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记忆中的高中是个什么样子。
身边总有那么一个很吵的大大咧咧的齐天大圣,总有那么一个安安静静学习读书却也会有些小烦恼的学霸,有个怎么吃也吃不胖却还是一直在吃的吃货,有个唱歌特别好听却不是那么自信的胖胖,有一个外表光鲜亮丽却时常很孤独的小仙女,有一个成天哼着rap的致郁少年,一个古灵精怪满脑子奇思妙想的精灵少女,一个整体摆弄着自己发明的科技宅。
这样的大伙们,可能一开始并不在一个班,但由于某些机缘巧合聚到了一起,可能是某一次比赛,某一个社团,某一次转学。
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很快乐,虽然有时小打小闹,可还是一起欢笑一起成长,有时也会遇到一些青春期的小烦恼,暗恋着一个女生,永远来不及完成的假期作业,被不良少年(女)欺负。。。。。
可是我们的一生不就是在一次次接受和反抗这个世界中成长起来的吗?
这是红星中学一帮孩子们的故事,我想,是我,也是你曾经的故事吧。
他喜欢校花林嘉伽,外表傻乐傻乐丑帅丑帅的他其实很缺乏安全感,从小跟着爸妈走南闯北很少能交到长久的朋友,孤独。
所以他成立了八个社团,给自己刷票想让全校同学认可自己,不惜向自己最大的对手拜师学习如何变得有人气,这本不可能发生在他的身上,可正如小西说的那样不是么,安全感只能靠自己得来,做自己最重要。
我们总是会被别人身上的优秀吸引而想着去和他一样,可有时候在追求这种极致的一样的时候,你还是那个你吗?
哦对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句,追女生的时候请千万不要使用僚机,你要记住一加一不是永远等于二,还有可能是零。
所幸故事的最后他也成长成了那个能站在舞台上说出我们反抗长辈并不是因为我们不爱他们而是反抗本身就是我们成长年轻的一部分的大男孩了。
她外表光鲜靓丽,在外人看来活得像一个公主,整体泡在粉色的世界里,可私下里她是校园霸凌的牺牲品,烤着和自己假想出来的“静静”说话缓解。
灰姑娘永远不是被王子拯救的,而是自己在抗争中成长起来的,静静不就是反抗之中出现的产物吗?
很多个灰姑娘倒在了等待王子的路上,黑暗的路上其实有很多路灯,只是没有打开,需要你自己去点亮,即使有些开关太高了你够不到,也要相信身边的小伙伴会帮着你打开,Cinderella才不会有伤悲!
她是个学霸,她的世界本该只有资治通鉴和经济学人,可他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平静,又傻又笨的他却总能使他脸红心跳,平常一味追求最好的自己明明连喜欢都不知道是什么却无药可救的喜欢上了这个并不是最好的他。
我们喜欢一个人一定会有理由,总是有很多人和我说我就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喜欢他,我觉得都是自己在骗自己罢了,如果他身上一点你能说出来喜欢的地方都没有的地方话,那可能你只是自己告诉自己我喜欢他吧。
敢爱敢恨不才是我们这个年纪的标签吗?
他家境困难,可仍然愿意为了挽回合唱团的成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有自己想去守护的东西,合唱团带给了他一切。
可现实总是喜欢跟我们开玩笑,为了自己,也为了家庭,离开挚爱的红星二锅头,前往了光明牛奶。
不得不说光明中学的校服真的丑。。。
我们所有人都会长大,每个人一生也会面临着一个又一个艰难的选择,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最重要。
大家都说格桑黑化了其实我并不觉得,最后的葬礼依然如期而至,这里是他永远的家。
他是个吃货,傻萌傻萌的那种,喜欢吃面包和枣糕,看起来与世无争的她心中却也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个超爱的爱豆。
我相信很多人在这个年纪都会有一个爱豆,你们的相遇可能是各种原因,海报?
MV?亦或是在一次搬家中百无聊赖的打开电视机,却惊讶的发现了这样的一个你,舞台上的精灵,聚光灯下的你是那样的耀眼,从没有过的感觉涌上心头,第一次见到你就觉得。。。
为什么可以这么瘦吃的比我还多!
然后这也是我下定决心减肥并且也成功了的开始,你真的很不一样,哎呀很烦一说到你就词穷了哈哈哈。。
总之朋友之间能做的就是互相打气啦!
我去荷兰的这段时间你也要加油不能偷懒!
圣诞节回来的时候希望我们都能变得更好!
哎哎偏题了,总之嘉伽真别减肥了真的真的很瘦了。
他有着别人羡慕嫉妒恨的能唱女key的嗓子,他有着总被人嘲笑的外表,可他依然坚持着唱歌,他曾放弃过梦想,差点折断了翅膀,可翅膀上的羽翼正是因为一次又一次的磨练才更加丰满的不是吗?
成长就是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恶,却仍然爱着他。
太阳之子大地之女地球之子本应平等,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我们理应尊重。
她一登场便注定是个天马行空的小妖精,逆转社团命运,捉弄大圣,鬼马少女想必就是她,她不拘泥于学校的准则,只遵循自己的信条,可是这样一个为自己而活的人居然也会为了合唱团去放下身段服从校董的命令,这对于他来说是很难得可是她没有办法,不能让自己连累了合唱团的想法大过了自我。
相比于那个无所不能的小西,我更喜欢 在被迫戴上手环后被质问时一脸惊慌失措的他。
他是个科技宅,生活中只有代码,机械,冷漠。
他被迫追求完美 ,尽管他知道自己有些地方并不完美,可他一开始很难接受这种不完美,躲在厕所啜泣。
在遇到合唱团的这帮人之后,他开始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变的更愿意去接受这个世界,有一个自己想去照顾的女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守护这个合唱团,他可能会被忽视,但他决不能被忽视。
他曾经是个律师,他现在是个老师。
他曾经拥有了一切,他现在失去了很多。
他曾经一直逃避现实,他现在坦然接受。
他是孩子王,他曾经迷茫,他害怕失去,他想守护所有他珍惜的,可美丽的童话总是那样的短暂,关于薛老师其实我不忍心多说,青年教师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希望在未来的某个世界线上还能遇到你。
深呼吸最后一次再看看他们眼睛今天起没人再扔粉笔头把你敲醒这些年其实我最最遗憾的是没等到你 长成大人下课铃就要响起
剧迷一枚,从木鱼水心的短视频入坑。
首先声明,个人一直喜爱音乐剧这一形式,音乐自然是第一要点,剧情也是为音乐让步的。
不过通过剧情和音乐的双重加成,可以使二者之间产生强烈共鸣。
(鲁冰花,新鸳鸯蝴蝶梦,诗圣CP的对唱 最典型例子),因此剧情最好的情绪催化剂。
第三季(少酷2)的结尾剧情都让各位剧迷们大呼“看不懂”,也据主创的透漏,因为各种限制删掉了很多片段。
看剧的乐趣之一也是帮助主创脑补各种剧情,因此决定推理下主线剧情的全貌。
(假装自己是孙天圣少年侦探团的一员)推理时间开始三个推动主线剧情的人物,各有一个坑问题1:最初千珍让薛士奇(是薛士奇按的按钮哦,这个线索很重要)发了什么短信,目的何在?
问题2:男植念要为何要“拯救”薛士奇,怎么拯救?
问题3:薛士奇最后的行动是什么意思?
要解决这几个问题,必须要引入两个假设假设1:本部局的时空观是按照“命运石之门”的(感兴趣的话,传送门在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925398/)很多影视和ACG作品时空观都是比较混乱的。
“世界线收束理论”作为命运石之门里比较经典的一种设定,网剧借鉴过来是个讨巧的手段。
如果严格按照石头门的设定那么:a.少年有点酷里不存在平行宇宙,只有一个世界b.诺基亚的功能只有给过去的某人发信息(给出简单的行为建议),仅此而已;既不能实现石头门后期的记忆传输,也能不改变时间,更不能实现可见的肉身穿越,同一个时空只能有一个实体包括人和手机(因此最后男植念手机掉落的场景只能理解为bug,除非手机在薛士奇视角是自然掉落)c.使用手机的人能保留本世界线的记忆(严格来说,这个并没有按照石头门的设定来)假设2:只有一部手机,千珍父亲发明(专门展示了一下小猫,如果还有其他手机存在,那就比较不符合悬疑剧情的原则了)。
只有薛士奇和男植念使用过手机。
没有第三方的“上帝视角”。
满足假设,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始推理了结论1 千珍最开始可能就病了我们知道手机只有给过去的自己发建议功能,从而让自己的行为发生重大改变,进而改变现在(参见假设1)。
整个剧情里千珍老师做的重大决定只有:1.选薛士奇当男朋友 2.放弃歌手之路,回到学校(完成母亲愿望重组合唱团等等 性质类似)而这一句台词是关键,带有明显的“决定改变”性质千珍:"我是在知道自己生病之后,放弃了歌手梦,回到学校的,那个时候我就想,就这么安安静的结束,也不错哦” (后边的歌真的很悲伤)这句话的行为应该是正好接到了未来的时间线的信息(而这条信息是薛士奇发的,因此千珍不保留记忆)从而去做的。
世界线之间会彼此有纠缠,也就是“似曾相识感"(石头门的设定),再加上小哈哈对千珍是真爱在一起是很正常的。
因此:大明星的千珍已然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她并不爱自己明星的人生,告诉过去的自己,不要成为歌手而成为老师。
并且这个信息不能由自己发送(她想抛弃这个世界的记忆)不过这个有个时间点的问题,病可以坚持这么长时间么?
可以理解为发信息世界线会产生小的变动(命运石之门嘟嘟噜线,死亡时间可以推迟)。
大明星的千珍病的晚,老师的千珍病的早。
待续
看到红星中学的学生们,在新的学期禁止一切社团活动的时候,忍不住想起来自己读书期间的事。
初三那年的元旦,我跟同学一起排练了一出话剧,内容跟捐款有关,十分简单。
当时临近期末,老师并支持我们用学习的时间来“玩”,所以总有意无意地阻拦我们。
这个话剧需要的人不多,但几乎囊括了班里的前十名。
成绩好就有底气嘛,老师挑刺的时候,大家也会特别给力的怼回去。
后来,节目并没有获什么奖,但所有参与演出的人都很满足,这几乎成了我初中时期,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
但跟《少年有点酷》里的薛士奇和学生们相比,我们当初那点坚持和斗争都不够看的,太普通了。
不管是站在学生这边,努力准备公开课,坚定地为社团谋生存老薛,还是几个朝气蓬勃,一言不合就唱歌的学生,他们身上莫名带着一种青春的活力和张扬。
刷完12集之后,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是池小西,对,就是那个抢走孙天圣年级倒数第一的名次,抢注八个古怪社团,在同学中拥有超高人气指数的池佐罗。
关于为什么叫佐罗,你看完剧中一个经典撩妹套路之后就知道啦。
但我喜欢她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更多是她古灵精怪的想法和一往无前的勇气,讲两个例子,比如愚人节戏弄孙天圣后令对方心服口服;阻止董事们反对重建社团的时候,池小西也是酷到没朋友,竟然用了一个超级特别的方法,硬生生扭转了局势。
如果你觉得池小西的聪明才智这就没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毕竟,得罪了校董还能全身而退,才是她的鬼马之处。
说实话,这是一部很适合青少年看的剧,青春年少是每个人最好的时候,我们要在这样的时候学会勇敢追梦,敢于争取自己内心所爱的一切。
还有一场关于林嘉伽的乌龙戏,也是一个小高潮。
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是薛士奇说的:“各位,虽然大家都是好朋友,但我想,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有成长中的小秘密吧。
这些小秘密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告诉别人,即使是我们最好的伙伴。
有些时候这些秘密可能会在,我们自己都还没有察觉到它的时候悄然到来。
”我对这句话深以为然。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朋友应该是分享秘密的存在,可真的不是所有秘密都需要彼此分享,有些事它并不大,也没有伤害谁,但它对自身而言有着别样的作用,或许,就如林嘉伽一样,是真正展现自我的一种契机。
小胖也是哲理帝,很自然地接上了一个新的解读:“正是有这些秘密的存在,我们才能活得更加的直白、自我和安全。
正是因为守护住了这些秘密,我们才能给自己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和稳固的城堡,保护我们离开这个不太完美的世界。
”我想,这也是我曾经经历过、感受到,但没有宣之于口的成长。
这也是一部很适合追忆自己青春和梦想的剧,让我想起很多自己的事情,如同韩国的《追梦高中》、美国的《歌舞青春》,带给人的是感动和力量,剧中每个小故事都很有意义,高学历制作团队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前面提到林嘉伽在偶像面前,能够真正地展现自我,其实,这段还有一点很高明的剪辑,就是薛老师从林嘉伽身上看到了过去的自己,那个穿着校服、为偶像拼命呐喊的自己,这或许是很多人看到这段的感受吧。
我一开始觉得这些小演员们的表演有点稚嫩,可后来想,我们少年时代可不就是稚嫩的,对于这部剧,可能再也没有比本色出演更好的情况了。
他们就是在演生活中自己身边会出现的那些“同学”,不管是学霸的傲娇还是年级小喇叭的八卦之心,总之,他是真实、自然、鲜活的人物形象,是我们“曾经的同班同学”。
我很感谢《少年有点酷》,它让我回忆起太多过去的事情。
我一直在想,假如自己青春期的时候,能够有池小西一半酷,那可能也会拥有一段很精彩的回忆。
可我没有,我有点高诗远的骄傲,艾晓欣的“毒舌”,孙天圣的内心虚弱,所以,当池小西说出:“其实只有缺乏安全感的人,才会在意别人喜不喜欢自己,把自己存在的意义建立在别人的喜好上,生活该多痛苦啊。
”的时候,突然有些想哭。
少年时代,可能很少有人想得这么清楚,只能摸索着成长,更容易“把自己存在的意义建立在别人的喜好上”,或许会收获一些朋友,得到一些赞扬,但长大以后再看,会觉得当时的自己并没有特别快乐。
因为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属于自己的。
所以,那些像“小西”一样的少年少女们,真令人羡慕。
我在大二时,曾经尝试过和学校的朋友们一起做一部学生音乐剧,想要参加学校的戏剧之夜。
作为一个没有学校背景、老师指导和资金支持的团队,称呼为“草台班子”可能并不为过。
不过,好死不死,我们的团队成员,大多来自学校内部的歌手大赛——“广院之春”。
不论是对于曾经的北京广播学院还是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能够杀入“广院之春”决赛的选手,个个都有不错的唱功。
而且,和普通人相比,他们更熟悉舞台、更有表现欲,或者说更能“解放天性”。
那时候,我们恐怕都是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爱好者。
虽然所有的曲目都是“全原创”,但又有着明显的学习痕迹。
在这部音乐剧里,唱段基本承担了90%的叙事,所以选好演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学唱歌。
那可能是整个剧组最欢乐的时光,对于这些在歌手大赛中脱颖而出的“演员”们来说,学唱这些唱段并不难。
在四十八教11层的琴房,一个人弹琴,剩下的人练歌,而我们则坐在门口给下一个要来的人打电话。
自然地,戏剧冲突来得很快。
我们并没有通过学校戏剧之夜的初选,却阴差阳错获得了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的参与资格。
于是,在学期中的校内演出,变成了一场将会面向公众的公开表演。
那个时候,我们的演员已经练熟了所有唱段,甚至编排好了走位。
然而,经过过山车一般的变故,我们的演出时间从学期中变成了假期,这直接导致了主演的大面积换血。
给人打电话成了我最害怕的事情,生怕今天又有人说自己不能继续参加。
这还不是我面临的所有问题,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不要说服化道,甚至连解决排练中的盒饭都成问题。
成员之间层出不穷的矛盾已经是最最不重要的事情了,作为一个纯外行都要自己上去客串舞蹈演员简直惨不忍睹。
磕磕绊绊好不容易到了最后演出的日子,两场的票都卖的不错,学校里也来了不少朋友支持。
最后居然因为男主角的言论和评委吵了起来,被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指着我们说“乱改经典”,说我们是“法西斯”。
不过也有评委私下跟我们说觉得我们的剧有意思,给了高分。
当时,我们以为自己做了件大事,不过现在看来这件事不过是学生时代一处很小很小的插曲。
但我偶尔还是会自己哼唱起剧中的唱段,兀自陶醉其中。
可能因为体验过个中艰辛,我对于《少年有点酷》这样的青春校园类音乐剧,以及校园合唱团的背景,有着说不出的感同身受。
好孩子的青春回忆
《少年有点酷》的主创们,是三位本科就在国内Top2的学霸,工作人员也不少都是名校出身。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从《薛定谔的猫》到《少年有点酷》,这部网剧给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好孩子的青春回忆。
哪怕孙天圣蝉联年级倒数第一,号称自己是十一班最差最狠的那个,可他除了不写作业和迟到之外,连表白都怂得不行,几乎连普通高中的“坏学生”都不够格。
很多人感叹中国的青春片狗血,因为大多数人的青春并不是车祸、堕胎和离家出走的岁月。
而科班出身的不少演员,其实并不了解天天念书的好孩子们到底经历过怎样的青春。
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好孩子们大多是在个人兴趣和好好学习之间寻找出路的。
学习和社团活动之间的冲突,正好构成了当下中国高中校园的主流冲突。
将近40分钟的第一集非常亮眼,特别是开场的《普通的disco》基本不需要任何额外解释,就能够把内容表达得非常清晰。
到底是不是封禁了一切兴趣爱好,学生的成绩就一定会变好?
又或者,到底是不是放弃一切兴趣爱好,换来的好成绩就能改变人的一生?
我们姑且并不去讨论这些现实层面的问题,因为如果连一部音乐剧都不能带点理想主义的色彩,恐怕它就不应该存在了。
而新角色池小西非常惊艳,一出场就展现了她的古灵精怪。
她带领学校各个社团的成员,说服校董们支持重开社团的桥段,甚至让我想起了观看《喜剧的忧伤》时的心境。
不同的性别、年龄和社会经历,却因为共同的爱好而相互接近、了解,甚至相互感染。
不仅仅是少年时代,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依然会因为这样的原因而结交朋友。
而对于新四季合唱团的孩子们来说,音乐自然是维系他们情感最重要的元素。
相比起第一部《薛定谔的猫》,《少年有点酷》一定程度上变换了视角。
虽然大人们依然是主线剧情的承担者,但少年们的情节却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让会唱歌的人唱歌,然后呢?
《少年有点酷》的大多数演员,其实都是“素人”出身,来自各个高校的歌手大赛。
作为一个干过类似事情的人,深知这种选拔方式的优势——可以保证演员的演唱水平,并且有一定舞台经验的人通常不太怯场。
让会唱歌的人唱歌,对于一部主打音乐剧概念的网剧来说非常重要。
大多数人能够被《薛定谔的猫》吸引,就是源自于其中演员的唱功。
事实上,从音乐类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时代开始,很多电视节目的制作者都在尝试这样的一种形式,却似乎始终不得其法。
而《薛定谔的猫》的成功,除了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观众对于网剧的包容,以及剧中演员的本色出演,也与这一领域的空白息息相关。
相比起《薛定谔的猫》中,大部分歌曲并不承担叙事功能,而是由情节推动唱歌的出现。
《少年有点酷》中则明显加重了歌曲的叙事性与情感表达,从现在的观众反应来说,这种尝试未必是成功的,但我个人却非常喜欢。
可是,让会唱歌的人唱歌,然后呢?
素人演出的尴尬,我个人是深有体会。
当年组里一个长相漂亮、台风爽朗的女演员,愣是在肢体形态上过不了关。
只要一上动作,立马四肢僵硬甚至同手同脚。
好在与第一季相比,演员们在《少年有点酷》中的表演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经过专业的训练,舞蹈水平也有大幅度提升。
虽然这和成熟的演员并不能相提并论,但却能够看到这些年轻人的责任心和职业精神。
《少年有点酷》的进步不仅仅是在演员的演技方面,服化道等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
不过细看之下,很多方面依然能看出在省钱。
另外,鉴于现在放出来的12集,情节线索非常不清晰,还不能评价整体剧情。
希望后12集放出之后,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线。
这是我第一次怀着写差评的心来写这部我很喜欢的网剧。
还记得去年看到薛猫的那种感觉。
虽然演员的表演都很青涩。
但是真的有发动到我。
不管是他的音乐。
还是剧情的走向。
艾晓欣,孙天圣,高诗选,周沫,格桑。
林佳佳,薛老师,千珍老师。
每一个在我脑海里都是非常生动活泼的形象,我喜欢这个合唱团。
喜欢他们之间的互动。
薛老师的能穿越的手机也让我对这个像是音乐剧又是穿越剧的故事感觉更是独特。
它应该是个很好的故事的。
第一部结束时我就一直在想。
手机真的就不出现了么?
薛老师收到短信是怎么回事?
女执念到底发了什么?
合唱团大家的感情没受到影响么?
就是这样怀着极高的期待。
很很多的问题我一直在等待第二部。
或许是我的期待真的太高了。
少年有点酷第一部一出来我就一口气看完了。
看完之后只有一个感受。
这到底在讲什么。
莫名其妙。
一个故事。
即便每一集都很简短。
好的作品也应该在有限得时间把故事讲完。
可是你们画了12集。
我愣是没看懂它要给我表达的意思。
人物刻画也是乱七八糟。
第一部的主角在这里有些都沦为了配角。
新出现的池小西真的是太抢风头了。
我觉得这部电视又可以叫做池小西有点酷。
但即便是这样对池小西的刻画也不走心。
一个劲的只是在放大她的小聪明和不受束缚。
其他呢。。。
这个人物到最后也是让我特别不待见的一个人物。
我觉得她非常的幼稚。
或许有人会说这就是少年该有的啊。
就是这样才是真性情啊。
但是对不起。
我对这种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真的喜欢不起来。
她的世界只有她。
真的没有别人。
一开始她接近林佳佳不就是有目的的么?
这个最后也没讲清楚。
说到林佳佳。
我真的觉得这个角色太可怜了。
几乎没戏份不说,对她故事的描述也是苍白。
看完整部我都差点忘了有林佳佳这个人。
格桑就更不用说了。
莫名的黑化???
编剧就算是想突出少年的时代的黑暗面也不用这样吧?
大概格桑是要去考试了?
薛老师也不像第一部这么燃了。
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傻子。。。
真的不想这么形容。
我很喜欢薛老师的。
但是这一部里面他和千珍老师得感情真的看的我莫名奇妙!
癌症。
写剧本的。
你是没的写了?
这个剧情出现的突兀不说。
这就像是本来一个非常好吃的饼里面吃到了苍蝇的感觉。。。。
最后的大结局也给我一种为了矫情而矫情的感觉。
对了还有男女执念的改变。
女执念演的不错。
两种感觉都出来了。
和薛猫里面的天差地别。
男执念。。。
我只想呵呵。
最后他的人设崩的不能再崩了。
我甚至觉得这个是编剧拍到后面不知道怎么圆了。
直接把所有答案都推在了他身上。
薛猫多棒的故事啊。。。
后面居然出现了这种剧情。
唉。
两部都看完了。
基本没有一个我能记住的点。
也没有一首我能记住的歌。
哦。。。
除了第一集吧。。。
薛猫每一首我都很喜欢。
少年就。。。
呵呵了。。。
我只能说前面有点酷应该只是薛猫其中的一个平行世界吧。。。。
唉。
失望打两分都是看在第一部的面子上。
现在优秀的网剧那么多。
也明白剧组的人真的也很努力。
起码里面的每个演员我都很喜欢。
可是拍的不好就是不好。
我是真的很爱这部剧才会那么生气。
爱之深责之切吧。
第三部如果还是这样我果断弃剧。
最后。
我真的很喜欢大圣啊。
哈哈哈哈。
之后想到啥再补充吧。
第一次接触到这部音乐剧的时候,是在名为嗨氏的主播的视频中,当时就觉得是那种很无聊的青春片,后来在被各大网站被强势安利了一波,然后一看,只有腾讯视频有啊,广告是真的长,好不容易看到正在刮胡须的薛士奇,耐着性子看了下去,被薛老师的一首《I feel the earth move》留了下来,歌好听到我甚至以为是原唱(因为我没有听过原唱),后来同学们出来唱歌,被惊艳到了,更加坚定了我觉得是原唱的想法,但到了片尾,这些都是演员自己唱的,好羡慕啊,于是一口气看完了第一部,剧情很紧凑,命运石之门的设定和蝴蝶效应是很吸睛的,一直看到结尾了,什么,合唱团早就没了,之前看的不都没意义了吗,但大家的友谊还是好好的,这点就没让我那么揪心了。
里面的歌都是很好听的,蒲悦的一首《鲁冰花》都唱得我老泪纵横了好吗,还有那首《新流星蝴蝶剑》好好听啊。
紧接着第二部,剧情和第一部衔接的不错,学生们想要重建社团,还加入了新同学薛科技和池小西,池小西的性格我特别喜欢,为了重组社团,小西让校董们回忆了他们年轻的时候,正好一首《光阴的故事》插入,真的被感动了,薛老师和千珍老师在一起了,刚看到千珍老师回校了,就结束了,期待第3部的表现,从预告片来看,都是卖点啊。
也许,我们的学生时代不能像他们一样丰富多彩,也许也没有出现像薛士奇和千珍那样的老师出现,我们的生活也不是一直阳光的,我们可能是在充斥着吵闹声的家庭中长大的,不需要灰心丧气吧,在我们心中,总有一些欢乐和温暖的回忆,你的同学们,你的老师们,你的朋友们,他们是会给予你关怀和帮助的。
不被理解也没有关系,要记住我们正青春啊,我们干嘛要被理解,你不了解我们可以,请不要诋毁我们的梦想。
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这部电视剧,或已物是人非,但不要忘记,那个夜晚,这部电视剧带给我们的欢乐或感动与我们青春的模样。
青春无畏,努力追逐!
在校领导明令禁止社团活 动的情况下,音乐老师薛士奇与合唱团的孩子们为了拯救社团,共同努力恢复课外活动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啼笑皆非,温暖感人,又脑洞大开。
孩子们在新学期的成长中也慢慢有了各自的烦恼:寒假作业面临突然抽查,林嘉伽追星饭女团的秘密被合唱团其他小伙伴发现,愚人节孙天圣的搞怪计划落空,转学生薛科技因为五音不全无法融入公开课,新同学池小西的到来让红星中学炸开了锅,他们都加入了新四季合唱团……
人说,少年子弟江湖老。
听这话时,我还在上大学,觉得这话真丧。
那时我刚18岁,球场上一踢就是一天,打游戏随便就几个通宵,考试前一周背两本参考书,做三套试题顺利通过。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除了姑娘难追,没什么可以难倒我,江湖是什么?
那么容易就让我老?
如今想想,真是初生牛犊,傻得可爱。
少年子弟,最可贵的就是这种一往无前的气势。
虽然容易傻,容易被人利用,但这个世界的路,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这种傻子冲出来的。
只是,少年气势虽盛,但真的很容易老。
20年后,能保持初心的少年,能有几人。
少年子弟江湖老,这不是戏言,当时不懂,只因是少年。
几日前,看了一部名为《少年有点酷》的音乐网剧点映,没看完,不过其中有不少触动我的东西。
比如一群少年为了打动老师,用尽各种手段,将老师带回当年他们青春时挚爱的场景,以唤醒他们的“少年心”。
毕竟现在板着脸的老师,也曾是欢脱的少年。
说实话,这个场景我的第一反应是好笑,要知道在红尘中打过滚的少年心,哪里那么容易唤醒。
但之后又有些感动,一群孩子用尽各种看起来幼稚可笑的办法,只为争取自己在课余放声歌唱的权利。
面对荒谬可笑的压制,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勇敢反抗,无论成功与否,这就是少年心。
屏幕上的孩子和老师一起唱着《光阴的故事》,唤起了青春岁月的惆怅,但光阴究竟如何改变了我们,又改变了多少,这个问题,无法尽谈。
我不爱看网剧,因为故事往往过分夸张狗血,不适合我的口味,更别提故事中动不动来一段歌舞的音乐剧。
说实话除非是不唱不跳就会死的印度片,或者《妈妈咪呀》这种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否则以歌唱来表达心声的表演,我总觉得很脱离现实。
能把《少年有点酷》看个开头,已经是朋友推荐的结果。
但这部音乐网剧,很不一般。
如果硬说这个音乐网剧有多经典,这一定是吹牛。
但我一向认为,艺术的存在价值,不仅仅在于自身的内容表达,还在于映衬它所在的时代。
卓别林的《大独裁者》,如果脱离了当时纳粹肆虐的环境,当然还是一部佳作,但就缺少了批判的力量。
《少年有点酷》在制作上只能说中规中矩,好话说到头也就是严谨朴实,但让我喜欢的是它有一种不甘于平庸世界的气质。
如今我们面临一种怎样的现实,大家都心知肚明。
当这个世界主流的声音都在说,你要顺应时势,不要鸡蛋碰石头,给你的你才能要,不给你的你不能抢,“以和为贵”。
忽然有这样一群为了自己合法权利而跳出来说“不”的少男少女,哪怕这声音很微小,很莫不足道,看上去很傻,总比没有好。
这让人觉得世界总还有一些希望。
这是一群孩子,为了打破学校“不许组建任何兴趣团体”的荒谬规定,恢复自己挚爱的音乐社活动而努力争取的故事。
音乐本身就是这群孩子的挚爱,所以出现歌唱舞蹈的桥段,非常合理。
而导入歌唱舞蹈的手法,要么是孩子们偷偷排练,私下尽兴,要么就是心理活动的视觉呈现,在青春的白日梦中过足各种歌唱舞蹈的瘾。
这对我们一点都不陌生,试问中国的学生们,谁没有经历过这种生活呢。
在我的学生年代,有首歌叫《我多想唱》,“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要东张西望”,描述的就是这种心态。
梦想里尽情夸张的表演,再怎样不合理,比如学着韩国音乐剧那样极尽性感,都可以接受。
现实中不许唱唱跳跳,白日梦里我就是迈克尔·杰克逊又如何,还不是给现实憋的,歌唱舞蹈发生得一点不违和。
这个音乐网剧和我在观看之前的预想有很大差异,在于尺度把握得很到位。
网剧的故事一向追求离奇夸张曲折,甚至会到了漠视逻辑合理性的地步,其结果就是大家一边看一边吐槽,弹幕满天飞。
以至于很多网剧干脆就奔着让大家吐槽来火,怎么不合理就怎么瞎编。
《少年有点酷》没有走这条狗血路,虽然也有时空穿越,改变人生的基础设定,不过在情节冲突的推动上还是走严谨路线。
这个发生在校园小社会的故事,核心冲突就是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制定的严格规则,与青春少男少女渴望丰富生活的需求冲突。
中间夹杂着一些少男少女的相互爱慕,以及斗气争风的小心思。
可贵的是,这些冲突很贴合现实,不夸张,比如暑假作业没做完要赶,怎么办?
于是大家各出奇招,有用现代科技现场打印成品的,有分工合作一起抄学霸答案的,两群人还免不了要相互鄙视一下,相互挖个坑。
其实我们现在都知道,暑假作业就是个形式,让孩子心里有点牵挂别玩得太疯。
所以最后看到老师轻描淡写把赶出来的作业拿去随便批一下,有种小屁孩小题大做,“白忙”的荒谬喜感,却也不会觉得不合理。
在描写校园生活冲突的同时,创作者不忘点一下成年人的世界,这也是我喜欢的一幕。
新接任的美女校董,因为最终向学生让步,答应恢复音乐社活动,而被老校董父亲批评“没权威”,在车内与司机一起吐槽。
一方面是抱怨父母“永远只要我做到最好,不想想我的感受”,另一方面是埋怨学生不懂事,“都是为了他们好,光唱歌跳舞考不上大学怎么面对他们家长。
”这一幕很短,但很有讽刺力度。
我们都会长大,会学着对后来人建立自己的权威,也要面对前辈的权威。
“从不考虑我”和“都是为你好”同时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真是很分裂。
这也呼应了前面师生一起唱《光阴的故事》那一幕:光阴一直在改变我们,但改变成什么样,我们难以自知。
在屏幕上看到这种变化会觉得荒唐可笑,但如果用摄像机记录我们自己的生活,这种左右互搏,精神分裂的言行,只怕会更多。
是的,我们也曾是少年,只是都已不再。
无论现在是不是少年,我们终究会遇到这样一个瞬间:你起床,洗脸刷牙,穿上正装,对着镜子打好领带,准备出门,忽然发现你的皮带比从前松了两格,再摸摸头,觉得发际线变化了一点。
你看着镜子里的你,眼睛中不再有光。
你考虑的不再是如何改变世界,活得痛快,做出色的作品,去更远的地方,而是今天的项目进度,和领导的说辞,交通是否会堵,房价是否又涨。
或许你毕业并不久,但镜子里的那个你,已经是一个陌生人。
而且,身上有着你从前最讨厌的味道。
这就是属于大多数人的《光阴的故事》,无关情怀,只是残酷。
所以我喜欢这部作品,尽管《少年有点酷》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中二,可它真的有少年气,嬉笑怒骂,肆意绽放。
看着他们在教室里把作业撒得满天飞,在走廊放声高歌,在梦想的房间里泼洒五颜六色的涂料,我忽然有点羡慕。
我有多久未曾这样想唱就唱,肆意妄为?
在成年人的世界太久,青春已经是一个名词,而非一个动词。
只有这一瞬间,我是真的想和他们一起在梦想中奔放一次。
就算这是个音乐剧,是个童话,是个成年人眼中幼稚搞笑的故事,我觉得也值得。
去年圣诞,我去看崔健的演唱会,之后在群里被后生笑谈,“这是一群身揣数千万房产和资本,在体育场里高唱《一无所有》,缅怀自己青春不再的中年人。
”当时我无言以对。
但我想,20年后,如今笑话我的这些后生,会不会也去体育馆里跟着高唱,除了热泪和金钱,一无所有。
20年后,你们会不会像我一样,成为你们如今耻笑的那些人。
我希望不会。
我希望少年永远歌唱,一直前行,不再像我们一样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不会被生活的琐碎陷住,不会被现实的困顿压倒,不会对莫名的阻力低头,不会因可畏的人言而驻足。
我希望屏幕内外的少年,都永远不会停顿。
20年后,希望你我,都还是今日有勇气的那个少年。
2017年高二的时候有幸在北京师大附中作为在校生观看了部分章节视频,并与主创团队见面。
个人感觉总体不错,给四星是因为他们可贵的大胆的突破和别样的充满活力的视角,似乎将洋溢着光明的纯真的青春以及反抗权威片面压迫的努力全面的展示了出来。
新生事物需要被保护、被鼓励,所以给一个比较合适的四星,7·5分。
然而,本剧的问题也和优点一样突出——它自带滤镜,因而拍出的作品有过度美化的不足。
高中的课业绝不是轻松的,想像主人公们一样组织合唱团和社团活动的高中生,势必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牺牲,学习成绩很难与此兼顾。
至于在首集美化抄袭寒假作业的行为,更是一种无心之过。
或许主创团队只是在拍摄一种许多人学生时代有共鸣的事情,但不可否认镜头语言对观众、尤其是小观众的误导,认为抄作业没什么大不了。
现实是,我们越大,越懂得自己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后果,抄作业补作业糊弄的人总得承担成绩倒数高考后去野鸡大学的后果,从而在懂事儿之后对学习认真起来——这叫自己对自己负责。
在视频中我只看到一群聪明的少年,却没有智慧——他们和她们还停留在幼稚的阶段,在与校董们斗智斗勇中获得带有主角光环、缺乏有说服力的逻辑的胜利,享受着高中生活带有滤镜的阳光,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落后于他人。
我理解编剧对应试教育的隐含性批判和突破的尝试,但是这种意淫梦遗般的白日梦,在梦醒后是于事无补的,更不要指望上峰和影片里的主任们一样在暖色中软化而后去改革。
一方面教育改革没有停止,领导层也在变,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对于现实的主动性忽视,也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利影响。
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的兴趣,倾向于抄作业逃避汗水和劳动,由着自己的喜好来。
正是由于许多同学看到了这样不足,才会有那天我的同学Y在采访环节对于主场团队的失声痛斥。
有理想是好事,它会带给人希望,但最好的是要做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不然就如泰勒斯:仰望星空,掉进大坑,挣扎几下,差点牺牲。
面对应试教育的现实,我们所做的绝不仅仅是寻找问题和批判破坏。
实行了如此之久的应试教育事实证明并未培育出一大批不正常人,相反,许多优秀学霸经过了应试教育历练,成为了拥有坚韧品格和专业学科素养的人才。
这些少年同样很酷,但不需要通过滤镜来证明。
以上。
Sam我其实是从知乎来的那一大票人之一一开始是Glee的死粉,看到知乎说拍了个薛猫就来了,然后现在追到少酷第二季!
这一集其实算是一个过渡,从上一季的关停合唱团到这一季的重逢。
不得不说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飞跃,看了一集有点泪目,主要是看到了有自己特色的音乐剧了。
先上歌曲解析1.《普通Disco》大合唱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部分,加上衣服闪光这个Idea也很好。
然后用一首大红的歌吸引新观众的耳朵也是很聪明的。
2.《孙悟空》大合唱其实这首歌是在剧中有含义的(也就是为什么觉得有Glee的感觉了!
这很好!
)同学们唱的不只是对寒假作业的烦恼,还有合唱团被关停后特长无所发展的烦恼,还有曾经的风云如今只是历史的遗憾。
正如歌里的“金箍棒那么神勇 现在只能掏掏耳朵”以及多次提到的“我的好朋友”“伙伴们”3.《逆风飞翔》大合唱后面一个一个人出来时又给了我Glee一样的震撼!
真的像Glee一样,配上剧情就会很感动!
其实讲的就是孩子们现在不希望考虑未来,他们想要眼下的快乐,同时也在表明薛老师就是合唱团的核心人物,挺感动的。
总评了:少酷S1E1真的挺好的,希望后期质量不要下降。
然后,催促原声带啊啊啊啊啊啊啊,同时希望可以像Glee剧情里是短版本,然后在原声带里是长版本【官微不要打我】然后呢,剧情与音乐相结合做的也很好了!
加油!
第二集简评还是先上歌曲点评一.如烟—千珍首先给音效组大赞,抚摸吉他的小细节都做出来了!
然后再次为全剧点赞,又一次接近了Glee,用歌曲表达真感情,真的很满意。
千珍老师声音还是辣么好听!
二.Do-Re-Mi Short Ver.这部分与剧情连接很紧密,很期待成品Long Ver.,希望带来几分惊艳的感觉三.舞娘 艾晓欣+心华Glee范十足的Diva斗歌,一点一点声调真的不要再好听!
还是希望像Glee一样,剧情里有“瑕疵”,希望可以出个录音室版233总评:这集音乐比上集比较短较轻,还是希望出录音室原声带。
同时希望下一季可以试着减轻主线痕迹,像Glee那样做主题周。
同时觉得要物色新演员了吧……毕竟新四季是从高一开始的嘛……希望可以办的长长久久,加油!
【有不实际的建议请谅解,毕竟不懂】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