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新闻上说全球第四例艾滋病治愈者出现,于是乎,我就重温了这部剧。
同样的感动,但感受似乎更深刻了一些。
这是个关于平权与爱的故事,故事中的运动有很多,反战、全民医保、同性恋、男女平等······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似乎相较于同类型的大部分电影更能直射人心。
当人们开始慢慢接受这个群体时,却逐渐忘却了这些人曾经做过的努力。
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样的爱情电影,热度远比WWR高。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是因为这些为之努力的人不值得被记住吗?
在网上搜Cleve Jones简直就搜不到什么资讯(百度百科显示他是一个演员,没了)。
于是我就想,真的很感谢这部迷你剧,否则我不会了解这么多。
或许我压根就想不到,我需要了解那么多。
爱是不分性别的,只要彼此的爱是足够的。
我记得当cleve向一直想治愈好自己的父亲讲述自己与伴侣的故事时,父亲哭了,我也哭了。
爱是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真的。
因为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对爱的需求。
有人说,这部剧的政治色彩太浓,我不否认,因为权力是需要通过政治斗争去去取得的。
如果没有人们的强烈反对,8号提案就会一直存在,同性要求的平等就不会写在很多国家的宪法里。
现如今,还有很多人歧视LGBT,就比如我的一位同学就曾亲口对我说过,她觉得他们很恶心?
不要觉得很惊讶。
有一次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博文,公然叫板骄傲月游行。
下面的一百多条评论,都在攻击同性恋。
我真的是无语了。
我一直就不能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就不能接受LGBT?
这个问题有谁知道,可以回答我一下,谢谢。
其实从这部剧中,我还可以感受到的是这些人希望被接纳。
就比如说Chung,当她妈妈问手术多少钱时,她哭了。
其实她一直想被理解,被接纳,只是社会的残酷是她不敢追求自己的生活。
我们应支持这世上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合法权利!
总之,这是一部不错的好剧,值得一看!
因为一次不曾预想的暴动,一本偶然瞥见的杂志,各色各样怀揣理想的人共同集结在这座西海岸的城市,一座勾起嘻皮士无限回忆的城市,一座将因自由包容伴随着游行反抗闻名的城市。
同性恋者,从默默忍受到主动平权,经历了与女权团体由敌对到合盟,经历了六号提案的教师偏见和米尔克市长短暂的春天,经历了艾滋病的分离与守候,经历了“不讲不问”军队限制和婚姻保护法的倒车,经历了八号提案的失败,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曙光。
除了美国LGBT权益运动史,影片还糅合了黑人民权斗争、女性解放、反越战运动、抗击艾滋病、医疗保障、教会改革等等议题。
这些运动的本质都是相通,都是为了社会和国家更加美好,而这些理想的实现也不能只靠单个群体的努力,这是所有人共同的责任。
One struggle, one fight.在这些目标真正实现之前,斗士的心永不泯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社会的发展与每一个人的意识、行为息息相关。
尽管有前辈表率和努力,塑造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但问题并没有解决,那正是新的一代必将接力奋斗的地方。
犹记得第六集末尾的台词,发人深省。
You know,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epidemic, our fear was that everything we'dworked for would just be swept away. But the drugs came, and the death rate has been dropping. But now there is a new threat, one I never predicted. You. Your generation is asleep. You're afraid to talk about what happened to people just a few years older. When you do, it's often with cruelty. You're so thrilled to be invited to dinners in D.C. that you just gave up our demands. And those who truely hate us are tying young men to fences in Wyoming and cracking their skulls open, with George W. Bush threatening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against our families. I can go to my grave a criminal again. So, you tell me something before I go any further. What's it like to be part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in this country that has no purpose? And what are you gonna do about it?影片的最后,随着来自国土两端的上诉,八号提案和婚姻保护法同时倒下,众人欢呼于大街小巷,誓言响彻在神圣的殿堂,震撼人心,热泪盈眶😭😭😭
It perfectly explains why there has to be protests and legislation of gay parenting,adoption,and marriage. Human rights is a human thing,if not us,who would rise up and shout out for us.United we win,devided we fall.Let's do something for us and tons of millions children who need this to grow up free from guilty or isolation.Give our children peace to be strong in the face of injustice and bullying and finally be proud of who they really are .LGBT is far from an only banner.It is human rights,saving us from hell created by haters.
有两段特别让我感动的台词,贴过来跟大家共享。
Woman: I was wondering if you think that there are any "happy" homosexuals.The fact that somebody's homosexual...a true, obligatory homosexual...automatically rules out...the possibility that he will remain happy for long.The stresses and strains the psychic apparatus is subjected to over the years...will cause him, in time, to have increasing difficulties. The whole idea of saying "the happy homosexual" is to create a mythology about the nature of homosexuality.我在想究竟有没有所谓的快乐的同志。
如果某人真的是100%同性恋的话,那他的快乐肯定不会长久的。
经年的心理压力会让他越来越疲于应对。
所谓的"同志的幸福"只不是是个关于同性恋的美丽的传说罢了。
- What are you afraid of, Roma?- I have a big family.I love them, and I need them. But we're Catholic.- And when was the last time you talked to them about anything personal? Not politics or work.- Before college.- So, because of this secret...you're losing them anyhow...in the ways that matter most.你究竟在怕啥,Roma?我有个很大的大家庭,我爱我的家人我更需要他们的陪伴,可惜我们家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那上次你跟你的家人掏心窝子是啥时候的事情?
不是关于工作或者国家大事?
.....应该是我上大学以前(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了。
所以说,因为你自己的小秘密,你已经是在失去你的家人了,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泪奔。
看了一下油管上的采访,竟然有我最爱的weeds女主Mary-Louise Parker 跟brothers and sisters女主角之一的Rachel Griffiths。
上次看她是在不久前爆红的澳洲体育drama梭鱼人生 Barracuda里面演高富帅的妈妈。
没想到两位戏骨竟然会演lesbian。
Update after all 4 episodes第三集第四集中年主角们的表演让我很失望,可能希望越高失望越大吧,没有了激情,眼中没有了倔强,against the whole world的自信和坚强,有的是岁月蹉跎加上HIV摧残后的隐忍和淡然。
movement这东西,只能是属于年轻人的。
episode 1, 4分,episode 2 5分,Episode 3 3分,episode 4 3.5分
错的不是同性恋组成的这个unnormal的家庭 而是社会给的unnormal的认知。
如果没人站出来去改变去反对 一切的一切都会循环往复 当社会认可了一件事之后 社会上生活的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才会把这看成是一种与男人和女人结婚生子一样normal的事情。
这就是战斗的意义。
小时候的抗争更像是童话 长大之后则更像又现实又残酷的纪录片 这一路上充满了波折与艰辛。
白发苍苍了才能说出的那句I do这也是抗争的意义。
又热血又感动。
我们生来如此 就要爱上本来的自己 而权力理应无关种族 无关性别 无关性向的属于 每一个人。
法庭那段几对同性伴侣做陈词蛮感动的 Whe i first met Sandy,I thought she might be the sparkliest person I ever met.Over time,our friendship grew deeper and deeper,and after a few years i thought'I might be falling in love with her."-Sandy why do you want to be married?-I want this for us. And I want chidren and our children's children.To feel like they can love who they love.And be treated fairly. -Can you tell this court your feelings for Jeffrey?-I found someone I knew I can dedicate the rest of my life to.And when you find someone that's not only your best friend,but your best advocate and supporter in life,it's natural next step to want to be married to that person.The word "marriage" has meaning.It symbolizes maybe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you make as an adult.
Gus Van Sant 和 Dustin Lance Black 时隔 8 年之后,根据美国 AIDS 和 LGBT 权益活动家 Cleve Jones 2016 年同名回忆录改编、和 ABC Studio 合作 8 小时迷你剧《当我们崛起时》(分成 7 集播放)。
无论是制作班底还是影片格局,都是奥斯卡级别水平,直指艾美奖了。
It wasn't just me who heard the call, it was all of us. 听到召唤的不仅仅只有我,所有人都听到了。
有着《心灵捕手》、《米尔克》和《我自己的爱达荷》多部重量级作品的 Gus Van Sant 执镜,质量和深度绝对是有保证的,更何况还有 Dustin。
Gus 显然没有 Dustin 在新世代观众中这么有噱头和高曝光率,后者光是凭英国跳水小“公主” Tom Daley 未婚夫一个头衔就已经在INS上红爆。
但凭借《米尔克》拿下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 Dustin 显然是才华和野心并行,同性恋的身份认同不仅没有对他有任何的消极影响,反而让他在同性题材上显示出超比寻常的制编导才华,不仅包揽了《当》的全部编剧工作,还执导了其中的第6、7集,更别说是他还是本片的制片人了。
不同于一般的同性题材(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Dustin 从不纠结于小打小闹的身份认同、爱情、家庭,而是将格局拉升到政治和历史的层次。
《米尔克》如是,《当我们崛起时》比前者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某种程度来说,《当》还是《米尔克》的前传,剧中的主角 Cleve Jones 在学生时代在 Harvey Milk 办公室实习,后成为朋友。
《当》目前所有的宣传点都集中在 LGBT 群体上,这的确是没有错,剧中的三个主角 Cleve, Roma 和 Jones 都是这一群体里的一分子。
但较之《米尔克》,《当》要展示的不仅仅是美国 LGBT 权益运动史,还糅合了黑人民权斗争、女性解放、反越南战争运动和 1960 年代反主流文化运动。
影片中所提及到的“我们这一类人”,不仅仅指 LGBT 群体,还代表着黑人、女性等极具身份识别的独立群体。
The arc of history is long, but bends towards justice.历史的反射弧很长,但总会朝着正义的方向走。
一年一度 6 月盛大的“骄傲月”在今日美国看来是一个肉体狂欢的盛宴,但在30-40年前的 6 月,LGBT 群体可就没有那么多东西值得庆祝和狂欢。
《当》的故事开始于 1972 年,这距离美国 LGBT 史上最为轰动的“石墙事件”已经 3 年了。
石墙事件开始于 1969 年 6 月 28 日凌晨格林威治村的石墙旅馆外。
事件当晚是朱迪·嘉兰(美国女演员和歌唱家)的葬礼,正当大家情绪高昂之际,一些聚集在石墙的跨性别者和女同性恋者,终于再也忍受不了警察持续了好几个礼拜对格林威治村的临检,对警察大打出手。
情况急剧恶化。
石墙事件被认为是美国乃至世界现代同性恋权利运动的起点,它第一次有同性恋拒绝警方的逮捕。
矛盾由来已久。
二战之后,美国寻常居民更多的是希望重建战前的社会秩序,对于任何新的变革都带有天然的抵抗情绪。
且冷战期间政府的反共情绪非常高涨,已经达到了偏执的程度,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用于搜索无政府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的政策,其中同性恋者因为“性倾向”问题,被认定更易拥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而容易被上述两者要挟从而踏入反政府行列,被政府列入社会潜在危机之一。
#我的心里是黑人问题脸????
#旧金山曾经是一个开放繁荣的蓝领城市,但在 60 年代市长决定如果想要吸引游客和企业,就要消除激进分子、嬉皮士和同性恋,一年之内,2800 名同性恋者被捕。
在 1947 年到 1950 年间,就有超过 1700 份政府工作申请被拒绝,4380 人被军队遣散,420 人被政府机构解雇,仅仅是因为被怀疑拥有“同性恋倾向”。
在 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石墙事件之前),美国所有公开的同性恋者都会被警察备录在案(包括个人信息、朋友,甚至常出现的地方),邮局都会对任何与同性恋者相关的邮件来往地址加以留意和记录。
城市警察不断对有同性恋人群出现的酒吧、公园、街区进行所谓的“扫街”行动,一旦发现立即关闭相关场所并曝光拘留人员。
数以千计的同性恋人群被公开侮辱、骚扰、殴打,甚至被关进精神病院。
1952 年,美国精神病学会正式将同性恋列入心理疾病的范畴之内。
没有人知道 LGBT 群体为什么会在 6 月 28 日这一天奋起反抗,但 LGBT 平权运动在美国历史上不是独立存在的,石墙事件的发生背后还和黑人民权斗争、女性解放这些运动产生不可分离的影响。
这些时代背景都一一被 Gus 和 Dustin 默默地注入《当》之中,甚至可以说,这套剧就是为这些历史而生的。
出生于 Arizona 州凤凰城,早早已经完成同性恋身份认同的 Cleve 在 18 岁之前,一直非常积极地支持反越南战争运动(支持群体多为大学生和母亲)。
End the war, bring them home.
来自 Boston 的 Roma 不仅企图将女同性恋群体和女权组织拉到同一阵线,还希望与男同性恋群体可以求同存异,利用男同性恋群体与黑手党、政府的私下关系拿到公开集会的批准。
Jones 作为美国派向越南的海军一员,在恋人死后被调回旧金山,成为一名负责改变种族歧视的改革官员,黑人、同性恋和军人的三重身份几乎让他喘不过气来。
【旧金山的 LGBT 文化还是要起源于前面所说的美国政府由二战开始的反同性恋政策,很多从前线被遣散回来的军员害怕回家遭到质问,无处可去就开始滞留在旧金山。
慢慢地 LGBT 人群越来越多,相应的服务行业也发展起来了。
相当多的 LGBT 主题的影视作品也都是落景于旧金山,包括我至爱的 Looking。
】他们三人在首集最后都去到了 San Francisco 旧金山落地生根,命运将他们带到这个有着悠久 LGBT 文化的同性恋之都,期待后续三人故事线的交叉发展。
Decent eight hours of entertainment/historical drama. Learning about the personal life stories was nice. Though a bit preaching to the choir in my case.The gay club I joined at community college,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we did was display a panel of the AIDS memorial quilt. So it's really cool that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s Cleve Jones.And this series was definitely from a San Franciscan perspective. For companion viewing, may I suggest How to Survive a Plague.
what is it like to be part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in this country that has no purpose.And what are you do about it?我感受到了使命感,作为新的一代,我们应该做得更多。
我们这一代人缺乏信仰,缺乏目标,缺乏动力,我们仿佛只局限在个人利益的小圈子中。
这个世界还不美好,我们要做的其实还有很多,我们有这个责任去做更多事,而不是安于前辈们为我们创造的基本生活权利。
我从when we rise中学到了很多,比如我们想做一些事情必须要有权力,所以我要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让自己获得拥有美好生活的权利。
(表白编剧😄)
由达斯汀-兰斯-布莱克(奥斯卡最佳编剧)和格斯-范-桑特斯(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精心打造的同性恋题材迷你剧《当我们崛起时》(When We Rise)正在热播,本剧描述了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美国同性恋平权运动五十余年的历程。
与二人几年前合作的奥斯卡提名影片《米尔克》相比,本剧所覆盖的历史年代更为广阔,历史事件也更为丰富,且涉及到性取向,性认知,种族歧视及性别压迫等多重议题。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反战运动、种族平等运动、同性恋平权运动以及女权运动等风靡全美,其激荡对美国社会至今仍有深刻影响。
1969年6月的“石墙暴动”事件拉开了同志平权运动的大幕,《当我们崛起时》的原型们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了整整一代人的斗争。
本剧因剧情时间跨度大启用了两版年龄不同的演员,用八集四章三条人物线撑起半个世纪的同志平权史:有一头可爱卷发的克里夫-琼斯是医生的儿子,他在向父亲出柜后拒绝了其要求的所谓治疗,远赴旧金山,在那作为社会活动家度过了激情而饱满的青年生活,尽管身边的爱人朋友因艾滋病逐一离世,身体欠佳的他依旧坚持活跃在平权第一线,见证了最高法院的同性婚姻合法化判决;罗玛-盖伊在大家庭长大,为投身女性解放活动从非洲回美,她年轻时一直致力于将女同性恋纳入主流女权运动之中,且提倡男女同性恋两支力量的联合,罗玛和伴侣戴安养有一女,二人在女儿青春期时也有身为人母的烦恼,同性婚姻合法化后罗玛和戴安第一时间在市政厅合法结婚;肯-琼斯是名黑人海军军人,三次被派遣至越南服役,他的军中爱人在战争中牺牲,他的第二个爱人也因艾滋病先他而走,饱受打击的肯染上酒瘾毒瘾,后在宗教中得到解脱,成为市政厅的证婚牧师。
作为一部在主流电视平台播放的同志运动电视剧,此剧极具开创性,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为创作此剧参考了大量真实资料,下面是剧中部分角色原型的真实经历。
克里夫-琼斯(Cleve Jones)是目前全美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倡导组织之一——旧金山艾滋病基金会的创办人。
克里夫出生于1954年,父亲是心理学家,母亲是贵格会教徒,由于母亲的宗教信仰,克里夫得以免于越战兵役。
18岁那年,克里夫向家人出柜,随后前往旧金山求学。
正是在那里,他结识了同性恋平权运动先驱哈维-米尔克,并在其政治竞选团队中工作。
(哈维是美国第一位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的政治家,为争取同志权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1978年遭政敌刺杀身亡。
)克里夫-琼斯一生致力于艾滋病公益事业,发起了著名的“艾滋病纪念被单”活动,在艾滋病尚处于污名化的八十年代,丧葬公司通常拒绝为艾滋病逝者举办葬礼,逝者家属也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压力,克里夫发起的活动是当时对艾滋病逝者唯一的纪念。
从林肯纪念堂到国会大厦,54吨重的纪念被单铺满了整个国家广场,这项纪念活动从1987年持续至今。
罗玛·盖伊(Roma Guy)是旧金山妇女大楼的建立者之一,致力于性别平等事业。
罗玛出生于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大学学习社工专业,在非洲工作了九年,七十年代和伴侣戴安(Diane)移居旧金山,她参与建立的旧金山妇女大楼是洛杉矶妇女中心的基地,每年服务数万名女性。
除此之外,她曾先后在旧金山健康委员会和旧金山州立大学任职,为公共卫生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伴侣Diane是旧金山第一批艾滋病护理人员。
肯-琼斯(Ken Jones)是越战老兵,因负责海军反种族歧视项目来到旧金山。
作为同性恋黑人,他致力于同性恋社群多样化,消除同性恋社群的内部歧视,并帮助了大量无家可归青年。
钟绍琪(Cecilia Chung)自幼从香港移民美国,出柜后被赶出家门三年,经历坎坷,遭到性侵后与母亲和解,并在曼谷进行了自己的变性手术。
正是在她的促使下,2013年,旧金山成为全美第一个为没有医疗保险的变性患者支付性别重置手术费用的城市。
萨利-米勒-格哈特(Sally Miller Gearhart)是名激进女权主义者,是全美首个女性与性别研究项目的创立者之一,也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大学终身教师任职的女同性恋,著书多部。
查德-格里芬(Chad Griffin)是人权运动战线(The Human Rights Campaign)的现任主席。
查德在19岁时就已经成为比尔·克林顿的白宫联络团队的一员。
为反抗加州八号提案,他成立美国平权组织AFER,排除政治分歧,联合民主共和两党王派律师,一路上诉至联邦法庭,最终促成了美国最高法院全境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历史性判决。
"One Struggle. One Fight." 同样的抗争,同样的奋斗。
不同阶级种族性别的人们如何在多流并进的民权运动中找到共同基点?
克里夫-琼斯选择留在美国,助力哈维-米尔克的政治竞选,鼓励大家勇敢出柜争取同性恋社群自己的话语权;罗玛-盖伊选择不再沉默,在NOW大会上,抗议了当时主流女权运动对女同性恋的排斥;肯-琼斯选择走出柜子,告诉自己的黑人同胞们,同性恋不分种族。
人们冲破阻力团结一致形成的社会力量无疑是巨大而影响深刻的,正是前人们不懈的斗争换来了如今相对自由的环境。
片中有这样一条支线:曾经令人避之而不及的艾滋病患者们在多年努力下得以享受政府的医疗救助,而患有其他疾病的穷人却没有这么幸运,因无法支付高昂费用而在生死线苦苦挣扎,无人为其发声,意识到这一点的罗玛-盖伊将同性婚姻平权事务放在一边,力促了旧金山全民医保的实现,造福无数。
这无疑是本剧主题的最佳体现,同样的抗争,同样的奋斗,解放运动并不关乎某个特定阶级种族性别,而是针对所有人。
所有受压迫者们,唯有发声,唯有行动,才有获得解放的可能。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历史冲突需要面对……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听到了召唤,而是我们整整一代人……所以作为这个国家第一代漫无目的的年轻人,你打算做什么改变?
”转载自搜狐美剧(没看到作者名)
曾经在朋友的比赛资料上看到“石墙酒吧”的故事,那时候也单单以为这只是个故事,却不曾想拉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
那时憧憬着大洋彼岸那个同性可以结婚的国度,好像在那里,所有人都可以卸下面具做自己。
When We Rise阐述了从stonewall开始,各类群体的挣扎,直到2015年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斗争与影响。
本来想在这里加上一个词,“结局”,但这场斗争没有结局,它仍在进行,仍然压着许多人活在阴影里。
这部剧的主线聚焦于LGBTQ+群体,同时还有妇女、黑人、黄种人等等在某种权力之下的“少数群体”,他们一度被时代的洪流边缘化,权利无法得以实现,生活也拮据难捱。
时至今日这些人的正常生活也时常被抑制,只因他们“born this way”,就要受到不公的对待。
剧中的人物们都是“斗士”,为了自己的权利而斗争,为了能向所爱之人说出那句“I do”而斗争,为了能和所有“正常的”异性恋一样能携手站在蓝天下。
我时常会在观看时想到当下的我,想到我们身处的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少数群体受到偏见和不公的对待?
还有多少藏在阴影里的他们不敢接近阳光?
而我们却未曾能改变这些事实,因为有些偏见是埋在血脉里的,深藏在传统文化的糟粕,藏在宗教文化的刻板,藏在人心的险恶。
我们习惯于从众,以至于难以挺身而出说些不一样的话、做些不一样的事,因为那样你就会被认作异类,受千万人的冷眼相待。
我还记得初中时情窦初开,那时深刻地喜欢上了一个学长,他的白衬衫和他的气味无一不让我心跳加速。
后来当我对这段感情感到困惑时,当我告诉母亲时(也即一场不完善的“出柜”),她表示会支持我,而后转头告诉我的父亲,后者以《圣经》的文段告诉我这样的感情是不被上天所认可的。
我深感遗憾、难过、不解。
还好我未曾受到一些折磨和所谓的“矫正治疗”,我也很庆幸。
时至今日当我深刻的认定自己所爱的人将与自己同性时,我的家人仍在旁敲侧击地希望我有个女朋友,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也不可能为了我家人的愿望和默许而葬送无辜的女孩的幸福。
我仍不敢想象未来,当我把我的爱人带到他们面前时,他们会是什么反应。
愤怒?
平静?
难过?
开心?
…我好想看了一部大洋彼岸人们的斗争史,又好像在看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历史重现
纪录片实质的剧集,割裂感太严重了。
讲述同志权益斗争的八小时迷你剧《当我们崛起》
首先里面的bgm都好听的让人起鸡皮疙瘩,其次就内容而言,虽然有很多表述看一遍并不能看懂理解,到这并不妨碍我在一些关键时刻潸然泪下
夜里长出鸡鸡,早上自行切掉,若无其事生活,晚上回家沉默,这都是我们。
时间跨度久,事件多,让剧情过于跳跃。但肯站在军人纪念碑前,镜头切换ep1,那年他和爱人都风华正茂,就已经爱得恐惧又心惊,却没想到未来原来可以更糟;直到爱人离世,青丝变白,才看到那一丝的曙光。哭到看着Cleve哭时仿佛自己都老了。世界需要知道“政治正确”是踩在死亡鲜血和眼泪上的。
1977—2017美國同運四十年,One struggle, one fight。一切都經過了漫長的奮鬥和等待。最喜歡Roma這個人物的變化,從最初提倡性解放,到最後一集認為婚禮是必要而不應該解構的。許多人懷有成見,認為同志都是性解放和多邊關係的倡導者,其實許多同志都只是想回歸最傳統的一對一婚姻。其中Roma在醫保和同性婚姻合法化之間的掙扎也耐人尋味。
我是一个坐享其成的俗人,也并不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什么的。我大概连改变自己都做不到,这辈子。并且,我心怀恶意地认为,并不是人们改变了世界,而是需要改变的人们变强了,世界看起来才对他们好点了。所以拉帮结派、互相排挤之类的本性行事永远不会消亡。何况,不是这么顽固的生物,很难存活壮大。
看到最后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虽然政治正确还是有点意料之中的情节啊
卡司好!要把歷史都收編進去,剪輯就變得很跳躍,有點可惜。
还不错
太满了,以至于好多都没交代清楚。里面没有一段感情深刻到让我感动。其实同性婚姻合法化有那么重要吗?合法了家人和社会就能承认和接受了吗?
大咖云集,简直就是上了一堂美国平权的历史课。女权,黑人和LGBT群体三条线共同前进,但核心剧情还是在LGBT平权上面。美国的平权道路并不像我们所普遍了解的那么平坦,而是历经了数十年的奋战,横跨了一代又一代;有人死去,有人依旧在奋战。
别动不动就拿政治正确说事,有时候,并不是政治而是道德或人性的问题,譬如南北战争。看得心都在颤抖,面对一个指鹿为马的黑话世界,面对那些用无知武装无赖行径的嘴脸,需要多大的勇气,去承受并抗争如此残忍的暴行。
艺术手法不能接受。平权主题永远是讨人喜欢的,但是导演就有办法拍的让你看不下去。weak。太weak了。弱势群体的抗争希望能有阳性力量一点,即使是不流血的抗争,也请不要拍的gay里gay气的像记录一群软弱待宰的羔羊。
8集全,英语中英双字幕,大家字幕组译制。bgm都很好听,剧关于平权、关于LGBTQ,时间跨度挺大的,E2就看哭了,8集让我好几次眼眶含泪,这是我今年看的最爱的一部美剧。一代代为了平权运动而努力,在这一条平权之路,多少人带着愤怒又怀抱希望。你应该热血沸腾,准备好为你的生命而战。
全世界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一切来得有多不容易。几十年的同志平权运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男孩们含泪看到他们的爱人死去,女孩们头上青丝变白发,几十年等待合法婚姻。6小时看完感觉自己老了十岁,只因这一切都太不容易。Everyone who cares should rise.
直人大概永远不会知道,你们与生俱来的权利,我们要一生奋斗苦苦挣扎
有人在事业巅峰时期出柜,有人为素不相识的人奔走,有人在严苛的时代直言,有人在硝烟的战场停留。你笑着说这些人好傻啊,可他们难道就不知道代价和后果是什么吗?当你在嘲笑他们的时候,他们在为你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