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续两个多月了。
每天看着数据的变化,我们可能会忘了,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以及他们背后的一整个家庭。
除了治愈他们的身体,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
最近,日本NHK播出的新剧,刚好就给我们提了个醒。
《疗愈心中的伤口》《疗愈》目前在豆瓣评分8.8,看过的人还只有400多。
但这个时候看这部剧,特别应景,也特别治愈。
01“软弱是一件好事”《疗愈》的主角叫安和隆。
他在家排行老二。
70年代,在日本,一家之主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
爸爸是个企业家,每天下班回来,孩子们不管在干什么,都必须放下手中的事,在门口排队,鞠躬说:欢迎回家,辛苦了。
从小,安和隆就很怕爸爸,在爸爸面前,他总控制不住地结巴。
爸爸最喜欢的,是家里的老大。
高中毕业时,他按照爸爸的意愿,选择了核工程专业。
安和隆唯一一次忤逆爸爸,是大学时选专业,他没和爸爸商量,填报了精神病学专业。
在爸爸看来,精神病学,完全是一个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专业。
儿子以后做了精神科医生,更不知道怎么开口跟别人说。
70年代,日本经济迅猛发展,但人们对精神病学还有严重的偏见。
不顾父亲的反对,安和隆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兴趣,因为他想了解人们的内心。
就这样,安和隆和父亲的关系破裂了。
直到1995年,安和隆才第一次证明了做心理医生的巨大价值。
那一年,日本发生了7.3级的“阪神大地震”。
这场地震造成6千多人死亡,4万多人受伤。
32万人因为房屋受创而必须住到组合屋。
但受伤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身体和房屋,还有人们的心灵。
有的人被吓坏了,惶惶不可终日,觉得随时要发生余震。
有的人被吓得精神恍惚,抱着手中已经并不存在的婴儿,摇摇晃晃。
还有的人的,精神崩溃,抱着父母被烧后的骨灰来问医生,你能帮我分清:哪个是我父亲,哪个是我母亲吗?
作为心理医生,安和隆觉得自己不能再坐在医院里,等待病人上门。
他应该直接到安置灾民的避难所,主动介入,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
但避难所的所长也不理解他的工作。
很多灾民也对心理咨询充满误解,有人说:我可不想被别人说,这个人之前好像看过精神科的闲话。
那时候,在日本社会的普遍印象中,接受心理咨询,就是得了精神疾病。
但安和隆坚持待在现场,陪伴在人们身边。
终于,有越来越多人开始来找他来倾诉。
有的人因为没有对陌生人的求救伸出援手,充满愧疚,彻夜失眠。
还有的人,因为别人房子都毁了,只有自己家没事,而觉得对不起大家。
还有些小孩,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没事,但他们的内心可能也受到了伤害。
有两个孩子在避难所里玩模拟地震的游戏。
受到了大人们的呵斥:大家都饱受地震的痛苦才聚在这里,你们竟然玩起了地震的游戏?
只有安和隆为他们说话:因为孩子还无法很好处理自己的情绪,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心里的困惑,所以才通过游戏来调节。
后来安和隆又私下找小男孩聊天,小男孩说:我没事,比我更惨的人多了去了。
那个老爷爷笑话我,男孩子还这么软弱。
这真是我们东亚人典型的刻板印象,软弱被认为是懦弱的表现,尤其是男孩,更是没有软弱的权利。
但安和隆和小男孩说:软弱是好事,因为软弱才能体会别人的软弱并给予帮助。
正是安和隆的专业援助和他温柔、耐心的陪伴,给了灾区的人们巨大的心理抚慰,帮助大家逐渐走出了困境。
有记者听到了安和隆的故事,请他在报纸上开专栏,以心理医生的角度,来记录灾区发生的事。
正是在这个专栏里,安和隆向普通读者普及了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在经历、目睹或遭遇到情感、战争、交通事故等创伤事件后,许多人会出现应激反应。
比如出现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梦,或在接触相关事物时会有精神或身体上的不适和紧张。
还有的人会试图避免接触、甚至是摧毁相关的事物等等。
大部分人可以在几周到两三个月时间内治愈。
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援助,一些人会因为长期患有PTSD而引发酒精依赖,或者长期抑郁等症状。
正是通过这个专栏,更多日本人开始重视灾后人们的心灵创伤。
实际上,这个剧是改编自真人真事,故事的原型是日本的PTSD先驱安克昌。
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在一次次的灾难中,他们对如何救助灾难中的人们积累了经验。
这些经验,不只属于日本,更属于我们所有人。
在疫情对全国人民都造成巨大影响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更重视如何疗愈人们心灵的伤口?
02互助,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但在灾难之中,可以疗愈人们心灵的,绝不只是心理医生而已。
还有比如新闻记者,他们不偏不倚地报道事实,把受灾人经历的,告诉更多人,就是对受灾者最好的尊重。
尽管在这过程中,记者本身也会产生怀疑:当你拍下一个又一个痛苦的身影时,自己究竟是在记录事实,还是在消费苦难者呢?
安和隆安慰记者,你的工作正是帮助人们记住,它很有意义。
我们常说“多难兴邦”,但是“兴邦”的绝对不是让我们受伤的“灾难”,而是我们从中学到的经验教训。
记者所做的,也不仅仅是记下今天发生了什么,更是为未来的历史打下草稿。
当然,即使你是一个普通人,在灾难中你也能为他人提供心灵的疗愈。
剧中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
地震过去两年之后,避难所的所长仍然不能走出失去妻子的伤痛,得了抑郁症。
他打电话跟女儿说:最近一直忘了买米,如果因为没有米饿死了,就太可惜了。
这是他向女儿发出的求救信号。
但女儿忽视了这个信号,还责怪老人:地震都过去两年了,也该打起精神来了。
最后,老人下定了决心,准备自杀。
但就在他拿起剪刀之前,听到了敲门声。
原来是邻居的一个孩子妈妈,送来了自己做的鱼。
正是这点来自邻居的善意,挽回了老人的心。
他的眼泪啪嗒啪嗒地滴在饭盒上,喃喃地对自己说:还是去买米吧。
善意的互动是不断循环的。
地震后,也正是这个邻居妈妈曾抱着孩子来向老人道歉。
因为婴儿晚上哭闹,被对面的邻居投诉。
老人不仅没有责怪,还安慰说:地震后小孩受到惊吓,哭闹也很正常。
还温柔地摸着宝宝的头,安慰道:地震很可怕呀,已经没事啦。
正是邻居间这些微不足道的互帮互助,让人们可以互相搀扶着,走过灾难。
当然,灾难之中,我们看到的,也不只是善意。
我们同样看到避难所里,有人对护士颐指气使,厕所脏了,就让护士去打扫。
巧合的是,在这次疫情中,我们也看到,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的一个官员,住院时无端地训斥护士去扫厕所,最后被停职。
当灾难发生时,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我们的一言一行,是带着善意,还是出于自私,将对别人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而怎么做,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
03即使是心理咨询师也有脆弱的权利但《疗愈》好看的地方,还在于它不只是心理医生援助灾民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心更复杂的一面。
安和隆一直无法处理好和父亲的关系。
直到父亲临终前,父亲理解了他工作的意义,两个人才达成了最终的和解。
当他最后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之后,他也同样经历了恐惧和不甘愿的过程。
这正是《疗愈》最好看的地方,它让我们知道,即使是心理医生,也有无法接近的心灵,也有无法面对的恐惧。
好在安和隆最后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利用剩下的最后时光,为家人、为朋友留下了最好的遗产。
他的遗产正是他的思考。
他一次次向自己发问,究竟什么是心灵最好的疗愈。
心灵的疗愈,是创造一个人人都得到尊敬的社会。
心灵的疗愈,是不让任何人孤独,让每个需要的人,都得到陪伴,让每个受伤的心灵,都有机会倾诉。
这些,也不只是留给日本人的遗产,同样值得我们所有人珍视。
在疫情中,在疫情过后,我们是否能让每个人都得到尊重,我们是否能做到,不让每个人孤独,让所有需要的人,都得到陪伴呢?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思考的问题。
安:在日韩国人,一家人改姓安田,因为在日韩国人会被排挤,但是他们回韩国作为日归韩国人也会被排挤。
父亲严厉要求三个儿子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想让自己的在日韩国人的身份被得到认可。
哥哥在“原子力工学科”深造;弟弟子承父业。
安考上医科大,开始用“安”取代“安田”作为自己的姓。
遇到同是在日韩国人的妻子终子。
安在阪神大地震发生后一直在努力去抚平震后的内心伤痛,但是人们对精神科认识有误解。
第二集结束他说:治疗人们心理创伤的不是医生,医生能够做的,也只是陪在那些想要康复的人的身边而已。
最后安得肝癌很快去世,去世之前一直懊悔,觉得仿佛对这个世界所做的还不够,还没有把心理信息传达给人们熟悉。
而我啊,只觉得这个世界无可留恋,临死懊悔自己做得不够是不是只有这种真的在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有的品质呢?
那我,是否真的就烂到根了,从来只会精神很大没有行动那种呢?
这几日,春意复苏。
援鄂的英雄们各自回程,仪式盛大且感动,武汉的小伙伴们也开始可以在小区范围内散散步。
今早得到最新消息,4月8日,武汉“解封”,意味着疫情就快要结束了。
可,很多东西可能才刚刚开始。
黎明之后,看见伤痕。
武汉人面对亲人突然逝去的苦痛,何处消解?
两个月在家的创伤应激反应,如何面对?
医护们在一线感受的生命重创,又在进行着怎样的心理重建?
不管城市复苏到什么程度,也会有人因为这些阴影而感到苦闷。
这部新剧 说的就是这件事,灾难后心理的重建。
里面那个温柔坚定的,精神科安医生说:“这个世界上充满着让人伤心的事 ,如果能很容易抹去人们内心的痛楚 ,我想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但是这根本做不到”。
这部剧,讲述的是25年前的阪神大地震。
这场大灾难对生活在关西地区的日本人而言,是一段惨烈的记忆。
6434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剧中主角安和隆医生,他既是希望了解人们内心抚平伤口的精神科医生,同时,也是灾难后有心理创伤的受害者。
灾难过境后,虽然我们都会说,“活着,就好了”。
可是,虽然活着,心里的伤口怎么办?
这部剧,虽然讲的是也1995年的大地震,劫后余生的人们的,心理创伤。
可感觉也像极了我们现在的状况。
这两个月之后,我们的心要怎么安置,这里或许会有答案。
01“这个世界,充满着让人伤心的事”
讲的是安医生的故事,但医的是所有人的心。
安医生在一个传统的家庭长大,父亲在家拥有绝对话语权,因为是在日韩国人,因此受到歧视,不得以父亲白手起家,撑起了这个五口之家。
在父亲眼里,孩子未来的选择,应该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事,而精神科却是人人避之不及,被认为对社会没贡献的无用学科。
安医生不解,对老师说到,我只是想了解人们的内心,对于我来说人类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
至此之后,这位精神科医生的努力,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让患者康复的机会,哪怕父亲多年来的冷眼相待,也从没动摇过他的决心。
突如其来的阪神大地震,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一次,他看到了更多人的心理创伤。
死里逃生的人,在病房里自言自语,神情恍然;
失去孩子的母亲,抱着枕头放在怀里不撒手;
有幸存者抱着被大火吞噬的父母遗骸,话语颤抖,悲伤的问他们”哪个是父亲,哪个是母亲“。
没被烧的幸运家庭,会因为这份”幸运“而内疚不已;
独自逃生,对于邻居的呼救无能为力的女士,每晚饱受呼救声的折磨;因为从小受到多重伤害的片冈小姐,拥有多重人格,靠酗酒和自我伤害来解脱.....
每份遭遇和悲伤,当没有聚光灯和眼神聚焦在他们身上的时候,有多少人能看见呢?
02“在你意料之外的那些不起眼的东西会成为你活下去的力量” 精神科医生向来不被理解。
地震后,安医生来到避难所,有人说,精神科医生来干嘛,又不能治病。
病人也会抗拒,他们拒绝把心里的伤痛告诉任何人,他们甚至觉得被精神科医生看过了,就会被认为有神经病,被人看不起。
即便面对偏见,安医生还是会走到人群里,关心每一个人。
“昨晚睡得好吗”“如果你想倾诉,可以随时找我”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因为困在避难所,孩子们玩起了“地震模仿”游戏,引起一位中年男子的怒吼指责:你们发什么神经啊,这里的人都是因为饱受地震的痛苦才聚集在一起。
安医生为孩子们说话,地震的打击太大了,突然被困在避难所的他们,只有通过模仿、扮演游戏来表达情绪。
比起孩子,成年人会关闭情绪宣泄的阀口,任它自由膨胀,这是我们称之为的隐忍和坚强。
然而下一幕,几乎让我热泪盈眶。
中年男子被安医生说动了,带头为孩子们开辟了一片户外游戏场地,搞了一个棒球式踢球,打破了避难所所有的沉寂。
玩地震游戏的小男孩,与安医生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一起吃糖,一起聊天。
安医生经常会问他:你最近睡得好吗?
小男孩因为害怕被人嘲笑软弱,坚强的说到:我很好啊,比我惨的人多了去了。
安医生蹲下来,告诉男孩,"软弱是好事啊,因为软弱,我们才能体会到别人的软弱,才会给予帮助"。
彻夜失眠的理惠,不敢找医生求助,丈夫却都看在眼里,带她来到一片空旷的草地,说,“不用怕,这儿没什么可塌的”。
随后理惠安心的躺下。
大人都尚且有软弱之处,孩子的故作坚强不免让人更加心疼。
心灵疗愈是精神科医生的事吗,不见得。
就像理惠丈夫一样,就是像为孩子搭游乐场的大叔一样;再看到疫情中,就像方舱医院里带大家跳舞的护士、病患一样,就像演情景剧的他们一样...每个身体疼痛之外的自娱自乐,都是灾难后,人们的心灵出口,是活下去的力量。
03“我知道什么是心灵的疗愈了,不让任何人孤独” 地震两年后,大部分的人们走出了阴霾,恢复正常生活。
可是,避难所的所长,没有走出失去妻子的痛苦,得了抑郁症。
想到自杀的他,向女儿发出求救信号,在电话里,他说到,最近一直忘了买米,当初地震都没有死,如果没有米饿死了,就太可惜了。
可惜,女儿并没有意识到父亲的痛楚,还颇为责怪,两年了,该振作起来了。
“嘴上说着想死的人,大部分都不会死的”。
最终,老人下定决心,拿起剪刀,准备自杀。
突然门外的敲门声打断了这一切,邻居的一位孩子母亲,给老人送来自己做的食物。
原来,也曾因为地震,这个妈妈的孩子受到惊吓哭闹,被其他邻居投诉后,不得以一一上门致歉,老人说,没有关系,受到惊吓孩子哭闹再正常不过了。
并且还温柔的摸着孩子的头说,地震很可怕,但没事啦。
两年后的此刻,握着手中的饭盒,老人流下了眼泪。
就差那么一秒,他就和这个让他孤独的世界说再见了,也就是因为这么一秒,邻居的善意成为他的救命稻草。
其实,所谓心灵治愈,哪有那么高深莫测。
即便是一向带给病人力量的精神科医生,也有疲惫和落寞的时候。
工作一天,半夜回到家的安医生,疲惫的躺在妻子身旁,没有换衣和洗漱。
当弹幕说着这样好脏的时候,妻子翻身抱紧了丈夫,那一幕暖极了。
故事的最后安医生因为癌症离去了在离开之前他把所有的陪伴都给了妻子孩子朋友给未出生的宝宝想好了名字给患者看病叮嘱后辈,说自己终于决定休息了陪朋友看一场不完美的音乐会
这个一生都在治愈别人的医生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忘把陪伴和温暖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回答开头的问题人们需要做什么?
我们需要做什么?
把温暖和善意带给孤独的人在灾难后不要忘记灾难带来的伤痛不要庆祝着胜利就忘记了那些逝去的人忘记了人们心底的悲凉之色忘记了心里的伤痛任何灾难特别是抗疫哪里有什么胜利呢只有结束或者阶段性结束所以如果有身边的人向你求助请不要忽视他们不要说一切都已经过去了也希望那些还在风暴中心的人们那些从风暴中心回来的英雄们他们的心理创伤也不要被如今的春意盎然所忽视了
开年的疫情,波动变化的数字,四面八方的新闻,跌宕起伏的心情。
即使在家里的我们,也感到了恐慌和惊惧。
我们知道身体的伤可以通过医疗的各种手段来愈合,那心里的伤口呢,会随着时间愈合吗,这不得而知。
柄本佑今年新出的日剧《疗愈心中的伤口》,他饰演的安医生,帅气温柔,在疫情肆虐的大环境下,暖暖的他给我的心带来了平和。
从小温柔的他,一直坚定自己的梦想,在大学前不惜与父亲闹翻,选择了精神科。
之后多年两人之间总是沉默相向。
他的温柔带给了地震中幸存的人们希望,亲人离世,家园尽毁,他安慰道:“只有不放弃才有未来的幸福。
没关系,活着就好了”毕竟有时候只是要求活着已经很难了,因为人生无常。
人生虽短,但是意外总有很多,有些与你擦肩而过,有些直击你的心,能被打倒吗,不能呢,要担负的还有很多呢,只能在期盼和盼望中,继续自己的人生。
安医生说:“我希望你能将难过的事情和悲伤的的情绪,毫不犹豫的讲给我听。
”如果你能拥有一个可以倾听自己的伙伴,可以把想说的话说出来,难过的情绪不藏在心底,是非常幸运的,但是大部分人是没有的,是孤独一人的。
人生,踽踽独行。
一定要找到能够支持自己的东西,一定要时时开心,来人间一遭,是来看繁华之世,品人生百态,要秉着玩够才走的信念才行呢!
无法阻止事情的发生,只能平静的接受,我们不是神,没有必要一直隐藏自己的情绪,轻易的抹去苦楚。
这怎么可能呢,一切的一切都深刻的存在过。
学会放下,累了就适当停下来吧,好好活着,给自己和爱的人带去幸福。
喜欢可以关注公众号:落满
软弱是好事啊,就因为软弱,才能体会到别人的软弱并给予帮助。
我也有软弱之处,可我一点也不为此羞愧。
虽然你对自己的事比较迟钝,但就这样也挺好,不用着急,你可以发现大家忽略的东西。
“得这种病,是因为我太软弱了吧?
” “不是的。
尽管身处于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悲伤之中,你仍然在尝试寻找活下去的方法,这说明了你生命力的强大。
”(一些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意义 治愈人们心灵创伤的并不是医生,医生能做的 也只是陪伴在那些想要恢复的人身边。
(这里想到了责任有限原则,不要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理应为来访者或患者解决一切问题,真正能解决自身问题的永远是自己,所以没有做到的时候,也不要过分苛责自己,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
而且有很多时候会低估陪伴和倾听本身的意义,其实它们都是有很大作用的!
遭遇惨痛经历的时候,小孩子会认为这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现在正在痛苦着的,是别的孩子,多重人格的出现,就是来承担这个孩子内心的痛苦,就这样,承受了太多痛苦的孩子,在那之后,诞生了多个人格,才能支撑他继续活下去。
(对多重人格障碍很温柔的解释 难受的时候,还是说出来比较好,表达悲伤和痛苦并不是不体面的事。
希望你能找到能支撑自己的东西,在你意料之外的那些不起眼的东西,会成为你活下去的力量。
心理学子看心理题材的剧很受触动。
柄本佑的韩语口音挺有意思,头两集作为在日韩裔“寻找自我”和“自我认同”的过程也蛮深刻,最后病重时的各种细节刻画得很好,真是个可塑性极强的演员!
最感动的一幕是滨田岳竭尽全身力气控制眼泪对和隆说的那句“坐在你身边听着喜欢的歌,没有比这更好的位置了。
” (当然和隆深夜给孩子选定名字后写完夹在妻子书里的信也很感人!
微微笑起来的柄本佑真的很温柔!
大概是春天到了吧,窗外的叶子也开始吐芽了。
绿色真是个美好的颜色。
去年这个时候还在每个月一次的往返上海,突然想起弄堂里的那些光影。
本来也不想写什么,只是昨晚大白说要写一篇影评,那也记录一下二刷的一些想法。
第一遍看完,基本上是在哭,这段时间由于疫情,工作,论文等等带来的压力,一下子找到了宣泄口。
二刷完,回想起很多的事情。
关于灾难:
开始没有经历什么生离死别,没有发生大的灾难,一如既往地生活着。
直到疫情的爆发。
03年非典还是懵懵懂懂,到20年的新冠,已经开始要面对死亡这件事情了。
时常问自己,能做什么吗?
其实什么也忙不上,除了捐款,能做的微乎其微。
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却教会我们珍惜眼前。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脑海中闪过一些人的面孔,等疫情结束,想要好好抱抱他们。
关于爱情很嗑安和隆和终子的爱情故事啊,也太甜了吧。
他们在海边散步那一幕,我真的太可了,谁不想被喜欢的人那样牵着呢。
请你们原地结婚好吗?
从他们相遇到求婚真的是太太太甜了吧。
曾经给别人策划过求婚作战,嗯,以为自己都习惯了,甚至开玩笑自己的求婚就是在土耳其的热气球里,问自己对象要不要结婚,不结婚就大家都别下去了。
直到看到这一幕,果然啊,这样朴实无华的爱情才是最打动人的。
天气那么好,我有个恋爱想和你谈一下。
🤪
合适的 就是最好的关于那些温柔
泪目类似的话,是原来的治疗师和我说的,“一个人太敏感并没有错,是你承担的太多了,是我们没有照顾好你。
”
能被这样鼓励 真的太暖了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关注,还要被人误会,听过太多句,别矫情了。
也不是矫情呀,就是有些难过你们没有经历过,针没扎身上,就不知道会有多疼。
有时候只是一句肯定很多人都不至于活的那么辛苦。
看到这里,思绪哗啦啦的回放了很多幕,回想那些朋友陪在身边,那些拍拍我的肩,那些听我哭诉完,告诉我没事的,那些在冲动时拦住我的人,他们不知道怎么安慰,但也陪伴在旁边。
陪伴这个东西,会上瘾的,一旦习惯了,就很难戒掉。
也愿身边总有温暖的人相伴。
承认自己没有那么坚强,没有那么优秀,也会哭哭闹闹,也会想在受到委屈的时候要被抱一下,生气了要被哄一下。
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人嘛,就是会有喜怒哀乐,允许自己难过和悲伤,也允许自己难受的时候想哭想逃避。
不必成为一个那么完美的人。
曾经也觉得吃药看病很不好,后来也想明白了,不过就是身体里缺少了生产快乐的维生素物质,按时补上就好啦。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度过这段时日。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chara(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56451411/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雪国 li1455193005最近看了一部以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为背景的电视短剧《疗愈心中的伤口》(心の傷を癒すということ)。
故事讲述了一位精神科医生安和隆在地震之后一直致力于心理创伤治疗的故事。
这部剧是为了纪念阪神淡路地震25周年,由NHK大阪放送局制作。
故事主人公的原型来源于在日韩籍医生安克昌的故事。
安克昌
疗愈心中的伤口 (2020)8.72020 / 日本 / 剧情 / 安达捻 松岡一史 中泉慧 / 柄本佑 尾野真千子安克昌(1960年- 2000年),在日韩国人,出生在大阪,后就读于神户大学医学部志业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
在阪神淡路地震发生之后,他在一些避难所现场展开心理咨询等诊疗活动,同时在震后两周开始在《产经新闻》上连载《受灾地的病历「被災地のカルテ」》,用笔记录下他在灾害下看到的各种精神状态,这个连载持续了一年的时间,在当时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什么是“心理治疗”(心のケア)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的外傷後ストレス障害PTSD)”。
连载合集随后在1996年出版成为《疗愈心中的伤口》(心の傷を癒すということ)一书,并获得1996年的サントリー学芸賞(三得利学艺赏)。
在之后,他一直从事PTSD和多重人格的研究。
2000年,年仅39岁的安克昌医生因肝癌过世。
阪神淡路大地震发生于1995年1月17日早上5:46分,震度7.3级,发生在人口有150万人的神戸市及县内4市和淡路岛,在311地震之前是二战后日本最大规模的地震灾害。
因为震中在城市,死伤也很惨重,有6434名死者,有64万住宅倒塌损害,负伤者达到4万多人。
今年是阪神淡路地震25周年祭,也是东日本大地震9周年祭,但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东日本地震的大型纪念活动也取消了。
在《疗愈心中的伤口》片中呈现了灾难发生后很多人的应激反应。
在那个年代,精神科和心理健康还未受到关注,人们对精神疾病依然有很多误解,觉得去看精神科会被别人说闲话,被说成神经有问题(今天这种情况也还是大量存在啊),更不用说注意到灾难后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会成为一种叫做PTSD的精神急症。
除了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被关注之外, 阪神淡路大地震促使日本全社会去重新反思城市建设与人类活动要如何面对超强灾害的问题,有媒体用“正遗产”来进行总结。
1996年4月,取消了地震的体感观测,全面推行地震烈度观测,分为十个等级。
在此次地震中有大量的建筑物倒塌破坏而引发的火灾,而有许多旧木造的住宅由于没有达到耐震基准,直接导致很多人被压倒致死,据统计因此原因直接死亡的达到8成。
这次地震灾害直接推动了日本从国家层面展开建筑物耐震强化推进工作。
1995年地震之后,也被称为“志愿服务元年”,为了灾后重建,很多许多志愿者组织成立,超过100多万人参与了支援活动。
1998年,《被灾者生活再建支援法》颁布,让在灾害中失去家园的受灾者可以得到相应的救助。
议员立法颁布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NPO法),使得灾难志愿者在社会中得以扎根。
即使在随后的东日本大地震和熊本地震中,从事此类活动的非营利组织也在复兴重建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96年12月,在东京消防署成立了一支第八本部消防救助机动部队(超级救援队),由具备先进救援能力的人员和设备组成。
它隶属于东京消防局,不仅被派往日本发生大规模灾难现场,还被派往海外地震、森林大火、火山喷发和暴雨袭击的现场。
阪神淡路大地震暴露出受害者早期医疗服务延迟的问题。
厚生劳动省于2005年启动了日本DMAT (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 Team灾害派遣医疗队)。
每个团队由5人组成(1位医生,2位护士,2位工作协调员)。
如果需要,可以在现场停留3天至1周。
DMAT第一次展开工作是2005年4月JR福知山线出轨事故的救援。
还有一些小的生活细节器具也由此得以调整。
比如,阪神淡路大地震幸存者使用了一种瓦斯炉,但气瓶的尺寸和组成因制造商而异。
在此基础上,1998年2月对日本工业标准进行了修订,并将气瓶的形状标准化为一种类型,这样,任何制造商卡斯炉都可以使用统一的气瓶。
在阪神淡路大地震发生之前,自来水混合水龙头是“上提式”(上げ止め式)。
然而,大地震中周围的东西掉落使得水道中的自来水不断排出,因此在灾难后下压式(下げ止め式)的手龙头流行。
地震保险也在此次地震之后开始普及。
设置于1966年的地震保险在阪神淡路地震时大概有397万户加入,地震后增加了518万户。
到2018年,约有1883万户加入了地震保险。
311东日本大地震后,9级地震加之福岛核电站事故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整个日本社会。
这种要活下去,活在今天和当下的民众心态,我想也跟经历过这些可怕的地震灾害影响有莫大的关系。
至今,“后311”时代的灾难主题也是很多日本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重要来源,借此思考人类面对不可控的强大灾难面前如何生存的问题。
电视上今年也常看到亲历地震的人们仍在承受着PTSD的痛苦进行心理疗愈。
我看到一个中年男人经过三四年的治疗,仍然没有办法看到海边潮涌的样子,实在是很难过。
那些亲历者的苦痛记忆,外人真的无法亲身体验。
可是,他们都在很努力地活下去。
我记得自己是因为当辅导员时要面对学生的心理情况和自杀事件无法承受,所以去学了心理咨询,越发觉得关注人的心灵成长和健康是如此重要。
汶川地震之后也因此激发了更想去学习的动力,只是自身所接受的生命成长教育不足以去面对许多生死问题,这实在是一门非常难的功课。
活下去,身心健康地活下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特别是在重大灾难之后,我们要如何去疗愈内心的伤口,从很多很多角度都可以有更多积极的方式和切实的行动可以做。
最终,我发现自己喜欢的还是关于那些向内看的东西啊。
参考文章:1. あの日「大災害時代」が始まった 阪神・淡路大震災とはhttps://www.asahi.com/articles/ASN1H3R4SN1GPTIL029.html2.《阪神大震災から25年 : 大都市直下型地震の衝撃》 https://www.nippon.com/ja/japan-data/h00629/3. 阪神・淡路大震災がもたらした「正の遺産」とはhttps://weathernews.jp/s/topics/202001/150185/4. 安克昌医生维基百科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AE%89%E5%85%8B%E6%98%8C文 | 李晓雪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尹老师在微博上写到:人生从未真真正正放过这么长的假期,无工作,无社交,但要说幸福吗?
心虚极了,因为这些时间都是从很多不幸的人那里偷来的。
是啊,我们都是这场疫情下的幸存者。
本该是20年第一个新新春日,也比任何一年更期待春天的到来。
虽然去不了武大看第一场樱花,希望大家心中的那片樱花早日开放。
疫情夺走了我们很多东西,健康、春节的团聚、正常的娱乐、还有生命……终日被占领首页的求救微博,睡前不知有何可为的不安失措。
因为安藤樱,刚好看了她老公主演的一部很应景的日剧《疗愈心中的伤口》,只有短短4集,讲述了原型安克昌医生的一生,安医生是日籍韩国人研究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先驱。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者遭遇一个或者多个涉及自身或者他人的死亡,或者死亡威胁、受伤所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而PTSD的发病率报道不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PTSD。
海报炳本佑和尾野真千子饰演的安和隆医生夫妇,在电影院因为观看《东京物语》而偶遇,因为电车经过而未听见的一句台词而引发的爱情故事,好浪漫啊,在公园的求婚,在酒吧的party!
也想去看一遍《东京物语》。
阪神大地震发生在1995年1月17日上午5时46分,里氏7.3级,死亡6434人,伤43792人,对于居住在兵库县的关西人们来说,是一道不可磨灭的伤害。
面对重大灾难面前,没有强大的精神状态,人真的是很容易崩溃瓦解。
而在阪神大地震突然来临后,作为精神科的安医生和他的同事选择陪伴疗愈受伤的人们内心的伤口。
其中,我对片冈心爱小姐的片段最为深刻,受爱施暴的父亲原生家庭影响,没有爱好、寄托于酒精来麻痹自己,她说,“生这种病,是因为我太软弱了吗?
"
这也是我听过,对多重人格最温柔的一种解释。
受过的伤虽然痊愈,却也会结疤。
治愈别人内心的伤痛,自己的伤口却不知何人舔舐。
每当看到安医生关心患者的戏份总是觉得很感动,温柔和蔼的关心、平和的劝解、平等尊重的交流沟通,这样一位温柔善良的医生,像是在黑暗中的灯塔,不知疲倦照亮了很多需要帮助的普通人,正如安医生给小女儿取的名字“灯”。
心灵的治愈是不让任何人孤单。
在新型肺炎肆虐的当下看到这部剧真的太好了,大家不过都是想要普通而努力的活着,普通的爱好,追着热门的剧,一年一次的旅行,和身边的人相伴偕老,可是这样的愿望对于很多人却不算普通,开年痛失所爱的人不在少数。
期待疫情可以尽快好转,伤亡的人数可以减少,心灵的创伤只有承受过伤痛的人才能明白。
心灵的痛苦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我们目前能做的,大概是在平凡生活中传递爱,爱自己爱别人。
对每个人多一些宽容和谅解,愿每一个个体心中的伤口终将治愈,不再孤独。
こんな時でも 春は来るんやな即使是这样,春天也终会到来。
原文写于本人公众号:赏味有效期 日剧 |心の傷を癒すということ请勿二次转载。
我也不知道怎么了,这种缓缓叙事、平平淡淡的剧情,却能掀起我的心潮涌动。
剧中的安和隆医生温暖、善良,因为想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他选择了精神科医生这一职业,然而他的父亲认为这是一份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工作并给予反对,但他顶住了压力,走上了这条道路。
1995年阪神大地震,灾后的人们恐惧、疲惫、麻木、伤心、愧疚、绝望。
安和隆就在这种情况下走进了这些人的心灵。
他目睹了惊慌失措的中年男子、精神涣散的中年妇女、因厕所没有打扫而责骂无辜护士的大叔、因没有在灾中救助他人而心怀愧疚的夫妇、为了调整心情玩地震游戏的孩子……他不认为他们心中的伤是完全依靠外力能够痊愈的,反而是这些人自己的治愈能力在起作用,他所能做的,就是带着尊重的心,陪着他们,倾听他们,让他们的自愈能力茁壮成长。
而在他生命终点之前,当他也成为了一名“弱者”的时候,他才明白,疗愈,就是“不让任何人孤独”。
我是幸运的。
从那段黑色的日子里一路走来,有安安静静陪伴我的母亲,她跟我说:“累了就休息吧,没有什么能比自己心里舒服更重要”;也有一直陪伴我的朋友,倾听我的感受,而我也可以肆无忌惮地释放真我。
我笑着跟他们说:你是我的港湾。
而终子和家庭也是安和隆的港湾。
电影院里,她问他“纪子说的那句话是什么?
”;那个晚上,他对她说:终子真是很美、很好听的名字啊!
;海滩上,他羞涩而幸福地牵起了她的手;在阳光正好的草地上,她抱着他,他求婚,她点头……他们的相遇,相知,相爱,平平淡淡,安安静静,却那么美好甜蜜,汩汩长流,也许这正是安和隆温暖力量的源泉。
愿每个人都心中有爱,愿每个人都不孤独。
刚刚看完了日剧《疗愈心中的伤口》,这部日剧只有4集,最近练习“正念”,在豆瓣上看见“疗愈”这两个字,就去找资源看;前3集看着很平淡,没有什么高潮的画面,故事从主人公安和隆小时候开始讲,好奇妈妈抽屉里有什么,发现妈妈的护照写着韩国人,因韩国人在日本生活被歧视,所以原姓“安”改为“安田”,主人公不能接受,我姓安必须用安;主人公毕业后选择“精神科”,一直被父亲不认同;后来不断学习,写文章得到了很大成就;最后的第4集,我默默地留下眼泪;主人公检查身体,发现得了癌症,是无法治疗的;主人公选择不在医院治疗,他用笔记写下自己能做什么,学习如何和癌症相处,陪伴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取名字,陪伴两个儿女一起玩游戏吃饭,继续和病人做精神辅导等等;他的母亲劝他做治疗,他说:不做,做了可能就看不到即将出生的孩子,每个人的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治疗方法。
用有限的生命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够了,这是多么美好的!
一般般
優しさと強さは同义语と思います(温柔和强大是同义词).
算是流水账式刻画了安和隆的一生,我觉得时长还是短了些,安患病前和患病时应该也有很多点可以写的吧,不过也不妨碍这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这个世界上还有像安和隆这样的温柔而善良的人,至少未来还是有一些希望的。看完本剧突然想到之前朋友说的一句话,温柔自有万钧之力,安医生就是很有力量的人。最后表白柄本佑,太优秀了,前三集对安医生细腻敏感的那一部分就演得很棒了,最后一集患病后的演绎真的是要跪下了,捧腹水,疼痛,临终前眼神对不上焦,怎么能演得这么逼真。
所谓的疗愈心中的伤口,就是不再让你孤单…各种戳戳戳…柄本佑已经有超越老爹的风范了…精神科医生照亮了最温柔的人性光芒……
心灵的治愈就是让每个人都不孤单,安医生是一个对整个世界都温柔以待的人啊,最后一集看得太难过了。
煽情很恰到好处的温情剧。(虽然但是,最后一集被腹水的折磨的安医生也实在太像孕夫了……边感动边被雷成焦炭)
又想骗我做一个温柔的人。
第四集相机里宝宝的微笑,安医生写给终子那封信太戳我泪点了,所有苦痛如电影一般会有终的一刻。终子虽然讨厌自己的名字,但是安医生觉得终子就像电影的“终”字,是自己温暖的港湾。剧四星,多一星是给柄本佑的,这演技不愧影帝。
看慣民放台那些狗血劇和外放演技的觀眾應該會不習慣,不過很喜歡這種節奏和誠意。也很依照實際原案並沒有加油添醋。
罗里吧嗦
感覺有點步調太慢了
把柄本佑演的这位精神科医生描得比较完整,原生家庭/婚姻小家庭/业余爱好圈子/工作圈都铺展了开来,像是人物传记片,中规中矩。一切皆源自热爱。神户大地震期间疗愈灾民心灵创伤的部分还不错。原来真人真事改编,安克昌。
这种“缓慢”“静谧”的日剧,总是让我觉得很渗人,更谈不上治愈。
那种娓娓道来。最终的治愈是使得人不会感到孤独。这个太难了。
想要看剧中提到的书,真人真事改编的
日剧是怎么做到总是能在生活的小细节里捕捉感动瞬间的。你太温暖了,安医生..
也许,自然灾害并不是来击溃我们的,而是让我们走得更近。
活着,就是越到各种各样伤心难过的事,这也是因为我们活着。表达痛苦难过并不羞耻。抓住那点能让自己活下去的东西
误会了 以为是些治愈故事 其实是这位医生的行医记录 四集的体量太小 然而各方面都想兼顾 有点急
安医生的形象塑造得很丰满,对病人是一位温柔的医生,对父亲是一位局促又坚定的儿子,对妻子是一位彼此取暖的丈夫。每次看到安医生与患者交谈的戏份都好感动,由衷地关切,温和地劝慰,平等地交流,柄本佑眼睛里有温泉水啊QAQ | | 第四话太好哭了吧,柄本患病后的演技太棒了,细节抓的特别好,迟缓的动作沙哑的声音,还有临终前意识逐渐丧失、瞳孔渐渐扩大的样子,真是好演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