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罪》聚焦LGBT群体,以上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的「血液污染」事件为背景,虽然只有短短五集,却让人感受到那种面对未知疾病的恐慌、无助,以及当时社会对同性恋的排斥与歧视。
前面有多欢乐,有多么值得期待,后面看得就有多虐心,多绝望。
正因为剧情足够真实,所以格外令人动容。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
Ritchie、Roscoe与Colin,三个18岁男孩怀揣梦想离开家乡,奔赴伦敦逐梦。
稚气未脱的男孩们还不知道,他们的一生也会就此改变。
男孩Ritchie,想成为一名演员。
可是家人却并不同意,认定演戏找不到好工作,特别是父亲,蛮横强硬的要求Ritchie从事律师行业。
传统的家庭不允许Ritchie做出任何偏离正道的事。
当然,也包括「出柜」。
于是,Ritchie赌着一口气去往伦敦,偷偷在大学换了专业,也开始了在异乡的狂欢。
男孩Roscoe的性取向被发现了。
这个逼仄封建的小镇根本容不得「同性恋」的存在,他们执拗地认为Roscoe是被恶魔荼毒了心灵。
Roscoe父亲更是要求远方大伯来把儿子带走治病。
他对Roscoe的嫌弃、不信任表现在各个方面,连Roscoe与男同事正常的打招呼都会再三盘问。
Roscoe深知一旦被带走,等待他的将是非人的折磨。
于是,在大伯到来的当晚,他换上一身女装,狂卷一通后逃跑了。
男孩Colin,是个典型的乖孩子。
性格沉稳,工作勤恳,善良富有爱心,几乎不会拒绝别人。
不善言辞的他也是周围人心中的老好人。
可这样的Colin却悄悄藏着一个秘密,他是Gay。
他不敢告诉父母自己的真实性取向,遇见喜欢的男孩子也只是偷看几眼。
他在伦敦幸运的遇见一个同为Gay的裁缝老板,不仅教给他很多工作知识,还待他如同亲弟弟一般疼爱。
Colin满怀憧憬的期待着未来。
三个男孩就这样在伦敦玩着、闹着,尽情享受青春的美好,花季年龄的他们值得最好的生活。
可是,彼时的伦敦坊间一直流传着一个骇人的传闻:城市中陆陆续续有人罹患癌症,确诊者全是同性恋。
在当时,同性恋群体本就不受社会待见。
他们不愿提供工作给LGBT群体,为了获得工作,只能隐瞒性取向。
裁缝老板与男友同居,却被周围的邻居指指点点。
而传闻中,那种会致死且似乎只在同性恋之间传播的疾病则再度加剧人们的恐慌与歧视。
这种所谓的癌症其实就是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也是我们俗称的「艾滋病」。
该病的好发人群多集中于男同性恋者、不洁X交者、吸'毒者、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
现代的我们对艾滋病了解甚广,但80年代的年轻人们却并不知晓究竟发生了什么。
他们不明白,一场普通的感冒,一个微小的伤口怎么就会要了人命?
疾病像一个永不知疲倦的怪物,疯狂侵略着这个城市。
男孩们起初并不相信,聪慧如Ritchie只觉得这不过又是人们对LGBT的一场抨击,一次舆论的狂欢而已。
他与Roscoe还是一如既往跟众多男人接吻、「运动」,毫无节制。
可是Colin却有些怕了,他亲眼看着裁缝老板从一个精神抖擞的男人变成一个虚弱到几乎无法动弹的病秧子,而死亡也仅仅在几天之内就降临在他的身上。
Colin恐惧这种病的严重,在好友的拜托下,他也开始调查艾滋病的情况。
可还未等查明源头,Colin就被发现倒在地上,不住地抽搐着。
医生首次诊断认为Colin是患有羊癫疯,可是他的家族史并没有人发过病。
而且Colin抽搐的也越发频繁,症状并不像普通的羊癫疯。
紧接着,警方来人将Colin关进了单人病房,确认他患上了艾滋病。
可是Colin从未乱交过,他从小到大只跟一个男人发生过一次关系,就那一次,却被染上了艾滋。
Colin其实并没有犯过什么错,日常生活中也是个工作认真负责的男孩,但如今却变成了这幅模样。
眼神呆滞,流着口水。
出现幻觉,说着胡话。
疾病彻底击垮了这个正值青春的男孩。
不只是他,城市中越来越多的男孩开始出现病状,一个个离开了伦敦,葬在家乡。
Ritchie也没能逃过。
他在与一名男子激情过后,惊恐的发现男子背后有一块创伤,那是艾滋病患者都会有的伤口。
Ritchie采取了各种方法试图控制艾滋的发作,吃各式各样奇怪的东西;
买任何有益于艾滋病的药物;
每天盯着镜子查看自己每一寸皮肤。
因为担心传染,他悄悄远离朋友,不再与任何人做运动。
因为放不下家人,他跑回去给家人们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却在做好后故意爆粗口逃出家门,不与他们同桌共进晚餐。
深知生命所剩无几的他,也放开了自己。
例如勇敢向初恋表白;
大胆参与了游行,躺在马路地上,任凭警方如何打骂都坚守着不退缩。
“我以为生活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快乐,还有梦想可以去追求。
可是快乐的生活突然就消失了,连同我自己都消失了。
”
真心觉得这部剧适合所有人观看,在了解艾滋病的同时学会尊重。
无论是人种,还是性取向,都值得平等对待。
首发:微信公众号「美剧院线」ps:剧荒了?
别怕,不知道看什么优质英美剧,就快来关注公众号“美剧院线”(MJyuanxian),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1.艾滋病登上历史舞台和同性恋密不可分。
但这个密不可分的里面,有待去深扒吧?(虽然我也不知道是啥 总感觉需要我探索的东西)2.ash真的爱Ritchie的吗?要死了都说工作忙不去岛上看他?还是说我和西方情人观念不一样,爱情里也强调独立的个体?3.Ritchie的妈妈真的很可恶。
Ritchie要死了,还要强权不让他朋友见面?并且弄些他不喜欢的“in hospital”。
很中国父母,打着爱的名义强制给孩子不喜欢的东西。
4.Colin这个小天使,我是真的心疼死了。
没有乱来,最后还是走了。
而Roscoe和那么多人滚过,就他一个人幸免。
命运啊,你是那么地无解,那么地无情!!!!5.都说全集jill没有自我,然而我不觉得。
从最后一集来看,医生都和他熟悉了,遇到一个人在病房的艾滋患者,她在给予,帮助那些因为羞愧而不敢告诉家人朋友的艾滋病人,在人生最后一刻得到温暖。
他在利他,他在自我实现。
6.权利是靠自己争取的。
《It's a Sin》,非常好看的一部英剧,演技、配乐、情节顶级水准。
这部剧主题讲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伦敦的男同志群体感染艾滋病的故事。
看到很多弹幕和评论都在说“洁身自好”,啊,不好意思,走偏了。
在西方,现在对性传播疾病(STI/STD)和艾滋病(HIV/AIDS)的防治宣传,已经从“洁身自好”走向了“非罪化/去罪化”。
什么叫“非罪化/去罪化”?
就是说,病毒的传播,仅仅是病毒传播,和人本身的行为没有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片中就用了Colin这个小可爱来证实这件事:他不是一个“性乱者”,并且“洁身自好”,但是他感染了病毒,并且最后以脑部感染这样最悲惨的方式去逝。
这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有可能感染艾滋病毒,和他们本身的行为无关。
现在国际上比较公认的防治宣传措施是:1,定期监测;2,安全性行为。
都没有“洁身自好”。
在这里多说一下,HIV/AIDS是STI/STD的一种。
除了HIV/AIDS,其他的STI/STD都可以根治。
为什么提倡定期监测,就是因为监测之后,可以及时治疗;而HIV/AIDS也变成了慢性病,定期治疗之后可以控制。
再来讲一下关于“性乱”这个问题。
我们要摒除的是“和许多人做爱就是不道德”这个观念。
我之前写过关于成都MC浴池的一篇文章,被人扒到网上招来一篇骂声。
实际上我的理解是,抛开法律因素,和多少人做爱,去多少浴室,都是自己的选择问题。
就像剧中,漂亮的Richie四处留情随处喷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同样,呆呆的Colin一生只喜欢一个人,也是没问题的。
只是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已。
就像有人喜欢吃咸的,有人喜欢吃清淡的一样。
只是,喜欢吃咸的人,容易得高血压。
那么,得了高血压,就去控制好了。
高血压本身也有遗传因素,并不能用“谁让你爱吃咸的,看,你就该得高血压”这种羞耻感强加给别人。
说回这部剧,剧名《It’s a Sin》其实就是这个意思,用反讽告诉观众,it’s not a sin。
《It’s a sin》也是一首在同志群体中很火的Pet Shop Boys(宠物店男孩)的歌曲,歌词中是这样写的:When I look back upon my lifeIt's always with a sense of shameI've always been the one to blameFor everything I long to doNo matter when or where or whoHas one thing in common, tooIt's a, it's a, it's a, it's a sin这谴责了社会对同志群体/艾滋病毒携带者的巨大偏见,造成了很多人觉得“我是同志,这让我觉得做什么我都有罪”“感染了病毒,这是我的罪。
”片尾,小天使Jill在主角Ritchie去世之后,和他的妈妈有一番对话:
这一段非常感人,太喜欢Jill了。
所以,当我们说“要洁身自好”的时候,实际上是:
很多人也会觉得,“反正我不乱性,我觉得这就是罪!
”实际上也是不可取的。
Jill和Ritchie的妈妈这一段话,就是告诉我们:你给其他人产生的这种羞耻感,会损害整个社会,到头来会反噬你自己和你爱的人。
最后,祝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为任何人任何事感到羞耻,自由自在的生活。
三十多年前,联合国正式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于是,每年5月17日就成了“国际不再恐同日”。
这是一个世纪以来社会群体、学术组织和思想观念转变共同促成的结果。
1980年是一个转折年份。
在20世纪上半叶,欧洲白人男性主导的世界,把整个地球上的人带入了两场规模空前的战争,没有任何人能独善其身。
战后社会失序,意识形态领域剑拔弩张,不仅欧美,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的运动此起彼伏。
战后废墟上重建的人,一直在不自觉地思考,我们的世界怎么了?
我们将会往哪里去?
一些过去忽略的群体逐渐开始发声。
政治上,一些亚非拉国家团结起来,控诉过去欧美的殖民;在各国内部社会里,占人数一半的女性逐渐获得更多的权利,过去因没有投票权而在事实上是不完整公民的女性,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进入工厂,从事生产生活工作,战后让她们倒出工作岗位给退役男性,让她们退回到19世纪末的位置,实际上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
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抗争运动与思想冲击,另一部分小众群体也在参与的过程中觉醒了,这就是因为性取向不同而被社会排斥的边缘人群。
过去欧美很多国家法律明确禁止同性性行为,有的甚至会采取强制措施刑罚和“矫正”治疗。
许多人被迫躲入地下,压抑自己的天性,草草一生。
不满足于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人时不时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宣传常识性信息,甚至采取暴力以博得公众的关注。
目的只有一个,即让更多人了解到社会主流价值观是错误的,有非常多边缘人群就生活在他们身边,与他们在本质上也没什么不一样。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学术界早期关注性别议题,是在文化领域。
文化史关注人本身,人的复杂性决定了一切行为及其背后的逻辑都可以作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
具体而言,“美国研究”是一门很新的学科,大致产生自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期间。
像哈佛、耶鲁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研究者不满学术研究日益脱离大众,一些边缘学科和领域另立门户,于是,由“小众学科”和边缘领域交叉起来的新学科建立起来了。
其中,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两性关系,半个世纪后,性别和性取向等更多元化的主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
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一个小众的群体,记录他们的抗争活动,逐渐深入分析他们的诉求和造成歧视的家庭和社会背景等。
从隐含在更广泛的社会运动中独立出来,成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
为什么说1980年是转折之年呢?
因为在经历了短暂的性解放的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新的年代,一种可怕的疾病蔓延在性少数群体之间。
人们不再无忧无虑地享受性行为带来的快感,相反,有一段时间,它被称为“男同性恋癌症”,因为患病的人群里,很多是曾发生过同性性行为的男人。
人们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谈“艾”色变。
里根政府最初没有任何措施控制病情蔓延,甚至纵容疾病蔓延。
如果想了解这种疾病是如何在美国蔓延开来的,可以读一下《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艾滋病的传播没有疆界,也不分男女老少,更无关性取向,一视同仁。
在《直人国度》(The Straight State: Sexuality and Citizenship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中,玛格特•卡纳迪(Margot Canaday)分析了美国政府从20世纪开始,怎么一步步从移民、军队和福利制度上歧视性少数群体,政府政策的前提都是“男女是正常行为,同性乃违逆自然规律的行径”,进而把性少数群体当成二等公民,这种政府行为和结构性的歧视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人们的观念,其恶劣影响延续至今,一时难以消除。
学术与大众并非完全脱节。
通过艺术的形式,越来越多民众了解到自己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可能是性少数群体,他们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经历过歧视乃至霸凌。
印象很深,汤姆•汉克斯凭借主《费城故事》和西恩•潘主演《米尔克》,先后斩获奥斯卡影帝,这两部电影都是真人改编,前者是一位被发现患艾滋病而被污名化乃至解聘的年轻有为的律师,后者则是美国最早公开自己性取向的政客,在竞选成功后遭恐同人士暗杀。
其实,他们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比很多人都优秀,都致力于改善自己所在的社会,让更多人生活境遇变好。
近二三十年来,欧美各国拍摄了很多涉及性取向题材的影视作品,其中,有几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影视剧,都描绘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性少数群体的遭遇、抗争活动和他们努力的结果。
瑞典的《戴上手套擦眼泪》聚焦向往自由的男孩和艾滋病,通过美好少年在最辉煌的年纪突然陨落,揭露新疾病的可怕和人们的恐惧。
最打动我的,可能是医护人员的同情与悲悯。
当人们不知道艾滋病成因,却看着二十多岁的青年等待死去,年轻的护士本能地用手擦拭他的泪痕,年长更有经验的护士厉声制止,让她“戴上手套再擦眼泪”。
后者并不是冷血,而是见得多了,不得不收起同情,保护好自己,让病床上的患者稍微舒服一点,足矣。
法国的《骄傲》则以主人公从少年到中年的经历为主线,1981、1999、2013三个年份,对应法国左翼执政、同居法案通过、同性婚姻法通过。
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父子关系、伴侣关系,如何在复杂的情境下发生改变。
一次次做选择,矛盾冲突后的和解,让人一点点成长。
剧里还涉及同妻、同性伴侣领养等主题,非常多元地展现法国性少数群体在争取权益的同时面对的阻力。
美国的《当我们崛起时》是一部半纪录片,记录了性少数群体从里根政府到克林顿时期,如何争取自己的权益,通过社会运动,让政府承担起遏制艾滋病的责任,消除军队对性少数群体的排斥和歧视,虽然政争取婚姻平等的努力一时失败,但是,生命不止,抗争继续。
另一部纪录片《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则讲述了性少数群体在小荧幕的历史演变。
对所有性少数群体来说,出柜都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尤其是在银屏上展现给所有观众看,特别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制片方、广告商、赞助者。
人们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有着天然的抵触情绪,甚至化为攻击性的行动,而这些在电视上勇敢做自己的人的举动,助推更多人选择骄傲骄傲地做自己,而不需要时时刻刻戴一副面具。
这可能是在大众传媒时代,对性少数群体最有意义的事情了。
也就是在这种相得益彰的推动下,转变了美国社会的保守风气,终于在2016年通过了同性婚姻法,在社会、文化、法律等全方位承认了性少数群体和非二元性别观念。
传统男权实际上也延伸到现在,男同性恋更受关注,相对来说,女同性恋群体的声音仍处在低位,尚待进一步发声。
2021年,《同志亦凡人》编剧在英国导演了《这是罪》,展现英国性少数群体面对艾滋病的经历。
20世纪80年代,是同性恋群体从天堂坠入地狱般的十年。
艾滋病,被冠以“男同性恋癌症”之名,夺去了一个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
从一无所知的极端恐惧,到争取自己的权益展开抗争,前提是认清自己、承认自己、接纳自己。
不同于瑞典的《戴上手套擦眼泪》和美国的《当我们崛起时》侧重波澜壮阔的反抗运动全景,这部剧展现的就是形形色色的人接纳或者不接纳自己和自己的亲人。
回归人性,把人和人之间的友情、爱情和亲情当成最珍贵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出演本剧的全部是已经出柜的演员和艺术家,让更多人了解他们和他们亲友曾经历过的,尤其让人动容。
或许有人说,当下“政治正确”太过头,影视艺术作品不应该过多关注这些边缘群体。
但是,在整个人类社会里,多元取向和流动性,原本就是更符合人性的,传统两性观念,家长制,男性霸权等等,都应该扬弃。
或许做不到人人都能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但是,至少在面对自己亲友的求助,或者困惑的时候,发自内心,给他们一个微笑,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爱的,就很好了。
所以讲gay就一定要从80年代AIDS开始?
but I love 80's 每首歌我都喜欢 E03开头好喜欢 看了好几遍 虽然看了很多讲AIDS黑暗时代的作品,但这里还是出新了,让24岁充满希望的boy陨落,令人心痛;接到电话集资,接到电话纷纷走廊露头,令人动容。
歌都太好听了!
E04高光时刻:车前芭蕾 感慨并没为这个群体做出实际行动 看哭了 路人有咒骂有帮腔也有支持 E05节奏一下子慢下来,有点懈,三个男孩子只有黑娃没事,算是一种zzzq?
给了霍威这么多镜头是因为贵?
PS临终关怀的重要 后劲儿:basset是真的喜欢Ritchie啊,给他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然而R很渣,因为怕染病而逃离,得知阳性后虽然拒绝了好友但也和一些男孩子做了。
小Colin看上去最乖也不约,没想到是出门打拼寄宿被害了,而不是猥琐老头。
这大概是RTD为了展现的丰富性吧,让人遗憾心里一时难以释怀。
这剧后劲儿真大,今天想起了一些压抑的回忆,忍不住放了首Bird Set Free,有种劫后余生的小庆幸,突然想起了E05 议员的话:是不是要把脸埋进泥坑,才能体会抬起头的芬芳……这句话太狠了,但也很正确。
没想到这剧对我的影响这么大。
循环着bird set free 突然有种难以释怀想去空旷地方喊一喊试图释放的冲动,有点憋闷。
Ritchie Tozer is named after Russell Tovey!来自: Horace7 2021-02-20 10:15:04主创亲自说明,创建Ritchie这个“失败”的演员的角色的时候,想到的是最成功的gay 演员,于是就想到了Russell Tovey,而且由于creator自己也叫Russell,如果角色也叫russell的话就会比较wierd,所以就叫Ritichie Tozer了!
艾滋病的出现和爆发,某种程度来说,加速了整个世界对“同性恋”群体更科学或理性的认识。
或许没有艾滋病,大部分人也总会意淫和选择性地给这个群体一些“病”。
但当这种疾病成为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话题之时,它就被赋予了普世的正确解读。
让人们认识它不是“同性病”,不是“鸡奸病”,而同性的性关系也并非不当和错误的,它放大了大多数人对这个群体的困惑和恐惧,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到接受。
放置在今天这个特殊时期,新冠疫情看似是从中国爆发,全球各国开始用“武汉疫情”大肆渲染中国,有色眼镜与政治色彩抹黑也愈加恐怖。
什么时候停止的呢?
那就是疫情的蔓延,当新冠成为全球性的议题时,人们才选择理性和科学地面对它,开始共同面对。
所以,人类总是走着老路。
那就是偏见在历史上好像大多数都是无知的,嘲笑和傲慢也总是无礼的。
望着今天依旧有很多的群体、阶级或观点仍旧被赋予误解或成见之时,似想着,这些人以后得多么羞愧自己今天的行为啊。
所以,不希望“shame of you”,包容、爱、正视、尊重与理解,这是老议题了,可我们总做不到。
剧情大部分些许无聊,也些许俗气。
截图是我认为剧中的核心的输出(仅个人观点)嘴上叫嚣着艾滋病是被编出来骗人的,我们就自在生活就好了的人 其实内心也是恐惧的。
看完有点想念 queer eyes,三刷真善美。
除了必然会死有什么是真的必须发生的么?
我们可以接受社会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嘛?
我们可以接受身边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么?
答案好像都是 可以。
道理上都是可以。
但为什么,真的选择的时候 又不可以了?
你是要过你想过的生活还是社会给予你的生活。
from:香浓和其他她它
记住是富有使命感的。
今年开场的英剧《It’s a sin》在《RENT》的即视感中,细腻而真实地呈现可以共情的过往。
虽然剧集之间的衔接稍有跳跃,人物塑造的印象也并非出色,不过借用疾病的写实性讲述,不仅再现,也包含了多重议题的现实思考,值得推荐。
演员部分,灵气和气质符合基调且演绎得与时代吻合。
少年的无畏和对生命的敬畏真实可信。
人物的记忆度其实并不高,这是被细节堆砌其的群体性情谊冲淡的。
那些可爱而美好的关系使得人物在真实的基础上又普遍化,更具有历史的讲述意义。
不过女性角色的性格塑造都过于正面,缺乏立体性,是有遗憾的。
灿烂的欢愉和漫长的恐慌,sin是假借伦理性的标题表达个体对社会的抗争。
生与死的领悟虽在最后一刻很是动情,但在5集篇幅却饱含内容的情节之中,最令人动容的或许是抗争的那场戏。
此外,话题角度的扩展,包含父母角度的描写,也是一种难得的温暖。
而一开头梦想的议题,稍稍陈旧,但依靠追逐追光的梦幻来叙事本就是典型的个体历史讲述,如同角色的普世代表性一样,旧题便有了新意。
记忆不曾忘却的感觉真好,而满是“天使”的世界真美。
剧集技巧方面,梦幻表达和写实细腻之间的平衡是剧本优秀之外的另一种完美。
80年代的感觉的确遥远又熟悉,这也有音乐优秀的先天基础。
在另一个意义上,该剧也剧本了基本英式青春片的要素,观感舒适。
最后的最后,9分。
(文中图片原图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每周四影视单元,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个人喜好,欢迎讨论,拒绝骂战
(观后感有剧透)太难过了看的。
年轻又有朝气的生命一个个形容枯槁,聪明的头脑被病毒侵蚀而开始胡言乱语,无论用什么无所不用其极的“偏方”,也没办法抵御这个尚且陌生的“gay disease”,他们多么顽强地和它较劲,心想这世上怎么会有一种病毒,专门来“谋害”他们这群人。
原本看到“这是罪”,以为是批判同性sex导致疾病的传播,试图去探寻或说服自己这是否真的算某种“罪名”,但直到要看完才反应过来,原来rtd从来不曾给他们冠以罪名,而是在给那些以艾滋为牟利手段的机构、那些污名化同性群体的人、那些诋毁看低他们的旁观者与亲人“定罪”。
真好,一部既有对安全同性sex的教育意义,又有引导对同性群体多些包容与接纳的好剧。
上升音符la原本是他们每个人的人生,他们积极乐观,上进又可爱,爱着自己所爱的人,追逐着自己喜欢的事业。
可是最后,他们都陆续地离开Jill,都满怀遗憾。
Ritchie那句“我原本有无限可能”,太让我难受了,一直都害怕他突然发现确诊阳性,一切希望都将在瞬间毁于一旦。
还有乖巧的colin,明明什么也没有做错,却走得最早,明明他还在为纽约之行激动万分,Ritchie也还在梦想着出名与走向好莱坞……可是一切都结束了。
他们都在最后的时间里,选择跟喜欢的人勇敢告白,尽管有些“直白得过头”。
Ritchie那时明明还没有彻底不清醒,却做出了和colin同样的抉择,他告白,他什么也没诉说,他给家人做了最后一顿饭,藏起了碗筷,激怒父母而离开,给曾经喜欢的人,跳了一支芭蕾……这是我见过最美的芭蕾。
原来,一种疾病从发现到流行时,总会有那么多“无辜”的人离去,他们多么不知所措,他们面对警醒就算开始害怕开始谨慎,也难免还是会措手不及,8090年代的他们,走在了最好的年纪,他们被今天的我们忘记了。
很多人都该庆幸,自己生晚了20年。
而他们,没有罪。
全家福~粉红宫殿里的每个人都很可爱,互相爱护,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可以随意浪随意疯,每天见面一声高亢的la~真的好幸福的氛围~反观现在的很多人是所谓的社恐,其实社恐渴望有自己的小圈子,能够做自己,也能够分享快乐,不管外界的歧视与不理解,啊啊啊真的太喜欢Ritchie小可爱,Colin小天使,还有知心大姐姐gill~再附上我很喜欢的其他的小团体,不素很深刻的剧评,是我自己的有感而发😄
生活大爆炸~
破产姐妹~
摩登家庭~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其中艾滋病一篇写于1988年,正是撒切尔夫人保守党政府颁布限制同性恋的section 28,拿私生活说事的考虑一下极端压抑的社会空气会带来怎样的反弹,以及这是愚昧和偏见的结果,认为医学无解,这是背弃上帝带来的天罚。所以才会有AIDS need AID口号。题材和《每分钟120击》类似,同样把沉重的主题处理得比较轻盈,只是《这是罪》的社运部分比较少,还是更聚焦个人,所以缺一些深刻。
Ta~
像是给80s伦敦酷儿圈的一封情书,毕竟已经有了太多像《戴着手套流眼泪》的艾滋题材,这一部依靠酷儿内部视角,唤醒“在伦敦成为同性恋成为自己”的过去生活,这是令人惊喜的叙事处理。失败的地方,在于乏力的群像塑造,最后只能被贬抑为通俗剧了。
Olly Alexander中大眼睛里难得不讨厌的,眼神可爱 /“shame on you”/我想跟你们大家说:“I'm gonna live我想要活下去”可爱的男孩子
两集弃 虽然题材加分但是也不至于加到9.1吧?
感觉剧本还是没打磨好,艾滋类题材影视太多了,没有特别出彩的感觉
3星半,整体表演和镜头戏剧感很足,也有很多优秀的细节,但内容缺乏核心支撑,当然单以记录为目的的话倒也足够。
为什么都要扯到美国那边的同类型作品?明明要比较的是同为英国出品的电影Victim (1961)。凯莉·霍威演得很好。喜欢RTD在这里处理的一点是他基本不会去完美化LGBT形象,更多去呈现being LGBT的内核。可能是因为这是根据RTD自身经历和朋友遭遇改编的,所以没有那种大的格局,而且RTD的说教一点都不直接,还挺旁敲侧击的。第一集感觉有点赶,有种Gang之前的情感联系都没bond起来就混在一起了。Jill的动机明显就是看到Gloria的惨状导致的,但是因为那种联系没在开头展示好确实会觉得她太圣母。有点担心Doctor Who了......虽然我是RTD粉。
各方面都很平庸的一部剧。只有最后女主角痛骂男主妈妈的一番话才有一点深度,但可惜这点深度在前文也毫无体现。看得难受倒是真的。
Collin的遭遇,让人感叹人生太不公了。
相比起the normal heart和戴上手套擦泪还是轻松了一些的,也许是因为Olly自带fabulous的荧光色。第一集和第四集的节奏最好,群像刻画上感觉是有些割裂的,叙事有些凌乱了。最喜欢的片段是Ritchie在得知自己HIV positive的时候,在车灯前那一小段芭蕾,full of shame & relief & pride,很动人。
看到男主承认恶意传播时,后面再怎么解释我都毫不同情。一个个角色都想着如何去说教,还有莫名其妙的动机和一些三观很歪的台词。
有点太套路太刻意煽情了,情绪铺太满
快要失去对这类题材的兴趣了
Neil Patrick Harris加盟是噱头,Keeley Hawes参与“演技竞技”是骗术,本质上还是把主视角与着力点交还给五个经历着时代浪潮却又充满爱与情感的新人身上。剧集很像一颗“炸弹”(褒义),在熬过了大家以为的复古金曲、文化梗、“去纽约”等种种陈词滥调后,突然把情绪全部剧集在最后时刻触发,颇有力量也留下惊人一笔。这不是「Ryan Murphy剧集宇宙」的华彩篇章,也并非一众美剧美国电影对历史的溯源与表达;它关于在这个时刻下的每个人,受到伤害的、承受不幸的、勇敢活下去的。是临摹,也是记住。
这种类型的片子,我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女性角色(《断臂山》里妻子看到丈夫与男人拥吻的落泪,《春风沉醉的夜晚》里谭卓在KTV里的独唱……),比如Ritchie的母亲得知孩子得了艾滋后,那长达十来分钟的演绎实在是精彩。而Jill就像是一个天使一般,照顾着这一帮男孩子,也眼见他们一个个陨落,其内心之创痛可想而知。
整整五集讲述的,也是那个时代直到今天仍存在的一个荒唐无理的强盗逻辑,是同性间不检点、不自爱的性行为导致了病毒的出现、蔓延,而这场形同瘟疫的病症便成了所有同性恋身上的原罪。到底错在何处?到底罪在何处?是神色、是声音、是行为,是试图将人们区隔、分离并假以正义地污名化的一切。母亲在病房里一刻不停地来回踱步,父亲躲在别处抑制不住地失声痛哭,我们眼见爱的伟大,却也一窥心底的排斥、天然的误会有多深。
像是在最锋利的匕首外包裹上最甜蜜的糖果,所有欢笑和温暖的时刻都带着悲凉的底色。相守一生的伴侣甚至没好好道别就相继离世,厚厚的一沓明信片混在他存在过的痕迹里化为灰烬,乖巧寡言的男孩还未爱过就匆匆离开,前途光明的新秀还未实现梦想就黯然退场。他们大笑,拥抱,亲吻,淋漓,放纵,因为年轻,因为无限可能,因为未来未知却耀眼。And that’s not a sin. 同性恋不是罪,偏见和歧视才是。性不是罪,诋毁和敌意才是,以爱之名的自私和漠视才是,斩断羽翼的利刃才是,捂住嘴巴的手才是。
五集的体量拍到这种程度,其实是有点小失望的。
一些看似自由但是糜烂的生活和一群看似开心其实可怜的酷儿。Stay safe,stay 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