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cn/A6waNJWA 《人生第一次》已经走到了最终章,从第一次的出生、成长、上学、当兵、上班、买房、婚姻、退休、养老到最后的告别,镜头对准了部分人群,以点概面,平铺直述的告诉你,人生的哲学。
有的人看到的是春和景明,有的人品到的是人生的艰难与不易,这取决于你所处的年纪和人生的阶段与经历。
出生,是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次,我一直不太赞同过分歌颂母亲生育的伟大,毕竟这场到来并非自愿,做好了为人父母这个“自私的”决定,一定是伴随着责任的,毕竟幼小无措的婴孩是没有办法一出生就直立行走自给自足的,你带他来了,得准备好做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出生对于普遍家庭来说,显然是喜悦大于痛苦的,纪录片里喜极而泣的父亲,那一刻的动容都是真实的,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成长,幼儿园是开启人生第一次迈出人际交往融入群体的第一步,到了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也会明显的有了差异了,从出生到三岁前家庭做好的准备,都决定了孩子在幼儿园里如何自处。
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东西,这个年纪的孩子未必能听懂很多话,但学习能力却很强,父母老师的行为举止都很容易直接作用在孩子身上,看这个年纪的小孩很容易看到父母的影子,他们在吸纳和学习,模仿周遭大人的行为言谈,并用自己的方式转换出来,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所以能看到,谈吐大方能独立思考的孩子,在家里也是给予了爱与尊重的。
上学,这期我个人很喜欢,但看评论争议很大,大概能明白为何而来。
诗意的教育究竟适不适合山区里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
很多人觉得矫情,何必教给本就辛苦的孩子这些,让他们变得更敏感,更容易自怨自艾,这种帮助是否是积极的。
毕竟诗歌总是需要深挖自己的内心,让山区里的孩子直面内心是否有点残忍。
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疗愈的作用大于痛苦,比起让他们收获懵懂无知的快乐,我倾向于选择清醒,清醒能让孩子们有机会坚定的走出大山,而不是顺势步入父母的后尘。
也许什么都不知道的过完这辈子也很幸福,那既然更优质的教育走进了大山,又何苦去欺骗孩子们。
诗歌可以更为柔和的告诉孩子,如何与不完整和解。
毕竟山里的孩子也许没法拥有钢琴,但诗歌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去触碰自然的音符,一定程度上也许可以树立另一种自信,毕竟自然的馈赠山里的孩子是最直接感受到的,懂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大概就是一定程度化解了不完整的戾气,修复家庭教育的缺失。
毕竟父母抱着钢筋泥土就没法拥抱孩子,父母教育程度的有限也很难做到良好的教育,这是贫困的家庭很难避免的,那最起码用诗歌疗愈这些孤独的孩子吧。
当兵,这个题材我没有切实的经历体会,无法客观的评价,但能看到男孩们成长为男人的过程,感谢这些未来会守护国家安稳的军人吧。
上班,对准的是特殊人群,一定程度的行动不便让他们迈入社会工作的难度要大于常人,照顾这样的孩子长大到成为一个有自主能力且还能拥有自信的孩子,无疑父母是不容易的,他们势必是做好了打一辈子的仗的准备才重塑了自己年轻的内心陪着孩子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这些年轻人的顽强和坚毅是平常人的数倍,只是希望未来可以更好的完善方便特殊人群的公共设施,能看到更多残障人士可以自如的行走在大街上,而不是总是听到“你都行动不便了还出门麻烦别人干嘛。
”这样的言论。
买房和婚姻,如今这两件事快合并了,谈到买房未必会谈到婚姻,但谈到婚姻势必容易牵扯到买房。
这两件事成了很多家庭因孩子而起的心病,我个人目前对这两件事是提不出太多客观看法的人,都是主观的,比如我对房子没有要求,对婚姻更是谈不上想法和渴望,我也不认为这一定要强制性的纳入人生必经阶段之一,但并不排斥,顺其自然的事情,取决于人和事的统一,毕竟这些事,靠想是想不来的,到底有缘分这东西,很玄吧,我也觉得。
单谈纪录片里的内容,对准的大体还是城市家庭和跨国家庭的婚姻,有自主选择权,财产上相对独立,有父母为依托,人生仿佛一场接力赛。
父母如果有能力并自愿为孩子买房,谈不上啃老,当然孩子们自己有能力那绝对是更值得赞扬的事。
纪录片的角度也相对对准的人群不算大众,现实生活中两个人的结合,两个家庭的结合终归还是复杂得多。
退休和养老,算是并驾齐驱的两件事,退休后就伴随着养老,纪录片给我们展示的是,城里的条件优渥的退休老人是如何丰富生活与养老的。
到了这两段我看到的更多的可能是相濡以沫的夫妻吧,算是展示给老人看一种不依赖儿女也可以过的很快乐的一种方式。
养老对准了失去伴侣的老人,一个愿意留在家里,一个选择去了条件非常不错的养老院。
行至这一步老人也懂得了这是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荣誉带不走也浑不在意了,必备的衣物和几张照片,就是全部了,养老院比想象中好很多,甚至遇到了少年时的同学,这最后一段路还有友人相伴,到底还是平静很多。
告别,这个话题无疑是最沉重的,这注定是一场一去不复返的旅行。
首先给我们讲述了慢慢失去记忆的老人,共同记忆是一种需要相互印证的存在,我们追溯记忆的时候总是希望有人说一句我记得,可一方的遗忘会让另一方的怀旧追忆孤掌难鸣,这其实对没有遗忘的人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尤其是被爱的人忘记了。
老巢面对懵懵懂懂垂垂老矣的妻子,一颗无处安放的心。
他一个人去面对遗嘱面对身后事,老巢在这件事上无疑是开明而豁达的,遗体捐献出去,不必立墓碑,作为一个军人他要发挥最后的价值,儿子的不同意也可以理解,生者的情感需要有到点的依托,不然内心始终有透风感,空落落的,但儿子最终依然是尊重父亲的选择。
老巢安排好了一切,本想可以安心陪伴老伴了,疫情来袭,需要居家隔离,没法像以前一样和老伴见面。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老巢头上,却成了一座大山了。
他在屏幕这头听说老伴儿对他不再记得甚至摔断了腿,看着老伴儿木讷又佝偻的样子,心痛如斯,却无能为力。
《寻梦环游记》里也说,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被人记得就算逝去了你也在另一个世界活着,那尚且活着就被爱人遗忘了呢,我大概多少能体会老巢颤抖的手和难掩的悲痛,我怕到另一个世界你找不到我可怎么办,所以你得记得我是个好人,这样最起码,你会信我。
最后,希望这辈子到头来我能坦然的说出“我这一生,平淡而有意义。
”
作为一部纪录片,其核心就是真实,虽然影片《人生第一次》从表层来看是具有真实性的,但是,只要深入的去了解了就会发现,片中的大多数时候所展现出来的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人,所能代表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不是每个人生孩子都想第一集一样有选择,也不是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想第二集一样过得快乐,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还不够,不应该只把镜头对准条件好的,也要适当的给一些贫穷的人或者条件一般的人,这样会使影片更加具有说服力,也会更加的真实,让观众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的一生,让他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世界。
歌颂母爱的伟大固然重要,但是不能把最根本的东西丢掉,不能舍本逐末,丢掉初心,如果那样的话就就让片子显得有些下陈了
又到了每天的恐婚恐育时间3.13我没有想到“出生”背后是那些痛苦的母亲,我没有想到“上学”是可爱的幼儿园小朋友,我没有想到“长大”是爱着浪漫诗歌的大山里的孩子,我没有想到“当兵”是那么厉害又那么艰苦的空降兵,我没有想到“上班”是屏幕那端的自立自强的残疾人朋友,我没有想到“结婚”是那么甜蜜又那么平凡的柴米油盐,是离别是选择是家庭的责任,我没有想到“进城”是朴实的农村妇女,在漂亮的城市里闯荡,眼睛里是坚忍和向往,我没有想到“买房”是奋斗半生也不过付个首付,却仍然向往扎根的感觉,我没有想到“相守”是平淡而真挚的爱,一直憋着的泪水在看到“爸爸,在天堂也要好好吃饭”这条弹幕时奔涌而出,我没有想到“退休”是半辈子的相守,相濡以沫,与子偕老,我没有想到“养老”是孤独了几十年仍乐观地努力地迎接新的生活,我没有想到“告别”是“此生安矣”。
第一次守着点追一部周更的纪录片,每看完一集写一句短短的话,下来也有快2个月了。
前段时间还觉得,最近看作品,看时事,看令人痛心的新闻,都麻木了,都习以为常了,都很难共情了。
直到今晚我哭得枕头湿了,才明白原来是一直没有最戳到泪腺的那个点罢了。
“生的对立面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想到《朗读者》里董老师的一句“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是,好好告别。
”感谢这部最最最最优秀的纪录片陪伴我,从出生到告别,是这个难忘的冬春之交,最温暖的一束光。
看了两集 出生和上学 作为一个女孩子 确实有点害怕生孩子 本来的那种恐惧是莫名的 就是你不知道这个事的具体 但就是怕 看了第一集后 这个怕变成了生动的怕 看到那么粗的针头戳进去 看到孕妈妈痛苦的表情 弱弱的呻吟 满头的大汗 沧桑的面庞 就是这种直面的“血淋淋”更有教育意义 不像单纯空洞的对话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话也是美的 但母亲承受的是真的难以想象第三集:成长 诗歌 山村 刚开始看到在这算是落后贫瘠的山村开诗歌必修课 我有些纳闷 不理解 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是 知识改变命运 觉得寒门的孩子更应该刻苦努力学习 不管是读书还是学习技术 不说实现阶级的跨越 起码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 而诗歌更像是一种消遣休闲 但看到后面我好像明白些什么 山里的留守儿童 可能是性格的羞涩 也可能是家庭的苦难 父母的重担 他们不敢表达 不善表达 而诗歌就是他们舒缓的方式 也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校长很有智慧
这部纪录片是大学时看的,当时每天一边吃午饭一边看一集,现在毕业了补上最后一期“特别篇”。
从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到退休、养老、告别,我通过别人的人生第一次,看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图景,妈妈真的很勇敢,孩子们的诗真的很有灵气,变老了好像也没什么可怕,遇到相守一生的人真的很难得“我看到了绿色的风它抚绿了山林树木烫金了我的小牛——小锁”“我希望做一个理解孩子的妈妈我希望让孩子成为一个开心快乐的人像火苗一样快燃尽了也要最后再灿烂一次——黄亚男”“十年后我希望做一个自私的妈妈我会教我的孩子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穆庆云”“十年后我想做一个像大海一样的爸爸让儿女坐在我背上像一条小船一样有时对儿女吹一场台风有时对儿女风平浪静让他们知道人生不是一直都是风平浪静的——李坤富”老师真的好温柔好会引导!“你要知道所有的心情和情绪都可以写成一首夜空下的诗”“诗歌是万物”片尾曲《推开世界的门》每次响起都恰到好处
2023年12月16日凌晨5点58分 一声啼哭,宣告着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她就是我们的女儿,我们由两个人变成了三口之家……我端坐在产房里,看着身边这两个熟睡的女人,心中百感交集,有一种喜悦不自觉的溢出,也想到以后我要尽我所能让你们幸福,心头上的重担油然而生,又忆起这两日不堪回首的经历,眼眶里早已流干的泪水又再次滑落。
等待、忍耐、挣扎、承受、疲惫、撕裂……在短短的时间你经历了如此之多的“苦难”,仅仅是听到就让我不寒而栗,而承受这些的却是一个柔弱女子,但我从你的眼中看到了从未有过的坚毅,我想如果换做是我可能早已承受不住了,看到你憋红的脸和皲裂发紫的嘴唇,一度接近生理极限,我更是感到手足无措,无助至极,一句“老婆,辛苦了”确实那么的苍白无力,可能这就是女人的“伟大”,产房推出来的是妈妈,再也不是那个女孩了。
在漫长的分娩过程,你忍受着强烈的不适和痛苦,却总是跟我说“老公,你睡会,你保存好体力,我没事”,我就知道,我这辈子没有选错人。
亲眼目睹了分娩过程,血淋淋的场景历历在目,我定会此生铭记,这是你用半条命换来的女儿,我也将终不负与你。
一觉醒来,却不知今日是何时,看到女儿的那一刻,你对我说:“不敢想象我们竟然生了个孩子,她好可爱啊”,我也近身去瞧,那是一个有着酒窝,吐着小舌头的“小兔宝”,看她一眼便治愈了这些日夜的所有疲惫。
一个新生命,犹如一条纽带将一个家庭捆绑的更为紧密,女儿诞生的那一刻,爷爷和外公两个“顶梁柱”也相拥而泣,奶奶和外婆也参与到带娃行列。
也许是离开了待了9个多月的子宫,来到一个新的世界,晚上女儿突然撕心裂肺的哭,尝试了各种办法也没用,我们这对新晋父母心中莫名的极度心疼,也止不住喷涌而出的泪水,长辈们看到也是不断的安慰,这种氛围让我的心中出现了一个字,“家”!
是的,女儿,虽然你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但是这个家不会让你失望的!
花一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部12集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差不多是平凡普通人的一辈子,从出生到与这个世界告别。
每一集故事都讲述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平实生活,平凡而温暖。
是人间最美的记忆。
看得时候也感慨万千,被故事里的主人公们牵引着或感动或共情的情绪。
最动情的还是故事的真实,尽管都写着幸福和残忍,有着笑与泪。
我们被带到人间,其实就是来体验酸甜苦辣的。
就是来学会珍惜当下。
不管是上学时对未来的满怀希望、结婚成家时的满满誓言、还是退休养老的开心和烦恼,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与故事里的人物相比,我感觉我还是幸福的。
虽然这种对比不一定对。
但能令自己更惜福、更爱自己和这个世界就是好的对比。
就是一种激励。
一种美。
感恩自己在鸡零狗碎的生活里,平安健康。
还有家人相伴相扶持。
看见这样普通的生活其实已经是这地球上难得的幸运。
我们总要为自己活着积蓄力量。
那么不妨看看纪录片。
看看普通人的一生。
看看活着到底意味着什么。
又或者能从中汲取营养,祝福故事里的每个人。
因为他们就是我们。
回望这一生,人生已经走过一半了。
庆幸自己虽然带有伤痕,但从未对这个世界绝望。
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也许以后的路道阻且长。
但没关系。
因为相信“关关难过关管过。
且对现在的平静生活狠狠爱。
专注自己的生活。
隔着屏幕看别人的人生,但又会发现,这里面也有很多与我们想像的地方。
从出生,到死亡,几十年的人生,无数个第一次,有欣喜,害怕,迷惑,感动,憧憬...希望每一个我们,一生都能平淡而有意义。
英文翻译太棒了!
《人生第一次:The Firsts in Life》出生 The World at First Sight上学 Joys and Tears of the Childhood长大 Love, Sorrow and Dream in Poems当兵 Parachuting Day上班 Toward the Other Shore结婚 Yes, I Do进城 A Migrant Dream买房 Owning a Home相守 The Kitchen of Love退休 Never Too Old养老 Hey Twilight告别 Please Remember Me
《出生》非常震撼,感人肺腑。
朴实的镜头记录着平凡的我们。
当年妻子分娩的不易历历在目,回想起来,不禁泪如雨下。
人生从出生那刻起,便充满了纠结、挣扎、希望与奋斗。
这就是人间滋味,每一个人生而为人所必须体验与经历,这也是生命的意义与乐趣所在。
我来过,我看过,我走过,我存在过。
最后,秦博出品,必属精品👍👍👍
第一次有一首歌让我听一次哭一次,《推开世界的门》是长在我泪腺的歌。
看第一集生孩子才发现母亲的不易,生一次孩子至少算是过一次鬼门关吧。
但是第一次当妈妈,总是会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我也更能够理解和拥抱这些不够好的地方,也不会再过多苛求母亲对我自私的爱。
第三集让我感触最深。
因为我也做过几年的留守儿童,不过与他们不同的是我并没有那么想念和依赖爸爸妈妈。
我从小是由外公外婆带大的,我现在也很想念和爱他们。
有大人说我就是因为是外婆带大的所以内向,现在我想说内向并不是由谁带大决定,有很多因素,但我知道外婆的善良与勤劳对我影响巨大。
我被这一集中妹妹说的“我想要妈妈自私的爱,我以后想做一个自私的妈妈”击中了。
我从小就感觉爸爸妈妈更爱姐姐和弟弟,我是若有若无的。
小时候我做事情特别慢,然后那时候帮外婆干活(拖柴火),表姐干的比我多,外婆那个时候喜欢拿钱激励我们,干的多钱就多。
然后外婆在我和表姐面前给我少的钱,但是她后面偷偷地把我叫过去,塞给了我跟表姐一样多的钱,那个时候就是七八块钱嘛,小时候又喜欢吃辣条,所以对钱还是很渴望。
我想不是说懂事的孩子没糖吃,我在外婆那里既懂事又有糖吃!
后面的几集可能对我来说有些遥远,诸如结婚买房变老这些,可能以后看了会更加有感悟。
只是感慨于纪录片里面的情侣和夫妻怎么都这么深情。
不管是妻子眼瞎了坚持当妻子的眼睛,还是说妻子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之后即使抑郁症了还仍是把最阳光的一面展现给妻子。
我只能说是希望我以后的伴侣也能如此深情,如能遇到便是我的幸运,遇不到也是我的命运吧!
正如徐志摩所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对于亲密关系我是既有向往又害怕的hhhhh。
至于说人生这么多的第一次,哪能没有遗憾呢?
或许正是那些没有说出的话,没有做好的事情,才让遗憾本身充满重量,才能让要好好地去争取的决心更坚定!
希望我这一生能够“平淡却又意义”。
很好的题材,很好的切入视角,相对而言没有达到我心中的预期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这么好的题材拍的这么烂
生活比片中呈现的显然要艰难更多。
前两集才是《囧妈》正确的打开方式
真的很喜欢几个标题的翻译。买房不是owning a house 而是owning a home 养老是Hey Twilight 告别是Please remember me。看完真的就像走完了一生,祝你一切都好。
央视居然能拍出这么烂的纪录片真的令人乍舌,命题很好,内容本身或许也不错,但问题是命题和内容能对得上一点吗?命题太大,切入点又太小,本来中国国情就很复杂,教育养老挑上海的,打工上班又挑云贵山区的,而且从片头动画来看,这不是人生第一次,是男人的人生第一次。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有时候我们却无法预料。”
狭窄的视域,粗浅的叙事,复刻的情感,令人想到西部世界,和那些一心旨在让人留下感动泪水的大陆综艺节目。
20220901前几集不错,后面的越来越差点意思,有点像被编排好的剧情,然后问观众,哭了吗?这你还不哭? 最后一集用《寻梦环游记》的台词 概念真的没啥问题么? 后面几集的“中国人”选的有点太都市了,那些广阔大地上的老人们的养老与离开,可能是《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看了三四集?劣质鸡汤。
最后三集一直不敢看,刚刚看完,还是没忍住大哭。
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为人。
拍得太浮于表面了吧。第一季采访小朋友的问题真的过于讨打“最喜欢哪个”“最讨厌那个”….不会问问题可以不问
最喜欢第3集,我的眼泪不值钱
创意挺好的,从生育开始,拍人成长中重要阶段的第一次,离开父母上幼儿园、上小学、交朋友........拍得真中国特色,特别是问的问题,最喜欢谁、哪个老师好、为什么,真是没有意义又讨打的。镜头也是,加上话外音的解说后,十分的把编导的个人想法加诸于被采访对象,反倒是那些没有语言的镜头看着挺舒服的
不喜欢这种
越来越差了
如果只看前几集,我可能给五分。除了上班和相守,其他的全是城市。这片名直接改成城市人人生第一次得了。有六亿人月收入不超过一千,我看这个片子,这不是全国人民奔小康吗?城市人肯定觉得这个片子不错,可我就觉得不行,上海北京,为什么不去陕甘宁地区去看看那些孩子的童年,老人的生活呢。你看到只是让你看到的
3.5纪录片的整体立意和单集主题的选取不错,就是内容太直给了,质量有好有坏。但我会记得“烫金了我的小牛”带来的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