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题材、历史题材改编成功的电视剧,人物塑造、演员台词、背景交代、细节刻画,都堪称高水平高水准。
说实在的,第一集就被深深震撼了,小小茶馆,这么多人物依次出现,三言两语,刻画入木三分,一下就让人记住了。
不仅是一部电视剧,而且是一部艺术剧,老北京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剧中可是灵活再现了,真是让人长见识了。
值得多看几遍,味道那个浓烈。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人民疾苦,描述的淋漓尽致,本片也是主打悲惨基调,坏人活得很好,好人活得很惨,整部片看得心情压抑,没有发泄的机会。
要说前部分也就算了,但直到后面快解放了,还是这个基调,压抑地不行,有时想跳进剧中去打坏人。
后面就有点看麻木了,有点为了讲述悲惨而讲述悲惨,为了歌颂现在而讲述悲惨的意思,有点主旋律开路,有点庸俗倾向。
有点不喜欢看了。
任何影视艺术,他只要不是为了某些人,某个群体的利益,只要是为广大群众,为历史鼓与呼,就值得称道。
一旦成为一部分人的喉舌,必然庸俗。
所以,这部片子只能止于解放前,后面即使老舍还要写,已经说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茶馆》写于1956年10月到12月,发表于1957年7月。
发表之后,收获了雅量高致如李健吾先生的赞美之词,也收获了不少时代弄潮儿的批判和嘲弄。
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作者悼念的心情太重”。
要知道那个时候已经越过了“反右”斗争的高潮期,正迈向如火如荼的大炼钢铁新时代,“作者悼念的心情太重”,您就算看出来了,也是说不得的;说出来了,就是无德。
但那时候的道德标准比较异样。
老舍其实一辈子都在写伴随着文化没落的道德沦丧。
他懂的。
不过还是不能不佩服这位批评家的目光如炬。
“悼念的心情太重”,说尽了《茶馆》打着“埋葬三个时代”旗号细数的恩怨沧桑。
如果换一个时代背景,这绝对是一句知心知肺的批评。
他点到了老舍的软肋,就是“怀旧”,或者说保守主义。
老舍1937年就曾经在《小人物自述》中说,“假若私产都是像我们的那所破房与两株枣树,我倒甘心自居一个保守主义者,因为我们所占有的并不帮助我们脱离贫困,可是它给我们的那点安定确乎能使一草一木都活在我们心里,它至少使我自己像一棵宿根的小草,老固定的有个托身的一块儿土。
我的一切都由此发生,我的性格是在这里铸成的。
”在整个的生命历程中,老舍一直在苦苦维持他的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是沙子龙月夜旅店里久久不散的叹息,也是对王掌柜“改良改良越改越凉”的一生的无情评断。
所以,保守主义,是《茶馆》的魂魄。
电视剧《茶馆》是以老舍原著为底本,加上叶广芩格格自己小说的一些血肉敷衍而成的。
从总体上说,这部电视剧京味浓郁,人物血肉丰满,故事层次鲜明,不失为一部制作精良的优秀剧集。
裕泰大茶馆从清末走到民国,经历了从极盛到极衰的命运流转,百十来位人物在那儿歌哭歌笑,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虽有各种小疵,但瑕不掩瑜,已经可以称为上品了。
但是,边看电视剧,还是忍不住要发问,这部剧的贯穿主题是什么?
掌柜、伙计、太后、太监、大兵、便衣、流氓、土匪、巡警、戏子、国军、共军……这么些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就是为了图一个热闹吗?
老舍写话剧的时候显然有他深切的寄托,他写的是绝望的人间世,是文化和礼仪道德的衰亡,是保守主义的无法维持。
新《茶馆》,情节过于丰赡,但是看下来总不免有一种失魂落魄的怅然。
其实,越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越是能够理解常四爷为什么会问“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呀”,越是会懂得邹福远为什么会感慨“这年头就是邪年头,正经东西全得连根儿烂”。
《茶馆》第三幕,老舍不惜重复、琐碎和唠叨,一口气让明师傅、邹福远、卫福喜、方六、车当当五个小人物接连上场,抱怨时代对文明的损耗。
在人艺的舞台剧里,焦菊隐先生嫌这些人物和对话过于冗赘,删掉了不少,情节因而紧凑了,老舍的碎碎念也被大段地抛弃了。
也许剧作家在舞台调度方面确实有考虑不周的问题,但是既然他用这样的方式强调了,改编者也就一定得重视了。
《茶馆》决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史诗剧”(先甭管这个语词早就被滥用了),它首先是一部讽刺剧,叹息着讽刺,嘲笑着哀号,这才是它的命门所在。
喜欢哈佛公开课里对铁轨问题的场景变换。
1v4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愿意保全4人。
但当场景变换为主动谋害1人来保全4人,则几乎无人敢挑战良知。
那么,我也来变换下场景,如果对面是40亿人呢。
相信又会动摇一批人了吧。
那么,这是一个数字的问题吗?
什么数字是值得的呢?
喜欢那位教授的小结,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并没有教你新的知识,只是让你重新认识已知的世界。
不过,期间有两个风险。
1当年认知后,就再也回不到innocent的童真状态(很像囚徒困境),2在你成为更好的人之前,或许会变成坏人。
无所谓对错,有的人类愿意活在低光速的黑墓,子子孙孙,如同永远不走出大山的民族。
有的人愿意在火光中回过头来接受刺痛,直面“真特么黑”的宇宙。
回到茶馆。
初读时自然也感慨于底层人民的苦难,感叹于军阀和某些当权者无能,感叹救世主的出现。
不过回头想想,或许这就是另一个铁轨问题吧。
不用丑化了来要粮的军队,也不用可怜忠厚的茶馆老板。
决策者的愿景与现实,决策者的果决或偏执,决策者的牺牲或保全。
真的像刘备拖着几城百姓渡江的负重前行大概最后只是感动了自己,拖垮了全盘。
大多数人放到铁轨问题前,大概只会惊吓地抛掉方向盘,但决策者不能。
茶馆不过是民间众生一隅。
青山枯骨,良帅虎将,还有太多视角。
看看就罢。
第12集:这秀英寡妇确实妨人,要不是大舅妈救了王利发,王利发就完了。
我想起一同学,喜欢她的多了,都没啥好下场。
第16集:儿子成人了。
这剧终于开始有味儿了。
给大傻杨赞一个。
给庞太监赞一个哟第24集:小唐铁嘴对着吸着粉的骗子爹说:“将来我赚了大钱,一准孝敬您。
”这“孝敬”两个字引起了我的深思。
第26集:三爷真是个难得的老实人啊,萌极,萌极!
扮演着《唐吉坷德》里桑丘的角色。
第31集:这集开始苦情了,茶馆里没生意了,没进项了,王利发的脸从蜡黄到黝黑,是一点血色都没有了秦仲义个资本家落得父子断绝,也是杯具。
第32集:秀岑也是惨,他姐也是苦。
逆产也是蛮吓人的。
第35集:老婆死了,王利发也就完了。
第39集:生存艰辛。
反应了我太爷爷那一辈的生活,服装是一样的。
在戏里找到了我爷爷的影子。
我有点像那个崔先生。
明白了为什么无奸不商,无商不奸。
秦仲义:有钱自己花天酒地挥霍去,别想着干好事。
三个道德的捍卫者过着挣扎求生的苦逼生活。
有道无德人上人,有德无道被人欺。
弱势群体硬是守着自封的道德高坡,除此之外别无他物,这样的道德在世道前败亡,《茶馆》就是这样一曲挽歌。
初中读《茶馆》,觉得满篇都是你来我往的对话,没有情景没有波澜,很是无聊;高中读《茶馆》,老师说要看出王掌柜的圆滑、常四爷的刚直;大学第三次接触《茶馆》,是在家跟爸妈一起看电视剧。
场景切换了,从茶馆到八道弯,从后院到百花深处,编剧的妙心安排,让茶馆浓缩了四九城的每一个角落:茶馆的厅堂是四九城的“官面儿”,你方唱罢我登场——日本人来了又走,美国人来了又走,国民政府来了、西山的英雄来了,可是茶馆却毁了;茶馆的后院是四九城的放抗和挣扎,北大学生租住公寓,暗地里宣传反抗,宣传独立,宣传民主政治,不洋不土的学者崔先生,代表了被夹在时代的夹缝里的读书人,他们背着儒学长大,等到考取功名的时候,清政府没有了,倒塌了,他们被逼得出国、接受新学,学成了、回国了,可是人家不要他们了,年纪大了,学无所专,只好带着满腹的幽怨守着枯灯残卷,以寻佛问道安慰自己,他们吃着酱肘子,说着大道理,谈着国家的不足,却只能守着自己没有未来的未来;公寓改的仓库,是实业救国的缩影,秦二爷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投入了实业,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后路,火柴厂红火了开纱厂,清政府倒了,预想中的红火没有出现,反而是接二连三的难民、伤兵,交捐纳税,你压我榨,火柴厂和纱厂在世界资本大发展的时候,轰然倒塌,仓库被查封,厂房被拆掉,辛辛苦苦一辈子的秦二爷最后只捡到了自己的钢笔头,“它知道啊,我用它签了多少支票,写了多少计划书”。
王掌柜,就像史官,茶馆这部历史书里记载的风风雨雨都在他眼皮底下划过,60年的老裕泰,60年的史歌,60年的见证,光绪年和民国,老裕泰改良了,翻新了,丢脸了,就像风雨飘摇基石不定的旧中国,戊戌维新、军阀混战、建立民国、内战,老裕泰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大米饭变成了白面儿,白面儿变成了杂和面,最后连杂和面都摔到地上,掺上了土。
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三个历经时代变迁,备受折磨的老人围坐在60年的老茶馆的老方桌边,回忆着自己的一生,品评着自己的一生,秦二爷要王掌柜告诉后来人“有钱就要吃喝玩乐、胡作非为,千万别干好事”,常四爷凭着一身的本事锄奸惩恶,却老无所依,王掌柜为茶馆忙碌了一生,累了一辈子,却落得家破人亡。
“四角的边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三个老人,围着茶馆,唱着送葬词,撒着纸钱,说是给自己死后准备点钱花,实则用自己的手将这个不让人活命的世道埋葬。
满天飞舞的纸钱,映照着抬头可见的“生意兴隆”,映照着老掌柜脸上的皱纹和两鬓白发,映照着破烂不堪的茶馆。
满地的纸钱埋葬了茶馆,埋葬了王掌柜一辈子的心血,埋葬了他自己,更是埋葬了无可救药的世道。
风儿吹,纸钱飞,百年老裕泰在掌柜点燃的纸钱里化成了灰。
大傻杨,数来宝,把一朝历史一个时代,唱得透透彻彻。
乱世是个什么摸样,我想大概就该是电视剧《茶馆》里演的吧。
小老百姓做不踏实小老百姓,生意人做不安稳生意人,王八蛋得志活得滋润,维新君子被拉到菜市口咔嚓一下,脑袋搬家了。
茶馆里常贴常新的【莫谈国事】,不敢说,不能说。
像今天中国互联网上的敏感词汇,谁也不是傻逼,心里明镜似得揣着明白装糊涂。
电视剧看到了十三集,只看得人心酸。
戏中,裕泰茶馆的掌柜的王利发太难了。
小门小户挣点辛苦钱,三教九流中左右逢源,夹缝求生。
正道是:做人难,做乱世人更难。
一肚子苦水,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茶馆里的常客:刚正不阿的常四爷,软弱善良的松二爷,面冷心热的富商秦仲义,欺软怕硬的兵匪二德子,一肚子坏水的唐铁嘴,坑蒙拐骗的刘麻子,狗仗人势的教民马五爷,敲诈勒索的官差,说和搭桥的黄胖子……芸芸众生,人生百态,在这方寸之地-裕泰茶馆上演,如同一幅清末民生的浮世绘。
热闹的表象下是那人情冷暖,是那世态炎凉。
有泪是流在了心里,有血也咽在了肚子里。
什么是乱世,大概这就是吧
演的好!
剧情也好!
各个角色都很有特点,各个角色演的都很好,台词很有技术含量,剧情人物都很接地气,真是难得的好电视剧, 比电影版还强👍演的好!
剧情也好!
各个角色都很有特点,各个角色演的都很好,台词很有技术含量,剧情人物都很接地气,真是难得的好电视剧, 比电影版还强👍演的好!
剧情也好!
各个角色都很有特点,各个角色演的都很好,台词很有技术含量,剧情人物都很接地气,真是难得的好电视剧, 比电影版还强👍演的好!
剧情也好!
各个角色都很有特点,各个角色演的都很好,台词很有技术含量,剧情人物都很接地气,真是难得的好电视剧, 比电影版还强👍
从来没有这样认真的看过这样一部剧完全被茶馆的兴衰成败感动着那里有着王利发一样的“顺民”,一心想着茶馆红红火火,不断改良进取,表象懦弱怕事,实则是无力反抗哪个崎岖的社会,善良又颇圆滑的性格成就这样一个令世人慨叹的茶馆掌柜实业救国的民族企业家“秦二爷”,有着颇多的祖业,本可以逍遥过活,怎奈他不是安于世事的纨绔子弟,而是想着民族的兴亡,夹缝中成长的民族企业是脆弱的,支撑脆弱的企业的秦二爷是坚强的,令我这一介小小平民为之感动不已“常四爷”,角儿,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台上是响当当的大武生,台下是除暴安良的好汉,怎奈台上可以除妖斩魔,台下又怎能凭一己之力救己救民,唉“大傻杨”,市井的乞丐,被人嫌弃,却自由率性生存,时代的变迁没有改善那样的生活,而他数来宝唱出了各色人色生活百态,唱出不公的社会,反映民间的疾苦异样的社会形态中有异样的良知和丑恶,无奈无奈...
一部让你学会怎么和各种各样砸碎人大交道的电影,但是随着你看的集越多你才越发现真是先拿大嘴巴子招呼这帮孙子 从古到今这样的这些人这些官僚依旧存在
很棒。
老舍的茶馆,书未读完,里边的各色人物太多,当时可能没有完全读进去。
电视剧茶馆,非常好,不仅有老舍茶馆的魂,兼具各处的细节丰富。
突出的地方如下:1、贯穿整剧的“京片子”,地道、好听,又了解了很多老北京口语。
确实是发生在北京的老故事。
编剧很棒。
服装、扮相,都是精挑细选。
服装及化妆师应该记功;2、演员阵容强大,不仅是陈宝国,其配角几乎个个都是精挑细选,包括每一个普通的角色,且个个个性鲜明、无不体现着那个年代、那个环境老北京的味道。
演的特别好的配角是“老唐铁嘴(扮相、举手投足间、走相、出茶馆时,还又回头张望的恐慌,太绝了)、庞太监(好出色、太有特点了)、老刘麻子、松二爷、小丁宝、宋恩子和警察搭档、常四爷、秦二爷、傻大杨、二丫头父母(尤其是其母)、伙计老三顺、两个逃兵、二德子、松二爷媳妇、拿鹰的爷们、马五爷等”演的不错的:小刘麻子、喜贵、秀岑、秦利民、二栓、大栓、利发舅妈、二秀、二丫头、康婆婆、寡妇、庞太监的四个侄子及老丫头的媳妇、利发媳妇、奎子。
王利发,演的很不错。
虽然没有我想象中人物的寒酸,但更演出一份地道的老北京的贫来,扮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穿着棉裤,揣手靠着柱子。
3、导演应该是最有底蕴的一位,功首在演员的选择上、调教上、剧本细化和丰富上。
集集是精彩,很紧凑。
让我们陶醉在各色人物中,意犹未尽。
我给9.8分。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