所以你最好尽早为自己觅得夫婿,因为结局注定是令你失望的。”

41分钟前
  • 丰饶之海
  • 推荐

小女孩的幼稚和青春期的叛动。战争吃了那女孩。

46分钟前
  • 岁月●流金
  • 还行

很多年前看的《安妮日记》这部电影,今天偶然发现了英国所拍的2009版本,当时它所带给我的震撼犹如晴空霹雳一般。第一次记住了纳粹的恐怖,第一次领略了二战中犹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第一次认识了安妮•弗兰克这么一个至今仍然被世人所传颂的荷兰女孩。

50分钟前
  • Texas cowboy
  • 推荐

不太喜欢真实的Miss Quack Quack 为了作业连夜看完最后一幕震撼又心寒

55分钟前
  • Greeen
  • 还行

哎,我还是很难以接受人性中的丑陋以及悲惨

59分钟前
  • 猪璐路942
  • 还行

从一个青春期成长的少女眼中所见的二战和对犹太人的清洗,很可爱很纯粹地反映射出human nature的复杂。文献的意义大于文学的意义。

1小时前
  • 狼PP
  • 还行

我记得零星的情节了,只觉得安妮写的真实了。

1小时前
  • 十一月
  • 还行

她就是个自我、任性的姑娘只不过被命运苛酷地安排在痛苦的口子,庆幸有那么一个父亲。人要是陷入无尽的无聊与无助离死也不远了。结尾即高潮。

1小时前
  • 江南小野田
  • 还行

我就爱看传记

1小时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