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了《Fargo》的第一季——第二遍看。
《Fargo》(《冰血暴》)是系列犯罪剧,其编剧Noah Hawley受到科恩兄同名电影的启发,写出了剧本。
科恩兄弟惊异于其故事的精彩,同意他用同样的名字,命名这部剧集。
至今《Fargo》已经拍摄到第四季。
每一季都是有所相连,但独立的犯罪故事。
我特别享受在天寒地冻的夜晚看《Fargo》。
其原因大概和看恐怖片差不多。
我们通过虚构,给与自己所恐惧之物一个具体的形象。
观其大开杀戒,然后再战胜它。
在在一个安全环境下,体验一种威胁,战栗之后回来,人会有一种放松感。
我认为《Fargo》系列,给人的启发是双重的——一部分来自邪恶,一部分来自平凡。
所有的《Fargo》故事,都会包含以下几个因素:一个平静的小镇,寒冷的天气,一种超越想象的邪恶,一宗大规模的流血凶案,一两个阴差阳错被卷入漩涡的小人物,一个平凡而无畏的警察。
这些构成了《Fargo》独特的形式感。
以第一季为例。
作者先着力刻画了一个平凡,但充满人情味的小镇。
一个懦弱的小男人Lester,努力而笨拙的卖着保险,被妻子数落“不够成功,应该再努力一点”;刚刚当上警察的Molly,每天充满干劲。
她做过警察的父亲,却充满温情的劝她当一个平凡女孩;老派的警长,也是一个温柔的丈夫,每天耐心的安慰因为怀了孕变得有些神经质的妻子;老好人警察Bill,把警局当办公室混。
他本心的认为小镇上的人不会是凶犯,而镇上最大事情,也不过是对抗即将到来的恶劣天气;胆小的警察Gus,其实梦想是当邮递员过平淡日子。
他与杀手Malvo第一次偶然相遇的时候,出于本能的退却。
即使是那些“坏人”,也只是有着弱点的普通人。
爱欺负人的Hess,自诩为国王的暴发户Stavros,怀揣着开土耳其浴室梦想而勒索的健身教练… 仔细想想, 他们的“坏”,只是身为平庸者的另一种体现。
而他们在真正的“捕猎者”面前,只是不一样的猎物。
这与Malvo所具有的,那种本质上的,纯粹的邪恶是不同的。
Malvo这个形象,大概是影史上塑造最成功的杀手之一。
他杀戮的原因,不全为了金钱,也非仇恨,甚至不是对暴力的迷恋。
他的乐趣,在于玩弄人类——那些被捕者,可怜又脆弱的心智。
他挑唆洗车男孩在雇主油箱里撒尿,然后打电话告诉他雇主,像看真人秀一般,透过窗户看自己亲手导演的戏。
在杀Hess之前,他特意上门来打量他一下,好像在欣赏他那种虚张声势的可爱。
他对于健身教练,一直抱有的“我们应该四六分成”的天真想法,一直带着忍俊不禁的笑。
甚至在把他利用到死前,还要揶揄一下。
而对于超市大王Stavros,他一手导演、演出了“上帝惩戒”大戏,让他自己乖乖交出钱来。
他有更直接的方法,但他觉得这样似乎更有趣。
他对于“被猎食者”的蔑视,在Stavros的保镖傻兮兮威胁的时候,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这个老迈的保镖,靠着高中时代的荣誉活着,实际上害怕自己的工作被抢走。
对此Malvo不生气,也不理睬,而是直接在他面前拉了屎,仿佛对方不存在一般。
所以对于Lester这样弱小的,在“被捕猎者”行列里,也处于食物链底端的人,他连“捕猎”的兴趣都没有,就好像狼不会追逐老鼠一样。
Malvo帮他杀掉Hess,其实并不是替他打抱不平。
而这样做,是像往常一样,拨弄人类心中被压抑的恶念,看看后面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这对他来说,就像是狼调教兔子撕咬一样好玩。
所以在Lester冲动杀掉妻子之后,Malvo在电话里揶揄到“Lester,are you being a bad boy?”他肯定不值一次这么干了,那些收集的录音带就是证明。
但他的偶然行为,无意中给Lester展示了“无规则的世界”是如何运行的。
Lester这个怯懦可怜的人,竟然意外的格外有天分。
他那副长久以来“受欺负”的形象,反而成了他最成功的伪装。
Lester一头撞向那副贴在地下室的卡通海报,用自己的血迹,抹去了那个过去的自己。
海报上那句“万一你是对的,他们是错的呢?
”的标语,似乎是Lester用来自欺欺人的话。
在这个时刻,观众其实是发自内心认同Lester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多少都对世界有些愤愤不平的——为什么我一直做好人,但很少有好报;而那些无视规则,随心所欲的坏人却能赚更多钱,更成功?
“Dog eat dog”的世界,其实是被相当一部分人认同的。
所以人们看到可怜的Lester,多多少少都会想到自己。
我们支持Lester“变坏”,希望他逃过一劫。
我们甚至希望Lester,对着那个给他戴绿帽子,又看不起他的老婆,一锤子敲下去。
然而这只小老鼠,不但发现自己可以咬人,而且还喜欢吃肉。
Lester变得可以肆无忌惮的撒谎、利用别人,他走上开挂的人生。
这个时候,我们对Lester的感觉,又变成了厌恶。
因为他不仅仅吸收了邪恶的启示,却延续着生活的平庸,似乎完全堕落成一卑鄙的代表。
而他自以为可以“猎食者”平起平坐了,所以在拉斯维加斯,他坚持和Malvo打招呼,似乎想要得到真正的认可。
而Malvo展示出真正纯粹的邪恶的时候——肆无忌惮杀掉卧底半年的目标,和刚结婚的“妻子”,Lester意识到眼前的这头野兽,完全无法以人的常理来猜度。
老鼠再狡猾也是老师,而狼永远是狼。
Lester再次落荒而逃。
在Malvo随心所欲的猎杀中,没有人可以与之对抗,不管是警察、黑帮还是FBI。
似乎你能想到的,每一个能与之对抗的“英雄”都失败了。
谁能想到Malvo最后死在胆小的前警察Gus之手。
Gus一直被看作另一个怯懦的小人物,而Malvo也从没有把这个弱者当成威胁。
其实这是编剧需要给人们一个交代。
如果完全非人性的,绝对的邪恶出现,他会被什么击败?
答案正是,那些被看作“被猎食者”的人们,为了家人凝聚在一起,拿出对抗野兽的勇气——这一点在后面的几季中也反复出现。
第一季的故事结局,老警察Lou拿起猎枪守在孙女的门前;Molly听从丈夫Gus的劝告,不再孤身涉险;而Gus则鼓起勇气,深入野兽的巢穴,最终给了Malvo最后一击。
Malvo在死前看到了狼,那仿佛是自己的灵魂提前离开身体。
而Gus则一边害怕,一边告诉他自己解开了“人类的眼神擅于辨识猎食者”的谜题。
他彻底明白自己面对的,是毫无人性的,令人恐惧的野兽。
但为了守护家人,他毫不犹豫的反击。
这种“平凡好人最终胜利”的结局,给人们一计强力的安慰剂。
“虽然是狗咬狗的世界,但老婆孩子热炕头,果然还是最好的生活。
”大概多数观众,看完解决都会这么想吧。
因为不这样做,平凡的我们,在自我认同的层面就活不下去。
这才是真正的“True Story”。
这里可以引用《冰血暴》中的一句关键台词,由角色Lorne Malvo(劳恩·马尔沃)提出:“你知道人类最能分辨的是绿色的不同层次吗?
”这句话出现在一个伪装成牧师的人物与警探的对话中。
“你知道人眼更能看清绿色的层次吗?
”——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同时也富有象征意义。
从科学角度来说: 人类眼睛中有三种主要感光细胞(称为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蓝光敏感。
其中,对绿色波段的感应最为敏锐、层次分辨最细。
这是因为进化过程中,人类在自然环境中需要辨别植物(食物、掩护等),所以对绿色特别敏感,能区分非常细微的绿的变化。
从剧情和象征角度来看: 牧师提到这句话,可能是在隐喻人对某些事物(比如善恶、美丑、生命意义)的感知也是非常微妙、复杂的。
就像眼睛能分辨无数种绿色,人们在面对复杂世界时,也能察觉到很多微妙的变化和细节——即便表面上看似单一。
此外,他将自己比作伪装在“绿色”中的掠食者,能够看穿他人的伪装,识别出他们的真实意图。
这也反映了他在剧中作为一个操纵者和观察者的角色,能够洞察他人的弱点并加以利用。
马尔沃通过这一看似突兀的提问,展示了他博学多识且善于观察的特质,同时也暗示他像“观察绿色阴影”一样,能精准洞察人性的复杂层次。
绿色在剧中常与自然、平静的表象关联,但马尔沃的台词揭示了平静之下暗藏的危机。
正如绿色既是生命的象征,也可能成为隐藏危险的保护色(如军装、自然环境的掩护)。
通过这个问题,马尔沃实际上是在挑战格斯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他暗示,如果格斯能够理解人类为何对绿色如此敏感,那么他也许就能理解马尔沃的行为动机和他所代表的更深层次的社会伪装。
莱斯特从懦弱丈夫蜕变为冷血凶手,表面是“被欺负的老实人”,实则内心早有恶念;马尔沃本人以牧师、牙医等身份伪装,优雅外表与杀戮本质形成强烈反差。
影片中的人物身处于这种复杂而细密的“颜色层次”之中,却又无法清晰辨析。
他们生活在一个被极寒封闭的社区里,大雪封闭了空间,每个人孤独地困在自己的家庭内部,面对无法与他人交流的障碍。
这种孤立与隔绝,正像是失去了分辨绿色层次能力的人群,逐渐陷入一种集体性的迷失。
《冰血暴》的隐喻是,将整个社会环境转化为一个充满谜团的迷宫,观众与剧中人物需要共同去“解谜”。
这与传统好莱坞英雄叙事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传统好莱坞叙事中,我们几乎可以预期:故事必然以核心家庭的重聚、正义战胜邪恶、光明驱散黑暗为结局。
而在《冰血暴》这样的叙事中,结局并不预设希望或圆满,相反,它揭示的是人类在社会裂变、伦理失序背景下的孤独与困境。
因此,《冰血暴》代表了好莱坞体系中另一种更复杂、更具批判性的叙事可能,挑战了标准化、单一化的英雄模式,也为我们理解当代全球电影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参照。
在传统好莱坞叙事中,结局通常是光明战胜黑暗,但《冰血暴》这样的作品却抛开了这种预设,它揭示的是一个社会整体不可见、不可感知的云山雾罩的状态。
故事在推进过程中,观众始终无法获得关于社会全貌的清晰认知,这种不确定性与迷失感成为了叙事的核心。
说到这种复杂叙事结构,李沧东的《燃烧》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它展示了如何通过一个循环性的叙事结构,构建出复杂、暧昧的社会寓言。
影片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同时也融入了福克纳《烧马棚》的元素,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叫《燃烧》的故事。
片中出现的一只猫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原本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这只猫并不那么重要,但李沧东却赋予了它深刻的隐喻功能。
当主人公试图寻找并喂养这只猫时,猫却消失不见;而当他意识到女主角失踪、事情变得不可挽回时,这只猫又突然出现了。
尤其是在地下停车场出现猫的那一幕,实际上已经在暗示——男主人公怀疑中的谋杀并非虚构,它确实在现实中发生了。
尽管如此,他却无法找到任何司法上的证据,因此陷入了一个无解的谜团。
左上角那张剧照,展示的是片中富家子弟收藏在橱柜中的一批首饰。
这一细节也暗示着:影片中的受害者绝不止一个人。
这些首饰象征着那些无声无息消失的受害者们,而故事中,这位富家公子对自己的行径轻描淡写,甚至以一种审美化的态度来看待暴力。
他提到要“烧掉大棚”,即朝鲜边界上的蔬菜大棚,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只是随意而模糊的表达,但实际上隐喻着一种对生命的冷酷态度——正如《你往何处去》中描绘尼禄焚毁罗马城时,展现出的美学狂热与冷酷无情。
他不在乎民众的生死,只在乎燃烧带来的快感和所谓“美学创造”。
影片并没有用传统现实主义(realism)的方式讲述谋杀。
它通过细节隐喻——橱柜里的首饰、与其他女孩的约会、卧室里失而复得的真猫——来揭示我们所置身的这个社会的myth结构。
这种高度间接而又充满压抑感的叙事方式,使《燃烧》成为一部极具张力的现代寓言。
在《燃烧》中,影片设置了大量谜团,这些谜团是以第一人称视角难以感知和理解的。
钟秀等人物不仅无法掌握他人的命运,甚至连自己的人生走向也无能为力。
他们的个人命运被嵌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结构之中,成为集体命运的一部分。
影片仅用短短两个小时,便展现了这一深刻主题。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李沧东的《燃烧》已经超越了福克纳和村上春树的原作。
影片不仅在叙事结构上更加复杂,在主题深度上也更为厚重。
他精准捕捉到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意义,另一方面,却又无法逃脱被谜团包围的无力感。
这种体验,实际上与当下大家的生活状态高度相关。
你可能突然听到俄乌战争爆发了,突然遭遇疫情封城,比如西安的封控;又比如,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到困境,生育率急剧下降,人口锐减,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我们每个人在短暂的几十年生命中,仿佛置身于漫长时间的洪流与广袤空间之中,作为七十亿分之一的存在,感受到深切的渺小与无力。
同时,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也往往是被动接受的——通过新闻推送得知哪里发生了什么事件,而并非亲身感知。
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电影导演或艺术家,如何沉淀和回应这些经验?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侃·虽然最后该死的都死了,但法律仍是无效的——《冰血暴》第一季简评 几个观看理由:◾如果你觉得生活中有某种你走不出去的怪圈困着你,你想打破现状,请看。
◾如果你对俗套的剧情、虚伪的演技感到疲惫,而需要一点新鲜的东西打发时间,请看。
◾如果你对科恩兄弟的电影感兴趣,喜欢看那种精致的坏蛋能把人性恶与智力演绎到什么程度,请看。
◾如果你对于如何构思一个故事线复杂,伏笔出色的叙事性作品感兴趣,请看。
如上基本就是我想说的,《冰血暴》第一季做的比较出色的地方。
接下来是我真正想谈的。
最初想写点关于《冰血暴》的什么,并不是因为它的剧情有多么精彩,而是这个电视剧中某些对管理这个世界的方式的想法,有点刺激到我。
剧情吸引人的作品,观众只要睁着眼睛看就好了,文字写的再多也无非就是赞美,这种个人化的东西一旦公之于众,要么就是被人忽视,一旦别人用心理解,反而会因为个体的差异性而产生争执。
所以我不是很想写剧情方面的问题。
之前说到“管理这个世界的方式”。
我用了管理而不是统治,所以我想政治这个问题就可以暂时抛到一边了。
管理,大概就是让一个范围内的东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以某种秩序排列。
现行的体质和文化下,法律是大多数人头脑中最有效的方式。
肯定会有人唱反调,即便他对法律一无所知,也可以说他认为法律造成了很多不公,法律并没有对弱者起到足够的庇护作用。
但他可知道如果没有法律会怎样,或者说法律应该怎样改变作用方式?
空口无凭的反对在民主社会一直是享受着某种政治正确的,仿佛只要反对,就会对做决定的那个人产生威慑作用。
但我觉得要想反对的有意思,还是要把前前后后的东西都想得一清二楚,或者是找到一个比较特殊的角度。
在《冰血暴》第一季里,我觉得反映出了一些比较有趣的倾向。
面对法律制裁的莱斯特Lester与杀手马尔沃Malvo,还有法戈市Fargo黑帮派到贝米吉的两个逗逼莽汉,在被惩罚的最后一刻都没有放弃抵抗,而那个曾经意外捡到百万美金、笃信上帝的人,最后竟然为了实现自身的救赎,又把钱还回到了曾经的地点。
法律和宗教,同样是管理这个世界的方式,而在《冰血暴》的第一部中,法律明显是无效的,它似乎只能把人逼上绝路,而进一步造成更多的损失。
为什么那个胖子最后选择把钱还到事发的地点,来作为对上帝的交待?
理由恐怕有三:第一,他相信上帝的视野是不存在盲区的,制裁是无法逃脱的;第二,他曾经从上帝处得益,所以他相信上帝是一定存在的;第三,他认为只要自己做了对应的事,自己的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反观面对法律的莱斯特呢?
第一,他觉得法律与执法是存在缝隙的,只要自己将执法者所能看到的证据都抹杀掉,自己就可以逃脱;第二,曾经作为生活的弱者,当他因为弱小而屡次被霸凌时,法律没有帮过他,当他因为贫困而屡次被妻子与弟弟羞辱时,法律也没有帮助过他,所以他对法律没有任何皈依的心理;第三,他知道,只要自己被定罪,那么自己无论再做什么未来都是没有希望的,法律永远不会给他什么机会,除非下辈子。
所以当莱斯特因为妻子的嘲讽而恼羞成怒,向自己的妻子挥出第一锤,看到妻子流血、要失去意识时,他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
如果他停手、道歉、叫救护车呢?
法律会为他制定罪名,让他付出时间或者金钱的代价,并且法律的后遗症会一辈子生效,除非莱斯特换个环境生活——但这个记录已经在他的档案中了,他永远没有机会洗清这个罪责,在社会里他永远都是一个曾经造成过重伤害罪的罪犯。
就像雨果《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出狱之后想好好做人,想找一份工作靠劳动生活——不好意思,只要你的黄护照上证明你曾经是个危险人物,知道的人就不会接受你,除非这个人是个信仰上帝的主教。
只有相信神的人才会给冉阿让提供面包、床、银烛台,这并不是说主教是个世俗意义上的善良的人,而是宗教与法律这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在本质上的区别。
现代社会里的莱斯特当然没有主教,所以他只能继续挥锤,直到把妻子打死。
妻子永远闭嘴,最好毁尸灭迹,莱斯特才能有未来。
起初莱斯特当然没想杀死妻子,他只是想教训教训这个不规矩的女人,让她领略一下自己的男子气概;而最后将妻子头颅打烂的那些锤就主要是出于对法律的恐惧了。
从电视剧的角度,不是命运把莱斯特逼上绝路,而是法律的负面作用。
除了人性本来的恶之外,莱斯特是个平均水平线以下的邪恶之人吗?
未必,如果法律给莱斯特机会,他恐怕不会把自己的亲弟弟和侄子送进监狱。
虽然杀人偿命是公理,是毫无疑问的人间正道,每一个质疑其正确性的人都要被整个社会唾弃,但是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当杀一个人偿一条命,杀两个人也偿一条命时,如果不断的杀人才可能让自己活下去,那为什么不杀呢?
这是一个很恐怖的问题,很多时候也是我们正在回避的问题。
所以说我从这部犯罪片里,反而看出了法律的无力,甚至是法律的罪恶。
杀掉连续杀人犯的,是一个已经辞去警察职位的邮差,是什么驱动这个邮差以身犯险杀掉杀手呢?
是对于家人安危的担忧,是对自己心中执念的难以释怀,反而法律的作用在这里是缺席的。
他曾经是警察时,因为怕死而认怂,不敢动杀手一根毫毛,现在他是个邮差,却不怕犯罪而私闯民宅并开枪杀人。
为什么杀手马尔沃没被一直以来成为剧情核心之一的女警察杀死?
兢兢业业的警察与法律一体,我想在这里法律受到了藐视与嘲讽。
同理莱斯特最后也不是警察杀死的,而是自己不慎沉湖而死,骑着雪地摩托的警察一直没有开枪的意思,莱斯特选择经过了写着“湖面危险”的木牌,是莱斯特自己杀了自己。
两个犯罪指认,一个被身为丈夫、父亲的男人杀死,一个自杀,法律的位置在哪里呢?
我想这是《冰血暴》对法律的反思。
这一论点我强调了好多次,因为我觉得这很重要。
即便最后的结局有点差强人意,但《冰血暴》还是非常好看,推荐没看过的人去看,它比中国百分之九十五的电视剧和电影都要好看。
如需转载至别处请与我联系,微博“桑栖慎”,微信号YI-KAN-original
盖斯自然应该属于胆小的人,身为警察在岗,却被坏人一个眼神搞定了,连查坏人驾照的勇气都没了,夹着尾巴逃了,对得起纳税人吗兄弟?
可家有幼女,他选择先当好父亲,再找机会当英雄。
遇到选择题的时候,当狗熊警察但满分爸爸这个选项未必就是最差选项。
了解自己的环境了,就遵从环境,他改变了,不当警察改当一个愉快的邮差,每天见到熟悉的人,给他们送期待已久的支票邮件,愉快极了。
他其实并未改变自己,而是改变了环境。
莱斯特也是胆小的人,从小被同学欺负,长大了被老婆欺负,亲弟弟也瞧不起他。
谨小慎微步履薄冰地卑微活着,压抑内心郁郁寡欢。
所以当时儿时的噩梦重复一次,就去他妈的豁出去了,被马尔沃嘴贱劝几句,就想入非非忘乎所以顺手就把老婆杀了。
跟盖斯一样,改变了。
但他不是改变环境,而是改变自己,把自己的“胆小”通过“杀人”再“栽赃嫁祸”直接膨胀了,摇身一变就从一个一事无成的loser变成一个把警察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幕后黑手了,知晓一切,又掌控了一切,这种掌控当然是自信的最佳来源,一个血瓶补满了这些年受尽的白眼跟鄙夷,直接迎娶白富美当上CEO走上人生巅峰,拿了年度业务员奖,这个奖我都很羡慕呢!
盖斯跟保险员两个人都胆小,都改变了。
但区别很大,盖斯身负责任不敢挺身而出是怕女儿没人照顾,不敢冒这个险;保险员胆小是怕受伤,跟同学打架不敢还手,跟老婆吵架不敢回嘴,只是怕打不赢吵不赢,怕负输了之后的责任。
这本身都相差无几,动机不一样但结果一样。
可关键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变化,选择。
盖斯是善良,他的胆小就是善良,负责任的父亲,对女儿的爱胜过荣誉。
虽然善良的他在错误的环境下,这种善良因为软弱变得不正义,失职,但他遇见了莫莉,对的人,所以他改变环境,可以自己守卫住自己的善良。
莱斯特选择了邪恶,只要不穿帮,他的邪恶除了他自己,没人逼他负责任,嫁祸于人替死鬼找的好,遇到爱和稀泥的老局长助攻,他置身事外容易的宁人发指。
但这个选择没有尽头,选择黑暗就丧失光明。
以苟且得到的自信保质期短,需要新的苟且来续航。
他第二任老婆换了一个小鸟依人百依百顺的小女人,他这个选择就只是弥补自己,娶了老婆跟没娶一样,他依然只是一个人,孤独的一个人。
内心空虚寂寞,妄自称大看不见自己的局限,真以为自己换层皮就重新做人了。
所以在电梯里被杀手质问的时候,他短暂思考过后就胆敢认为现在的自己跟过去的自己完全不一样了,有勇有谋拿着年度业务员的奖牌当太阳神盾了。
杀手砰砰砰三枪干掉目标后,直接把这位虚有其表的胆小鬼下回原型了,从新的苟且开始找新的苟活,把老婆当宝宝使用派其替自己探草丛,还想用老方法来给自己做不在场证明。
盖斯跟他一样,也是重复。
又是遇到可怕的坏人,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这次跟上次不同的是,这次逃跑家人更危险。
所以他这次不是改变环境,而是改变自己,以身犯险最大化的保障家人安全。
最胆小的人却有胆子单挑最危险的人,并且稳胜。
比起保险员那功成名就财富美人,盖斯被家人簇拥着看看电视,真是平静自由得让人鼓舞不易,好人一生平安啊!
马尔沃自然是猎人,他从人群中培养了很多恶犬,在他的煽动下有些人被压抑的内心怂恿,跟他一起草菅人命。
有的恶犬事后良心发现不敢面对自己所造的恶,自杀有之。
有的恶犬獠牙滴血想反咬猎人一口,因为猎犬不一样猎人饲养的时候,猎人只是束缚。
人的血肉之躯,得靠精神维系,你的选择,造就你的环境与生活。
如果盖斯不换工作,继续当警察,他的失职虽然从道义上为了家庭能有借口,但他这种失职让坏人得逞是把其他好人置于危险的境地,保护了家庭却让其他人可能失去家庭。
所以他离职了换了工作,警察得适合的人当,比如莫莉,这个女演员真棒。
假如莱斯特在电梯被马尔沃质问的时候,他默默退出电梯选择NO呢,会有这样的选择吗。
哈哈,环环相扣的人生,有些事,一旦踏足,就不可回头,悬崖勒马浪子回头那都得是靠遇见贵人的机会。
胡子杀手就是尊严教父,到处宣言他的人性信条,三言两语就能煽动出一场战争,要是在动乱年代,活脱脱的一个精神领袖,像卡斯特罗和格瓦拉一样带领劳苦大众取得革命胜利,像《万万没想到》的王大锤一样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让人想想就是小激动!
这个冷血杀手不仅不冷血,而且带点恶魔式的幽默,不仅本职工作做得好,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
一根筋的女警,这个人物刻画的简直的深入骨髓呀!
自从她见到两个蠢儿子打架后就像加菲猫见了米老鼠一样扑了过去时,我就深深的记住的这个角色--要知道,记住女N号是件很难的事情。
他的上司也是套路深呀,跟女警说:你会是个好局长!
一根筋女警竟然暧昧的一笑,这笑容有两层意思:1、我要当局长了!
2、现任局长是不是对我有意思!?
上司对下属说你将来会做我的位置,只有两种可能:1、嫉贤妒能,你的光芒已经刺瞎了我的狗眼,我得想办法干掉你!
2、谋权篡位,试探你的野心,如果你野心太大,我要赶紧想办法干掉你!
我敢肯定这女警没看过《三国》,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我儿子要是不行你就取而代之!
诸葛亮哪是等闲之辈,立刻跪地痛哭发毒誓:如果我不好好辅佐刘禅,就天打雷劈五雷轰顶!
这才逃过一劫!
当男主用锤子痛凿妻子头的时候,感觉天晴了,你终于向真正的男人迈向了第一步,这就是影视的魅力,你可以看到你平时不敢做的事情,然后对人生有一个重新的审视,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不非要用杀人来证明自己的是男人(是一定不能用!
),但自己的尊严是任何人不能践踏的,一但你进入了我尊严的领地,你就要按照我的规则来,要不你走(si),不要我走(si)!
胡子杀手说:你花了一生的时间,想着如何去循规蹈矩,其实根本没规则,我们过去是大猩猩,拥有的一切是我们能拿的,能保护的,直到老板、妻子逼我们做的事情,日复一日,让我们精疲力尽,如果你不反抗,让他们知道你内心深处住着一个大猩猩,你就会被忘却!
如果触及你的尊严你仍无动于衷,你将会让凌辱变本加厉!
最后,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词送给你: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组成我们新的长城!
......
电视剧嘛,不用太找剧情BUG了......比如说一定是有笨得你冒火的警察,一定会让杀手于千钧一发时逃脱.....我喜欢这个剧,只是因为科恩兄弟,那些招牌式的人物塑造和救赎主题(其实是说无可救赎),特别是对于经典故事套路的颠覆尽管这一切被兑了水。
关于人性善恶强弱的探究,已完全超过普通美剧的层面也难怪有人说美剧越来越文艺。
整个故事不是以破案为主要情节线索的 ,或者说,如果你按照破案这个线索来看的话,你肯定被缓慢的节奏催眠。
这不是一个女警终于擒拿冷血杀手的故事。
主要是展现这么一个罪恶冷漠的环境里,杀戮对于人物心灵的侵蚀,人物在每个路口的选择和内心拷问...所以很多枝节都是围绕人物内心的塑造,特别是人性的弱点。
咋看之下,拖沓冗长....细心体会进去,像读一部风景粗犷、对话细腻的西部小说,兼有公路片特质。
一个长期被老婆欺压的不得志小职员,心里会怎么想那些欺压他的人?
一个胆小怕事、为了女儿平安而不敢面对罪犯的中年警察,要怎么面对这个职业?
一个找不到老公,只能以敬业和玩命工作为乐趣的胖女警,将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一个智勇双全的冷血杀手,会怎么对待弱肉强食的社会?
科恩兄弟的故事里,偶然性的巧合与荒谬的人物轨迹,在此依然明确所以看一半就猜到,结案肯定还是得让那两个罪犯碰面--这既是因果,也是时间的逻辑。
案件不是警察破的,而是由于罪犯的天性和故事的开端起因。
无论象征正义的警察还是坏事做绝的杀手,都能力有限,都不是通常认知上的为了职业奉献的典型,都是趋利避害的普通人,都象被预定好的命运牵着走的木偶。
这是和通常的探案集特别不同之处。
那个小老鼠般惊恐狡诈的保险公司职员,是人类鼠性和鸡贼的集中体现,在我印象中,只有科恩兄弟的故事,能赋予此类人物魂一般的准确刻画以及滑稽可笑的细节。
他落入陷阱的起因,是因为他没能在杀手问他是否要报复侮辱他的人时,及时说不,这是一个偶然。
但杀手似乎把罪恶的人性能量传递给了他,使他自以为知道了这个冷酷世界的真相,有了愤怒的勇气。
其后,他想逃脱惩罚,他不相信善恶有报。
他的几乎所有动机,都是为了逃跑...渐渐地,这种逃跑培养了他的犯罪能力,发现可以利用人性的弱点来报复别人、达到自我保护。
这是人类中弱者的典型。
那个杀手是个人性泯灭的典型,好胜逞强,自认上帝,自认先知,洞察人心中的恐惧,能控制一切,报复心和被人尊重和需要是他生存的动力,制造混乱、看见人类为了利益自相残杀是他的乐趣,他是强者的象征--是编剧用来颠覆圣经的重要一笔。
他偶然起念,帮保险公司职员报复车行老板(不要忘了,他杀车行老板之前,先见了一面,才真正起了杀心),引发了后面一系列事件。
天灾人祸是科恩兄弟的招牌菜,超市大王还钱赎罪之后,发现空中落下的鱼砸翻了儿子的车,儿子死去救赎与因果报应,在此遭到嘲弄。
而胆小的邮递员,在脱离警察身份后,却反而破了案(执法机构的无能可笑啊!
)。
实际他开枪打死杀手并非出于声张正义,而是担心杀手会对自己怀孕的妻子不利,这是完全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这是这部剧集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人物,他被编导赋予了同情与安慰,他具备普通人的平庸与善良,知足,并甘于碌碌无为,知道活着就是天赐,结尾时,他的妻子,那个原本一心要破案的女警英雄对他说,奖励应该给你,我已经当了局长-正反映出她受到丈夫影响后对活着这件事的朴素认知公平补偿心理。
通常认知上的善恶是非,在这个故事中经常处于模糊境地。
人物行事,和性格以及对于善恶的认识息息相关,勇气和强弱转换,伟大和可笑一线之间.....最主要的这四个人物,以及他们性格的刻画,组成了这个戏仿趣味浓厚的故事。
个人最喜欢的是头尾两集,人物命运和因果完整咬合,既不落俗套又情理之中。
小老鼠莱斯特死于逃命中的冰湖,应验了那句话:人生如履薄冰;女警当上了局长;邮差彰显了勇气得到嘉奖。
总体来说,这是偏近于严谨的严肃写作的一部故事集,很多对话的勾连妙用,需要看的比较仔细才能领会,因为要传达的信息,隐藏在里面。
举个例子吧,在最后一集中,女警察召开全局会议,布置全镇搜索杀手,她说:“要在主干道上布置哨卡和搜寻”,这时,一个坐在底下的警察举手,要求发表意见。
这个警察说:“全镇的主干道是三条,是三角形,而不是一条。
”女警点点头,没回应他。
这个细节看起来是和剧情无关的,因为和后面的破案并无联系,但其实另有深意。
从这个不合时宜的插话,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警察的愚蠢坐在底下的警察们,谁不知道全镇是三角形主干道呢。
这么一个紧急的时刻,注意力却放在这么个细节上岂不愚蠢,而且愚蠢还不自知。
这个警察或许是想提醒同仁们,别忘了另外的两条-这就更看出小镇警察的集体愚蠢了。
此外,也有可能,侧面反映出那个警察对这个女领导的不放心。
第一次写长评,看到有些短评的朋友们对马丁的演技表示不满,我想给他辩护一下一部值得回味的剧,喜欢马丁弗里曼的表演。
看到有网友说他的是套路式表演,我在这里持不同意见。
我觉得马丁对Lester的诠释比较到位,十分精彩。
马丁弗里曼在《世界尽头》中的表演大家可以去看看,并不是什么套路。
他演的华生磕磕巴巴,是因为按照原著的思路,华生其实“并不比常人愚钝,但是在福尔摩斯面前常常要十分努力地跟上他的思路”(这是原著中华生的自述)华生一直在努力的跟上福尔摩斯的思路(当然始终慢半拍还不止)也正是他在急切的跟上并且想要参与到案件中才会显得磕磕巴巴。
不然的话就会向哈德森房东太太或者雷斯垂德一样不说话(因为思路转的不够快)在冰血暴中所饰演的lester磕磕巴巴是因为原本生性懦弱,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从他被羞辱后攥紧拳头抿紧嘴唇吸气提肩的动作看出),所以在说话时要努力的克制(或寻找)用词。
而在他翻案之后面对警察的磕磕绊绊则说明他是一个新手,并没有那么强的心理素质,说着说着就摇头叹气这是十分明显的表现,而语气结巴也仍然十分好的显示出他的慌张。
毕竟只有很少人才会在面对警察还表现的十分镇定。
综上所述我认为马丁的诠释是比较到位的,生动的表现出一个被逼上绝路的小人物的心路历程写的不好,匆忙,欢迎指正
To live in an old shack by the sea(And breathe the sweet salt air) To live with the dawn and the dusk The new moon and the full moon The tides the wind and the rain... To surf and comb the beach And gather sea shells and drift-wood And know the thrill of loneliness And lose all sense of time And be freeTo hike over the island to the village And visit the marketplace And enjoy the music and the food and the people And do a little trading And see the great ships come and go And, man, have me a ballAnd in the evening (When the sky is on fire) Heaven and earth become my great open cathedral Where all men are brothers Where all things are bound by law And crowned with love Poor, alone and happy I walk by the surf and make a fire on the beach And as darkness covers the face of the deep Lie down in the wild grass And dream the dream that the dreamers dreamI am the wind, the sea, the evening star I am everyone, anyone, no one.
懦弱卑怯自私中带有发泄式的残忍。
在无能和屈辱中生活了小半辈子的怒火以畸形的方式发泄了出来。
莱斯特就想一张硬不起来的软毛巾,被生活,被众人,被malvo拧成了硬硬的一股,但这不是真实的他,他却误以为自己真的从此硬起来了,他用自己这种可以伤害人的形态向妻子,向弟弟,甚至敢向malvo抽去。
但这背后的力道,有大半是malvo和妻子,兄弟以及sam们发出的。
莱斯特是自尊到好面子的,面对sam 的直接侮辱和挑衅,面对兄弟面对妻子的不屑,他一直在找借口给自己圆面子。
在这种好面子的下面,是莱斯特深深的自卑和无力感,他对周边的恶意和恶行是有感觉的甚至是敏锐的,但自己除了那几句借口却什么也做不了。
所以面对sam的直接挑衅,他只能选择退却,他拿什么去反抗呢?
和sam搏斗的下场必定是败,杀了sam把牢底坐穿?
明显对莱斯特来说这是个不可能的选择。
或许逃避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从未想过或者说无力改变自己是一个loser的莱斯特的局面却被malvo打破了。
当莱斯特的锤子的敲下去的时候,当他向malvo打电话求助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慢慢的被拧紧,拥有了坚硬的外壳,拥有了看似winer的人生,新房,事业有成,崇拜自己的娇妻。
这些元素本来是莱斯特无望看到的。
但莱斯特却以一种畸形的方式得到了它们。
只是他从来没战胜过去的自己,反而让自己的卑怯自私残忍不断的占了上风,到最后他的敌人,他的阴影看上去只剩下了malvo一个,他鼓起勇气想面对这个困难,但面对malvo,他发现过去的自己又回来了,懦弱和胆小从来没离开他,不过这次除了懦弱胆小,还有已经发育壮大的残忍和自私。
在让兄弟替自己坐牢后,他让新妻替自己去死,最后甚至设计逼退了malvo,但他唯独没有逼退自己,没有战胜自己,他所做的一切其实并不是自己能掌控的。
这些都是钢丝上的乱舞,一如最后薄冰上的狂奔,他和自己的懦弱,卑怯,自私,残忍一起被埋葬在冰层下。
面对人生的劫难,不能只是将自己拧紧了事,直视自己的内心的缺失才能真正改变自己。
第一次在豆瓣上写影评,看了这剧,总觉得莱斯特是个可怜可恨又让人郁结的人,上来胡诌几句,还望不吝指正。
第一集1.莱塞特被高中同学山姆赫斯羞辱,还不小心撞断了鼻梁骨。
结果在医院因为给口渴的冷血杀手马尔沃一瓶水喝,马尔沃便帮莱斯特杀死了欺负他的山姆赫斯。
(这不是搞笑吗,两个人素不相识,毫无逻辑,动机可笑)2.莱塞特被自己妻子羞辱,便锤死了自己的妻子。
(语言暴力很可怕,被羞辱了这么长时间,可能压抑太久,一下爆发,逻辑和动机还说的过去)3.莱斯特锤死自己妻子后第一反应居然是打电话给杀手马尔沃,想诱骗马尔沃到自己家,然后用霰弹枪崩掉马尔沃,再把妻子的死也嫁祸给马尔沃,顺便帮警察破获山姆赫斯案,可谓一石三鸟。
(这他喵的就太扯淡了,莱斯特瞬间黑化,有胆识,有谋略,有计划,并付诸实践,一石三鸟,黑吃黑。
一个好好先生进化成这么一个腹黑且有心计的人只需要这短短几天时间吗?
太扯淡。
)4.警察局长知道了莱斯特在医院和一名陌生男子(马尔沃)交谈过关于山姆赫斯的事,准备去调查莱斯特。
结果刚进莱斯特家门就发现莱斯特锤死了他的妻子,随即呼叫增援,准备逮捕莱斯特。
好巧不巧被莱斯特叫来的杀手也到了,便用莱斯特的霰弹枪蹦掉了警察,然后走去地下室,然后就在地下室消失了。
(没错,就他喵的消失了,拜托,你是杀手,你不是蚁人啊,你缩小了吗,传送了吗,科幻片吗)5.警察局长死前呼叫的增援到了,莱斯特看着两具尸体,无计可施,便撞昏了自己。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自己躺在医院里,迎接新的一天,没有人怀疑自己。
(看到这里我绷不住了,自己家两条人命,杀人的凶器:锤子、霰弹枪、子弹都是自己家的,自己作为唯一幸存者居然没有人怀疑。
另外试问哪个入室杀人犯会不带凶器,徒手上门杀人,用主人家的锤子、枪和子弹来作案。
)
生活已经够丧了 不想看电视剧里的人比我还尴尬了
#冰血暴# #Fargo# 人在看,天在做,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好人不一定落个圆满,坏人不一定声名狼藉。然而事有因果,人分善恶,天气飘忽不定,人心恍惚善变,覆水难以收复,上天自有安排,欠下的总是要还的,一切借宿命。
MF 真 演谁都一样...
3集弃,not my type
生活是需要些神迹的,在神一般存在的刘海叔,最爱的神探胖茉莉家感化下的神剧。小汉克斯是个惊喜,潮爷由怜而恨黑的彻底,还有逗比杀手和FBI二人组,最后我觉得与本剧气质最符合定性的关键人物就是风骚律师索尔演的局长。喜欢片头每集片名和里边讲的小故事与宗教氛围也很赞,差一点五星。
虽然得过艾美奖,剧情也比较完整,但就是从头到尾没有逻辑性,整个剧的智商担当只有杀手一个人,别的全是猪队友,我以为我在看韩剧。。。不不不韩剧至少有颜。
早就看过了,才发现没有记录。这种风格就是我一直追求的感觉。
除了摄影剪辑等技术层面还真不如白夜…另外没做任何改动鬼才信
每个顶级美剧都要有个牛逼的一集,比如权利的游戏第九集,比如真探的第四集,比如冰血暴的第六集
拍的比科恩还他妈科恩;如此荒诞的语境之下,还有人在质疑漏洞这种低级的事情,真是太无聊了。
故弄玄虚,科恩兄弟为了强行装b基本的故事逻辑都不要了。。。
哲学到底是怎么在生活和戏剧中销声匿迹的?
……演得有点过于好了啊花生!再加上一堆美国特产怪人……很好看!不过我个人对结尾很不满,磁带太做作了,应该让花生死了两个老婆之后依然安然逃脱……那才更赞……
看来只有科恩能拍出科恩感觉的电影,不是科恩就别试了。
第一集9分, 到第四集只1分了, 越来越烂, 弃.
比利鲍勃是电影级别的。其他的,嗯一般般。节奏还好,但是跟电影比起来,整个故事和人物的质感都显得刻意多了。我比较想快点看完第二季看第三季。
不理解为什么分数这么高,节奏非常拖沓
第一集后半段很带感。比利鲍勃松顿的角色够狠。第一眼就注意到了门上的招贴画,果然是个“眼”。| 把杀手搞得这么酷,三观不正啊!2014-04-19在看
第六集后编剧就死了ps:原来马丁弗瑞曼同志演技并不怎么样
这剧的节奏实在是够了,Malvo是唯一亮点