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视剧可能不是豆瓣党喜欢的,但绝对可以打5分的剧。
中国的社会是城乡二元区分的社会,农业从三中全会后到2006年的农业税阶段,到之后的青年农民进城打工老弱妇婴留守阶段,再到产业转移的新阶段,经历了沧桑巨变。
本剧最大的价值,就在对于后两个阶段的演进做了深入的思考。
农村农业农民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个从山东农村出身,到经过高考进入一线城市学习生活的人,本剧对农村现状的真实写照,演员的生动反映,让我数次热泪盈眶。
本剧对于三农问题的探索,也正是我一直感到迷惑的。
从之前每次从农村,再到省会转车,再到上海求学,再到如今工作,城乡的巨大差异每次都能让我有深深的冲击。
人口迁出和人口回流究竟哪个才是现实,充满老人孩子的农村究竟有没有未来,恐怕现在还没有答案。
中国的城乡二元,在经济上,制度上是割裂的,但是在无数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心里,情感上却是密不可分的。
农村的价值,不仅是要稳定住中国最大的农村群体,也要留下进城人员的精神家园。
土地流转其实是变相的圈地运动,新农村建设也是把农民赶上楼,这些事情都在我的家乡现实的发生,但是这种做法其实是变相行政化的消灭农民。
承包制一度最大激活了农村的生产积极性,提升了效率,可是农业的连年高产背后,是农药和化肥的滥用(剧里的有些美化,实际很难找到不用化肥的地)。
黄河边上的我的农村老家,如今老人的患癌率不比大城市的低,农村已经不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农村,农村需要改变。
随着农业机械和种植科学的进步,产业化规模化应该可以提升效率,但过分的改变农村原貌,会让我们失去曾经的故乡。
本剧就是在农村出路上做了现实有益的思考。
本剧的农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山青水秀,齐长城,劈山),有着优异的种植资源禀赋(富硒土壤),和历史文化背景(支前)的风水宝地。
对于要不要保留乡村原貌,本文给与了肯定的回答,就是一定要保住大槐树(村民一开始的反对也是真实的)。
剧本的设置上,也给了许多的发展思路做支线,但主线,就是如何利用本村的资源禀赋,在尽量不改变集体产权属性的前提下,实现发展。
真实的农村可能没有这么好的发展条件,三大条件里有一个,就足以作为发展的基础。
农村需要发展,我们也需要家,至少在中国从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特殊国情的农村,不可避免的要经历阵痛,这个就是本剧的冲突基础。
追山影看的这部剧.挺搞笑.总算出了东北也有其他能看的乡村剧了.虽然这里好些人还是东北口音都不知道是咋回事乡村感情戏写的挺好.玉龙齐槐真般配.就秋香和小宝不太搭……但是城里几个人的感情戏就较差了,基本上我跳着看的。
不过好像很多人不喜欢女一?
我觉得还行啊,优酷评论里说讨厌女一对院长不喜欢还勾搭着。
但男一不也没和小曼说清楚么,还勾肩搭背的。。。
最后两个人的备胎自己玩儿了,说明这两对儿还是挺配的不过这剧还是虚了点,靠演员朴实的表演和一些章节的塑造让他看起来真实一些。
所以只能打三星,我特别佩服刘世荣的演员,演白家大爷就像个堂堂正正的东家,演葛尔丹就像个蒙古爷们,这次演这个角色就像个乡下的老头子。
玉芳(我老听成元芳)确实挺漂亮,特别后面穿西装了,还以为是央视的那个李小萌客串的………………
不考虑现实情况这部剧拍得还是不错的,最大的硬伤是现实没有这么一个自掏腰包的村领导人,也不值得这么提倡,毕竟村领导人不是慈善家,不是去派钱去的!
整个剧的人物性格都挺鲜明,有些人物的表现都有点让人想砸电视,例如二叔在于书记前说坏话、在动员挖树的大会上等等,极具小人本色,这么老了污蔑别人一点都不心虚,见到一点蝇头小利什么道义都没有,还自认德高望重。
李云芳出尔反尔,胡搅蛮缠,善于煽动人心,中间好几次看不下去都是因为她,自己说的话都不用负责,没有一点羞耻心。
最大的感触是整部剧是整个现实社会的缩影,一个虚构伟化的领导人;一帮倚老卖老、自私自利老人左右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一些裙带家属像宣传部一样整天蛊惑人心,说话不负责,没有羞耻;大部分年轻人不知睡哪了,忙着在赚钱;一个没有制度的社会,名门望族的浑老头左右大局,可以随便解散大会……说白了,整个中国就一个大农村,一个开发过度赚了点钱的农村。
平时看美剧很少看国产剧,看美剧可以很兴奋,觉得原来未来科技还可以这样,处理方式可以那样,要好好学学;看国产剧很揪心,勾心斗角,目光短浅,少见公平正义,看完整个人心情都不好了。
好多朋友都说《马向阳下乡记》不错,出于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一贯不感冒,就一直都没有兴趣看看。
最近,在电视台的播放中断断续续看了些片断,不由得迷上了这部电视剧,抽空一口气看守了全部40集。
先不说剧情怎样、不说演员的表演怎样,就说现在对待一部电视剧,已经很少有可以这么认真的了。
以前常听说,演员演戏都要体验生活,这样电视拍出来才能真实、才能打动人。
现在的各类型电视剧,空有一副架子,要么空有几个甚至十几个颜值颇高的师哥靓妹,要么是靠着绯闻和炒作上位和各路“明星”,至于这个剧有多少能够说服人,制作方和导演都不在乎,仿佛只要有话题,不论多烂的东西都有观众买帐。
《马向阳下乡记》没有走这个套路,里面特别有名的演员不是太多,可能除了吴秀波,很多人观众都不太熟悉,可是这个剧让我看到了什么叫演员体验生活,什么叫对观众负责。
开始时,我以为里面的很多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都有干农活的经验,可后来才知道不是。
每一个主要演员都让我找到了自己那些农村亲戚、朋友的影子,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且不说剧情和人物,就冲这份认真,我们就该点一万个赞。
现在中国的电影电视市场充斥着各种浮躁和矫揉造作,请大家能像这个电视剧一样,认真做一件事,努力做好一件事,而不是把观众当成傻子,以为即使扔出的是一坨shit,也有人为你喝彩叫好。
我想写一个比以前要更长一点的,因为我也说不出什么专业上的话来,所以我从来不会从技术上来说事。
我看到了马向阳分方便面换点子的那一集,这个真是很可笑,从这一点来看马向阳的能力只能是一般,要我给他评分,就给个6分吧。
但我确实很喜欢这个角色,因为他很真,其实有时能力还是次要的,“真诚”在我看来真的更重要。
我想说的有几个关键词,「真诚」算一个,不过顺序也许会乱的。
在方便面这件事上二叔又“发威”了一把,不得不说,二叔是个有手段的人,但他那些能力能算什么呢,照样在城里被骗(怎么说的好像城里都是骗子似的……),那么精明的一个人怎么能被骗呢?
我觉得这个背景的设定特别的好,二叔在眼界上是有他的局限性的,他的那些手段如果算作是种能力的话同样也是受局限的。
与于书记的那场谈话,在他看来是天上掉下来的好机会,在很多村民眼里也是那样的,即使马向阳这边的人也会认为二叔与于书记的交谈是会对马向阳不利的谈话,但我看到这点时我就在想,如果这是个现实中的事 那绝对不会是件对马向阳不利的事,因为一个没有眼力的人是不可能做到书记那个位子的,我想在二叔面前,即使二叔全说坏话,真有能力的人是能准确的听出话里的真相的。
后面看完了剧情也完全如果想象的那样,我觉得编剧还真是不错的。
「能力」算第二个关键词的话,这个话题其实是不好说的,其实我也无法说清楚,要让我给马向阳支招吗?
如果考别人可以的话,那干什么都容易了,当然了,马向阳不是完美的人才会有精彩的电视剧的存在。
如果是个完美的人呢,当然也可以成剧,那就成了传记了。
这 让我想起了王守仁,想起了知行合一。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也不是由阴谋阳谋组成的,但这个世界还是有他的道理存在的,有规律的,出了问题也会是有最好的解决办法的。
怎么来解决,这就是一个人「能力」 的体现。
当然,别说做好了,就是了解一下,这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很费脑的。
假设成了,这算大智慧,有大智慧就有小智慧。
这剧里就有很多,就是那些“点子”,有时甚至是一句话,一个表情。
例如我刚看过去的,林小曼去周冰的房间,假装肚子疼然后说了一句话。
这也是我看中马向阳的地方,我看那些“小智慧”真的很累,「真诚」,不做作比较起来真是让人很舒服。
只要人真诚了,即使做一些欺骗的事也不让人难受(例如藏垃圾的事)。
说点题外话,我自己的事,我到目前为止,在事业上还是很失败的人,同朋友聊天也会说起来,很多人也给我提这样那样的意见,我也会自我剖析一下,(当然很多我也是没脸说出口的)不过有一点我说过几次,我说我可能是一个比较适合做学术技术的人(当然学业不精),我这么说就是我感觉这些东西是单纯的,是「真诚」的,用真诚这个词是因为这些东西根本无法施展他们的“小智慧”,当然这么形容还是不很合适的,真诚这个词毕竟是用来形容人的,有选择才是令人珍贵的。
很多东西我其实看的特别真,有时候我也不是不能,我只是不想而已。
当然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好像是很难成为前面我提到的有「能力」的人了。
不过,我想插一句我只是说成不了王守仁一样的人物,想提拔我的人可千万别对我丧失了信心啊!!
(我怎么感觉我前途堪忧啊)我本来好像有好多点要说的,不过写到这里有点断片,反正此剧还没完,再想起来再说吧。
很不错的一个剧,我以前评价一个剧有两个歪点:1.如果你记住的是角色名而不是演员名,那这个剧应该是个不错的剧。
2.如果你会对其中的情节有了一些思考,即使会有一些不合理,那么此剧对自己也是有意义的。
电视剧快结尾的时候二叔对马书记说:“我到现在也没觉得我哪里对不起你,因为如果没有我,你不可能成为现在这样一个男人”。
起初没想通他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后来仔细琢磨才开始明白其中的深意。
的确,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对手,坏的情绪、糟糕的事、观点或利益冲突的人,这些看似都是我们通往明天的绊脚石,但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情绪人事的存在,才让我们有机会成长,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接纳这些正在努力成就我们的对手。
2017年12月24日,时隔两年半,我有拾起这部心心念念未完成的剧。
这是一部被遗忘在角落的好剧,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
PS:山影出品梁会计腰间的手机套盒“你总是把自己认为好的对的东西强加在别人身上而不管别人的感受,你说往东就往东,你说往西就往西,你这种方式让我很窒息”以下借鉴一些好的文案:1.吃支前煎饼,让老区人民早日富起来。
2.“你说这树有啥好看的”,“树是不稀奇,但是马书记说的那些话让它值钱了:‘吃煎饼一个圆满,抱大槐树一个圆满,这两样往一起一加,就是个双福,吉利!
’谁不图个吉利,所以人就来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多,旅游发展起来了。
马书记这水平,我是服了,跟着他干,大槐树村肯定富!
”“这煎饼现在畅销,不等于一直畅销,咱得现在趁它火的时候赚足了钱,这之后咱要干点什么事儿就有本钱了”连雨天,山水大,开人字形沟,又搭个简易大棚,才掏出个坟窝子青,阳阳要想在村里立足,必须有二叔这地头蛇支持,又必须有齐旺财这样的手下追随给39集土地流转这段疯狂打电话!
“我没有,但我想有(能让全村人竖起大拇指的事)”“这就叫乡里乡亲”法律的事我不管,我是他奶奶,我来教育他“瞎包”马书记我没有觉得对不起你,我反倒觉得没有我你成不了现在这样一个男人2018/1/14夜
1看《马向阳下乡记》(以下简称《马》),纯粹是因为吴秀波。
而对吴秀波的好感,则是来自《黎明之前》。
我看电视本就不多,连续剧几乎不看,少数几部也是后来补课的结果。
《黎明之前》和《大明王朝1566》均如是。
这样看的好处,一是不至于频繁碰到烂片,二是真正做到了“连续”,最重要的则是热度既已过去,看的过程就得以波澜不惊,不会受到不必要的干扰。
顺便说一句,在这部可能真正让吴秀波奠定行业地位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谍战剧中,我个人以为最具说服力的表演来自林永健。
相比于一个形象更丰富、更具有个体魅力和人性光芒的共产党高级潜伏者刘新杰,一个高度专业、有原则、使命感和坚强党性、有惊人直觉、判断力和巨大感召力的国民党资深情报官员谭忠恕,才是最大的突破所在。
2《马》剧情如何设定和进展,其实对我而言意义不大,因为对所谓的“主旋律乡村剧”,我是有预设立场的。
我甚至很希望这种立场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但看看本剧的播出平台,就知道这绝无可能。
一部首先应该保证政治正确的乡村剧,它的走向从一开始就明白无误。
所以在电视剧的开头,马向阳从一个油滑散漫的机关干部、因为临时抓差而阴差阳错地成为大槐树村的第一书记;他的行装仿佛不是下乡、而是即将开始一次长途的自驾游;他在上访的被占地女村民面前脱口而出“一年不就五十块钱吗”……我都绝不担心。
他一定还会遇上只属于乡村这个世界的让他啼笑皆非、然后头大如斗的问题。
他会以自己的善良和真诚得到同样善良和真诚的人们的拥戴,进而解开全部的难题,让大槐树村从此成为真正的乐土。
他本人也将从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情感中解脱,从而实现双重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3所以这个满心不情愿的市商务局市场科长,注定会拥有各种外挂:低调开明的市委书记、宽厚正直的商务局长不说,起先对他颇有微辞的、存在感很低的镇长,关键时刻也全无掣肘;集传统智慧和美德于一身的前拥军模范老祖奶、父母已经魂断异国的留守儿童毛蛋、为马向阳的乡村前景打动而回归的情侣刘玉龙和齐槐,构成了他扎根大槐树村的根基。
而剧中的最大反角刘玉彬,前一秒钟还在咬牙切齿,跟着就与马书记在刘氏老宅的一把大火中一笑泯恩仇。
作为本剧主要推动线索和冲突之一的占地风波,被煞费苦心地安排在最后圆满解决。
二叔刘世荣重挪地界桩的举动,在不动声色间完成了向马向阳的输诚。
至此大槐树村全面和谐,一派欣欣向荣。
4问题在于,马向阳面对的,是一个刻意重组后的乡村世界。
它的所谓复杂性因而可以大而化之地归结到最本初的阶级定性:农民的狭隘和短视。
可以理解的是,主创者希望他们呈现的一切尽可能真实,或者至少看似合乎逻辑。
但生活毕竟不是CCTV,观众的常识经验会令他们的努力甚至显得可笑。
好吧,说努力无非是肯定他们姿势到位、表情诚恳,他们实际上塞进的大量无厘头的插科打诨、用力过猛的桥段,充分说明了试图两头讨巧、柔化争议的小算盘。
一部直面乡村现实的沉重的轻喜剧,这怎么看都别扭吧?
从这个角度说,《马》剧也就是脱水提纯版的《乡村爱情故事》。
于是偶像波叔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他越来越正面和正确,让我这样边缘的拥虿甚至怀念起他经典角色所特有的沧桑和忧郁的文艺范来。
全剧最出彩的竟是男三号梁会计和他的大智慧,还有大部分处于游离状态的配角老舅和他时好时坏的老年痴呆。
5第一书记本身就是一个带着黑色幽默的称谓。
它之前正式出现在政治体系中时,指的是地方、军队党委和团组织的最高负责人,在地方党委将之废止多年之后,却又突然被再度启用,作为选派至村级政权的主事者的命名。
它隐含的尴尬之处在于:一个空降的、与乡村和土地疏离的、常规上更接近于过渡的外来者,如何首先获得必要的身份认同?
政府思维于是以这样难称严肃的再生头衔,希望赋予被命名者以必要的权威。
而这种思维因其僵化生硬和凌驾姿态,在民间语境中往往成为调侃和嘲讽的对象。
马向阳的大部分工作因此很容易被矮化为“规定动作”。
修路、引进农业技术、扶持优势项目,包括调门很高的土地流转,也是现实中的第一书记们孜孜以求的事情。
他的自选动作无疑动人得多,比如护树时的义无反顾。
可惜的是,在另外那套隐含着的评价标准中,自选动作是不计分的表演项目。
两个标准并置之时,后者就只能显得苍白无力。
6无论屏幕上如何形势一片大好,我们都明白,传统的乡村和让它所以形成的治理方式、价值观,都已经一去不复返。
而这种貌似可以用发展来解释的消解过程,却因为新秩序和新价值观重建在事实上的付之阙如或者南辕北辙,使得失序或扭曲的乡村蕴藏了巨大的危机。
在这个成为禁忌的危机之下,主创者的力不从心实属必然。
我觉得他们的苦衷被微妙地通过主题曲和插曲泄漏了。
主题曲《追梦者》与我想象的不同,本该是意气风发的圆梦之旅,结果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记忆。
而《大辫子甩三甩》则是“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虚幻怀想。
苦心孤诣的乡村传承和不由分说的来自外部的现代化改造(它偏偏又如此整齐划一),或者才是真正的冲突所在。
本剧的原名是《槐树花开》。
更名恰是我以为主创者最明智的地方——乡村抒情在眼下早已不合时宜,不管怎么经心都更接近矫揉造作。
既然如此,平铺直叙至少有了主旋律应有的底气。
他们至少还是一些有底线的创作者,虽然与此相应的,往往是作品的言不由衷。
7最后说一句,我说波叔的表演只是中规中矩,也是与他自己相较而言。
如果是其他人承担这个角色,很可能会非常不堪——在气质上首先格格不入。
所以,吴秀波很可能是一个不如看上去戏路如此之宽的演员,但应该本身就是善良和真诚的人。
这就很好。
大槐树是全部的象征,关于希望,关于困境,关于兴高采烈和挽歌。
对这个过程,我们都无从干预。
所以,能留下一棵会开花、会落叶的树,这就很好。
之前在央视看过《马向阳》的零散几集,觉得还有点意思,只不过那时看电视少,每天一两集太拖,也没看完。
可能还没嗅到其中的味道吧?
最近看了《山海情》以后,找了《马向阳》再来看;小米电视可以追剧,两天就看完了。
深有感触。
很想找机会捋清楚了写的更加深入一点。
但是毕竟不是疫情封城时节,无所事事,也出不了门;总就没法完整梳理,还是趁着记忆犹新,记下一点最直接最深的印象吧。
城乡交融,从改革几十年来形成的城乡差异二元化,通过第一书记的任职,记录这段城市中产的代表马向阳和大槐树村这一城郊农民们的从陌生到熟悉到情深意长的共融成长的过程,在理智和情感的双重交织下,从做事到做人的点点滴滴,聚焦“土地”和“人”两大核心要素,演绎了一段令人牵挂、令人共鸣的“沂蒙新曲”令人感怀动容。
马向阳不是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不是最圆滑的城市体制内的官僚,贵在真实、坦诚、不打官腔、不搞潜规则、不长袖善舞、权谋加身。
从最初的不得已应付到逐渐的融入乡村、到为了村民长远发展尽心尽力、以至于不断前进,这个过程描写的真实可信、不形式主义;有做事的目标进程,也有做人与村民们共情的细节情感。
以土地纠纷作为下乡的开篇挑战,贯穿整部剧集,到最后得人心、得以解决土地涉及的人和事,徐徐道来、娓娓而谈、曲曲折折,虽也有一些不尽合理(比如拖延土地款被骗的疑案这么久),但总算有因有果,交代清楚土地和人,在故事和情感的交织中得到了双重的推动和升华,以大槐树这一寄托着无限精神的载体上,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现诚如短评所说,老祖奶确实高大上。
但是山东背景的“沂蒙”情怀绝对有基础,也有感染力!
“支前”煎饼的铺垫和成功令人信服,也具有感染力。
出于故事的需要,树立了以刘二叔为代表的的对立面,抛出矛盾,对手演绎,极大地丰富了内容——当然也有评论说的“整个村子不用心做事尽想互斗”嫌疑——大体上这些矛盾还是有基础的,还是和“土地”这一核心命脉联系在一起的:流转的取舍和方式的取舍;更体现出“小我”与“大我”的价值取舍。
大结局里,马向阳在大槐树下的一段讲话,自然成了结案陈词:第一书记的无私终于感动了局限于“小利”的对手们梁会计和老婆是负责搞笑的小品人物角色。
出演很成功。
与很多评论挑剔的观点不同,我是认可周冰这个角色的。
她是科班出身,一直努力也很顺利的学院派,又有于院长导师的长期关照;自然做事有刻板一根筋的风格,又带有一点这种知识女性的直率性格。
当然,放在乡村治理这样的复杂的人事氛围下,她就显得有些过于腔调和格格不入了。
但是也是这种差异化和距离感,才与村民们有了一种马向阳所不同的互动和另一种信任和价值力;尤其是其发掘土地价值、带来大棚技术、实质性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和剧集里体现出来的一样,和马向阳相得益彰地实现扶贫攻坚、带动大槐树村共同富裕的这样,马向阳和周冰的相识、相伴、相知,就令人可信、可羡了。
也因为这一背景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他们的情感演进,正如《伤逝》的名句——“爱是有所附丽的”——他们在结尾的分离和遥远的想念和期待,在最后一刻的大槐树下的重逢,真的感动我了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是匆匆流逝的华年还是再没归来的燕是什么将往事,写成了书签是人来车往的城市还是夕阳尽头的烟风吹开夏花,风吹落秋叶追梦的人啊,走得那么远看青春时光,云水般流淌那一年你挥手画下片蓝蓝的天你是否还记得,最初的梦田不回头远去的昨天我们曾经许下的愿是什么模糊了,我们的视线是年少轻狂的诺言还是梦中久违的脸是这片土地和人,吾土吾民,成就了我们的所有。
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乡村题材剧,实属近年来同类题材的用心之作。
剧情围绕吴秀波饰演的男主被派往大槐树村任第一书记,在工作期间经历了种种坎坷磨难和乡亲们最终相亲相爱的故事,当然还收获了甜蜜的爱情。
剧中每一个出现的人物都各有特色,老谋深算的,开朗直爽的,温柔善良的,知性优雅的,神经大条的……这样的一群人聚在一起生动有趣有笑点有泪点,很精彩。
演员从主角到一众配角都是实力派,搭配对戏特别棒。
ps: 很喜欢剧里村头那棵大槐树,精神的象征。
看完剧都想和老公一起去抱一抱,祈愿爱情美满一生一世!
总结:喜欢波叔喜欢乡村题材必看之作!
这种垃圾片给分那么高?豆瓣疯了
垃圾片
周冰很漂亮😍
还行吧
第二十八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提名
看了两集有点胃疼。魔幻现实主义?这评分是因为吴秀波吧?什么年代了还等包青天呢?
农村题材,迎合现代主题,分数比较高也很正常,内容上就是发家致富,一路坎坷,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不管什么题材,看完暖暖的,就是五星的
当喜剧看看的。没有切身感受不知道
剧情有点拖沓,有些地方真的看不下去了。几个重要村民演绎的传神。
用八个字来概括本剧:刁民,愚民。亲民,爱民!
【大槐树村之顿顿西红柿炒鸡蛋】前面配两个人也能看,后面几集全是配音,看不下去。
不好看
波叔太赞,三分都给你
唉,恐怖片啊……
我竟然看过几集,主要看点是城乡冲突吧,波叔一个大城市雅痞到了农村,违和感制造喜剧效果。
舍不得看完的一部让我对国产电视剧有所改观的好作品 恰逢有机会下乡做村第一书记 结果扔不下老婆和娃 带着遗憾看了这部球友推荐的优秀佳作 意想不到的剧情环环相扣 致富路上困难艰辛 所有角色都演的那样自然到位 感谢马向阳代替我去实现理想 人生总是充满着遗憾 用一句台词概括全片“马书记 大智慧啊”
是的,我就是去看农村题材电视剧了
不好意思,我就是喜欢,大家都是好人的设定。能做这样子的题材,还能把这样的题材做得耐看。真是要点个赞。
洪武大槐树看不到,就看看这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