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啊!
《魍魉之匣》看完就是会赞叹它真的是非常非常精妙!
原作基底自是不必说。
我偶然看到《魍魉之匣》后才得知其背后这位非常著名的小说家京极夏彦,他不但了解日本战后背景,还精通中国与日本的神鬼之说。
想不到自己看日漫还补起了中国文化。
京极堂在动画里一顿作法,我都幻想作者既然这么懂,是不是在现实里也会偶尔客串大仙帮人消灾解难。
然而动画剧本的编排也是非常非常精妙的!
案件本身在揭晓真相后则被祛魅,推理方法也比较开挂,毕竟凶手把线索都写在书里了,真正引起悬念的,是这部剧故弄玄虚亦真亦幻的叙述方法。
现在回过头来看,才知道《魍魉之匣》在第一话的时候就暴露了凶手。
一部推理番能做到这样就是笃定观众知道了又能怎样,因为它设置悬念的手段了得,它可以让观众到第5话末才见到一直活在其他人台词里的京极堂,而对于我这样完全是第一次接触京极夏彦作品的观众,到此才真正知道本剧的侦探是谁。
到第7话的时候整个案件才初现端倪,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线才明朗起来。
《魍魉之匣》适合有耐心和好奇心的观众,因为它设置了许多迷阵。
首先是片头动画“戏中戏”的使用,虽然片头动画都会标注出以上内容出自某人文集,但观众还是无法意识到这是戏中戏,因为它们都以关口巽为主角,到后面观众才得知这些不是真实发生在关口巽身上的事,而是他读小说时的想象。
戏中戏的使用,使真实与虚幻交融,彻底误导了观众。
而剧中大量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的提及也让这个故事更加真假难分。
其次就是多视角叙事。
京极堂在剧中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旁观者眼中的故事,在当事者心中则会大不同。
整个事件的真相则由相关人物各自的故事构成。
剧中的叙事者从赖子、木场、关口……到阳子不断变换,多视角的形式也切合了整个故事的世界观。
第三就是”鬼神之说“,剧中处处充斥着神魔传闻,介绍了很多中国和日本的神话,给观众听得云里雾里。
这一切好像都在暗示案情与超自然力量有关,而主角京极堂还是神社神主、驱魔师,就在我以为剧情会走向奇幻战斗番,来一场神魔大战,但接下来除魔过程竟然过于朴实,基本上就是推理+嘴遁。
其实整个故事中关于鬼神的描述都是口述或文字记载的传言,从来真正展现过奇幻场景,凶案也都是人犯下的罪行,甚至”魍魉之匣“都是科学的产物。
这个剧唯一超自然的就是榎木津”千里眼“的能力。
这个故事就是把鬼神解释成人心的产物,也许这比较接近神话衍生的实质。
整个剧时时刻刻地都在扣题”魍魉之匣“,箱子的意象伴随着惊悚的气氛多次出现。
故事里的“魍魉”,不是具体指向某一个/某一种妖怪,而是异化的人心。
剧中主要人物的身上都有”魍魉“,赖子的魍魉是对完美的执念、赖子妈妈的魍魉是对房子的执念,阳子的魍魉是对美木坂的执念,美木坂的魍魉是对永生的执念,雨宫的魍魉是对加菜子的执念,久保的魍魉是对匣中少女的执念……魍魉是一种意识,人是承载这种意识的容器,“魍魉之匣”就是这样的一个隐喻,而最终久保在追求塑造“匣中少女”的过程中,从神到形、完完全全地成为了“魍魉之匣”。
关于《魍魉之匣》中“偶遇”杀人说,我还想表达一下我的看法,这个理论认为普通人与杀人犯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偶遇”,意思就是说其实每个人都有成为杀人犯的可能,就是看你有没有落到那个境遇。
我觉得这个理论听听就好,不要太当真,它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它也有如深渊,有诱导罪恶的危险性:如果我们默认每个人都是准杀人犯,那我们是不是就更容易成为杀人犯?
《魍魉之匣》真的是太冷门了,从小就看动漫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部番剧。
现在来看这部剧是因为榎木津的颜值和关注的豆瓣er的好评。
也因为冷门,以B站的审查力度,它竟然没有遭到删减。
按照现在的舆论环境,小众是件好事,不然剧中有关战争的部分恐怕也会引起轩然大波,虽然我对此有些不适,但我不认为因此封杀该剧会是一件好事,反而这是我们了解日本人对二战看法的一个窗口。
《魍魉之匣》以昭和为时代背景,剧中没有避讳战争,甚至提到了日本731部队对中国人所做的实验。
我不知道在日本这种没有掩盖罪行的态度算不算是少数了。
而关于木场修太郎的描写,让我感到了惊讶与不适,这大概也出于我对历史的无知吧,就是我作为从小观看抗战剧的中国人第一次认知到,日本战败后,那些曾经参与罪恶战争的民众回家后就是该干嘛干嘛了,甚至能够做警察。
木场本人对战争的态度也是非常令人迷惑,或许也非常真实,一方面他会受到曾经经历的血腥的刺激,当然这个血腥都是在表现日本军方的死亡。
另一方面,他又时刻受“战争思维”影响,把凶手视作敌人,把探案视作战场。
刨去身份来看,木场其实是个不错且多情的人,但看着他穿着日本军装去找嫌犯,我真是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感,穿着这身衣服也配去做这样的事么,这个战场和那个战场能是一回事么?
本来只是短评,居然超字数了……犹豫了下还是给五星吧,气场太强大了简直,应该是原作的功劳吧。
叙述线简直完美,每个人的故事,拼凑出真正的故事,其中的缝隙流露出可怕地东西。
但是感觉动画的节奏不是很好。
阴阳五行是亮点,相较之下对伦理部分的故事毫无感觉。
木场老大给女主上手铐那段亮了,简直是全篇唯一的光明啊。
为了这个打了五星。
所谓的人类不就是这样的存在么,很容易就会变成鬼,又很难彻底变成鬼。
即使像娟子这样的灵魂,也有如烟花般灿烂的瞬间,虽然没有照亮自己的生命,却绽放在无数他人的梦境。
关口下车的时候,是否也意识到,鬼道和神道的中间路途,叫做人间。
ps:必须赞一下:BGM,OP,CLAMP姐姐们的人设,还有广叔的声音!
<图片1>作者:酱牛腱关于上期中提到漫改动画时出版社的主导权,这几天小编想起一个很有名的例子。
2006年MADHOUSE制作的TV动画《NANA》第一集播送前,八卦杂志《夕刊富士》忽然爆料来自于所谓关系人士的消息:“由于前两集的内容被制作方大幅改写,惹怒矢泽爱老师,几乎要闹到播送取消的地步”。
官方对这条八卦没有做出任何回复,而前两集也按时播送。
内容和漫画的开头相比,叙事确实进行了前后顺序的调整和一些删节,但剧情本身没有原则性的变化,根本谈不上 “大幅改写”。
这使得当时的观众都认定这是八卦杂志无中生有的炒作。
然而一个多月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NANA》第六集播出时观众发现,第六集把第一集的剧情几乎重演了一遍!
只是加了点内容调了些顺序,和原作漫画更加接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对比一下原作漫画和第一第六两集。
这动画界极其罕见的单插一集读档重练状况,让我们对其中可能发生的争议浮想联翩。
而《NANA》第一集的演出,就是本文主角中村亮介和该片监督浅香守生共同进行,分镜则是浅香监督自己画。
当然无论我们怎么浮想,在没有官方信息的情况下,我们对这条八卦消息并没有求证的方法。
然而有趣的是,在当时浅香监督关于《NANA》的访谈中,同样大谈原作改编。
其内容也和中村监督上一期中的言论基本一致,先是对原作带来的束缚大吐苦水,之后还搬出《银河天使》的监督经历来感叹故事和分镜的自由并表示分镜负责人就是作品的神(您也不想想能有几个片比《银河天使》更自由啊)。
这一老一小不约而同的感叹,让我们对《NANA》的浮想得到了不少状况证据的支持。
不过无论是考虑到大人的事情,还是小编有限的能力,都不允许本文进一步深挖。
幸好,这类束手束脚的情况在丸山社长的努力下,在MADHOUSE的漫改作品中还是相对少见,而中村监督更是不久后就接到了稀有形式的活儿——京极夏彦原著小说《魍魉之匣》的TV动画化改编。
当时不仅是中村监督自己,整个MADHOUSE实际上都没有多少小说改编的经验。
不过正如他自己提到的,漫画的画面对于分镜有所束缚,而小说形式反而有助于动画画面方面的自由发挥,但是自由度的增加并不意味着难度的降低。
他同样要面对他自己的原则“不对原作忠实而是诚实”。
本作又应该对什么诚实?
需要体现怎样的演出意图?
下面介绍基本不含剧透,请未看过《魍魉之匣》的读者放心阅读。
中村监督实际上并不是一开始便参与《魍魉之匣》动画化的企划。
他参加项目时,故事剧本已经完成到了最终话,西田亚沙子已经画好了以CLAMP原案为基础的人设草图,以第一话为主的美术设定也已完成。
实际上这类监督中途加入的情况相对少见,估计里面又有什么大人的事情。
不过他读完脚本看完人设后开读原作,立刻被京极世界吸引,一气读完后,拍板决定接盘。
<图片2>看到CLAMP的人设原案后,监督的第一感觉就是影像必须往抒情甘美方向走。
而他为这片画面演出上定下的基本视觉概念是“光与影”。
全片所有镜头的layout都设计为光影并存,原则上不存在任何一个明暗均匀的镜头。
但是光影的并存并不是随便交给原画去打影子就算,本作中监督引入的重要流程,就是在分镜阶段就会加上光源和阴影。
通常的TV制作中,这一流程往往会被留到layout后才进行。
这一工程的提前意味着分镜负责人对于画面的控制力更强。
这也是MADHOUSE出身的演出家共通的特色之一,他们的演出方式受MADHOUSE巨匠川尻善昭的影响极强。
川尻习惯于自己负责作品的所有镜头,所有的lo和草原都自己亲自上(工作量!
)。
而中村由制作进行身份进入业界,之前并无作画经验,却也会在自己作品中亲自原画。
这正是因为在他心目中,川尻的做法才是动画监督的理想状态。
而包括他在内的MADHOUSE演出家们,尽管受到工作量和画力限制,不能完全踏袭川尻的亲力亲为。
但画不了动画,多说多写总没有问题吧。
在分镜阶段进行的详细指定,同样可以增强分镜对最终成片画面的控制能力。
那么这较强的控制能力究竟要用于解决什么问题?
看过本片或者原作的读者应该知道,这部作品的大戏都在于嘴皮子——掉书袋搞推理,打嘴炮喷敌人。
里面有四到五集,整集就是几个人屋里在那或坐或站地说说说说说不停。
所以分镜的难点在于,这密闭空间里就那么大点儿地方,角色位置还不动,那么这站桩戏画面要怎样才能不重复不单调?
先看看前文提及的浅香守生监督的解决方案,他所负责的第六集分镜就是三个人坐书斋里说了一整集。
擅长少女漫画改编的浅香监督,他尤其得意的是对于当前环境和状况的利用,场面中的背景、物品、人物都为他信手拈来(扩展阅读可以看看《花牌情缘》的屋内表现)。
第六集中,他的运镜在书斋中上下翻飞,各种小道具层出不穷,角色小动作抓耳挠腮,观众完全没有觉得单调的机会。
顺便一提,这一话的作监细居美惠子就是中村监督之后的御用原画拍档,细腻的演技当时已经初露端倪。
<图片3>浅香守生第六话分镜,可见镜头的灵活之处和环境刻画的细致。
另外和前面的光影视觉概念匹配的是,除了已经加了阴影外,第二格眼镜处的高光和透过光指定。
中村表示画那么细可以直接放个大拿去当lo了。
第七集依然是这三位窝在书斋里说说说,而负责分镜的是浜崎博嗣。
相比万物皆为我用的浅香监督,浜崎尤其突出的是他的想象力。
而第七集的谈话内容多为怪力乱神的掉书袋,需要的正是这种妄想能力,为此中村监督专门找到浜崎请他担任该集,最后各种画风不同的传说神怪,依靠浜崎对于构图和镜头节奏的独特感性,在这一集的现实和想象空间中来回穿梭,达成了一种充满个性的奇妙平衡。
中村自己也明言,这集分镜比起成片来要激进太多。
浜崎博嗣第七话分镜,可见画风和正片比较起来相当不同,另外同样在分镜阶段已经做了色彩和影的要求。
中村自己在《魍魉》中的分镜演出更多受到浜崎的影响,他在本片中的分镜特色正如前一期谈俯瞰镜头时所提到的——他的镜头是主观的,这和浜崎的调动想象力有共通之处。
具体来说就是他的画面创作一定会考虑到角色的视点。
因为原作本也是重视视点的作品,剧情从关口和木场的视点展开,分别是关口视点中的各角色的心理变化,以及木场视点中的悬疑剧情推进。
而中村监督在视点方面的尝试体现在他对于角色的代入和沉浸。
比如第一话两位少女的友情刻画受到百合爱好者们的广泛好评,但是监督却明确表示自己对百合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甚至因为对于百合和女同和S(以吉屋信子为代表的日本文学种类,来自于Sister的首字母,描写少女和女学生间的强力羁绊和友好关系)分不清楚遭到此间行家的西田亚沙子大姐怒喷。
但是监督表示,虽然我不懂百合,谁喜欢谁的心情我还是懂点儿的,我可以在代入角色的视点后,把感情描写体现在分镜之中,下图是其中一例。
<图片5>第一话的视点大多是女角色赖子视点,这位赖子和她所憧憬对象的同学加菜子正是成为话题的那对百合。
其中最有趣的表现莫过于加菜子一旦说话,赖子视点的画面马上就开始脱离现实进入梦幻,周边鲜花盛开,光风霁月。
脚本村井贞行看到分镜表示我根本就没写这么一段啊什么鬼,监督却回答按赖子视点就该这么画。
尽管本作的超自然要素十分有限,但是监督认为本作中应该允许世界观随着视点人物的变化而变,哪怕出现幻想式的镜头。
多个视点的同时存在,使得即使是同一个角色的同一段戏,在不同角色的视点中也会呈现不同的表现方式。
这就是中村相比于浅香的无所不用,和浜崎的奇想天外,他自己提出的避免站桩戏流于单调重复的解决方案。
来看他的一个演出例子,中村监督亲自分镜的最终话第十三集。
为防剧透和读者公众场合出丑,这个视频没有声音,请放心点击。
片段出自十三集14分22秒处,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寻来带声音的版本观看。
视频播放页面:http://cdn.animetamashi.cn/c65ed9b642a7c457/video/72386e这个角色被静音掉的台词是他在描述自己的理想。
而很明显这个角色的描写分成了多个视点,而这些视点中的动作是不相容的。
接近客观的普通视点下的得意微笑,另一个视点中则是面露狰狞,再是眼爆血丝,以及最后狂人般双手高举。
这些不同主观视点在时间轴上的融合,给这段画面赋予了极其高的感情密度。
而迅速切换的镜头更是使得画面不会无聊。
谈了中村监督和其他几位的不同解决方案后,这里出现了一个分镜控制力带来的问题,各话分镜都是老司机,资历高能力强。
分镜既然是体现个性的不同解决方案,那么监督要怎么修改这些不同个性的分镜来达成作品统一的风格?
结论上来说本片中,监督不修分镜,他只剪。
看过动画和原作的读者可能知道,全十三集很难容纳整本小说巨大的内容,系列构成村井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的删改。
但即便如此,每话做完分镜时一掐表,至少是成片时间的1.2倍,最终话甚至是1.5倍,总得删点啥,然而手心手背都是肉,哪段都不舍得剁,监督愁得泪流满面。
而上面的监督自己的解决方案——多视点快速切换以糅合在同一时间轴上的做法,其实也是一个增加信息密度,从而节约宝贵片长的方法。
而对于其他人的分镜,中村监督只根据时间需求进行删减,而不修分镜。
他允许,甚至说有意追求不同的分镜风格。
而他统一世界观的手法并不通过镜头,而是通过美术、色彩、摄影处理以及音响效果。
前面提到的整体视觉概念“光与影”就是其中的重要要素,我们下期接着聊。
这书里不少人心理有问题,但是久保除了心理异常,他还是个智障!
稍微有点智商的人想想就知道,匣中加菜子的状态肯定是借了外力的。
要想获取同样的匣子,正常的逻辑肯定是查资料。
无论是古书秘法咒语(比如狂骨之梦里的牧师),还是现代科技。
总该找到点办法吧。
好家伙,这货居然直接拎着把柴刀开干!
就算世界上真的存在邪术,久保这张智障做法,也是在侮辱邪术。
跟他一比,狂骨里的牧师、酒店老板都是如此充满“智慧”。
至少人家掌握方法论了,不是瞎几把蛮干。
负责任的讲,书里其他心理异常人士,变态归变态,智商还是有的。
唯有久保是纯智障。
看看他后来的自白,说是只想把自己放进匣子里,不想变成匣子。
等放进匣子了,觉得难受了,这才悟了被骗了。
我的妈耶!
这货好歹是作家,可是表现得连文盲都不如。
被砍手砍脚塞进箱子里,就算不依靠仪器设备活,那也会难受吧。
他居然要等到自己被截肢、等到京极堂点破,他才知道被骗。
天下居然有如此蠢蛋!
蠢出一定境界了,言语难以形容呀。
他事先就知道截肢这事儿,也知道腹部也要被截掉。
他主要主动掏钱让美坂马把自己做成人彘。
美坂马把加菜子做成匣女,好歹是加菜子生命垂危,心肺以外器官衰竭,他才那么干。
久保这是图啥?
智障呀!
我读过的这么多书里,这位的智障程度可以排第一。
他的智障程度都可以掩盖他的变态了。
有一点,我始终不太明白。
为什么久保和关口都异常羡慕雨宫拥有那样一个匣子呢?
匣之少女是雨宫的幸福。
因为雨宫很爱她。
那久保呢?
勉强解释为,无法忍受缝隙的强迫症的关系?
而关口呢?
代表幸福的彼岸的诱惑?
= =笨蛋都知道幸福不能照搬吧。
这么可能别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
难道都是抑郁症太重盲目了?
魍魉之匣第14集(特别篇)最后,京极堂的妹妹中禅寺敦子边走边独白:“我久久地伫立,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存在就有多少颗心灵。
在各自都在编织着各自的故事的现实中,无数的故事化作纵线和横线,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个世界...我祈祷 祈祷揭开这个世界的秘密。
被猎奇事件吸引,开始取材是因为...有种答案就在这里的感觉。
不过,触及他人内心黑暗时,我被毫不留情地彼岸的深渊中,所以我才会把这些写进报道。
编写事件报道,又或者是小说的行为,就好比是除灵。
触及到一个人内心的黑暗...即将被彼岸的诱惑吞噬时,以写书来净化自己,回归正常。
当想到这点的时候,我也稍微有点明白那个叫久保竣公的人会写下《匣の中の娘》的理由,那是为了回归正常的仪式,就像是荒川事件中分割丈夫的尸体的犯人一样。
不过通过写书来净化心灵是否能永远战胜黑暗的诱惑,存在着遭遇徘徊者的危险性同时徘徊于正常与彼岸之间在维持着岌岌可危的平衡中,人们度过平凡的每一天。
我在这样的人们,同时...终究去到彼岸的那些人内心的黑暗,我情不自禁地被其吸引。
每当触及到人们心中的黑暗,小小的魍魉也会一点一点堆积起来吧,恐怕最终它会变得让我无法承受,将我摧毁。
恐怕我自己也会变成魍魉。
即使如此,我还是衷心地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人们。
”京极写《魍魉の匣》,也不过就是在深刻地剖析人性中的黑暗面。
匣就是一个抽象的空间,有人的肉体这个寓意。
那个匣型建筑也不过就是将人的肉体机械化得到的一个躯壳。
魍魉其实不是妖怪。
所谓的“影子的边缘”,“缝隙”,就是人性中脆弱,易被黑化的部分。
心内生出魍魉,就是人性的阴暗面被其他的黑暗面诱惑而滋生的负面情绪或思想。
(《匣の中の娘》写到的,以及作家关口所做的,害怕缝隙,用匣子填满缝隙,就是人在魍魉的诱惑下拼命掩盖自己的脆弱阴暗面,借以安慰自己,想要自己将自己带回正常的轨道) 而犯罪就是“魍魉”因为某个“徘徊者”(某个瞬间或契机)被纵容、无限放大,终于将隐秘阴暗的思想付诸行动,到达“彼岸”。
(比如说:久保竣公在火车上偶遇雨宫,看到了装有柚木加菜子人头的匣子,突然就萌生出羡慕之感,从此开始诱拐相似的少女并分尸,想做出一样的匣子。
楠木赖子看到她认为是天人的柚木加菜子哭,又看到加菜子后颈上的粉刺,与“天人五衰”联系在一起,恍惚中就把她推下了火车道。
)这都是“徘徊者”降临的结果。
也就是所谓的“善恶一念间”。
魍魉の匣。
魍魉之匣,匣中魍魉,被膨胀的魍魉充满的匣子,匣子和魍魉合为一体无法区分。
也就是在人的躯壳里,原本干净的灵魂被“魍魉”所取代。
被阴暗面完全遮盖的人性,和人的躯壳融为一体,驱使这躯壳去犯下罪恶。
这时的人便是魍魉之匣。
--很久以前在百度百科上回答别人问题的时候写的。
搬过来而已。。。
说来说去还是表达了日本人对于细节的留意与拿捏的本领。
我想,差不多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着【自我】意识的觉醒,那么这个过程起初时候会不会容易陷入迷茫中呢?
或者因为看到电视剧中的角色;或者读过一本书中的人物;或者是自己身边的人。
于是,我很珍惜找到的【自我】,担心他丢掉。
于是,我渐渐发展到想把自己这份【自我】与我信赖(仰慕)的人分享。
当然,起初肯定会犯下多种错误,主观意识拿住了自己。
不过,总有继续的理由。
之后我懂了【自我】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东西,但是,【自我】既无法封闭自己让他成长,也无法彻底暴露在青天之下,你我要熟稔的是那种微妙的距离,这样一来,便是人所生存的“真实”的生活了吧。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个不同的世界---题记从总体来说,前面6集的剧情较为拖沓。
到后面就开始逐渐紧凑起来。
若前面拖沓的情结击溃了你的耐心,那么你将无法领略后面的精彩。
动漫围绕着两个核心来写,一是魍魉,一是匣子。
魍魉是一种到现在仍无法被定义的清楚的鬼怪,有人说他是水怪,也有人说他是山精,甚至是影子。
还有一说法就是,当人的心被四面关起来的时候,那样,魍魉就会出现,吞噬你的内心。
这时候你的心,就像一个匣子,隐藏着许许多多即便是亲人也不能知道的事。
若你想战胜魍魉,就必须先打开匣子,知道他是什么,才能找到机会下手,但很多人却在这一个与魍魉搏斗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魍魉。
尼采有一句话,和怪物战斗的人,留意勿让自己也成为怪物,当你凝视著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著你……《魍魉之匣》里面说到犯罪并不需要动机,它可能是心里某个冲动的想法或者是突如其来的机会给予了我们犯罪的便利,它仅仅是“过路鬼”的诱惑。
而里面每个人物也在为我们阐述了这个说法。
例如,赖子因为加菜子的眼泪和颈后的粉刺而把她推入了轨道之中;杀人狂久保因为瞥到了匣中的加菜子,而犯下了一连串的命案;雨宫在没有预谋的情况下杀死了那个医生助手。
但是我并不同完全认同这种想法。
在《心战》里面说到,每个人做事都会有着其动机和目的,但普通人往往只会在想而不会真正的付诸于行动,而聪明人就会努力去做到这一点,但是,两者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就是,普通人的心里活动并不比智者弱,这就是很多聪明人会在阴沟里翻船的道理。
《心战》说到,每个人做事都会有着其动机,只是看看这个动机是隐藏还是外显而已。
而在《魍魉之匣》中,同样也适用,赖子因爱成恨,就像《月亮和六便士》里面说到,卑鄙和高贵,妒忌与爱护是可以很和谐的存在一个人的身体之内。
同样,爱和恨也如此,因为在赖子印象中,加菜子是完美无缺的,在她发现加菜子竟然会流眼泪和颈后长着粉刺的时候,那一种毁灭的诱惑就会充斥着其内心,而那一辆飞速而来的火车便会她创造了极佳的机会。
久保也是,若没有母亲的死和其四指被匣子扎断,也因此患上空间恐惧症,恐怕他不会因为看到一个人棍而爆发其内心的一切,扭曲到为了再次体验那种感觉,而不断地杀害与制造匣中少女。
我相信,若你做一件事,必定是你成长中各种因素的集合。
有句话就是,若你了解我过去的一切,你会原谅我现在的所作所为。
在《魍魉之匣》中,有两个推理能手,京极堂和榎。
京极堂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话痨大叔,而榎就是一个不按规矩办事的最差侦探。
京极堂的推理能力在他知识渊博和对碎片信息的了解表现之下显得尤为彪悍,所以说,当你在羡慕别人将理论信手拈来的时候,千万别忘了他那一堆堆的书。
而榎是里面使这部阴郁的动漫增添不少阳光的角色,他总是嘲讽那个警官和龟毛男,总是不记得人名,但却在他另辟巧径逻辑之下显得十分可爱,他不爱劝人,总是用犀利甚至恶毒的语言来压迫对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可能,也就唯有这两个人在打开匣子的时候始终没被侵染,都是非常淡定和自信。
所以,在问题之前,一切掩饰都没用,心中的匣子都会被打开,接受这个世界的责难。
这类故事总是最后才有高潮,像blood c一样前10集总是平淡,一直看下去,到最后解密的时候,刺激。
整部剧真正引起我兴趣的瞬间,始于动画的第二集。
关口三人驱车在蜿蜒的乡间小道上,谈论起最近骇人听闻的分尸案,因为犯人一直在频繁作案,且在受害目标的选择上充满了随机性,使得作案动机十分的不明朗。
无论怎么站在常人的思维去想,杀了人再分尸抛尸的行为,都像脑子不正常的精神病患所为。
大家感到困惑之时,女记者墩子抛出了一个新颖的论点,这个论点来自本作主人公京极堂,即“杀人就是一场突然的偶遇”,所谓偶遇,就是出现了“在这种境况下干这种事应该很简单吧”、“现在只要动动手就可以让麻烦消失掉”此类的场合。
而潜在的罪犯,就像在一个巨大器皿中高速运动着的原子一样,如果按照固定的轨迹,他与目标靶正面碰撞的概率可能只有亿万分之一。
但当某一时刻来临,出现了二者擦肩而过的瞬间,即使只有微米、纳米的距离,执念的漩涡恐怕也会改变原子的既定轨迹,让一个正常的个体向罪恶的深渊滑去。
对于这种现象,现在更为广义和精确的解释是冲动犯罪,京极堂将“冲动”换成了“偶遇”,使得这类无征兆、下意识犯罪行为的定义更显文学性。
想起我的童年时期,也曾经有过不少事后看来无法解释的行为。
比如我小时候就喜欢燃烧各类东西,当时的火柴盒只要一毛钱,带着一盒火柴出去就可以获得无限乐趣。
当时还没有禁燃烟花炮竹,最惯常的活动是点一些威力特别大的炮仗,一开始炸土堆,炸砖头,炸低楼层的塑胶排水管。
后来小贩那里可以买到在水里爆炸的鱼雷,我和同伴就热衷于炸池塘里的青蛙,或者看可能会炸出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然后在好奇心和故意破坏的氛围中哈哈大笑。
当然这些无聊的事情,在那个年纪应该也算不上什么乖张的新闻。
真正让我想起来后怕的是在某个夏天,没有炮仗卖的季节,我一如既往地带着火柴到处闲逛,燃烧垃圾和杂草已经让我感到乏味。
我来到小区的自行车棚,这里除了停放着老旧的二八杠和凤凰牌自行车外,平时还有一两桌打麻将的老人。
不知从哪个瞬间开始,我的目光已经离开了抽象的麻将符号,慢慢聚焦到麻将桌后边某个更加具体和现实的物体上。
那是一个比我高一头的塑料纸箱,从外观和体积上看,应该是用来装冰箱的包装盒子。
我慢悠悠地绕到纸箱旁边,从箱子的提拉口往里面看,堆满了白色的泡沫。
麻将桌那边还在时不时地传来单调的碰撞声,声音很近,但是这里仍然是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
甚至没有作什么心理建设。
我从口袋里掏出火柴盒,熟悉地点燃,将明亮的火焰从提拉口处丢下,然后就若无其事地离开了现场,心里想着大概逛个五分钟左右再转回去。
当时幼稚的想法我还记得,并没有想作什么纵火大案,心想如果纸箱烧起来,肯定会有人发现,我只是想围观一下老人们着急忙慌灭火的窘迫,站得远远地欣赏自己的“作品”,即使是整个纸箱都烧掉了也无法灭火,最后带及车棚,在那个没有摄像头的年代也无形中放大了我作恶的胆量……又一次沉浸在自己的小聪明中,完全没有考虑可能会有更坏的后果,这样“置身事外”的念头,长大以后回想起来只觉冷汗连连。
让童年的我感到失望的是,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那个纸箱并没有烧起来,甚至没有冒烟的迹象。
我想也许是丢下火柴的瞬间我有点着急了,或者是火焰掉下去的过程中就已经灭掉了。
总之我在远离那个纸盒子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再做一次的冲动,于是兴致乏乏的、童年的我从自行车棚走开了,又在毫无目的的闲逛中寻找着下一次“偶遇”的机会。
应该归结为少年时期的破坏欲吧,这份情绪实际一直伴随着我的学生时代,从初中到大学一直表现出不同的趋向。
初高中的时候,新闻报道也好,临近的其他中学也好,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看着那些被欺凌的学生无力还手受尽屈辱,我经常心里会升起一股无名火,一次次想象我如果在现场,操起铁棍猛地偷袭,把闹事的人打个半死的画面,很难说这股冲动中间混杂了多少被压抑的情感。
于是萌生了当警察的想法,因为好像当上警察就可以把暴力行为赋予合理的动机。
我的学习成绩尚可,身体瘦的跟竹竿一样,是班里相当模范的乖学生,甚至没有正儿八经的打过架,在老师和朋友的印象里,恐怕永远不会将我和发怒狂躁画上等号。
但是心底里正义观和破坏欲的混杂,似乎让我感觉只要当上警察,换了一个身份就可以完全不一样了。
这是很有可能的,人心常常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换成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不要激怒老实人,然而我觉得用老实人来概括像我一样的群体并不准确,老实仅仅只是多数人对于对象缺乏耐心的独断定论,所谓的“老实”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构成更复杂,如果我们总是只能用亡羊补牢的方式来了解一个人,或许这将永远是现代预防犯罪、社会心理建设领域的无法弥补的缺憾。
在案件告破的后日谈里,女记者墩子对这一连串猎奇、诡异的事件做的总结,是全剧的点睛之笔。
在象征着日常现实与罪恶彼岸中间有一个夹缝地带,犹如介乎白与黑中间一层淡淡的、狭窄的灰,就如同古籍《庄子》中收录的文章“魍魉问影”中二者的关系那样,魍魉是附于影子边缘的事物。
一方面影子和魍魉因为光的存在而诞生,另一方面魍魉只能被动地跟着影子行坐立卧,在混杂着欲望与罪念的环境中生长。
相比于纯粹的白与黑,也许这道手指粗细的灰色地带比想象中更为拥挤,身处于这层薄影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常常是模糊不清的。
影子的边缘是魍魉的比喻十分生动,给魍魉这种不可名状的事物涂上了神秘又具象的色彩
对魍魉最重要的推理情节,基本上都发生在京极堂的书屋里。
这种文质彬彬的破案方式是京极夏彦作品的特色墩子认为,凝视罪恶的人,必然会在某一时刻遭到罪恶的反噬。
案件虽然得到了解决,但是以京极堂为首的侦探团,严格意义上并没有成功阻止哪怕任何一件悲剧的发生。
每个失常的人都被内心可怕的执念驱动着,走向了无法回头的极端。
哪怕是作为旁观者的侦探团也无法做到真正的置身事外,所有目视之物、听闻之声都会默默累积起来,像DND跑团游戏中主持人投下的暗骰,又或者是统计在系统后台不可见的“业”,在等待条件满足的时刻降临。
但即使是这样,游戏仍然得进行下去。
秒针一直在跳动,人生并没有裹足不前的选项,尝试着了解他人,勇敢地面对生活。
也许是我们在诸多悲观中,能做的其中一件乐观的事。
番剧的最后以女记者墩子的总结收尾,让本片聚焦的中心思想更加直白。
大胆、好奇、同理心。
理想中“立派的记者”就是如此形象吧最后谈谈本作的剧作结构。
《魍魉之匣》的剧本在我看来十分精彩,动画化更加是诚意十足的佳作,如果能忍受住前期支离破碎的穿插叙事,到剧集的后半段汇集线索时,那种将事件碎片渐渐拼成全貌的豁然开朗,对于观众是非常震撼的体验。
本剧的案件很猎奇,却一直很冷门,想必原因离不开京极堂啰里啰嗦的引经据典,让传统推理剧中紧张刺激的破案追凶变成了老书虫的纸上谈兵。
比较惨淡的播放数据,也让该系列下一部动画化长久搁置。
假如改成剧场版的形式,把观众和情节都集中起来,宣传效果应该会更好。
但京极夏彦的原作小说《魍魉之匣》多达40多万字,动画浓缩到14集已经是删删改改,是经历过“手心手背都是肉”艰难取舍的结果。
作成剧场版可能更是困难的事,实在觉得很遗憾。
没看懂的 但是很不错
完全没有原著的感觉
日本人随随便便就能震碎我三观。
惊悚百合片?原作第一部已购入。
听京极堂说话 总是很费脑子
看睡着了,比京极夏彦的原著还无聊
有些荒唐的理由就去杀人,着魔了~或者是扭曲的世界观~~
动画制作的不错,但是书还是比动画好。
京极夏彦的作品是硬骨头,希望看完了不会骂。行,看了,不好看。
这玩意儿居然有8.1分………
离大谱
京极堂是最大的亮点。
到前几集都不知所云,中间又被京极的民俗学知识烦得不行,最后两集终于上道,还发现木场大爷简直神烦,尽不干好事儿。就08年来说制作真的是十分精致了,看了下staff,可以说是举业界之力制作的作品了。不过真的是十分诘屈聱牙,再好的制作和剧情也被炫学毁了。怪不得没有其他系列作。
太过诡谲的情节和气氛,太过宏大的人物与架构。都不是13集商业动画片所能承载的。还是去看原著吧。
看不懂啊……囧
人哥觉得这个里面好大一坨看不懂的啊 最初看小说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啊
哎呀。。。。虽然人设是让我瞠目结舌了点。。。。。。。。C后妈团怀旧了?。。那个故事背景确实很怀旧。。连带着你们也被传染了。。不过mama
玄片er哈……到了05才有点点眉目……没看过京极夏彦小说,也没看过电影……这片子太难懂了
6集弃、可惜了画风和类型、看不懂看不懂可能是我自己道行不够
还是找原作看吧~话说简体版什么时候出版啊~~~~难怪没好感,原来人设原案是由CLAMP担当,动画制作则是由制作过「电脑线圈」和「人形电脑天使心」的Mad House担当。——最讨厌CLAMP的油头大眼画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